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80059U - 电机 - Google Patents

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80059U
CN214480059U CN202120632639.7U CN202120632639U CN214480059U CN 214480059 U CN214480059 U CN 214480059U CN 202120632639 U CN202120632639 U CN 202120632639U CN 214480059 U CN214480059 U CN 2144800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end cover
rear end
vibration
annular ste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3263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江龙
蔡诗韵
唐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hornger Automotive Part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hornger Automotive Part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ornger Automotive Part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hornger Automotive Part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3263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800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800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800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前端盖;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与所述前端盖相连,以在两者之间限定安装腔;定子,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减振部件,所述减振部件在定子的径向上分别设置在前端盖与定子之间以及后端盖与定子之间;以及弹性减振环,所述弹性减振环在定子的轴向上设置在前端盖和定子之间,而所述定子在其轴向上与所述后端盖直接接触,其中,所述弹性减振环的外周面与所述减振部件在所述定子的径向上的外表面平齐。

Description

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提供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电机产品,它们被广泛应用到众多的装置、设备或者系统中,服务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等活动。然而,电机在运行时将会产生振动、噪声和冲击等问题。对此,人们已经采用了很多技术手段来加以解决,例如通过在电机内部的一些零部件之间布置橡胶减振部件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这些现有技术手段仍然存在着诸如无法保证减振和降噪效果持续有效、装配操作不便且耗时、减振材料容易损耗、制造和使用成本高等问题。甚至增加的橡胶减振部件会影响定子的散热性能,从而影响电机的输出功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机,可以在有效降低电机的电磁噪音的同时,增加定子的散热性能,从而提高电机的输出功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包括:前端盖;后端盖,所述后端盖与所述前端盖相连,以在两者之间限定安装腔;定子,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减振部件,所述减振部件在所述定子的径向上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定子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盖与所述定子之间;以及弹性减振环,所述弹性减振环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上设置在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定子之间,而所述定子在其轴向上与所述后端盖直接接触,其中,所述弹性减振环的外周面与所述减振部件在所述定子的径向上的外表面平齐。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机中,前端盖和后端盖装配在一起以限定安装空间,定子被置于在该安装空间内,定子在径向上通过减振部件进行支撑减振,在轴向上通过前端盖处弹性减振环进行支撑和定位。由此,定子的径向振动被减振部件隔离,从而可以减弱定子在径向上向前端盖和后端盖传递振动,并且通过弹性减振环来减弱定子在轴向上向前端盖传递振动,从而减弱或消除电机的电磁噪声,使得电机的电磁噪声性能获得相当明显的改善。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电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盖的后端面上具有第一环形台阶部,所述弹性减振环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具有侧壁和底壁,所述弹性减振环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的所述侧壁抵接,所述弹性减振环的前表面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的所述底壁抵接,所述定子的前端被止挡在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处,所述定子的前端面与所述弹性减振环的后表面抵接,而所述减振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的所述侧壁和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的所述侧壁是平坦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后端盖的前端面具有第二环形台阶部,并且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的侧壁是平坦的,所述定子的后端被止挡在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处,所述定子的后端面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的底壁抵接,并且所述减振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的所述侧壁和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减振部件构造成板状,所述减振部件通过粘合剂预安装在所述定子的外周面上,并且在所述定子的轴向和径向上均通过过盈配合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上,所述减振部件过盈配合在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之间,而在所述定子的径向上,所述减振部件过盈配合在所述前端盖与所述定子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盖与所述定子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盖的后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减振配合部,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从所述前端盖的后端面朝向所述后端盖突出,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适于与所述减振部件配合,以在所述定子与所述前端盖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后端盖的前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减振配合部,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从所述后端盖的前端面朝向所述前端盖突出,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适于与所述减振部件配合,以在所述定子与所述后端盖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