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8146U - 液体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8146U
CN214128146U CN202022896142.4U CN202022896142U CN214128146U CN 214128146 U CN214128146 U CN 214128146U CN 202022896142 U CN202022896142 U CN 202022896142U CN 214128146 U CN214128146 U CN 2141281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working
heating
equal
he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9614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天琳
刘华
陈飞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9614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81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81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81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本体,本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储液腔,加热装置用于对液体加热,工作组件位于储液腔内和加热装置的上方,工作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储液腔内,工作组件用于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降噪以及去除液体内的氯离子。通过在加热装置的上方设置工作组件,从而在加热装置的上方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空间的加热微区,大量小气泡在工作组件下的加热微区内汇聚,其中,大量小气泡中的部分气泡汇聚形成大气泡,大气泡不易发生溃灭,且大气泡即使溃灭产生的噪音也较低,进而实现待加热液体加热过程中的降噪效果。另外,液体能够在半封闭空间内循环沸腾,在液体循环沸腾的过程中实现液体的除氯效果。

Description

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液体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的水加热器在工作时,水在壶底沸腾会产生大量小气泡,大量小气泡上浮至上方温度较低区域发生溃灭,从而在水加热器加热过程中形成噪音。同时,自来水中含有残留的氯化钙、次氯化钙等成分,导致自来水中含有0.3mg/L-0.5mg/L的氯离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本体、加热装置和工作组件,其中,本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储液腔,加热装置用于对液体加热,工作组件位于储液腔内和加热装置的上方,工作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储液腔内,工作组件用于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降噪以及去除液体内的氯离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本体、加热装置和工作组件,具体而言,具体而言,本体内设有储液腔,储液腔用于容纳待加热的液体,加热装置用于对待加热的液体进行加热,具体地,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在储液腔内本体的底壁上,从而对待加热液体进行加热,加热装置设置在底壁上能够直接对待加热液体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效率。另外,加热装置还可以设置在本体的底壁的下方,即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本体的底壁外侧,能够防止与待加热液体直接接触而对加热装置产生腐蚀,延长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本体的底壁的外侧时,可以在本体的底壁上设置传热件,通过设置传热件能够提高液体的加热效率。
详细地,在储液腔内设置工作组件能够降低待加热液体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具体而言,工作组件设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方,由于加热装置在对待加热液体进行加热时,液体在储液腔的底部区域沸腾,且液体沸腾后会产生大量的小气泡,大量小气泡上浮从而实现对待加热液体的加热过程,然而,当大量小气泡上浮至上方温度较低的区域时会炸裂进而产生噪声,通过在加热装置的上方设置工作组件,即在大量小气泡上浮的路径上设置工作组件,对大量小气泡中的部分小气泡进行物理阻隔,从而在加热装置的上方形成了一个加热微区,大量小气泡在工作组件下的加热微区内汇聚,其中,大量小气泡中的部分气泡汇聚形成大气泡,大气泡不易发生溃灭,且大气泡即使溃灭产生的噪音也较低,进而实现待加热液体加热过程中的降噪效果。另外,大量小气泡在加热装置上方的加热微区内汇聚成大气泡,还能够减少液体沸腾过程中小气泡的数量,也就是说,减少了上浮至上方温度较低区域的小气泡的数量,即抑制了小气泡发生溃灭的概率,进而有效降低液体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另外,在储液腔内设置工作组件能够去除液体中的氯离子,具体而言,通过将工作组件设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方,即在大量小气泡上浮的路径上设置工作组件阻碍部分小气泡上浮,从而在加热装置上方形成一个半封闭空间的加热微区,液体能够在半封闭空间内循环沸腾,在液体循环沸腾的过程中实现液体的除氯效果。另外,未被工作组件阻隔的部分小气泡上浮至上方储液腔内,该部分小气泡产生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储液腔内部的液体产生扰动,从而在扰动的过程中,加速氯气的挥发,使得氯气能够快速移出,进一步达到除氯效果。
