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42887U -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42887U
CN214042887U CN202023019078.8U CN202023019078U CN214042887U CN 214042887 U CN214042887 U CN 214042887U CN 202023019078 U CN202023019078 U CN 202023019078U CN 214042887 U CN214042887 U CN 2140428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area
region
transition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1907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少茹
汪锐
郭建
郭钟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1907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428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428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428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提出一种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该柔性支撑板包括:开孔区以及设于所述开孔区的至少一侧的至少一个实体区;在所述开孔区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开孔区包括中部区域和过渡区域,所述过渡区域设于所述中部区域和所述实体区之间,所述过渡区域的宽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该柔性支撑板在折弯时过渡区域的形变是渐变的,应力也是渐变的而不会出现突变,即应力较为均匀变化,避免弯折时由于应力突变产生硬角折弯,从而避免膜层分离和裂纹问题;而且,可以应用于较小折弯半径的柔性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支撑板和包括该柔性支撑板的柔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面板,在柔性显示面板的上面贴覆玻璃盖板,玻璃盖板保护柔性显示面板并维持柔性显示面板强度。因为玻璃盖板硬度大、韧性小拉伸后易脆,折叠柔性显示面板表面需要使用覆盖膜(Cover film)保护。为了保证柔性显示面板的强度,柔性显示面板背面通常贴附不锈钢支撑板。柔性显示面板弯折后,因膜层应力变化,中性层改变,在弯折弧的边缘位置容易发生膜层分离和裂纹。
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容易发生膜层分离和裂纹的不足,提供一种不容易发生膜层分离和裂纹的柔性支撑板和包括该柔性支撑板的柔性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额外方面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柔性支撑板,包括:开孔区以及设于所述开孔区的至少一侧的至少一个实体区;所述开孔区包括中部区域和过渡区域,在所述中部区域和所述过渡区域均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过渡区域设于所述中部区域和所述实体区之间,所述过渡区域的宽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区域包括:
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各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均设于所述中部区域和所述实体区之间,且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宽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与所述实体区连接的分界线设置为弧线或折线。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形状相同且面积相同,或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形状相同且面积不同,或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形状不同且面积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区域还包括:
多个第二子过渡区域,各个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与所述实体区之间,且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靠近所述实体区的一端部的宽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与所述实体区连接的分界线设置为弧线或折线。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形状相同且面积相同,或多个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形状相同且面积不同,或多个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形状不同且面积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密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中部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密度等于或大于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密度,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密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截面积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中部区域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等于或大于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柔性支撑板。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
柔性显示面板,设于所述柔性支撑板的一侧,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折弯区和平面区,以及连接于所述折弯区和所述平面区之间的连接区,所述折弯区与所述柔性支撑板的中部区域相对设置,所述连接区与所述柔性支撑板的过渡区域相对设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柔性支撑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开孔区和实体区,开孔区设置有多个通孔,开孔区包括中部区域和过渡区域,过渡区域设于中部区域和实体区之间,过渡区域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使得过渡区域形成逐渐缩小的结构,使得在折弯时过渡区域的形变是渐变的,应力也是渐变的而不会出现突变,即应力较为均匀变化,避免弯折时由于应力突变产生硬角折弯,从而避免膜层分离和裂纹问题;而且,可以应用于较小折弯半径的柔性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相关技术中柔性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柔性支撑板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二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四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五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六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七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八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九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十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十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十二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十三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第十四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折弯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实体区;
2、开孔区;21、中部区域;22、过渡区域;221、第一子过渡区域;222、第二子过渡区域;
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所示的相关技术中柔性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为了实现更小的弯折半径及减小弯折后膜层应力,会使用图案化的柔性支撑板,即在柔性支撑板的弯折中间位置设计一些图案并形成通孔3,以增加柔性支撑板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且减小应力变化。但因柔性支撑板开孔区2的应力和实体区1的应力有差异,在折弯时开孔区2与实体区1连接的位置由于应力突变产生硬角折弯,即开孔区2容易折弯而实体区1不容易折弯,在连接位置会形成折弯角而不是弧形折弯,从而导致有开孔区2和实体区1之间的过渡位置发生膜层分离和裂纹;而且不利于应用于较小折弯半径的柔性显示装置。
