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41785U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41785U
CN211741785U CN202020331016.1U CN202020331016U CN211741785U CN 211741785 U CN211741785 U CN 211741785U CN 202020331016 U CN202020331016 U CN 202020331016U CN 211741785 U CN211741785 U CN 2117417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diffusion plate
plate
display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3101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长春
石磊
唐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3101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417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417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41785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81261 priority patent/WO202118527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扩散板,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一侧,扩散板的侧边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的侧边向外伸出;背板,用于支撑扩散板,背板包括连接面,连接面与扩散板的侧边粘结固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边缘的显示效果较好,且扩散板和背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好。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视“窄边框”是指显示器的显示面板上无明显框架压盖,使电视外观看起来简单明快、时尚大气。窄边框化的电视机,以其简约时尚的外观成为液晶电视发展的趋势。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窄边框液晶显示器的局部结构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液晶显示器的窄边框化,将液晶面板、光学膜片和扩散板贴附在一起形成整体结构,这样光学膜片和扩散板不会对液晶面板的有效显示区造成影响,液晶显示器形成的边框仅由液晶面板自身边缘部位的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决定,以使液晶显示器达到窄边框的效果;扩散板通过中框与背板连接,扩散板与中框之间通过胶水粘接固定。另外,扩散板与背板之间还支撑有扩散板支架。
然而,为了保证扩散板与中框之间具有足够的粘接强度,需要扩散板和中框之间具有足够的粘胶宽度,中框与扩散板之间的胶水会进入液晶面板的有效显示区,致使液晶面板显示区边缘的显示效果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边缘的显示效果较好,且扩散板和背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好。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包括用于显示的正面和与正面相对的背面,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扩散板,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一侧,扩散板的侧边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的侧边向外伸出;
背板,用于支撑扩散板,背板包括连接面,连接面与扩散板的侧边粘结固定。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包括用于显示的正面和与正面相对的背面,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扩散板,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一侧,扩散板的侧边相对于显示面板的同一侧的侧边向外伸出;
中框,用于支撑扩散板,中框包括连接面,连接面与扩散板的侧边粘结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扩散板与连接面之间通过框胶连接,框胶的涂覆区域的内边界未超出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内边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膜片,光学膜片位于显示面板和扩散板之间;
显示面板与光学膜片之间以及光学膜片与扩散板之间贴合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与光学膜片之间以及光学膜片与扩散板之间整面覆盖有透明光学胶层,以通过透明光学胶层连接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和扩散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背板包括:
主体部,位于背板的中间部位,主体部与扩散板之间具有间距;
边框部,连接于主体部的边缘,用于和扩散板连接,连接面位于边框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和边框部一体成型,或者,主体部与边框部通过连接件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扩散板的侧边伸出至显示面板的侧边的伸出长度范围为0-1m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光学膜片的侧边位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及扩散板的侧边涂覆有侧封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背板的侧边与扩散板的侧边平齐;或者,背板的侧边伸出至扩散板的侧边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用来为显示面板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源;背光模组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背面的扩散板和背板,背板作为整个背光模组的支撑而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部,扩散板位于背板上方,其用于将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