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51199U -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51199U
CN214151199U CN202022920553.2U CN202022920553U CN214151199U CN 214151199 U CN214151199 U CN 214151199U CN 202022920553 U CN202022920553 U CN 202022920553U CN 214151199 U CN214151199 U CN 2141511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optical axis
lens barrel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2055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德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2055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511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511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511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镜头包括:镜筒,包括筒体和与筒体连接的遮光部,遮光部自筒体向物侧延伸;第一透镜,包括光学部和非光学部,非光学部围绕光学部的外周设置,且光学部具有锥侧面,第一透镜安装于筒体靠近物侧的一端,遮光部围绕光学部设置;其中,锥侧面与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为10°至20°。本实用新型中的镜头能够改善第一透镜的杂光,且可以将镜头的头部设计得更小,还便于提高镜头的生产效率、成品率以及成像品质。

Description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面屏热潮来袭,已经成为手机的基本配置,摄像头方案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突破。
当前,小头部镜头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该物侧面非球面中心的深度做大,且镜头的直径几乎和非球面有效成像区域大小相等,来达到小头的目的,导致光线很容易打到侧壁产生严重的杂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该镜头能够改善第一透镜的杂光,且可以将镜头的头部设计得更小,还便于提高镜头的生产效率、成品率以及成像品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镜头,包括:
镜筒,所述镜筒包括筒体和与所述筒体连接的遮光部,所述遮光部自所述筒体向物侧延伸;以及
镜片组,所述镜片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光学部和非光学部,所述非光学部围绕所述光学部的外周设置,所述光学部的横截面积沿物侧至像侧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光学部具有锥侧面,且所述第一透镜安装于所述筒体靠近物侧的一端,所述遮光部围绕所述光学部设置;
其中,所述锥侧面与所述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为10°至20°。
当夹角A3的角度小于10°时,锥侧面更加趋于与镜头的光轴平行,入射杂光射向光学部并经光学部折射后容易打在光学部的锥侧面上,且该杂光的反射光线容易射在感光芯片的有效成像区域内,此时,镜头的像面上容易出现光斑。此外,当夹角A3的角度小于10°时,光学部更趋于直筒状设置,在实际加工第一透镜的过程中,光学部出模时与模具的摩擦更大,容易对第一透镜造成损伤,不容易脱模,生产成品率低。
当夹角A3的角度大于10°时,光学部的锥侧面过于倾斜,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有效口径会过大,不利于实现镜头小头部的设计,进而无法满足手机面板等电子设备小开孔的要求。
也即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光学部的锥侧面与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在10°至20°的范围内,不仅能够提高第一透镜的生产成品率和镜头的成像品质,还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头部设计,进而能够满足电子产品等小开孔、高屏占比的设计需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镜头光轴上的厚度A5为1mm至1.5mm。当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A5大于1.5mm时,会加大光学部和非光学部的厚薄比,容易产生熔接线,使第一透镜的加工难度大,难于成型。当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A5小于1mm时,不符合屏下设计的要求,镜头前端无法完全容置于屏下的孔洞中,不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头部设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为环形遮光部,所述环形遮光部围设形成与所述光学部的锥侧面相适配的锥形空腔,便于对第一透镜进行安装和定位,并遮挡来自外界的杂光。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遮光部靠近物侧的一端设置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与所述锥形空腔连通,所述通光孔的内侧壁面上设置有环形内凸缘,所述环形内凸缘的凸起方向与所述镜头的光轴垂直,所述环形内凸缘沿垂直于所述镜头光轴方向上的凸起高度A2为0.02mm至0.15mm。当环形内凸缘的凸起高度A2尺寸小于0.02mm时,射向镜头的杂光容易射向光学部的锥侧面上,经过锥侧面反射后更容易射向感光芯片的有效成像区域内,镜头的像面更容易出现光斑;当环形内凸缘的凸起高度A2尺寸大于0.15mm时,会增加第一透镜的尺寸,从而增加镜头头部的尺寸,难于实现镜头的小头部设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学部还具有物侧表面,所述环形内凸缘的靠近所述镜头光轴的一端到所述物侧表面的垂直距离为A1,A1为0.001mm至0.02mm。