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5096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75096B
CN113875096B CN202080038630.1A CN202080038630A CN113875096B CN 113875096 B CN113875096 B CN 113875096B CN 202080038630 A CN202080038630 A CN 202080038630A CN 113875096 B CN113875096 B CN 1138750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wire
housing
connector
electric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386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75096A (zh
Inventor
原照雄
田端正明
川濑治
松井元
小林大树
牧野健司
小林浩
天川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558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9040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75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50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75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50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01R13/501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comprising an integral hinge or a frangible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 H01R13/5829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the cable being clamped between assembled parts of the housing the clamping part being flexibly or hinged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减少连接器的零件数量。连接器(10)具备:端子(20),连接于电线(11)的前方端部;及壳体(41),收容上述端子(20),上述壳体(41)具备:载置部(70),供从收容上述端子(20)的位置向后方导出的上述电线(11)载置;及盖部(74A、74B),形成为能够在覆盖上述载置部(70)的位置与离开上述载置部(70)的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盖部(74A、74B)具有在覆盖上述载置部(70)的位置朝向上述载置部(70)按压载置于上述载置部(70)的上述电线(11)的电线按压部(75)。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装配于连接器并覆盖电线的连接器罩,记载于日本特开2003-331946号公报的结构已为人所知。对于该连接器罩而言,在内装于连接器的电极连接有电线的连接器中,由夹着连接器而嵌合并安装于连接器的成为相同形状的一对连接器罩构成,以夹持有连接器的状态覆盖电线与电极的连接区域。连接器罩与安装于连接器时对置的连接器罩配合而夹持与连接器连接的电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1946号公报(第7图(b))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上述结构,需要连接器罩,因此,构成连接器的零件数量增加,制造成本增大。
本公开是基于上述那样的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零件数量减少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所涉及的连接器具备:端子,连接于电线的前方端部;及壳体,收容上述端子,上述壳体具备:载置部,供从收容上述端子的位置向后方导出的上述电线载置;及盖部,形成为能够在覆盖上述载置部的位置与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盖部具有在覆盖上述载置部的位置朝向上述载置部按压载置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电线的电线按压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减少连接器的零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是表示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侧盖部和下侧盖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电线压制部压制了电线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电线压制部压制了电线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12是表示上侧盖部和下侧盖部离开了载置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电线压制部与电线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先接触部与电线接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电线压制部陷入了电线的绝缘被覆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线压制部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线压制部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后保持架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后保持架的后视图。
图20是表示后保持架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后保持架和外壳体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后保持架收容于外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后保持架收容于外壳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在上侧盖部与下侧盖部之间形成有游隙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25是表示抑制了上侧盖部与下侧盖部之间的松动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2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4)所记载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来说明。
(1)本公开所涉及的连接器具备:端子,连接于电线的前方端部;及壳体,收容上述端子,上述壳体具备:载置部,供从收容上述端子的位置向后方导出的上述电线载置;及盖部,形成为能够在覆盖上述载置部的位置与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之间移动,上述盖部具有在覆盖上述载置部的位置朝向上述载置部按压载置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电线的电线按压部。