本示例实施方式首先提供了一种柔性支撑板,参照图3-图1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柔性支撑板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柔性支撑板可以包括:开孔区2以及设于所述开孔区2的至少一侧的至少一个实体区1;所述开孔区2包括中部区域21和过渡区域22,在中部区域21和过渡区域22均设置有多个通孔3,所述过渡区域22设于所述中部区域21和所述实体区1之间,所述过渡区域22的宽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柔性支撑板,过渡区域22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使得过渡区域22形成逐渐缩小的结构。参照图16所示,使得在折弯时过渡区域22的形变是渐变的,应力也是渐变的而不会出现突变,即应力较为均匀变化,避免弯折时由于应力突变产生硬角折弯,从而避免膜层分离和裂纹问题;而且,可以应用于较小折弯半径的柔性显示装置。
下面对柔性支撑板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3-图12所示,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柔性支撑板可以设置为长方形,柔性支撑板可以包括位于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的开孔区2,以及连接于开孔区2两侧的两个实体区1。在开孔区2设置有多个通孔3,在实体区1没有设置通孔3。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柔性支撑板可以设置为正方形、多边形等各种形状;实体区1也可以仅在开孔区2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或在开孔区2的多侧设置有多个。
开孔区2可以包括中部区域21和过渡区域22,中部区域21设置为长方形,中部区域21的长度与柔性支撑板的宽度相同,即中部区域21贯穿柔性支撑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柔性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弯区与柔性支撑板的中部区域21相对设置,柔性显示面板的连接区与柔性支撑板的过渡区域22相对设置。另外,中部区域21的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其他形状,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3-图9所示,过渡区域22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各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均连接于中部区域21和实体区1之间,即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沿柔性支撑板的宽度方向排列,且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所有的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指的是在柔性支撑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换句话说,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与中部区域21、过渡区域22和实体区1的连接方向垂直。
参照图3和图4所示,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可以设置为等腰三角形,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中部区域21的边沿线共线,使得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形成为折线。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也可以设置为等腰梯形,且等腰梯形的长底边与中部区域21的边沿线共线,同样使得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形成为折线。还有,第一子过渡区域221还可以设置为任意三角形或任意梯形,还可以是五边形或多边形,只要使五边形或多边形的一长边与中部区域21的边沿线共线,而五边形或多边形的靠近实体区1一侧的部分呈逐渐缩小状,同样能够达到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是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至少一个通孔上最靠近实体区1的点连接形成的虚设线段或弧线,或者是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至少一个通孔上最靠近实体区1的点距离设定间距的点连接形成的虚设线段或弧线。
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与第二子过渡区域221连接的分界线是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至少一个通孔上最靠近第二子过渡区域221的点连接形成的虚设线段或弧线,或者是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至少一个通孔上最靠近第二子过渡区域221的点距离设定间距的点连接形成的虚设线段或弧线。
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可以设置为半椭圆形,且半椭圆形的直边与中部区域21的边沿线共线,使得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形成为弧线。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可以设置为少半椭圆形,同样使得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形成为弧线。还有,第一子过渡区域221还可以设置为半圆形或少半圆形;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还可以设置为抛物线弧,还可以是任意弧形或各种组合弧形;只要使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可。
参照图3和图5所示,通孔3可以为矩形通孔,在开孔区2内的矩形通孔3的宽度相同,但是长度根据设置的位置可以不同,例如,在中间区域矩形通孔的长度较长,在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矩形通孔的长度较短。
参照图4和图6所示,通孔3可以为圆形通孔,在开孔区2内的圆形通孔3的直径可以相同。
通孔3的形状不限于上述说明,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通孔3还可以是腰圆形通孔、椭圆形通孔、正方形通孔等等各种通孔3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上述示例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形状相同且面积相同。在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形状相同但是面积不相同。参照图7所示,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形状均是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度是相同的,但是高度是不同的,导致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不同。参照图8所示,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形状相同均是半椭圆形,但是半椭圆形的轴长不同,导致半椭圆形的面积不同。
当然,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也可以是形状不相同且面积也不相同的结构。参照图9所示,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可以是等腰等三角形与半椭圆形间隔排布的结构,即一个等腰等三角形一个半椭圆形,相邻两个等腰等三角形之间设置有一个半椭圆形;而且排布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两两相同的间隔排布,例如,两个等腰等三角形两个半椭圆形,相邻两个等腰等三角形之间设置有两个半椭圆形;还可以是没有规律的排布,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也可以是形状不相同且面积相同的结构。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具体排布方式可以与图9所示相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使等腰等三角形的面积与半圆形的面积相同,同样可以达到避免膜层分离和裂纹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0-图12所示,过渡区域22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各个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均连接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与实体区1之间,即多个第二子过渡区域222沿柔性支撑板的宽度方向排列,且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靠近实体区1的一端部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所有的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指的是在柔性支撑板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换句话说,第二子过渡区域221的宽度与中部区域21、过渡区域22和实体区1的连接方向垂直。