其中,工作组件与本体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工作组件与本体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便于对工作组件进行拆卸清洗。例如液体加热容器在长期用于对水进行加热时,会在工作组件上形成水垢,若不定期进行清洗,则大量水垢聚集在工作组件上,影响水的加热效率,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将工作组件与本体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可以定期将工作组件进行拆卸清洗,在液体加热容器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也不会影响水的加热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使工作组件与储液腔为分体式结构,即便工作组件发生故障进行维修也不会影响储液腔内其他元件的正常工作。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工作组件包括第一工作件,第一工作件与本体的底壁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在该设计中,限定了工作组件包括第一工作件,通过设置第一工作件能够对将液体加热容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具体而言,第一工作件与本体的底壁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即预设间距,也就是说,将第一工作件距离本体的底壁一定距离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工作件与本体的底壁之间形成加热腔,即加热微区,第一工作件能够限制大量小气泡中部分小气泡上浮至上方温度较低的区域发生溃灭,即抑制了部分小气泡发生溃灭的概率,进而达到降噪效果,且该部分小气泡由于进行物理阻隔,能够在加热微区内汇聚成大气泡,即将液体加热容器工作过程中的沸腾模式由“过冷沸腾”转变为“饱和沸腾”,从而能够保证第一工作件在液体加热容器工作过程中的降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预设间距为h,预设间距h满足2mm≤h≤5mm。
在该设计中,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工作件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即将预设间距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5mm,也就是说,将第一工作件距离本体的底壁的距离设置在该范围内,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工作件的降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加热装置在本体的底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为加热区域,其中,工作组件在本体的底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加热区域内。
在该设计中,详细地,加热装置在液体加热容器的设置位置即为加热装置能够形成的加热区域,例如,加热装置为由加热管绕制形成的加热盘,加热盘的截面积或加热盘在本体的底壁上的投影即为加热盘的加热区域。具体地,在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加热迅速,加热效率高,也就是说,当加热装置对液体进行加热时,位于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会先沸腾产生大量小气泡,通过将工作组件对应加热区域设置,能够进一步在大量小气泡上浮的路径上进行物理阻隔,将大量小气泡中的部分气泡在阻隔后的加热微区内汇聚成大气泡,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组件对液体加热容器的降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工作件为环状结构,第一工作件的外径D1满足100mm≤D1≤110mm;和/或第一工作件的内径d1满足75mm≤d1≤
79mm。
在该设计中,对第一工作件的尺寸进行限定,具体而言,第一工作件具有外径D1和内径d1,其中,限定第一工作件的外径和内径的尺寸大小,即限定了对大量小气泡进行物理阻隔的面积的大小,若第一工作件的内径过大,则对大量小气泡进行物理阻隔的面积较小,不能有效地阻碍大量小气泡上浮,进而无法实现降噪效果,通过对第一工作件的外径和内径的尺寸限定,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工作件在液体加热容器工作中的降噪效果。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一工作件的外径和内径设置为100mm≤D1≤110mm和/或75mm≤d1≤79mm,能够保证第一工作件的降噪效果。
另外,加热装置一般为设置在本体的底壁或本体的底壁下方的圆形或椭圆形或环形的加热盘管,通过将第一工作件设置为环状结构,能够将第一工作件的形状与加热装置的形状相对应,而在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加热迅速,加热效率高,也就是说,当加热装置对液体进行加热时,位于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会先沸腾产生大量小气泡,通过将第一工作件的形状设置成环状结构,能够进一步在大量小气泡上浮的路径上进行物理阻隔,将大量小气泡中的部分气泡在阻隔后的加热微区内汇聚成大气泡,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工作件对液体加热容器的降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工作组件还包括第二工作件和通孔,其中,第二工作件与第一工作件连接,第二工作件包括工作腔,工作腔用于去除液体内的氯离子,通孔设置于第二工作件,其中,通孔用于将工作腔与储液腔连通。
在该设计中,具体地限定了工作组件还包括第二工作件和通孔,具体而言,第二工作件位于储液腔内,第二工作件与第一工作件连接,且第二工作件包括工作腔,通过设置在第二工作件上,具体地,工作腔能够通过第二工作件上设置的通孔与储液腔连通,即通过在第二工作件上设置通过形成了能够对工作腔内液体进行循环沸腾的半封闭空间,从而能够降低液体中氯离子的含量。另外,工作腔内的液体在循环沸腾的过程中,会通过通孔移出至储液腔内,部分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能够对储液腔内部的液体产生扰动,从而在扰动的过程中,加速氯气的挥发,使得氯气能够快速移出,进一步达到除氯效果。