通过设置于壳体的载置部和盖部夹持电线,因此,与使用不同于壳体的其他部件的罩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由此,能够减少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由于电线被夹持在载置部与电线按压部之间,所以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外力传递至端子。
(2)优选具备外壳体,上述外壳体在内部收容上述壳体,上述外壳体从外侧覆盖上述盖部。
外壳体覆盖盖部,因此,抑制盖部打开。由此,能够可靠地夹持电线。
(3)优选至少两个上述盖部夹着上述载置部而设置。
在通过电线夹着载置部排列配设而在载置部的一个面与另一个面双方载置有电线的形态的连接器中,能够利用夹着载置部而设置的盖部来按压分别载置于载置部的两个面的电线。
(4)优选在至少两个上述盖部中的一个盖部设置有朝向夹着上述载置部设置的另一个盖部突出并在覆盖上述载置部的位置与至少两个上述盖部中的另一个盖部卡定的止开部。
通过止开部,能够抑制盖部打开。
(5)优选具备外壳体,上述外壳体在内部收容上述壳体,在上述一个盖部或者上述另一个盖部中,至少一方的上述盖部设置有从上述盖部的外表面突出的肋,在上述外壳体设置有将上述肋压向另一方的上述盖部的盖压制部。
在一个盖部通过止开部而卡定于另一个盖部的状态下,通常在被卡定的部分设置有游隙,因此,一个盖部相对于另一个盖部松动。由于该松动而因电线按压部对电线的按压变弱,由此,壳体的电线保持性能降低。因此,设置于外壳体的盖压制部将设置于一个盖部或者另一个盖部中的一方的盖部的肋压向另一方的盖部,由此可抑制盖部的松动,能够提高壳体的电线保持性能。
(6)优选上述一个盖部从与上述电线的导出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与上述另一个盖部卡定,上述肋设置于上述盖部中的与上述电线的导出方向及上述上下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的侧部。
由于肋设置于左右方向的侧部,所以例如与肋设置于上下方向的侧部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一个盖部及另一个盖部的闭合的部分打开。
(7)优选上述外壳体具备收容部,上述收容部具有在后方开口的开口部,并从上述开口部收容上述壳体,上述盖压制部形成从上述开口部中的开口缘的后表面凹陷的形状,上述肋位于一方的上述盖部的后端侧,并从后方收容于上述盖压制部,通过上述盖压制部的内表面从朝向另一方的上述盖部的方向与上述肋接触,由此一方的上述盖部被压向另一方的上述盖部。
盖压制部呈从开口缘的后表面凹陷的形状,肋位于盖部的后端侧,因此,在壳体收容于外壳体的中途的状态下盖压制部没有压制肋。由此,与肋位于盖部的前端侧的结构比较,能够提高壳体向外壳体收容的作业的作业性。
(8)优选在上述盖部设置有从上述盖部的外表面突出并与上述收容部的内表面接触的凸部。
通过凸部与收容部的内表面接触,能够抑制盖部的膨胀。
(9)优选上述壳体具有应变消除部,上述应变消除部将上述电线以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屈曲的状态保持,上述应变消除部设置于比上述电线按压部靠后方的位置。
电线由应变消除部以在前后方向上屈曲的姿势被保持,因此,施加于电线的外力被电线中的屈曲的部分吸收。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外力传递至端子。
(10)优选具备缠绕于上述壳体的外侧的捆束部件,上述捆束部件在上述壳体中的比上述电线按压部靠后方的位置处,以上述电线夹持在上述盖部与上述载置部之间的状态缠绕。
通过捆束部件可抑制盖部打开,因此,能够在盖部与载置部之间稳固地夹持电线。
(11)优选在上述盖部中的缠绕有上述捆束部件的区域形成有朝向上述电线突出的辅助突起部。
由捆束部件施加的按压力经由辅助突起部而可靠地向电线传递。由此,能够通过盖部可靠地保持电线。
(12)优选上述端子具备:夹持上述电线的夹持部及与上述夹持部的外侧嵌合的外壳,上述外壳具有将上述夹持部朝向上述电线按压的按压部。
通过被设置于外壳的按压部按压,夹持部夹持电线。由此,端子与电线电连接,因此,不需要压接用的夹具等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因此,能够减少端子的制造成本。
(13)优选上述盖部能够从离开上述载置部的位置向覆盖上述载置部的位置转动,上述电线按压部呈从上述盖部突出的形状,在上述盖部向覆盖上述载置部的位置转动时,上述电线按压部中的与上述电线先接触的部分即先接触部呈角形状。
由于先接触部呈角形状,所以在盖部从离开载置部的位置向覆盖载置部的位置转动时(即,盖部关闭时),电线按压部容易陷入电线。由此,能够提高电线的保持力。另外,例如,与先接触部为圆形的形状的情况比较,盖部更容易关闭,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器的组装性。
(14)优选上述电线按压部具备:平面状的立起面部,从上述盖部立起;及平面状的前端面部,从上述立起面部的前端沿着上述电线的导出方向的后方延伸,上述先接触部成为上述立起面部与上述前端面部之间的角形状的部分,上述立起面部与上述前端面部之间的角度为90度以下。
通过成为上述结构,在通过转动而关闭盖部时,能够使先接触部与电线先接触。
(15)优选上述盖部中的与上述电线按压部的基端相连的基端面在上述盖部覆盖了上述载置部时与上述电线接触。
通过基端面与电线接触,能够抑制电线按压部过度地陷入电线。由此,例如,能够抑制电线的绝缘被覆开裂。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图5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搭载于例如汽车等车辆,并与连接于电线终端部、设备等的对象侧连接器嵌合。以下,将箭头Z所示的方向作为上方、将箭头Y所示的方向作为前方、将箭头X所示的方向作为左方进行说明。另外,有时针对多个相同部件,仅对一部分部件标注附图标记,针对其他部件省略附图标记。
[连接器10]
如图1所示那样,连接器10具备与电线11连接的端子20、壳体41、外壳体50。在壳体41的后端部配设有对收容于壳体41内的端子20的位置进行保持的后保持架60。电线11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构成的芯线12的周围均被由绝缘性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被覆13覆盖。
[端子20]
如图1所示那样,端子20具有端子主体21和外嵌于端子主体21的外壳30。端子主体21是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制的雌端子,且具备:方筒状的筒部22,在内部收容有与对象侧的雄端子连接的弹性接触片23;及电线连接部24,与筒部22的后方相连,并与电线11连接。夹持芯线12的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向后方延伸而形成于电线连接部24的后端部。
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从电线连接部24的后端部的上壁和下壁分别向后方以长方形的板状延伸。
[外壳30]
外壳30是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制或者硬质的合成树脂制,且成为能够插通电线连接部24、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的方筒状。在外壳30的后方侧设置有对一对夹持部26A、26B进行按压的上侧按压部31A及下侧按压部31B。上侧按压部31A和下侧按压部31B使外壳30的上壁及下壁向内方侧突出而形成,并形成为针对在前后方向上与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的长度对应的范围内而外壳的上壁与下壁之间的尺寸变小。
[壳体41]
如图2所示那样,连接器10具备收容端子20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41和外嵌于壳体41的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壳体50。壳体41成为扁平的长方体状,并在上下左右排列设置有多个腔体42。上下层的腔体42以交错状配置,在左右方向上,在上层侧的相邻的腔体42之间的中间部配置有下层的腔体42的宽度方向的中间(轴心)。
