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36700U - 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36700U
CN214436700U CN202022959941.1U CN202022959941U CN214436700U CN 214436700 U CN214436700 U CN 214436700U CN 202022959941 U CN202022959941 U CN 202022959941U CN 214436700 U CN214436700 U CN 214436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oil
shell
cavity
receiving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599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正朝
葛少晖
宋海茫
吴春丽
王淑玉
张东升
薛建中
王小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obacco Hena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599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36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36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36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挡板,壳体为矩形结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分别竖直设置在壳体内,并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左空腔、中空腔、右空腔,第一隔板的下端与壳体的底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二隔板的下端与底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一隔板的上部设有通孔;壳体的顶板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接头;顶板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排气孔,壳体的前侧板的上部设置有排油管、接油盒,接油盒的接油口位于排油管的管口的正下方;挡板设置在底板的内壁上并位于右空腔内;壳体的右侧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右空腔相连通的排水管接头。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排出的水较为清洁,也便于对油、固态杂质、水分别进行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冷干机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冷干机是采用降温结露的原理,对压缩空气进行干燥的一种设备。冷干机是将从空压机制出的压缩空气经热交换器预冷却,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使压缩空气的温度降至0℃至8℃,此时压缩空气中的水分、油和杂质在此温度下析出,形成为凝结水,而后排出机外。由于冷干机所排出的凝结水并不是清洁水,而是混有固态杂质(灰尘、锈泥等)、油污的稠状液体,从而不便于对油、固态杂质以及水分别进行处理,同时导致生产现场的环境较差,还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挡板,所述壳体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左空腔、中空腔、右空腔,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隔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左空腔与所述中空腔的通孔;所述壳体的顶板的左侧设置有与所述左空腔相连通的进水管接头;所述顶板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与所述中空腔相连通的排气孔,所述壳体的前侧板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中空腔相连通的排油管、接油盒,所述接油盒的上端具有接油口,所述接油口位于所述排油管的管口的正下方;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内壁上并位于所述右空腔内,所述挡板靠近所述第二间隙;所述壳体的右侧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右空腔相连通的排水管接头。
优选地,所述接油盒与所述前侧板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接油盒与所述前侧板通过安装板相连,所述安装板包括竖板、横板,所述横板的一端与所述竖板的一端垂直相连,所述横板与所述竖板共同构成L型结构;所述竖板与所述前侧板焊接连接,所述横板与所述接油盒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前侧板上相对设置有两个支撑柱,所述接油盒上设置有两个挂钩,两所述挂钩与两所述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两所述挂钩分别钩在两所述支撑柱上。
优选地,所述支撑柱上远离所述前侧板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起。
优选地,所述接油盒为半圆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排水管接头设置在所述右侧板的中部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在使用时,凝结水进入左空腔后,由于油水不相容,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凝结水将会在左空腔中出现分层,水将位于左空腔的下部,而油将位于左空腔的上部,固态杂质的密度最大将会落在左空腔的底板上,而后水将会经过第一间隙、中空腔的下部、第二间隙、挡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的缝隙,到达右空腔,然后经排水管接头排出机外;而大部分固态杂质会沉积在左空腔和中空腔内的底板上,少量的固态杂质随水一起到达挡板处时,会被挡板阻挡,而落在挡板左侧的底板上,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固态杂质经排水管接头被排出;同时,大部分油将会经通孔到达中空腔的上部,而后由排油管流到接油盒中,还有一小部分油会随水一起,经第一间隙进入中空腔,而后这部分油会与水分层,而浮在水的上面,到达中空腔的上部,最后由排油管流到接油盒中。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较好地实现了凝结水中油、固态杂质与水的分离,从而使得排出的水较为清洁,同时也便于对油、固态杂质、水分别进行处理,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出现生产现场的环境较差的问题,避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的前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板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
11、顶板 12、底板 13、右侧板 14、前侧板 21、进水管接头
22、排气孔 23、排油管 24、排水管接头 25、接油盒
31、第一隔板 32、第二隔板 33、通孔 41、挡板 51、左空腔
52、中空腔 53、右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包括壳体、第一隔板31、第二隔板32、挡板41,所述壳体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隔板31、所述第二隔板32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左空腔51、中空腔52、右空腔53,所述第一隔板31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板12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隔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2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隔板3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左空腔51与所述中空腔52的通孔33;所述壳体的顶板11的左侧设置有与所述左空腔相连通的进水管接头21;所述顶板11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与所述中空腔相连通的排气孔22,所述壳体的前侧板14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中空腔相连通的排油管23、接油盒25,所述接油盒25的上端具有接油口,所述接油口位于所述排油管的管口的正下方;所述挡板41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内壁上并位于所述右空腔内,所述挡板41靠近所述第二间隙;所述壳体的右侧板13上设置有与所述右空腔相连通的排水管接头2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隔板31、第二隔板32由左至右依次设置在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在使用时,凝结水进入左空腔51后,由于油水不相容,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凝结水将会在左空腔51中出现分层,水将位于左空腔51的下部,而油将位于左空腔的上部,固态杂质的密度最大将会落在左空腔51的底板上,而后水将会经过第一间隙、中空腔52的下部、第二间隙、挡板与第二隔板之间的缝隙,到达右空腔53,然后经排水管接头24排出机外;而大部分固态杂质会沉积在左空腔和中空腔内的底板上,少量的固态杂质随水一起到达挡板处时,会被挡板阻挡,而落在挡板41左侧的底板上,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固态杂质经排水管接头被排出;同时,大部分油将会经通孔到达中空腔52的上部,而后由排油管流到接油盒中,还有一小部分油会随水一起,经第一间隙进入中空腔,而后这部分油会与水分层,而浮在水的上面,到达中空腔的上部,最后由排油管流到接油盒25中。