当A1的尺寸小于0.001mm时,环形内凸缘与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的距离非常近,组装过程中,镜筒的环形内凸缘容易与第一透镜发生干涉,容易对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造成磨损;当A1的尺寸大于0.02mm时,射向镜头的杂光容易射向光学部的锥侧面上,经过锥侧面反射后更容易射向感光芯片的有效成像区域内,镜头的成像更容易出现光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内凸缘靠近所述镜头光轴的一端至所述锥侧面靠近所述镜头物侧的一端于所述镜头光轴方向上的距离为A4,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镜头光轴上的厚度为A5,其中,A4/A5的比值为0.3至0.7。当A4与A5之间的比值A4/A5大于0.7时,入射的杂光射向光学部并经光学部折射后容易打在光学部的锥侧面上,且该杂光的反射光线容易射在感光芯片的有效成像区域内,镜头的像面上容易出现光斑。当A4与A5之间的比值A4/A5小于0.3时,锥侧面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比较短,影响镜头小头部的深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靠近所述镜筒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环形内凸缘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变小为零,也即是说,环形内凸缘靠近镜头光轴的部位比较尖锐,防止环形内凸缘的外表面对杂光的光路走向造成影响,进而能够避免杂光射向镜头的像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内凸缘的纵剖面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具有靠近所述镜头光轴设置的夹角A6,其中,50°<A6<135°,有利于通光孔尖角的成型,使其尺寸稳定,避免杂光出现不稳定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所述镜头模组包括上述的镜头和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镜头的像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镜头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对镜头的尺寸进行限制,能够改善第一透镜的杂光。具体而言,当夹角A3的角度小于10°时,锥侧面更加趋于与镜头的光轴平行,入射杂光射向光学部并经光学部折射后容易打在光学部的锥侧面上,且该杂光的反射光线容易射在感光芯片的有效成像区域内,此时,镜头的像面上容易出现光斑。此外,当夹角A3的角度小于10°时,光学部更趋于直筒状设置,在实际加工第一透镜的过程中,光学部出模时与模具的摩擦更大,容易对第一透镜造成损伤,不容易脱模,生产成品率低。当夹角A3的角度大于20°时,光学部的锥侧面过于倾斜,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有效口径会过大,不利于实现镜头小头部的设计,进而无法满足手机面板等电子设备小开孔的要求。也即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光学部的锥侧面与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在10°至20°的范围内,不仅能够提高第一透镜的生产成品率和镜头的成像品质,还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头部设计,进而能够满足电子产品等小开孔、高屏占比的设计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镜筒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第一透镜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A3小于10°时的杂光走向图;
图5是图4中的M区域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A3小于10°时的杂光在镜头内部的走向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A3小于10°时的像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A4/A5大于0.7时的杂光走向图;
图9是图8中N区域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A2的尺寸小于0.02mm时的杂光走向图;
图11是图10中的P区域的放大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A2的尺寸小于0.02mm时的杂光在镜头内部的走向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A2的尺寸小于0.02mm时的杂光放大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A2的尺寸小于0.02mm时的像面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的A1尺寸大于0.02mm时的杂光走向图;
图16是图15中的Q区域的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主视图。
图标:10、镜筒;11、筒体;12、遮光部;121、环形内凸缘;122、锥形空腔;123、通光孔;124、止挡台阶;20、第一透镜;21、光学部;211、物侧表面;212、锥侧面;213、像侧表面;22、非光学部;30、遮光片;200、镜头模组;300、电子设备;301、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3所示,图1是本实施例公开的镜头剖视图,图2是本实施例公开的镜筒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透镜的主视图。本实施例中的镜头包括镜筒10和镜片组。
具体地,镜筒10包括筒体11和与筒体11连接的遮光部12,该遮光部12自筒体11向物侧延伸;镜片组包括第一透镜20,该第一透镜20包括光学部21和非光学部22,非光学部22围绕光学部21的外周设置,光学部21的横截面积沿物侧至像侧方向逐渐增大,且光学部21具有锥侧面212,且第一透镜20安装于筒体11靠近物侧的一端,遮光部12围绕光学部21设置。其中,锥侧面212与筒体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为10°至20°,例如10°、12°、14°、16°、18°或者20°等。
当夹角A3的角度小于10°时,锥侧面212更加趋于与镜头的光轴平行,入射杂光射向光学部21并经光学部21折射后容易打在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上,且该杂光的反射光线容易射在感光芯片的有效成像区域内(参见4和图5所示),此时,镜头内的杂光走向如图6中的虚线框所示,镜头的像面上容易出现如图7所示的光斑。此外,当夹角A3的角度小于10°时,光学部21更趋于直筒状设置,在实际加工第一透镜20的过程中,光学部21出模时与模具的摩擦更大,容易对第一透镜20造成损伤,不容易脱模,生产成品率低。