其中,第二工作件与第一工作件连接,具体地,第二工作件可以设置在第一工作件的外周,此时,第二工作件的一部分与第一工作件连接,第二工作件的另一部分与本体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工作腔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H满足8mm≤H≤10mm。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工作腔的高度,即限定了板体距离本体的底壁的高度,若该高度过大,则工作腔内的液体加热沸腾后产生的大量小气泡需要上浮的路程较远,在大量小气泡上浮至工作腔所在的位置时,由于热传递的作用,大量小气泡的温度会低于沸腾温度,也就是说,当大量小气泡上浮至工作腔所在的位置时,无法实现有效地循环沸腾,进而影响除氯效果。若该高度过小,则工作腔较小,无法保证大部分液体能够在工作腔内实现循环沸腾,进而影响除氯效果。因此,将板体距离本体的底壁的高度H设置在8mm至10mm之间,保证第二工作件的除氯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0,并且小于或等于18。
在该设计中,通孔的数量会影响工作组件的除氯效果和降噪效果。具体而言,通过使通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0,可确保气泡能够足量进入储液腔,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搅动,保证工作组件的除氯效果。而通过使通孔的数量小于等于18,可有效避免通孔数量过多使得大量液体溢出,而不能在工作腔内循环沸腾,影响除氯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通孔的直径b满足1.5mm≤b≤2.5mm。
在该设计中,多个通孔的直径进行限定,将多个通孔的直径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5mm,并小于或等于2.5mm,能够保证大量小气泡汇聚后进行降噪的同时,部分气泡能够从多个通孔移出,进而不影响液体的加热效果,同时,部分气泡从多个通孔中移出并上浮的过程中,能够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扰动,保证了除氯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工作件包括板体、围板和裙边,其中,围板的一端与第一工作件连接,围板的另一端连接至板体,通孔设置于围板上,裙边与板体的外边缘连接,并朝向本体的底壁延伸,其中,板体、围板和裙边围合形成工作腔。
在该设计中,第二工作件包括板体、围板和裙边,具体而言,将通孔设置在围板上,使裙边与板体的外边缘连接,以使板体与围板和裙边能够形成工作腔。工作腔通过通孔与储液腔连通,即形成半封闭空间的工作腔,使得液体能够在工作腔内循环沸腾,通过液体的循环沸腾达到去除液体中氯离子含量的目的。另外,液体在沸腾时,部分气泡通过通孔移出,并在上浮的过程中,扰动储液腔内液体,加速氯气的挥发,从而使得氯气能够快速移出,达到除氯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板体为环状结构,板体的外径D2满足118mm≤D2≤121mm;和/或板体的内径d2满足100mm≤d2≤110mm。
在该设计中,对板体的尺寸进行限定,具体而言,板体具有外径D2和内径d2,其中,限定板体的外径和内径的尺寸大小,即限定了工作腔的大小,也就是限定了液体循环沸腾的半封闭空间的大小,通过将板体的外径和内径限定在118mm≤D2≤121mm;和/或100mm≤d2≤110mm,能够在不影响液体加热效果的同时,液体能够通过在该工作腔内循环沸腾进行氯离子的去除,达到除氯的效果。另外,由于本体的储液腔的容积有限,若板体的外径尺寸过大,则无法实现与本体的可拆卸安装,若板体的内径过大,则形成的工作腔较小,无法实现大部分液体的循环沸腾,进而无法保证除氯效果,通过对板体的外径和内径的尺寸限定,能够在不影响液体加热效果的同时,进一步保证液体的除氯效果。通过将板体的外径和内径设置为118mm≤D2≤121mm和/或100mm≤d2≤110mm,能够保证液体加热过程的除氯效果。
另外,加热装置一般为设置在本体的底壁或本体的底壁下方的圆形或椭圆形或环形的加热盘管,通过将板体设置为环状结构,能够将板体的形状与加热装置的形状相对应,而在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加热迅速,加热效率高,也就是说,当加热装置对液体进行加热时,位于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会先沸腾产生大量小气泡,通过将板体的形状设置成环状结构,能够在产生大量气泡的区域内实现循环沸腾,进一步提高除氯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设置于第一工作件和第二工作件中靠近本体的内侧壁的一个上,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本体的内侧壁,第二连接部能够与第一连接部连接以使工作组件与本体可拆卸连接。
在该设计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设置于第一工作件和第二工作件中靠近本体的内侧壁的一个上。具体地,当第二工作件设置在第一工作件的外周时,将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二工作件上,当第一工作件设置在第二工作件的外周时,将第一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工作件上,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配合,从而实现工作组件与本体的可拆卸连接,进而便于工作组件的清洗和更换。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工作件或第二工作件与第一连接部可以为一体结构,即将第一工作件或第二工作件与第一连接部一体冲压而成。具体地,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提高第一工作件或第二工作件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结构强度,进而延长具有该工作组件的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一体结构还可以便于零件的加工生产,进而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能够降低降噪组件的生产成本。
另外,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工作件或第二工作件可以为不锈钢材料制成,不锈钢材料成本低廉,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生产成本,且不锈钢材料不易生锈,因而在将工作组件设置在储液腔对液体加热过程进行降噪和除氯时,能够防止因工作组件生锈而污染液体,并能够延长工作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连接部为卡扣,第二连接部为卡槽。
