CN214492648U -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 Google Patents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92648U
CN214492648U CN202022847987.4U CN202022847987U CN214492648U CN 214492648 U CN214492648 U CN 214492648U CN 202022847987 U CN202022847987 U CN 202022847987U CN 214492648 U CN214492648 U CN 214492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er
end cover
bottom plate
seat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4798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阳光
冯永江
张晓锋
刘继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OLDRARE AUTOMOBILE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4798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92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92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92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该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包括减震器上端盖、减震器底板、减震器上端盖与减震器底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剪刀架结构,剪刀架结构包括内剪刀架和外剪刀架,内剪刀架与外剪刀架通过销轴连接;两个内剪刀架的后端通过第一旋转轴与减震器底板可转动连接;两个内剪刀架的前端通过第二旋转轴两端的第一滚轮与减震器上端盖可滑动连接;两个外剪刀架的后端通过旋转销柱与减震器上端盖可转动连接;两个外剪刀架的前端通过第三旋转轴两端的第二滚轮与减震器底板可滑动连接;内剪刀架和/或外剪刀架为弯折结构,使得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的滑动轨迹不重合。本发明满足了低悬架行程座椅的较短行程的高度调节需求,提升驾乘体验。

Description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背景技术
重卡汽车座椅、轻卡汽车座椅、轻型客货两用车座椅(例如皮卡汽车座椅)和乘用车座椅等汽车座椅的空间设计不同,为了使得驾驶员的舒适性达到最佳,同时考虑座椅可能存在的水平调节、垂直调节和倾斜调节等调节状态,重卡汽车的座椅设计参考点(R点)偏高,轻卡汽车、轻型客货两用车和乘用车的R点偏低。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根据R点高低进行划分,重卡汽车座椅等类似R点较高的座椅属于高悬架行程座椅,轻卡汽车座椅、轻型客货两用车座椅和乘用车座椅等类似R点较低的座椅属于低悬架行程座椅。
目前,高悬架行程座椅主要是利用直线式剪刀叉构成的剪刀架结构实现座椅的高度调节,这种直线式剪刀叉构成的剪刀架结构的高度调节范围受到自身结构的限制,无法满足低悬架行程座椅的较短行程的高度调节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所述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包括减震器上端盖、减震器底板、所述减震器上端盖与所述减震器底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剪刀架结构,所述剪刀架结构包括内剪刀架和外剪刀架,所述内剪刀架与所述外剪刀架通过销轴连接;两个所述内剪刀架的后端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所述减震器底板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内剪刀架的前端通过第二旋转轴两端的第一滚轮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可滑动连接;两个所述外剪刀架的后端通过旋转销柱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外剪刀架的前端通过第三旋转轴两端的第二滚轮与所述减震器底板可滑动连接;所述内剪刀架和/或所述外剪刀架为弯折结构,使得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的滑动轨迹不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包括减震器上端盖、减震器底板、减震器上端盖与减震器底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剪刀架结构,剪刀架结构包括内剪刀架和外剪刀架,内外剪刀架通过相应的转轴、旋转销柱和滚轮与减震器上端盖和减震器底板可转动连接,通过改进内外剪刀架的形状结构,使得与内剪刀架连接的第一滚轮的滑动轨迹和与外剪刀架连接的第二滚轮的滑动轨迹不重合,避免了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接触限制内外剪刀架之间的最小夹角,从而使得减震器上端盖根据剪刀架结构的运动无限接近减震器底板,进而满足了低悬架行程座椅的较短行程的高度调节和/或悬浮调节需求,提升驾乘体验。