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63825U - 一种测试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测试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63825U
CN214163825U CN202022931505.3U CN202022931505U CN214163825U CN 214163825 U CN214163825 U CN 214163825U CN 202022931505 U CN202022931505 U CN 202022931505U CN 214163825 U CN214163825 U CN 214163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gate
rib
plastic material
dep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3150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兰
黄险波
叶南飚
周起雄
关安南
颜杨
周沃华
黄明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f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f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f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f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3150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63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63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63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测试模具,测试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之间限定有模腔,所述定模或所述动模上设有与所述模腔相连通的进料通道,所述动模位于所述模腔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模腔相连通的若干筋位,若干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均不相同。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测试模具,能够直观的将筋位的方向对流痕的影响显现出来,能够对产品设计时对筋位的方向合理布置起到参考作用,在源头上避免注塑产品的流痕的产生。

Description

一种测试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测试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流痕是免喷涂注塑件最容易出现的外观缺陷,且流痕很难完全避免。产品上的壁厚的变化、产品上设置筋位或Boss柱等结构都有可能造成注塑成型时产生流痕。免喷涂注塑件的流痕缺陷程度,可通过肉眼从产品表面直接观测评估。通常,产品上的筋位越薄,流痕越浅,同时,筋位方向对流痕也有影响。
但是,筋位方向对流痕程度的影响并没有相关的测试模具,都是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对产品的筋位方向进行设计,当模具开模后,若流痕程度严重,重新开模将造成成本升高的问题,且流痕严重影响产品的外观,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检测筋位方向对流痕影响的模具,为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试模具,该测试模具能够直观的将筋位的方向对流痕的影响显现出来,能够对产品设计时对筋位的方向合理布置起到参考作用,在源头上避免注塑产品的流痕的产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试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之间限定有模腔,所述定模或所述动模上设有与所述模腔相连通的进料通道,所述动模位于所述模腔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模腔相连通的若干筋位,若干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均不相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腔的一端设有进胶口,所述进胶口与所述进料通道相连,熔融的塑胶料自所述进料通道经过所述进胶口沿所述模腔的延伸方向流动,所述筋位的数量为三条,其中一条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平行,其中一条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垂直,其中一条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限定出夹角。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条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胶口包括相连的侧浇口和扇形浇口,所述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相连通,所述扇形浇口与所述进料通道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浇口的深度与所述模腔的深度的比值为1:(1.5-3)。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相连的一侧为进料侧,所述侧浇口与所述进料侧相连通的长度占所述进料侧的长度的55%-8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浇口的深度为2mm-3m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浇口的一侧与所述进料通道相对的位置设有冷料井,所述冷料井的深度大于所述扇形浇口的深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筋位的宽度均为1.5m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筋位与所述模腔的四周均留有一段距离,所述筋位与所述模腔的四周形成观察区。
本实用新型一种测试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模具,通过在动模上设置若干条方向不同的筋位,从而可以通过进料通道将熔融的塑胶料导入模腔内,使得熔融的塑胶料同时流入不同方向设置的若干筋位中,待注塑成型完成过后,取出注塑成型的样品,即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不同角度设置的筋位对流痕程度的影响,从而观察筋位方向对流痕的影响的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参照,从产品设计时避免流痕的产生,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注塑的方法直接评估免喷涂聚合物注塑时的流痕程度,可通过肉眼直接观测,检测方便且直观,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测试模具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定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动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定模,11、进料通道,12、第一分型面,2、动模,21、模腔,22、侧浇口,23、扇形浇口,24、冷料井,25、第一筋位,26、第二筋位,27、第三筋位,28、第二分型面,3、样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步骤编号,其仅为了便于阐述说明而设置,对步骤之间的顺序不做任何限定,实施例中的各步骤的执行顺序均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来进行适应性调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测试模具,包括动模2和定模1,定模1和动模2之间限定有模腔21,定模1或动模2上设有与模腔21相连通的进料通道11,动模2位于模腔21的底部设有与模腔21相连通的若干筋位,若干筋位的延伸方向均不相同。