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8050U - 一种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8050U
CN214128050U CN202022331007.5U CN202022331007U CN214128050U CN 214128050 U CN214128050 U CN 214128050U CN 202022331007 U CN202022331007 U CN 202022331007U CN 214128050 U CN214128050 U CN 214128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pot body
shell
air inle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3100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宁
王俊
张腾
李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3100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8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8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80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座、锅体、加热组件和散热气体供送装置,机座上设有锅体支架,锅体与锅体支架相连且在锅体下方具有气体流动区域;锅体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壳体和内壳体相连并形成容纳腔,加热组件设于容纳腔内且位于内壳体的下方,以用于烹饪时的加热;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于容纳腔内,并能够朝加热组件供送散热气体以对加热组件进行散热;外壳体上还设有连通容纳腔的进气通道区域和排气通道区域,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能够将气体流动区域的气体从进气通道区域吸入容纳腔并使其流向加热组件,散热气体吸热后能够从排气通道区域排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性能好、可靠性好、安全卫生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式各样的烹饪器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同时其也凭借操作简单、烹饪高效等优点而深受大众喜爱。现有的烹饪器具,以炒菜机为例,主要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内部设置有内胆和加热组件。炒菜机工作时,加热组件将电能不断转化为热能,进而实现食材的炒制烹饪。但加热组件所转化的热能同样会对炒菜机内部的电子元器件造成影响,因此对加热组件进行有效散热至关重要。
目前常见的炒菜机一般采用向加热组件鼓吹冷风以实现对加热组件的散热。具体而言,需在炒菜机内部设置散热风机,使用过程中,启动散热风机从外界抽吸散热气体进入机身内并吹向加热组件。然而,现有技术中诸如此类的炒菜机散热技术仍存在下述缺陷:
受限于炒菜机自身结构以及安装空间,散热风机吸入机身的散热气体的流动路径弯道较多,气体内外流动不畅通,从而影响散热效果;除此之外,散热气体吸收加热组件的热量之后未及时从机身内部排出,易被散热风机重新吸取吹向加热组件,影响散热效果。
散热风机的导线走线不规范,使用过程中,极易与散热风扇发生缠绕,从而对散热风扇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甚至会影响烹饪器具的正常工作。
在烹饪过程中,难免会有液体溢出(例如汤汁等)或气体凝结形成液体,如果不能有效地对液体进行阻隔,这些液体极易被散热风机倒吸如机身内部,进而对机身内部元器件造成影响。
一些烹饪器具,尤其是自动化炒菜机,具有烹饪状态和食物倾倒状态,为了便于倒出菜品,往往在锅体一侧的机座上设置餐具放置区,如果设计不合理,在进行散热过程中,随着散热气体的流动,极易使灰尘等脏东西流向所述餐具放置区、餐具甚至是烹饪的食物,严重影响食物的保温和卫生情况。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急需要发明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率高、可靠性好、安全卫生等优点的烹饪器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散热效果差、导线走向不规范、液体易被倒吸、食物保温和卫生不良等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座、锅体、加热组件和散热气体供送装置,所述机座上设有锅体支架,所述锅体与所述锅体支架相连接且在所述锅体下方具有气体流动区域;所述锅体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连接并形成容纳腔,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下方,以用于烹饪时的加热;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能够朝所述加热组件供送散热气体,以对所述加热组件进行散热;所述外壳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进气通道区域和排气通道区域,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能够将所述气体流动区域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吸入所述容纳腔并使其流向所述加热组件,所述散热气体吸热后能够从所述排气通道区域排出。
优选地,使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侧壁和与所述外壳体侧壁相连接的底壳,所述底壳具有断面为弧形的弧形底部,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于所述弧形底部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布设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的外侧;或者,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侧壁和与所述外壳体侧壁相连接的底壳,所述底壳设为断面为弧形的底壳,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于所述底壳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布设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的外侧;或者,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侧壁和与所述外壳体侧壁连接设置的底壳,所述底壳的侧壁和所述底壳的底部的连接处为圆角设置,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于所述底壳的底部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布设于所述底壳的侧壁和所述底壳的底部的连接处。
优选地,使所述底壳的内侧还设有锁止导线的导线锁止部,所述导线锁止部位于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外侧,且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错位设置。
优选地,使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为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于所述加热组件的正下方,冷却时,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吸入散热气体,并使所述散热气体流经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并吹向所述加热组件,以对所述加热组件进行散热。
