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4140U - 导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导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4140U
CN214124140U CN202120143541.5U CN202120143541U CN214124140U CN 214124140 U CN214124140 U CN 214124140U CN 202120143541 U CN202120143541 U CN 202120143541U CN 214124140 U CN214124140 U CN 2141241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wire connector
overlapping portion
shel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435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进
曹桂松
石凤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ECC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ECC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ECC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ECC Commercial Aircraft Eng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435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41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41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41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导线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线连接器。本发明的导线连接器,包括: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内部设有容置腔、第一孔和第二孔,容置腔与第一孔和第二孔均连通,第一孔和第二孔分别用于引导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插入容置腔中;和压紧机构,设置于容置腔中;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卡接,并在卡接时,推动压紧机构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重叠部位进行挤压固定。基于此,不仅可以实现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重叠部位的可靠固定,并且还方便在需要时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进行分离。

Description

导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线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许多情况下,需要对导线进行连接。例如,在利用应变片测量应变的过程中,需要将应变片的引出导线(简称为引线)与和应变仪等测量终端连接的导线进行连接,以实现检测信号的传输。
相关技术中,两根导线之间一般采用锡焊方式连接,然而,采用锡焊连接方式时,不便于在需要时对所连接的两根导线进行分离,存在分离不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方便导线分离的导线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导线连接器,包括:
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内部设有容置腔、第一孔和第二孔,容置腔与第一孔和第二孔均连通,第一孔和第二孔分别用于引导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插入容置腔中;和
压紧机构,设置于容置腔中;
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卡接,并在卡接时,推动压紧机构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重叠部位进行挤压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机构包括压紧装置,压紧装置包括具有弹片的弹性单元,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卡接时,通过推动弹片,来实现压紧机构对重叠部位的挤压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包括第一片体和两个第二片体,两个第二片体分别成角度地连接于第一片体的相对两端,并由第一片体朝相同方向凸出,且沿着远离第一片体的方向,两个第二片体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弹片,沿着重叠部位的延伸方向,至少两个弹片交错布置并彼此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包括第一片体和两个第二片体,两个第二片体分别成角度地连接于第一片体的相对两端,并由第一片体朝相同方向凸出,沿着重叠部位的延伸方向,两个第二片体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在弹性单元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弹片上下颠倒布置,且任意一个弹片的第二片体支撑于相邻弹片的第一片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弹性单元,至少两个弹性单元沿着重叠部位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地并排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装置包括挤压板,挤压板连接于弹性单元的靠近重叠部位的一端,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卡接时,弹性单元通过挤压板对重叠部位进行挤压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挤压板上设有凹槽,凹槽用于容置重叠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机构包括两个压紧装置,两个压紧装置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并彼此上下正对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还包括卡扣,卡扣包括卡接臂和卡接头,卡接臂与第二壳体连接,卡接头可转动地连接于卡接臂上,并通过相对于卡接臂转动,来与第一壳体的远离第二壳体的表面卡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与重叠部位绝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还包括绝缘套,绝缘套与外壳连接,容置腔位于绝缘套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还包括散热装置,散热装置与外壳连接,并位于容置腔的外部,用于将重叠部位产生的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罩,散热罩罩设于容置腔外部,并裸露于外部环境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还包括:
散热片,设置于散热罩的外壁上;和/或,
通气架,与外壳连接,并具有与外部环境连通的通气腔,散热罩与通气架连接,并从通气腔露出,以实现在外部环境中的裸露。
在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压紧机构的配合下,不仅可以实现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重叠部位的可靠固定,并且还方便在需要时对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进行分离。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导线连接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导线连接器;20、引线;30、导线;40、重叠部位;
