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19702U -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019702U
CN214019702U CN202022728771.6U CN202022728771U CN214019702U CN 214019702 U CN214019702 U CN 214019702U CN 202022728771 U CN202022728771 U CN 202022728771U CN 214019702 U CN214019702 U CN 214019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air
chamber
rapping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2877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朋泽
李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ongshe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ongshe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ongshe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ongshen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2877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019702U/zh
Priority to US18/038,187 priority patent/US20240001274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38902 priority patent/WO2022105009A1/zh
Priority to GB2309348.7A priority patent/GB2616225A/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019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019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包括:尘气室,所述尘气室的顶部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尘气室的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出灰口;进风管道,所述进风管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尘气室的进风口连通;多个过滤件,多个所述过滤件设置于所述尘气室内部,且相邻的两个过滤件之间具有间隙;设置于所述尘气室内的至少一个振打装置,所述振打装置能够带动多个所述过滤件振动;至少一个净气室,所述净气室设置于所述尘气室的一侧,所述尘气室内的气流流经所述过滤件后进入所述净气室;出风管道,所述出风管道的进风端与所述净气室的出风口连通。该模块化振打除尘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扬尘和实现过滤件的清灰再生。

Description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除尘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背景技术
在世界范围内,环保和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我国已经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之首,而工业企业的环保则是重中之重。电除尘和袋式除尘是目前工业环保除尘的主导技术,随着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袋式除尘器以其高过滤效率、工况适用性广等特点应用日趋广泛,成为目前工业烟尘治理的主流设备。
袋式除尘的工艺原理是通过物理拦截的方式实现气固分离,其核心过滤元件是除尘滤袋,同时除尘器的结构设计也会影响到整体运行效果。现有的袋式除尘器在应用时经常出现过滤阻力大、气流分布均匀性较差等问题。另外,进风方向与粉尘的沉降方向不一致,容易出现扬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该模块化振打除尘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扬尘和实现过滤件的清灰再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包括:
尘气室,所述尘气室的顶部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尘气室的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出灰口;
进风管道,所述进风管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尘气室的进风口连通;
多个过滤件,多个所述过滤件设置于所述尘气室内部,且相邻的两个过滤件之间具有间隙;
设置于所述尘气室内的至少一个振打装置,所述振打装置能够带动多个所述过滤件振动;
至少一个净气室,所述净气室设置于所述尘气室的一侧,所述尘气室内的气流流经所述过滤件后进入所述净气室;
出风管道,所述出风管道的进风端与所述净气室的出风口连通。
优选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中,还包括预荷电装置,所述预荷电装置设置于多个所述过滤件的上游。
优选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尘气室内的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相对于所述尘气室的侧壁倾斜设置。