当夹角A3的角度大于20°时,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过于倾斜,第一透镜20的像侧表面213的有效口径会过大,不利于实现镜头小头部的设计,进而无法满足手机面板等电子设备小开孔的要求。
也即是说,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与筒体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在10°至20°的范围内,不仅能够提高第一透镜20的生产成品率和镜头的成像品质,还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头部设计,进而能够满足电子产品等小开孔、高屏占比的设计需求。
进一步地,第一透镜20于镜头光轴上的厚度A5为1mm至1.5mm,例如1mm、1.1mm、1.2mm、1.3mm、1.4mm或者1.5mm等,当第一透镜20于镜头光轴上的厚度A5大于1.5mm时,会加大光学部21和非光学部22的厚薄比,容易产生熔接线,使第一透镜20的加工难度大,难于成型。当第一透镜20于镜头光轴上的厚度A5小于1mm时,不符合屏下设计的要求,镜头前端无法完全容置于屏下的孔洞中。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遮光部12为环形遮光部,该环形遮光部能够围设形成与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相适配的锥形空腔122,通过该锥形空腔122的作用,便于对第一透镜20的光学部21进行容纳,且锥形空腔122和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相适配能够提高两者的紧密接触性,便于进一步减小镜头的头部尺寸,便于实现手机、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的全面屏设计。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部21的中心轴与镜头的光轴重合。在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的光学部21整体厚度大于常规透镜的光学部厚度。第一透镜20的光学部21的中心厚度大,使得光学部21可以形成与物侧表面211连接的锥侧面212,进而使得镜筒10的遮光部12可以包围锥侧面212,从而包围光学部21,便于实现遮光功能。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镜筒10上设置有通光孔123,该通光孔123与锥形空腔122连通,镜筒10的内侧壁面上设置有止挡台阶124,实际安装时,第一透镜20的光学部21安装于通光孔123内,便于对从通光孔123进入的光线进行处理,第一透镜20的非光学部22止挡在通光孔123处的止挡台阶124上,便于对第一透镜20进行限位和安装。具体来说,第一透镜20可以通过粘胶等固定于该止挡台阶124上,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实际组装时,将第一透镜20置入镜筒10的锥形空腔122内,在镜筒10与第一透镜20之间的空隙注入粘胶固化以粘接第一透镜20和镜筒10,简单方便。粘胶可以是光学胶(OCA),如有机硅胶、丙烯酸型树脂及不饱和聚酷、聚氨酷、环氧树脂等胶粘剂。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通光孔123的横截面呈圆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光孔123的横截面也可以呈矩形、椭圆形、多边形。通光孔123的横截面形状与遮光部12的横截面形状对应。例如,当遮光部12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时,通光孔123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
本实施例中的筒体11与遮光部12一体成型设置,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具体地,筒体11与遮光部12可以一体注塑成型设置,还可以通过3D打印等技术加工成型。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镜筒10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是,镜筒10可以采用塑料材料(如黑色塑料材料L-1225Y)通过烘烤热熔后注塑成型形成。由于塑料材料强度较小,为保证镜筒10的稳定性,镜筒10的最小壁厚T为0.25mm。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镜筒1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由于金属材料强度较大,可以将镜筒10的壁厚做得更薄。
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筒体11与遮光部12还可以分体设置后再组装为一体,具体地,筒体11与遮光部12可以通过分体设置后焊接为一体,或者通过卡扣、螺钉、销钉、铆钉等结构固定在一起,只要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通光孔123的内侧壁面上设置有环形内凸缘121,该环形内凸缘121的凸起方向与镜头的光轴垂直,且该环形内凸缘121沿垂直于镜头光轴方向凸起,该环形内凸缘121靠近镜头光轴的一端至锥侧面212靠近镜头物侧的一端于镜头光轴方向上的距离为A4,其中,A4/A5的比值为0.3至0.7,例如0.3、0.4、0.5、0.6或者0.7等。如果A4与A5之间的比值A4/A5大于0.7时,入射的杂光射向光学部21并经光学部21折射后容易打在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上,且该杂光的反射光线容易射在感光芯片的有效成像区域内(参见8和图9所示),镜头的像面上容易出现光斑。如果A4与A5之间的比值A4/A5小于0.3时,锥侧面212于光轴方向的距离比较短,影响镜头小头部的深度。此外,在实际加工第一透镜20的过程中,非光学部22于光轴的厚度与光学部21的厚度比更适中,可以使得光学部21和非光学部22各个部位塑胶的收缩比尽可能相同,能够降低第一透镜20的非球面形状和设计值之间的差异,从而可以保证第一透镜20的生产良品率和镜头的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环形内凸缘121沿垂直于镜头光轴方向上的凸起高度A2为0.02mm至0.15mm,例如0.02mm、0.05mm、0.08mm、0.12mm或者0.15mm等。当环形内凸缘121的凸起高度A2尺寸小于0.02mm时,射向镜头的杂光容易射向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上(参见图10和图11所示),经过锥侧面212反射后更容易射向感光芯片的有效成像区域内,此时,杂光在镜筒10内的走向如图12和图13中虚线框所示,镜头的像面更容易出现图14所示的光斑,当环形内凸缘121的凸起高度A2尺寸大于0.15mm时,会增加第一透镜20的尺寸,从而增加镜头头部的尺寸,难于实现镜头的小头部设计。
