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09944U -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409944U CN214409944U CN202120221835.5U CN202120221835U CN214409944U CN 214409944 U CN214409944 U CN 214409944U CN 202120221835 U CN202120221835 U CN 202120221835U CN 214409944 U CN214409944 U CN 2144099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area
- pitch
- line
- rou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关于一种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涉及显示技术领域。触控面板包括设于具有显示区和外围区的显示基板一侧的触控层。触控层包括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的触控电极和位于外围区的外围走线;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外围走线包括第一走线、第二走线、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第一屏蔽线设于第一走线外,第二走线设于第一屏蔽线外,第二屏蔽线设于第二走线外;第一屏蔽线与第一走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一间距,第二走线与第一屏蔽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二间距,第二屏蔽线与第二走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三间距;第三间距大于第一间距且大于第二间距。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面板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中,用于进行触控操作,实现人机交互。目前,在触控显示面板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触控故障,甚至失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
触控层,设于显示基板一侧,所述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外围区;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和外围走线,所述触控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外围走线位于所述外围区;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外围走线包括第一走线、第二走线、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所述第一走线设于所述显示区外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屏蔽线设于所述第一走线外,所述第二走线设于所述第一屏蔽线外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线设于所述第二走线外;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走线与所述第一屏蔽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三间距;
所述第三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且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间距的两倍,且小于所述第二间距的两倍。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绑定区;
所述第一走线、所述第二走线、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均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内且位于所述绑定区外,所述延伸部延伸至所述绑定区内;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第三间距;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四间距;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五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六间距;
所述第六间距大于所述第四间距,且大于所述第五间距;
所述第六间距大于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五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四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间距大于所述第五间距。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包括绑定区;
所述第一走线、所述第二走线、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均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内且位于所述绑定区外,所述延伸部延伸至所述绑定区内;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第三间距;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四间距;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五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六间距;
所述第四间距、所述第五间距和所述第六间距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任一所述主体部的宽度小于其连接的所述延伸部的宽度;各所述延伸部的宽度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层包括:
导电层,包括电极区和走线区;所述电极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电极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多个电极单元组,每个所述电极单元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的多个电极单元;所述走线区位于所述外围区,且所述走线区为所述外围走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导电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
连接层,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所述连接层包括多个连接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电极单元通过一所述连接单元连接;任一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一列所述连接单元及其连接的所述电极单元。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硬化层,覆盖于所述显示基板一侧;
