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98023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98023U
CN214098023U CN202120353579.5U CN202120353579U CN214098023U CN 214098023 U CN214098023 U CN 214098023U CN 202120353579 U CN202120353579 U CN 202120353579U CN 214098023 U CN214098023 U CN 2140980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transparent
display area
display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535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磊
王汉永
潘光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535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9802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81261 priority patent/WO2021185270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980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980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透明胶线及遮光胶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透明胶线沿显示面板的周边贴设于非显示区的背面,以使非显示区粘接在扩散板或背板组件上;遮光胶线沿透明胶线的延伸方向贴设于透明胶线的外侧,遮光胶线能够遮挡经透明胶线向外射出的光线,并能够辅助透明胶线将非显示区粘接在扩散板或背板组件上。本实用新型利用透明胶线与遮光胶线配合,透明胶线靠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透明胶线起到围坝的作用,能够避免遮光胶线渗入显示区;遮光胶线位于透明胶线外侧,起到遮光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显示装置的透光风险。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显示装置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窄边框的液晶显示器设计,以其简约时尚的外观已成为液晶显示器的发展趋势,液晶面板的非显示区域BM(Black Matrix)区的宽度随之逐渐变窄。
在相关技术中,窄边框的液晶显示器对液晶面板的BM区的结构固定具有高要求,目前通用的方案是采用透明UV胶水来固定液晶面板,但采用透明UV胶水具有透光问题,行业通常使用遮光胶带贴附的方式来进行遮光,但遮光胶带在长期使用中容易因脱落或开胶,因此仍存在透光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优化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内的显示面板的粘接结构,并降低显示装置的透光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其正面用于显示图像,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周边的非显示区;透明胶线,其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周边贴设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背面,以使所述非显示区粘接在扩散板或背板组件上;及遮光胶线,其沿所述透明胶线的延伸方向贴设于所述透明胶线的外侧,所述遮光胶线能够遮挡经所述透明胶线向外射出的光线,并能够辅助所述透明胶线将所述非显示区粘接在扩散板或背板组件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遮光胶线与所述透明胶线并排地贴设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背面。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遮光胶线为喷涂在所述透明胶线外侧的遮光涂层。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透明胶线为透明UV胶,所述遮光胶线为黑色UV胶或热熔胶。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膜片和扩散板;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侧,且所述光学膜片的外边界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内边界和外边界之间;所述扩散板贴设于所述光学膜片的背侧,且所述扩散板的外边界超出所述非显示区的外边界;所述透明胶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外侧,并贴设于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扩散板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上具有粘接面;所述透明胶线贴设于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粘接面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背板组件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具有所述粘接面;所述非显示区通过所述透明胶线粘接在所述背板的粘接面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背板组件包括中框,所述中框上具有所述粘接面;所述非显示区通过所述透明胶线粘接在所述中框的粘接面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周侧,并贴设于所述遮光胶线的外侧。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外框,所述外框间隔地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周侧,所述遮光胶带夹设于所述示面板与所述外框之间。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利用透明胶线与遮光胶线配合,透明胶线靠近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透明胶线起到围坝的作用,能够避免遮光胶线渗入显示区;遮光胶线位于透明胶线外侧,起到遮光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显示装置的透光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的一种固定方案的结构示意图,该方案中显示面板固定于背板组件的中框或背板上。