均匀化;其中,扩散板与背板侧边缘的连接面之间粘贴连接,并且扩散板的侧边伸出至显示面板的侧边的外侧,这样扩散板边缘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与显示区域之间的界限的距离较大,即扩散板的边缘具有较大的宽度,扩散板边缘与背板边缘的连接面之间具有较大的重合面积,增大了扩散板边缘与背板连接面之间的粘胶区域的宽度,不仅可以提高扩散板与背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还可以避免粘胶区域的内边界进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防止对显示面板边缘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1-显示面板;110、11-显示区域;120、12-非显示区域;200、2-光学膜片;300、3-扩散板;400、4-背板;41-主体部;42-边框部;421-连接面;500、5-侧封胶;600-中框;7-框胶;8-透明光学胶层;9-扩散板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装置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中,在显示面板100的下方依次设置有光学膜片200、扩散板300和背板400,背板400的边缘连接有中框600,扩散板300和背板400通过中框600连接。
其中,显示面板100、光学膜片200和扩散板300之间可以粘贴连接,这样既可以保证显示面板100、光学膜片200和扩散板300之间连接牢固,且显示面板100、光学膜片200及扩散板300连接后的整体厚度较薄。
另外,显示面板100、光学膜片200及扩散板300三者之间进行贴附成为一个整体,三者的侧边可以通过侧封胶500进一步连接固定,光学膜片200和扩散板300对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110的大小没有影响,可以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
其中,光学膜片200和扩散板300的侧边位于显示面板100侧边的内侧,以显示装置整体的形状为长方形为例,显示装置的侧边可以指的是显示装置左右两侧的侧边。
光学膜片200和扩散板300的侧边在显示面板100侧边的内侧,即光学膜片200和扩散板300的宽度小于显示面板100的宽度,并且光学膜片200和扩散板300的侧边对应位于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域120内,这样光学膜片200和扩散板300对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110的大小完全无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110大小仅由自身决定。
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0具有显示区域110和非显示区域120,非显示区域12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边缘部位,且非显示区域120围在显示区域110外周,非显示区域120对应显示面板100边缘设置有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的区域,黑色矩阵用于防止显示面板100漏光,但由于其不透光而形成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域120。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边框”的宽窄,是指显示面板100边缘的非显示区域120的宽度大小,现有技术中,由于光学膜片200和扩散板300不影响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110大小,显示面板100的“边框”的宽窄仅对应黑色矩阵区域的宽窄,因而可以实现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化”。
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100,虽然可以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但是由于扩散板300的边缘位于显示面板100边缘的内侧,扩散板300的宽度较小,扩散板300边缘至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110边界之间的距离过小。
若将扩散板300边缘与中框600之间的粘胶区域控制在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域120内,由于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化,非显示区域120的宽度较小,且扩散板300与中框600之间的粘胶区域的宽度小于非显示区域120的宽度,这样会由于粘胶区域的宽度较小,而导致扩散板300与中框600之间粘接不牢固。
而若将扩散板300与中框600之间的粘胶区域扩大至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110内,虽然增大了粘胶区域的宽度,提高了扩散板300与中框600之间的连接强度,但由于粘胶区域进入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域110内,胶水会覆盖显示区域110的边缘部位,这样胶水会影响显示区域110边缘的显示效果。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提高扩散板与背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避免扩散板与背板之间的胶水进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防止由此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由显示面板1和背光模组构成。
显示面板1是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的正面用于显示画面,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1的背面,背光模组用于为显示面板1提供充分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使显示面板1显示图像。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括由显示装置的背面向正面依次设置的背板4、扩散板3和光学膜片2。
以显示面板1的显示图像的一面为显示装置的正面为例,背光模组整体位于显示面板1的背面,背光模组提供的亮度和光源从显示面板1的背面照射进入显示面板1,以使显示面板1显示图像。
背光模组中,背板4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部,背板4用于对背光模组整体进行支撑,以保证背光模组的稳定性,并且保护背板4内侧的背光模组的其他膜片不受损伤。
背板4上还设置有背光源(图中未示出),背光源可以直接安装在背板4的内表面上,其中,对于背板4的内表面,可以理解为背板4的朝向显示面板1一侧的表面,背光源用于发出光线,为显示面板1提供光源。