消影层,设于所述硬化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所述触控层设于所述消影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层和所述连接层的材料均包括透明导电材料。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外围走线的材料包括金属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连接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偏光层,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所述偏光层设有开口,所述绑定区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外围区;
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设于所述显示基板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公开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第一走线、第二走线、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均设于显示区设置外的外围区,且向背离显示区的方向依次朝外分布,使得第二屏蔽线距离显示基板的边缘最近。同时,第三间距大于第一间距且大于第二间距,也就是说,第二屏蔽线与第二走线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大于第一屏蔽线与第一走线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且大于第一屏蔽线与第二走线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使第二屏蔽线不易向第二走线发生金属电化学迁移,从而降低因金属电化学迁移而导致线路失效的风险,保证触控功能正常。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触控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触控面板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截面图。
图4为本公开触控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局部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基板;101、显示区;102、外围区;1021、绑定区;2、触控层;21、触控电极;211、第一触控电极;2111、电极单元;2112、连接单元;212、第二触控电极;22、外围走线;221、第一走线;2211、第一子走线;222、第二走线;2221、第二子走线;223、第一屏蔽线;224、第二屏蔽线;2241、第一线体;2242、第二线体;001、导电层;002、第一绝缘层;003、连接层;201、主体部;202、延伸部;3、硬化层;4、消影层;5、第二绝缘层;6、偏光层;61、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仅指两个相交的方向,例如,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但并不限定第一方向一定是附图中的横向,第二方向也不限定为附图中的纵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的是,若对触控面板进行转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实际朝向会随之变化。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可用于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为OLED触控显示面板,进一步的,该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可为柔性显示面板。
如图1-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可包括触控层2,其中:
触控层2设于显示基板1一侧,显示基板1具有显示区101和位于显示区101外的外围区102。触控层2包括触控电极21和外围走线22,触控电极21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101,外围走线22位于外围区102;触控电极21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2;外围走线22包括第一走线221、第二走线222、第一屏蔽线223和第二屏蔽线224;第一走线221设于显示区101外且与第一触控电极211连接,第一屏蔽线223设于第一走线221外,第二走线222设于第一屏蔽线223外且与第二触控电极212连接,第二屏蔽线224设于第二走线222外;
第一屏蔽线223与第一走线221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一间距,第二走线222与第一屏蔽线223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二间距,第二屏蔽线224与第二走线222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三间距。
第三间距大于第一间距,且大于第二间距。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面板,第一走线221、第二走线222、第一屏蔽线223和第二屏蔽线224均设于显示区101外,且向背离显示区101的方向朝外依次分布,使得第二屏蔽线224距离显示基板1的边缘最近。同时,第三间距大于第一间距且大于第二间距,也就是说,第二屏蔽线224与第二走线222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大于第一屏蔽线223与第一走线221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且大于第一屏蔽线223与第二走线222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使第二屏蔽线224不易向第二走线222发生金属电化学迁移,从而降低因金属电化学迁移而导致线路失效的风险,保证触控功能正常。
下面对本公开实施方式触控面板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显示基板1可用于发光,以显示图像,其可以是OLED显示基板,只要能显示图像即可。同时,根据是否能够发光,可将显示基板1至少划分为显示区101和外围区102,显示区101可发光,用于显示图像;外围区102位于显示区101外,其可围绕显示区101,用于设置外部线路,并可与外部的驱动电路板绑定。
以OLED显示基板为例,显示基板1具有多个可发光的发光器件,通过外围电路和像素电路控制发光器件发光,实现图像显示,具体而言:显示基板1可包括衬底、驱动电路层和发光器件层,其中:
衬底可为PI(聚酰亚胺)等柔性材料,以便形成柔性的显示基板1。当然,衬底可玻璃等硬质材料,也可以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驱动电路层设于衬底一侧,且包括像素电路和外围电路,其中:像素电路位于显示区101内,其可以是7T1C、7T2C、6T1C或6T2C等像素电路,只要能驱动发光器件发光即可,在此不对其结构做特殊限定。像素电路的数量与发光器件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与各发光器件连接,以便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器件发光。其中,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