1、外壳;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卡扣;14、卡接臂;15、卡接头;16、容置腔;17、第一孔;18、第二孔;
2、压紧机构;21、压紧装置;22、弹性单元;23、弹片;231、第一片体;232、第二片体;233、第一段;234、第二段;25、挤压板;251、第一板体;252、第二板体;26、凹槽;
3、绝缘套;31、第一套体;32、第二套体;
4、散热装置;41、散热罩;411、第一罩体;412、第二罩体;42、散热片;43、通气架;431、第一架体;432、第二架体;433、通气腔;
5、第一安装套;6、第二安装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图1-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导线连接器的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线连接器10用于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进行连接固定,以实现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的可靠电连接,实现信号的顺利传输。
例如,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20为应变片的引线,第二导线30为与应变仪等测量终端连接的导线,利用导线连接器10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进行连接固定后,应变片可以顺利地将检测结果传递至应变仪等测量终端,实现对测点应变的检测。
接下来对导线连接器10的结构进行介绍。
参见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10包括外壳1和压紧机构2。
其中,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且内部设有容置腔16、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容置腔16与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均连通。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分别用于引导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插入容置腔16中。例如,如图1-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容置腔16、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均包括分别位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内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这样,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组装在一起时,则三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对接,形成完整封闭的容置腔16、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
为了方便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分别经由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插入容置腔16中,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可以彼此相对地布置于容置腔16的两侧。
插入容置腔16中的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可以部分重叠,使得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具有重叠部位40,以便导线连接器10在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进行连接固定的同时,实现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的电连接。例如,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在经由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插入容置腔16中后,端部可以通过相互缠绕等方式彼此连接,这种情况下,二者相互缠绕的部位即为重叠部位40,此时的重叠部位40也可称为连接部位40。使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在重叠部位40连接,可以进一步防止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发生松脱,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更可靠的固定。
压紧机构2设置于外壳1内部,并具体设置于容置腔16中,用于通过对重叠部位40进行挤压,来实现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的可导电地连接固定,使得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可以在可靠固定的情况下,实现电导通。
参见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并在卡接时,推动压紧机构2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的重叠部位40进行挤压固定。
基于上述设置,在使用时,只需将重叠部位40置于容置腔16中,再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在一起,即可实现压紧机构2对重叠部位40的压紧固定,实现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的电连接,简单方便,且固定可靠,不易脱开。并且,由于导线连接器10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的连接固定,并非不可拆卸的,因此,在需要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进行分离时,例如在应变片检测完毕后,又可以通过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分开,来解除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的紧压固定作用,并方便地分离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而无需像采用锡焊方式时一样,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的锡焊部位进行破坏,因此,分离方便,同时,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在分离过程中被损坏的风险较低。
可见,所提供的导线连接器10,可以在实现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可靠连接固定的情况下,方便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的分离,使用简单方便。
为了使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时能推动压紧机构2,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10还包括卡扣13,卡扣13包括卡接臂14和卡接头15,卡接臂14与第二壳体12连接,卡接头15可转动地连接于卡接臂14上,并通过相对于卡接臂14转动,来与第一壳体11的远离第二壳体12的表面卡接。在图1中,第一壳体11的远离第二壳体12的表面具体为第一壳体11的顶面,且卡接头15与第一壳体11的远离第二壳体12的表面卡接时,卡接头15处于垂直于卡接臂14的位置。
当将卡接头15旋转至与第一壳体11的远离第一壳体11的表面卡接时,卡接头15可以将第一壳体11推向第二壳体12,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互靠近,而相互靠近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可以推动压紧机构2,如此可以实现压紧机构2对重叠部位40的挤压固定。
其中,卡扣13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或多个。当导线连接器10包括至少两个卡扣13时,各卡扣13可以间隔布置,以与第二壳体12的远离第一壳体11的表面的不同部位进行卡接,这不仅有利于实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更可靠的卡扣连接,同时也有利于外壳1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过程中更平稳地推压压紧机构2,对重叠部位40实施更稳固的紧压作用,实现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更稳定可靠的连接固定。