在该设计中,具体限定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为卡扣,第二连接部为卡槽,卡扣能够卡入卡槽内以实现工作组件与本体的可拆卸连接。其中,卡扣的结构可以为矩形结构、梯形结构以及半圆形结构中的一种,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作组件工作原理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工作组件,110第一工作件,120第二工作件,122板体,124围板,126裙边,130通孔,140第一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本体、加热装置和工作组件100,其中,本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储液腔,加热装置用于对液体加热,工作组件100位于储液腔内和加热装置的上方,工作组件100可拆卸地设置于储液腔内,工作组件100用于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降噪以及去除液体内的氯离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本体、加热装置和工作组件100,具体而言,具体而言,本体内设有储液腔,储液腔用于容纳待加热的液体,加热装置用于对待加热的液体进行加热,具体地,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在储液腔内本体的底壁上,从而对待加热液体进行加热,加热装置设置在底壁上能够直接对待加热液体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效率。另外,加热装置还可以设置在本体的底壁的下方,即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本体的底壁外侧,能够防止与待加热液体直接接触而对加热装置产生腐蚀,延长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在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本体的底壁的外侧时,可以在本体的底壁上设置传热件,通过设置传热件能够提高液体的加热效率。
详细地,在储液腔内设置工作组件100能够降低待加热液体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具体而言,工作组件100设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方,由于加热装置在对待加热液体进行加热时,液体在储液腔的底部区域沸腾,且液体沸腾后会产生大量的小气泡,大量小气泡上浮从而实现对待加热液体的加热过程,然而,当大量小气泡上浮至上方温度较低的区域时会炸裂进而产生噪声,通过在加热装置的上方设置工作组件100,即在大量小气泡上浮的路径上设置工作组件100,对大量小气泡中的部分小气泡进行物理阻隔,从而在加热装置的上方形成了一个加热微区,大量小气泡在工作组件100下的加热微区内汇聚,其中,大量小气泡中的部分气泡汇聚形成大气泡,大气泡不易发生溃灭,且大气泡即使溃灭产生的噪音也较低,进而实现待加热液体加热过程中的降噪效果。另外,大量小气泡在加热装置上方的加热微区内汇聚成大气泡,还能够减少液体沸腾过程中小气泡的数量,也就是说,减少了上浮至上方温度较低区域的小气泡的数量,即抑制了小气泡发生溃灭的概率,进而有效降低液体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另外,在储液腔内设置工作组件100能够去除液体中的氯离子,具体而言,通过将工作组件100设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方,即在大量小气泡上浮的路径上设置工作组件100阻碍部分小气泡上浮,从而在加热装置上方形成一个半封闭空间的加热微区,液体能够在半封闭空间内循环沸腾,在液体循环沸腾的过程中实现液体的除氯效果。另外,未被工作组件100阻隔的部分小气泡上浮至上方储液腔内,该部分小气泡产生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储液腔内部的液体产生扰动,从而在扰动的过程中,加速氯气的挥发,使得氯气能够快速移出,进一步达到除氯效果。
其中,工作组件100与本体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工作组件100与本体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便于对工作组件100进行拆卸清洗。例如液体加热容器在长期用于对水进行加热时,会在工作组件100上形成水垢,若不定期进行清洗,则大量水垢聚集在工作组件100上,影响水的加热效率,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通过将工作组件100与本体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可以定期将工作组件100进行拆卸清洗,在液体加热容器的长期使用过程中,也不会影响水的加热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使工作组件100与储液腔为分体式结构,即便工作组件100发生故障进行维修也不会影响储液腔内其他元件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工作组件100包括第一工作件110,第一工作件110与本体的底壁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限定了工作组件100包括第一工作件110,通过设置第一工作件110能够对将液体加热容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具体而言,第一工作件110与本体的底壁之间具有一定间距,即预设间距,也就是说,将第一工作件110距离本体的底壁一定距离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工作件110与本体的底壁之间形成加热腔,即加热微区,第一工作件110能够限制大量小气泡中部分小气泡上浮至上方温度较低的区域发生溃灭,即抑制了部分小气泡发生溃灭的概率,进而达到降噪效果,且该部分小气泡由于进行物理阻隔,能够在加热微区内汇聚成大气泡,即将液体加热容器工作过程中的沸腾模式由“过冷沸腾”转变为“饱和沸腾”,从而能够保证第一工作件110在液体加热容器工作过程中的降噪效果。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预设间距为h,预设间距h满足2mm≤h≤5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工作件110与本体的底壁之间的间距的取值范围,即将预设间距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5mm,也就是说,将第一工作件110距离本体的底壁的距离设置在该范围内,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工作件110的降噪效果。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装置在本体的底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为加热区域,其中,工作组件100在本体的底壁所在平面的投影,位于加热区域内。