外围电路位于外围区102,且外围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以便控制发光器件发光。外围电路可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当然,还可包括其它电路,在此不对外围电路的具体结构做特殊限定。
发光器件层设于驱动电路层背离衬底的表面,且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可为OLED发光器件,举例而言,每个发光器件可包括沿背离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发光层可包括沿背离衬底的方向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此外,为了便于限定出各个发光器件的范围,发光器件层还可包括像素定义层,其可设于驱动电路层背离衬底的表面,且设有多个一一对应地露出各第一电极的通孔,每个发光层的至少部分区域设于各通孔内,从而通过通孔限定出各个发光器件,各个发光器件可共用同一第二电极。
此外,显示基板1还可包括封装层,其可覆盖于发光器件层背离衬底的表面,用于保护发光器件。封装层可为多层结构,例如,封装层可包括两层无机层和包覆于无机层之间的有机层。
如图1-图3所示,触控层2可设于显示基板1的一侧,用于感应触控操作。例如,触控面板还可包括硬化层3和消影层4,即IM(INDEX MARGIN)层,硬化层3可覆盖于显示基板1一侧,例如,设于封装层背离衬底的表面。消影层4可设于硬化层3背离显示基板1的表面。硬化层3和消影层4的材料均可包括树脂。
触控层2可包括触控电极21和外围走线22,触控电极21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101内,即触控电极21在显示基板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101内。外围走线22位于外围区102内,即外围走线22在显示基板1的正投影位于外围区102内,且外围走线22围绕显示区101。可通过外围走线22向触控电极21输入驱动信号,并接收触控电极21的感应信号,以便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判断触控位置,实现触控操作。
以触控层2采用互容式触控结构为例,如图1-图3所示,触控电极21可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2,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2可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在空间内交叉分布,从而可通过感应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2间的电容变化,确定触控位置。
如图1-图3所示,为了防止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2短接,触控层2可包括导电层001、第一绝缘层002和连接层003,其中:
导电层001可设于显示基板1的一侧,例如,设于消影层4背离显示基板1的表面。导电层001可包括位于显示区101内的电极区和位于外围区102的走线区。电极区可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12,第二触控电极212可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同时,电极区还包括多个电极单元组,各电极单元组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分布,每个电极单元组包括沿第二方向分布的多个电极单元2111,相邻两第二触控电极212之间设有沿第一方向分布的一排电极单元2111。走线区的材料可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氧化铟锡)等。例如,第一方向如图1中的X方向所示,第二方向如图1中的Y方向所示。
导电层001的走线区为外围走线22,其材料可为合金,例如,走线区的材料可为APC金属,其可包括金属银,还可包括钯和铜等其它金属。当然,走线区还可以采用其它金属。
第一绝缘层002覆盖导电层001,还可覆盖消影层4背离显示基板1的表面。第一绝缘层002为透明绝缘材质,其背离显示基板1的表面可为平面。
连接层003设于第一绝缘层002背离显示基板1的表面。连接层003可包括多个连接单元2112,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两电极单元2111通过一连接单元2112连接。任一第一触控电极211包括一列连接单元2112及其连接的电极单元2111。连接层003的材料可为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2可以互换,即第一触控电极211也可沿第二方向延伸,并沿第一方向分布;第二触控电极212也可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分布。图1中仅为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12的方向和图案的具体限制。
如图1-图3所示,外围走线22可包括第一走线221、第二走线222、第一屏蔽线223和第二屏蔽线224,其中:
第一走线221设于显示区101外,且与第一触控电极211连接,用于向第一触控电极211传输信号。第一屏蔽线223设于第一走线221外;第二走线222设于第一屏蔽线223外,且与第二触控电极212连接,第二屏蔽线224围绕于第二走线222外。
第一屏蔽线223为Gurad线,可通过向第一屏蔽线223接入交流信号,例如方波信号,从而起到屏蔽信号干扰,提高信噪比的作用。以第一走线221用于传输驱动信号,第二走线222用于传输感应信号为例,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间存在耦合电容,且存在电势差;由于耦合电容的存在,会导致第一走线221上存在电荷逃逸的问题,进而表现为信噪比降低。而通过对第一屏蔽线223上的交流信号进行设定,可使第一走线221与第一屏蔽线223之间的电势差为0,从而防止了驱动信号因电荷逃逸失真而引起信噪比降低,起到屏蔽干扰的作用。
第一屏蔽线223与第一走线221间隔设置,二者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一间距d1。第二走线222与第一屏蔽线223间隔设置,且二者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二间距d2。第二屏蔽线224与第二走线222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三间距d3。
以外围走线22的材料为APC金属为例,其发生电化学迁移时,主要是金属银发生迁移。根据银迁移理论与实验分析,在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中的任一个均与第一屏蔽线223和第二屏蔽线224中的任一个之间具有电压,使得第一屏蔽线223和第二屏蔽线224产生金属电化学迁移。抗迁移能力可用中值寿命衡量,则有:
其中,t50是中值寿命(50%累积故障所需的时间),α为比例常数;U为第二屏蔽线224与第二走线222之间的电压;D为屏蔽线(第一屏蔽线223或第二屏蔽线224)与走线(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的间隙的宽度;H为湿度因子,ΔH为银迁移需要的激活能,银迁移的激活能为1.15±0.15eV;k为波尔茨曼常数(8.617×10-5eV/K),T为绝对温度(K);m、n、x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试验指数系数,可预先确定。综上可知,抗银迁移能力与屏蔽线与走线的间隙的宽度D成正比,与湿度H成反比,与屏蔽线与走线间的电势差U成反比。