参照图10所示,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可以设置为半椭圆弧,使得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靠近实体区1的一端部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还可以设置为少半椭圆弧、半圆弧、少半圆弧、抛物线弧等多种弧线,还可以是任意弧形或各种组合弧形;只要使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靠近实体区1的一端部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是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内的至少一个通孔上最靠近实体区1的点连接形成的虚设线段或弧线,或者是与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内的至少一个通孔上最靠近实体区1的点距离设定间距的点连接形成的虚设线段或弧线。
参照图11所示,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还可以设置为折线,使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靠近实体区1的一端形成三角形,同样可以使得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靠近实体区1的一端部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靠近实体区1的一端还可以形成梯形、五边形或多边形等等,只要使梯形、五边形或多边形的靠近实体区1一侧的部分呈逐渐缩小状就能够使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靠近实体区1的一端部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请继续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和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的形状与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和第一子过渡区域221连接的分界线形状可以相同,例如,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可以设置为半椭圆弧,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连接的边沿形状也设置为半椭圆弧;或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边沿可以设置为折线,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连接的边沿形状也设置为折线。当然,在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连接的边沿设置为半圆弧、少半椭圆弧、抛物线弧等的情况下,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边沿对应设置为半圆弧、少半椭圆弧、抛物线弧等。
通孔3的密度可以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通孔3的密度可以是在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所有通孔的密度是相同的,或在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内的所有通孔的密度是相同的,但是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通孔的密度、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内的通孔的密度以及中部区域21内的通孔的密度是不同的,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示例实施方式中,中部区域21的通孔3的密度与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通孔3的密度相同,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通孔3的密度小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通孔3的密度。当然,也可以是中部区域21的通孔3的密度大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通孔3的密度,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通孔3的密度小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通孔3的密度;在后续设置有第三子过渡区域22的情况下,第三子过渡区域22的通孔3的密度可以小于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通孔3的密度。通孔3的密度还可以是在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或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内就是逐渐变化的,例如,参照图13所示,在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通孔3的密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通孔3的截面积可以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通孔3的截面积可以是在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或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内就是逐渐变化的,例如,参照图14所示,通孔3为长条形通孔,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通孔3的截面积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图中所示是长度减小,当然,也可以是宽度减小。通孔3的截面积还可以是在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所有通孔的截面积是相同的,或在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内的所有通孔的截面积是相同的,但是第一子过渡区域221内的通孔的截面积、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内的通孔的截面积以及中部区域21内的通孔的截面积是不同的,参照图15所示,通孔3为圆形通孔,中部区域21的通孔3的直径与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通孔3的直径相同,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通孔3的直径小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通孔3的直径。当然,也可以是中部区域21的通孔3的直径大于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通孔3的直径;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通孔3的直径小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通孔3的直径。在后续设置有第三子过渡区域的情况下,第三子过渡区域的通孔3的直径可以小于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通孔3的直径。
另外,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形状与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连接的分界线形状可以不相同,例如,参照图15所示,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可以设置为折线,而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连接的分界线形状也设置为半圆弧;或,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可以设置为半椭圆弧,而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第一子过渡区域221连接的分界线形状也设置为折线。
上述示例实施方式说明了:在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形状相同和面积的相同情况下,多个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可以形状相同且面积相同。还可以是,参照图16所示,在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形状相同和面积的相同情况下,多个第二子过渡区域222的形状相同且面积不同;当然,多个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可以形状不相同且面积不相同。在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221的形状不相同和面积的不相同情况下,多个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可以形状不相同但面积相同;也可以是,多个第二子过渡区域222可以形状不相同且面积不相同。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过渡区域22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三子过渡区域,各个第三子过渡区域均连接于第二子过渡区域222与实体区1之间,且第三子过渡区域的靠近实体区1的一端部的宽度随着与中部区域2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第三子过渡区域22与实体区1连接的分界线可以设置为弧线或折线,弧线或折线的具体结构如上面所述,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本示例实施方式首先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装置,该柔性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柔性支撑板。柔性支撑板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柔性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设于柔性支撑板的一侧,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折弯区和平面区,以及连接于折弯区和平面区之间的连接区,柔性显示面板的折弯区与柔性支撑板的中部区域21相对设置,所谓相对设置可以是折弯区与中部区域21正相对,即折弯区在柔性支撑板上的正投影与中部区域21重合,也可以是折弯区在柔性支撑板上的正投影稍大于或小于中部区域21;且柔性显示面板的连接区与柔性支撑板的过渡区域22相对设置,所谓相对设置可以是连接区与过渡区域22正相对,即连接区在柔性支撑板的正投影与过渡区域22重合,也可以是连接区在柔性支撑板的正投影稍大于或小于过渡区域22。
