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改善外机中电机支架产生共振而出现异响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支架,配置成安装风机电机,所述电机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梁。
所述支撑梁包括主体、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
所述主体上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主体形成夹角。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部远离所述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上的所述第二加强部朝向另一所述第一加强部延伸。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在该电机支架中,通过支撑梁安装电机。在支撑梁中,主体上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强部,且在至少一个第一加强部上远离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部,由于第二加强部的设置,可以使得支撑梁的弯曲刚度以及强度得到提升,从而使得支撑梁的固有频率更合理,便能造成支撑梁不易产生弯曲,以抑制振动在支撑梁上的振幅,从而达到改善外机中电机支架产生共振而出现异响的技术问题。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形成夹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且所述夹角小于或等于120°。
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加强部上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加强部,且两个所述第二加强部相互间隔。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主体垂直,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加强部垂直。且两个所述第二加强部位于同一平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部上的所述第二加强部朝向另一所述第一加强部延伸的长度为第一延伸长度。
所述主体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延伸长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长度小于所述主体宽度的二分之一。
可选地,所述主体、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主体、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均弯曲,且所述主体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一侧弯曲。
一种空调器,包括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配置成安装风机电机,所述电机支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梁。
所述支撑梁包括主体、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
所述主体上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加强部。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加强部远离所述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上的所述第二加强部朝向另一所述第一加强部延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采用了上述的电机支架,且该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电机支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配置成安装在指定区域内部,且向指定区域提供空气调节作用,其中,空气调节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温度调节作用、湿度调节作用、新风作用以及气流循环流速调节作用等。其中,空调器包括外机10和内机,内机与外机10相连接,且内机和外机10之间进行冷媒的循环。内机配置成安装在指定区域内部,且当冷媒在外机10和内机中正常循环的情况下,内机可以向指定区域提供空气调节作用;外机10配置成在冷媒循环过程中实现冷媒与外界的热交换,从而使得内机能正常地对指定区域进行有效的空气调节作用。
其中,请参阅图1,外机10包括风机(图未示)、电机11和电机支架100。电机11与风机传动连接,且电机11配置成在通电的情况下驱动风机转动,以实现冷媒与外界的热交换;电机11安装在电机支架100上,以通过电机支架100向电机11提供承载作用,确保电机11的稳定性。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电机11在运作的时候会产生振动,从而将振动传递至电机支架100,电机支架100在产生共振的同时会产生异响,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受到影响。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增设辅助支架对电机支架100进行加固,是电机支架100的固有振动频率变化,从而改善电机支架100产生共振导致的异响;但是该方式增大了电机支架100的制作成本,且增长了电机支架100的制作工时。
其中,本申请提供的电机支架100及空调器便能在增加较低成本的情况下,改善外机10中电机支架100产生共振而出现异响的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电机支架100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梁110,该支撑梁110配置成安装电机11,换言之,该支撑梁110配置成向电机11提供承载作用。为了在增加较低成本的情况下,改善外机10中电机支架100产生共振而出现异响的技术问题,该支撑梁110包括主体111、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
其中,主体111上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强部112,并且第一加强部112与主体111之间形成夹角。另外,主体111和设置在主体111两侧的两个第一加强部112共同形成截面为U字的结构。
至少一个第一加强部112上远离主体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13,换言之,可以仅一个第一加强部112上远离主体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13,也可以两个第一加强部112上远离主体111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13。并且,第一加强部112上的第二加强部113朝向另一第一加强部112延伸,当然,也可以看作在第一加强部112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13。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3,在现有技术中,用于安装电机11的梁体结构200的截面大致形成U形,可以认为,现有技术中的连体结构包括第一板结构210和两个第二板结构220,两个第二板结构220设置在第一板结构210相对的两侧,且使得梁体结构200呈U形。
而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梁110相对现有技术中的梁体结构200增加设置了第二加强部113,从而达到提升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以及刚性的目的,以使得支撑梁110的抗弯曲能力得到提升,换言之,设置了第二加强部113的支撑梁110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梁体结构200更难弯曲,便能抑制支撑梁110在产生共振情况下的振动振幅,以实现改善外机10中电机支架100产生共振而出现异响的技术问题。
其中,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可以由该支撑梁110的弹性模量与该支撑梁110的梁截面关于中性轴的惯性矩的乘积。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梁体结构200的弯曲刚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