优选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中,所述过滤件为滤筒;
所述滤筒包括支撑筒、包覆在所述支撑筒外壁上的褶皱滤料以及分别与所述支撑筒的两端固定连接的第一盖和第二盖,所述支撑筒的筒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且所述支撑筒的至少一端形成出风口,气流经所述褶皱滤料进入所述支撑筒后从所述支撑筒的至少一端形成的出风口排出。
优选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中,所述进风管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管和与所述进风管的出风端连接的进风箱;所述出风管道包括依次连接的出风管和与出风管的进风端连接的出风箱;
所述进风箱和出风箱均为喇叭状,所述进风箱的通风截面沿着靠近所述尘气室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出风箱的通风截面沿着靠近所述净气室的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中,所述出风箱与所述净气室的顶部连接。
优选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中,所述净气室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净气室分别设置于所述尘气室的相对的两侧。
优选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尘气室内的金属框架,所述金属框架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过滤件;
还包括振打装置,所述振打装置用于振打所述金属框架以使所述金属框架和所述过滤件振动。
优选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中,还包括与所述尘气室的出灰口连通的灰斗和与所述灰斗的底部连接的输灰装置。
优选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中,所述尘气室和净气室均集成于同一箱体内,且所述尘气室与所述净气室之间通过隔板隔开。
应用上述提供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时,带尘气流经进风管道和尘气室顶部的进风口进入尘气室,尘气室内的气体进入多个过滤件进行过滤,多个过滤件过滤后的气流进入净气室内,最终净气室内的气体能够经出风管道排出。上述过滤过程中,带尘气流经尘气室顶部的进风口进入尘气室,如此进风气流方向与粉尘的下落方向一致,粉尘可以下降至尘气室底部的出灰口,更加有利于粉尘的沉降,有效减少了扬尘。另外,当过滤件外表面积灰较多且过滤阻力较大时,可以开启振打装置,振打装置带动多个过滤件振动,过滤件表面的灰尘受到震动后表面堆积的灰尘脱落,实现清灰和再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硝除尘一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三层脱硝除尘一体设备的示意图。
在图1-2中:
1—振打除尘器,2—进风管,3—进风箱,4—预荷电装置,5—导流板, 6—尘气室,7—过滤件,8—金属框架,9—振打装置,10—左净气室,11—左出风箱,12—左出风管,13—右净气室,14—右出风箱,15—右出风管, 16—灰斗,17—输灰装置,18—钢柱,19—脱硝催化剂模块,20—单个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该模块化振打除尘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扬尘和实现过滤件的清灰再生。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成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硝除尘一体设备包括尘气室6、进风管道、多个过滤件7、振打装置9、至少一个净气室和出风管道。
其中,尘气室6的顶部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即尘气室6的顶部可以开放形成一个进风口,该进风口的通风截面覆盖尘气室6的整个顶部。或者,尘气室6的顶部可以开设有多个进风口。带尘气流经尘气室6顶部的进风口进入尘气室6。尘气室6的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出灰口,灰尘经尘气室6底部的出灰口排出。
进风管道的出风端与尘气室6的进风口连通,进风管道内的带尘气流经进风管道的出风端进入尘气室6内。
多个过滤件7设置于尘气室6内部,且相邻的两个过滤件7之间具有间隙。即多个过滤件7均固定在尘气室6内,过滤件7的至少一端与尘气室6 的侧壁连接。优选地,尘气室6为方体状,多个过滤件7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设置。过滤件7的轴向可以沿水平设置或者过滤件7的轴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此不作限定。
振打装置9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并且振打装置9设置于尘气室6内,振打装置9能够带动多个过滤件7振动。振打装置9开启时,振打装置9带动多个过滤件7振动,过滤件7表面的灰尘受到震动后表面堆积的灰尘脱落,实现清灰和再生。
净气室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净气室设置于尘气室6的一侧,尘气室6 内的气流流经过滤件7后进入净气室。
出风管道的进风端与净气室的出风口连通,即过滤后进入净气室内的气体能够经出风管道排出。
应用上述提供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时,带尘气流经进风管道和尘气室6 顶部的进风口进入尘气室6,尘气室6内的气体进入多个过滤件7进行过滤,多个过滤件7过滤后的气流进入净气室内,最终净气室内的气体能够经出风管道排出。上述过滤过程中,带尘气流经尘气室6顶部的进风口进入尘气室6,如此进风气流方向与粉尘的下落方向一致,粉尘可以下降至尘气室6底部的出灰口,更加有利于粉尘的沉降,有效减少了扬尘。另外,当过滤件外表面积灰较多且过滤阻力较大时,可以开启振打装置9,振打装置9带动多个过滤件7振动,过滤件7表面的灰尘受到震动后表面堆积的灰尘脱落,实现清灰和再生。