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动模2上设置若干条方向不同的筋位,从而可以通过进料通道11将熔融的塑胶料导入模腔21内,使得熔融的塑胶料同时流入不同方向设置的若干筋位中,待注塑成型完成过后,取出注塑成型的样品3,即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不同角度设置的筋位对流痕程度的影响,从而观察筋位方向对流痕的影响的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参照,从产品设计时避免流痕的产生,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注塑的方法直接评估免喷涂聚合物注塑时的流痕程度,可通过肉眼直接观测,检测方便且直观,操作方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模腔21的一端设有进胶口,进胶口与进料通道11相连,熔融的塑胶料自进料通道11经过进胶口沿模腔21的延伸方向流动,筋位的数量为三条,其中一条筋位的延伸方向与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平行,其中一条筋位的延伸方向与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垂直,其中一条筋位的延伸方向与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限定出夹角。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一条筋位的延伸方向与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筋位的数量为三条,为了便于描述,分别将三条筋位记为第一筋位25、第二筋位26和第三筋位27,其中,第一筋位25与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呈45°夹角,第二筋位26与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平行,第三筋位27与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呈90°夹角,由此能够检测到不同的筋位方向对免喷涂注塑流痕程度的影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各筋位的宽度均为模腔21的深度的55%-65%,其中,优选的,筋位的深度均为4mm-6mm。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筋位的厚度均为1.5mm,筋位的深度均为5mm。由于熔融的塑胶料流过筋位后,由于筋位对熔融的塑胶料的扰流效应,使得经过筋位的熔融的塑胶料的前端与筋位两侧的熔融的塑胶料前端形成夹角,这种夹角的大小将直接决定流痕的严重程度,夹角越小,流痕越明显。通常平行于流动方向的筋位(筋位与流动方向夹角为0°)扰流最明显,形成的夹角越小,流痕越明显;垂直于流动方向的筋位(筋位与流动方向夹角为90°)扰流最不明显,形成的夹角越大,流痕越不明显。所以一定要设置与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夹角为0°和90°的筋位,而45°的筋位作为中间过渡角度,以辅助验证变化趋势。可选的,可以增加设置其他夹角的筋位以进行更加详细的验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胶口包括相连的侧浇口22和扇形浇口23,侧浇口22与模腔21相连通,扇形浇口23与进料通道11相连通。通过设置相连的扇形浇口23和侧浇口22,从而使得进入模腔21内的熔融的塑胶料的料流更加平稳,确保注塑成型的效果更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侧浇口22的深度与模腔21的深度的比值为1:(1.5-3)。其中,侧浇口22的深度与模腔21的深度的比值为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通常,浇口的深度与模腔21的深度比值为0.5-0.75。优选的,侧浇口22的深度=0.5*模腔21的厚度=0.5*扇形浇口23的深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侧浇口22与模腔21相连的一侧为进料侧,侧浇口22与进料侧相连通的长度占进料侧的长度的55%-8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侧浇口22与模腔21的宽度方向的边相连通,其中,侧浇口22的宽度=0.75*模腔21的宽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扇形浇口23的深度为2mm-3mm。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模腔21的深度为2.5mm,矩形的侧浇口22的深度为1.25mm,采用宽度为30mm、深度为1.25mm的矩形的侧浇口22进胶,侧浇口22接厚度为2.5mm的扇形浇口23,宽浇口有助于实现熔融的塑胶料在模腔21上的流动方向平行于浇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扇形浇口23的一侧与进料通道11相对的位置设有冷料井24,冷料井24的深度大于扇形浇口23的深度,冷料井24能够接收最初进入的熔融的塑胶料,由于最初进入的熔融塑胶料与金属制成的动模2和定模1接触后会迅速变冷,为防止冷料进入型腔而影响塑件质量,并使熔料能顺利地充满模腔2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各筋位与模腔21的四周均留有一段距离,筋位与模腔21的四周形成观察区。筋位距模腔21的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mm,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筋位距离模腔21的边缘的距离为30mm,以便在筋位后方观察流痕的出现。因为流痕是熔融的塑胶料在经过筋位之后才出现的一条黑线似的样的外观缺陷,预留出观测区,肉眼即可观测,便于检测到筋位方向对免喷涂注塑流痕程度的影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实现熔融的塑胶料在模腔21内到达筋位前的流动平行于浇口方向,第一筋位25、第二筋位26及第三筋位27与进胶口的距离不小于50mm,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筋位25、第二筋位26及第三筋位27均在距浇口60mm处,以确保熔融的塑胶料在到达筋位之前的流动已经平行于浇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模腔21的长度与模腔21的宽度的比值不小于2,以便实现熔融的塑胶料在模腔21上远浇口端的流动方向平行于浇口,优选的,模腔21的长度:模腔21的宽度=(2-3):1,从而便于筋位的布置,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模腔21的长度:模腔21的宽度=2.5: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定模1与动模2相贴合的一面为第一分型面12,动模2与定模1相贴合的一面为第二分型面28,在第一分型面12和/或第二分型面28上设有排气槽,从而避免因为困气造成注塑成型的样品3出现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注塑时,往进料通道11内注入熔融塑胶料,熔融塑胶料依次经过扇形浇口23和侧浇口22,流入模腔21中并进入第一筋位25、第二筋位26和第三筋位27。