如图3所示那样,主卡定部48和临时卡定部47前后排列而突设于壳体41的两侧壁的外表面的后方侧。临时卡定部47和主卡定部48均成为前方侧以阶梯差状突出、后方侧具有突出尺寸以倾斜状变小的倾斜面的形状。
如图2所示那样,外壳体50形成后方开口并且前部被闭塞的方筒状。壳体41从后方侧嵌入外壳体50。在外壳体50的内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脱离限制部,上述脱离限制部与壳体41的外表面卡定,并保持壳体41收容于外壳体50的状态。
[后保持架60]
后保持架60是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且如图2所示那样,具备扁平的长方体状的主体61和经由铰接件73可转动地与主体61的后方侧连接的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铰接件73为薄壁的带状且形成为能够挠曲变形。上侧盖部74A和下侧盖部74B分别能够在覆盖载置部7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位置和离开载置部70的位置之间移动。换言之,上侧盖部74A和下侧盖部74B能够以铰接件73作为转动轴而转动。如图3所示那样,在主体61的两侧部设置有向前方延伸的一对卡定框72。
如图1所示那样,在后保持架60的上壁形成有向内方突出的端子卡定部62。端子卡定部62从后方与外壳的后端部接触,由此,端子在壳体的腔体42内在后方以防脱状态被保持。
如图2所示那样,在主体61的后方侧延伸出有在两个面载置有电线11的载置部70。在载置部70载置有从收容有端子20的腔体42向后方导出的电线11。如图4所示那样,以沿着电线11的外周面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成为波形状的多个电线布设槽71沿左右方向排列形成于载置部70的上下的两个面。
如图3所示的那样,一对卡定框72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挠曲变形,并贯通形成有长方形的卡定孔72A。在卡定孔72A的孔缘卡定有壳体41的临时卡定部47或者主卡定部48。
如图2所示那样,对载置于载置部70的两个面的电线布设槽71的多个电线11进行压制的电线按压部75向电线11侧突设于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电线按压部75以尖端渐细状突出,并遍及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而延伸。
如图3所示那样,在下侧盖部74B的侧壁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盖锁定部76。在上侧盖部74A中的与盖锁定部7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呈框状并能够弹性变形的盖锁定接受部77。盖锁定部76与盖锁定接受部77弹性卡定,由此保持为上侧盖部74A与下侧盖部74B关闭的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那样,在上侧盖部74A的后端部形成有从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突出的止开部78。止开部78在上侧盖部74A和下侧盖部74B覆盖载置部70的位置处从上侧盖部74A朝向下侧盖部74B突出。止开部78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状。在止开部78的前端形成有以钩状形成的钩部79。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包括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也包括即便在不是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情况下也实质可认定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的情况。
如图2所示那样,在下侧盖部74B中的与止开部78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与钩部79卡定的止开接受部80。在上侧盖部74A和下侧盖部74B覆盖载置部70的位置,止开部78的钩部79与止开接受部80弹性卡定,由此,可抑制在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处上侧盖部74A和下侧盖部74B在上下方向上打开。
如图5所示那样,在壳体41嵌合于外壳体50的内部的状态下,外壳体50配设为覆盖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的外周。
[连接器10的制造工序的一个例子]
对连接器10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连接器10的制造工序不限定于下述内容。
在端子主体21的后端部外嵌有外壳30的状态的端子20设置于壳体41的腔体42。另外,通过使后保持架60的卡定框72卡定于壳体41的临时卡定部47,将后保持架60以临时卡定状态组装于壳体41。
接下来,从后保持架60的后方侧插通有将终端部的绝缘被覆13剥离而使芯线12露出的电线11,并穿过上侧按压部31A及下侧按压部31B之间,并且进一步穿过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之间。接着,外壳30相对于端子主体21向前方侧滑动。这样,如图1所示那样,上侧按压部31A将上侧夹持部26A向下方按压并使其变形,并且下侧按压部31B将下侧夹持部26B向上方按压并使其变形。由此,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夹持电线11的芯线12。
接下来,使后保持架60相对于壳体41向前方移动。这样,向临时卡定部47的卡定解除,抵接于主卡定部48的卡定框72挠曲变形而使卡定框72与主卡定部48卡定,成为主卡定状态。
接下来,上侧盖部74A向下方转动,并且下侧盖部74B向上方转动。盖锁定部76与盖锁定接受部77卡定,并且止开部78与止开接受部80卡定。其后,若从壳体41的前方侧装配外壳体50则连接器10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具备与电线11的前方端部连接的端子20和收容端子20的壳体41,壳体41具备:载置部70,供从收容端子20的位置向后方导出的电线11载置;及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形成为能够在覆盖载置部70的位置与离开载置部70的位置之间移动,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具有在覆盖载置部70的位置朝向载置部70按压载置于载置部70的电线11的电线按压部75。
通过设置于壳体41的载置部70和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夹持电线11,因此,与使用不同于壳体41的其他部件的罩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零件数量。由此,能够减少连接器10的制造成本。
电线11夹持在载置部70与电线按压部75之间,因此,可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外力传递至端子20。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在内部收容壳体41的外壳体50,外壳体50从外侧覆盖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
外壳体50覆盖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因此,可抑制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打开。由此,能够可靠地夹持电线11。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盖部74A和下侧盖部74B夹着载置部70而设置于壳体41。