和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的形状相互配合,使得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能够组装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的端面具有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一凹部,而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的端面具有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二凹部和第二凸起,并且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的所述第一凸起适于配合在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的所述第二凹部内,而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的所述第二凸起适于配合在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的所述第一凹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设置四个所述减振部件,四个所述减振部件沿着所述定子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所述前端盖具有四个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所述后端盖具有四个第二减振配合部,四个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和四个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也沿着所述定子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并且适于与所述减振部件配合,以在所述定子与所述前端盖之间以及所述定子与所述后端盖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减振环为橡胶环,所述前端盖和所述后端盖均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电机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电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电机的前端盖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电机的后端盖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电机1;
前端盖10、第一环形台阶部11、侧壁111、底壁112、第一减振配合部12,第一凸起121、第一凹部122;
后端盖20、第二环形台阶部21、侧壁211、底壁212、第二减振配合部22、第二凸起222、第二凹部221;
定子30;
减振部件40;
弹性减振环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1,包括前端盖10、后端盖20、定子30、减振部件40和弹性减振环50。应当理解,在本文中没有提及设置在电机1中诸如转子、电刷等其他零部件,由于这些零部件的结构、功能等已经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了解或熟知,并且不属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重点,因此在本文予以简化。
对于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来讲,在一些应用场合下有可能将它们分别称为驱动端盖、电刷端盖或者可能存在的更多其他名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是将此类两个端盖分别统称为前端盖、后端盖,通过它们二者的接合可以提供电机内部空间,以用于将定子30、转子等零部件容纳于其中。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通过进行大量的试验总结分析发现,端盖震动引起的噪音是产生电机低速噪音的最主要的诱因,而端盖振动主要是由定子振动引起的被迫振动,所以隔断定子向端盖传递振动的路径,能有效降低低速噪音。因此,径向作用力越小,隔振作用越好,噪音表现越好,但是由于所述径向作用力同时用于支撑定子工作时的自重及振动力,所以径向作用力大小应该适中。
具体地,对于定子30来讲,它的振动来源于电机1工作时定子30和转子交互作用的电磁力,定子30的振动将会引起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的受迫振动,而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的这种受迫振动是产生电机1低转速电磁噪音的主要来源,所以隔断定子30向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的振动传递路径是降低低转速噪音的关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前端盖10与后端盖20相连以在两者之间限定容纳腔,定子30设置在该容纳腔内,减振部件40在定子30的径向(即电机1的内外方向)上分别设置在前端盖10与定子30之间以及后端盖20与定子30之间,并且弹性减振环50在定子30的轴向(即电机1的前后方向)上设置在前端盖10和定子30之间,而定子30在其轴向上与后端盖20直接接触,其中弹性减振环50的外周面与减振部件40在定子30的径向上的外表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与前端盖10相比,后端盖20处设置的发热元件较多,例如二极管、绕组和电磁铁芯等,即后端盖20处的发热较前端盖10处的发热明显。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定子30的轴向上,弹性减振环50设置在前端盖10和定子30之间,而定子30与后端盖20直接接触,即仅在前端盖10与定子30之间设置弹性减振环50,而没有在后端盖20与定子30之间设置弹性减振环50,从而提高定子30的散热性能,由此增加电机1的输出能力。
具体地,弹性减振环50可以为橡胶环,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通常由铝合金材料制成,而橡胶的导热性能较差,因此如果在定子30与后端盖20之间也设置弹性减振环50,即在定子30的轴向两端均设置弹性减振环50,则定子30的散热介质仅为橡胶,影响定子30在后端盖20处的散热,进而影响定子30的整体散热性能。
然而,本实用新型仅在定子30与前端盖10之间设置弹性减振环50,而没有在定子30与后端盖20之间设置弹性减振环50,所以本实用新型中定子30的散热介质为橡胶和铝合金,并且定子30在后端盖20处的散热没有受到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定子30的散热性能能够得到提升,进而增加电机1的输出能力。
例如,与相关技术中在定子的轴向两端均设置弹性减振环的电机相比,在10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并且在2500rpm~3000rpm的转速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中电机1的输出电流增加约5A。
需要说明的是,电机主要的性能指标是输出电流,电机的输出性能跟定子的散热有关。如果定子散热变差,则温升增加,从而电机输出下降。在2500rpm~3000rpm的转速范围内,电机发电效率较高,发电功率较大,但由于转速不快,电机的转子自带的风扇散热能力有限,无法满足电机的散热需求。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这一条件下的定子的散热性能和电机的输出能力进行改进。
进一步,由于仅在定子30与前端盖10之间设置弹性减振环50,而没有在定子30与后端盖20之间设置弹性减振环50,所以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同时避免位于后端盖20处的弹性减振环50带来的装配困难,从而简化工艺流程,并提高装配效率。
另外,弹性减振环50的外周面与减振部件40在定子30的径向上的外表面平齐。具体地,如图4所示,前端盖10的后端面上具有第一环形台阶部11,弹性减振环50设置在第一环形台阶部11内。第一环形台阶部11具有侧壁111和底壁112,弹性减振环50的外周面与侧壁111抵接,弹性减振环50的前表面与底壁112抵接。定子30的前端被止挡在第一环形台阶部11处,定子30的前端面与弹性减振环50的后表面抵接,而减振部件40设置在侧壁111和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第一环形台阶部11的侧壁111是平坦的,而不具有凹陷或凸起,因此弹性减振环50的外周面与减振部件40在定子30的径向上的外表面平齐。
基于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减振环50可以直接安装在第一环形台阶部11内,而无需通过复杂的注橡胶工艺(如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的)形成,因此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提高装配效率。