为了使压紧机构2能够在受到外壳1的推动作用时对重叠部位40进行挤压固定,参见图2-3,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机构2包括压紧装置21,压紧装置21包括具有弹片23的弹性单元2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时,通过推动弹片23,来实现压紧机构2对重叠部位40的挤压固定。这样,在受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时的推动作用时,弹片23可以发生变形,并通过自身弹力对重叠部位40进行推压,实现对重叠部位40可靠地挤压固定,使得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图2对压紧机构2的结构仅进行了简单示出,其中没有具体示出压紧装置21、弹性单元22和弹片23的结构。压紧装置21、弹性单元22和弹片23更详细的结构在图3中示出。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装置21包括至少两个弹性单元22,这至少两个弹性单元22沿着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地并排布置。这样,各弹性单元22能对重叠部位40延伸方向的不同部位进行推压,有利于实现对整个重叠部位40更稳定可靠的紧压固定。其中,不难理解,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是指重叠部位40的长度方向,在图2和图3中具体为左右方向,同时也是容置腔16的长度方向以及第一导线20的插入方向。
在压紧装置21中弹性单元22的数量不止一个时,各弹性单元22的结构可以相同,这样,不仅有利于简化结构,也有利于压紧装置21对重叠部位40沿延伸方向的不同部位施加更加均匀一致的紧压作用。
另外,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包括弹性单元22,压紧装置21同时还包括挤压板25。挤压板25连接于弹性单元22的靠近重叠部位40的一端。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时,弹性单元22通过挤压板25对重叠部位40进行挤压固定。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压紧装置21包括至少两个弹性单元22时,挤压板25与压紧装置21中的所有弹性单元22均连接,并在压紧装置21中所有弹性单元22所施加弹性力的作用下,对重叠部位40进行压紧固定。
通过在弹性单元22的靠近重叠部位40的一侧进一步设置挤压板25,使得弹性单元22能够通过挤压板25与重叠部位40接触,这有利于增大压紧装置21与重叠部位40之间的接触面积,实现更加有效的压紧固定。
其中,挤压板25上可以设有凹槽26,凹槽26用于容置重叠部位40。具体地,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挤压板25包括第一板体251和第二板体252,第二板体252通过第一板体251与弹性单元22连接,凹槽26设置于第二板体252上。
所设置的凹槽26,可以进一步对重叠部位40起到限位作用,因此,有利于实现对重叠部位40更可靠的固定。
接下来进一步介绍弹片23和弹性单元22的结构。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片23包括第一片体231和两个第二片体232。两个第二片体232分别成角度地连接于第一片体231的相对两端,并由第一片体231朝相同方向凸出。并且,沿着远离第一片体231的方向,两个第二片体23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具体地,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片体232包括第一段233和第二段234。其中,第一段233与第一片体231连接,并向着远离连接于第一片体231另一端的第二片体232的方向倾斜。第二段234连接于第一段233的远离第一片体231的一端,并相对于第一段233朝背离连接于第一片体231另一端的第二片体232的方向弯折。第二段234与第一片体231大致平行。
基于上述设置,弹片23大致呈“八”字型,一方面容易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时发生变形,另一方面在变形时可以提供较好的支撑和紧压效果,实现变形灵敏性和支撑稳定性两方面均较好的效果。
在弹性单元22中,弹片23的数量不限于1个。例如,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单元22包括至少两个弹片23,并且,沿着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这至少两个弹片23交错布置并彼此支撑。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弹性单元22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弹片23上下颠倒布置,且任意一个弹片23的第二片体232支撑于相邻弹片23的第一片体231上。
例如,在图3中,弹性单元22包括三个弹片23,这三个弹片23沿着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交错布置。为了方便描述,将沿着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依次布置的这三个弹片23分别称为第一弹片、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如图3所示,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沿着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第二弹片沿着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布置于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之间,并与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均部分地重叠。其中,第一弹片和第三弹片的第一片体231均相对于各自的第二片体232远离重叠部位40,而第二弹片的第一片体231相对于第二弹片的第二片体232靠近重叠部位40,此时,第一弹片和第三弹片朝向相同,并均与第二弹片朝向相反,使得彼此相邻的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的布置方式上下颠倒,同时,彼此相邻的第二弹片和第三弹片的布置方式也上下颠倒。并且,第一弹片的靠近第三弹片的第二片体232及第三弹片的靠近第一弹片的第二片体232均支撑于第二弹片的第一片体231上,同时,第二弹片的两个第二片体232分别支撑于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的第一片体231上。其中,各弹片的第一片体231与所支撑的其他弹片的第二片体232(在图3中具体为第二片体232的第二段234)之间,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螺钉等螺纹连接件连接。
通过在弹性单元22中设置沿着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交错布置并彼此支撑的至少两个弹片23,可以在不过分增加变形难度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支撑及紧压效果。
回到图2,一些实施例中,压紧机构2包括两个压紧装置21,这两个压紧装置21分别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接,并彼此上下正对布置。在该设置方式中,两个压紧装置21位于重叠部位40的上下两侧,使得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时,两个压紧装置21可以从上下两侧对重叠部位40进行压紧,固定效果更好。
可见,基于所设置的外壳1和压紧机构2,可以实现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的可靠固定。
在利用导线连接器10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进行连接固定时,为了防止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与外壳1之间发生短路,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与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设置为绝缘的。具体地,外壳1与重叠部位40绝缘,同时,外壳1与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的除重叠部位40的其他部位绝缘。