在通过电线11夹着载置部70排列配设而在载置部7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双方载置有电线11的形态的连接器10中,能够通过夹着载置部70设置的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来按压分别载置于载置部70的两个面的电线11。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侧盖部74A设置有朝向夹着载置部70而设置的下侧盖部74B突出并在覆盖载置部70的位置与下侧盖部74B卡定的止开部78。
通过止开部78,能够抑制盖部打开。
根据本实施方式,止开部78设置于左右方向(与电线11导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位置。
止开部78设置于与电线11导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中央位置,因此,能够更加抑制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打开。
根据本实施方式,端子20具备夹持电线11的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和与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的外侧嵌合的外壳30,外壳30具有将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朝向电线11按压的上侧按压部31A及下侧按压部31B。
通过被设置于外壳30的上侧按压部31A及下侧按压部31B按压,由此上侧夹持部26A及下侧夹持部26B夹持电线11。由此,端子20与电线11电连接,因此,不需要压接用的夹具等大规模的设备投资,因此,能够减少端子20的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6~图8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连接器90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那样,在后保持架91中的电线按压部75的后方形成有应变消除部92。应变消除部92从后保持架91的上壁向下方突出而形成。应变消除部9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形成有比较缓和的斜面。电线1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保持为沿着应变消除部92的倾斜向下方屈曲的形状。将应变消除部92的从后保持架91的上壁起的突出尺寸设定得大于电线11的直径。
如图6所示的那样,在后保持架91的比应变消除部92靠后方的位置形成有朝向电线11突出的上侧辅助突起部93A及下侧辅助突起部93B。上侧辅助突起部93A设置于上侧盖部94A,下侧辅助突起部93B设置于下侧盖部94B。上侧辅助突起部93A和下侧辅助突起部93B在上侧盖部94A和下侧盖部94B关闭的状态下形成于对应的位置。上侧辅助突起部93A及下侧辅助突起部93B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排列有两条而形成。在上侧盖部94A和下侧盖部94B关闭的状态下,成为通过上侧辅助突起部93A及下侧辅助突起部93B而夹持了电线11的状态。
如图7所示那样,在上侧盖部94A和下侧盖部94B关闭的状态下,在上侧盖部94A及下侧盖部94B从外侧缠绕有捆束部件95。通过该捆束部件95,将上侧盖部94A及下侧盖部94B分别朝向电线11按压。捆束部件95具有呈带状的带部96和将带部96的端部彼此以防脱状态固定的防脱部97。捆束部件95可以是合成树脂制,另外也可以是金属制。作为捆束部件95,能够适当地选择公知的构造。
如图6所示那样,在上侧盖部94A及下侧盖部94B凹陷地形成有供捆束部件95安装的槽98。槽98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形成为与捆束部件95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上述的上侧辅助突起部93A和下侧辅助突起部93B形成于与槽98对应的位置。换言之,在形成于上侧盖部94A的槽98的下方形成有上侧辅助突起部93A,在形成于下侧盖部94B的槽98的上方形成有下侧辅助突起部93B。由此,通过捆束部件95朝向电线施加的力直接向上侧辅助突起部93A及下侧辅助突起部93B传递。
如图8所示那样,从后方观察时,槽98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稍微膨胀的形状。由此,可抑制在上侧盖部94A及下侧盖部94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捆束部件95浮起。由此,通过捆束部件95朝向电线11施加的力可靠地向电线11传递。
如图8所示的那样,从后方观察,从后保持架91导出电线11的电线导出口99的形状在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延伸并且向上以凸状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安装于壳体41的后保持架91具有将电线11以在前后方向上屈曲的状态保持的应变消除部92,应变消除部92设置于比电线按压部75靠后方的位置。
电线11通过应变消除部92以在前后方向上屈曲的姿势被保持,因此,施加于电线11的外力被电线11中的屈曲的部分吸收。由此,可靠地抑制施加于电线11的外力传递至端子20。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因此,针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缠绕于壳体41的外侧的捆束部件95,捆束部件95在壳体41中的比电线按压部75靠后方的位置处以电线11夹持在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之间的状态缠绕。
通过捆束部件95可抑制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打开,因此,能够在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与载置部70之间稳固地夹持电线11。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侧盖部94A及下侧盖部94B中分别缠绕有捆束部件95的区域形成有朝向电线11突出的上侧辅助突起部93A及下侧辅助突起部93B。
通过捆束部件95而施加的按压力经由上侧辅助突起部93A及下侧辅助突起部93B而可靠地向电线11传递。由此,能够通过上侧盖部74A及下侧盖部74B可靠地保持电线11。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9~图15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0的后保持架101形成有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以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2列)排列的电线按压部102。电线按压部102从后保持架101的上侧盖部103的下表面108(基端面的一个例子)向下方突出,并且从后保持架101的下侧盖部104的上表面109(基端面的一个例子)向上方突出。
如图10所示那样,电线按压部102具有上侧盖部103的下表面108及从下侧盖部104的上表面109立起的立起面部105。立起面部105在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关闭的状态下,形成为与前后方向交叉的平面状。
电线按压部102具有平面状的前端面部106,上述平面状的前端面部106在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关闭的状态下从立起面部105的前端沿着后方延伸。
立起面部105与前端面部106的边界部分呈角形状,成为先接触部107。先接触部107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形成。先接触部107在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以铰接件73作为转动轴而向覆盖载置部70的位置转动时,在电线按压部102中开始与电线11接触。