在该实施例中,详细地,加热装置在液体加热容器的设置位置即为加热装置能够形成的加热区域,例如,加热装置为由加热管绕制形成的加热盘,加热盘的截面积或加热盘在本体的底壁上的投影即为加热盘的加热区域。具体地,在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加热迅速,加热效率高,也就是说,当加热装置对液体进行加热时,位于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会先沸腾产生大量小气泡,通过将工作组件100对应加热区域设置,能够进一步在大量小气泡上浮的路径上进行物理阻隔,将大量小气泡中的部分气泡在阻隔后的加热微区内汇聚成大气泡,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组件100对液体加热容器的降噪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工作件110为环状结构,第一工作件110的外径D1满足100mm≤D1≤110mm;和/或第一工作件110的内径d1满足75mm≤d1≤79mm。
在该实施例中,对第一工作件110的尺寸进行限定,具体而言,第一工作件110具有外径D1和内径d1,其中,限定第一工作件110的外径和内径的尺寸大小,即限定了对大量小气泡进行物理阻隔的面积的大小,若第一工作件110的内径过大,则对大量小气泡进行物理阻隔的面积较小,不能有效地阻碍大量小气泡上浮,进而无法实现降噪效果,通过对第一工作件110的外径和内径的尺寸限定,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一工作件110在液体加热容器工作中的降噪效果。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一工作件110的外径和内径设置为100mm≤D1≤110mm和/或75mm≤d1≤79mm,能够保证第一工作件110的降噪效果。
另外,加热装置一般为设置在本体的底壁或本体的底壁下方的圆形或椭圆形或环形的加热盘管,通过将第一工作件110设置为环状结构,能够将第一工作件110的形状与加热装置的形状相对应,而在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加热迅速,加热效率高,也就是说,当加热装置对液体进行加热时,位于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会先沸腾产生大量小气泡,通过将第一工作件110的形状设置成环状结构,能够进一步在大量小气泡上浮的路径上进行物理阻隔,将大量小气泡中的部分气泡在阻隔后的加热微区内汇聚成大气泡,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工作件110对液体加热容器的降噪效果。
实施例四: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工作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工作件120和通孔130,其中,第二工作件120与第一工作件110连接,第二工作件120包括工作腔,工作腔用于去除液体内的氯离子,通孔130设置于第二工作件120,其中,通孔130用于将工作腔与储液腔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限定了工作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工作件120和通孔130,具体而言,第二工作件120位于储液腔内,第二工作件120与第一工作件110连接,且第二工作件120包括工作腔,通过设置在第二工作件120上,具体地,工作腔能够通过第二工作件120上设置的通孔130与储液腔连通,即通过在第二工作件120上设置通过形成了能够对工作腔内液体进行循环沸腾的半封闭空间,从而能够降低液体中氯离子的含量。另外,工作腔内的液体在循环沸腾的过程中,会通过通孔130移出至储液腔内,部分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能够对储液腔内部的液体产生扰动,从而在扰动的过程中,加速氯气的挥发,使得氯气能够快速移出,进一步达到除氯效果。
其中,第二工作件120与第一工作件110连接,具体地,第二工作件120可以设置在第一工作件110的外周,此时,第二工作件120的一部分与第一工作件110连接,第二工作件120的另一部分与本体可拆卸连接。
实施例五: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工作腔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H满足8mm≤H≤10mm。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工作腔的高度,即限定了板体122距离本体的底壁的高度,若该高度过大,则工作腔内的液体加热沸腾后产生的大量小气泡需要上浮的路程较远,在大量小气泡上浮至工作腔所在的位置时,由于热传递的作用,大量小气泡的温度会低于沸腾温度,也就是说,当大量小气泡上浮至工作腔所在的位置时,无法实现有效地循环沸腾,进而影响除氯效果。若该高度过小,则工作腔较小,无法保证大部分液体能够在工作腔内实现循环沸腾,进而影响除氯效果。因此,将板体122距离本体的底壁的高度H设置在8mm至10mm之间,保证第二工作件120的除氯效果。
进一步地,通孔130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0,并且小于或等于18。
在该实施例中,通孔130的数量会影响工作组件100的除氯效果和降噪效果。具体而言,通过使通孔130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0,可确保气泡能够足量进入储液腔,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搅动,保证工作组件100的除氯效果。而通过使通孔130的数量小于等于18,可有效避免通孔130数量过多使得大量液体溢出,而不能在工作腔内循环沸腾,影响除氯效果。