图2是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固定方案的结构示意图,该方案中显示面板固定于光学膜片上。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布局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四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五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第六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扩散板和光学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a/1b、显示面板;11/11a/11b、非显示区;12/12a/12b、显示区;13、侧封胶;2/2a/2b、光学膜片;21、裁切区;3/3a/3b、扩散板;4、透明胶线; 5、遮光胶线;6、透明胶层;7/7a/7b、背板组件;71、背板;72、中框;73、外框;701/701a、第一承载部;702/702a、第二承载部;8/8a/8b、导光件;9/9a/9b、遮光胶带;10b、发光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液晶显示器是显示装置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窄边框的液晶显示器设计,以其简约时尚的外观已成为液晶显示器的发展趋势,液晶面板的非显示区域BM(Black Matrix)区的宽度随之逐渐变窄。
在相关技术中,窄边框的液晶显示器对液晶面板的BM区的结构固定具有高要求,目前通用的方案是采用透明UV胶水来固定液晶面板。
图1是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1a的一种固定方案的结构示意图,该方案中显示面板1a固定于背板组件7a的中框或背板上。
请参阅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背板组件7a,背板组件7a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背板组件7a包括第一承载部701a和第二承载部702a,第二承载部702a位于第一承载部701a外侧,并向前凸伸出第一承载部701a,其中显示面板1a固定于第二承载部702a上。目前现有的窄边框的液晶显示器中,受限于显示面板1a的非显示区11a,即BM区较小,光学膜片2a和扩散板3a采用全贴合的方式固定光学膜片2a。光学膜片2a位于显示面板1a与扩散板3a之间,玻璃扩散板3a的尺寸通常小于显示面板1a的显示区12a。
为了保证固定的可靠性,扩散板3a需要粘接到背板组件7a的中框或背板上,故将扩散板3a通过粘接件粘接固定于第一承载部701a。因扩散板3a 的尺寸通常小于显示面板1a的显示区12a,因此,扩散板3a的粘接面必然会进入显示面板1a的显示区12a,粘接件的存在导致光线在此处形成暗影,为了消除暗影对显示装置的影响,扩散板3a通过胶带粘贴到导光件8a上,导光件8a再通过胶带粘接到背板组件7a的第一承载部701a上,导光件8a 能够改变光线的路径,由此改善暗影带来的影响。
扩散板3a的粘接需要贴附导光件8a,导致生产工序复杂,生产成本较高。同时受导光件8a的影响,LED排布会尽量靠近显示面板1a的显示区12a 以改善主观暗影问题,通常结构外观上都是直角外观,影响产品外观的美观性。
请参阅图1,在本方案中,显示面板1a通过透明UV胶水粘接固定于背板组件7a的第二承载面702a上,在透明UV胶水处具有透光问题。目前通常使用遮光胶带9a在侧方贴附的方式来进行遮光,但遮光胶带9a在长期使用中容易因脱落或开胶,因此仍存在透光风险。
若选择具有遮光性的胶水来实现显示面板1a的固定,因胶水的遮光性,不会出现透光问题,但因显示面板1a的BM较小,容易在固定的过程中将胶水挤压至显示区12a,挤压至显示区12a的胶水会使得显示面板的边缘出现暗影问题,影响显示效果。
图2是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1b的另一种固定方案的结构示意图,该方案中显示面板1b固定于光学膜片2b上。
请参阅图2,在该方案中,光学膜片2b和扩散板3b同样采用全贴合的方式固定光学膜片2b。显示面板1b的非显示区11b粘接固定在光学膜片2b 上。扩散板3b的固定面需要通过胶带粘贴到导光件8b上,导光件8b再通过胶带粘接到背板组件7b的中框或背板上,导致生产工序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然而在该方案中,光学膜片2b内的膜片与膜片之间具有分层风险,容易导致显示面板1b与扩散板3b分离,从而影响显示边板1b的粘接可靠性,进而在结构的稳定性上留下隐患。
发光光源10通常设置在背板组件7b上。受导光件8b透光度的影响,发光光源10排布需要尽量靠近显示区12b边界,以改善显示面的主观暗影问题,故背板组件7b及显示装置整体在外观上通常都是直角外观,使得外观不够美观。
在本方案中,同样采用透明UV胶水进行粘接,在透明UV胶水处具有透光问题。目前通常使用遮光胶带9b在侧方贴附的方式来进行遮光,但遮光胶带9b在长期使用中容易因脱落或开胶,因此仍存在透光风险。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布局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3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主要包括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扩散板3、透明胶线4、遮光胶线5、透明胶层6及背板组件7。
其中,显示面板1的正面为显示面,用于显示图像,为便于表述,显示面板1的的显示面所在方向为前侧方向,显示面板1的与显示面相背的方向即为后侧方向。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12和位于显示区12周边的非显示区11,非显示区11即为BM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的周侧,并位于非显示区11的外侧壁上设有侧封胶13。侧封胶13能够对非显示区11进行遮光,以有效地防止显示面板1中的光线从非显示区11的侧部进行透光。
光学膜片2平行地设于显示面板1的背侧,光学膜片2包括至少一层。
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2可以包括两层膜片,具体为棱镜片和增亮膜。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3可以包括三层膜片,具体为扩散片、棱镜片和增亮片。
