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272970U - 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272970U
CN214272970U CN202022703830.4U CN202022703830U CN214272970U CN 214272970 U CN214272970 U CN 214272970U CN 202022703830 U CN202022703830 U CN 202022703830U CN 214272970 U CN214272970 U CN 2142729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haft hole
vertical plate
bottom plate
turntab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038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彪
易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038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2729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2729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2729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转台装置包括:第一底板;套筒,套筒的一端与第一底板连接;第二底板,第二底板与套筒远离第一底板的一端连接,第二底板远离套筒的表面为连接端面;立板组件,立板组件与连接端面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底板上设置套筒,得以将整个转台装置抬高,有利于其它部件的安装,提高了转台装置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目前,现有泵车或消防车等工程机械中设有转台装置,其转台装置一般由底板、侧立板、内置围板等组成,其中,底板通过螺栓与固定转塔进行连接,侧立板直接与底板焊接,使侧立板周围形成的空间较小,这样在转台转动的过程中,会干涉固定转塔上其他部件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台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机械。
为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包括:第一底板;套筒,套筒的一端与第一底板连接,第二底板,第二底板与套筒远离第一底板的一端连接,第二底板远离套筒的表面为连接端面另一端具有连接端面;立板组件,立板组件与连接端面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台装置用于连接转动件以实现转动,第一底板可与固定转塔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具体地,立板组件用于连接转动件,且立板组件的一端连接到连接端面上。套筒具有相对的两端,第二底板可与套筒远离第一底板的一端焊接,套筒的另一端与第一底板焊接。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分别与套筒进行焊接后,应当保持互相平行,以保证转台装置的正常使用功能。通过在第一底板上设置套筒,增加了转台装置的高度,也相应增加了立板组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其它部件的安装,使得转台周边的其他零部件可以更灵活的布置,提高了转台装置的灵活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底板的边缘设有延伸部,延伸部沿连接端面向外延伸;其中,立板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连接于延伸部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底板可延伸出一部分而作为延伸部,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实现,能够保证延伸部的传力作用。立板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连接于延伸部上,使延伸部能够受力,由于旋转中心穿过连接端面,延伸部伸出连接端面的边缘,因此,这就增加了转台的偏心距,从而有利于整车的布局。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转台装置还包括:筋板,筋板设于套筒上,且筋板连接于延伸部与第一底板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筋板具有相对的两端,筋板的一端与延伸部连接,筋板的另一端与第一底板连接,连接方式均可以采用焊接,目的是为了增加筋板连接时的牢固度。筋板紧贴套筒的外表面并均匀布置在延伸部的下侧。具体地,筋板的上端与延伸部进行焊接,筋板的下端与第一底板进行焊接,筋板侧边与套筒焊接。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筋板设置为多个,且多个筋板环绕套筒相互间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延伸部与第一底板之间设置多个相互间隔的筋板,能够增加受力,利用多个筋板将立板组件的力有效地传递至第一底板,使受力结构更稳定,能够保证整体机构受力合理的情况下,有效增加转台装置的偏心距。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立板组件包括:第一立板,第一立板与连接端面连接;第二立板,第二立板与连接端面连接,且第二立板与第一立板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立板组件主要由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组成,其中,第一立板整体呈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相对设置,且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相互平行。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增加了立板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立板远离第二底板的一端设有第一轴孔,第二立板远离第二底板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孔,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相对设置,第一立板靠近第二底板的一端设有第三轴孔,第二立板靠近第二底板的一端设有第四轴孔,第三轴孔与第四轴孔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轴孔设于第一立板远离第二底板的一端,第二轴孔设于第二立板远离第二底板的一端。