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99202U - 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99202U
CN213899202U CN202022838091.XU CN202022838091U CN213899202U CN 213899202 U CN213899202 U CN 213899202U CN 202022838091 U CN202022838091 U CN 202022838091U CN 213899202 U CN213899202 U CN 213899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ydraulic
chamber
valve
flow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3809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甫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Xingyun Electric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Xingyun Electric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Xingyun Electric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Xingyun Electric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3809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992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99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992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包括离心泵、势能接收装置、活塞缸和换向阀,离心泵包括泵壳、主轴和叶轮,泵壳内具有容液腔;势能接收装置包括外环室,外环室内转动装配有接收轮,接收轮上布置有接收叶片,泵壳上开设有出液口和回液口;活塞缸包括液压室、气压室和液压活塞,液压室内开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布置在液压活塞靠近离心泵的一侧、第二流道布置在液压活塞靠近气压室的一侧;换向阀包括阀芯和液体方向控制开关,阀芯具有压缩位与回收位。液压活塞的动作由液体驱动,可以将液体的压力输出至液压活塞,将离心泵所产生的运动势能与压力能同时利用,达到节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现代设备中常用的流体机械,是制冷系统的核心设备,其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
现有的通用压缩机在工作时,由电动机直接驱动压缩机,使曲轴产生旋转运动,带动连杆使活塞产生往复运动,引起气缸容积变化。压缩机在工作时由电动机直接驱动,能量损耗较大,且需减速装置,为了提高压缩机的压缩速度,需要提高电动机的输出功率,功率大的压缩机需要多个压缩室才能实现,造成体积大,成本高,能量损耗大。
离心泵是利用液体高速转动向外输出功率的动力设备,利用离心泵将液体从静态或低速提升至高速后,液体在高速转动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同时液体不可压缩,利用液体驱动压缩机的活塞可以大大提高压缩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以解决现有的压缩机利用电动机直接驱动,体积大、供电高、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包括离心泵、势能接收装置和与所述离心泵连通的活塞缸,所述离心泵包括泵壳、转动装配在所述泵壳内的主轴和止转装配在所述主轴上的叶轮,所述泵壳内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容液腔;
所述势能接收装置包括与所述容液腔连通的外环室,所述外环室内转动装配有接收轮,所述接收轮上布置有接收叶片,所述泵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外环室连通的出液口和与所述容液腔连通的回液口;
所述活塞缸包括液压室、气压室和液压活塞,所述液压活塞的一端位于所述液压室内、另一端位于所述气压室内;
所述液压室内开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布置在液压活塞靠近所述离心泵的一侧、所述第二流道布置在液压活塞靠近所述气压室的一侧;
所述液压离心力压缩机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包括活动布置在所述泵壳内的阀芯和液体方向控制开关,所述阀芯在其行程中具有出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回液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压缩位,以及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回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回收位,所述液体方向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换向阀的移动方向。
优选地,所述液体方向控制开关包括与所述阀芯平行布置的阀杆,所述阀杆的一端布置有阀头,所述阀芯的轴向两端分别布置有动力流道,所述阀头上设有连通所述动力流道与所述出液口、回液口以供液体驱动阀芯轴向移动的换向流道,所述阀杆上远离所述阀头的一端还布置有延伸至所述液压室内的第一挡止件和第二挡止件,所述第一挡止件位于所述液压活塞靠近所述离心泵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止件位于所述液压活塞靠近所述气压室的一侧,所述液压活塞在其活动行程中具有撞击第一挡止件以推动阀杆轴向移动的第一极限位和撞击第二挡止件以推动阀杆轴向移动的第二极限位,液压活塞位于第一极限位时所述出液口与所述阀芯靠近所述离心泵一端的第一动力流道连通、所述回液口与所述阀芯靠近所述液压室一端的第二动力流道连通以使所述阀芯移动至压缩位,所述液压活塞位于第一极限位时所述出液口与所述阀芯靠近所述液压室一端的第二动力流道连通、所述回液口与所述阀芯靠近所述离心泵一端的第一动力流道连通以使所述阀芯移动至回收位。
