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01091U - 一种四室rto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四室rto燃烧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901091U CN213901091U CN202022958743.3U CN202022958743U CN213901091U CN 213901091 U CN213901091 U CN 213901091U CN 202022958743 U CN202022958743 U CN 202022958743U CN 213901091 U CN213901091 U CN 2139010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in
- combustion
- groups
- air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包括设备箱体,设备箱体内设置有多组金属隔板,且金属隔板将设备箱体内空间分隔为燃烧仓、余热回收仓、元件仓以及废气回收仓,其中燃烧仓对称开设有两组,且两组燃烧仓的底部相互连通,余热回收仓与元件仓开设于设备箱体的底部,废气回收仓开设于余热回收仓远离元件仓一侧的上方,燃烧仓的中部安装有蓄热体,且两组燃烧仓的连通位置安装有燃烧机构,燃烧机构包括两组分支燃气管以及两组分支燃气管端部的喷嘴,且喷嘴均延伸至燃烧仓的中心部位,并向上方弯折,燃烧仓的上方设置有导流环,导流环的中部设置有一组十字形布气管。该四室RTO燃烧器,结构合理,易于保证燃烧效果,有效防止蓄热体堵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RTO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室RTO燃烧器。
背景技术
焚烧炉也叫做热氧化器,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直燃式热氧化器(也称为后燃烧器),热回收式热氧化器,蓄热式热氧化器(RTO)和无焰热氧化器(FTO)。这四种类型热氧化器都是按照上述热氧化工艺的原理运行,有效地强化氧气和废液废气污染物之间的热氧化反应。蓄热式热力焚化炉又称为:蓄热式氧化炉,英文名为“Regenerative ThermalOxidizer”,简称为“RTO”。其原理是把有机废气加热到760摄氏度以上,使废气中的VOC在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产生的高温气体流经特制的陶瓷蓄热体,使陶瓷体升温而“蓄热”,此“蓄热”用于预热后续进入的有机废气。从而节省废气升温的燃料消耗。陶瓷蓄热体应分成两个(含两个)以上的区或室,每个蓄热室依次经历蓄热-放热-清扫等程序,周而复始,连续工作。蓄热室“放热”后应立即引入部分已处理合格的洁净排气对该蓄热室进行清扫(以保证VOC去除率在95%以上),只有待清扫完成后才能进入“蓄热”程序。
现有RTO燃烧器在进行工作时,容易在蓄热体上形成沉积物,这些沉积物易对蓄热体造成堵塞;并且由于吹扫装置的气流温度较低,难以对于沥青进行完全燃烧,造成排出黑烟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室RTO燃烧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包括设备箱体;
所述设备箱体内设置有多组金属隔板,且金属隔板将设备箱体内空间分隔为燃烧仓、余热回收仓、元件仓以及废气回收仓,其中燃烧仓对称开设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燃烧仓的底部相互连通,余热回收仓与元件仓开设于设备箱体的底部,废气回收仓开设于余热回收仓远离元件仓一侧的上方;
所述燃烧仓的中部安装有蓄热体,且两组所述燃烧仓的连通位置安装有燃烧机构,所述燃烧机构包括两组分支燃气管以及两组分支燃气管端部的喷嘴,且喷嘴均延伸至燃烧仓的中心部位,并向上方弯折,所述燃烧仓的上方设置有导流环,所述导流环的中部设置有一组十字形布气管,且导流环的底端构造呈锥形面,且锥形面上开设有供气槽,所述十字形布气管的中部具备一组连通管,其中连通管包括至少两组进气接口;
所述余热回收仓内安装有一组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的一端连接有一组连通至燃烧仓内的进气斗,且排气管道的另一端延伸出余热回收仓外并与一组烟囱对接,所述排气管道的外缘面环绕设置有一组螺旋式热交换管,所述螺旋式热交换管的一端连通至设备箱体外,且另一端设置有一组延伸入元件仓内的延伸管道,所述元件仓内安装有一组吹气泵,所述吹气泵与延伸管道对接,且吹气泵的上方设置有一组延伸入燃烧仓内的吹气管道,所述燃烧仓的下方安装有对接吹气管道的吹气环组。