示例性的,背光源为LED灯珠,背板4上设置有多个LED灯珠,LED灯珠可以为阵列形式间隔排布,例如多个LED灯珠沿着背板4的长度和宽度方向依次均匀间隔排布,以使背光源较为均匀的照亮显示面板1的各区域。其中,LED灯珠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固定在背板4上,或者LED灯珠可以粘贴在背板4上。
背板4上还可以层叠有反射片(图中未示出),反射片用于将背光源发射的光线反射至扩散板3。反射片层叠设置在背板4的内表面上,例如,反射片可以粘贴于背板4上。反射片上开设有小孔,背光源通过小孔外露。反射片用于将背光源发射的光线反射到位于背板4上方的扩散板3上。
作为背光源的LED灯珠发射的光线向其周围辐射,其中大部分光线会照射至扩散板3,但存在小部分光线的入射角度偏离扩散板3,这部分光线会射向背板4。
为提高背光源的光效利用率,通过在背板4上层叠设置反射片,背光源射向背板4的光线照射在反射片上,经过反射片反射后照射至扩散板3,这样背光源发出的光线大部分均可照射至扩散板3,背光模组具有更高的光效。
扩散板3位于背板4的上方,由于背光源的存在,且为了提高扩散板3对背光源发射的光线的利用率,扩散板3和背板4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的间距。
应用在显示装置中的扩散板3具有较高的光线透过率,背光源发射的光线和经过反射片反射的光线照射向扩散板3,由于扩散板3的扩散性高,可以将背光源发射的光线扩散至背光模组的各区域,能够为显示面板1提供较为均匀的光源。
扩散板3和显示面板1之间设置有光学膜片2,光学膜片2中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性膜片,例如光学膜片2包括棱镜膜和偏振片等,通过设置光学膜片2,可以改善背光模组中光线的角分布,提高背光模组的轴向亮度,提高总的出光光通量,为显示面板1提供充足的亮度。
如图3所示,由于扩散板3和背板4之间具有间距,且扩散板3与背板4边缘之间粘贴连接。
本实施例中,背板4包括主体部41和边框部42,主体部41位于背板4的中间部位,且主体部41与扩散板3之间具有间距。例如,主体部41为与扩散板3平行的平面结构。
边框部42位于背板4的周向各边缘,主体部41的各侧边与边框部42连接,边框部42用于和扩散板3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边框部42整体可以由其于主体部41连接的一侧至另一侧朝向扩散板3弯折,即边框部42的边缘弯折至与扩散板3的边缘抵接,如此通过边框部42支撑在扩散板3的边缘,边框部42的与扩散板3边缘抵接的部位与扩散板3之间可以粘贴连接。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板4的主体部41和边框部42单独成型,之后将主体部41和边框部42连接在一起形成背板4,例如,主体部41是平板状,这样通过单独加工成型主体部41,可以提高主体部41的制作效率,同样的,单独加工制作边框部42,也可以提高边框部42的制作效率,并且还可以简化主体部41和边框部42的成型工艺,降低两者的制作成本。
主体部41和边框部42分别成型后,可以将边框部42对应主体部41的一侧与主体部41连接,例如边框部42与主体部41之间通过螺钉或螺栓等连接件连接,或者边框部42与主体部41粘贴连接;边框部42的另一侧与扩散板3的边缘连接,本实施例中,边框部42的边缘与扩散板3边缘可以粘贴连接。
如图3所示,边框部42与主体部41之间粘贴连接时,边框部42的面向主体部41的一侧可以设置为具有凸缘的形式,边框部42的凸缘搭接在主体部41朝向扩散板3一侧的内表面,或者边框部42的凸缘搭接在主体部41另一侧的外表面,这样边框部42与主体部41之间具有更多的搭接面积,边框部42与主体部41粘贴连接时,可以增强两者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背板4也可是整体结构,即边框部42和主体部41为一体成型件,示例性的,背板4在成型为需要的形状之前,背板4可以是一整块平板,然后将背板4的边缘弯折形成边框部42。
另外,如图3所示,由于扩散板3与背板4的主体部41之间具有间距,为了使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和扩散板3稳定的支撑在背板4上,避免三者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中部发生塌陷,提高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和扩散板3的平整度,背板4的主体部41与扩散板3之间可以支撑有扩散板支架9。
扩散板支架9支撑在扩散板3和背板4的主体部41之间,以使扩散板3稳定的固定在背板4上方,保持扩散板3与背板4的主体部41之间的间距,保证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和扩散板3的平整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在扩散板3与背板4的主体部41之间的扩散板支架9可以具有多个,以保证多个扩散板支架9能够将扩散板3稳定的支撑于背板4上方,保证扩散板支架9的支撑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背板4的侧边缘具有连接面421,扩散板3的侧边缘和背板4的连接面421连接。由于背板4包括主体部41和连接于主体部41的周向各侧的边框部42,因而背板4的连接面421位于边框部42上,示例性的,可以位于边框部42的边缘,边框部42的连接面421抵接在扩散板3边缘,通过在扩散板3边缘和边框部42的边缘之间设置粘贴层,将扩散板3边缘和边框部42的连接面421粘贴连接。
本实施例中,扩散板3的侧边伸出至显示面板1的侧边的周向外侧,如图2和图3所示,扩散板3的各侧边均暴露在显示面板1的侧边之外,即扩散板3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显示面板1的长度和宽度。
通过扩散板3的长度和宽度分别大于显示面板1的长度和宽度,扩散板3边缘至扩散板3上对应的显示面板1显示区域11的边界之间的宽度增大,这样背板4边框部42的连接面421可以对应设置在显示面板1显示区域11的边界之外,即连接面421的内缘可以对应位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域12内。
这样连接面421内缘不会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因而连接面421不会对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内的光线和亮度造成遮挡,即连接面421不会影响显示面板1显示区域11内边缘部位的显示效果。
同时,由于扩散板3的面积增大,因而即便连接面421内缘位于显示面板1边缘的非显示区域12内,扩散板3边缘与连接面421之间仍然具有较大的重合面积,这样可以增大扩散板3与连接面421之间的粘胶区域的宽度,因而可以增强扩散板3与背板4边框部42连接面421之间的连接强度。
其中,扩散板3边缘与背板4边框部42的连接面421之间的粘胶区域指的是扩散板3与连接面421之间的粘贴层的覆盖区域,粘贴层覆盖区域的面积越大,则扩散板3与背板4的连接面421的连接强度越大。
具体的,扩散板3与背板4边框部42的连接面421之间可以通过框胶7连接,框胶7的涂覆区域的内边界未超出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域12的内边界。本实施例中,扩散板3边缘与背板4边框部42的连接面421之间设置的粘结层具体为框胶7,扩散板3与背板4连接面421之间通过框胶7粘贴连接。