立起面部105与前端面部106所成的角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为90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实质成为90度。实质成为90度包括90度,并且还指即便不是90度也可实质地认定为90度的角度,例如可包括85度以上且95度以下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按压部102的后部以随着朝向后方而接近上侧盖部103的下表面及下侧盖部104的上表面的方式倾斜。由此,从侧方观察时,电线按压部102成为从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朝向前端面部106而尖端渐细的形状。
如图11所示那样,在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关闭的状态下,上侧盖部103的下表面108从上方与电线11接触。另外,虽详情未图示,但下侧盖部104的上表面109从下方与电线11接触。在电线按压部102接触了电线11的状态下,电线按压部102的前端不与电线11的芯线接触。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因此,针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12示出上侧盖部103离开了电线11的状态。以铰接件73作为转动轴,使上侧盖部103向接近载置部的方向转动。这样,如图13及图14所示那样,电线按压部102的先接触部107从上方与电线11的绝缘被覆接触。先接触部107呈角形状,因此,电线按压部102的先接触部107陷入电线11的绝缘被覆13。
并且,若使上侧盖部103以铰接件73作为转动轴转动,则如图15所示那样,电线按压部102的前端面部106陷入电线11的绝缘被覆13。
在上侧盖部103固定为覆盖了载置部70的状态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那样,电线按压部102的立起面部105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立起的状态,前端面部106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状态。由此,在电线11向后方被拉动时,通过电线按压部102的立起面部105,能够承受电线11向后方被拉动的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能够从离开载置部70的位置向覆盖载置部70的位置转动,电线按压部102成为从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分别突出的形状,在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向覆盖载置部70的位置转动时,电线按压部102中的作为先与电线11接触的部分的先接触部107呈角形状。
先接触部107呈角形状,因此,在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从离开载置部70的位置向覆盖载置部70的位置转动时(即,在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关闭时),电线按压部102容易陷入电线11。由此,能够提高电线11的保持力。另外,例如,与先接触部107为圆形形状的情况比较,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容易关闭,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器100的组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按压部102具备从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分别立起的平面状的立起面部105和从立起面部105的前端沿着电线11的导出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平面状的前端面部106,先接触部107成为立起面部105与前端面部106之间的角形状的部分,立起面部105与前端面部106之间的角度为90度以下。
通过成为上述结构,在通过转动而将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关闭时,能够使先接触部107与电线11先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线按压部102成为从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侧的基端朝向前端面部106而尖端渐细的形状。
通过成为上述结构,电线按压部102容易陷入电线1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盖部103的下表面108与电线按压部102的基端相连,下侧盖部104的上表面109与电线按压部102的基端相连。上侧盖部103的下表面108及下侧盖部104的上表面109在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覆盖了载置部70时与电线11接触。
通过上侧盖部103的下表面108及下侧盖部104的上表面109与电线11接触,能够抑制电线按压部102过度陷入电线11。由此,例如,能够抑制电线11的绝缘被覆13开裂。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电线按压部102设置于上侧盖部103及下侧盖部104。
通过设置多个电线按压部102,能够进一步提高电线11的保持力。
<实施方式4>
接下来,参照图16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电线按压部110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电线按压部110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将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电线按压部110的间隔设定得小于电线11的直径。由此,电线按压部110的左右两侧部陷入电线11的绝缘被覆。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大致相同,因此,针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5>
接下来,参照图17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电线按压部111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电线按压部11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各电线按压部111设置于与电线11对应的位置。从前后方向观察时电线按压部111的前端面部106形成为弧状。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大致相同,因此,针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6>
接下来,参照图18~图25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连接器119进行说明。如图18及图19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保持架120的上侧盖部121的后端部,突出有向左方及右方突出的上侧肋122(肋的一个例子)。另外,在后保持架120的下侧盖部123的后端部,突出有向左方及右方突出的下侧肋124(肋的一个例子)。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的在左右方向上的突出尺寸几乎相同地形成。
如图20所示那样,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的前端部成为朝向前方倾斜的锥状。由此,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形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尖端渐细的形状。