也就是,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分别设置在立板组件远离第二底板的一端,以使得立板组件通过贯穿第一轴孔与第二轴孔的销轴等连接件与转动件连接,安装、拆卸方便。同样地,第三轴孔设于第一立板靠近第二底板的一端,第四轴孔设于第二立板靠近第二底板的一端,以使得立板组件通过贯穿第三轴孔与第四轴孔的销轴等连接件与转动件连接,安装、拆卸方便。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立板组件还包括:第一围板,第一围板连接于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之间,且第一围板靠近第一轴孔;和/或第二围板,第二围板连接于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之间,且第二围板靠近第三轴孔;和/或第三围板,第三围板连接于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之间,且第三围板设于第一轴孔与第三轴孔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考虑到在靠近第一轴孔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的位置处受力较为集中,因此,将第一围板设置在靠近第一轴孔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之间。同理,将第二围板设置在靠近第三轴孔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之间,将第三围板设置在第一围板和第二围板之间。其中,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第一围板与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焊接,同样地,第二围板与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焊接,第三围板与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焊接。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转台装置还包括:转台装置还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设于第一立板上背离第二立板的一面;和/或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设于第二立板背离第一立板的一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立板的外侧分别焊接有多根第一加强筋,可改善第一立板的结构受力特性,增加第一立板的结构强度。同样地,第二立板的外侧分别焊接有多根第二加强筋,可改善第二立板的结构受力特性,增加第二立板的结构强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转台装置还包括:第一轴孔加强板,第一轴孔加强板设于第一立板朝向第二立板的一面,且第一轴孔加强板与第一轴孔相互贯通;和/或第二轴孔加强板,第二轴孔加强板设于第二立板朝向第一立板的一面,且第二轴孔加强板与第二轴孔相互贯通;和/或第三轴孔加强板,第三轴孔加强板设于第一立板朝向第二立板的一面,且第三轴孔加强板与第三轴孔相互贯通;和/或第四轴孔加强板,第四轴孔加强板设于第二立板朝向第一立板的一面,且第四轴孔加强板与第四轴孔相互贯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轴孔加强板设有通孔,可贴合第一立板进行设置,并使得第一轴孔加强板与第一轴孔相互贯通。同样地,第二轴孔加强板设有通孔,可贴合第二立板进行设置,并使得第二轴孔加强板与第二轴孔相互贯通。第三轴孔加强板设有通孔,可贴合于第一立板进行设置,并使得第三轴孔加强板与第三轴孔相互贯通。第四轴孔加强板设有通孔,可贴合于第二立板进行设置,并使得第四轴孔加强板与第四轴孔相互贯通。第一轴孔加强板和第二轴孔加强板设置在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之间,能够使得第一轴孔、第二轴孔的受力显著提高,有利于减少第一轴孔、第三轴孔周边的应力集中问题。同样地,第三轴孔加强板和第四轴孔加强板设置在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之间,能够使得第三轴孔、第四轴孔的受力显著提高,有利于减少第三轴孔、第四轴孔周边的应力集中问题,能够有效提高立板组件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包括:设备本体;臂架;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转台装置,转台装置连接于设备本体上;其中,立板组件远离第二底板的一端与臂架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作业机械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转台装置,因此其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任一技术方案中的转台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转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转台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转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转台装置的延伸部的受力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转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转台装置受力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转台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转台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作业机械的组成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转台结构。
