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83021U - 卡簧组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卡簧组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83021U
CN214383021U CN202022153424.5U CN202022153424U CN214383021U CN 214383021 U CN214383021 U CN 214383021U CN 202022153424 U CN202022153424 U CN 202022153424U CN 214383021 U CN214383021 U CN 214383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element
clamp spring
groove
assembl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5342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功禄
江汉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nke Zhil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unke Zhi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nke Zhil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nke Zhi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5342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83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83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83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簧组装装置,包括撑开组件及推动组件。撑开组件用于将卡簧撑开并推入到第一连接元件的孔壁处的第一凹槽中。推动组件用于驱动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相对移动,同步带动第一连接元件上装设的卡簧套装到第二连接元件的外壁处的第二凹槽中。由撑开组件将卡簧撑开使卡簧完全推入到第一凹槽中,由推动组件推动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相对移动,第一连接元件套设到第二连接元件上,第一连接元件上的卡簧移动到第二凹槽的位置处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原形并同步装设到第二凹槽中,可以实现卡簧分别装设到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凹槽中,以及装设到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二凹槽中,自动化程度较高,工作效率较高,能降低报废率。

Description

卡簧组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卡簧组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卡簧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卡簧,也叫挡圈或扣环,属于紧固件的一种,供装在机器、设备的元件的轴槽或孔槽中,起着阻止轴上或孔上的零件轴向运动的作用。卡簧根据在元件上的装设位置的不同分为内卡簧与外卡簧,内卡簧通常是装设于元件的孔壁上的凹槽中,通过卡簧组装装置采用收缩式将内卡簧推入到元件的孔壁上的凹槽中;外卡簧通常是装设于元件的外壁上的凹槽中,通过卡簧组装装置采用扩张式将外卡簧推入到元件的外壁上的凹槽中。当卡簧需要装设到其中一个连接元件(例如设有轴孔且轴孔的孔壁上设有凹槽的第一连接螺母,连接元件不限于是第一连接螺母,还可以是其它类型连接件)的孔壁的凹槽,以及同步装设到另一个连接元件(例如外壁上设有凹槽的第二连接螺母,连接元件不限于是第二连接螺母,还可以是其它类型连接件)的外壁的凹槽时,采用传统的卡簧组装装置无法实现,需要人工手动实现,组装效率较慢,卡簧报废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卡簧组装装置,它能够提高自动化程度,组装效率较高,降低报废率。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卡簧组装装置,所述卡簧组装装置包括:撑开组件,所述撑开组件用于将卡簧撑开并使所述卡簧推入到第一连接元件的孔壁处的第一凹槽中;及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相对移动,同步带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上装设的所述卡簧套装到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外壁处的第二凹槽中。
上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在工作时,先将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在轴向方向上对位在一起,以及卡簧设于第一凹槽中,然后由撑开组件将卡簧撑开使卡簧完全推入到第一凹槽中,这样便由推动组件推动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相对移动,第一连接元件套设到第二连接元件上,第一连接元件上的卡簧移动到第二凹槽的位置处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原形并同步装设到第二凹槽中。