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23661U - 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23661U
CN213923661U CN202022525125.XU CN202022525125U CN213923661U CN 213923661 U CN213923661 U CN 213923661U CN 202022525125 U CN202022525125 U CN 202022525125U CN 213923661 U CN213923661 U CN 2139236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counterweight
elevator
machine
hoist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251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佶
吴晓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chneider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chneider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chneider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chneider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251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236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236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236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设置在井道上端的横梁,设置在横梁上侧的主机,设置在横梁下侧的轿厢及对重,设置在轿厢顶部的轿顶轮;电梯口与对重分别设置在轿厢的前后两侧,主机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轿厢的后侧轿壁与对重之间;钢丝绳的一端连接至对重,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轿顶轮并固定在位于横梁上的固定机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机房电梯顶吊式结构,针对宽度窄且深度深的井道,因对重在后,左右侧距离可放大轿厢内部宽度空间,可充分发挥其轿厢空间最大化;开门可同井道中心处于同一直线,更加符合建筑美观性,布局合理化;主机放置在井道顶部后侧空间,不影响电梯运行空间,有效降低了运行噪音。

Description

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在白热化的电梯竞争市场中,无机房电梯的施工方案已成趋势,在现有建筑井道内,为满足客户需求对电梯使用空间的要求,各家电梯的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
在无机房乘客电梯的设计领域,都是侧对重结构,主机放在轿厢的左侧或右侧,对轿厢内客户使用宽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往往无机房电梯的轿厢都是深度比宽度大。对于狭长形井道,宽度不充裕的情况下,如果还采用限行的对重设置在左侧或右侧的方式,轿厢就显得格外狭长且不美观,供用户使用的轿厢内部空间也就更加不舒适。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设置在井道上端的横梁,设置在所述横梁上侧的主机,设置在所述横梁下侧的轿厢及对重,设置在所述轿厢顶部的轿顶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井道内壁并对称位于所述轿厢左右两侧的导轨一,所述轿厢的两侧与所述导轨一滑动连接;
电梯口设置在所述轿厢的前侧,所述对重设置在所述轿厢的后侧,所述主机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轿厢的后侧轿壁与所述对重之间;
还具有缠绕在所述主机上的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对重,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轿顶轮并固定在位于所述横梁上的固定机构。
其中,所述轿顶轮有两个,两个所述轿顶轮对称设置在所述轿厢的轿架竖直梁前后两侧。
其中,所述井道的后侧壁上垂直设置有位于所述对重左右两侧的支撑架,两侧所述支撑架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对应所述对重左右两侧的导轨二,所述对重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导轨二滑动连接。
其中,所述井道的顶部还设置有排气口,以便于所述主机的散热。
其中,所述井道的顶部还设置有照明灯,以便于工作人员对所述主机的检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机房电梯顶吊式结构,针对宽度窄且深度深的井道,因对重在后,左右侧距离可放大轿厢内部宽度空间,可充分发挥其轿厢空间最大化;开门可同井道中心处于同一直线,更加符合建筑美观性,布局合理化;主机放置在井道顶部后侧空间,不影响电梯运行空间,有效降低了运行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顶吊式布置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顶吊式布置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10.井道;11.导轨一;12.排气口;13.照明灯;20.横梁; 30.主机;40.钢丝绳;50.轿顶轮;60.轿厢;70.对重;71.支撑架;72.导轨二;80.电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考图1及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设置在井道10上端的横梁20,设置在横梁20上侧的主机30,设置在横梁 20下侧的轿厢60及对重70,设置在轿厢60顶部的两个对称设置在轿厢 60的轿架竖直梁前后两侧的轿顶轮50,以及设置在井道10内壁并对称位于轿厢60左右两侧的导轨一11,轿厢60的两侧与导轨一11滑动连接;电梯口80设置在轿厢60的前侧,对重70设置在轿厢60的后侧,主机30 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轿厢60的后侧轿壁与对重70之间;还具有缠绕在主机30上的钢丝绳40,钢丝绳40的一端连接至对重70,钢丝绳40的另一端穿过轿顶轮50并固定在位于横梁20上的固定机构。
其中,井道10的后侧壁上垂直设置有位于对重70左右两侧的支撑架 71,两侧支撑架71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对应对重70左右两侧的导轨二72,对重70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导轨二72滑动连接。
其中,井道10的顶部还设置有排气口12,以便于主机30的散热;井道10的顶部还设置有照明灯13,以便于工作人员对主机30的检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机房电梯顶吊式结构,针对宽度窄且深度深的井道10,因对重70在后,左右侧距离可放大轿厢60内部宽度空间,可充分发挥其轿厢60空间最大化;开门可同井道10中心处于同一直线,更加符合建筑美观性,布局合理化;主机30放置在井道10顶部后侧空间,不影响电梯运行空间,有效降低了运行噪音。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上述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井道(10)上端的横梁(20),设置在所述横梁(20)上侧的主机(30),设置在所述横梁(20)下侧的轿厢(60)及对重(70),设置在所述轿厢(60)顶部的轿顶轮(50),以及设置在所述井道(10)内壁并对称位于所述轿厢(60)左右两侧的导轨一(11),所述轿厢(60)的两侧与所述导轨一(11)滑动连接;
电梯口(80)设置在所述轿厢(60)的前侧,所述对重(70)设置在所述轿厢(60)的后侧,所述主机(3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轿厢(60)的后侧轿壁与所述对重(70)之间;
还具有缠绕在所述主机(30)上的钢丝绳(40),所述钢丝绳(40)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对重(70),所述钢丝绳(40)的另一端穿过所述轿顶轮(50)并固定在位于所述横梁(20)上的固定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轮(50)有两个,两个所述轿顶轮(50)对称设置在所述轿厢(60)的轿架竖直梁前后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10)的后侧壁上垂直设置有位于所述对重(70)左右两侧的支撑架(71),两侧所述支撑架(71)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对应所述对重(70)左右两侧的导轨二(72),所述对重(70)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导轨二(72)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10)的顶部还设置有排气口(12),以便于所述主机(30)的散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10)的顶部还设置有照明灯(13),以便于工作人员对所述主机(30)的检修。
CN202022525125.XU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 Active CN2139236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5125.XU CN213923661U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5125.XU CN213923661U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23661U true CN213923661U (zh) 2021-08-10

Family

ID=77166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25125.XU Active CN213923661U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236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865894B2 (ja) エレベータカウンタウェイト装置
CN210854899U (zh) 一种直角开门家用电梯
JPH11246145A (ja)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吊り構造
JP2014009044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849712B2 (ja) エレベータ
CN213923661U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顶吊式布置结构
US6397975B1 (en) Elevator installation with a drive unit located in an elevator hoistway
JP433957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1261257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4292157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1198428Y (zh) 曳引机侧置电梯
CN216512270U (zh) 一种电梯
CN214780114U (zh) 一种无机房下置主机顶吊式电梯
JPH0570058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03976176U (zh) 一种牵引力与重力同轴顶曳引家用梯
JP429113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307406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整風装置
CN214879384U (zh) 主机倒置式别墅梯结构
JP2001048445A (ja) エレベータ
CN217458388U (zh) 一种对重后置式无机房电梯结构
KR100911079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CN113666225A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结构
CN216038060U (zh) 一种对重后置的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
CN219603023U (zh) 对重空间紧凑型4:1电梯
CN210340027U (zh) 一种无机房客梯井道布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