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04988U - 动力吸振器 - Google Patents

动力吸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04988U
CN214304988U CN202023041297.6U CN202023041297U CN214304988U CN 214304988 U CN214304988 U CN 214304988U CN 202023041297 U CN202023041297 U CN 202023041297U CN 214304988 U CN214304988 U CN 2143049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vibration absorber
dynamic vibration
ho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4129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松霖
徐蕴婕
李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4129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049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049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049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吸振器,包括质量块、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安装在质量块的第一通孔内,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之间形成空间可调的调节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吸振器,通过压紧第二调节件来改变调节腔的大小,以改变动力吸振器的振动频率,使动力吸振器可以和多种车型底盘系统的振动频率相匹配,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而且动力吸振器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Description

动力吸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动力吸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吸振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市场上使用较多的一种汽车动力吸振器,是将橡胶和两块配重块通过硫化固定在一起,再通过螺栓将配重块安装到车身上。而动力吸振器的减振降噪效果与其固有振动频率密切相关,现有的动力吸振器的结构由于橡胶硫化在两层金属块之间,金属块不容易更换,因此频率固定,无法和整车底盘系统频率很好的匹配,导致实车的减振效果不是很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吸振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吸振器,包括:
质量块,所述质量块上开设有第一通孔;
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在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二调节件之间形成空间可调的调节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件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调节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移动。
可选地,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弹性件支撑所述第二调节件,为所述第二调节件提供沿所述第一通孔轴向的弹力。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
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的外壁紧贴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所述第一调节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套筒的内壁;
环形弹片,所述环形弹片连接在所述固定套筒的边沿,所述环形弹片的内侧边沿朝远离所述第一调节件的方向逐渐倾斜,使所述第二调节件抵接在所述环形弹片的内侧边沿。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环形弹片的外侧边沿抵接在所述第一凸台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
调节底板,所述调节底板上朝向所述第一调节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柱状凸起,所述环形弹片的内侧边沿抵接在所述柱状凸起与所述调节底板的交界处。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件是橡胶件。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调节腔的空间大小的调节组件。
可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螺栓,所述螺栓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延伸穿过所述第二调节件和第一调节件;
螺母,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背向所述第二调节件的一侧,并与所述螺栓配合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衬套底座,所述衬套底座套在所述螺栓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螺母之间,所述衬套底座的边沿搭接在所述质量块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吸振器,通过设置质量块、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安装在质量块的第一通孔内,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之间形成空间可调的调节腔,通过压紧第二调节件来改变调节腔的大小,以改变动力吸振器的振动频率,使动力吸振器可以和多种车型底盘系统的振动频率相匹配,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而且动力吸振器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动力吸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动力吸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吸振器,包括:质量块1,所述质量块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1,质量块1为圆柱形状,可采用铸铁制成,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
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所述第一调节件2和所述第二调节件3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11内,在所述第一调节件2和所述第二调节件3之间形成空间可调的调节腔4,调节腔4为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之间的间隙,调节腔4的大小决定动力吸振器的振动频率。
