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007262U - 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007262U CN214007262U CN202022942021.9U CN202022942021U CN214007262U CN 214007262 U CN214007262 U CN 214007262U CN 202022942021 U CN202022942021 U CN 202022942021U CN 214007262 U CN214007262 U CN 2140072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storage chamber
- control valve
- engine
- oil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油底壳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两端具有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且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相对于所述油底壳本体中部底面向下凹陷,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还包括:机油泵,所述机油泵与所述控制阀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机油泵用于抽取所述油底壳本体内的机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有利于避免机油泵吸空的问题,从而保证润滑能够正常进行,并提升发动机的使用广泛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
背景技术
油底壳位于发动机的底部与发动机可拆卸连接,将发动机密封作为贮油槽的外壳。其中,油底壳用于避免外部杂质进入发动机机体内部,同时,油底壳可以收集和储存由采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并散去润滑油的部分热量,避免润滑油发生氧化。
目前发动机、柴油机等其他车辆通常采用的油底壳为:干式油底壳和湿式油底壳,其中,湿式油底壳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发动机在工作时,发动机曲轴、曲拐和连杆大头在曲轴每旋转一周都会浸入油底壳中的润滑油一次,以达到润滑效果;干式油底壳是在发动机外部设有专门的储油罐,并通过机油泵将储存在储油罐内的机油输送到润滑油路,以对发动机的内部零件进行润滑。
然而,采用湿式油底壳时,通常车辆在运行时,为了保证拐弯时倾斜角度较大,会设置较深的油底壳,然而这样容易导致安装后发动机整体高度较高,使得在某些机型车辆上无法使用;采用干式油底壳时需要增加额外部件,同时由于润滑油路是高压的,导致发动机结构更加复杂,制造以及使用成本增加了很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之间连接有导油管,并在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这样当发动机朝向任意一侧时都可以保证机油泵正常吸油,避免出现机油泵吸空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同时能够降低油底壳本体的高度,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广泛性。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两端具有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且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相对于所述油底壳本体中部底面向下凹陷,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
还包括:机油泵,所述机油泵与所述控制阀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机油泵用于抽取所述油底壳本体内的机油。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的开设深度相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油管包括:第一导油管和第二导油管,所述第一导油管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储油腔内,所述第一导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阀的一端相连,所述控制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油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油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储油腔内;
还包括:第三导油管,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第三导油管与所述机油泵相连。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两个机油集滤器,两个所述机油集滤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油管和所述第二导油管相连通,两个所述机油集滤器的开口处分别伸入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内。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阀与所述第一导油管连接处设有第一开关,所述控制阀与所述第二导油管连接处设有第二开关。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阀卡合在所述导油管上;
或者,所述控制阀固定在所述导油管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阀内设有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用于当所述油底壳本体倾斜时发出电信号。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主电控阀,所述主电控阀与所述控制阀机械连接或者电连接,所述主电控阀用于当所述电子元件发出电信号时,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控制所述控制阀上的开关开启或者关闭。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油底壳润滑系统。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备,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其中,油底壳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两端具有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且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相对于所述油底壳本体中部底面向下凹陷,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
还包括:机油泵,所述机油泵与所述控制阀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机油泵用于抽取所述油底壳本体内的机油。
一方面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湿式油底壳时,当车辆在运行时,为了保证车辆拐弯时倾斜角度较大,通常会设置较深的油底壳,然而这样容易导致安装后发动机整体高度较高,使得在某些机型车辆上无法使用,本申请中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通过设置油底壳本体,其中,油底壳本体包括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且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相对于所述油底壳本体中部底面向下凹陷,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这样当车辆朝向任意一侧拐弯时,控制阀可以断开与油底壳较高的一端储油腔的管道之间的连通,从而使机油泵从油底壳较低的一端的储油腔内进行吸油,有利于保证机油泵不吸空,机油润滑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相比于干式油底壳,由于发动机在正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在发动机的外部设有专门的储油罐,因此会额外增加部件,从而导致发动机结构更加复杂,制造以及使用成本的增加,本申请中,通过提供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不需要再单独设置储油罐,同时由于油底壳内没有很深的油池,能够降低油底壳的高度,从而使得发动机的整体高度降低,有利于提升发动机的使用广泛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油底壳本体;