当光学膜片包括两层以上膜片时,膜片与膜片之间通过面贴合的方式粘合固定在一起。
扩散板3采用面贴合的方式贴设于光学膜片2的背侧。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及扩散板3之间相互平行并形成一个整体,可以使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及扩散板3连接后的整体厚度较薄。
请参阅图5,光学膜片2的尺寸大于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12的尺寸。光学膜片2的外边界位于非显示区11的内边界和外边界之间。即光学膜片2 的外边界超出显示区12的外边界,但仍在非显示区11的外边界以内。光学膜片2的外边界在显示区12的外边界以外,可以有效地代替导光件8,起到一定散光的作用,进而解决显示区12边界的暗影问题。
扩散板3的尺寸大于光学膜片2的尺寸。扩散板3的外边界超出光学膜片2的外边界,以使扩散板3超出光学膜片2外边界的区域,能够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1相连,进而使显示面板1能够与扩散板3采用框贴的方式直接相连,将光学膜片2夹设在显示面板1与扩散板3之间,以解决因光学膜片2的分层问题所带来的显示面板1的粘接可靠性问题。同时,因扩散板 3的尺寸大于光学膜片2的尺寸,故扩散板3的外边界也能够在显示区12的外边界以外,也可以有效地代替导光件8,起到一定散光的作用,进一步解决显示区12边界的暗影问题。
透明胶线4呈长条状,并沿边设于光学膜片2的周边外侧,且透明胶线 4贴设于非显示区11的背面与扩散板3之间,以用于使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1直接粘接在扩散板3上,实现显示面板1与扩散板3的固定相连,即显示面板1可通过透明胶线4与扩散板3实现框贴连接。同时透明胶线4能够透光,也能够代替导光件8,起到一定散光的作用,可帮助解决显示区12边界的暗影问题。透明胶线4可采用透明UV胶,其能够在UV灯的照射下快速固化。同时透明UV胶流动性较强,即使在显示面板1与扩散板3的按压下扩散,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12,因胶体透明,也不会影响显示区12 的显示性能。
遮光胶线5呈长条状,并沿透明胶线4的延伸方向贴设于透明胶线4的外侧。遮光胶线5能够遮挡在显示面板1与扩散板3之间的间隙中经透明胶线4向外射出的光线,以起到遮光的作用,并有效地解决透明胶线4透光的问题。同时遮光胶线5能够辅助透明胶线4,使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1能够更加稳固地粘接在扩散板3上,提升显示面板1与扩散板3相连的牢固性。
透明胶层6贴设在扩散板3的背侧,并位于扩散板3的周沿。背板组件 7上具有第一承载部701,扩散板3的周沿通过透明胶层6粘接在背板组件7 的第一承载部701上,即采用框贴的方式,实现扩散板3与背板组件7的粘接固定。因光学膜片2和扩散板3的外边界均在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12的外边界以外,故透明胶层6可代替导光件8起到散光的作用,并有效地解决显示面边界的暗影问题。透明胶层6可采用透明UV胶。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扩散板3和遮光胶线5的外侧还贴设有遮光胶带9。遮光胶带9位于显示面板1的周侧,遮光胶带9能够包覆遮光胶线5和扩散板3的外侧壁,可进一步有效地遮挡光线,防止光线从侧部透出。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组件7设于显示面板1的后侧,用于为显示面板1及扩散板3等提供安装空间及进行结构支撑。
背板组件7主要包括背板71和中框72。背板71间隔地设于显示面板1 及扩散板3的后侧。中框72设于背板71的周边,并且中框72与背板71连接形成有一容置腔,发光光源10可以排布在背板71上,并位于容置腔内部。发光光源10可采用如LED进行排布。
中框72上具有第一承载部701,第一承载部701位于中框72的前端面上。即透明胶层6设于中框72的前端面上,扩散板3的周沿通过透明胶层6 粘接在中框72的第一承载部701上。
在上述显示面边界的暗影问题被解决后,可以使LED的排布向容置腔内部延伸。故中框72可由背板71的边缘弯折并斜向前延伸形成,即中框72 的截面可形成斜面结构,以更好地提升显示装置的外观,可实现对显示装置外观的优化,此时LED仍排布在背板71上。
可以理解的是,背板71和中框72可采用相互可拆卸的连接结构,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当背板71和中框72一体成型时,即相当于只有背板 71而缺省中框72的结构,此时,第一承载部701设于背板71上,扩散板3 的周沿通过透明胶层6粘接在背板71的第一承载部70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组件7包括外框73。外框73包覆在中框72的外侧或背板71边缘的外侧。同时外框73能够延伸至扩散板3及显示面板1的周侧,以对扩散板3及显示面板1进行有效地防护。此外,外框73能够将遮光胶带9夹设在显示面板1与外框73之间,有效地防止遮光胶带9脱落或布局开胶。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第二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粘接结构与图7中显示面板1的粘接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遮光胶线5的结构及分布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中,遮光胶线5与透明胶线4并排地设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1的背面。即遮光胶线5和透明胶线4均夹设在非显示区11与扩散板3 之间。
遮光胶线5可采用不透光的UV胶,不透光的UV胶在UV灯的照射下,能够快速固化,并能够部分压合于显示面板1自带的侧封胶13与扩散板3 之间,以使遮光胶线5与显示面板1自带的侧封胶13衔接固定,共同对显示面板1及透明胶线4的侧部进行遮光,并能够增加显示面板1与扩散板3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遮光胶线5可采用黑色UV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颜色并能够进行遮光的UV胶,以丰富显示面板1的外观。
透明胶线4相对于遮光胶线5更靠近显示区12,透明胶线4可部分浸入显示区12,但并不影响显示区12的显示性能。
透明胶线4经照射固化后还可以起到围坝的作用,以防止黑色的遮光胶线5或其他颜色的遮光胶线5渗透进显示区12内,影响显示性能。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第三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粘接结构与图5中显示面板1的粘接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遮光胶线5的结构及分布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中,遮光胶线5采用侧喷的方式,侧喷在透明胶线4的外侧,以形成遮光涂层。遮光涂层并排地贴设于透明胶线4的外侧。遮光涂层可采用热熔胶,热熔胶在加热后可以喷射到透明胶线4外侧,冷却后即可快速固化。