根据以上分析,由于湿度H难以直接准确的进行调节,而屏蔽线的电势通常固定(接地),走线传输的电信号的电势也基本固定,故电势差U通常是保持稳定的,因此,屏蔽线与走线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对抗银迁移能力的影响较大。同时,第二屏蔽线224距离触控显示面板的边缘的距离较近,更容易与外界的湿气接触,其所处位置的湿度较大,故第二屏蔽线224较容易向第二走线222发生金属电化学迁移。基于此,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可使第三间距d3大于第一间距d1,且大于第二间距d2,即d3>d2,且d3>d1。至少增大第二屏蔽线224与第二走线222的间隙的局部区域的宽度,从而至少在局部区域减弱或避免低电势(接地)的第二屏蔽线224向高电势的第二走线222发生电化学迁移,从而使屏蔽线和走线的电学性能稳定,降低发生失效风险。
进一步的,如图1-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显示面板在进行工作时,第一触控电极211可作为驱动电极,可与第一走线221之间传输驱动信号,第二触控电极212可作为感应电极,可与第二走线222之间传输感应信号。而驱动信号的电势高于感应信号的电势,使得第一走线221与第一屏蔽线223之间的电势差大于第二走线222与第一屏蔽线223之间的电势差,而同一导线的电化学迁移通常向电势较高的方向发生。因此,为了进一步防止金属电化学迁移的发生,可使第一间距d1大于第二间距d2,降低第一屏蔽线223向第一走线221发生金属电化学迁移的风险。
进一步的,第三间距d3小于第一间距d1的两倍,且小于第二间距d2的两倍,在降低金属电化学迁移风险的同时,避免占用过多空间。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可将第一触控电极211作为感应电极,将第二触控电极212作为驱动电极,基于前述的第一间距d1大于第二间距d2的原理,可使第二间距d2大于第一间距d1。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基板1的外围区102可包括绑定区1021,触控层2可在对应于绑定区1021的区域设有多个用于与外部驱动电路板连接的绑定焊盘,也就是说,绑定焊盘在显示基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绑定区1021内。触控层2的外围走线22以及显示基板1的外围电路均与绑定焊盘连接,以便接收和反馈信号。
第一走线221、第二走线222、第一屏蔽线223和第二屏蔽线224均包括主体部201和延伸部202,主体部201位于外围区102内,且位于绑定区1021外,即主体部201在显示基板1上的投影位于外围区102内,且位于绑定区1021外。延伸部202与主体部201连接,且延伸至绑定区1021内。主体部201可通过延伸部202与绑定焊盘连接。
主体部201和延伸部202的宽度在此不做特殊限定,例如:对于任一走线而言,主体部201的宽度小于其连接的延伸部202的宽度。各延伸部202的宽度相同。
第一屏蔽线223的主体部201与第一走线221的主体部201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上述的第一间距d1。第二走线222的主体部201与第一屏蔽线223的主体部201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上述的第二间距d2;第二屏蔽线224的主体部201与第二走线222的主体部201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上述的第三间距d3。
第一屏蔽线223的延伸部202与第一走线221的延伸部202之间的间隙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四间距d4。第二走线222的延伸部202与第一屏蔽线223的延伸部202之间的间隙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五间距d5。第二屏蔽线224的延伸部202与第二走线222的延伸部202之间的间隙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六间距d6。
由于绑定区1021与开口61对应,该区域的更易于与环境中的湿气接触,屏蔽线延伸到绑定区1021内的部分,即延伸部202容易发生金属电化学迁移。因此,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使第六间距d6大于第四间距d4,且第六间距d6大于第五间距d5;第六间距d6大于第三间距d3,第五间距d5大于第二间距d2,第四间距d4大于第一间距d1,防止第二屏蔽线224发生金属电化学迁移,进一步降低失效风险。进一步的,可在d1、d2和d3的基础上,使d1、d2和d3增大相同幅度,得到d4、d5和d6,例如d4-d1=d5-d2=d6-d3=k,k为大于0的实数。当然,也可等比例增大d1、d2和d3,从而得到d4、d5和d6。
进一步的,还可以使第四间距d4大于第五间距d5,防止第一屏蔽线223的延伸部202发生金属电化学迁移,降低失效风险。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上述的d4、d5和d6也可相等。
下面对外围走线22的结构和具体走线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绑定区1021可与第一触控电极211沿第二方向分布。第一走线221可包括多个第一子走线2211,第一子走线2211的数量与第一触控电极211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一触控电极211均通过一第一子走线2211连接至绑定区1021,各第一子走线2211位于绑定区1021与显示区101之间。每个第一子走线2211具有多个第一线段,其中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线段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线段。
第二走线222可包括多个第二子走线2221,第二子走线2221的数量与第二触控电极212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二触控电极212均通过一第二子走线2221连接至绑定区1021,且各个第二子走线2221由显示区101的一侧或两侧连接至绑定区1021。每个第二子走线2221具有多个第二线段,其中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线段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线段。此外,第二走线222和第一走线221间隔设置,且互不相交,避免短路。
第一屏蔽线223位于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之间,且一端连接至绑定区1021,另一端为不与其他导体连接的自由端,可通过绑定区1021使其接地。相应的,第一屏蔽线223位于距离第二走线222最近的一第一子走线2211和距离第一走线221最近的一第二子走线2221之间。
第一间距d1为与第一屏蔽线223相邻的第一子走线2211(即距离第一屏蔽线223最近的第一子走线2211)与第一屏蔽线223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第二间距d2为与第一屏蔽线223相邻的第二子走线2221(即距离第一屏蔽线223最近的第二子走线2221)与第一屏蔽线223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