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剪刀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的剖面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气囊的剖面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的爆炸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高度控制阀的安装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高度控制阀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高度控制阀的爆炸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高度控制阀的剖面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阀杆的立体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锁止机构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锁止机构锁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锁止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减震器上端盖;
1-1、上滚轮滑槽;
2、减震器底板;
2-1、下滚轮滑槽;
3、剪刀架结构;
3-1、内剪刀架;
3-2、外剪刀架;
3-3、销轴;
4、高度控制阀;
410、阀体;
411、阀室;
411-1、第一气流腔;
411-2、第二气流腔;
411-3、气源连接口;
411-4、气囊连接口;
411-5、第一密封圈;
411-6、第二密封圈;
411-7、端盖;
411-8、台阶;
411-9、支撑件;
412、第二旋转连接件;
420、阀杆;
421、第一凹槽;
422、第二凹槽;
423、第一旋转连接件;
5、气囊;
5-1、气囊上端盖;
5-1-1、安装孔;
5-1-2、凹槽;
5-2、气囊下端盖;
5-2-1、卡扣;
5-3、囊皮;
6、第一旋转轴;
7、第二旋转轴;
8、第三旋转轴;
9、旋转销柱;
10、第一滚轮;
11、第二滚轮;
12、锁止机构;
12-1、第一固定板;
12-2、第二固定板;
12-3、锁止板;
12-3-1、卡口;
12-4、锁止柱;
12-5、操作杆;
12-6、弹簧;
13、限高拉带;
14、限位块;
15、阻尼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剪刀架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2所示,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包括减震器上端盖1、减震器底板2、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剪刀架结构3,剪刀架结构3包括内剪刀架3-1和外剪刀架3-2,内剪刀架3-1与外剪刀架3-2通过销轴3-3连接;
两个内剪刀架3-1的后端通过第一旋转轴6与减震器底板2可转动连接;两个内剪刀架3-1的前端通过第二旋转轴7两端的第一滚轮10与减震器上端盖1可滑动连接;
两个外剪刀架3-2的后端通过旋转销柱9与减震器上端盖1可转动连接,这种设置方式相比于两个外剪刀架3-2的后端通过旋转轴与减震器上端盖1 可转动连接,可以有效避免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调节范围;两个外剪刀架3-2的前端通过第三旋转轴8两端的第二滚轮11与减震器底板2可滑动连接;
内剪刀架3-1和/或外剪刀架3-2为弯折结构,例如,内剪刀架3-1为弯折结构,外剪刀架3-2为直线式结构;或者,内剪刀架3-1为直线式结构,外剪刀架3-2为弯折结构;或者,内剪刀架3-1和外剪刀架3-2均为弯折结构;通过改进内外剪刀架的形状结构使得第一滚轮10的滑动轨迹和与第二滚轮 11的滑动轨迹不重合,避免了第一滚轮10与第二滚轮11接触限制内外剪刀架之间的最小夹角,从而使得减震器上端盖根据剪刀架结构的运动无限接近减震器底板,进而满足了低悬架行程座椅的较短行程的高度调节和/或悬浮调节需求,提升驾乘体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减震器上端盖1对应第一滚轮10设置有用于给第一滚轮10提供滑动轨道的上滚轮滑槽1-1;减震器底板2对应第二滚轮11设置有用于给第二滚轮11提供滑动轨道的下滚轮滑槽2-1。
由此可见,本申请将减震器上端盖和上滚轮滑槽直接设置在了一起,减震器底板和下滚轮滑槽直接设置在了一起,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减震器上盖和滑轨分层的连接设定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设计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低悬架行程座椅本体的厚度,从而为实现低悬架行程悬浮创造有利条件。
仍如图3所示,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有气囊5,图4 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气囊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气囊5包括气囊上端盖5-1、气囊下端盖5-2和与气囊上端盖5-1和气囊下端盖 5-2连接的囊皮5-3,气囊上端盖5-1与减震器上端盖1固定连接,气囊下端盖5-2与减震器底板2固定连接。由此可见,本申请将气囊上端盖5-1直接与减震器上端盖1连接,气囊下端盖5-2直接与减震器底板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两个内剪刀架上单独设置气囊连接板并将气囊设置在气囊连接板和减震器底板之间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设计大幅度降低了低悬架行程座椅的厚度,从而进一步为实现低悬架行程悬浮创造了有利条件。