如图21及图22所示那样,外壳体125具有收容有壳体126的收容部127。收容部127具有在后方开口的开口部128。从该开口部128,从后方在收容部127内收容壳体126。
在收容部127的开口部128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以从开口部128的后表面凹陷的形状形成的盖压制部129。盖压制部129从后方收容后保持架120的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
如图22及图23所示那样,在壳体126收容于收容部127内时,盖压制部129的内表面与后保持架120的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抵接。由此,后保持架120的上侧盖部121向下方被按压,后保持架120的下侧盖部123向上方被按压。作为其结果,后保持架120的上侧盖部121与下侧盖部123的间隔比壳体126收容于收容部127内之前的状态窄。
如图18所示那样,在上侧盖部121的上表面的靠后端部的位置向上方突出地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上侧凸部130(凸部的一个例子)。三个上侧凸部130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上侧凸部形成为比位于左方及右方的上侧凸部稍大。
如图19所示那样,在下侧盖部123的下表面的靠后端部的位置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下侧凸部131(凸部的一个例子)。三个下侧凸部131中的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下侧凸部形成为比位于左方及右方的下侧凸部稍大。
如图21及图22所示那样,上侧凸部130通过与上侧盖部121的下表面接触而向下方被按压。由此,上侧盖部121朝向下侧盖部123被压下去。另外,下侧凸部131通过与下侧盖部123的上表面接触而向上方被按压。由此,下侧盖部123朝向上侧盖部121被推起来。作为其结果,后保持架120的上侧盖部121与下侧盖部123的间隔比壳体126收容于收容部127内之前的状态窄。
针对除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因此,针对相同部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图20所示那样,后保持架120的上侧盖部121与下侧盖部123成为通过盖锁定部132与盖锁定接受部133弹性卡合而关闭的状态。为了使盖锁定部132与盖锁定接受部133弹性卡合,在盖锁定部132及盖锁定接受部133的一方或者双方设置有所谓的游隙。另外,上侧盖部121和下侧盖部123设定有零件的制造误差,并且还设定有组装公差。因此,如图20及图24所示那样,在盖锁定部132与盖锁定接受部133弹性卡合的状态下,在上侧盖部121与下侧盖部123之间产生间隙,上侧盖部121与下侧盖部123松动。由于该松动而使电线按压部对电线11的按压力减弱,由此恐怕导致壳体126的电线11保持性能降低。
鉴于上述方面,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19具备外壳体125,上述外壳体125在内部收容壳体126,在上侧盖部121及下侧盖部123设置有从上侧盖部121及下侧盖部123的外表面分别突出的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在外壳体125设置有盖压制部129,上述盖压制部129在收容壳体126时将上侧肋122压向下侧盖部123并且将下侧肋124压向上侧盖部121。
通过将上侧肋122压向下侧盖部123并且将下侧肋124压向上侧盖部121,抑制上侧盖部121与下侧盖部123之间的松动,能够提高壳体126的电线保持性能(参照图23及图25)。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盖部121与下侧盖部123从与电线11的导出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通过盖锁定部132和盖锁定接受部133而卡定,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分别设置于上侧盖部121及下侧盖部123中的与电线11的导出方向及上下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的侧部。
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设置于左右方向的侧部,因此,例如与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设置于上下方向的侧部的结构比较,能够抑制上侧盖部121与下侧盖部123的闭合的部分打开。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壳体125具备收容部127,上述收容部127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128,并从开口部128收容壳体126,盖压制部129呈从开口部128的开口缘的后表面凹陷的形状,肋位于一方的盖部的后端侧,并从后方收容于盖压制部129,盖压制部129的内表面相对于上侧肋122从朝向下侧盖部123的方向(上方)接触,相对于下侧肋124从朝向上侧盖部121的方向(下方)接触,由此将上侧盖部121及下侧盖部123压制为相互接近。
盖压制部129呈从开口缘的后表面凹陷的形状,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分别位于上侧盖部121及下侧盖部123的后端侧,因此,在壳体126收容于外壳体125的中途的状态下盖压制部129没有压制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由此,与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位于上侧盖部121及下侧盖部123的前端侧的结构比较,能够提高壳体126向外壳体125收容的作业的作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的前端部呈朝向前方倾斜的锥状。
上侧肋122及下侧肋124的前端部呈锥状,因此,成为将壳体126向外壳体125的收容部127收容时的引导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侧盖部121及下侧盖部123分别设置有从上侧盖部121及下侧盖部123的外表面突出并与收容部127的内表面接触的上侧凸部130及下侧凸部131。
通过上侧凸部130及下侧凸部131与收容部127的内表面接触,能够抑制上侧盖部121及下侧盖部123的膨胀。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不限定于通过上述叙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1)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构成为壳体41具有后保持架60、91,但也可以构成为壳体41不具有后保持架。
(2)也可以构成为,端子通过压接于电线的外周的筒体而与电线连接。
(3)也可以构成为,端子具有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夹持部。
(4)也可以如图26所示那样,省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止开部及止开接受部。
(5)在实施方式2中,形成于后保持架91的电线按压部、应变消除部92、辅助突起部93A、93B及槽98的前后方向的配置没有被限定,能够成为任意的配置。
(6)止开部78也可以设置于与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不同的位置。也可以设置有两个以上的止开部78。
(7)也可以构成为在壳体设置有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盖部。