优选地,使所述进气通道区域朝锅体方向内凹设置或所述进气通道区域的外侧设有阻流凸筋;和/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朝锅体方向内凹设置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的外侧设有阻流凸筋。
优选地,使所述底壳环绕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置环形筋,所述环形筋内形成安装槽,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为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并覆盖所述进气通道区域。
优选地,使所述加热组件为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线圈和永磁体组件,所述加热线圈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盘设于所述内壳体的底部,所述永磁体组件固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的下方;所述永磁体组件包括永磁体安装架和永磁体,多个所述永磁体在圆周方向上辐向分布设置,所述永磁体安装架具有散热流体通道,散热气体穿经所述散热流体通道流向所述加热线圈。
优选地,使所述机座上还设有餐具放置区,所述锅体相对所述锅体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锅体具有烹饪状态和向所述餐具放置区所放置的餐具倾倒食物的倾倒状态;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和/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远离所述餐具放置区设置。
优选地,使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和/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在机座上的投影与所述餐具放置区在机座上的投影间隔设置。
优选地,使所述机座上设有位于所述餐具放置区一侧的两个所述锅体支架,两个所述锅体支架分别与所述锅体的外侧铰链连接,所述锅体可相对所述锅体支架转动以使所述锅体处于所述倾倒状态;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打开或盖合所述锅体的锅盖和能与所述锅体可拆卸连接的内胆;所述锅盖上设置食材搅拌装置,用于烹饪过程中对所述内胆里的食材进行翻搅。
由于采用了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1.本申请中通过所述锅体与锅体支架相连接,并在所述锅体的下方形成气体流动区域,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极易将所述气体流动区域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吸入所述容纳腔并使其流向所述加热组件,所述散热气体吸热后从所述排气通道区域排出,实现散热气体在容纳腔内畅通地流动,并能够及时有效地吸收所述加热组件上的热量,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进而减小热量对烹饪器具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等的影响,有利于延长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愉悦了用户体验。
2.本申请通过所述外壳体的底壳具有断面为弧形的弧形底部、所述外壳体的底壳为断面为弧形的底壳或者所述底壳的侧壁和所述底壳的底部的连接处为圆角设置,以将吸热之后的散热流体导流至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并能够从所述排气通道区域排出;通过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于所述弧形底部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布设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的外侧的结构布局方式,使散热气体的流动更加通畅,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3.本申请通过在所述底壳的内侧设有锁止导线的导线锁止部,能够规范烹饪器具内部的走线,避免与散热风扇发生缠绕。所述导线锁止部位于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外侧,且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错位设置,能够避免导线走位异常而对散热气体的流动造成影响。
4.本申请通过将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于所述加热组件的正下方,散热时,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下方的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吸入散热气体,并使所述散热气体流经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叶轮之后直接吹向所述加热组件,并使吸热后的散热流体顺利排出,进而达到更高效的散热效果。
5.本申请通过使所述进气通道区域朝锅体方向内凹设置或在其外侧设置阻流凸筋,和/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朝锅体方向内凹设置或在其外侧设置阻流凸筋,可以有效地阻隔烹饪过程中附着在锅体外侧的液体,避免其进入所述容纳腔内,进而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6.本申请通过在所述底壳环绕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置环形筋,并使所述环形筋内形成安装槽,将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并覆盖所述进气通道区域,以使所述散热风扇仅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吸取散热气体,避免吸入吸热之后未从所述排气通道区域排出的散热气体。除此之外,将所述散热风扇固设在所述安装槽内,可以使所述散热风扇能够平稳地运行,在达到更好的散热性能的同时,减少散热时产生的噪声。
7.本申请通过在所述永磁体安装架上设置有散热流体通道,以使散热气体穿经所述散热流体通道流向所述加热线圈,使散热流体直吹热源,进而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8.本申请通过在所述机座上设有餐具放置区,所述锅体相对所述锅体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锅体具有烹饪状态和向所述餐具放置区所放置的餐具倾倒食物的倾倒状态,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翻转动作便能将烹饪完成的食物倾倒至所述餐具放置区的餐具上。此外,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和/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远离所述餐具放置区设置,进一步地,使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和/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在机座上的投影与所述餐具放置区在机座上的投影间隔,能够有效避免气体流动时对食物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影响,以确保烹饪后获得更干净、卫生的食物。