优选的,所述设备箱体的顶部安装有一组鼓风机,所述鼓风机上对称设置有两组连通入燃烧仓内的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与导流环的一组进气接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废气回收仓的底部安装有一组抽气泵,所述抽气泵的底端设置有连通排气管道的对接管,且抽气泵的顶部设置有一组延伸入燃烧仓顶部的回流管,所述回流管具备两组分别连接两组导流环上另一组进气接口的分支管。
优选的,所述排气管道延伸至设备箱体外的部分设置有一组电控阀。
优选的,所述吹气环组包括多组轴心一致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吹气环,且多组吹气环由对称分布的两组支撑架连接,支撑架的另一端固定于燃烧仓的内壁。
优选的,组成所述吹气环组的多组吹气环的上方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多组喷气嘴,且多组喷气嘴均朝向蓄热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四室RTO燃烧器,蓄热体下方安装有一组吹气环组,在吹气泵工作时将外部气流经螺旋式热交换管导入吹气管道,最后从吹气环组上的供气喷嘴处喷出,实现对蓄热体的反向吹气,减少表面附着;且得益于螺旋式热交换管绕设于排气管道的外围,使得经过螺旋式热交换管泵入的空气可以在排气管道处实现热交换,一方面对排气管道降温另一方面提高螺旋式热交换管内空气温度,从而保证吹气温度,实现充分的燃烧;得益于设备箱体的两组燃烧仓中设置的导流环具备不同的进气接口,在配合抽气泵和回流管上的分支管供气时可实现烟气的再次通入,进一步保证燃烧充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设备箱体、101燃烧仓、102余热回收仓、103元件仓、104废气回收仓、2蓄热体、3燃烧机构、4导流环、401十字形布气管、402供气槽、5鼓风机、501送风管道、6排气管道、601进气斗、602电控阀、7抽气泵、701回流管、702分支管、8螺旋式热交换管、801延伸管道、9吹气泵、901吹气管道、10吹气环组、11烟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单独定义指出的方向外,本文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和外等方向均是以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图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和外等方向为准,在此一并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包括设备箱体1;
所述设备箱体1内设置有多组金属隔板,且金属隔板将设备箱体1内空间分隔为燃烧仓101、余热回收仓102、元件仓103以及废气回收仓104,其中燃烧仓101对称开设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燃烧仓101的底部相互连通,余热回收仓102与元件仓103开设于设备箱体1的底部,废气回收仓104开设于余热回收仓102远离元件仓103一侧的上方;
所述燃烧仓101的中部安装有蓄热体2,且两组所述燃烧仓101的连通位置安装有燃烧机构3,所述燃烧机构3包括两组分支燃气管以及两组分支燃气管端部的喷嘴,且喷嘴均延伸至燃烧仓101的中心部位,并向上方弯折,所述燃烧仓101的上方设置有导流环4,所述导流环4的中部设置有一组十字形布气管401,且导流环4的底端构造呈锥形面,且锥形面上开设有供气槽402,所述十字形布气管401的中部具备一组连通管,其中连通管包括至少两组进气接口,得益于设备箱体1的两组燃烧仓101中设置的导流环4具备不同的进气接口,在配合抽气泵7和回流管701上的分支管702供气时可实现烟气的再次通入,进一步保证燃烧充分;