为了实现外壳1与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的绝缘,外壳1可以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或者,也可以在外壳1与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设置绝缘件。
例如,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内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套5和第二安装套6。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在插入容置腔16中时,从第一安装套5和第二安装套6中穿过。第一安装套5和第二安装套6为绝缘件,使得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的除重叠部位40的其他部位与外壳1之间绝缘。同时,第一安装套5和第二安装套6还可以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起到一定的防护和定位作用。
再例如,仍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与重叠部位40之间通过绝缘套3实现绝缘。其中,绝缘套3与外壳1连接,容置腔16位于绝缘套3内部。具体地,如图2所示,绝缘套3包括第一套体31和第二套体32。第一套体31和第二套体32分别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接。第一套体31和第二套体32均为非封闭的,且第一套体31和第二套体32上下正对,使得在都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后,第一套体31和第二套体32能够彼此对接,围合形成整圈的封闭的绝缘套3。绝缘套3内部的空间形成容置腔16。这样,绝缘套3可以对外壳1与重叠部位40进行充分绝缘,防止因二者之间发生短路,而影响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的正常使用。
在设有绝缘套3,且绝缘套3构成容置腔16的腔壁时,设置于容置腔16内的压紧机构2实际上具体设置于绝缘套3内部。如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压紧机构2与绝缘套3的内壁连接。例如,压紧机构2与绝缘套3的内壁之间可以采用焊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连接。这样,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时,外壳1可以通过绝缘套3对压紧机构2施加推压作用。
可见,通过设置绝缘套3,使得导线连接器10可以在实现可靠固定作用的同时,实现有效的绝缘隔离作用。
另外,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线连接器10还包括散热装置4,散热装置4与外壳1连接,并位于容置腔16的外部,用于将重叠部位40产生的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这样,可以实现对重叠部位40的散热作用,有效降低重叠部位40发热损坏的风险。
其中,继续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4包括散热罩41,散热罩41罩设于容置腔16外部,并裸露于外部环境中。在容置腔16位于绝缘套3内部时,散热罩41可以罩设于绝缘套3外部。具体地,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罩41包括第一罩体411和第二罩体412,第一罩体411和第二罩体412分别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接。第一罩体411和第二罩体412分别罩设于第一套体31和第二套体32外部。第一罩体411和第二罩体412上下正对。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后,第一罩体411和第二罩体412对接,围合形成整圈的封闭的散热罩41。这样,散热罩41可以将重叠部位40产生的热量充分向外散发,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
并且,继续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4还包括散热片42,散热片42设置于散热罩41的外壁上。这样,散热片42可以与散热罩41一起,进行散热,进一步改善散热效果。
另外,参见图2,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4包括通气架43。通气架43与外壳1连接,并具有与外部环境连通的通气腔433。散热罩41与通气架43连接,并从通气腔433露出,以实现在外部环境中的裸露。具体地,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通气架43包括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分别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连接。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上均设有通气腔433。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上下正对。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卡接时,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对接,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上的通气腔433彼此连通。第一罩体411和第二罩体412分别设置于第一架体431和第二架体432的内侧,并均从通气腔433露出。
设置通气架43进行通风,有利于加快热量散发速度,提高散热效率。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4同时包括散热罩41、散热片42和通气架43。通气架43设置于外壳1上。散热罩41设置于通气架43的内侧,并位于绝缘套3外部。多个散热片42设置于散热罩41的外壁上。这样,散热罩41和散热片42可以将重叠部位40产生的热量向外散发,且通气架43进行通风,可使散热罩41和散热片42上的热量快速散发,实现充分且高效的散热过程。
在使用图1-3所示的导线连接器10时,可以将第一导线20的一端穿过第一安装套5,并将第二导线30的一端穿过第二安装套6,然后将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的端部相互连接,形成重叠部位40,并将重叠部位40置于容置腔16中,之后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互扣合,并旋转卡接头15至卡接位置,对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进行卡扣连接,该过程中,散热罩41和绝缘套3会推动压紧机构2,将重叠部位40压紧,利用弹片23的弹力实现对重叠部位40的可靠固定,并且,固定好后,绝缘套3可以对重叠部位40进行绝缘,且散热罩41和散热片42可以在通气架43所通气流的作用下对重叠部位40进行快速散热。
可见,由于具有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卡扣13、压紧机构2、绝缘套3和散热装置4,因此,导线连接器10不仅可以实现对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之间的快速连接固定,还可以实现较好的绝缘和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且内部设有容置腔(16)、第一孔(17)和第二孔(18),所述容置腔(16)与所述第一孔(17)和所述第二孔(18)均连通,所述第一孔(17)和所述第二孔(18)分别用于引导第一导线(20)和第二导线(30)插入所述容置腔(16)中;和