(8)上侧凸部130及下侧凸部131的个数也可以为一个、两个或者四个以上。
附图标记说明
10、90、100、119...连接器
11...电线
12...芯线
13...绝缘被覆
20...端子
21...端子主体
22...筒部
23...弹性接触片
24...电线连接部
26A...上侧夹持部
26B...下侧夹持部
30...外壳
31A...上侧按压部
31B...下侧按压部
41、126...壳体
42...腔体
47...临时卡定部
48...主卡定部
50、125...外壳体
51...方筒部
60、91、101、120...后保持架
61...主体
62...端子卡定部
70...载置部
71...电线布设槽
72...卡定框
72A...卡定孔
73...铰接件
74A、94A、103、121...上侧盖部
74B、94B、104、123...下侧盖部
75、102、110、111...电线按压部
76、132...盖锁定部
77、133...盖锁定接受部
78...止开部
79...钩部
80...止开接受部
92...应变消除部
93...辅助突起部
93A...上侧辅助突起部
93B...下侧辅助突起部
95...捆束部件
96...带部
97...防脱部
98...槽
99...电线导出口
105...立起面部
106...前端面部
107...先接触部
108...下表面
109...上表面
122...上侧肋
124...下侧肋
127...收容部
128...开口部
129...盖压制部
130...上侧凸部
131...下侧凸部。

Claims (12)

1.一种连接器,具备:
端子,连接于电线的前方端部;及
壳体,收容所述端子,
所述壳体具备:
载置部,供从收容所述端子的位置向后方导出的所述电线载置;及
盖部,形成为能够在覆盖所述载置部的第一位置与离开所述载置部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盖部具备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载置部相向的面,所述面具备电线按压部,
所述电线按压部构成为,在所述盖部处于第一位置时朝向所述载置部按压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电线,
所述盖部至少具备夹着所述载置部而设置的第一盖部和第二盖部,
所述连接器具备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在内部收容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盖部和所述第二盖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从盖部的外表面突出的肋,
在所述外壳体设置有将所述肋压向所述第一盖部和所述第二盖部中的另一方的盖压制部,
所述第一盖部和所述第二盖部在与所述电线的导出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上卡定,
所述肋设置于所述第一盖部和所述第二盖部中的与所述电线的导出方向及所述上下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的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在内部收容所述壳体并从外侧覆盖所述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盖部具备在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盖部突出并且与所述第二盖部卡定的止开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外壳体具备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具有在后表面开口的开口部,并从所述开口部收容所述壳体,
所述盖压制部形成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缘凹陷的形状,
所述肋位于所述第一盖部的后端侧,并从后方收容于所述盖压制部,
通过所述盖压制部的内表面从朝向所述第一盖部和所述第二盖部中的另一方的方向与所述肋接触,所述一方的盖部被压向所述另一方的盖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盖部或所述第二盖部设置有从盖部的外表面突出并与所述收容部的内表面接触的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应变消除部,所述应变消除部将所述电线以在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屈曲的状态保持,
所述应变消除部设置于比所述电线按压部靠后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缠绕于所述壳体的外侧的捆束部件,
所述捆束部件在所述壳体中的比所述电线按压部靠后方的位置处,以所述电线夹持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载置部之间的状态缠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盖部中的缠绕有所述捆束部件的区域形成有朝向所述电线突出的辅助突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具备:
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及
与所述夹持部的外侧嵌合的外壳,
所述外壳具有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按压的按压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盖部能够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
所述电线按压部具有从所述盖部的所述外表面突出并且呈角形状的先接触部,
所述先接触部是在所述盖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转动时与所述电线先接触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线按压部具备:
平面状的立起面部,从所述盖部立起;及
平面状的前端面部,从所述立起面部的前端向所述电线的导出方向的后方延伸,
所述先接触部成为所述立起面部与所述前端面部之间的角部,
所述立起面部与所述前端面部之间的角度为90度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盖部中的与所述电线按压部的基端相连的基端面在所述盖部覆盖了所述载置部时与所述电线接触。
CN202080038630.1A 2019-06-12 2020-06-01 连接器 Active CN1138750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9702 2019-06-12
JP2019109702 2019-06-12
JP2019-155818 2019-08-28
JP2019155818A JP7190409B2 (ja) 2019-06-12 2019-08-28 コネクタ
PCT/JP2020/021653 WO2020250740A1 (ja) 2019-06-12 2020-06-0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5096A CN113875096A (zh) 2021-12-31
CN113875096B true CN113875096B (zh) 2024-05-10

Family

ID=73782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8630.1A Active CN113875096B (zh) 2019-06-12 2020-06-0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24044A1 (zh)
CN (1) CN113875096B (zh)