9.本申请通过两个所述锅体支架分别与所述锅体的外侧铰链连接,使所述锅体的受力更加科学,并能有效地提高其在旋转时的稳定性;通过在所述锅盖上设置食材搅拌装置,以便烹饪过程中对所述内胆里的食材进行翻搅。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本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的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爆炸视图;
图4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全剖视图;
图6为图5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壳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壳的仰视图一,其展示了阻流凸筋设置于排气通道区域外侧;
图10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壳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的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壳的仰视图二,其展示了阻流凸筋设置于进气通道区域外侧;
图1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底壳的仰视图三,其展示了进气通道区域内凹设置;
图14为本申请所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仰视图,其展示了进气通道区域和排气通道区域与餐具放置区的位置关系。
附图标记:
1-机座,11-锅体支架,12-餐具放置区;
2-锅体,21-外壳体,211-外壳体侧壁,212-底壳,213-进气通道区域,214-排气通道区域,215-加强筋,216-导线锁止部,217-阻流凸筋,218-限位槽,219-环形筋,22-内壳体,221-卡线槽,23-加热组件,231-加热线圈,232-永磁体组件,233-永磁体安装架,234-永磁体,24-散热气体供送装置;
3-锅盖;
4-内胆;
5-旋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上”、“下”、“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14所示,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机座1、锅体2、加热组件23和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所述机座1上设有锅体支架11,所述锅体2与所述锅体支架11相连接且在所述锅体2下方具有气体流动区域;所述锅体2包括外壳体21和内壳体22,所述外壳体21与所述内壳体22连接并形成容纳腔,所述加热组件23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内壳体22的下方,以用于烹饪时的加热;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能够朝所述加热组件23供送散热气体,以对所述加热组件23进行散热;所述外壳体21上还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排气通道区域214,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能够将所述气体流动区域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吸入所述容纳腔并使其流向所述加热组件23,所述散热气体吸热后能够从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排出。
当烹饪器具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加热组件23能够不断地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除了用于对食材进行烹饪,有时可能会将热量传递至烹饪器具内部的电子元器件上,而电子元器件在长时间的高温环境下,不仅性能不稳定,还会降低使用寿命,进而降低炒菜机的使用寿命。因此,为了对所述加热组件23进行及时有效的散热,本申请中所述锅体2连接于所述机座1上设置的锅体支架11,并形成位于所述锅体2下方的气体流动区域,所述锅体2对应所述气体流动区域设置有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排气通道区域214,散热气体能够经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进出所述容纳腔。为了更好地实现散热,所述容纳腔还设置有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能够引导所述气体流动区域处冷却的散热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进入所述容纳腔,并流经所述加热组件23,在吸收所述加热组件23的热量之后,变为温度较高的散热气体,并籍由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排出。通过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连续工作,以对所述加热组件23不断鼓入冷却的散热气体,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减小热量对烹饪器具内部电子元器件的影响,有利于延长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图5所示,所述加热组件23为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线圈231和永磁体组件232,所述内壳体22底部设置有多个开口朝下的环形布设的卡线槽221,所述加热线圈231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并盘设于所述卡线槽221内。所述永磁体组件232位于所述加热线圈231的下方,所述永磁体组件232包括永磁体安装架233和永磁体234,多个所述永磁体234在圆周方向上辐向分布设置,所述永磁体安装架233的靠近所述加热线盘的一侧对应所述永磁体234设置有多个磁条安装槽,所述永磁体234置于所述磁条安装槽内,所述永磁体安装架233连接于所述内壳体22底部,当然所述永磁体安装架233与所述内壳体22的连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螺纹连接,卡扣等连接方式。
所述永磁体安装架233具有散热流体通道,所述散热流体通道镂空设置于所述永磁体安装架233,散热气体能够穿经所述散热流体通道流向所述加热线圈231,并吸收处于高温状态下的所述加热线圈231的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所述外壳体21的具体结构以及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位于所述外壳体21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起到对散热气体进行导流,促进散热气体进入所述容纳腔后能够顺利地排出,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21包括外壳体侧壁211和与所述外壳体侧壁211相连接的底壳212,所述底壳212具有断面为弧形的弧形底部,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设于所述弧形底部,作为优选,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设于所述弧形底部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布设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的外侧。吸热之后的散热气体能够被所述弧形底部导流至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排出。