如此,便可以实现卡簧分别装设到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凹槽中,以及装设到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二凹槽中,自动化程度较高,工作效率较高,能降低报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撑开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撑开件与套体;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撑开件相连,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撑开件移动;所述套体包括主体、及与所述主体的一端相连的若干个分体,所述套体用于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通孔中,所述分体位于所述卡簧的口部;所述撑开件用于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二通孔中,以及用于插入到所述套体中带动所述分体撑开所述卡簧,使所述卡簧推入到所述第一凹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体为弹性套体,或者,所述分体与所述主体的连接部位为弹性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撑开件的插入端为锥体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支架及安装块;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有与所述套体相适应的第一凹部;所述定位板上还设有活动孔,所述推动组件包括顶压件与第二驱动件,所述顶压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活动孔中;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顶压件与所述安装块相连;所述安装块的其中一表面上设有第二凹部及由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延伸到所述安装块的另一表面上的过孔,所述第二凹部用于放置所述第一连接元件,所述套体用于穿过所述过孔并放置于所述第一凹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定位板上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阶梯状的导向孔,所述安装块的外壁与所述导向孔相适应并能沿着所述导向孔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撑开组件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撑开件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设有位于所述定位板下方的第一支撑板,以及位于所述定位板上方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驱动件装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二驱动件装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定位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定位板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防震垫,所述防震垫设置于所述支架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控制箱分别与所述撑开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箱上设有电源开关与启动开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卡簧组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卡簧组装装置的撑开件推动分体使卡簧进入到第一凹槽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在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卡簧组装装置实现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组装完成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在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0、撑开组件;11、第一驱动件;12、撑开件;121、基部;122、推入段;123、插入端;13、套体;131、主体;132、分体;1321、凸台;14、压板;15、连接板;20、推动组件;21、顶压件;22、第二驱动件;30、卡簧;40、第一连接元件;41、第一通孔;42、第一凹槽;50、第二连接元件;51、第二通孔;52、第二凹槽;60、支架;61、定位板;611、第一凹部;612、活动孔;62、第一支撑板;63、第二支撑板;70、安装块;71、第二凹部;72、过孔;80、支撑块;81、导向孔;91、防震垫;92、控制箱;921、电源开关;922、启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卡簧组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在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簧组装装置,卡簧组装装置包括撑开组件10及推动组件20。撑开组件10用于将卡簧30撑开并使卡簧30推入到第一连接元件40的孔壁处的第一凹槽42中。推动组件20用于驱动第一连接元件40与第二连接元件50相对移动,同步带动第一连接元件40上装设的卡簧30套装到第二连接元件50的外壁处的第二凹槽52中。
请参阅图4至图7,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卡簧组装装置的撑开件12推动分体132使卡簧30进入到第一凹槽42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在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卡簧组装装置实现第一连接元件40与第二连接元件50组装完成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在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上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在工作时,先将第一连接元件40与第二连接元件50在轴向方向上对位在一起,以及卡簧30设于第一凹槽42中,然后由撑开组件10将卡簧30撑开使卡簧30完全推入到第一凹槽42中,这样便由推动组件20推动第一连接元件40与第二连接元件50相对移动,第一连接元件40套设到第二连接元件50上,第一连接元件40上的卡簧30移动到第二凹槽52的位置处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恢复原形并同步装设到第二凹槽52中。如此,便可以实现卡簧30分别装设到第一连接元件40的第一凹槽42中,以及装设到第二连接元件50的第二凹槽52中,自动化程度较高,工作效率较高,能降低报废率。