进一步地,通孔130的直径b满足1.5mm≤b≤2.5mm。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通孔130的直径进行限定,将多个通孔130的直径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5mm,并小于或等于2.5mm,能够保证大量小气泡汇聚后进行降噪的同时,部分气泡能够从多个通孔130移出,进而不影响液体的加热效果,同时,部分气泡从多个通孔130中移出并上浮的过程中,能够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扰动,保证了除氯效果。
实施例六: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工作件120包括板体122、围板124和裙边126,其中,围板124的一端与第一工作件110连接,围板124的另一端连接至板体122,通孔130设置于围板124上,裙边126与板体122的外边缘连接,并朝向本体的底壁延伸,其中,板体122、围板124和裙边126围合形成工作腔。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工作件120包括板体122、围板124和裙边126,具体而言,将通孔130设置在围板124上,使裙边126与板体122的外边缘连接,以使板体122与围板124和裙边126能够形成工作腔。工作腔通过通孔130与储液腔连通,即形成半封闭空间的工作腔,使得液体能够在工作腔内循环沸腾,通过液体的循环沸腾达到去除液体中氯离子含量的目的。另外,液体在沸腾时,部分气泡通过通孔130移出,并在上浮的过程中,扰动储液腔内液体,加速氯气的挥发,从而使得氯气能够快速移出,达到除氯的效果。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工作件110及第二工作件120的材料厚度为0.4至0.8mm之间,能够保证第一工作件110与第二工作件120在进行除氯效果和降噪效果的基础上,将材料的厚度设置的较薄,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生产成本。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板体122为环状结构,板体122的外径D2满足118mm≤D2≤121mm;和/或板体122的内径d2满足100mm≤d2≤110mm。
在该实施例中,对板体122的尺寸进行限定,具体而言,板体122具有外径D2和内径d2,其中,限定板体122的外径和内径的尺寸大小,即限定了工作腔的大小,也就是限定了液体循环沸腾的半封闭空间的大小,通过将板体122的外径和内径限定在118mm≤D2≤121mm;和/或100mm≤d2≤110mm,能够在不影响液体加热效果的同时,液体能够通过在该工作腔内循环沸腾进行氯离子的去除,达到除氯的效果。另外,由于本体的储液腔的容积有限,若板体122的外径尺寸过大,则无法实现与本体的可拆卸安装,若板体122的内径过大,则形成的工作腔较小,无法实现大部分液体的循环沸腾,进而无法保证除氯效果,通过对板体122的外径和内径的尺寸限定,能够在不影响液体加热效果的同时,进一步保证液体的除氯效果。通过将板体122的外径和内径设置为118mm≤D2≤121mm和/或100mm≤d2≤110mm,能够保证液体加热过程的除氯效果。
另外,加热装置一般为设置在本体的底壁或本体的底壁下方的圆形或椭圆形或环形的加热盘管,通过将板体122设置为环状结构,能够将板体122的形状与加热装置的形状相对应,而在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加热迅速,加热效率高,也就是说,当加热装置对液体进行加热时,位于加热区域上方的液体会先沸腾产生大量小气泡,通过将板体122的形状设置成环状结构,能够在产生大量气泡的区域内实现循环沸腾,进一步提高除氯效果。
实施例七: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40和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140设置于第一工作件110和第二工作件120中靠近本体的内侧壁的一个上,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本体的内侧壁,第二连接部能够与第一连接部140连接以使工作组件100与本体可拆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40和第二连接部,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140设置于第一工作件110和第二工作件120中靠近本体的内侧壁的一个上。具体地,当第二工作件120设置在第一工作件110的外周时,将第一连接部140设置在第二工作件120上,当第一工作件110设置在第二工作件120的外周时,将第一连接部140设置在第一工作件110上,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140与第二连接部相配合,从而实现工作组件100与本体的可拆卸连接,进而便于工作组件100的清洗和更换。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工作件110或第二工作件120与第一连接部140可以为一体结构,即将第一工作件110或第二工作件120与第一连接部140一体冲压而成。具体地,一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从而提高第一工作件110或第二工作件120与第一连接部140之间的结构强度,进而延长具有该工作组件100的液体加热容器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一体结构还可以便于零件的加工生产,进而降低加工难度,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能够降低降噪组件的生产成本。
另外,第一连接部140与第一工作件110或第二工作件120可以为不锈钢材料制成,不锈钢材料成本低廉,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加热容器的生产成本,且不锈钢材料不易生锈,因而在将工作组件100设置在储液腔对液体加热过程进行降噪和除氯时,能够防止因工作组件100生锈而污染液体,并能够延长工作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140为卡扣,第二连接部为卡槽。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限定了第一连接部140与第二连接部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140为卡扣,第二连接部为卡槽,卡扣能够卡入卡槽内以实现工作组件100与本体的可拆卸连接。其中,卡扣的结构可以为矩形结构、梯形结构以及半圆形结构中的一种,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储液腔;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液体加热;