框胶7的涂覆区域的内边界未超出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域12的内边界,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域12的内边界即为显示区域11的外边界,框胶7的涂覆区域,也就是扩散板3与背板4连接面421之间的粘胶区域未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内,即框胶7未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内,这样框胶7不会对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通过使框胶7不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即框胶7的涂覆区域的内边界对应位于显示面板1边缘的非显示区域12内,由于扩散板3的边缘伸出至显示面板1的边缘之外,扩散板3边缘与连接面421之间可以具有较大面积的重合区域,框胶7的涂覆区域的外边界可以向外延伸,因而可以保证扩散板3与背板4连接面421之间具有足够的粘胶区域,因而可以确保扩散板3与背板4之间连接牢固;同时,框胶7不会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因而可以提升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扩散板3的周向上的各方向边缘可以均伸出至显示面板的侧边的周向外侧。以显示装置的形状为长方形为例,扩散板3的左右两侧及上下两端的侧边均可以伸出至显示面板的相应侧边之外,这样扩散板3各方向的尺寸均大于显示面板1,扩散板3各侧边与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的外边界之间的距离均较大。
这样扩散板3各侧边与背板4连接面421之间均具有较大的重合面积,扩散板3各侧边与连接面421之间均具有较大的粘胶区域,可以保证扩散板3各侧边与背板4的连接强度,同时也可避免扩散板各侧边的框胶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内,可以保证显示面板1显示区域的各部位均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扩散板3的侧边伸出至显示面板1的侧边的伸出长度范围可以为0-1mm。这样既可以保证扩散板3的侧边与背板4的连接面421之间具有足够的粘胶区域,可以避免扩散板3与背板4之间的胶水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内,从而可以保证显示面板1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同时,扩散板3的侧边伸出至显示面板1外的宽度较小,对显示装置的整体尺寸影响较小,显示装置仍然可以具有窄边框效果。
示例性的,扩散板3的侧边伸出至显示面板1外的伸出长度可以为0.2mm、0.4mm、0.6mm、0.8mm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保证扩散板3边缘与背板4的连接面421之间具有足够的重合面积,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背板4的侧边与扩散板3的侧边可以平齐。
这样背板4边缘与扩散板3边缘超出显示面板1边缘的宽度相同,背板4的连接面421与扩散板3边缘之间的粘胶区域在保证不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的前提下,由于扩散板3边缘和背板4连接面421之间具有较大面积的重合区域,因而粘胶区域可以延伸至显示面板1边缘甚至显示面板1边缘的外侧,进而扩散板3与背板4连接面421之间具有足够的粘胶区域,可以保证扩散板3和背板4连接牢固。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背板4的侧边也可以伸出至扩散板3的侧边的外侧,不论是背板4侧边与扩散板3侧边平齐,还是背板4的整体宽度大于扩散板3的宽度,背板4的侧边暴露在扩散板3侧边外,均可保证扩散板3边缘与背板4连接面421之间具有足够宽度的粘胶区域,可以提高扩散板3与背板4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若背板4的整体宽度大于扩散板3,则背板4对显示装置具有更好的支撑作用。
在保证背板4的连接面421及扩散板3与背板4连接面421之间的框胶7不会进入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的前提下,为了使光学膜片2和扩散板3不会对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以及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之间可以全贴合。
通过使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之间采用全贴合的方式,即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的各部位之间完全贴合、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之间的各部位全贴合,这样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以及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之间不通过另外的支撑部件来连接,不存在额外的支撑部件影响显示面板1显示区域11的边缘部位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可以通过设置整层的胶水来使两者之间全贴合连接,同样的,光学膜片2和扩散板3之间也可以通过设置整层的胶水使两者之间全贴合;并且,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的胶水层以及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之间的胶水层均应当具有较好的透光度,可以使背光模组提供的光线较好的通过胶水层照射至显示面板1,以使显示面板1具有均匀且充足的亮度,以保证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以及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之间均可以涂覆有透明光学胶层8,以通过透明光学胶层8连接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和扩散板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以及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之间的全贴合方案由透明光学胶层8来实现,即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及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之间均通过透明光学胶连接,且透明光学胶覆盖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之间以及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之间的全部区域。