优选地,气囊上端盖5-1对应气囊下端盖5-2设置有凹槽5-1-2,气囊上端盖5-1的直径大于气囊下端盖5-2的直径。现有技术中气囊上端盖对应气囊下端盖的下端并未开设凹槽,当气囊上端盖的下端和气囊下端盖的上端直接接触后,气囊的高度不在发生变化,而本申请的设计方案,当低悬架行程座椅下降的过程中,气囊下端盖的端部带动囊皮继续在气囊上端盖的凹槽中运动,从而使得气囊的高度变得更低。可见,本申请对气囊上端盖结构的改进,从而又进一步为实现低悬架行程悬浮创造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地,为了将气囊5稳固地设置在减震器上端盖1和减震器底板2 之间,以及避免在气囊5安装的过程中增加低悬架行程座椅的厚度,气囊上端盖5-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孔5-1-1,例如,安装孔5-1-1为螺纹孔,减震器上端盖1对应该安装孔5-1-1设置有通孔,应用螺钉穿过通孔与螺纹孔连接,实现气囊上端盖5-1与减震器上端盖1的固定连接;气囊下端盖5-2 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扣5-2-1,相应地,减震器底板2上对应卡扣设置有相应的卡槽,通过卡扣和卡槽的配合,可以快速地将气囊下端盖5-2安装在减震器底板2上。
进一步地,为了减少低悬架行程汽车座椅本体所占的空间范围,减震器上端盖1包括座盆形状和泡沫支撑件形状。也就是说,减震器上端盖1同时作为减震器上框、座盆和泡沫支撑件使用,从而再进一步降低了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本体的厚度,进一步拓展了低悬架行程座椅的较短行程的高度调节范围。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的爆炸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高度控制阀的安装示意图,如图5-6所示,低悬架行程座椅包括减震器上端盖1和减震器底板 2,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剪刀架结构3,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有与气囊5连接的高度控制阀4,高度控制阀4用于控制气囊5充气或者排气,实现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调节或者悬浮调节,或者既能实现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调节又能实现低悬架行程座椅的悬浮调节,提升低悬架行程座椅的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实现低悬架行程座椅悬浮调节的过程中,高度控制阀4采集减震器上端盖1和减震器底板2之间的高度变化,并根据该高度变化控制气囊5充气或者放气,使得减震器上端盖1相对于减震器底板2的高度保持在预设悬浮高度。具体地,预设悬浮高度为75mm。可见,本申请请求保护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应用气囊减震机构实现了悬浮调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低悬架行程座椅自身 R点较低的限制而导致无法通过气囊减震机构实现悬浮调节的技术难题,提升了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的舒适性。
在这里对高度控制阀4的结构进行介绍。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高度控制阀的立体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高度控制阀的爆炸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高度控制阀的剖面图,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阀杆的立体图,如图7-10所示,高度控制阀4包括阀体410和阀杆420,阀体410内设置有阀室411,阀杆420在阀室411内可轴向往复滑动;
阀室411设置有第一气流腔411-1和第二气流腔411-2,第一气流腔411-1 通过气源连接口411-3与气源连接,第二气流腔411-2通过气囊连接口411-4 与气囊连接;
阀杆420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421,阀杆420在阀室411内滑动不同距离,第一凹槽421连通第一气流腔411-1和第二气流腔411-2,实现控制气囊充气;或者,第一凹槽421连通第二气流腔411-2和外界,实现控制气囊放气。
由此可见,高度控制阀为线性结构,与剪刀架的结构相适应,从而与剪刀架的运动相互匹配,可以跟随剪刀架运动到较低位置,不仅可以采集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变化,而且可以根据这种高度变化调整自身的工作行程,控制气囊充气或者放气,从而在低悬架行程座椅超低行程中实现高度调节或者悬浮调节,或者既能实现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调节又能实现低悬架行程座椅的悬浮调节,提升低悬架行程座椅的舒适性。另外,该高度控制阀的结构简易,安装便捷,运行稳定,成本低。
进一步地,仍如图9所示,阀室411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密封圈,在阀室411内间隔出第一气流腔411-1和第二气流腔411-2;阀杆420在阀室411 内滑动不同距离,第一凹槽421跨越第一密封圈411-5连通第一气流腔411-1 和第二气流腔411-2,实现控制气囊充气;第一凹槽421跨越第二密封圈411-6 连通第二气流腔411-2和外界,实现控制气囊放气。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密封圈的方式在阀室内间隔出第一气流腔和第二气流腔只是一种实施手段,其他能够在阀室内间隔出第一气流腔和第二气流腔的方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仍如图10所示,第一凹槽421的轴向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凹槽422,第一凹槽421与第二凹槽422连通,第二凹槽422的宽度小于第一凹槽421的宽度。
当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处于悬浮高度时,第一凹槽421和第二凹槽422 均位于第一气流腔411-1内,此时,气囊既不充气也不排气。
当位于第一凹槽421下部的第二凹槽422跨越第一密封圈411-5时,微量气体通过第二凹槽422进入气囊,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升高较小幅度;当位于第一凹槽421上部的第二凹槽422跨越第二密封圈411-6时,微量气体通过第二凹槽422排到大气中,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降低较小幅度。