透明胶线4位于非显示区11,起到粘接作用。而遮光涂层覆盖在透明胶线4的外侧,主要起到遮光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涂层的前端部分延伸至显示面板1的侧封胶13 上,遮光涂层的后端能够延伸包覆至扩散板3的外侧壁以及透明胶层6的外侧,进而配合侧封胶13对显示面板1、透明胶线4、扩散板3及透明胶层6 的外侧进行全覆盖遮光,进而提升显示装置的侧部遮光效果,有利于缺省遮光胶带9和外框73,以简化显示装置的结构及工艺,以利于制备无边框的显示装置。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第四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与图7中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相似,区别在于背板组件7的结构不同以及显示面板1的粘接结构不同。
背板组件7具有第一承载部701和凸设于第一承载部701前侧的第二承载部702。第一承载部701与第二承载部702之间形成有台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承载部701和第二承载部702可以设置在中框72上,也可以直接设置在背板71上。
扩散板3的周边粘接于该台阶结构上,并通过扩散板3的固定面通过透明胶层6粘接在第一承载部701上。因扩散板3和光学膜片2的外边界均位于显示区12的外测,故仍可使用透明胶层6代替导光件8,以解决显示区12 的暗影问题。
扩散板3的外边界在非显示区11的外边界以内,以使背板组件7的第二承载部702能够伸入分布于非显示区11的背侧。当透明胶线4粘结于非显示区11的背面与扩散板3之间时,部分透明胶线4能够粘接于非显示区11的背面与第二承载部702之间;进而使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1同时粘接在扩散板3和背板组件7上,以提高显示面板1的粘接牢固性。
遮光胶线5采用喷涂的形式喷射在透明胶线4的外侧,以形成遮光涂层,实现对透明胶线4的遮光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遮光涂层的前端一部分粘接至非显示区11的背面,一部分粘接至显示面板1外侧的侧封胶13。遮光涂层的后端粘接至第二承载部 702。侧封胶13、遮光涂层及背板组件7的台阶结构配合,能够共同对显示面板1、透明胶线4、扩散板3及透明胶层6的外侧进行全覆盖遮光,进而提升显示装置的侧部遮光效果。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第五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背板组件7与图8中显示装置的背板组件7的结构相似,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仅解决遮光问题,故扩散板3与背板组件7之间仍采用导光件8进行连接的方案。
在本实施例中,背板组件7具有第一承载部701和凸设于第一承载部701 前侧的第二承载部702。扩散板3的周边通过导光件8粘接在背板组件7的第一承载部701上。
透明胶线4贴设于非显示区11的背面与背板组件7的第二承载部702 之间。遮光胶线5并排贴设在透明胶线4的外侧,且遮光胶线5同样贴设于非显示区11的背面与背板组件7的第二承载部702之间。透明胶线4采用透明UV胶,遮光胶线5采用黑色UV胶或其他颜色的遮光UV胶。
遮光胶线5能够部分延伸粘接至显示面板1外侧的侧封胶13,以使侧封胶13、遮光胶线5能够与背板组件7的台阶结构配合,共同对显示面板1、透明胶线4、扩散板3及导光件8的外侧进行全覆盖遮光,进而解决显示装置的侧部透光问题。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第六种粘接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与图9中显示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遮光胶线5的结构及分布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中,遮光胶线5采用热熔胶,以侧喷的方式喷射在透明胶线4 的外侧,形成遮光涂层。遮光涂层并排地贴设于透明胶线4的外侧。
透明胶线4位于非显示区11与背板组件7的第二承载部702之间,起到粘接作用。而遮光涂层覆盖在透明胶线4的外侧,主要起到遮光的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透明胶线4,将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11粘接在背板组件7上。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扩散板3和光学膜片2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1所示,扩散板3和光学膜片2可先采用全贴合的方式,使扩散板3和光学膜片2贴合固定为一体。再沿着扩散板3的周缘裁切掉部分的光学膜片2,以在光学膜片2的边沿处形成裁切区21,进而可使扩散板3的外边界超出光学膜片2的外边界,并能够简化扩散板3和光学膜片2的贴合工艺,同时提高扩散板3和光学膜片2之间的贴合精度。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利用透明胶线4与遮光胶线5配合,透明胶线4靠近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12,不影响显示面板1的显示性能;透明胶线4起到围坝的作用,能够避免遮光胶线5渗入显示区12;遮光胶线5 位于透明胶线4外侧,起到遮光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显示装置的透光风险。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其正面用于显示图像,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周边的非显示区;
透明胶线,其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周边贴设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背面,以使所述非显示区粘接在扩散板或背板组件上;及
遮光胶线,其沿所述透明胶线的延伸方向贴设于所述透明胶线的外侧,所述遮光胶线能够遮挡经所述透明胶线向外射出的光线,并能够辅助所述透明胶线将所述非显示区粘接在扩散板或背板组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线与所述透明胶线并排地贴设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背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线为喷涂在所述透明胶线外侧的遮光涂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胶线为透明UV胶,所述遮光胶线为黑色UV胶或热熔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膜片和扩散板;