注塑完成后,移动动模2,即可将整个样品3从模具上拆出。拆出后,可以通过观察样品3上第一筋位25、第二筋位26和第三筋位27附近形成的流痕的程度,从而能够获得筋位方向对流痕的影响。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模具,其测试模具通过在动模2上设置若干条方向不同的筋位,从而可以通过进料通道11将熔融的塑胶料导入模腔21内,使得熔融的塑胶料同时流入不同方向设置的若干筋位中,待注塑成型完成过后,取出注塑成型的样品3,即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不同角度设置的筋位对流痕程度的影响,从而观察筋位方向对流痕的影响的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参照,从产品设计时避免流痕的产生,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注塑的方法直接评估免喷涂聚合物注塑时的流痕程度,可通过肉眼直接观测,检测方便且直观,操作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之间限定有模腔,所述定模或所述动模上设有与所述模腔相连通的进料通道,所述动模位于所述模腔的底部设有与所述模腔相连通的若干筋位,若干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均不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腔的一端设有进胶口,所述进胶口与所述进料通道相连,熔融的塑胶料自所述进料通道经过所述进胶口沿所述模腔的延伸方向流动,所述筋位的数量为三条,其中一条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平行,其中一条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垂直,其中一条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限定出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其中一条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熔融的塑胶料的流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胶口包括相连的侧浇口和扇形浇口,所述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相连通,所述扇形浇口与所述进料通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浇口的深度与所述模腔的深度的比值为1:(1.5-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相连的一侧为进料侧,所述侧浇口与所述进料侧相连通的长度占所述进料侧的长度的55%-8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浇口的深度为2mm-3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浇口的一侧与所述进料通道相对的位置设有冷料井,所述冷料井的深度大于所述扇形浇口的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筋位的宽度均为模腔的深度的55%-6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试模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筋位与所述模腔的四周均留有一段距离,所述筋位与所述模腔的四周形成观察区。
CN202022931505.3U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测试模具 Active CN214163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31505.3U CN214163825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测试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31505.3U CN214163825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测试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63825U true CN214163825U (zh) 2021-09-10

Family

ID=77604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31505.3U Active CN214163825U (zh) 2020-12-09 2020-12-09 一种测试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638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40377A (en) Mold for footwear sole
CN214163825U (zh) 一种测试模具
Salunke et al. Injection molding methods design,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of plastic toy building block by mold flow analysis
JP4830711B2 (ja) 多数個取りインサート成形装置
CN214163826U (zh) 一种测试模具
CN102416690B (zh) 一种塑胶外观评价模具
MX2012013020A (es) Disposito de molde de moldeo por inyeccion para producir gabinete de dispositivo de visualizacion delgado y metodo para producir gabinete de dispositivo de vizualizacion delgado.
CN214773691U (zh) 一种用于制备力学测试样品的模具
Wang et al. Influence of mold design and injection parameters on warpage deformation of thin-walled plastic parts
CN210851107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帽沿区域冷却降温的注塑模具
CN214395236U (zh) 一种测试模具
CN208197422U (zh) 一种快速定位的注塑模具
CN220113893U (zh) 一种优化注塑产品熔接线的模具结构
CN208084835U (zh) 注塑模具及模具
KR102575050B1 (ko) 용이한 부시 누락 불량 검사를 위한 인서트 사출 성형 금형 구조물
KR101533080B1 (ko) 곡선 유체 유로를 구비한 사출 성형 금형
CN216300018U (zh) 一种导流镶件和变色夹层热流道结构
CN112829226A (zh) 一种测试模具及溢边值评价方法
CN220362904U (zh) 一种壳体模具出模结构、注塑模具设备及注塑机
KR101554491B1 (ko) 라디에이터 그릴 성형용 사출 성형 금형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0969813U (zh) 一种标准零件精密注塑模具
CN209971374U (zh) 一种超声切削型面精密模具
KR101626055B1 (ko) 열가소성 탄성체 조성물을 이용한 그로밋 제조금형
CN212241918U (zh) 数据线端口注塑成型模具
CN215750523U (zh) 一种快速切换滑块的5g路由器壳体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