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59118U - 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59118U
CN214059118U CN202023200315.0U CN202023200315U CN214059118U CN 214059118 U CN214059118 U CN 214059118U CN 202023200315 U CN202023200315 U CN 202023200315U CN 214059118 U CN214059118 U CN 214059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bearing
dwang
stud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2003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利祥
周亚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heci Flaw Dete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heci Flaw Dete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heci Flaw Dete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heci Flaw Dete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20031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59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59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591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其包括转动杆,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上设有用于驱动转动杆转动的驱动组件,转动杆上转动套设有两块相互平行的承载板,两个承载板之间具有间距,承载板上设有用于顶撑双头螺柱端部的顶撑组件,支撑组件上还设有用于驱动承载板转动的翻转组件,转动杆上套设有套筒一,套筒一转动穿过承载板,套筒一上套设有链轮一,顶撑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顶撑杆和套筒二,顶撑杆滑动穿过套筒二,套筒二转动穿过承载板,套筒二上套设有链轮二,链轮一和链轮二之间套设有链条一。本申请具有减小操作工人劳动强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探伤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双头螺柱是指两端均有螺纹的圆柱形紧固件,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炼油、阀门、铁路、桥梁、钢构、汽摩配件、机械、锅炉钢结构、吊塔、大跨度钢结构和大型建筑等。
双头螺柱生产出来后,首先通过探伤机对双头螺柱的内部结构进行检测,双头螺柱从探伤机出来后,还需要对双头螺柱的外表面进行检测,观察是否存在划痕或者损坏。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检测时,通常是由操作人员手动拿取双头螺柱并转动,以此来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对双头螺柱的外表面进行观察。然而这种检测方式,需要操作人员手动转动双头螺柱,长时候工作后操作人员的手容易发生劳累,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较高,存在明显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减小操作工人的拉动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探伤机的下料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包括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设有用于驱动转动杆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转动杆上转动套设有两块相互平行的承载板,两个承载板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承载板上设有用于顶撑双头螺柱端部的顶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还设有用于驱动承载板转动的翻转组件;
所述转动杆上套设有套筒一,所述套筒一转动穿过承载板,所述套筒一上套设有链轮一;所述顶撑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顶撑杆和套筒二,所述顶撑杆滑动穿过套筒二,所述套筒二转动穿过承载板;所述套筒二上套设有链轮二,所述链轮一和链轮二之间套设有链条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探伤机出料后的双头螺柱从转动轴的下方通过,翻转组件使得承载板翻转,承载板带动顶撑组件移动至双头螺柱的端部,此时通过两个顶撑组件上的顶撑杆配合,对双头螺柱实现夹持,翻转组件带动承载板复位,然后通过驱动组件驱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通过套筒一带动链轮一转动,链轮一通过链条一带动链轮二转动,链轮二通过套筒二带动顶撑杆转动,顶撑杆带动双头螺柱转动,此时操作人员能够根据肉眼对双头螺柱的外表面进行观察,观察结束后,顶撑杆松开双头螺柱,操作人员能够取下双头螺柱。本申请通过机械传动的方式实现双头螺柱的转动,有利于减小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放置在地面上的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竖向设置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栓接有第一轴承座,所述转动杆的端部穿过第一轴承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台和支撑柱的设置对转动杆起支撑作用,确保转动杆的高度足够高,以此使得双头螺柱能够从转动杆的下方通过。第一轴承座的设置使得转动杆的转动更加的顺畅。