压紧机构(2),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6)中;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卡接,并在卡接时,推动所述压紧机构(2)对所述第一导线(20)和所述第二导线(30)的重叠部位(40)进行挤压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机构(2)包括压紧装置(21),所述压紧装置(21)包括具有弹片(23)的弹性单元(22),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卡接时,通过推动所述弹片(23),来实现所述压紧机构(2)对所述重叠部位(40)的挤压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23)包括第一片体(231)和两个第二片体(232),所述两个第二片体(232)分别成角度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片体(231)的相对两端,并由所述第一片体(231)朝相同方向凸出,且沿着远离所述第一片体(231)的方向,所述两个第二片体(23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单元(22)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弹片(23),沿着所述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所述至少两个弹片(23)交错布置并彼此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23)包括第一片体(231)和两个第二片体(232),所述两个第二片体(232)分别成角度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片体(231)的相对两端,并由所述第一片体(231)朝相同方向凸出,沿着所述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所述两个第二片体(232)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在所述弹性单元(22)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弹片(23)上下颠倒布置,且任意一个所述弹片(23)的第二片体(232)支撑于相邻弹片(23)的第一片体(231)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装置(21)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弹性单元(22),所述至少两个弹性单元(22)沿着所述重叠部位(40)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地并排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装置(21)包括挤压板(25),所述挤压板(25)连接于所述弹性单元(22)的靠近所述重叠部位(40)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卡接时,所述弹性单元(22)通过所述挤压板(25)对所述重叠部位(40)进行挤压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板(25)上设有凹槽(26),所述凹槽(26)用于容置所述重叠部位(40)。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机构(2)包括两个所述压紧装置(21),所述两个压紧装置(21)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11)和所述第二壳体(12)连接,并彼此上下正对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连接器(10)还包括卡扣(13),所述卡扣(13)包括卡接臂(14)和卡接头(15),所述卡接臂(14)与所述第二壳体(12)连接,所述卡接头(15)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卡接臂(14)上,并通过相对于所述卡接臂(14)转动,来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远离所述第二壳体(12)的表面卡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与所述重叠部位(40)绝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连接器(10)还包括绝缘套(3),所述绝缘套(3)与所述外壳(1)连接,所述容置腔(16)位于所述绝缘套(3)内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连接器(10)还包括散热装置(4),所述散热装置(4)与所述外壳(1)连接,并位于所述容置腔(16)的外部,用于将所述重叠部位(40)产生的热量散发至外部环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4)包括散热罩(41),所述散热罩(41)罩设于所述容置腔(16)外部,并裸露于外部环境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导线连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4)还包括:
散热片(42),设置于所述散热罩(41)的外壁上;和/或,
通气架(43),与所述外壳(1)连接,并具有与外部环境连通的通气腔(433),所述散热罩(41)与所述通气架(43)连接,并从所述通气腔(433)露出,以实现在外部环境中的裸露。
CN202120143541.5U 2021-01-19 2021-01-19 导线连接器 Active CN2141241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43541.5U CN214124140U (zh) 2021-01-19 2021-01-19 导线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43541.5U CN214124140U (zh) 2021-01-19 2021-01-19 导线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4140U true CN214124140U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95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43541.5U Active CN214124140U (zh) 2021-01-19 2021-01-19 导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41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2156A (zh) * 2021-10-11 2022-01-11 苏州木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连接式端子连接结构及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2156A (zh) * 2021-10-11 2022-01-11 苏州木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连接式端子连接结构及连接器
CN113922156B (zh) * 2021-10-11 2024-04-16 苏州木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连接式端子连接结构及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78344B (zh) 插入式电连接器
US7485000B2 (en)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598758B2 (ja) コネクタ
TW201521295A (zh) 電纜線連接器
KR20060050339A (ko) 커넥터
CN214124140U (zh) 导线连接器
US7198506B2 (en) Connector
JP5401671B2 (ja) コネクタ
KR101550994B1 (ko) 플랫 케이블용 커넥터
JP2000357855A (ja) 電気回路及び部品を相互接続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JP2013229154A (ja) 電源電極用の接続部材
US746518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hich has a wire aligning function and which can be reduced in size
US9172162B2 (en)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US20120164880A1 (en) Terminal for coaxial connector
JP5933697B2 (ja) 基準状態における接触バネの位置決めするための保持手段を備えた電気接続デバイス
WO2016056690A1 (ko) 커넥터용 터미널 및 이를 갖는 커넥터
US1170565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289154B2 (ja) コネクタ
KR20100006015A (ko) 동축케이블용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그 조립방법
MXPA06001357A (es) Elemento terminal de cable.
CN218334350U (zh) 电子装置及其电路板组件和线夹
KR20050084235A (ko) 케이블 커넥터 및 이러한 커넥터를 조합하기 위한 방법
KR20140000366A (ko) 케이블 클립
CN113875096B (zh) 连接器
CN113346255B (zh) 一种连接结构、电子设备及导线端子弹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