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均为圆柱体,并相对设置,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之间预留有一定间隙形成调节腔4,在调节腔4内放置伸缩件,例如硅橡胶,硅橡胶的一端与第一调节件2抵接,另一端与第二调节件3抵接,通过改变第二调节件3的重量,可压缩硅橡胶调节第一调节件2与第二调节件3之间的预留间隙,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从而改变动力吸振器的工作频率。
动力吸振器是基于共振原理工作的,根据共振原理,在振源处安装一个与振源频率相同的所述动力吸振器,可以吸收振源激励的振动,而动力吸振器的频率和调节腔4的大小有关,据此,工作人员只需通过改变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之间的预留间隙,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来调节出与振源相同的频率,从而使动力吸振器的振动频率和整车底盘系统频率很好的匹配,能够有效增加实车的减振效果。
动力吸振器用于和整车底盘系统的振动频率相匹配,实现整车减振效果时,首先,将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依次安装在质量块1的第一通孔11内,然后将质量块1粘接在车身底盘上,或在质量块1上开有通孔,用紧固件将质量块1安装到车身底盘上,再通过改变第二调节件3的重量,挤压硅橡胶,改变预留间隙来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调节动力吸振器的振动频率,以适应各种车型底盘系统的频率,增加实车的减振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动力吸振器,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安装在质量块1的第一通孔11内,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之间形成空间可调的调节腔4,通过压紧第二调节件3来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以改变动力吸振器的振动频率,使动力吸振器可以和多种车型底盘系统的振动频率相匹配,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而且动力吸振器结构简单,调节方便。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件2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1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调节件3沿所述第一通孔11的轴向移动,方便挤压第二调节件3,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沿第一通孔11的轴向排列,方便第二调节件3移动,第一调节件2与质量块1共面,方便控制调节腔4的大小。
可选地,动力吸振器还包括弹性件5,所述弹性件5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11中,所述弹性件5支撑所述第二调节件3,为所述第二调节件3提供沿所述第一通孔11轴向的弹力,方便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
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弹性件5可以为弹簧,弹簧的伸缩方向与第一通孔11的轴向平行,弹簧的伸缩端支撑第二调节件3,固定端与第一调节件2固定连接,可以通过压紧第二调节件3,压缩弹簧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实现根据实车评估效果改变动力吸振器的工作频率,更好的匹配实车减振状态,这不仅在后续实车开发中提高减振效果,并且节省了动力吸振器调试的时间。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5包括:固定套筒51,所述固定套筒51的外壁紧贴于所述第一通孔11的内壁,所述第一调节件2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套筒51的内壁,增加弹性件5与质量块1连接的稳定性;
环形弹片52,所述环形弹片52连接在所述固定套筒51的边沿,所述环形弹片52的内侧边沿朝远离所述第一调节件2的方向逐渐倾斜,使所述第二调节件3抵接在所述环形弹片52的内侧边沿,使第二调节件3受力均匀,振动平稳。
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固定套筒51和环形弹片52可选用具有一定刚度的弹性材质,例如橡胶和聚氨酯等材质,通常以刚度较大的弹性材质为佳,固定套筒51与质量块1可以粘接。如图1所示,环形弹片52支撑第二调节件3,方便挤压第二调节件3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环形弹片52向靠近第一通孔11的轴线的方向倾斜,在挤压环形弹片52时,可增大环形弹片52与第二调节件3的接触面积,平稳地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11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台12,所述环形弹片52的外侧边沿抵接在所述第一凸台12上,增大环形弹片52与固定套筒51的接触面积,防止应力集中,提高疲劳强度。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固定套筒51的高度凸出于第一凸台12,环形弹片52的外侧向靠近第一通孔11的内壁的方向倾斜,在挤压环形弹片52的内侧边沿时,环形弹片52的外侧挤压第一凸台12,同时产生反弹力,增加第二调节件3移动的稳定性,同时避免固定套筒51与环形弹片52连接处应力集中,发生断裂的现象。
可选地,所述第二调节件3包括:调节底板31,所述调节底板31上朝向所述第一调节件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柱状凸起32,所述环形弹片52的内侧边沿抵接在所述柱状凸起32与所述调节底板31的交界处,增加环形弹片52与第二调节件3的接触面积,限定环形弹片52移动方向,使第二调节件3受力均匀,移动平稳。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调节底板31为圆柱状,外径大于第一凸台12的内径,柱状凸起32插入固定套筒51中,柱状凸起32到第一调节件2的距离小于调节底板31到第一凸台12的距离,防止在不可视的情况下,将第二调节件3挤压到固定套筒51中,发生无法调节的现象。第二调节件3可一体成型,调节底板31与柱状凸起32倒角连接,方便加工成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节件2是橡胶件,可和柱状凸起32实现软连接,并且提供一部分刚度。
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为圆柱体,与固定套筒51的内壁贴合连接,防止固定套筒51移动。
可选地,动力吸振器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调节腔4的空间大小的调节组件6,通过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来改变动力吸振器的振动频率。
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3可采用高硬度且有磁性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马氏体或铁素体型钢材,调节组件6可由不同重量的磁铁块组成,通过将不同重量的磁铁块与第二调节件3远离第一调节件2的端面贴合,磁铁块与第二调节件3相吸,压缩环形弹片52,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从而改变动力吸振器的振动频率。