进一步的,第一屏蔽线223在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与其相邻的第一子走线2211和第二子走线2221中长度较小的一个的长度,且小于长度较大的一个的长度。例如,第一屏蔽线223在其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与其相邻的第一子走线2211的长度,小于与其相邻的第二子走线2221的长度。使得上述的第一子走线2211和第二子走线2221中不存在未被第一屏蔽线223隔离的区域,从而保证屏蔽效果。
第二屏蔽线224设于第二走线222外,即位于距离显示区101最远的一第二子走线2221外,且第二屏蔽线224可围绕显示区101设置。第二屏蔽线224可设有使其断开的切口,切口两侧的第二屏蔽线224均连接至绑定区1021。其中,第二屏蔽线224可以不是封闭的环形结构,只要沿围绕显示区101的方向延伸即可。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屏蔽线224可包括多个向背离显示区101的方向分布的第一线体2241和第二线体2242,第一线体2241和第二线体2242均围绕显示区101设置,且各个线体均包括不连续的两个子线体,每个子线体均具有延伸至绑定区1021的连接端和与连接端相反的自由端,连接端可与对应的绑定焊盘连接。第二线体2242为GND线,可将其接地,从而起到屏蔽的作用;而第一线体2241可为Gurad线,可向其输入交流信号,第一线体2241的具体工作原理与第一屏蔽线223相似,在此不再详述
第一线体2241的两个子线体位于同一环形轨迹上,且二者的自由端在该环形轨迹上相对的间隔设置,从而形成一断开的切口,使得第一线体2241不连续。
第二线体2242可沿环形轨迹分布,并可由间断第一子线体和第二子线体围成,第一子线体和第二子线体均有连接段和自由端,二者的连接端均延伸至绑定区1021,二者的自由端从绑定区1021的两侧延伸至显示区101背离绑定区1021的一侧,并交叠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子线体的自由端和第二子线体的自由端向背离显示区101的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使得第一子线体和第二子线体不连接。第一线体2241的切口与第一子线体和第二子线体交叠的区域在围绕显示区101的方向上错开设置。
第一线体2241和第二线体2242之间的间距在此不做特殊限定,且第一线体2241的宽度可与第一屏蔽线223相同,二者均可小于第二线体2242的宽度。
第三间距d3为与第二屏蔽线224相邻的第二子走线2221(距离第二屏蔽线224最近的第二子走线2221)与第二屏蔽线224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进一步的,第三间距d3为相邻的第一线体2241与第二子走线2221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即第一线体2241与距其最近的第二子走线2221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间距。第四间距d4-第六间距d6可参考前述的第一间距d1-第三间距d3,在此不再详述。
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第一屏蔽线223仅用于屏蔽相邻的第一走线221和第二走线222,即相邻的第一子走线2211和第二子走线2221,而不同的第一子走线2211和第二子走线2221的长度不同。因此,第一间距d1-第六间距d6可以只是外围走线22的局部的间距。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显示区101也可与第二触控电极212沿第一方向分布,其走线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触控面板还包括第二绝缘层5和偏光层6,其中:
第二绝缘层5覆盖连接层003和第一绝缘层002背离触控层2的表面。第二绝缘层5的材料可与第一绝缘层002相同。偏光层6可设于第二绝缘层5背离触控层2的表面,且偏光层6设有开口61,且绑定区1021位于开口61在触控层2上的正投影以内。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如图1-图4所示,其可包括显示基板1和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可设于显示基板1的一侧,其中:
显示基板1和触控面板的具体结构可已在上文触控面板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边缘清楚的示出第一间距d1-第六间距d6,图3和图4中隐去了与第一间距d1-第六间距d6无关的第一子走线2211和第二子走线2221,并不构成对第一子走线2211和第二子走线2221具体数量的限定。
本公开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该触控显示面板可为上文实施方式中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结构可参考触控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该制造方法可包括步骤S110和步骤S120,其中:
步骤S110、形成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外围区;
步骤S120、在所述显示基板一侧形成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和外围走线,所述触控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外围走线位于所述外围区;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外围走线包括第一走线、第二走线、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所述第一走线设于所述显示区外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屏蔽线设于所述第一走线外,所述第二走线设于所述第一屏蔽线外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线设于所述第二走线外;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走线与所述第一屏蔽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三间距;
所述第三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且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10之后,步骤S120之前,本公开的制造方法还可包括步骤S130和步骤S140,其中:
步骤S130、形成覆盖于所述显示基板一侧的硬化层。
步骤S140、在所述硬化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形成消影层。
所述触控层设于所述消影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120,可包括步骤S1210-步骤S1230,其中:
步骤S1210、在所述所述显示基板一侧形成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电极区和走线区;所述电极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电极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多个电极单元组,每个所述电极单元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的多个电极单元;所述走线区位于所述外围区,且所述走线区为所述外围走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步骤S1220、形成覆盖所述导电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的第一绝缘层。