WO (1) WO2020250740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3872A (en) * 1981-05-11 1983-11-08 Amp Incorporated Preloa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618952U (ja) * 1984-06-21 1986-01-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H01105482A (ja) * 1987-10-19 1989-04-2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US6478609B1 (en) * 2000-10-02 2002-11-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train relief assembly
JP2005317365A (ja) * 2004-04-28 2005-11-10 Fujikura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41725A (ja) * 2005-11-21 2007-06-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9054483A (ja) * 2007-08-28 2009-03-1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圧着構造およびこの端子圧着構造を備えた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1779337A (zh) * 2007-08-20 2010-07-14 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N201629444U (zh) * 2010-01-13 2010-11-10 好庆科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扣合式连接器
CN102208727A (zh) * 2010-03-29 2011-10-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5248573U (zh) * 2015-10-29 2016-05-18 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线转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3872A (en) * 1981-05-11 1983-11-08 Amp Incorporated Preloa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618952U (ja) * 1984-06-21 1986-01-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H01105482A (ja) * 1987-10-19 1989-04-21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
US6478609B1 (en) * 2000-10-02 2002-11-1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train relief assembly
JP2005317365A (ja) * 2004-04-28 2005-11-10 Fujikura Ltd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41725A (ja) * 2005-11-21 2007-06-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1779337A (zh) * 2007-08-20 2010-07-14 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JP2009054483A (ja) * 2007-08-28 2009-03-12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圧着構造およびこの端子圧着構造を備えた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201629444U (zh) * 2010-01-13 2010-11-10 好庆科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扣合式连接器
CN102208727A (zh) * 2010-03-29 2011-10-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5248573U (zh) * 2015-10-29 2016-05-18 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线转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5096A (zh) 2021-12-31
US20220224044A1 (en) 2022-07-14
WO2020250740A1 (ja)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09323B1 (ko) 변형 완화부를 구비하는 커넥터 조립체
JP5736137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EP173707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US9455525B2 (en)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conductive member to isolate terminal from vibrations in a wire
KR101181608B1 (ko) 커넥터 및 케이블 리테이너
JP5033651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組立方法
US6817888B2 (en) Connector with cover
US6832922B2 (en) Lever-type connector with correction portion for correcting deformations in a connector cover
WO2012153472A1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このコネクタ端子を含むカードエッジ型コネクタ
JPH1024754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220029354A1 (en) Connector
US9048577B2 (en) Lever connector with waterproofing
CN108988613B (zh) 电源转换器及其电连接器模块
KR102463691B1 (ko) 커넥터
CN113875096B (zh) 连接器
JP2005149935A (ja)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1104375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filler surrounding a wall that surrounds a contact
JP2011060426A (ja) コネクタ
EP4012851B1 (en) Connector
WO2021079587A1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587995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190409B2 (ja) コネクタ
US10971829B2 (en) Connector and package body
JP4871628B2 (ja) コネクタ
US11158977B2 (en) Connector including guiding structure between cover and hous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