类似地,如图5所示,后端盖20的前端面具有第二环形台阶部21,并且第二环形台阶部21的侧壁211也是平坦的,而不具有凹陷或凸起。定子30的后端被止挡在第二环形台阶部21处,定子30的后端面与第二环形台阶部21的底壁212抵接,并且减振部件40设置在侧壁211和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从而进一步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提高装配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减振部件40可以构造成板状,例如具有薄片结构,这有利于在降低噪音的同时,能够节约成本并且简化安装步骤。具体地,板状的减振部件40可以通过粘合剂预安装在定子30的外周面上,并且在定子30的轴向和径向上均通过过盈配合布置。例如,在定子30的轴向上,减振部件40过盈配合在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之间,而在定子30的径向上,减振部件40过盈配合在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与定子30之间,因此即便粘合剂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粘性减弱,也不会影响减振部件40的布置和作用。换言之,粘合剂可以仅起到预固定减振部件40的作用。一旦减振部件40安装到位,其位置和功能可以不再依赖于粘合剂。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板状的减振部件40为沿定子30的圆周方向的圆弧状,以与定子30的外周面相适配,从而保证减振部件40的安装稳定性,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减振作用。
此外,减振部件40布置在定子30的圆周方向上,还可以起到定位定子30的径向位移的作用。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前端盖10的后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一减振配合部12,第一减振配合部12从前端盖10的后端面朝向后端盖20突出,例如构造成凸耳形状或者任何其他的适宜形状。第一减振配合部12适于与减振部件40配合,以在定子30与前端盖10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这样的径向作用力将有助于有效地改善或消除在现有电机内部产生的一些振动、噪声和冲击等问题。
类似地,如图5所示,后端盖20的前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减振配合部22,第二减振配合部22从后端盖20的前端面朝向前端盖10突出,例如构造成凸耳形状或者任何其他的适宜形状。第二减振配合部22适于与减振部件40配合,以在定子30与后端盖20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这样的径向作用力将有助于有效地改善或消除在现有电机内部产生的一些振动、噪声和冲击等问题。
第一减振配合部12和第二减振配合部22的形状相互配合,从而便于将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牢固地组装在一起。例如,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减振配合部12的端面具有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一凸起121和第一凹部122,而第二减振配合部22的端面具有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二凹部221和第二凸起222,并且第一减振配合部12的第一凸起121适于配合在第二减振配合部22的第二凹部221内,而第二减振配合部22的第二凸起222适于配合在第一减振配合部12的第一凹部122内。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设置四个减振部件40,这些减振部件40可选地沿着定子30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并且适于装设在定子30与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之间。相应地,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分别具有四个第一减振配合部12和四个第二减振配合部22,四个第一减振配合部12和四个第二减振配合部22也沿着定子30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并且适于与减振部件40配合,以在定子30与前端盖10之间以及定子30与后端盖20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该径向作用力有助于有效地改善或消除在现有电机内部产生的一些振动、噪声和冲击等问题。
具体地,当减振部件40安装后,减振部件40抵靠着前端盖10、后端盖20和定子30,从而通过减振部件40可以在前端盖10和定子30之间以及在后端盖20和定子30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该径向作用力沿着定子30的径向施加到前端盖10、后端盖20和定子30上,从而减弱或消除由前端盖10、后端盖20和定子30的振动产生的噪音。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机1中,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装配在一起以限定安装空间,定子30被置于在该安装空间内,定子30在径向上通过减振部件40来进行支撑减振,在轴向上通过前端盖10处的弹性减振环50进行支撑和定位。由此,定子30的径向振动被减振部件40隔离,从而可以减弱定子30在径向上向前端盖10和后端盖20传递的振动,并且通过弹性减振环50来减弱定子30在轴向上向前端盖10传递的振动,从而减弱或消除电机1的电磁噪声,使得电机1的电磁噪声性能获得相当明显的改善。
鉴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具有显著优于现有技术的技术优势,可以克服如前所述的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处。特别是,除了增加减振部件和针对端盖结构进行改进之外,并没有给电机生产线上的装配过程带来其他变化,其尤其能够节省成本并且易于实施,可以使得改进后电机的电磁噪声性能获得相当明显的改善,因此非常适合于进行大批量生产,这对于提高电机产品的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等均具有积极意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3)

1.一种电机(1),包括:
前端盖(10);
后端盖(20),所述后端盖(20)与所述前端盖(10)相连,以在两者之间限定安装腔;
定子(30),所述定子(30)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减振部件(40),所述减振部件(40)在所述定子(30)的径向上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盖(10)与所述定子(30)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盖(20)与所述定子(30)之间;以及
弹性减振环(50),所述弹性减振环(50)在所述定子(30)的轴向上设置在所述前端盖(10)和所述定子(30)之间,而所述定子(30)在其轴向上与所述后端盖(20)直接接触,