在实际应用中,透明光学胶层8可以为OCA光学胶层,OCA光学胶无色透明,光透过率在90%以上,且胶结强度良好,可在室温或中温下固化,且固化收缩小,因而采用OCA光学胶粘贴显示面板1与光学膜片2以及光学膜片2与扩散板3,不仅可以使显示装置窄边框化,增大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还可以减少显示面板1的眩光现象,增加显示面板1的对比度,并且使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及扩散板3三者之间具有更高的连接强度;采用OCA光学胶全贴合的方式,还可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平整度。
如图3所示,为了避免光学膜片2影响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可选的,光学膜片2的侧边可以位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域12内。若光学膜片2的宽度过小,致使光学膜片2的侧边对应位于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内,例如,光学膜片2的侧边对应显示区域11内靠近其边界的部位,这样背光源的照射至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1边缘的光线直接透过扩散板3照射至显示面板1,而不会经过光学膜片2的处理,因而显示面板1显示区域11的边缘部位的轴向亮度可能较弱,这会影响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因此,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2的侧边对应位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域12内,这样进入显示面板1显示区域11内的所有光线都能经过光学膜片2处理,因而可以使显示面板1具有均匀和充足的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2的侧边位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域12内,并不限定为光学膜片2的宽度小于显示面板1的宽度,光学膜片2的侧边对应位于显示面板1侧边以及非显示区域12的内边界之间,也可以是光学膜片2的侧边与显示面板1的侧边平齐。
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及扩散板3之间采用OCA光学胶全贴合的方式连接,且扩散板3的宽度大于显示面板1的宽度,而OCA光学胶具有较好的透光度,为避免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及扩散板3之间漏光,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及扩散板3的侧边还可以涂覆有侧封胶5。
通过在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及扩散板3的侧边涂覆侧封胶5,不仅可以避免漏光现象,提高显示面板1的亮度,并且通过侧封胶5连接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及扩散板3的侧边,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光学膜片2及扩散板3三者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整体强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位于显示面板的背面,用来为显示面板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源;背光模组包括设置在显示面板背面的扩散板和背板,背板作为整个背光模组的支撑而位于背光模组的底部,扩散板位于背板上方,其用于将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均匀化;其中,扩散板与背板侧边缘的连接面之间粘贴连接,并且扩散板的侧边伸出至显示面板的侧边的外侧,这样扩散板边缘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与显示区域之间的界限的距离较大,即扩散板的边缘具有较大的宽度,扩散板边缘与背板边缘的连接面之间具有较大的重合面积,增大了扩散板边缘与背板连接面之间的粘胶区域的宽度,不仅可以提高扩散板与背板之间的连接强度,还可以避免粘胶区域的内边界进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防止对显示面板边缘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
在下文中,将根据另一实施例进行描述。由于这些实施例除了仅部分构成之外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以主要将对其间的不同点进行描述,对相同部件的描述将由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和描述来表示。
在本实施例中,背板和扩散板之间连接有中框,中框上设置有连接面,中框的连接面与扩散板的侧边粘结固定。
本实施例中,背板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背板结构,背板可为一平板或者背板包括平板部和从所述平板部边缘向着显示面板延伸的侧壁部。
中框和背板之间通过卡合或粘结方式连接,对此结构不做特别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包括用于显示的正面和与所述正面相对的背面,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扩散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一侧,所述扩散板的侧边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同一侧的侧边向外伸出;
背板,用于支撑所述扩散板,所述背板包括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扩散板的侧边粘结固定。
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包括用于显示的正面和与所述正面相对的背面,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的非显示区域;
扩散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一侧,所述扩散板的侧边相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同一侧的侧边向外伸出;
中框,用于支撑所述扩散板,所述中框包括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扩散板的侧边粘结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连接面之间通过框胶连接,所述框胶的涂覆区域的内边界未超出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内边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扩散板之间;