请再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撑开组件10包括第一驱动件11、撑开件12与套体13。第一驱动件11与撑开件12相连,第一驱动件11用于驱动撑开件12移动。套体13包括主体131、及与主体131的一端相连的若干个分体132。套体13用于设置于第一连接元件40的第一通孔41中,分体132位于卡簧30的口部。撑开件12用于设于第二连接元件50的第二通孔51中,以及用于插入到套体13中带动分体132撑开卡簧30,使卡簧30推入到第一凹槽42中。
请再参阅图4及图5,在对卡簧30组装过程中,第一驱动件11驱动撑开件12移动,使撑开件12插入到套体13中,撑开件12插入到套体13时撑开分体132,撑开分体132时带动分体132撑开卡簧30,便实现将卡簧30推入到第一凹槽42中,从而为后续驱动第一连接元件40移动套装到第二连接元件50的步骤做准备。在撑开件12与套体13的配合作用下,一方面便于撑开卡簧30将卡簧30推入到第一凹槽42中,另一方面,驱动第一连接元件40移动套设到第二连接元件50时,卡簧30便于与分体132相分离并同步套设到第二连接元件50上及进入到第二凹槽52中,保证产品组装质量,能降低产品的报废率。
具体而言,分体132的外壁上设有凸台1321,凸台1321与卡簧30的口壁相抵触,在撑开件12进入到套体13中时,撑开件12撑开分体132,由于分体132上设有凸台1321,分体132上的凸台1321抵触卡簧30的口壁撑开卡簧30,套体13的其余部位则并不接触到卡簧30及第一连接元件40,这样第一连接元件40相对于第二连接元件50的移动阻力减小,便于后续推动组件20的推动操作。
作为一个示例,撑开组件10无需包括套体13,直接采用撑开件12插入到卡簧30中并撑开卡簧30,直接使得卡簧30推入到第一凹槽42中也是可行的方案。
在一个实施例中,套体13为弹性套体13,或者,分体132与主体131的连接部位为弹性部。如此,当撑开件12从套体13中抽离出来后,分体132能相应及时地复位,从而能顺利地将组装好的第一连接元件40与第二连接元件50取出,以进行下一次的卡簧30组装操作。
请再参阅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撑开件12的插入端123为锥体状。如此,撑开件12的插入端123插入到套体13中时,使得套体13的分体132逐渐张开,并驱动分体132带动卡簧30逐渐进入到第一凹槽42中。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撑开件12也不一定采用椎体状的插入端123,还可以是端部外径可以逐渐增大的扩口端,在进行工作时,使撑开件12的扩口端插入到套体13中,然后使扩口端的外壁逐渐增大,扩口端的外壁增大后,扩口端同步撑开卡簧30,也是能够实现将卡簧30推入到第一凹槽42中。
请再参阅图1至图3,具体而言,撑开件12还包括基部121与推入段122。基部121与第一驱动件11相连,基部121还与推入段122相连,推入段122与插入端123相连。推入段122可移动地设于第二通孔51中。当插入端123完全插入进入到套体13并带动分体132移动将卡簧30推入到第一凹槽42中时,基部121与第二连接元件50上远离于第一连接元件40的端面相抵触,这样也就是说撑开件12将卡簧30完全撑开并推入到第一凹槽42中后,基部121抵触第二连接元件50对第二连接元件50起到定位作用,从而为后续驱动第一连接元件40移动套装到第二连接元件50的步骤做准备。可以理解的是,不一定采用撑开组件10的撑开件12来对第一连接元件40进行定位,还可以采用采用例如支架60上的定位机构来对第二连接元件50进行定位,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请再参阅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支架60及安装块70。支架60上设置有定位板61。定位板61上设有与套体13相适应的第一凹部611。定位板61上还设有活动孔612,推动组件20包括顶压件21与第二驱动件22。顶压件21可移动地设于活动孔612中。第二驱动件22通过顶压件21与安装块70相连。安装块70的其中一表面上设有第二凹部71及由第二凹部71的底面延伸到安装块70的另一表面上的过孔72。第二凹部71用于放置第一连接元件40,套体13用于穿过过孔72并放置于第一凹部611中。如此,在卡簧30组装到第一连接元件40与第二连接元件50的过程中,套体13定位于第一凹部611中,第一连接元件40定位于第二凹部71中,能保证组装稳定性,提高组装质量。
请再参阅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定位板61上的支撑块80。支撑块80上设有阶梯状的导向孔81,安装块70的外壁与导向孔81相适应并能沿着导向孔81移动。如此,一方面,安装块70设置于导向孔81中时,通过支撑块80稳定地支撑住安装块70;另一方面,顶压件21推动安装块70沿着导向孔81移动,安装块70带动第一连接元件40移动,使得第一连接元件40的移动效果较为稳定,能保证组装稳定性,提高组装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撑开组件10还包括压板14。压板14与撑开件12相连。
进一步地,撑开组件10还包括连接板15。连接板15装设于第一驱动件11的驱动端,撑开件12与压板14均装设于连接板15上。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件11为气缸驱动结构、液压缸驱动结构、电缸驱动结构或电机丝杆驱动结构等等,第二驱动件22为气缸驱动结构、液压缸驱动结构、电缸驱动结构或电机丝杆驱动结构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定。
请再参阅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60设有位于定位板61下方的第一支撑板62,以及位于定位板61上方的第二支撑板63。第一驱动件11装设于第二支撑板63上,第二驱动件22装设于第一支撑板62上。第一支撑板62与定位板61间隔设置,第二支撑板63与定位板61间隔设置。
请再参阅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防震垫91。防震垫91设置于支架60的底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控制箱92。控制箱92设置于支架60上,控制箱92分别与撑开组件10、推动组件20电性连接。控制箱92上设有电源开关921与启动开关922。
需要说明的是,在侵权对比中,该“支撑块80”可以为“定位板61的一部分”,即“支撑块80”与“定位板61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定位板61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支撑块80”可以独立制造,再与“定位板61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簧组装装置包括:
撑开组件,所述撑开组件用于将卡簧撑开并使所述卡簧推入到第一连接元件的孔壁处的第一凹槽中;及