进一步地,环形内凸缘121的靠近镜头光轴的一端到物侧表面211的垂直距离为A1,A1为0.001mm至0.02mm,例如0.005mm、0.01mm、0.015mm或者0.02mm等。当A1尺寸小于0.001mm时,环形内凸缘121与第一透镜20的物侧表面211的距离非常近,组装过程中,镜筒10的环形内凸缘121容易与第一透镜20发生干涉,容易对第一透镜20的物侧表面211造成磨损;当A1的尺寸大于0.02mm时,射向镜头的杂光容易射向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上,此时,杂光在镜筒10内的走向如图15和图16所示,经过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反射后更容易射向感光芯片的有效成像区域内,镜头的成像更容易出现如图14的光斑。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环形内凸缘121在镜头光轴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变小为零,也即是说,环形内凸缘121靠近镜头光轴的部位比较尖锐,从而能够防止环形内凸缘121的外表面对杂光的光路走向造成影响,进而能够避免杂光射向镜头的像面。
可选地,环形内凸缘121的纵剖面为三角形,该三角形具有靠近所述镜头光轴设置的夹角A6,其中,50°<A6<135°,例如60°、90°或者120°等,有利于通光孔123尖角的成型,使其尺寸稳定,避免杂光出现不稳定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环形内凸缘121的纵剖面是指沿平行于镜头光轴方向且经过光轴的平面竖直剖切环形内凸缘121所得到剖面。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环形内凸缘121的纵剖面还可以是其他靠近镜头光轴端具有尖角的异形结构。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物侧表面211于镜头光轴处为凸面。光学部21还具有像侧表面213,该像侧表面213于镜头光轴处为凸面。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透镜20的物侧表面211和像侧表面213均为凸面,有利于校正边缘像差,提升成像解析度,可聚焦入射光束,有利于将镜头采集的图像信息有效的传递至像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透镜组除了包括第一透镜20之外,还包括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等,具体可以根据镜头的成像需求进行设计。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可以是塑料透镜,还可以是玻璃透镜等。本实用新型中优选采用塑料来制作第一透镜20,结构简单,便于成型和加工。可选地,第一透镜20可以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制成。由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聚碳酸酯材料切害易变形。因此,第一透镜20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可以避免通过切除部分材料来形成第一透镜20。第一透镜20、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可以设置为圆形,还可以设置为方形或者其他异形结构。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镜头包括遮光片30,该遮光片30呈环状并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将遮光片30设置于筒体11内部并位于非光学部22靠近像侧的表面处,如此,使得入射光线只能从第一透镜20的光学部21通过,防止杂光影响成像品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镜头还包括间隔环(图未示)。间隔环设置在任意相邻的两个透镜之间。如此,可以利用间隔环根据需要设置相邻两个透镜之间的间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镜头能够改善第一透镜20的杂光,且可以将镜头的头部设计得更小,便于提高镜头的生产效率、成品率以及成像品质。本申请的镜头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前置相机模组时,在保证镜头的视场角FOV及拍摄效果的情况下,可以缩小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开孔,从而可以提高屏占比。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镜头模组,该镜头模组包括感光芯片以及上述的镜头,该感光芯片设置于该镜头的像侧。本申请镜头模组的镜头的锥侧面与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为10°至20°,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与筒体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为10°至20°,不仅能够提高第一透镜20的生产成品率和镜头的成像品质,还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头部设计,进而能够满足电子产品等小开孔、全面屏的设计需求。本申请的镜头应用于电子设备的前置相机模组时,能够在保证镜头的视场角FOV及拍摄效果的情况下,可以缩小电子设备的屏幕的开孔,从而可以提高屏占比。
实施例三
参见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0,该电子设备300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话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镜头模组200以及壳体301,该镜头模组200设于壳体301。
本申请镜头模组的镜头的锥侧面212与筒体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为10°至20°,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光学部21的锥侧面212与筒体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为10°至20°,不仅能够提高第一透镜20的生产成品率和镜头的成像品质,还便于实现镜头的小头部设计,进而能够满足电子产品等小开孔、全面屏的设计需求。本申请的电子设备能够在保证镜头的视场角FOV及拍摄效果的情况下,可以缩小电子设备300的屏幕的开孔,从而可以提高屏占比。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筒,所述镜筒包括筒体和与所述筒体连接的遮光部,所述遮光部自所述筒体向物侧延伸;以及