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栓接在支撑台上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套设有驱动链轮,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还固定套设有从动链轮,所述驱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之间套设有驱动链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带动驱动链轮转动,驱动链轮通过驱动链条带动从动链轮转动,从动链轮带动转动杆转动。
可选的,所述顶撑组件还包括栓接在承载板上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承载板并连接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背向承载板的一侧连接固定板,所述顶撑杆远离顶撑双头螺柱的一端连接在固定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活塞杆通过固定盘带动固定板带动顶撑杆运动,两个顶撑杆相互靠近,两个顶撑杆配合对双头螺柱的两端实现了夹持。
可选的,所述翻转组件包括铰接在支撑台上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螺纹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转动杆上转动套设有两个翻转板,两个承载板位于两个翻转板之间,所述连接块与一个翻转板铰接,两个翻转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有同步杆,所述同步杆穿过两个承载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伸出,连接块带动与其铰接的翻转板转动,此翻转板通过同步杆能够带动另一个翻转板和两个承载板转动,以此实现了顶撑组件的转动。
可选的,两个顶撑杆用于顶撑双头螺柱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保护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垫由弹性材料制成,当顶撑杆顶撑双头螺柱的端部时,保护层受压变形,以此对双头螺柱的端部起保护作用,减小了双头螺柱的端部受刚性抵触而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翻转板上相对转动杆的位置还连接有第二轴承座,所述转动杆穿过第二轴承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轴承座的设置使得第二气缸推动翻转板在承载板上的转动更加的顺畅。
可选的,所述套筒一内侧壁的截面呈六边形设置,所述转动杆相对套筒一位置的外壁与套筒一的内侧壁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六边形设置有利于减小转动杆带动套筒一转动时,转动杆与套筒一之间发生打滑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通过两个顶撑组件配合使用,对双头螺柱的端部实现了夹持,然后通过转动杆转动带动顶撑杆转动,顶撑杆带动双头螺柱转动,以此无需操作人员手动转动双头螺柱,有利于减小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体现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翻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用于体现本申请中链条一、承载板、套管一之间连接关系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转动杆;2、承载板;3、套筒一;4、链轮一;5、顶撑杆;6、套筒二;7、链轮二;8、链条一;91、支撑台;92、支撑柱;93、第一轴承座;101、驱动电机;102、驱动链轮;103、从动链轮;104、驱动链条;111、第一气缸;112、固定盘;113、固定板;121、第二气缸;122、连接块;123、翻转板;124、同步杆;13、保护垫;14、第二轴承座;15、抵紧块;16、推力球轴承;17、套管一;18、套管二;19、转动轴承;20、防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参照图1,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包括支撑组件、水平设置的转动杆1、用于驱动转动杆1转动的驱动组件、承载板2、顶撑组件、翻转组件。
参照图1和图2,支撑组件在地面上设置有两个,支撑组件包括放置在地面上的支撑台91、固定连接在支撑台91的上表面且竖向设置的支撑柱92、栓接在支撑柱92顶端的第一轴承座93,转动杆1的端部穿过第一轴承座93。
参照图1和图2,通过支撑台91和支撑柱92的设置,使得转动杆1具有足够的高度,以此当双头螺柱从探伤机出料后,能够从转动杆1的下方通过。
参照图1和图2,驱动组件设置在一个支撑台91上,驱动组件包括栓接在支撑台91上的驱动电机101、固定套设在驱动电机101输出轴上的驱动链轮102、固定套设在转动杆1一端的从动链轮103,驱动链轮102和从动链轮103之间套设有驱动链条104。
参照图1和图2,启动驱动电机101,驱动电机101的输出轴带动驱动链轮102转动,驱动链轮102通过驱动链条104带动从动链轮103转动,从动链轮103带动转动杆1转动。