实施例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21包括外壳体侧壁211和与所述外壳体侧壁211连接设置的底壳212,所述底壳212的侧壁和所述底壳212的底部的连接处为圆角设置,作为优选,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设于所述底壳212的底部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布设于所述底壳212的侧壁和所述底壳212的底部的连接处。吸热之后的散热气体能够被所述圆角导流至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排出。
实施例三: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4、图5所示,所述外壳体21包括外壳体侧壁211和与所述外壳体侧壁211相连接的底壳212,所述底壳212设为断面为弧形的底壳212,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设于所述底壳212,作为优选,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设于所述底壳212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布设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的外侧。吸热之后的散热气体能够被所述弧形底壳212导流至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排出。
作为本实施例下的一个优选示例,如图6、图7所示,所述底壳212的内侧呈放射状均匀设置有加强筋215,所述加强筋215自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外周向所述底壳212口沿延伸,并与所述底壳212的口沿形成限位槽218,所述外壳体侧壁211与所述限位槽218配合,避免了所述外壳体侧壁211与所述底壳212连接后产生错位移动,保证了装配稳定性,同时所述加强筋215的设置也有利于提高所述底壳212的结构强度。
所述底壳212的内侧还设有锁止导线的导线锁止部216,所述导线锁止部216位于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外侧,且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错位设置。优选地,如图7、图8所示,部分所述加强筋215一体形成有所述导线锁止部216,无需额外增加限位结构限定导线的走向,简化了烹饪器具内部结构。在安装过程中,将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放置到位之后,连接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的导线可以通过所述导线锁止部216固定,能够有效规范烹饪器具内部的导线走向,避免在生产、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导线发生与其他零部件发生干涉或者缠绕,此外,所述导线锁止部216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错位设置也能够避免导线走位异常而对散热气体的循环造成影响。
作为本实施例下的一个优选示例,如图3所示,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为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于所述加热组件23的下方,作为优选,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于所述加热组件23的正下方,形成所述加热组件23、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以及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自上而下的正对排布方式,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冷却时,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吸入冷却气体,并使所述冷却气体经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后自下向上吹向所述加热组件23,以对所述加热组件23进行散热,吸热之后的气体在所述加热组件23和所述内壳体22的阻挡下向四周转弯散开,并沿所述底壳212到达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最后经由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还可以选择性地将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叶轮反向旋转。冷却时,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从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吸入冷却气体,并使所述冷却气体经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之后吹向所述加热组件23,以对所述加热组件23进行散热,吸热之后的气体经由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排出,也能够实现对所述加热组件23的通风散热。
进一步地,考虑特殊情况下,因意外将液体洒落至所述外壳体21上,或者所述锅体2内的液体过沸溢出并沿着所述外壳体21外表面滑下,这些液体易被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反向吸进所述容纳腔内,而对所述锅体2内部元器件造成影响,因此,本申请在所述外壳体21设置有阻流凸筋217,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所述阻流凸筋217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的外侧设有阻流凸筋217,所述阻流凸筋217与所述底壳212一体形成,当液体流经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时,受到散热气体的阻挡而无法经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进入所述容纳腔,而当其流经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时,受到所述阻流凸筋217的阻挡,防止进入容腔。
实施例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11所示,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的外侧设有阻流凸筋217,所述阻流凸筋217与所述底壳212一体形成,当液体流经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时,受到所述阻流凸筋217的阻挡,防止进入容腔。
实施例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的外侧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的外侧均设有阻流凸筋217,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更有效地防止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反向吸入液体。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方式来防止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反向吸入液体。