工作组件,位于所述储液腔内和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所述工作组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工作组件用于对所述储液腔内的所述液体进行降噪以及去除所述液体内的氯离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组件包括:
第一工作件,所述第一工作件与所述本体的底壁之间具有预设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间距为h,所述预设间距h满足2mm≤h≤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工作件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工作件的外径D1满足100mm≤D1≤110mm;和/或
所述第一工作件的内径d1满足75mm≤d1≤79mm。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组件还包括:
第二工作件,与所述第一工作件连接,所述第二工作件包括工作腔,所述工作腔用于去除所述液体内的氯离子;
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工作件;
其中,所述通孔用于将所述工作腔与所述储液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腔在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H满足8mm≤H≤1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数量大于或等于10,并且小于或等于18。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的直径b满足1.5mm≤b≤2.5mm。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作件包括:
板体;
围板,所述围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工作件连接,所述围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板体,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围板上;
裙边,与所述板体的外边缘连接,并朝向所述本体的底壁延伸;
其中,所述板体、所述围板和所述裙边围合形成所述工作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体为环状结构,所述板体的外径D2满足118mm≤D2≤121mm;和/或
所述板体的内径d2满足100mm≤d2≤110mm。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
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工作件和所述第二工作件中靠近所述本体的内侧壁的一个上;
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以使所述工作组件与所述本体可拆卸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卡扣,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卡槽。
CN202022896142.4U 2020-12-07 2020-12-07 液体加热容器 Active CN2141281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6142.4U CN214128146U (zh) 2020-12-07 2020-12-07 液体加热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96142.4U CN214128146U (zh) 2020-12-07 2020-12-07 液体加热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8146U true CN214128146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84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96142.4U Active CN214128146U (zh) 2020-12-07 2020-12-07 液体加热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81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128146U (zh) 液体加热容器
US9614234B2 (en) Ion-exchange equipment
JP2006239271A (ja) ゆで麺機
CN214258975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07507449U (zh) 一种化工反应釜快速冷却装置
CN214128147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113862441B (zh) 一种金属加工淬火液槽
CN207734030U (zh) 一种煮面装置
CN205002336U (zh) 热水器
CN209995989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1380768U (zh) 烹饪器具的锅具和烹饪器具
CN108479192A (zh) 工业废水处理设备
CN220141336U (zh) 一种噪音低的炖锅
CN211408666U (zh) 加热容器
CN115553640B (zh) 烹饪设备的控制方法、烹饪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186184B (zh) 热水器
CN213664818U (zh) 液体加热装置
CN213664820U (zh) 液体加热装置
CN214905938U (zh) 加热容器
CN212912801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782260U (zh) 一种煮茶壶
JPWO2019154767A5 (zh)
CN212912803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1671449U (zh) 一种电水壶
CN214230862U (zh) 烹饪附件以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