11-第一储油腔;
12-第二储油腔;
13-第一导油管;
14-第二导油管;
15-第三导油管;
16-控制阀;
17-机油泵;
18-机油集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外部杂质进入发动机机体内部,通常在发动机底部设置油底壳,一方面油底壳可以起到密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收集和储存由采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润滑油的部分热量,避免润滑油发生氧化。其中,油底壳包括干式油底壳和湿式油底壳。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实际装配湿式油底壳时,油底壳为一个整体,通常为了保证发动机倾斜时的倾斜角度较大,会将油底壳的深度设置的比较高,这样能够储存大量的机油,但是这样容易导致安装后发动机整体高度较高,进而使得在某些机型车辆上无法使用,不利于拓展发动机的使用范围。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实际装配干式油底壳时,由于干式油底壳的油盘比较浅,因此可以显著降低发动机的整体高度,并且发动机倾斜时的倾斜角度以及润滑性都能够得到较大提升,但是干式油底壳在使用时,大部分机油需要储存在一个外置的机油箱内,这样就需要额外的动力来驱动机油泵,因此在装配时会额外增加发动机部件,从而导致发动机结构更加复杂,制造以及使用成本的增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其中,油底壳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本体,油底壳本体的两端具有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且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相对于油底壳本体中部底面向下凹陷,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之间连接有导油管,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
还包括:机油泵,机油泵与控制阀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机油泵用于抽取油底壳本体内的机油。
一方面能够解决现有中发动机整体高度较高,使得在某些机型车辆上无法使用,不利于拓展发动机的使用范围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当需要额外增加发动机部件时,导致发动机结构更加复杂,制造以及使用成本的增加的问题。
因此,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参见图1所示,该油底壳润滑系统可以包括油底壳本体10,其中,油底壳本体10的两端可以具有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且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相对于油底壳本体10中部底面向下凹陷,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之间连接有导油管,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16。
其中,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机油泵17,机油泵17与控制阀16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机油泵17用于抽取油底壳本体10内的润滑油。
这样在具体实现时,参见图1至图4所示,当发动机正常运行时,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处于水平的状态(具体为图1中所示的状态),即在该状态下,润滑油均匀分布在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内,这时控制阀16与第一储油腔11、第二储油腔12和机油泵17之间的导油管之间处于连通状态,导油管能够同时从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进行吸油,机油泵17将从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吸入的润滑油经过增压后泵送到机油滤清器和各个润滑油道中,以实现发动机各个主要运动部件的润滑。
接着,参见图5所示,当发动机朝向第二储油腔12倾斜的时候,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均处于倾斜的状态,即在该状态下,第一储油腔11相对于第二储油腔12处于高位置,第一储油腔11内的润滑油容易流入第二储油腔12内,这时控制阀16可以断开与第一储油腔11之间的管路,同时与第二储油腔12之间的管路进行连通,导油管从第二储油腔12内进行吸油,机油泵17将吸入的润滑油经过增压后泵送到机油滤清器和各个润滑油道中这样能够避免导油管从第一储油腔11内吸空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保证机油泵17不会吸空并使得润滑能够正常进行。
当然,参见图6所示,当发动机朝向第一储油腔11倾斜的时候,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均处于倾斜的状态,即在该状态下,第一储油腔11相对于第二储油腔12处于低位置,第二储油腔12内的润滑油容易流入第一储油腔11内,这时控制阀16可以断开与第二储油腔12之间的管路,同时与第一储油腔11之间的管路进行连通,导油管从第一储油腔11内进行吸油,机油泵17将吸入的润滑油经过增压后泵送到机油滤清器和各个润滑油道中,避免了导油管从第二储油腔12内吸空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保证机油泵17不会吸空并使得润滑能够正常进行。
其中,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的开设深度和宽度不做进一步限定,因为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的开设深度和宽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动机以及油底壳进行具体限定,只要能够避免机油泵17吸空并保证润滑能够正常进行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其中,本实施例中,对于油底壳本体10的材料并不做限制,示例性地,可以使用塑料或金属作为油底壳本体10的材料。较佳的,油底壳本体10由塑料制成,并通过注塑的方式将油底壳本体10制成一体件。使用塑料作为油底壳本体10的材料,一方面,相较于金属材质,油底壳本体10的重量更少,符合发动机轻量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塑料油底壳本体10耐腐蚀能力更强,使用寿命更长。
其中,本实施例中,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1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对于控制阀16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设置。
其中,本实施例中,机油泵17与控制阀16相连通,使用机油泵17将油底壳本体10内部的润滑油吸出从而进入到发动机润滑系统,润滑油能够重复进行利用,本实施例对于机油泵17以及控制阀16的具体结构并不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任意合适的机油泵17以及控制阀16。
其中,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且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相对于油底壳本体10中部底面向下凹陷,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可以起到汇聚润滑油的作用,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油底壳的深度过深,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发动机朝向任意一侧倾斜时,机油泵17都能够实现吸油并对发动机内其他部件进行润滑。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其中,油底壳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本体10,油底壳本体10的两端具有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且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相对于油底壳本体10中部底面向下凹陷,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之间连接有导油管,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16。