当第一凹槽421跨越第一密封圈411-5时,较多气体通过第一凹槽421 进入气囊,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升高较大幅度;当第一凹槽421跨越第二密封圈411-6时,较多气体通过第二凹槽422排到大气中,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降低较大幅度。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凹槽421和第二凹槽422使得悬浮调节幅度渐进变化,进一步提升舒适性。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421包括相互连通的矩形凹槽和V形凹槽,V形凹槽设置在矩形凹槽的轴向两端。第一凹槽421俯视图的形状可以设置为中间为矩形,两端为三角形。
当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处于悬浮高度时,第一凹槽421的整个结构位于第一气流腔411-1内,此时,气囊既不充气也不排气。
当第二凹槽422下部的V形凹槽跨越第一密封圈411-5时,微量气体通过第二凹槽422进入气囊,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升高较小幅度;当第二凹槽422上部的V形凹槽跨越第二密封圈411-6时,微量气体通过第二凹槽422 排到大气中,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降低较小幅度。
当第一凹槽421的矩形凹槽跨越第一密封圈411-5时,较多气体通过第一凹槽421进入气囊,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升高较大幅度;当第一凹槽421 的矩形凹槽跨越第二密封圈411-6时,较多气体通过第二凹槽422排到大气中,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降低较大幅度。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凹槽421的形状使得悬浮调节幅度渐进变化,进一步提升舒适性。
当然,为了防止低悬架行程座椅触底情况的发生,可以增设第一凹槽421 的数量,也可以改变第一凹槽421的深度。本申请对第一凹槽421的数量和深度不作进一步的限定。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低悬架行程座椅的悬浮调节需求,也可以增设第二凹槽422的数量,也可以改变第二凹槽422的深度,本申请对第二凹槽422的数量和深度不作进一步的限定。
综上所述,本申请不仅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位置、数量以及深度实现低悬架行程座椅悬浮高度范围的调节,也可以通过设置第一凹槽的形状和深度实现低悬架行程座椅悬浮高度范围的调节,提升舒适性。
仍如图6所示,低悬架行程座椅包括减震器上端盖1、减震器底板2、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剪刀架结构3,剪刀架结构3包括内剪刀架3-1和外剪刀架3-2,内剪刀架3-1与外剪刀架3-2通过销轴3-3连接,高度控制阀4设置在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该高度控制阀4不仅可以采集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的高度变化,而且可以根据这种高度变化调整自身的工作行程,从而控制气囊充气或者放气。由此可知,由于该高度控制阀为线性结构,只要将高度控制阀4设置在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即可采集到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的高度变化,而且可以根据这种高度变化调整自身的工作行程,控制气囊充气或者放气,从而实现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高度调节和/或悬浮调节,可见,高度控制阀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应用性更强。
高度控制阀4的安装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阀杆420上设置有第一旋转连接件423,阀杆420通过第一旋转连接件423与减震上端盖1可转动连接;阀体410上设置有第二旋转连接件412,阀体410通过第二旋转连接件412与减震器底板2可转动连接。
第二种,阀杆420上设置有第一旋转连接件423,阀杆420通过第一旋转连接件423与销轴3-3可转动连接;阀体410上设置有第二旋转连接件412,阀体410通过第二旋转连接件412与减震器底板2可转动连接。
第三种,阀杆420上设置有第一旋转连接件423,阀杆420通过第一旋转连接件423与内剪刀架3-1或者外剪刀架3-2可转动连接;阀体410上设置有第二旋转连接件412,阀体410通过第二旋转连接件412与减震器底板2 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阀杆420与减震上端盖1、内剪刀架3-1或者外剪刀架3-2可转动连接,可以在减震上端盖1、内剪刀架3-1或者外剪刀架3-2 上设置用于与第一旋转连接件423转动连接的第一固定装置(图中未示出),例如,第一固定装置为圆柱凸起,第一旋转连接件423与该圆柱凸起可转动连接;另外,为了实现阀体410与减震器底板2的可转动连接,在减震器底板2上设置用于与第二旋转连接件412转动连接的第二固定装置5。例如,第二固定装置5包括L形底座,L形底座上设置有圆柱凸起,第二旋转连接件412与该圆柱凸起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仍如图8或者图9所示,阀室411的端部设置有端盖411-7,端盖411-7上设置有通孔,阀杆420通过通孔在阀室411内可轴向往复滑动。该端盖对阀杆起到导向的作用,保证阀杆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将密封圈设置在阀室411的内壁上,阀室411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用于固定密封圈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厚度小于密封圈的厚度,保证阀杆在阀室内的顺畅滑动。
