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风量调节装置和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风量调节装置和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暖通空调技术的飞速发展,变风量空调技术由于其显著的舒适性和节能性,正逐渐成为备受人们推崇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是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广泛使用的末端送风装置VAV box,结构复杂,体积大,造价高。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末端送风装置结构复杂,体积大,造价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风量调节装置和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其结构简单、体积小、造价相对、高效节能、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风量调节装置,包括:
罩体,固定在室内的出风口处并将所述出风口笼罩,所述罩体具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设有若干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一开口;
出风调节板,与所述第一面贴合滑动设置,所述出风调节板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一对应的第二开口,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开口形成出风遮挡部;所述出风调节板滑动时,所述出风遮挡部部份遮挡所述第一开口,或完全遮挡所述第一开口,或与所述第一开口完全错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面上等间距设置;所述第二开口的大小与所述第一开口的大小相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调节板位于所述罩体的内侧,所述罩体设有供所述出风调节板滑动的滑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还设有可调出风百叶。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出风调节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滑动的驱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由所述电机驱动转动的驱动齿轮和设置在所述出风调节板上的齿槽;所述电机与所述罩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齿槽啮合传动,所述齿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出风调节板的滑动方向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调节板上还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出风调节板的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罩体设有嵌入所述导向槽内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导向槽的侧壁滑动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罩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控制器、用于监测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监控室内湿度的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
一种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变风量调节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变风量调节装置和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中通过出风调节板的移动使遮挡部改变其对第一开口的遮挡状态,可以在部分遮挡、完全遮挡和完全错开之间进行切换,从而改变第一开口的大小,进而改变出风量,从而对室内的温湿度进行调节。这种调节的结构十分简单、体积小、造价相对、高效节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变风量调节装置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本变风量调节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出风遮挡部部份遮挡第一开口时的示意图;
图4是出风遮挡部完全遮挡第一开口时的示意图;
图5是出风遮挡部完全错开第一开口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变风量调节装置;
11-罩体;111-第一面;112-第一开口;113-限位块;
12-出风调节板;121-第二开口;122-出风遮挡部;123-齿槽;124-导向槽;;
13-可调出风百叶;
14-驱动机构;141-电机;142-驱动齿轮;143-控制器;144-温湿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附图中各处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如无特殊说明,当某一特征被称为“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参照图1至图5,一种变风量调节装置1,包括罩体11和出风调节板12。
其中,罩体11固定在室内的出风口处并将所述出风口笼罩,所述罩体11具有第一面111,所述第一面111设有若干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的第一开口112。罩体11将出风口笼罩后,从出风口出来的风仅能够从第一开口112吹出。罩体11通过连接法兰与出风口固定连接。
出风调节板12与所述第一面111贴合滑动设置,所述出风调节板12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开口112的一一对应的第二开口121,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开口121形成出风遮挡部122;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出风调节板12滑动时,所述出风遮挡部122部份遮挡所述第一开口112,或完全遮挡所述第一开口112,或与所述第一开口112完全错开。通过滑动出风调节板12该其位置,可以使得出风遮挡部122部份遮挡第一开口112、完全遮挡所述第一开口112或与第一开口112完全错开,部分遮挡时可以有不同大小的遮挡量,从而改变第一开口112的实际打开的大小,进而改变出风量,以对应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部分遮挡时有气流吹出,遮挡的越多,则出风越少;完全遮挡时,则不出风,完全错开时,出风量最大。
具体地,若干所述第一开口112在所述第一面111上等间距设置,那么,对应地,第二开口121在出风调节板12上也是等间距设置的;所述第二开口121的大小与所述第一开口112的大小相匹配,当出风遮挡部122与第一开口112完全错开时,即第二开口121与第一开口112完全重合,此时出风量最大,如图5所示。
具体地,所述出风调节板12位于所述罩体11的内侧,所述罩体11设有供所述出风调节板12滑动的滑槽,通过滑槽来对出风调节板12进行滑动的限位。
此外,所述第一开口112的外侧还设有可调出风百叶13,可调出风百叶13采用常规的可调出风百叶13即可,用于改变出风时的扩散角,以使送风气流组织分布均匀,从而满足舒适性空调和精准度较高的工艺性空调的性能要求。
为了实现自动的滑动调节,本变风量调节装置1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出风调节板12相对于所述第一面111滑动的驱动机构14,可通过驱动机构14来自动控制出风调节板12的滑动,进而自动控制出风大小,减少人为操作。其中,所述驱动机构14包括电机141、由所述电机141驱动转动的驱动齿轮142和设置在所述出风调节板12上的齿槽123;所述电机141与所述罩体1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齿轮142与所述齿槽123啮合传动,所述齿槽123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出风调节板12的滑动方向相同。通过齿槽123与驱动齿轮142的配合,当电机141带动驱动齿轮142转动后,通过齿槽123将整个出风调节板12沿齿槽123的长度方向移动,进而控制出风遮挡部122与第一开口112的遮挡关系,实现对出风量的调节。
为了保证出风调节板12滑动时的稳定性,所述出风调节板12上还设有导向槽124,所述导向槽12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出风调节板12的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罩体11设有嵌入所述导向槽124内的限位块113,所述限位块113与所述导向槽124的侧壁滑动设置。在出风调节板12滑动时,限位块113在导向槽124内,对导向槽124起到限位作用,从而避免出风调节板12滑动时发生偏斜。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14位于所述罩体11内,起到保护作用,避免落灰或其它外部伤害。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本变风量调节装置1还包括控制器143、用于监测室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监控室内湿度的湿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143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所述驱动机构14电连接。控制器143可采用控制主板,通过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和湿度数据,来判断温度是否合适,若不合适,则通过驱动机构14来带动出风调节板12的位置,改变出风量,进而使室内温度适宜。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可以集成为温湿度传感器144。
一种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变风量调节装置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风量调节装置和变风量末端送风装置的其它内容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