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以及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扩散板之间贴合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以及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扩散板之间整面覆盖有透明光学胶层,以通过所述透明光学胶层连接所述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和扩散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包括:
主体部,位于所述背板的中间部位,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扩散板之间具有间距;
边框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边缘,用于和所述扩散板连接,所述连接面位于所述边框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边框部一体成型,或者,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边框部通过连接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的侧边伸出至所述显示面板的侧边的伸出长度范围为0-1mm。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光学膜片及所述扩散板的侧边涂覆有侧封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侧边与所述扩散板的侧边平齐;或者,所述背板的侧边伸出至所述扩散板的侧边的外侧。
CN202020331016.1U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2117417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31016.1U CN211741785U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显示装置
PCT/CN2021/081261 WO2021185270A1 (zh) 2020-03-17 2021-03-17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31016.1U CN211741785U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41785U true CN211741785U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53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31016.1U Active CN211741785U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4178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5270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185198A (zh) * 2021-11-08 2022-03-15 宁波视睿迪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CN114911091A (zh) * 2021-02-08 2022-08-16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5270A1 (zh) * 2020-03-17 2021-09-23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911091A (zh) * 2021-02-08 2022-08-16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911091B (zh) * 2021-02-08 2024-06-04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185198A (zh) * 2021-11-08 2022-03-15 宁波视睿迪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41785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185270A1 (zh) 显示装置
TWI407199B (zh) 平面顯示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EP4004640B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bezel size
CN21112356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H08262438A (ja) 液晶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構造
JP7150093B2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液晶モジュール
CN115167033B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TWM572469U (zh) 背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
CN109407403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9928188U (zh) 显示装置
CN110133921B (zh) 显示装置
JP306771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
CN214278577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2781605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0666267U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4691852B2 (ja) 電気光学装置、テープ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CN110646986A (zh)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
CN112051689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0534489U (zh) 一种光学膜片漏光遮盖装置
CN216351663U (zh) 背光模组以及包括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CN212391952U (zh) 复合匀光玻璃组件及其背光模组、灯箱
JP200028428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220455636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
CN210488199U (zh)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