进一步地,仍如图9所示,将密封圈设置在阀室411内壁上,除了在阀室411内壁上设置密封圈的安装槽,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设置密封圈:阀室内设置有台阶411-8,第一密封圈411-5设置在台阶411-8上;第二密封圈 411-6设置在端盖411-7上;第一密封圈411-5与第二密封圈411-6之间设置有支撑件411-9,支撑件411-9的厚度小于两个密封圈的厚度,保证阀杆在阀室内的顺畅滑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密封圈的设置方式,本申请对密封圈的设置方式不作进一步限定。
进一步地,气囊5的活塞形状为锥形。将气囊5的活塞设置为锥形,气囊的囊皮覆盖在活塞的面积增加,使得气囊下降的高度更低,进而延申了座椅下降的高度范围。
进一步地,仍然图5所示,为了增强座椅的减震效果,在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有阻尼器15,例如,该阻尼器15为CDC阻尼器。
由于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驾驶室空间有限,防止驾驶员的头部碰触到驾驶室的顶部,在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限高拉带13,例如限高拉带13的材质与安全带织带的材质相同,其中安全带织带的主要原料是涤纶、丙纶和尼龙。
为了防止轻卡汽车行驶在颠簸路段出现触底的情况,在减震器上端盖1 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限位块14,例如,在低悬架行程座椅的前端或者后端均匀设置两个限位块14。本申请对限位块的数量和位置不做进一步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在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同时设置阻尼器15、限高拉带13和限位块14,或者在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这三种机构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两个。在这里,本申请对在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的这三种机构的数量不做进一步限定。
进一步地,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锁止机构解锁状态的示意图,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锁止机构锁合状态的示意图,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锁止板的示意图,如图11-13所示,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12。具体地,锁止机构12包括第一固定板12-1、第二固定板12-2、锁止板12-3、锁止柱12-4、操作杆12-5和弹簧12-6;第一固定板12-1设置在减震器上端盖1上,第二固定板12-2设置在减震器底板2上;锁止板12-3 与第一固定板12-1可转动连接;锁止柱12-4设置在第二固定板12-2上;操作杆12-5设置在锁止板12-3上;锁止板12-3靠近锁止柱12-4的一端设置有卡口12-3-1;弹簧12-6连接第一固定板12-1和操作杆12-5;操作杆12-5控制锁止板12-3转动,锁止板12-3的卡口12-3-1与锁止柱12-4解锁,在弹簧 12-5的拉力作用下,锁止板12-3的卡口12-3-1与锁止柱12-4锁合。操作杆 12-5的形状包括L形或者球形,在这里对操作杆12-5的形状不做进一步限定。
当低悬架行程汽车行驶在较为平缓的路段时,可以打开锁止机构12,通过高度控制阀控制气囊充气或者排气,实现低悬架行程汽车座椅的悬浮调节,提升低悬架行程汽车座椅的舒适性;当低悬架行程汽车行驶在较为颠簸的路段时,可以关闭锁止机构12,将减震器上端盖1与减震器底板2之间的高度固定在特定的位置,防止驾驶员的头部触碰驾驶室的顶部以及座椅触底。可见,锁止机构的设计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
优选地,车辆行驶在较为平坦的路段时,低悬架行程座椅处于悬浮状态,减震器上端盖1相对于减震器底板2的高度保持在预设悬浮高度,例如,预设悬浮高度为75mm,车辆行驶过程中,高度控制阀4根据减震器上端盖1 和减震器底板2之间的高度变化控制气囊5充气或者放气,并以预设悬浮高度为震动平衡点,使得减震器上端盖1相对于减震器底板2在震动平衡点上下20mm振幅内悬浮运动。即,在预设悬浮高度位置处上下浮动一定的距离,提升低悬架行程座椅的隔震效果,提升舒适性。
优选地,气囊升降预设的高度变化范围为[41mm,110mm]。具体地,当车辆行驶在较为颠簸的路段时,低悬架行程座椅处于悬浮状态,车辆行驶过程中,当减震器上盖1跟随气囊5运动至气囊最低位置(例如,气囊最低位置为41mm)的过程中,高度控制阀4控制气囊5充气,使得减震器上盖1 相对于减震器底板2的高度保持在预设悬浮高度;当减震器上盖1跟随气囊 5运动至气囊最高位置(例如,气囊最高位置为110mm)的过程中,高度控制阀4控制气囊5排气,使得减震器上盖1相对于减震器底板2的高度保持在预设悬浮高度。
由此可见,无论是行驶在较为颠簸路段,还是行驶在较为平坦路段,低悬架行程座椅均能够处于悬浮状态,使得低悬架行程座椅的舒适性达到最佳。而且无论从较为颠簸路段过渡至较为平坦路段,还是从较为平坦路段过渡至较为颠簸路段,低悬架行程座椅都能够实现很好的悬浮调节,舒适性高。