I={A×H3-(A-t)×(H-2×t)3}/1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上述公式中,I表示弯曲刚度,A表示梁体结构200上第二板结构220的宽度,H表示第一板结构210的宽度,t表示第一板结构210和第二板结构220的厚度。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其中,该支撑梁110中的两个第一加强部112上均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13:
I0={A×H3-(A-t)×(H-2×t)3}/12
+[t×(c-t)×{H/2-t-(c-t)/2}2]×2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上述公式中,I0表示弯曲刚度,A表示支撑梁110上第一加强部112的宽度,H表示主体111的宽度,t表示主体111和第一加强部112的厚度,c表示第二加强部113的宽度。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两个公式中,为了方便进行大小比较,相对应的部件的尺寸相同,因此采用相同的符号代替,例如,第一板结构210的宽度尺寸与主体111的宽度尺寸均采用H表示,又例如,第一加强部112的宽度尺寸以及第二板结构220的宽度尺寸均采用A表示等,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述两个公式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相对现有技术中梁体结构200的弯曲刚度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便能实现改善外机10中电机支架100产生共振而出现异响的技术问题。
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仅其中一个第一加强部112上设置第二加强部113时,其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I1={A×H3-(A-t)×(H-2×t)3}/12
+[t×(c-t)×{H/2-t-(c-t)/2}2]
其中,上述公式中,I1表示弯曲刚度,A表示支撑梁110上第一加强部112的宽度,H表示主体111的宽度,t表示主体111和第一加强部112的厚度,c表示第二加强部113的宽度。
同理,为了方便进行大小比较,相对应的部件的尺寸相同,因此采用相同的符号代替,例如,第一板结构210的宽度尺寸与主体111的宽度尺寸均采用H表示,又例如,第一加强部112的宽度尺寸以及第二板结构220的宽度尺寸均采用A表示等,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可以看出,本申请中提供的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相对现有技术中梁体结构200的弯曲刚度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便能实现改善外机10中电机支架100产生共振而出现异响的技术问题。
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形成夹角。由于第二加强部113与第一加强部112之间形成夹角,便能实现提高支撑梁110弯曲刚度以及刚性的目的。
可选地,为了提升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且使得该支撑梁110的固有振动频率处于合理的范围,从而有效地实现改善外机10中电机支架100产生共振而出现异响的技术问题,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之间形成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且该夹角小于或等于120°;换言之,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60°-120°。其中,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之间的夹角可以取值为60°、65°、70°、75°、80°、85°、90°、95°、100°、105°、110°、115°或者120°等。
当然,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两个第一加强部112上均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13的情况下,两个第二加强部113相互间隔。
请参阅图2,以下以支撑梁110的两个第一加强部112上均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13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11、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其中,相较于现有的梁体结构200,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支撑梁110的形成方式可以如下:将长条形板状零件的两侧冲压形成U形,由此形成主体111;然后再从主体111两侧的结构上折弯形成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先弯折形成第二加强部113,然后弯折形成主体111和第一加强部112的方式。当然,在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铸造的方式直接成型形成支撑梁11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梁110的形成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在第一加强部112上焊接形成第二加强部113等。
可选地,第一加强部112与主体111相垂直,第二加强部113与第一加强部112相垂直;并且两个第二加强部113位于同一平面。换言之,两个第一加强部112远离主体111延伸的长度相同,即两个第一加强部112的宽度相同,且两个第一加强部112相互平行。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112与主体111之间也可以形成锐角或者钝角,同理,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之间也可以形成钝角或锐角。
另外,为了确保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加强部112上第二加强部113朝向另一第一加强部112延伸的长度为第一延伸长度,换言之,该第一延伸长度可以看作是第二加强部113的宽度。其中,主体111的厚度小于第一延伸长度,由此可以确保增设的第二加强部113有效地提升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
可选地,第一延伸长度小于主体111宽度的二分之一;换言之,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4,c小于H/2,其中c表示第一延伸长度,H表示主体111的宽度。当然主体111的宽度也可以看作是:第一加强部112与主体111形成的两个连接处之间的距离。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加强部113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为小于电机11导线的直径,从而使得电机11的导线可以防止在支撑梁110上主体111、第一加强部112和第二加强部113围成的空间中,向电机11走线提供收纳作用,方便电机11的走线。
另外,为了使得支撑梁110与外机10的壳体相适配,且为了方便电机11的安装,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吗,支撑梁110弯曲设置,并且主体111朝向远离第二加强部113的一侧弯曲;换言之,支撑梁110弯曲的方向为主体111偏向背离第二加强部113的一侧弯曲。在电机11与支撑梁110相互装配的情况下,电机11安装在主体111上远离第二加强部113的一侧。当然,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按照实际的需求对支撑梁110进行加工操作。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机支架100及空调器可以通过支撑梁110安装电机11。在支撑梁110中,主体111上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加强部112,且在至少一个第一加强部112上远离主体1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加强部113,由于第二加强部113的设置,可以使得支撑梁110的弯曲刚度以及强度得到提升,从而使得支撑梁110的固有频率更合理,便能造成支撑梁110不易产生弯曲,以抑制振动在支撑梁110上的振幅,从而达到改善外机10中电机支架100产生共振而出现异响的技术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空调器中,电机支架100可以包括多个支撑梁110,以通过多个支撑梁110向电机支架100提供承载作用,例如,如图1中所示,电机支架100可以包括两个支撑梁110,从而能提高电机11的安装稳定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