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84236U - 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84236U
CN214384236U CN202022860598.5U CN202022860598U CN214384236U CN 214384236 U CN214384236 U CN 214384236U CN 202022860598 U CN202022860598 U CN 202022860598U CN 214384236 U CN214384236 U CN 2143842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hain
drive
driving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6059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官业
周茂臣
王鸿雁
李富荣
黄立峰
钟立军
吴佳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6059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842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842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842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传动链包括传动件,传动件包括主体部与弹性部,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弹性部,且两侧的弹性部均相对主体部向主体部的同一端弯折;其中,多个传动件依次连接,且相邻传动件之间能够相对转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链中,由于两侧的弹性部均相对主体部向主体部的同一端弯折,因此当外部的驱动构件与弹性部接触时,可以实现传动链的单向运动,从而实现单向传动功能。

Description

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实现链传动结构的单向传动,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超越离合器实现上述功能,例如,通过超越离合器连接电机的驱动轴与主动轮,然而上述方式需要控制超越离合器的连接与断开,结构复杂,且不便于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传动链,能够实现单向传动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传动链的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传动链,包括:
传动件,包括主体部与弹性部,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所述弹性部,且两侧的所述弹性部均相对所述主体部向所述主体部的同一端弯折;
其中,多个所述传动件依次连接,且相邻所述传动件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链,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两侧的弹性部均相对主体部向主体部的同一端弯折,因此当外部的驱动构件与弹性部接触时,可以实现传动链的单向运动,从而实现单向传动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能够弹性弯曲,各所述传动件依次连接于所述连接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包括两个所述连接件,各所述传动件均位于两个所述连接件之间,所述连接件朝向所述传动件一侧具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连接件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各所述传动件分别卡接在两个所述连接件的对应所述凹槽内,所述弹性部的远端超出对应侧的所述连接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设有两个所述弹性部,两个所述弹性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连接件位于对应侧的所述间隙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动件通过所述主体部卡接在所述凹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件为环形的弹性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部的远端为圆弧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驱动模组,包括:
所述的传动链;
至少两个传动轮,所述传动轮具有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环槽,所述传动链绕设在各所述传动轮上,且所述环槽的侧向槽壁能够与所述弹性部抵持,以通过所述弹性部带动所述传动链单向运动;
动力装置,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传动轮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模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模组可以实现单向传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无级变速箱,包括:
所述的驱动模组,所述驱动模组包括两个所述传动轮,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以作为主动轮,另一个所述传动轮作为从动轮;
第一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传动链在所述主动轮上的转绕半径;
第二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传动链在所述从动轮上的转绕半径;
其中,所述传动链在所述主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的变化趋势与在所述从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的变化趋势相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二调节装置均包括一对调节辊,所述传动链穿设在一对所述调节辊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链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传动链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传动链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传动链的侧视图;