尘气室6、净气室及其内部的装置共同形成振打除尘器1。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还可以包括预荷电装置4,预荷电装置4设置于过滤件7的上游。即预荷电装置4位于多个过滤件7的上游,经尘气室6顶部的进风口进入尘气室6的带尘气流先经过预荷电装置4 后,再经过过滤件7。具体地,预荷电装置4可以设置于尘气室6内,预荷电装置4设置于尘气室6的进风口与过滤件7之间。在尘气室6的进风口下侧设置预荷电装置4,可以使粉尘荷电,荷电后的细微粉尘可以凝聚成较大粒子,一部分随气流直接掉落出灰口,一部分在过滤件7表面形成结构疏松的粉尘层,同时粉尘荷电有利于捕集,可以大大提高尘气室6入口处的粉尘浓度。测试数据显示,设置预荷电装置4的脱硝除尘一体设备,过滤效率可提高一个数量级,而过滤阻力明显降低,有利于提高过滤速度,延长过滤件7的使用寿命。
预荷电装置4固定在尘气室6内部,其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卡接等方式与尘气室6相对固定。
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还包括设置于尘气室6内的多个导流板5,并且多个导流板5相对于尘气室6的侧壁倾斜设置。即导流板5与尘气室6的侧壁和底壁之间均具有夹角。多个导流板5固定在尘气室6 内,相邻的两个导流板5之间具有供气流通过的间隙。如此设置,带尘烟气在导流板5的引导下进入尘气室6,且带尘烟气经导流板5后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如此不但可以克服粉尘直接冲刷过滤件7且容易磨损过滤件7的缺点,还可以使尘气室6内部气流分布更加均匀,避免了进风死角的存在。
导流板5固定在尘气室6内部,具体地,导流板5可以螺栓连接、卡接或者焊接在尘气室6内,在此不作限定。
优选地,多个导流板5可以沿着连续弯折线排布,或者导流板5与尘气室6 侧壁之间的夹角不作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导流板5的形状、倾斜角度以及位置。
优选地,上述过滤件7为滤筒。当然,过滤件7也可以为滤袋,在此不作限定。
滤筒包括支撑筒、褶皱滤料、第一盖和第二盖。其中,褶皱滤料包覆在支撑筒外壁上。第一盖和第二盖分别与支撑筒的两端固定连接,第一盖和第二盖可以与支撑筒螺栓连接或卡接,方便后续进行维护和检修。
支撑筒的筒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以便于经过褶皱滤料的气流经支撑筒上的通孔进入支撑筒内部。支撑筒的一端或两端形成出风口,换言之,支撑筒的一端或两端形成该滤筒的出风口。
滤筒进行过滤时,带尘气流经褶皱滤料后进入支撑筒,支撑筒内的气体经支撑筒的出风口排出。
该滤筒优选为耐高温滤筒,滤筒的制备方法如下,首先将滤料进行褶皱结构加工,通过折料机械将耐高温滤料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折叠。折叠成褶后的耐高温滤料一端与第一盖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盖连接,从而形成耐高温滤筒。支撑筒为金属材质,以保证褶皱滤料在喷吹清灰时不会发生变形。
褶皱滤料可以为硬挺玻纤滤料、硬挺玻纤覆膜滤料、硬挺珍珠岩膨化毡滤料、硬挺玻纤混织滤料、硬挺高硅氧(改性)纤维覆膜滤料等。
该处需要说明的是,尘气室6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净气室连通的通孔,支撑筒的出风口与尘气室6侧壁上的通孔连通,且支撑筒的出风口与尘气室6 侧壁密封连接,以保证正常过程时,尘气室6内的气体只能经褶皱滤料进入支撑筒的内部,支撑筒内部的气体只能流动至净气室内。
优选地,进风管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管2和与进风管2的出风端连接的进风箱3,带尘气流依次经进风管2和进风箱3后进入尘气室6。进风箱3 可以为喇叭状,并且进风箱3的通风截面沿着靠近尘气室6的方向逐渐增大。即进风箱3的出风端的通风截面大于进风端的通风截面。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进入尘气室6内的气流更加均匀。
出风管道包括依次连接的出风管和与出风管的进风端连接的出风箱,气流依次经出风箱和出风管后排出。出风箱可以为喇叭状,并且出风箱的通风截面沿着靠近净气室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保证出风气流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出风箱可以与净气室的顶部连接,以便于烟气直接进入烟囱。当然,出风箱也可以与净气室的底部或侧壁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优选地,净气室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净气室分别设置于尘气室6的相对的两侧。两个净气室分别为左净气室10和右净气室13。左净气室10和右净气室13均与尘气室6内的过滤件7的出风口连通。出风管道的数量也为两个且分别为左出风管12道和右出风管15,出风箱的数量也为两个且分别为左出风箱11和右出风箱14。左出风箱11和左出风管12道与左净气室10内部连通,右出风箱14和右出风管15与右净气室13内部连通。
左出风箱11可以与左净气室10顶壁连接,右出风箱14可以与右净气室 13顶壁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还包括设置于尘气室6内的金属框架8,金属框架8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其固定连接的过滤件7。位于金属框架8内的过滤件7与金属框架8固定连接。金属框架8与其内部的过滤件7形成一个整体。金属框架8的一侧可以与尘气室6的内壁固定连接。优选地,还包括振打装置9,振打装置9用于振打金属框架8以使金属框架8和过滤件7振动。振打装置9开启时,过滤件7表面的灰尘受到震动后表面堆积的灰尘脱落,实现清灰和再生。清灰方式设置为振打清灰,通过振打使金属框架及过滤件7 震动,震落表面积累的灰尘。