其中,图2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作业机械;100:转台装置;110:第一底板;120:套筒;130:立板组件;132:第一立板;1322:第一轴孔;1324:第三轴孔;134:第二立板;1342:第二轴孔;1344:第四轴孔;136:第一围板;138:第二围板;1310:第三围板;140:第二底板;142:连接端面;144:延伸部;150:筋板;162:第一加强筋;164:第二加强筋;172:第一轴孔加强板;174:第二轴孔加强板;176:第三轴孔加强板;178:第四轴孔加强板;200:设备本体;300:臂架;L0:旋转中心至第一底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L1:旋转中心至延伸部的边缘之间的距离;L:延伸部的边缘至第一轴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e:偏心距;H1:套筒的高度;H2:第一轴孔到连接端面的高度;H:第一轴孔到第一底板之间的高度;F:施加力;A:最危险点;M:旋转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转台结构100',转台结构100'上仅有一个底板,立板直接焊接在底板上,底板通过螺栓与固定转塔栓接,这样导致在装配过程中,立板的偏心结构会干涉固定转塔上其他部件的安装,布置受限,灵活性不强。另外,在该结构下如果将偏心距做大的话,会导致转台结构的应力集中,转塔受力急剧下降。而偏心距做大又非常有利于整个设备的布局,这就造成了矛盾。
下面参照图2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转台装置100和作业机械10。
实施例1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包括:第一底板110、套筒120、第二底板140和立板组件130,套筒120的一端与第一底板110连接,第二底板140与套筒120远离第一底板110的一端连接,第二底板140远离套筒120的表面为连接端面142。立板组件130与连接端面142连接。
本实施例中,转台装置100用于连接转动件以实现转动,第一底板110可与固定转塔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具体地,立板组件130用于连接转动件,且立板组件130的一端连接到连接端面142上。套筒120具有相对的两端,第二底板140可与套筒120远离第一底板110的一端焊接,套筒120的另一端与第一底板110焊接。第二底板140可延伸出一部分而作为延伸部144,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实现,能够保证延伸部144的传力作用。第一底板110和第二底板140分别与套筒120进行焊接后,应当保持互相平行,以保证转台装置100的正常使用功能。通过在第一底板110上设置套筒120,增加了转台装置100的高度,也相应增加了立板组件130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其它部件的安装,使得转台周边的其他零部件可以更灵活的布置,提高了转台装置100的灵活性。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第二底板140的边缘设有延伸部144,且延伸部144沿连接端面142向外延伸;其中,立板组件130的至少一部分连接于延伸部144上。
本实施例中,连接端面142的至少一部分边缘设置有延伸部144,也就是,第二底板140可延伸出一部分而作为延伸部144,结构简单可靠,易于实现,能够保证延伸部144的传力作用。立板组件130的至少一部分连接于延伸部144上,使延伸部144能够受力,由于旋转中心穿过连接端面142,延伸部144伸出连接端面142的边缘,因此,这就增加了转台的偏心距,从而有利于整车的布局。如图5所示,M为旋转中心,在连接端面142没有延伸的情况下,在第二底板140没有延伸的情况下,转台的偏心距为旋转中心至第一底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再加上第一底板的边缘至第一轴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其中,旋转中心至第一底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尺寸是通过结构力学计算得到的,若增大旋转中心至第一底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结构的应力集中问题会显著增加。可见,通过增加延伸部144,可将转台的偏心距e增大。其中,偏心距e=L0+L,L为延伸部的边缘至第一轴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1为旋转中心至延伸部的边缘之间的距离,L0为旋转中心至第一底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L1>L0。增大偏心距非常有利于整车的布局。如图3所示,H1为套筒的高度,H2为第一轴孔到连接端面的高度,因此,立板组件的第一轴孔到第一底板之间的高度H为H1和H2之和,通过在第一底板110上设置套筒120,将整个转台抬高了H1,也就增加了立板组件130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在H1这个高度范围内,有利于其它部件的安装,转台周边的其他零部件可以更灵活的布置,提高了转台装置100的灵活性。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转台装置100还包括:筋板150,筋板150设于套筒120上,筋板150连接于延伸部144与第一底板110之间。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筋板150具有相对的两端,筋板150的一端与延伸部144连接,筋板150的另一端与第一底板110连接,连接方式均可以采用焊接,目的是为了增加筋板150连接时的牢固度。筋板150紧贴套筒120的外表面并均匀布置在延伸部144的下侧。具体地,筋板150的上端与延伸部144进行焊接,筋板150的下端与第一底板110进行焊接,筋板150侧边与套筒120焊接。筋板150远离套筒120的外侧端面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传力过程更平顺,以消除应力集中问题。如图4和图5所示,在增加偏心距e的情况下,通过给转台装置100给予施加力F后对最危险点A处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如图6所示的非常平滑的曲线,说明传力平顺,结构合理。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筋板150设置为多个,且多个筋板150环绕套筒120相互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延伸部144与第一底板110之间设置多个相互间隔的筋板150,能够增加受力,利用多个筋板150将立板组件130的力有效地传递至第一底板110,使受力结构更稳定,能够保证整体机构受力合理的情况下,有效增加转台装置100的偏心距e。