步骤S1230、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形成连接层,所述连接层包括多个连接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电极单元通过一所述连接单元连接;任一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一列所述连接单元及其连接的所述电极单元。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制造方法还包括步骤S150和步骤S160,其中:
步骤S150、形成覆盖所述连接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的第二绝缘层。
步骤S160、在所述第二绝缘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的偏光层;所述偏光层设有开口,所述绑定区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制造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的,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为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面板,其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具有触控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4)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控层,设于显示基板一侧,所述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外围区;所述触控层包括触控电极和外围走线,所述触控电极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外围走线位于所述外围区;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外围走线包括第一走线、第二走线、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所述第一走线设于所述显示区外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屏蔽线设于所述第一走线外,所述第二走线设于所述第一屏蔽线外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线设于所述第二走线外;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走线与所述第一屏蔽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宽度为第三间距;
所述第三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且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间距的两倍,且小于所述第二间距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包括绑定区;
所述第一走线、所述第二走线、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均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内且位于所述绑定区外,所述延伸部延伸至所述绑定区内;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第三间距;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四间距;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五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六间距;
所述第六间距大于所述第四间距,且大于所述第五间距;
所述第六间距大于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五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四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间距大于所述第五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包括绑定区;
所述第一走线、所述第二走线、所述第一屏蔽线和所述第二屏蔽线均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内且位于所述绑定区外,所述延伸部延伸至所述绑定区内;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主体部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第三间距;
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一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四间距;所述第一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五间距;所述第二屏蔽线与所述第二走线的延伸部之间的间隙的至少部区域的宽度为第六间距;
所述第四间距、所述第五间距和所述第六间距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主体部的宽度小于其连接的所述延伸部的宽度;各所述延伸部的宽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
导电层,包括电极区和走线区;所述电极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电极区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布的多个电极单元组,每个所述电极单元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布的多个电极单元;所述走线区位于所述外围区,且所述走线区为所述外围走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第一绝缘层,覆盖所述导电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
连接层,设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所述连接层包括多个连接单元;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两所述电极单元通过一所述连接单元连接;任一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一列所述连接单元及其连接的所述电极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硬化层,覆盖于所述显示基板一侧;
消影层,设于所述硬化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所述触控层设于所述消影层背离所述显示基板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和所述连接层的材料均包括透明导电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走线的材料包括金属银。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