还包括:机油泵17,机油泵17与控制阀16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机油泵17用于抽取油底壳本体10内的润滑油。
一方面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湿式油底壳时,当车辆在运行时,为了保证车辆拐弯时倾斜角度较大,通常会设置较深的油底壳,然而这样容易导致安装后发动机整体高度较高,使得在某些机型车辆上无法使用,本申请中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通过设置油底壳本体10,其中,油底壳本体10包括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且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相对于油底壳本体10中部底面向下凹陷,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之间连接有导油管,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16,这样当车辆朝向任意一侧拐弯时,控制阀16可以断开与油底壳较高的一端储油腔的管道之间的连通,从而使机油泵17从油底壳较低的一端的储油腔内进行吸油,有利于保证机油泵17不吸空,机油润滑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相比于干式油底壳,由于发动机在正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在发动机的外部设有专门的储油罐,因此会额外增加部件,从而导致发动机结构更加复杂,制造以及使用成本的增加,本申请中,通过提供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不需要再单独设置储油罐,同时由于油底壳内没有很深的油池,能够降低油底壳的高度,从而使得发动机的整体高度降低,有利于提升发动机的使用广泛性。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的开设深度可以相同,当然,在另外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的开设深度也可以不同,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具体以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的开设深度相同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设置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的开设深度相同,这样当发动机正常运行时,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对润滑油进行汇聚储存,并且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处于水平且平齐的状态,即在该状态下,机油均匀分布在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内,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1所示,导油管可以包括:第一导油管13和第二导油管14,第一导油管13的第一端伸入第一储油腔11内,第一导油管13的第二端与控制阀16的一端相连,控制阀16的另一端与第二导油管14的第一端相连,第二导油管14的第二端伸入第二储油腔12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第三导油管15,控制阀16通过第三导油管15与机油泵17相连。
这样在具体实现时,参见图1至图4所示,当发动机正常运行时,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处于水平的状态,即在该状态下,机油可以均匀分布在第一储油腔11与第二储油腔12内,这时控制阀16与第一储油腔11之间的第一导油管13连通,控制阀16与第二储油腔12之间的第二导油管14连通,控制阀16和机油泵17之间的第三导油管15也连通,导油管能够同时从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进行吸油,机油泵17将从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吸入的润滑油经过增压后泵送到机油滤清器和各个润滑油道中,以实现发动机各个主要运动部件的润滑。
接着,参见图5所示,当发动机朝向第二储油腔12倾斜的时候,这时第一储油腔11相对于第二储油腔12处于高位置,控制阀16可以断开与第一储油腔11之间的第一导油管13,同时与第二储油腔12之间的第二导油管14进行连通,导油管从第二储油腔12内进行吸油,机油泵17将吸入的润滑油经过增压后泵送到机油滤清器和各个润滑油道中,这样避免了从第一储油腔11内吸油时出现吸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确保机油泵17不会吸空并使得润滑能够正常进行。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油管13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储油腔11内,第二导油管14的第二端位于第二储油腔12内,这样不管发动机是正常运行时还是倾斜运行时,机油泵17都可以从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进行吸油,并将从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吸入的润滑油经过增压后泵送到机油滤清器和各个润滑油道中,以实现发动机各个主要运动部件的润滑。
其中,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导油管13、第二导油管14以及第三导油管15的材质以及尺寸均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油管13与第二导油管14可以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示例性地,可以使用热熔接的方式将第一导油管13与第二导油管14分别固定在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1所示,还可以包括两个机油集滤器18,两个机油集滤器18分别与第一导油管13和第二导油管14相连通,两个机油集滤器18的开口处分别位于第一储油腔11内和第二储油腔12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机油集滤器18,并分别与第一导油管13和第二导油管14相连通,并且图1示出了机油集滤器18的形状,机油集滤器18的开口朝向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设置,这样在发动机正常运行时,能够进一步避免机油泵17从第一储油腔11和第二储油腔12内吸油时出现吸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确保机油泵17不会吸空并使得润滑能够正常进行。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控制阀16与第一导油管13连接处可以设有第一开关,控制阀16与第二导油管14连接处可以设有第二开关,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可以实现控制阀16与导油管之间的断开与连通。
其中,本实施例中,当发动机朝向第二储油腔12倾斜的时候,第一储油腔11相对于第二储油腔12处于高位置,这时控制阀16断开与第一导油管13连接处的第一开关,并与第二导油管14连接处的第二开关连通;当发动机朝向第一储油腔11倾斜的时候,第一储油腔11相对于第二储油腔12处于低位置,这时控制阀16断开与第二导油管14连接处的第二开关,并与第一导油管13连接处的第一开关连通。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还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这样当发动机朝向一侧倾斜时,控制阀16可以断开与油底壳储油腔较高的一端管路的连接,使发动机从较低的一端储油腔内吸油,从而保证机油集滤器18不吸空,润滑可以正常进行,当发动机向另一侧倾斜时,管路的开关状态互换,因此,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确保发动机朝向任意一侧时都能够正常吸油,避免吸空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控制阀16可以卡合在导油管上,当然,在另外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控制阀16也可以固定在导油管上,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控制阀16内可以设有电子元件,通过设置电子元件,电子元件用于当油底壳本体10倾斜时发出电信号。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还可以包括主电控阀,主电控阀与控制阀16之间可以通过机械连接或者电连接,其中,本实施例中,主电控阀可以用于当电子元件发出电信号时,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控制控制阀16上的开关开启或者关闭。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提供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油底壳润滑系统,并且通过油底壳润滑系统内的机油泵17对发动机各个主要运动部件进行润滑。