在该柔性显示装置折弯时,柔性支撑板的过渡区域22的形变是渐变的,应力也是渐变的而不会出现突变,即应力较为均匀变化,避免弯折时由于柔性支撑板的应力突变产生硬角折弯,从而避免柔性显示面板的膜层分离和裂纹问题;而且,可以应用于较小折弯半径的柔性显示装置。
上述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如有可能,各实施例中所讨论的特征是可互换的。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没有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件、材料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本说明书中,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3)

1.一种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孔区以及设于所述开孔区的至少一侧的至少一个实体区;所述开孔区包括中部区域和过渡区域,在所述中部区域和所述过渡区域均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过渡区域设于所述中部区域和所述实体区之间,所述过渡区域的宽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区域包括:
多个第一子过渡区域,各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均设于所述中部区域和所述实体区之间,且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宽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与所述实体区连接的分界线设置为弧线或折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形状相同且面积相同,或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形状相同且面积不同,或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形状不同且面积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区域还包括:
多个第二子过渡区域,各个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均连接于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与所述实体区之间,且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靠近所述实体区的一端部的宽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与所述实体区连接的分界线设置为弧线或折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形状相同且面积相同,或多个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形状相同且面积不同,或多个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形状不同且面积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密度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密度等于或大于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密度,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密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截面积随着与所述中部区域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支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区域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等于或大于多个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域的所述通孔的截面积。
12.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柔性支撑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柔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装置还包括:
柔性显示面板,设于所述柔性支撑板的一侧,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折弯区和平面区,以及连接于所述折弯区和所述平面区之间的连接区,所述折弯区与所述柔性支撑板的中部区域相对设置,所述连接区与所述柔性支撑板的过渡区域相对设置。
CN202023019078.8U 2020-12-15 2020-12-15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Active CN2140428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19078.8U CN214042887U (zh) 2020-12-15 2020-12-15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19078.8U CN214042887U (zh) 2020-12-15 2020-12-15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42887U true CN214042887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37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19078.8U Active CN214042887U (zh) 2020-12-15 2020-12-15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428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7463A1 (zh) * 2020-12-15 2022-06-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7463A1 (zh) * 2020-12-15 2022-06-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89564A (zh)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CN110767096B (zh) 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1312080B (zh) 金属支撑件及柔性显示装置
US11094898B2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1928943U (zh) 支撑背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37662B (zh) 一种折叠显示器支撑件及显示装置
CN107301821B (zh) 可折叠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CN110570762A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
US20220050321A1 (en) Substrate for display
CN214042887U (zh)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CN112863349B (zh) 一种柔性衬板、柔性显示面板
CN111862820A (zh) 支撑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927625A (zh) 支撑板及折叠显示装置
JP6411949B2 (ja) タイヤ
JP563008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12411484U (zh) 支撑板、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18007199A (ja) Mems構造及び、mems構造を有する静電容量型センサ、圧電型センサ、音響センサ
JP6549412B2 (ja) タイヤ
JP6549414B2 (ja) タイヤ
JP2017202784A (ja) タイヤ
KR101602721B1 (ko) 커버
JPH11187549A (ja) 電線防護管
CN212135827U (zh) 可穿戴显示设备用支撑件及可穿戴显示设备
JP4340244B2 (ja) 鋼管柱の下部構造
RU2003109940A (ru) Концевой участок ограждени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