综上所述,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包括减震器上端盖、减震器底板、减震器上端盖与减震器底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剪刀架结构,剪刀架结构包括内剪刀架和外剪刀架,内外剪刀架通过相应的转轴、旋转销柱和滚轮与减震器上端盖和减震器底板可转动连接,通过改进内外剪刀架的形状结构,使得与内剪刀架连接的第一滚轮的滑动轨迹和与外剪刀架连接的第二滚轮的滑动轨迹不重合,避免了第一滚轮与第二滚轮接触限制内外剪刀架之间的最小夹角,从而使得减震器上端盖根据剪刀架结构的运动无限接近减震器底板,进而满足了低悬架行程座椅的较短行程的高度调节和/或悬浮调节需求,提升驾乘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个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包括减震器上端盖、减震器底板、所述减震器上端盖与所述减震器底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剪刀架结构,所述剪刀架结构包括内剪刀架和外剪刀架,所述内剪刀架与所述外剪刀架通过销轴连接;
两个所述内剪刀架的后端通过第一旋转轴与所述减震器底板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内剪刀架的前端通过第二旋转轴两端的第一滚轮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可滑动连接;
两个所述外剪刀架的后端通过旋转销柱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外剪刀架的前端通过第三旋转轴两端的第二滚轮与所述减震器底板可滑动连接;
所述内剪刀架和/或所述外剪刀架为弯折结构,使得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二滚轮的滑动轨迹不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对应所述第一滚轮设置有用于给所述第一滚轮提供滑动轨道的上滚轮滑槽;
所述减震器底板对应所述第二滚轮设置有用于给所述第二滚轮提供滑动轨道的下滚轮滑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与所述减震器底板之间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包括气囊上端盖、气囊下端盖和与所述气囊上端盖和所述气囊下端盖连接的囊皮,所述气囊上端盖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固定连接,所述气囊下端盖与所述减震器底板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上端盖对应所述气囊下端盖设置有凹槽,所述气囊上端盖的直径大于所述气囊下端盖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上端盖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孔,所述气囊下端盖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包括座盆形状和泡沫支撑件形状。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气囊充气或者排气的高度控制阀,所述气囊与所述高度控制阀连接;所述高度控制阀设置在所述减震器上端盖与所述减震器底板之间,所述高度控制阀用于采集所述减震器上端盖和所述减震器底板之间的高度变化,并根据该高度变化控制所述气囊充气或者放气,使得所述减震器上端盖相对于所述减震器底板的高度保持在预设悬浮高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上盖跟随所述气囊运动至气囊最低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高度控制阀控制气囊充气,使得所述减震器上盖相对于所述减震器底板的高度保持在所述预设悬浮高度;
所述减震器上盖跟随所述气囊运动至气囊最高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高度控制阀控制气囊排气,使得所述减震器上盖相对于所述减震器底板的高度保持在所述预设悬浮高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度控制阀包括阀体和阀杆,所述阀体内设置有阀室,所述阀杆在所述阀室内可轴向往复滑动;
所述阀室设置有第一气流腔和第二气流腔,所述第一气流腔与气源连接,所述第二气流腔与气囊连接;
所述阀杆的外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
所述阀杆在所述阀室内滑动不同距离,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一气流腔和所述第二气流腔,或者,所述第一凹槽连通所述第二气流腔和外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室的内壁上设置有两个密封圈,在所述阀室内间隔出第一气流腔和第二气流腔;
所述第一凹槽跨越第一密封圈连通所述第一气流腔和所述第二气流腔;所述第一凹槽跨越第二密封圈连通所述第二气流腔和外界。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轴向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矩形凹槽和V形凹槽,所述V形凹槽设置在所述矩形凹槽的两端。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杆上设置有第一旋转连接件,所述阀杆通过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所述销轴、所述内剪刀架或者外剪刀架可转动连接;
所述阀体上设置有第二旋转连接件,所述阀体通过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与所述减震器底板可转动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上端盖、所述内剪刀架或者外剪刀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转动连接的第一固定装置;
所述减震器底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转动连接的第二固定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室的端部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阀杆通过所述通孔在所述阀室内可轴向往复滑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室内设置有台阶,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台阶上;