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相对移动,同步带动所述第一连接元件上装设的所述卡簧套装到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外壁处的第二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撑开件与套体;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撑开件相连,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撑开件移动;所述套体包括主体、及与所述主体的一端相连的若干个分体,所述套体用于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的第一通孔中,所述分体位于所述卡簧的口部;所述撑开件用于设于所述第二连接元件的第二通孔中,以及用于插入到所述套体中带动所述分体撑开所述卡簧,使所述卡簧推入到所述第一凹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体为弹性套体,或者,所述分体与所述主体的连接部位为弹性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件的插入端为锥体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支架及安装块;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有与所述套体相适应的第一凹部;所述定位板上还设有活动孔,所述推动组件包括顶压件与第二驱动件,所述顶压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活动孔中;所述第二驱动件通过所述顶压件与所述安装块相连;所述安装块的其中一表面上设有第二凹部及由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延伸到所述安装块的另一表面上的过孔,所述第二凹部用于放置所述第一连接元件,所述套体用于穿过所述过孔并放置于所述第一凹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定位板上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设有阶梯状的导向孔,所述安装块的外壁与所述导向孔相适应并能沿着所述导向孔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组件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撑开件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有位于所述定位板下方的第一支撑板,以及位于所述定位板上方的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驱动件装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所述第二驱动件装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定位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定位板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防震垫,所述防震垫设置于所述支架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卡簧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簧组装装置还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控制箱分别与所述撑开组件、所述推动组件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箱上设有电源开关与启动开关。
CN202022153424.5U 2020-09-27 2020-09-27 卡簧组装装置 Active CN214383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53424.5U CN214383021U (zh) 2020-09-27 2020-09-27 卡簧组装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53424.5U CN214383021U (zh) 2020-09-27 2020-09-27 卡簧组装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83021U true CN214383021U (zh) 2021-10-12

Family

ID=77991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53424.5U Active CN214383021U (zh) 2020-09-27 2020-09-27 卡簧组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830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93917B (zh) 一种橡胶密封组件
CN214383021U (zh) 卡簧组装装置
CN112276507B (zh) 卡簧组装装置
EP2098335A2 (en) Improved magnetic socket structure
CN114505803A (zh) 篦齿盘装配工装
CN113231813B (zh) 组装机构和耳机充电盒装配系统
CN214845438U (zh) 一种用于电能计量箱的电能表接插件结构
EP2813161A1 (en) Fixing device for a slide assembly
US20050013550A1 (en) Clip disk for grinding optical fibers
CN112355965A (zh) 一种用于湿式离合器活塞装配的装置
CN210099407U (zh) 冰箱风叶夹箍装配夹具
CN213847648U (zh) 用于割草机的推杆插拔结构和割草机
CN220806195U (zh) 磁吸式挡圈组装机构
CN219945176U (zh) 一种卡簧压装导向机构
CN214560563U (zh) 一种轴用卡环安装工具
CN216577684U (zh) 一种汽车离合器壳体内卡簧安装器具
CN220488022U (zh) 一种新型连接件
CN210467704U (zh) 一种温控器开关连接件
CN219198478U (zh) 接头及治具
CN212250711U (zh) 一种卡簧便拆胶水瓶的结构
CN213498929U (zh) 压离合器工装
CN218300534U (zh) 线缆夹持装置
CN214753451U (zh) 用于灭弧罩定位销装填装置的模具
CN219853044U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主簧钣金件折弯工装
CN213646706U (zh) 孔定位内涨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