本实施例中的油底壳润滑系统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油底壳润滑系统的结构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描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还提供一种设备,包括发动机。
本实施例中,该设备可以为车辆,例如,汽车,该设备还可以为火车、动车或者飞机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上”、“下”(如果存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第一”、“第二”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油底壳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底壳本体,所述油底壳本体的两端具有第一储油腔和第二储油腔,且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相对于所述油底壳本体中部底面向下凹陷,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上设有控制阀;
还包括:机油泵,所述机油泵与所述控制阀之间连接有导油管,所述机油泵用于抽取所述油底壳本体内的润滑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的开设深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管包括:第一导油管和第二导油管,所述第一导油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储油腔内,所述第一导油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阀的一端相连,所述控制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油管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油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储油腔内;
还包括:第三导油管,所述控制阀通过所述第三导油管与所述机油泵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机油集滤器,两个所述机油集滤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油管和所述第二导油管相连通,且两个所述机油集滤器的开口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储油腔和所述第二储油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与所述第一导油管连接处设有第一开关,所述控制阀与所述第二导油管连接处设有第二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卡合在所述导油管上;
或者,所述控制阀固定在所述导油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内设有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用于当所述油底壳本体倾斜时发出电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底壳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电控阀,所述主电控阀与所述控制阀机械连接或者电连接,所述主电控阀用于当所述电子元件发出电信号时,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控制所述控制阀上的开关开启或者关闭。
9.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油底壳润滑系统。
10.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42021.9U CN214007262U (zh) | 2020-12-10 | 2020-12-10 | 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42021.9U CN214007262U (zh) | 2020-12-10 | 2020-12-10 | 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007262U true CN214007262U (zh) | 2021-08-20 |
Family
ID=77310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942021.9U Active CN214007262U (zh) | 2020-12-10 | 2020-12-10 | 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00726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55073A (zh) * | 2022-07-25 | 2022-11-18 | 湖南中联重科应急装备有限公司 | 自适应倾斜状态的机油吸油系统及吸油系统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12-10 CN CN202022942021.9U patent/CN21400726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55073A (zh) * | 2022-07-25 | 2022-11-18 | 湖南中联重科应急装备有限公司 | 自适应倾斜状态的机油吸油系统及吸油系统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91311B (zh) | 具有隔开的流体空间的车辆变速器 | |
CN214007262U (zh) | 油底壳润滑系统、发动机及设备 | |
CN107002610B (zh) | 抽吸组件 | |
CN111536406A (zh) |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润滑系统 | |
CN103825404A (zh) | 电机与变速器集成冷却系统 | |
CN103363081A (zh) | 齿轮箱及工程机械 | |
CN208416867U (zh) | 一种车载往复式压缩机上油装置 | |
CN107747504A (zh) | 吸油装置、发动机及车辆 | |
CN201941803U (zh) | 机车用互补型内滑润变速箱 | |
CN202788992U (zh) | 发动机润滑油外循环系统 | |
CN210196021U (zh) | 浮动切换吸油孔的上油组件及压缩机 | |
CN216000811U (zh) | 盖体及具有该盖体的油箱、链锯 | |
JP4454193B2 (ja) | エンジンの油戻し装置 | |
CN217481363U (zh) | 一种艇用供油集滤装置 | |
CN201772051U (zh) | 大型齿轮箱焊接箱体新型轴承润滑机构 | |
CN201588705U (zh) | 汽车发动机的油底壳 | |
CN201190588Y (zh) | 一种摩托艇发动机的干式油底壳 | |
CN210889062U (zh) | 一种fsae赛车发动机干式润滑系统装置 | |
CN205578059U (zh) |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集油结构 | |
CN216000812U (zh) | 油箱及具有该油箱的链锯 | |
CN219061795U (zh) | 油底壳、发动机及车辆 | |
CN106437933B (zh) | 防泼型发动机机油切换装置 | |
CN115419815B (zh) | 一种烟机设备多功能可移动式独立循环润滑系统及操作方法 | |
CN218441774U (zh) | 一种烟机设备多功能可移动式独立循环润滑系统 | |
CN220216986U (zh) | 半潜式涂油润滑攻牙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