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较好地实现了凝结水中油、固态杂质与水的分离,从而使得排出的水较为清洁,同时也便于对油、固态杂质、水分别进行处理,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出现生产现场的环境较差的问题,避免对水环境造成污染。且,排气孔可以避免壳体内的压力过大;第一隔板上的通孔不仅具有供油通过的作用,由于其使得左空腔与中空腔相通,其还具有稳定气压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接油盒25与所述前侧板14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油盒与所述前侧板通过安装板相连,所述安装板包括竖板、横板,所述横板的一端与所述竖板的一端垂直相连,所述横板与所述竖板共同构成L型结构;所述竖板与所述前侧板焊接连接,所述横板与所述接油盒螺栓连接。采用此方案,只需将接油盒从横板上取下即可对接油盒中的油液进行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前侧板上相对设置有两个支撑柱,所述接油盒上设置有两个挂钩,两所述挂钩与两所述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两所述挂钩分别钩在两所述支撑柱上。采用此技术方案,只需将挂钩挂在支撑柱上,即可实现接油盒与前侧板的连接,将挂钩从支撑柱上取下,即可取下接油盒,从而使得接油盒与前侧板之间的安装和拆卸较为方便快捷。
为了能够较好地避免挂钩从支撑柱上滑落,所述支撑柱上远离所述前侧板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起。可以优选,支撑柱垂直设置在前侧板上。
可以优选,所述接油盒25为半圆形结构。接油盒也可以包括由上至下依次相连且同轴设置的半圆形段和半锥形段,半锥形段的直径较大的一端与半圆形段的下端相连,半锥形段的下端的直径较小,半锥形段的下端可以设置有用于与放油塞螺纹配合的放油孔,采用此方案,只需卸下放油塞,即可对接油盒中的油液进行集中处理。可以理解的是,接油盒为中空结构,可以优选接油盒的顶部为敞口结构;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竖直高度均可以为10mm,挡板的竖直高度可以为20mm。
具体地,所述排水管接头24设置在所述右侧板的中部位置,从而能够较好地避免固态杂质由排水管接头排出。可以理解的是,在该油水分离装置使用一定的时间后,可以对壳体的底板上沉积的固态杂质进行集中处理;排水管接头与输水管相连,而输水管上远离排水管接头的一端可以接到地沟中。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且,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之后,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挡板,所述壳体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分别竖直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为左空腔、中空腔、右空腔,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板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隔板的下端与所述底板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隔板的上部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左空腔与所述中空腔的通孔;所述壳体的顶板的左侧设置有与所述左空腔相连通的进水管接头;所述顶板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与所述中空腔相连通的排气孔,所述壳体的前侧板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中空腔相连通的排油管、接油盒,所述接油盒的上端具有接油口,所述接油口位于所述排油管的管口的正下方;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内壁上并位于所述右空腔内,所述挡板靠近所述第二间隙;所述壳体的右侧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右空腔相连通的排水管接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油盒与所述前侧板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油盒与所述前侧板通过安装板相连,所述安装板包括竖板、横板,所述横板的一端与所述竖板的一端垂直相连,所述横板与所述竖板共同构成L型结构;所述竖板与所述前侧板焊接连接,所述横板与所述接油盒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板上相对设置有两个支撑柱,所述接油盒上设置有两个挂钩,两所述挂钩与两所述支撑柱一一对应设置,两所述挂钩分别钩在两所述支撑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上远离所述前侧板的一端设置有限位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油盒为半圆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接头设置在所述右侧板的中部位置。
CN202022959941.1U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 Active CN214436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59941.1U CN214436700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59941.1U CN214436700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36700U true CN214436700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88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59941.1U Active CN214436700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367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36700U (zh) 一种用于冷干机的油水分离装置
CN217312677U (zh) 一种工业气体供应用进出气体过滤干燥装置
CN217139618U (zh) 气水分离器
CN209752226U (zh) 一种尼龙生产降膜蒸发装置
CN208204527U (zh) 一种可回收蒸汽水的疏水装置
CN101749847A (zh) 除湿机的热交换器安装结构
CN210170876U (zh) 一种水汽分离器
CN212790417U (zh) 一种冷冻式压缩空气干燥器气水分离装置
CN211823073U (zh) 一种水盘装置
CN211400385U (zh) 换热器组件、降膜式换热器和热泵机组
CN111455637B (zh) 线屑过滤器、衣物处理设备及线屑过滤方法
CN210373808U (zh) 移动空调
CN208229596U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用水汽分离装置
CN221071417U (zh) 一种天然气去水分装置
CN216714468U (zh) 一种瓦斯抽放自动放水器
CN220026494U (zh) 一种清淤前污水暂存式湿式除尘器
CN206198865U (zh) 一种低真空状态下气液分离装置
CN220283687U (zh) 加热分离结晶增稠处理器
CN217764557U (zh) 一种容积式换热器
CN218645673U (zh) 一种工业除湿机
CN214307072U (zh) 一种二次蒸汽使用中的阻水排气装置
CN219482108U (zh) 一种废气处理吸附装置
CN218270277U (zh) 一种精细化工生产中的蒸汽冷凝水回收装置
CN220134014U (zh) 煤矿掘进用降尘装置和掘进机
CN213712050U (zh) 一种角式超薄自动排气阀及管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