图5为图1中传动链的传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传动件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驱动模组显示部分传动链与主动轮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中驱动模组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无级变速箱在初始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无级变速箱在变速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传动链100包括多个传动件110,多个传动件110依次连接形成链状结构,且相邻传动件110之间相对转动,从而使得传动链100能够绕设于传动轮等圆形构件上。
参照图5、图6,传动件110包括主体部111与弹性部112,主体部111为矩形结构,其相对两侧(例如图示的左右两侧)分别伸出有弹性部112,两侧的弹性部112可以是对称设置于主体部111的两侧。
两侧的弹性部112均相对主体部111向主体部111的同一端弯折,以图6所示为例,主体部111左右两侧的弹性部112均向主体部111的前端弯折,本申请所称的弯折,既可以是弹性部112整体相对主体部111弯折,即弯折区域位于弹性部112与主体部111的连接处,也可以是弹性部112的部分结构(例如靠近远端)发生弯折,即弯折区域位于弹性部112上。此外,弹性部112与主体部111之间既可以如图中所示弯折为折线状,也可以是成圆弧状弯折。
本实施例的传动链中,由于两侧的弹性部112均相对主体部111向主体部111的同一端弯折,因此当外部的驱动构件与弹性部112接触时,可以实现传动链的单向运动,从而实现单向传动功能。
参照图1至图4,上述的传动链中,还包括连接件120,各传动件110依次连接于连接件120上。连接件120能够弹性弯曲,从而实现相邻传动件110之间的相对转动。连接件120可以是金属制成的环形弹性片,金属弹性片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作为安装传动件110的支撑件,且金属片具有较好的弹性,既能够弯曲以实现相邻传动件110之间的相对转动,又能够快速复原。
参照图1至图4,上述的传动链中,包括两个连接件120,两个连接件120对称设置,且间隔一定的距离,各传动件110均位于两个连接件120之间。连接件120朝向传动件110一侧具有多个凹槽121,以图示为例,左侧连接件120的右侧具有凹槽121,右侧连接件120的左侧具有凹槽121,多个凹槽121沿连接件120的延伸方向(例如图2中的前后方向)间隔分布,两个连接件120上凹槽121的数量与位置均一一对应,即两个连接件120上对应的一对凹槽121用于一个传动件110的安装,各传动件110分别卡接在两个连接件120的对应凹槽121内,从而实现传动件110的安装。当传动件110安装在两个连接件120上后,参照图3,弹性部112的远端1121超出对应侧的连接件120,避免连接件120阻碍弹性部112与外部构件的接触。
凹槽121的宽度及凹槽121之间的间隔距离均可以保持恒定,如此,可以实现各传动件110的等距安装,连接件120可以在两个传动件110之间的位置发生弯曲,从而实现相邻传动件110之间的转动。
两个连接件120之间可以采用公知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固定,从而限定传动件110沿前后与左右方向的位移。
参照图1至图4,上述的传动链中,主体部111的同一侧设有两个弹性部112,以图2.图4所示为例,主体部111的左侧与右侧均设有两个弹性部112,位于同一侧的两个弹性部112的形状、弯折方向与弯折角度等相同,同一侧的两个弹性部112之间形成有间隙113,连接件120位于对应侧的间隙113内,如此,可以限制传动件110沿上下方向的位移,使连接件120与传动件110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同时也能够实现连接件120的隐藏,使弹性部112的远端1121能够超出连接件120。
上述的传动链中,传动件110通过主体部111卡接在凹槽121内,以图4所示为例,主体部111的左侧卡接在左侧连接件120的凹槽121内,右侧卡接在右侧连接件120的凹槽121内。
参照图3,上述的传动链中,弹性部112的远端1121为圆弧端,当弹性部112与外部构件接触时,可以减少对外部构件的磨损,同时能够减少外部构件与弹性部112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参照图7、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驱动模组,驱动模组包括上述传动链100、至少两个传动轮200与动力装置。传动轮200具有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环槽210,传动链100绕设在传动轮200上时,其位于传动轮200的环槽210内。以图中所示的一对传动轮200为例,传动链100分别绕设在两个传动轮200上,其中一个作为主动轮,另一个作为从动轮,动力装置用于驱动主动轮转动。
参照图8,当传动链100进入环槽210内后,环槽210的侧向槽壁211能够与弹性部112抵持,使得弹性部112具有一定的预紧力,如果此时传动轮200转动,使得侧向槽壁211相对弹性部112向图示前方运动时,由于弹性部112自身也朝前方弯折,侧向槽壁211的运动方向与弹性部112之间的压缩方向大致保持在同一朝向,因此弹性部112与侧向槽壁211之间的摩擦力较小,传动轮200相对传动链100打滑,传动链100保持静止。如果传动轮200反向转动,使得侧向槽壁211相对弹性部112向图示后方运动时,侧向槽壁211具有带动弹性部112扩张的趋势,而弹性部112的扩展将增大弹性部112与侧向槽壁211之间的压力,进而增加二者的摩擦力,最终使得传动轮200通过弹性部112带动传动链100运动,如此,驱动模组可以实现单向传动功能。
参照图9、图10,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无级变速箱,包括上述的驱动模组、第一调节装置300与第二调节装置400,其中,驱动模组包括两个传动轮,其中一个传动轮200(例如图示左侧的传动轮)与动力装置连接以作为主动轮,另一个传动轮200(例如图示右侧的传动轮)作为从动轮,传动链绕设在主动轮与从动轮上,且当无级变速箱处于图9所示的状态时,传动链与环槽210的底部槽壁212之间具有间隙,也即,此时传动链仅依靠与侧向槽壁211的摩擦力与传动轮200连接,由于传动部120与侧向槽壁211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因此可以使传动链与底部槽壁212之间脱离接触。
第一调节装置300用于调节传动链在主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第二调节装置400用于调节传动链在从动轮上的转绕半径,且传动链在主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的变化趋势与在从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的变化趋势相反,以图10所示为例,当传动链在主动轮上的转绕半径变大时,传动链在从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相应变小,此时从动轮的转速增加。能够理解的是,当传动链在主动轮上的转绕半径变小时,传动链在从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相应变大,从动轮的转速降低。由于传动链的转绕半径的变化是连续的,因此可以实现无级变速功能。
第一调节装置300与第二调节装置400的结构可以相同,以图中的第一调节装置300为例,第一调节装置300包括一对调节辊,传动链从一对调节辊中穿过,当一对调节辊沿上下方向运动时,既可调节传动链在主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第一调节装置300临近主动轮设置,且位于传动链进入环槽210的位置,第二调节装置400临近从动轮设置,且位于传动链退出环槽210的位置,如此,第一调节装置300与第二调节装置400只需沿上下方向移动较小的距离,即可实现转绕半径的调节。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0)