第二绝缘层,覆盖所述连接层和所述第一绝缘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偏光层,设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所述偏光层设有开口,所述绑定区位于所述开口在所述显示基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1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外的外围区;
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设于所述显示基板一侧。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221835.5U CN214409944U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221835.5U CN214409944U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409944U true CN214409944U (zh) | 2021-10-15 |
Family
ID=78048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221835.5U Active CN214409944U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409944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56346A1 (zh) * | 2021-01-25 | 2022-07-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面板 |
WO2023201727A1 (zh) * | 2022-04-22 | 2023-10-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层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
WO2023216070A1 (zh) * | 2022-05-09 | 2023-11-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WO2024109473A1 (zh) * | 2022-11-24 | 2024-05-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1-25 CN CN202120221835.5U patent/CN21440994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56346A1 (zh) * | 2021-01-25 | 2022-07-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面板 |
US11829545B2 (en) | 2021-01-25 | 2023-11-28 | Hefei Xinsheng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Display apparatus, touch-control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touch-control panel |
WO2023201727A1 (zh) * | 2022-04-22 | 2023-10-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层组及触控显示装置 |
WO2023216070A1 (zh) * | 2022-05-09 | 2023-11-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WO2024109473A1 (zh) * | 2022-11-24 | 2024-05-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409944U (zh) |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面板 | |
CN108417604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US11307724B2 (en) | Touch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2468356B1 (ko) | 감지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CN116610231A (zh) |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9991788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9979907B (zh) | 电子产品 | |
CN111026294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200005707A (ko) | 입력 감지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
CN109828691B (zh) | 用于窄边框电子设备的触控屏和电子设备 | |
US11579737B2 (en) |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
KR20180058879A (ko) | 전자파 차단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 |
CN113380144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227532B2 (en) |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erminal | |
CN112435988A (zh)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KR20210094194A (ko) | 전자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한 표시장치 | |
KR20130084778A (ko) | 터치 윈도우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9270619A (zh) | 偏光片、显示屏和显示屏模组 | |
CN112289836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6816458A (zh) | 一种触摸显示屏 | |
CN114791774A (zh) | 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面板 | |
CN117716810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5202506A (zh) | 触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3589571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656703B2 (en) | Touch module, touch display screen,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