具体地,金属框架8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金属框架8分别为左金属框架和右金属框架,左金属框架和右金属框架分别与尘气室6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固定连接,左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的出风口与左净气室10连通,右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的出风口与右净气室13连通。左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的左端与尘气室6的左侧壁连接,左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的右端封闭或被滤料覆盖。右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的右端与尘气室6的右侧壁连接,右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的左端封闭或被滤料覆盖。
为了及时收集落至出灰口的粉尘,上述模块化振打除尘器还包括与尘气室6的出灰口连通的灰斗16和与灰斗16的底部连接的输灰装置17。灰斗16的顶部开口与出灰口连接,如此,粉尘落至出灰口内进而进入灰斗16,最终通过输灰装置17转移。
上述实施例中,输灰装置17可以为螺旋杆装置、气动装置等,在此不作限定。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尘气室6和净气室均集成于同一箱体内,且尘气室6 与净气室之间通过隔板隔开。如此,过滤件7、预荷电装置4、导流板5、振打装置9和喷吹装置可以均集成在箱体内,更便于模块化制作加工,所有零部件基本在工厂加工完毕,运输到现场组装即可制成该模块化振打除尘器,比普通除尘器减少施工周期2/3以上。箱体的下侧可以设置钢柱18以支撑该箱体。
具体应用时可以根据工况条件和过滤面积单个模块化振打除尘器20使用,也可以多个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叠加连接组合在一起使用,节省占地空间、提高生产效率。图2中即为三个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叠加连接组合的示意图。
如下提供一种更加具体的实施例,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包括尘气室6、进风管道、进风箱3、预荷电装置4、导流板5、多个过滤件7、左净气室10、左金属框架、左出风箱11、左出风管12、右金属框架、右喷吹装置、右出风箱14、右出风管15、振打装置9、灰斗16和输灰装置17。其中,预荷电装置4和导流板5位于尘气室6内,且预荷电装置4位于导流板5上方。左金属框架和右金属框架在尘气室6内左右分布,左金属框架和右金属框架内均设置有多个过滤件 7,左净气室10与左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出风口连通。右净气室13与右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出风口连通。振打装置9位于尘气室6内。
上述实施例中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进行烟气处理时,带尘气流依次经进风管道和进风箱3进入尘气室6,在尘气室6内依次经预荷电装置4、导流板 5后进入尘气室6。在预荷电装置4的作用下,部分微细粉尘凝结成大颗粒粉尘,经过导流板5后气流方向发生改变,部分大颗粒粉尘在惯性作用下,加速坠入灰斗16中。进入尘气室6的部分气流经左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过滤后进入左净气室10,另一部分气流经右金属框架内的过滤件7过滤后进入右净气室13。即含尘气流经由过滤件7表面进入内部,粉尘被截留在表面,干净的气体经由过滤件7出风口分别进入两侧的净气室。由此可知,该模块化振打除尘器采用上进风、侧出风的方式,含尘气流从尘气室6的上部进入到尘气室6,经过过滤件7过滤净化后经由尘气室6的左右两侧净气室和出风系统排出。进风气流走向和灰尘掉落方向一致,有利于灰尘快速向下沉降。
左金属框架和右金属框架上均设置振打装置9。含尘气流经过过滤件7过滤净化后进入到净气室,粉尘被截留在滤袋表面达到一定压力值后,开启振打装置9进行振打清灰,沉积在过滤件7表面的粉尘受到震动后掉落灰斗16 中,经由输灰装置17从除尘器中输出。清灰后过滤件7得到再生,恢复低阻运行。经过过滤件7过滤净化后的气体分别进入左右两侧的净气室,从而实现粉尘治理。净化后的气体经由出风口和出风管道排出除尘器,两侧的出风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安装维护时,两侧的净气室可以打开,便于过滤件7安装检修。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尘气室(6),所述尘气室(6)的顶部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尘气室(6)的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出灰口;
进风管道,所述进风管道的出风端与所述尘气室(6)的进风口连通;
多个过滤件(7),多个所述过滤件(7)设置于所述尘气室(6)内部,且相邻的两个过滤件(7)之间具有间隙;
设置于所述尘气室(6)内的至少一个振打装置(9),所述振打装置(9)能够带动多个所述过滤件(7)振动;
至少一个净气室,所述净气室设置于所述尘气室(6)的一侧,所述尘气室(6)内的气流流经所述过滤件(7)后进入所述净气室;
出风管道,所述出风管道的进风端与所述净气室的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荷电装置(4),所述预荷电装置(4)设置于多个所述过滤件(7)的上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尘气室(6)内的多个导流板(5),所述导流板(5)相对于所述尘气室(6)的侧壁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7)为滤筒;