参照图1和图2,支撑柱92上栓接有一个防护罩20,驱动链轮102、从动链轮103、驱动链条104均位于防护罩20内,防护罩20的设置对驱动链轮102、从动链轮103、驱动链条104起保护作用,减小了其它杂物卷入驱动链轮102、从动链轮103、驱动链条104之间,对检测工作造成阻碍的可能性。
参照图1和图2,承载板2在转动杆1上转动套设有两个,两个承载板2相互平行且之间具有间距。翻转组件设置于一个支撑台91上,翻转组件用于驱动承载板2转动。
参照图2,翻转组件包括铰接在支撑台91上的第二气缸121、螺纹连接于第二气缸121活塞杆的连接块122。转动杆1上转动套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翻转板123,两个承载板2位于两个翻转板123之间,连接块122与对应的翻转板123铰接。
参照图2,启动第二气缸121,第二气缸121的活塞杆运动,从而通过连接块122带动一个翻转板123在转动杆1上转动,同时第二气缸121在支撑台91上发生转动。
参照图2,两个翻转板123之间穿设有水平设置的同步杆124,同步杆124的两端分别栓接有抵紧块15,抵紧块15抵紧在两个翻转板123相背的侧壁上,同步杆124穿过两个承载板2。
参照图2,设置同步杆124,两个翻转板123和两个承载板2均连接于同步杆124,以此第二气缸121带动一个翻转板123转动时,同步杆124能够带动另一个翻转板123和两个承载板2在转动杆1上转动,有利于节省第二气缸121的使用数量。
参照图2,翻转板123上相对转动杆1的位置还栓接有第二轴承座14,转动杆1穿过第二轴承座14,第二轴承座14的设置使得翻转板123在转动杆1上转动时更加的顺畅。
参照图2,承载板2相对连接块122的一端上翘,承载板2相对连接块122的另一端下压,以此承载板2能够带动顶撑组件向下运动,当顶撑组件运动至指定的位置后,顶撑组件便能对从转动杆1下方通过的双头螺柱实现夹持。
参照图2和图3,顶撑组件包括第一气缸111、固定盘112、固定板113、顶撑杆5。第一气缸111栓接在两个承载板2相对的侧壁上,第一气缸111的活塞杆穿过承载板2且与固定盘112螺纹连接,固定盘112与固定板113栓接。顶撑杆5水平设置且滑动穿设在承载板2上,顶撑杆5远离用于顶端双头螺柱的一端转动穿设在固定板113上。
参照图2和图3,当顶撑组件运动至指定位置后,启动第一气缸111,第一气缸111的活塞杆缩回,以此通过固定盘112和固定板113带动顶撑杆5在承载板2上滑移。由于顶撑组件在两个承载板2上分别设置一组,因此两个顶撑杆5相互靠近并配合对双头螺柱实现了夹持。
参照图2和图3,两个顶撑杆5用于顶撑双头螺柱的一端分别粘接有保护垫13,保护垫13由聚氨酯板制成,聚氨酯板具有类似橡胶的弹性,当对双头螺柱的端部实现夹持时,保护垫13能够发生形变,以此对双头螺柱起到了保护作用,减小了双头螺柱的端部受刚性的抵触力而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参照图2和图3,转动杆1上套设有套筒一3,套筒一3转动穿过承载板2,一个承载板2对应一个套筒一3,套筒一3上套固定套设有链轮一4。
参照图2和图3,顶撑组件还包括套设在顶撑杆5上的套筒二6,套筒二6与顶撑杆5同轴设置,顶撑杆5滑动穿设在套筒二6内。套筒二6转动穿过承载板2,套筒二6上套设有链轮二7,链轮二7和链轮一4之间套设有链条一8。
参照图2和图3,当转动杆1转动时,通过套筒一3带动链轮一4转动,链轮一4通过链条一8带动链轮二7转动,链轮二7通过套筒二6带动顶撑杆5转动,顶撑杆5带动双头螺柱转动,以此通过机械的方式实现了对双头螺柱的转动,操作人员只需在转动双头螺柱的同时,通过肉眼对双头螺柱的外表面进行观察即可。
参照图2和图3,套筒一3内侧壁的截面呈六边形设置,转动杆1相对套筒一3位置的外壁与套筒一3的内侧壁相适配,六边形设置有利于减小转动杆1带动套筒一3转动时发生打滑的可能性。
参照图2和图3,顶撑杆5上套设有推力球轴承16,推力球轴承16的设置能够承受固定板113对顶撑杆5施加的轴向载荷力,同时降低了对顶撑杆5的转动造成阻碍的可能性。
参照图2和图3,顶撑杆5远离用于顶撑双头螺柱的一端呈阶梯状设置,推力球轴承16的一侧抵触固定板113,另一侧抵触阶梯台面。阶梯状设置对推力球轴承16起限位作用,有利于减小推力球轴承16受到轴向载荷力的作用下与顶撑杆5发生相对位移的可能性。
参照图2和图3,套筒一3外同轴套设有套管一17,套管一17固定穿过承载板2。套筒二6外同轴套设有套管二18,套管二18固定穿过承载板2。套筒一3和套管一17之间、套筒二6和套管二18之间分别过盈配合有两个转动轴承19,转动轴承19的设置使得套筒一3和套筒二6的转动更加顺畅。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探伤机的下料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双头螺柱从探伤机出料后通过传送带从转动杆1的下方通过。当双头螺柱运动至指定位置后,启动第二气缸121,第二气缸121的活塞杆伸出,连接块122带动与其铰接的翻转板123转动,此翻转板123通过同步杆124带动另一个翻转板123和两个承载板2绕转动杆1转动,承载板2带动顶撑杆5运动至双头螺柱的端部,此时,启动第一气缸111,第一气缸111的活塞杆缩回,第一气缸111的活塞杆通过固定盘112和固定板113带动顶撑杆5在承载板2内滑动,两个顶撑杆5相互靠近对双头螺柱的两端实现了夹持,然后通过第二气缸121带动顶撑组件复位。此时启动驱动电机101,驱动电机101的输出轴带动驱动链轮102转动,驱动链轮102通过驱动链条104带动从动链轮103转动,从动链轮103带动转动杆1转动。转动杆1通过套筒一3带动链轮一4转动,链轮一4通过链条一8带动链轮二7转动,链轮二7通过套筒二6带动顶撑杆5转动,顶撑杆5带动双头螺柱转动,以此操作人员只需要在转动过程中对双头螺柱进行观察即可,观察完成后,顶撑杆5松开双头螺柱,操作人员能够取下双头螺柱。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杆(1),所述转动杆(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设有用于驱动转动杆(1)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转动杆(1)上转动套设有两块相互平行的承载板(2),两个承载板(2)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承载板(2)上设有用于顶撑双头螺柱端部的顶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上还设有用于驱动承载板(2)转动的翻转组件;