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端盖上;
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高度小于所述密封圈的高度。
1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的活塞形状为锥形。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上端盖与所述减震器底板之间设置有阻尼器、限高拉带或者限位块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多种。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与所述减震器底板之间设置有锁止机构。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锁止板、锁止柱、操作杆和弹簧,
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减震器上端盖上,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减震器底板上;
所述锁止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可转动连接;
所述锁止柱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
所述操作杆设置在所述锁止板上;
所述锁止板靠近所述锁止柱的一端设置有卡口;
所述弹簧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操作杆;
所述操作杆控制所述锁止板转动,所述锁止板的卡口与所述锁止柱解锁,在所述弹簧的拉力作用下,所述锁止板的卡口与所述锁止柱锁合。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相对于所述减震器底板升降的预设高度调节范围为[41mm,110mm]。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相对于所述减震器底板的预设悬浮高度范围为[55mm,95mm]。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上端盖相对于所述减震器底板的预设悬浮高度为75mm。
CN202022847987.4U 2020-12-01 2020-12-01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Active CN214492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7987.4U CN214492648U (zh) 2020-12-01 2020-12-01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47987.4U CN214492648U (zh) 2020-12-01 2020-12-01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92648U true CN214492648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206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47987.4U Active CN214492648U (zh) 2020-12-01 2020-12-01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926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6748A (zh) * 2020-12-01 2021-02-12 北京光华荣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6748A (zh) * 2020-12-01 2021-02-12 北京光华荣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71748C (zh) 交通工具座舱的悬置装置和方法
CN100542853C (zh) 交通工具座椅的悬置装置和方法
CN214492648U (zh)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CN100360328C (zh) 分离式防侧倾系统
WO2022116757A1 (zh) 低悬架行程座椅用高度控制阀及低悬架行程座椅
CN202389242U (zh) 一种汽车座椅
BG61560B1 (bg) Ходов механизъм за ж.п. подвижни състави
CN112356748A (zh) 低悬架行程减震座椅
KR100410732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의 에어 서스펜션 구조
KR102185230B1 (ko) 차체 높이 조절이 가능한 mr댐퍼 일체형 에어스프링
CN204774805U (zh) 一种驾驶室座椅调节卷收器
CN113586651A (zh) 减振器及车辆
CN213799353U (zh) 低悬架行程座椅用高度控制阀及低悬架行程座椅
CN212555725U (zh) 一种集成变刚度气动阻尼半挂车空气悬架
CN212267455U (zh) 一种单轨观光车悬架装置
CN2578158Y (zh) 空气悬挂式座椅
CN2612555Y (zh) 汽车二级减震装置
CN217863815U (zh) 用于汽车座椅减震系统的控制装置
CN214138314U (zh) 一种汽车座椅减震装置
CN216659498U (zh) 一种高通过性及抗侧倾性复合空气悬架系统
CN2874128Y (zh) 空气弹簧液压减震器
CN110053528A (zh) 乘用车减震座椅
CN217435563U (zh) 一种显著提高减震性能的减震气囊
CN217170408U (zh) 一种组合式空气悬架装置
CN218031206U (zh) 一种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