所述光学膜片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侧,且所述光学膜片的外边界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内边界和外边界之间;
所述扩散板贴设于所述光学膜片的背侧,且所述扩散板的外边界超出所述非显示区的外边界;
所述透明胶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的外侧,并贴设于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扩散板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上具有粘接面;
所述透明胶线贴设于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粘接面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组件包括背板,所述背板上具有所述粘接面;
所述非显示区通过所述透明胶线粘接在所述背板的粘接面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组件包括中框,所述中框上具有所述粘接面;
所述非显示区通过所述透明胶线粘接在所述中框的粘接面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周侧,并贴设于所述遮光胶线的外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外框,所述外框间隔地设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周侧,所述遮光胶带夹设于所述示面板与所述外框之间。
CN202120353579.5U 2020-03-17 2021-02-08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40980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3579.5U CN214098023U (zh) 2021-02-08 2021-02-08 显示装置
PCT/CN2021/081261 WO2021185270A1 (zh) 2020-03-17 2021-03-17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3579.5U CN214098023U (zh) 2021-02-08 2021-02-08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98023U true CN214098023U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40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53579.5U Active CN214098023U (zh) 2020-03-17 2021-02-08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9802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1091A (zh) * 2021-02-08 2022-08-16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911091B (zh) * 2021-02-08 2024-06-04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1091A (zh) * 2021-02-08 2022-08-16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911091B (zh) * 2021-02-08 2024-06-04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85270A1 (zh) 显示装置
US859932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ust preventio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7920222B2 (en) LCD and backlight module, front frame, and back bezel thereof
CN106010336B (zh) 遮光胶带、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3750582U (zh) 显示设备
WO2018232791A1 (zh) 用于背光模组的胶框及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
CN214098025U (zh) 显示装置
CN214540302U (zh) 显示装置
CN214098023U (zh) 显示装置
CN209928188U (zh) 显示装置
CN114911091B (zh) 显示装置
CN114911091A (zh) 显示装置
CN204164820U (zh) 背光源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
CN114783304B (zh) 一种显示装置、拼接显示装置
CN113641039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220263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0776107U (zh) 一种防漏光液晶显示模组
CN110133921B (zh) 显示装置
CN209928172U (zh) 液晶模组
TWI292071B (en)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a function of avoding light leaking and a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CN21174178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9307944B (zh) 超薄双面显示模组
CN114624924A (zh) 显示装置
JP4691852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テープ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CN210109525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