实施例5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立板组件130包括: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第一立板132与连接端面142连接。第二立板134与连接端面142连接,且第二立板134与第一立板132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立板组件130主要由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组成,其中,第一立板132整体呈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相对设置,且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相互平行。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增加了立板组件130的结构稳定性。
实施例6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立板132远离第二底板140的一端设有第一轴孔1322,第二立板134远离第二底板140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孔1342,第一轴孔1322与第二轴孔1342相对设置,第一立板132靠近第二底板140的一端设有第三轴孔1324,第二立板134靠近第二底板140的一端设有第四轴孔1344,第三轴孔1324与第四轴孔1344相对设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孔1322设于第一立板132远离第二底板140的一端,第二轴孔1342设于第二立板134远离第二底板140的一端。也就是,第一轴孔1322与第二轴孔1342分别设置在立板组件130远离第二底板140的一端,以使得立板组件130通过贯穿第一轴孔1322与第二轴孔1342的销轴等连接件与转动件连接,安装、拆卸方便。同样地,第三轴孔1324设于第一立板132靠近第二底板140的一端,第四轴孔1344设于第二立板134靠近第二底板140的一端,以使得立板组件130通过贯穿第三轴孔1324与第四轴孔1344的销轴等连接件与转动件连接,安装、拆卸方便。
实施例7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立板组件130包括:第一围板136,第一围板136连接于第一立板132与第二立板134之间,且第一围板136靠近第一轴孔1322;和/或第二围板138,第二围板138连接于第一立板132与第二立板134之间,且第二围板138靠近第三轴孔1324;和/或第三围板1310,第三围板1310连接于第一立板132与第二立板134之间,且第三围板1310设于第一轴孔1322与第三轴孔1324之间。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在靠近第一轴孔1322的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的位置处受力较为集中,因此,将第一围板136设置在靠近第一轴孔1322的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之间。同理,将第二围板138设置在靠近第三轴孔1324的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之间,将第三围板1310设置在第一围板136和第二围板138之间。其中,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第一围板136与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焊接,同样地,第二围板138与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焊接,第三围板1310与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焊接。另外,第一围板136、第二围板138和/或第三围板1310可采用减重孔设计,在满足结构受力的情况下节约材料成本。
实施例8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转台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加强筋162,第一加强筋162设于第一立板132上背离第二立板134的一面;和/或第二加强筋164,第二加强筋164设于第二立板134背离第一立板132的一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立板132的外侧分别焊接有多根第一加强筋162,可改善第一立板132的结构受力特性,增加第一立板132的结构强度。同样地,第二立板134的外侧分别焊接有多根第二加强筋164,可改善第二立板134的结构受力特性,增加第二立板134的结构强度。第一加强筋162和/或第二加强筋164可采用U型槽钢,成本低,效果好。
实施例9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之外,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转台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轴孔加强板172,第一轴孔加强板172设于第一立板132朝向第二立板134的一面,且第一轴孔加强板172与第一轴孔1322相互贯通;和/或第二轴孔加强板174,第二轴孔加强板174设于第二立板134朝向第一立板132的一面,且第二轴孔加强板174与第二轴孔1342相互贯通;和/或第三轴孔加强板176,第三轴孔加强板176设于第一立板132朝向第二立板134的一面,且第三轴孔加强板176与第三轴孔1324相互贯通;和/或第四轴孔加强板178,第四轴孔加强板178设于第二立板134朝向第一立板132的一面,且第四轴孔加强板178与第四轴孔1344相互贯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孔加强板172设有通孔,可贴合第一立板132进行设置,并使得第一轴孔加强板172与第一轴孔1322相互贯通。同样地,第二轴孔加强板174设有通孔,可贴合第二立板134进行设置,并使得第二轴孔加强板174与第二轴孔1342相互贯通。第三轴孔加强板176设有通孔,可贴合于第一立板132进行设置,并使得第三轴孔加强板176与第三轴孔1324相互贯通。第四轴孔加强板178设有通孔,可贴合于第二立板134进行设置,并使得第四轴孔加强板178与第四轴孔1344相互贯通。第一轴孔加强板172和第二轴孔加强板174设置在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之间,能够使得第一轴孔1322、第二轴孔1342的受力显著提高,有利于减少第一轴孔1322、第二轴孔1342周边的应力集中问题;同样地,第三轴孔加强板176和第四轴孔加强板178设置在第一立板132和第二立板134之间,能够使得第三轴孔1324、第四轴孔1344的受力显著提高,有利于减少第三轴孔1324、第四轴孔1344周边的应力集中问题,能够有效提高立板组件130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10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10,包括:设备本体200、臂架300和任一实施例中的转台装置100,转台装置100连接于设备本体200上。其中,立板组件130远离第二底板140的一端与臂架300连接。