所述余热回收仓102内安装有一组排气管道6,所述排气管道6的一端连接有一组连通至燃烧仓101内的进气斗601,且排气管道6的另一端延伸出余热回收仓102外并与一组烟囱11对接,所述排气管道6的外缘面环绕设置有一组螺旋式热交换管8,得益于螺旋式热交换管8绕设于排气管道6的外围,使得经过螺旋式热交换管8泵入的空气可以在排气管道6处实现热交换,一方面对排气管道6降温另一方面提高螺旋式热交换管8内空气温度,从而保证吹气温度,实现充分的燃烧,所述螺旋式热交换管8的一端连通至设备箱体1外,且另一端设置有一组延伸入元件仓103内的延伸管道801,所述元件仓103内安装有一组吹气泵9,所述吹气泵9与延伸管道801对接,且吹气泵9的上方设置有一组延伸入燃烧仓101内的吹气管道901,所述燃烧仓101的下方安装有对接吹气管道901的吹气环组10,蓄热体2下方安装有一组吹气环组10,在吹气泵9工作时将外部气流经螺旋式热交换管8导入吹气管道901,最后从吹气环组10上的供气喷嘴处喷出,实现对蓄热体2的反向吹气,减少表面附着。
具体的,所述设备箱体1的顶部安装有一组鼓风机5,所述鼓风机5上对称设置有两组连通入燃烧仓101内的送风管道501,所述送风管道501与导流环4的一组进气接口连接。
具体的,所述废气回收仓104的底部安装有一组抽气泵7,所述抽气泵7的底端设置有连通排气管道6的对接管,且抽气泵7的顶部设置有一组延伸入燃烧仓101顶部的回流管701,所述回流管701具备两组分别连接两组导流环4上另一组进气接口的分支管702。
具体的,所述排气管道6延伸至设备箱体1外的部分设置有一组电控阀602。
具体的,所述吹气环组10包括多组轴心一致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吹气环,且多组吹气环由对称分布的两组支撑架连接,支撑架的另一端固定于燃烧仓101的内壁。
具体的,组成所述吹气环组10的多组吹气环的上方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多组喷气嘴,且多组喷气嘴均朝向蓄热体2。
工作原理,该四室RTO燃烧器,使用时只需将废气通过鼓风机5泵入燃烧仓101内,经过吹气环组10布气实现散布均匀,启动燃烧机构3燃烧废气时,燃烧后的废气经由进气斗601进去排气管道6内,可选择性开闭电控阀602,电控阀602开启时烟气从烟囱11处排出,电控阀602关闭时启动抽气泵7将再次带动烟气进入导流环4进行第二次焚烧,还可启动吹气泵9使得螺旋式热交换管8处通入经过热交换的气体实现对蓄热体2的吹气,可最为外部气流补入用,也可防止蓄热体2出现堵塞情况,该四室RTO燃烧器,结构合理,易于保证燃烧效果,有效防止蓄热体堵塞,实用性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包括设备箱体(1);
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箱体(1)内设置有多组金属隔板,且金属隔板将设备箱体(1)内空间分隔为燃烧仓(101)、余热回收仓(102)、元件仓(103)以及废气回收仓(104),其中燃烧仓(101)对称开设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燃烧仓(101)的底部相互连通,余热回收仓(102)与元件仓(103)开设于设备箱体(1)的底部,废气回收仓(104)开设于余热回收仓(102)远离元件仓(103)一侧的上方;
所述燃烧仓(101)的中部安装有蓄热体(2),且两组所述燃烧仓(101)的连通位置安装有燃烧机构(3),所述燃烧机构(3)包括两组分支燃气管以及两组分支燃气管端部的喷嘴,且喷嘴均延伸至燃烧仓(101)的中心部位,并向上方弯折,所述燃烧仓(101)的上方设置有导流环(4),所述导流环(4)的中部设置有一组十字形布气管(401),且导流环(4)的底端构造呈锥形面,且锥形面上开设有供气槽(402),所述十字形布气管(401)的中部具备一组连通管,其中连通管包括至少两组进气接口;
所述余热回收仓(102)内安装有一组排气管道(6),所述排气管道(6)的一端连接有一组连通至燃烧仓(101)内的进气斗(601),且排气管道(6)的另一端延伸出余热回收仓(102)外并与一组烟囱(11)对接,所述排气管道(6)的外缘面环绕设置有一组螺旋式热交换管(8),所述螺旋式热交换管(8)的一端连通至设备箱体(1)外,且另一端设置有一组延伸入元件仓(103)内的延伸管道(801),所述元件仓(103)内安装有一组吹气泵(9),所述吹气泵(9)与延伸管道(801)对接,且吹气泵(9)的上方设置有一组延伸入燃烧仓(101)内的吹气管道(901),所述燃烧仓(101)的下方安装有对接吹气管道(901)的吹气环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箱体(1)的顶部安装有一组鼓风机(5),所述鼓风机(5)上对称设置有两组连通入燃烧仓(101)内的送风管道(501),所述送风管道(501)与导流环(4)的一组进气接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回收仓(104)的底部安装有一组抽气泵(7),所述抽气泵(7)的底端设置有连通排气管道(6)的对接管,且抽气泵(7)的顶部设置有一组延伸入燃烧仓(101)顶部的回流管(701),所述回流管(701)具备两组分别