镜片组,所述镜片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光学部和非光学部,所述非光学部围绕所述光学部的外周设置,所述光学部的横截面积沿物侧至像侧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光学部具有锥侧面,所述第一透镜安装于所述筒体靠近物侧的一端,所述遮光部围绕所述光学部设置;
其中,所述锥侧面与所述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3为10°至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镜头光轴上的厚度A5为1mm至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为环形遮光部,所述环形遮光部围设形成与所述光学部的锥侧面相适配的锥形空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部靠近物侧的一端设置有通光孔,所述通光孔与所述锥形空腔连通,所述通光孔的内侧壁面上设置有环形内凸缘,所述环形内凸缘的凸起方向与所述镜头的光轴垂直,所述环形内凸缘沿垂直于所述镜头光轴方向上的凸起高度A2为0.02mm至0.1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部还具有物侧表面,所述环形内凸缘的靠近所述镜头光轴的一端到所述物侧表面的垂直距离为A1,A1为0.001mm至0.02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内凸缘靠近所述镜头光轴的一端至所述锥侧面靠近所述镜头物侧的一端于所述镜头光轴方向上的距离为A4,所述第一透镜于所述镜头光轴上的厚度为A5,其中,A4/A5的比值为0.3至0.7。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镜筒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环形内凸缘于所述光轴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变小为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内凸缘的纵剖面为三角形,所述三角形具有靠近所述镜头光轴设置的夹角A6,其中,50°<A6<135°。
9.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模组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和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设置于所述镜头的像侧。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9中所述镜头模组。
CN202022920553.2U 2020-12-08 2020-12-08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41511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20553.2U CN214151199U (zh) 2020-12-08 2020-12-08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20553.2U CN214151199U (zh) 2020-12-08 2020-12-08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51199U true CN214151199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85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20553.2U Active CN214151199U (zh) 2020-12-08 2020-12-08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511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53581B1 (en) Lens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camera
TWI73141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131079A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JP7375157B2 (ja) レンズアセンブリ、カメラ及び電子装置
JP2017090875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211086732U (zh) 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20180164533A1 (en) Lens and Lens Module
TW201901213A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10442561U (zh)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WO2020108103A1 (zh) 一种镜头模组
TWI702419B (zh)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JP2020027282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214151199U (zh)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994736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0534409U (zh)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CN213210572U (zh) 成像透镜组与成像镜头模块
CN210090788U (zh) 镜头模组
CN210270346U (zh) 镜头模组
JP6810210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CN112526712A (zh) 镜头、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596135A (zh) 透镜、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5416053U (zh) 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1180368U (zh) 镜头模组
CN112578524A (zh) 分体式镜头、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13376791A (zh) 镜头结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