所述滤筒包括支撑筒、包覆在所述支撑筒外壁上的褶皱滤料以及分别与所述支撑筒的两端固定连接的第一盖和第二盖,所述支撑筒的筒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且所述支撑筒的至少一端形成出风口,气流经所述褶皱滤料进入所述支撑筒后从所述支撑筒的至少一端形成的出风口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管(2)和与所述进风管(2)的出风端连接的进风箱(3);所述出风管道包括依次连接的出风管和与出风管的进风端连接的出风箱;
所述进风箱(3)和出风箱均为喇叭状,所述进风箱(3)的通风截面沿着靠近所述尘气室(6)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出风箱的通风截面沿着靠近所述净气室的方向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箱与所述净气室的顶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气室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净气室分别设置于所述尘气室(6)的相对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尘气室(6)内的金属框架(8),所述金属框架(8)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其固定连接的所述过滤件(7);
还包括振打装置(9),所述振打装置(9)用于振打所述金属框架(8)以使所述金属框架(8)和所述过滤件(7)振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尘气室(6)的出灰口连通的灰斗(16)和与所述灰斗(16)的底部连接的输灰装置(17)。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振打除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尘气室(6)和净气室均集成于同一箱体内,且所述尘气室(6)与所述净气室之间通过隔板隔开。
CN202022728771.6U 2020-11-23 2020-11-23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Active CN214019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28771.6U CN214019702U (zh) 2020-11-23 2020-11-23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US18/038,187 US20240001274A1 (en) 2020-11-23 2020-12-24 Modular rapping dust remover
PCT/CN2020/138902 WO2022105009A1 (zh) 2020-11-23 2020-12-24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GB2309348.7A GB2616225A (en) 2020-11-23 2020-12-24 Modular rapping dust remov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28771.6U CN214019702U (zh) 2020-11-23 2020-11-23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019702U true CN214019702U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61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28771.6U Active CN214019702U (zh) 2020-11-23 2020-11-23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019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86252U (zh) 一种脉冲型除尘净化装置
CN214019702U (zh)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CN213995449U (zh) 模块化脱硝除尘设备
CN214020057U (zh) 一种模块化脱硫脱硝脱voc除尘一体系统
CN112426810A (zh)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CN201147663Y (zh) 袋式除尘器
CN214019759U (zh) 一种模块化陶瓷滤件环保设备
CN203507762U (zh) 静电除尘器
CN209752438U (zh) 一种组合式脉冲滤筒除尘器
CN214019935U (zh) 一种高效复合除尘设备
CN112452148A (zh) 模块化脱硝除尘设备
CN212855015U (zh) 布袋除尘器喷吹装置
CN213995244U (zh) 一种除尘设备
CN2633405Y (zh) 一种新型除尘器
CN211864227U (zh) 一种袋式除尘器的灰尘沉降装置
WO2022105009A1 (zh) 一种模块化振打除尘器
CN213942442U (zh) 过滤系统
CN214050992U (zh) 模块化过滤系统
CN112403125A (zh) 一种模块化陶瓷滤件环保设备
CN112452088A (zh) 一种高效复合除尘设备
CN112403133A (zh) 一种除尘设备
CN105903276A (zh) 一种降尘装置
CN112403117A (zh) 过滤系统
CN205913889U (zh) 一种降尘装置
CN212942115U (zh) 一种新型环保空气净化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