1.传动链,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动件,包括主体部与弹性部,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所述弹性部,且两侧的所述弹性部均相对所述主体部向所述主体部的同一端弯折;
其中,多个所述传动件依次连接,且相邻所述传动件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能够弹性弯曲,各所述传动件依次连接于所述连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链,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所述连接件,各所述传动件均位于两个所述连接件之间,所述连接件朝向所述传动件一侧具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沿所述连接件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各所述传动件分别卡接在两个所述连接件的对应所述凹槽内,所述弹性部的远端超出对应侧的所述连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设有两个所述弹性部,两个所述弹性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连接件位于对应侧的所述间隙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通过所述主体部卡接在所述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链,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环形的弹性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的远端为圆弧端。
8.驱动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链;
至少两个传动轮,所述传动轮具有沿圆周方向设置的环槽,所述传动链绕设在各所述传动轮上,且所述环槽的侧向槽壁能够与所述弹性部抵持,以通过所述弹性部带动所述传动链单向运动;
动力装置,用于驱动至少一个所述传动轮转动。
9.无级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模组,所述驱动模组包括两个所述传动轮,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轮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以作为主动轮,另一个所述传动轮作为从动轮;
第一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传动链在所述主动轮上的转绕半径;
第二调节装置,用于调节所述传动链在所述从动轮上的转绕半径;
其中,所述传动链在所述主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的变化趋势与在所述从动轮上的转绕半径的变化趋势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级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装置与所述第二调节装置均包括一对调节辊,所述传动链穿设在一对所述调节辊之间。
CN202022860598.5U 2020-12-02 2020-12-02 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Active CN2143842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60598.5U CN214384236U (zh) 2020-12-02 2020-12-02 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60598.5U CN214384236U (zh) 2020-12-02 2020-12-02 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84236U true CN214384236U (zh) 2021-10-12

Family

ID=77990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60598.5U Active CN214384236U (zh) 2020-12-02 2020-12-02 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842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17220B2 (en) Drive roller control for toric-drive transmission
CN102401037B (zh) 离合器以及电动机
EP2078640B1 (en) Rotary connector
JP2008201162A (ja) 自動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機構
WO2012039281A1 (ja) 車両シート装置
CN214384236U (zh) 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US7353930B2 (en) Bi-directional friction clutch or brake assembly for transmissions
EP3466777A1 (en) Parking lock mechanism
CN103213496A (zh) 用于操作机动车踏板的辅助装置和包括该辅助装置的踏板
JP4118311B2 (ja)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CN109844677A (zh) 可变力电子车辆离合器踏板
CN112555369A (zh) 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CN214404564U (zh) 连接件、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CN112576714A (zh) 连接件、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JP2002235808A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CN214404563U (zh) 连接件、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CN103661559A (zh) 转向装置
CN112576713A (zh) 连接件、传动链、驱动模组与无级变速箱
CN112204294A (zh) 管道机器人
KR20140000218A (ko) 토크 전달 장치
US6893092B1 (en) Inertia increasing vehicle seat adjustment mechanism
JP2012069315A (ja) 車両用レバースイッチ
JP2011112208A (ja) 直動機構を備えた装置及び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CN218845086U (zh) 一种拔叉机构
JP2001221294A (ja) ケーブルチェー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Jiang Guanye

Inventor after: Zhou Maochen

Inventor after: Wang Hongyan

Inventor after: Li Furong

Inventor after: Huang Lifeng

Inventor after: Zhong Lijun

Inventor after: Wu Jialong

Inventor before: Jiang Guanye

Inventor before: Zhou Maochen

Inventor before: Wang Hongyan

Inventor before: Li Furong

Inventor before: Huang Lifeng

Inventor before: Zhong Lijun

Inventor before: Wu Jialo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