可选地,所述调节组件6包括:螺栓61,所述螺栓61沿所述第一通孔11的轴向延伸穿过所述第二调节件3和第一调节件2;
螺母62,所述螺母62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2背向所述第二调节件3的一侧,并与所述螺栓61配合连接,通过拧紧螺栓61压紧第二调节件3,改变调节腔4的大小,改变动力吸振器的振动频率,同时螺栓61和螺母62方便获取,成本低。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均开有螺栓61可穿过的通孔,动力吸振器可通过螺栓61和螺母62直接安装在副车架模态变形区,螺栓61与通孔的内壁贴合,可在调节过程中,使第一调节件2和第二调节件3均受力均匀,第二调节件3移动稳定。
可选地,还包括衬套底座7,所述衬套底座7套在所述螺栓61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调节件2和所述螺母62之间,所述衬套底座7的边沿搭接在所述质量块1上,增大螺母62与第一调节件2的接触面积,防止螺母62直接挤压第一调节件2,损坏第一调节件2。
在本申请的一可选地实施例中,衬套底座7可为垫片,例如金属垫片,方便获取,并且强度大,成本低,衬套底座7与第一调节件2和固定套筒51远离第二调节件3的一端通过硫化的方式连接,可以使连接处的耐久度更高,强度也更高,同时成本更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质量块,所述质量块上开设有第一通孔;
第一调节件和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二调节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在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第二调节件之间形成空间可调的调节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固定在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调节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弹性件支撑所述第二调节件,为所述第二调节件提供沿所述第一通孔轴向的弹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
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的外壁紧贴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所述第一调节件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套筒的内壁;
环形弹片,所述环形弹片连接在所述固定套筒的边沿,所述环形弹片的内侧边沿朝远离所述第一调节件的方向逐渐倾斜,使所述第二调节件抵接在所述环形弹片的内侧边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环形弹片的外侧边沿抵接在所述第一凸台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
调节底板,所述调节底板上朝向所述第一调节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柱状凸起,所述环形弹片的内侧边沿抵接在所述柱状凸起与所述调节底板的交界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是橡胶件。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调节腔的空间大小的调节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螺栓,所述螺栓沿所述第一通孔的轴向延伸穿过所述第二调节件和第一调节件;
螺母,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调节件背向所述第二调节件的一侧,并与所述螺栓配合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吸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衬套底座,所述衬套底座套在所述螺栓上,并且位于所述第一调节件和所述螺母之间,所述衬套底座的边沿搭接在所述质量块上。
CN202023041297.6U 2020-12-16 2020-12-16 动力吸振器 Active CN2143049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1297.6U CN214304988U (zh) 2020-12-16 2020-12-16 动力吸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1297.6U CN214304988U (zh) 2020-12-16 2020-12-16 动力吸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04988U true CN214304988U (zh) 2021-09-28

Family

ID=77858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41297.6U Active CN214304988U (zh) 2020-12-16 2020-12-16 动力吸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049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133325A1 (en) Dynamic damper
CN109774448B (zh) 动力总成抗扭悬置结构
JPH0630500Y2 (ja) 車輌用空調装置用圧縮機の振動低減装置
US9815361B2 (en) Split bushing torque strut isolator assembly
CN209943403U (zh) 刚度可调的动力吸振器
KR20120116074A (ko) 차량 현가장치용 스트럿조립체의 리바운드스톱퍼
US20150240901A1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2005282732A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CN214304988U (zh) 动力吸振器
KR101479594B1 (ko) 현가장치의 인슐레이터
JP2018132157A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装置
US20170152909A1 (en) Vibration damping apparatus
CN206972812U (zh) 一种动力吸振器和汽车
CN104890492A (zh) 一种汽车悬置胶垫总成
CN105003592B (zh) 后桥动力吸振器
CN205824031U (zh) 一种变速器悬置装置
JP2002347420A (ja) 車輌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のアッパーマウント機構
JP2010090996A (ja)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及び、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製造方法
CN105922855A (zh) 一种可调节预紧刚度的发动机悬置减震软垫总成
CN206598717U (zh) 一种轴套式发动机悬置软垫总成
CN210591360U (zh) 悬置结构
JP2001063332A (ja)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用金具
JP2001227582A (ja) 自動車用制振装置
CN212950108U (zh) 发动机悬置装置及汽车
CN204755719U (zh) 电动自行车后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