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减振环(50)的外周面与所述减振部件(40)在所述定子(30)的径向上的外表面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10)的后端面上具有第一环形台阶部(11),所述弹性减振环(50)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11)具有侧壁(111)和底壁(112),所述弹性减振环(50)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11)的所述侧壁(111)抵接,所述弹性减振环(50)的前表面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11)的所述底壁(112)抵接,所述定子(30)的前端被止挡在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11)处,所述定子(30)的前端面与所述弹性减振环(50)的后表面抵接,而所述减振部件(40)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11)的所述侧壁(111)和所述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台阶部(11)的所述侧壁(111)是平坦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20)的前端面具有第二环形台阶部(21),并且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21)的侧壁(211)是平坦的,所述定子(30)的后端被止挡在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21)处,所述定子(30)的后端面与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21)的底壁(212)抵接,并且所述减振部件(40)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台阶部(21)的所述侧壁(211)和所述定子(30)的外周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部件(40)构造成板状,所述减振部件(40)通过粘合剂预安装在所述定子(30)的外周面上,并且在所述定子(30)的轴向和径向上均通过过盈配合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定子(30)的轴向上,所述减振部件(40)过盈配合在所述前端盖(10)和所述后端盖(20)之间,而在所述定子(30)的径向上,所述减振部件(40)过盈配合在所述前端盖(10)与所述定子(30)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盖(20)与所述定子(3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盖(10)的后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减振配合部(12),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12)从所述前端盖(10)的后端面朝向所述后端盖(20)突出,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12)适于与所述减振部件(40)配合,以在所述定子(30)与所述前端盖(10)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盖(20)的前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减振配合部(22),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22)从所述后端盖(20)的前端面朝向所述前端盖(10)突出,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22)适于与所述减振部件(40)配合,以在所述定子(30)与所述后端盖(20)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12)和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22)的形状相互配合,使得所述前端盖(10)和所述后端盖(20)能够组装在一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12)的端面具有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一凸起(121)和第一凹部(122),而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22)的端面具有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的第二凹部(221)和第二凸起(222),并且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12)的所述第一凸起(121)适于配合在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22)的所述第二凹部(221)内,而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22)的所述第二凸起(222)适于配合在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12)的所述第一凹部(122)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设置四个所述减振部件(40),四个所述减振部件(40)沿着所述定子(30)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
所述前端盖(10)具有四个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12),所述后端盖(20)具有四个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22),四个所述第一减振配合部(12)和四个所述第二减振配合部(22)也沿着所述定子(30)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并且适于与所述减振部件(40)配合,以在所述定子(30)与所述前端盖(10)之间以及所述定子(30)与所述后端盖(20)之间提供径向作用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1),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减振环(50)为橡胶环,所述前端盖(10)和所述后端盖(20)均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CN202120632639.7U 2021-03-29 2021-03-29 电机 Active CN2144800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2639.7U CN214480059U (zh) 2021-03-29 2021-03-29 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2639.7U CN214480059U (zh) 2021-03-29 2021-03-29 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80059U true CN214480059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75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32639.7U Active CN214480059U (zh) 2021-03-29 2021-03-29 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800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80462B1 (en) Resilient isolation member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reducing acoustic noise and/or structural vibration in an electric machine
CN108551219B (zh) 转子总成和电机
CN214480059U (zh) 电机
GB2433651A (en) Vibration decoupling mounting of brushes or brush holders
CN111786484B (zh) 转子组件及具有该转子组件的电机
CN213072344U (zh) 高速电机的轴承装置
CN111082588A (zh) 电机、用于电机的减振部件和端盖
CN211830472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园林机器电机
CN111082587B (zh) 电机和用于电机的端盖
CN210985834U (zh) 一种防震马达
CN107394914B (zh) 电机的转子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机
CN218733462U (zh) 定子铁芯部、铁芯组件及电机
CN220452259U (zh) 鼓风机
CN111102233A (zh) 一种轴承安装结构及导热脂加注方法
CN220629060U (zh) 一种减震稳定电动机
CN210536375U (zh) 一种具有定位绝缘片的油泵电机
CN216904515U (zh) 一种风扇用电机结构及风扇
CN210780367U (zh) 一种带安装支架电机的减震结构
CN213015921U (zh) 车辆尾门的电动撑杆和车辆
CN219893096U (zh) 电机连接总成以及车辆
CN215498586U (zh) 一种电机端盖与电机机壳之间的防震结构
CN216741712U (zh) 电子水泵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20754498U (zh) 一种马达和电吹风
KR20150001077U (ko) 모터의 고정구조
CN211259476U (zh) 减震飞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