本实施例中,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作业机械10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的转台装置100,因此其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的转台装置100的全部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的作业机械10可以为混凝土泵车、消防车、起重机等,需要安装转动件的设备。
实施例11
如图7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台装置100和作业机械10,转台装置100为转台,转台装置100包括:第一底板110、套筒120、第二底板140、第一立板132、第二立板134、第一加强筋162、第二加强筋164、第一围板136、第二围板138、第三围板1310、筋板150、第一轴孔加强板172、第二轴孔加强板174、第三轴孔加强板176和第四轴孔加强板178。
套筒120的一端焊接在第一底板110上,套筒120的另一端与第二底板140焊接,焊接后第一底板110与第二底板140必须平行。
第一立板132、第二立板134相互平行焊接在第二底板140上,第一立板132的外侧焊接四根第一加强筋162,以能够改善第一立板132的结构受力特性。第二立板134的外侧焊接四根第二加强筋164,以能够改善第二立板134的结构受力特性。第二加强筋164采用U型槽钢,成本低,效果好。
第二底板140的前部相比第一底板110有一个延伸部144,在延伸部144的下方布置若干个筋板150,利用筋板150将第一立板132、第二立板134的力有效传递至第一底板110。
筋板150紧贴套筒120的侧边并均布布置在延伸部144的下侧。筋板150的上端与第二底板140焊接,筋板150的下端与第一底板110焊接,筋板150的侧边与套筒120焊接。筋板150的外侧采用阿基米德螺旋线,传力过程更平顺,消除应力集中问题。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给转台装置100施加力F后对最危险点A处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如图6中非常平滑的曲线,说明传力平顺,结构合理。
通过对第一轴孔1322设置第一轴孔加强板172、对第二轴孔1342设置第二轴孔加强板174,使得整个第一轴孔1322、第二轴孔1342的受力显著提高,有利于减少第一轴孔1322、第二轴孔1342周边的应力集中问题,有效提高转台装置10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10为下底板,第二底板140为上底板,套筒120为立筒,第一立板132、第二立板134分别为侧板,第一围板136为前围板,第二围板138为后围板,第三围板1310为中围板,150为传力筋板,第一轴孔加强板172和第二轴孔加强板174分别为加强圈。通过采用上底板和下底板加立筒的结构,这样有效增加了转台的垂直高度,使得转台布置更加灵活方便。在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间设置传力筋板,可以在保证整体机构受力合理的情况下,有效增加转台的偏心距。在左右两侧的侧板上设置多个加强筋,有效改善了转台的结构受力。第一轴孔1322和第二轴孔1342分别为销轴孔,第三轴孔1324和第四轴孔1344分别为铰点孔,销轴孔和铰点孔处采用内外加强圈,极大地加强了转台的承载能力。
通过第一围板136、第二围板138、第三围板1310前、后、中三个围板对第一立板132、第二立板134进行固定,有效增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第一围板136、第二围板138、第三围板1310分别采用减重孔设计,在满足结构受力的情况下节约材料成本。
如图5所示,在第二底板140没有延伸的情况下,转台的偏心距为旋转中心至第一底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再加上第一底板的边缘至第一轴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其中,旋转中心至第一底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尺寸是通过结构力学计算得到的,若增大旋转中心至第一底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结构的应力集中问题会显著增加。通过增加第二底板140的延伸部144的和筋板150,可将转台的偏心距e增大。其中偏心距e=L0+L,L为延伸部的边缘至第一轴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L1为旋转中心至延伸部的边缘之间的距离,L0为旋转中心至第一底板的边缘之间的距离,L1>L0。又由于筋板150的作用,应力集中问题被筋板150均匀地传递至第一底板110上,整体结构受力均匀合理。增大偏心距e非常有利于整车的布局。
通过设置第一底板110和套筒120结构,将整个转台抬高H1,这样有利于在H1这个高度范围内,转台装置100的周边的其他零部件可以更灵活的布置。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第一底板110、套筒120和第二底板140的结构形式,有效增加了转台装置100的垂直高度,使得转台装置100周围的设备的布置更加灵活方便。
2.在第一底板110和第二底板140之间设置传力用的筋板150,筋板150环向布置于套筒120的外部,将转台装置100所受的力有效传导至第一底板110,保证整体机构受力合理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增加转台装置100的偏心距e,可有效阻止应力集中,能够提高产品性能。
3.在第一立板132上设置多个第一加强筋162,在第二立板134上设置多个第二加强筋164,能够有效改善转台装置100的结构受力均匀。
4.在第一轴孔1322采用第一轴孔加强板172、第二轴孔1342采用第二轴孔加强板174、第三轴孔1324处采用第三轴孔加强板176、第四轴孔1344采用第四轴孔加强板178,极大地加强了转台装置100的承载能力。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底板;
套筒,所述套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连接;
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套筒远离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底板远离所述套筒的表面为连接端面;