例如,如图13所示,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朝锅体方向内凹设置,形成防水倒弯,以替代围绕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设置的阻流凸筋217,液体在防水倒弯处因重力作用滴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朝锅体方向内凹设置或者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均朝锅体方向内凹设置亦能够达到相同的防护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所述底壳212环绕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设置环形筋219,所述环形筋219向所述底壳212内侧凸设,且所述环形筋219内形成安装槽,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为散热风扇,所述安装槽内周与所述散热风扇的外周相适配,所述散热风扇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并覆盖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一方面,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安装槽的配合能够进一步防止所述散热风扇晃动,以使所述散热风扇稳定地工作;另一方面也能避免流经所述加热组件23之后的散热气体在被排出之前被所述散热风扇的进气侧重新吸取。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14所示,所述机座1上还设有餐具放置区12,所述餐具放置区12为形成于所述机座1上的凹腔,所述凹腔内能够放入餐具。具体实施时,先向所述餐具放置区12内加入保温介质,例如热水,然后再将餐具放入所述餐具放置区12内的热水之中,能够对餐具中的食物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锅体2相对所述锅体支架11可转动连接,所述锅体2具有烹饪状态和向所述餐具放置区12内放置的餐具倾倒食物的倾倒状态,传统的烹饪器具,在食材烹饪完成之后,需要用汤勺将食物盛出,或者直接端起烹饪器具向餐具中倾倒,费时费力,本申请中采用所述锅体2与所述锅体支架11可转动连接,只需要一个简单的翻转动作即可将食物倒进餐具里,愉悦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对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与所述餐具放置区12的位置关系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采用下述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例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远离所述餐具放置区12设置,且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与所述餐具放置区12在机座1上的投影间隔设置,以防止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24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吸收餐具中食物的热量,影响食物的保温。
实施例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远离所述餐具放置区12设置,且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与所述餐具放置区12在机座1上的投影间隔设置,以防止从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吹出的散热气体流向餐具中的食物,影响食物的保温和卫生。
实施例三: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图14所示,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均远离所述餐具放置区12设置,且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与所述餐具放置区12在机座1上的投影间隔,提高了食物的保温效果,同时也保证了食物的卫生情况。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示例,如图1、图2所示,所述机座1上设有位于所述餐具放置区12一侧的两个所述锅体支架11,两个所述锅体支架11分别与所述锅体2的外侧铰链连接,既能够提高所述锅体2与所述锅体支架11的装配稳定性,所述锅体2能够相对所述锅体支架11转动以在烹饪状态和倾倒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1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3和内胆4和旋臂5。两个所述锅体支架11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所述面板组件,所述旋臂5的一端与另一个锅体支架旋转连接,另一端与锅盖相连接,所述旋臂5相对所述锅体支架11旋转以实现打开或者盖合所述锅体2,当然,为简化加工过程和安装过程,所述旋臂5与所述锅盖3可以为一体成型件。所述内胆4置放于所述锅体2中,优选地,所述内胆4与所述锅体2可拆卸连接,以便清洗。所述锅盖3上还设置有食材搅拌装置(图中未示出),在所述锅盖3盖合于所述锅体2的状态下,通过程序控制所述食材搅拌装置在烹饪过程中对所述内胆4里的食材进行自动翻搅。
为了不影响所述外壳体21的结构强度、提高烹饪器具的美观性,提高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的通风效果,如图7、图9、图12、图13、图14所示,所述进气通道区域213为数个阵列式排布的进风孔,所述排气通道区域214为数个间隔均布的出气孔。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烹饪器具包括但不限于图示的炒菜机,其对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同样提供了借鉴意义。
本申请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座,所述机座上设有锅体支架;
锅体,所述锅体包括外壳体和内壳体,所述外壳体与所述内壳体连接并形成容纳腔,所述锅体与所述锅体支架相连接且在所述锅体下方具有气体流动区域;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内壳体的下方,以用于烹饪时的加热;
散热气体供送装置,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能够朝所述加热组件供送散热气体,以对所述加热组件进行散热;
所述外壳体上还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的进气通道区域和排气通道区域,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能够将所述气体流动区域的气体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吸入所述容纳腔并使其流向所述加热组件,所述散热气体吸热后能够从所述排气通道区域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侧壁和与所述外壳体侧壁相连接的底壳,所述底壳具有断面为弧形的弧形底部,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于所述弧形底部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布设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的外侧;或者,
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侧壁和与所述外壳体侧壁相连接的底壳,所述底壳设为断面为弧形的底壳,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于所述底壳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布设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的外侧;或者,