所述转动杆(1)上套设有套筒一(3),所述套筒一(3)转动穿过承载板(2),所述套筒一(3)上套设有链轮一(4);所述顶撑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顶撑杆(5)和套筒二(6),所述顶撑杆(5)滑动穿过套筒二(6),所述套筒二(6)转动穿过承载板(2);所述套筒二(6)上套设有链轮二(7),所述链轮一(4)和链轮二(7)之间套设有链条一(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放置在地面上的支撑台(91),所述支撑台(9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竖向设置的支撑柱(92),所述支撑柱(92)的顶端栓接有第一轴承座(93),所述转动杆(1)的端部穿过第一轴承座(9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栓接在支撑台(91)上的驱动电机(101),所述驱动电机(101)的输出轴上固定套设有驱动链轮(102),所述转动杆(1)的一端还固定套设有从动链轮(103),所述驱动链轮(102)和从动链轮(103)之间套设有驱动链条(1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撑组件还包括栓接在承载板(2)上的第一气缸(111),所述第一气缸(111)的活塞杆穿过承载板(2)并连接有固定盘(112),所述固定盘(112)背向承载板(2)的一侧连接固定板(113),所述顶撑杆(5)远离顶撑双头螺柱的一端连接在固定板(113)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组件包括铰接在支撑台(91)上的第二气缸(121),所述第二气缸(121)的活塞杆螺纹连接有连接块(122),所述转动杆(1)上转动套设有两个翻转板(123),两个承载板(2)位于两个翻转板(123)之间,所述连接块(122)与一个翻转板(123)铰接,两个翻转板(123)之间可拆卸连接有同步杆(124),所述同步杆(124)穿过两个承载板(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顶撑杆(5)用于顶撑双头螺柱的一端分别连接有保护垫(1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板(123)上相对转动杆(1)的位置还连接有第二轴承座(14),所述转动杆(1)穿过第二轴承座(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伤机的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一(3)内侧壁的截面呈六边形设置,所述转动杆(1)相对套筒一(3)位置的外壁与套筒一(3)的内侧壁相适配。
CN202023200315.0U 2020-12-25 2020-12-25 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Active CN214059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0315.0U CN214059118U (zh) 2020-12-25 2020-12-25 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200315.0U CN214059118U (zh) 2020-12-25 2020-12-25 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59118U true CN214059118U (zh) 2021-08-27

Family

ID=77387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200315.0U Active CN214059118U (zh) 2020-12-25 2020-12-25 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591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11133U (zh) 一种水利工程监理用混凝土强度检测装置
CN109060548B (zh) 一种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设备
CN212122205U (zh) 一种人防门焊接辅助装置
CN214059118U (zh) 探伤机的下料装置
CN214010883U (zh) 一种节能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检测装置
CN212622301U (zh) 一种轴承套圈探伤用喷射装置
CN215797965U (zh) 汽车发动机气缸盖的检测夹具
CN214641660U (zh) 一种发动机拆解机
CN216349969U (zh) 一种万能试验机
CN115432593A (zh) 一种用于市政工程的下水道格栅板拆卸设备
CN213498836U (zh) 一种动车组空气弹簧更换装置
CN111255275B (zh) 一种变压器现场大修框架组合房
KR100883494B1 (ko) 압연스탠드의 소경롤 교환장치
CN109693953B (zh) 一种用于大桶罐装裂隙深泉水的半自动装车设备
CN219104750U (zh) 一种机械零部件检测设备
CN221350966U (zh) 一种混凝土抗压测试装置
CN217425028U (zh) 一种承载力检测装置
CN215787889U (zh) 一种用于钢结构的焊接支架
KR101556621B1 (ko) 원자력 발전용 대형 스터드 볼트 및 너트의 세척장치
CN219830600U (zh) 一种便携组合式多工位安全带测试工装
CN216525598U (zh) 一种便携式门式起重机重点部位裂缝巡检仪
CN212858309U (zh) 一种建筑钢结构柱安装用辅助装置
CN214650154U (zh) 一种便于移动的钻具刺漏检测装置
CN215677831U (zh) 一种工程监理用混凝土强度测量装置
CN110216404A (zh) 一种焊接效果好的医疗器械焊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