立板组件,所述立板组件与所述连接端面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的边缘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连接端面向外延伸;其中,所述立板组件的至少一部分连接于所述延伸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筋板,所述筋板设于所述套筒上,且所述筋板连接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筋板环绕所述套筒相互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组件包括:
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连接端面连接;
第二立板,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连接端面连接,且所述第二立板与所述第一立板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板远离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二立板远离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二轴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立板靠近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设有第三轴孔,所述第二立板靠近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设有第四轴孔,所述第三轴孔与所述第四轴孔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组件还包括:
第一围板,所述第一围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立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围板靠近所述第一轴孔;和/或
第二围板,所述第二围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立板之间,且所述第二围板靠近所述第三轴孔;和/或
第三围板,所述第三围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板与所述第二立板之间,且所述第三围板设于所述第一轴孔与所述第三轴孔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设于所述第一立板上背离所述第二立板的一面;和/或
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设于所述第二立板背离所述第一立板的一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轴孔加强板,所述第一轴孔加强板设于所述第一立板朝向所述第二立板的一面,且所述第一轴孔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轴孔相互贯通;和/或
第二轴孔加强板,所述第二轴孔加强板设于所述第二立板朝向所述第一立板的一面,且所述第二轴孔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轴孔相互贯通;和/或
第三轴孔加强板,所述第三轴孔加强板设于所述第一立板朝向所述第二立板的一面,且所述第三轴孔加强板与所述第三轴孔相互贯通;和/或
第四轴孔加强板,所述第四轴孔加强板设于所述第二立板朝向所述第一立板的一面,且所述第四轴孔加强板与所述第四轴孔相互贯通。
10.一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
臂架;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台装置,所述转台装置连接于所述设备本体上;
其中,所述立板组件远离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与所述臂架连接。
CN202022703830.4U 2020-11-20 2020-11-20 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 Active CN2142729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03830.4U CN214272970U (zh) 2020-11-20 2020-11-20 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03830.4U CN214272970U (zh) 2020-11-20 2020-11-20 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72970U true CN214272970U (zh) 2021-09-24

Family

ID=77776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03830.4U Active CN214272970U (zh) 2020-11-20 2020-11-20 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2729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272970U (zh) 转台装置和作业机械
CN113562087B (zh) 履带底盘装置及履带起重机
CN216518402U (zh) 一种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传动链翻转工装
CN217756604U (zh) 一种石油钻采泥浆泵吊装架及石油钻采泥浆泵
CN215797887U (zh) 一种新型塔筒吊装座
CN214658898U (zh) 转台及作业机械
CN102505852B (zh) 泵车
CN211769938U (zh) 滑轮支撑座、滑轮组及起重臂
CN219548402U (zh) 转台总成和工程机械
CN209872270U (zh) 一种基本臂和伸缩臂
CN220284916U (zh) 一种双缸摆动机械式快速连接器
CN218520904U (zh) 一种起重机吊钩罩壳
CN110713109A (zh) 一种阵列螺栓吊装底架
CN214611245U (zh) 组合式滑轮组和起重机械
CN212151351U (zh) 吊装装置及工程车辆
CN220332812U (zh) 一种安装吊装支座的分体式大型履带架
CN114314295B (zh) 一种吊具和起吊方法
CA2358258C (en) Swing drive assembly
CN210049604U (zh) 一种开放式混凝土泵车转台及混凝土泵车
CN214570311U (zh) 一种支撑连架及臂架变幅机构
CN216712129U (zh) 一种转鼓启动辅助装置
CN219519992U (zh) 轴向限位装置及高温好氧发酵集成设备
CN218261694U (zh) 臂头结构、臂架及作业机械
CN219669965U (zh) 一种新型起重吊钩
CN218757658U (zh) 一种电动装载机快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