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体侧壁和与所述外壳体侧壁连接设置的底壳,所述底壳的侧壁和所述底壳的底部的连接处为圆角设置,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于所述底壳的底部的中心区域,且正对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的进气侧,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布设于所述底壳的侧壁和所述底壳的底部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壳的内侧还设有锁止导线的导线锁止部,所述导线锁止部位于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外侧,且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和所述排气通道区域错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为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设于所述加热组件的正下方,冷却时,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从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吸入散热气体,并使所述散热气体流经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并吹向所述加热组件,以对所述加热组件进行散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通道区域朝锅体方向内凹设置或所述进气通道区域的外侧设有阻流凸筋;和/或,
所述排气通道区域朝锅体方向内凹设置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的外侧设有阻流凸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壳环绕所述进气通道区域设置环形筋,所述环形筋内形成安装槽,所述叶轮式散热气体供送装置为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并覆盖所述进气通道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组件为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线圈和永磁体组件,所述加热线圈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盘设于所述内壳体的底部,所述永磁体组件固设于所述加热线圈的下方;
所述永磁体组件包括永磁体安装架和永磁体,多个所述永磁体在圆周方向上辐向分布设置,所述永磁体安装架具有散热流体通道,散热气体穿经所述散热流体通道流向所述加热线圈。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座上还设有餐具放置区,所述锅体相对所述锅体支架可转动连接,所述锅体具有烹饪状态和向所述餐具放置区所放置的餐具倾倒食物的倾倒状态;
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和/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远离所述餐具放置区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通道区域和/或所述排气通道区域在机座上的投影与所述餐具放置区在机座上的投影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座上设有位于所述餐具放置区一侧的两个所述锅体支架,两个所述锅体支架分别与所述锅体的外侧铰链连接,所述锅体可相对所述锅体支架转动以使所述锅体处于所述倾倒状态;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打开或盖合所述锅体的锅盖和能与所述锅体可拆卸连接的内胆;所述锅盖上设置食材搅拌装置,用于烹饪过程中对所述内胆里的食材进行翻搅。
CN202022331007.5U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烹饪器具 Active CN214128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31007.5U CN214128050U (zh)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31007.5U CN214128050U (zh)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8050U true CN214128050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59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31007.5U Active CN214128050U (zh) 2020-10-19 2020-10-19 一种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805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0557A (zh) * 2021-09-30 2022-01-18 袁庆宏 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0557A (zh) * 2021-09-30 2022-01-18 袁庆宏 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CN113940557B (zh) * 2021-09-30 2023-08-22 袁庆宏 电磁炒菜锅及自动炒菜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128050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4128061U (zh)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CN211155189U (zh) 烹饪器具
WO2023165498A1 (zh) 一种立体热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CN111281161A (zh) 蒸汽阀及烹饪器具
CN215899403U (zh) 烹饪器具
CN210961468U (zh) 高效散热的多功能烹饪器具
CN215383345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5383118U (zh) 一种煮食用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0540760U (zh) 一种滚筒式炒菜机
CN210169710U (zh) 一种烹饪器具和集成灶
CN216317151U (zh) 蒸笼和烹饪器具
CN212438219U (zh) 一种炒菜机
CN218105555U (zh) 烹饪器具
CN218105553U (zh) 烹饪器具
CN218105626U (zh) 烹饪器具
CN219680397U (zh) 一种改进的烹饪器具
CN216416897U (zh) 一种用于多功能烹饪装置的过滤组件和多功能烹饪装置
CN218105556U (zh) 烹饪器具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9720484U (zh) 一种便于清洁和维护的可拆式空气炸锅
CN209744430U (zh) 一种烹饪器具用下盖结构及烹饪器具
CN217696199U (zh) 一种高效空气炸锅
CN218606115U (zh) 一种炖煮速度快的烹饪器具
CN219538035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06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760 Yinhai Street, Xiasha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JIUYA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