连接两组导流环(4)上另一组进气接口的分支管(7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道(6)延伸至设备箱体(1)外的部分设置有一组电控阀(6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环组(10)包括多组轴心一致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吹气环,且多组吹气环由对称分布的两组支撑架连接,支撑架的另一端固定于燃烧仓(101)的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吹气环组(10)的多组吹气环的上方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多组喷气嘴,且多组喷气嘴均朝向蓄热体(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58743.3U CN213901091U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一种四室rto燃烧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958743.3U CN213901091U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一种四室rto燃烧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901091U true CN213901091U (zh) | 2021-08-06 |
Family
ID=77103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958743.3U Active CN213901091U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一种四室rto燃烧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901091U (zh) |
-
2020
- 2020-12-09 CN CN202022958743.3U patent/CN21390109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50793Y (zh) | 一种锅炉高效节能除尘预热系统 | |
CN213901091U (zh) | 一种四室rto燃烧器 | |
CN112460611A (zh) | 一种四室rto燃烧器及其工作方法 | |
CN210688725U (zh) | 一种节能锅炉 | |
CN211551660U (zh) | 一种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节能器 | |
CN219607117U (zh) | 一种切换蓄热式燃烧设备 | |
CN209470186U (zh) | 一种单锅筒沉降脱硝室喷射下进气燃气燃油角管锅炉 | |
CN207933259U (zh) | 一种玻璃窑炉用喷枪 | |
CN201764677U (zh) | 节能环保热水锅炉 | |
CN205560761U (zh) | 一种新型环保高效rto燃烧炉 | |
CN106122947B (zh) | 一种煤粉锅炉吹灰系统 | |
CN204345621U (zh) | 天然气陶瓷窑炉节能燃烧系统 | |
CN217154562U (zh) | 一种螺旋式换热常压热水供暖锅炉 | |
CN212805687U (zh) | 一种煤粉锅炉炉膛吹灰装置 | |
CN103234265A (zh) | 生物质燃料环保节能炉及余热回收方法 | |
CN204438148U (zh) | 一种环保型废气燃烧炉 | |
CN108895435A (zh) | 节能环保锅炉 | |
CN214581099U (zh) | 一种危险废物焚烧处理用二燃室 | |
CN206469267U (zh) | 一种以甲醇为燃料的蓄热式焚烧装置 | |
CN108826669A (zh) | 一种便于处理尾气的燃烧锅炉 | |
CN209558481U (zh) | 一种设有聚能环助燃器的燃煤气化炉 | |
CN216203433U (zh) | 一种火电厂用排烟装置 | |
CN217654317U (zh) | 一种组装式用于制造建筑用再生骨料的装置 | |
CN209763075U (zh) | 点火烧嘴 | |
CN217275508U (zh) | 一种轻型节能隧道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