优选地,所述阀杆内开设有贯穿的中轴孔,所述阀杆上开设有径向延伸并与所述中轴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布置在所述阀头的靠近所述液压室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止件与所述第二挡止件均为垂直布置在所述阀杆上的挡臂,挡臂为L形结构,第一挡止件与第二挡止件的挡臂相对布置。
优选地,所述泵壳内还布置有与所述接收轮啮合连接的增速齿轮组,所述增速齿轮组与所述主轴之间通过单向齿轮啮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容液腔具有沿离心泵至液压室方向直径逐渐缩小的内腔壁,内腔壁的缩口端与所述回液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叶轮为中空结构,所述叶轮具有与所述容液腔分隔的空腔。
优选地,所述叶轮包括主体和布置在主体的轴向一端的叶片,所述叶片沿主体的周向间隔均布有多个,所述空腔布置在所述主体上。
优选地,所述叶轮的内壁上开设有沿叶轮的轴向延伸的液体通道。
优选地,所述主体与所述泵壳的内壁之间具有径向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活塞缸具有液压室和气压室,离心泵的出液口、回液口通过换向阀与液压室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连通,通过换向阀改变液体的流动方向,压缩机启动时,主轴带动叶轮转动,容液腔内的液体在叶轮的作用下高速转动具有压力能和势能,液体经过出液口由换向阀并进入液压室驱动液压活塞移动,液压活塞挤压另一侧的液体经过回液口回流至容液腔形成液体循环,同时液体方向控制开关控制换向阀的阀芯在压缩位与回收位之间往复移动,从而驱动液压活塞往复移动并压缩气压室内的气体;利用离心泵对液体所产生的离心力为动力来源,驱动活塞进行往复运动,比电动机直接转成复运动更为节能;离心泵对液体所产生的运动势能全部回收利用,相比不利用时,所产生的动能要大,离心泵所产生的能量则被多次使用,大大提高的能量的利用率,节省了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的活塞位于第一极限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的活塞位于第二极限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的增速齿轮组与离心泵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增速齿轮组与离心泵的传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的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叶轮的俯视图;
图7是图5的叶轮的侧视图;
图8是图5的叶轮的a-a剖视图;
图9是图5的叶轮的b-b剖视图;
图10是图6的叶轮的c-c剖视图;
图11是图5的叶轮的d-d剖视图;
图12是图7的叶轮的e-e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的接收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接收轮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接收轮的剖视图。
图中,1、离心泵;11、泵壳;111、外环室;112、出液口;113、回液口;12、主轴;13、叶轮;131、主体;132、叶片;133、空腔; 134、液体通道;14、增速齿轮组;15、接收轮;151、接收叶片;152、接收轮齿轮;16、单向齿轮;2、活塞缸;21、液压室;211、第一流道;212、第二流道;22、气压室;23、液压活塞;3、换向阀;31、阀芯;311、第一动力流道;312、第二动力流道32、阀杆;321、中轴孔;322、连通孔;33、阀头;331、换向流道;34、第一挡止件;35、第二挡止件;4、气压管路;41、气体进口;42、气体出口;43、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 15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对应物体的运动方向。该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包括离心泵1、势能接收装置、增速齿轮组14、活塞缸2和换向阀3,离心泵和活塞缸2并行布置,活塞缸2上还布置有气压管路4,气压管路4上布置有气体进口41和气体出口42,离心泵用于驱动活塞缸2 工作,活塞缸2用于压缩气压管路4内输入的气体,气压管路4于气体进口41、气体出口42处分别布置有单向阀43,以保证气体单向流动,气体仅能由气体进口41进入气压室22、由气体出口42排出气压室22。
离心泵1包括泵壳11、主轴12和叶轮13,泵壳11的内腔形成用于容纳液体容液腔,主轴12转动装配在泵壳11上,主轴12的一端延伸至泵壳11的外侧,主轴12上布置有带轮,带轮用于与外界的电机连接,通过电机驱动主轴12转动。叶轮13与主轴12止转装配,叶轮 13用于随主轴12转动并驱动容液腔内的液体流动。
叶轮13包括主体131和布置在主体131的轴向一端的叶片132,叶片132布置在主体131的靠近活塞缸2的一端,叶片132沿主体131 的周向间隔均布有多个。主体131与主轴12之间通过键槽结构止转装配,主体131为中空结构,主体131具有与容液腔分隔的空腔133,空腔133内可以为空气、惰性气体,也可以为真空。叶轮13采用铝合金等密度较小的金属材料制作,带有空腔133的叶轮13的密度小于容液腔内的液体的密度,叶轮13放置在液体内时会浮在液体上。
叶轮13的主体131开设有中心孔,中心孔的内径等于主轴12的外径,叶轮13的主体131与主轴12之间具有轴向延伸的液体通道134,液体通道134开设在叶轮13的中心孔的孔壁上,液体通道134沿叶轮 13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液体通道134为矩形槽,液体通道134连通该液体通道134用于供液体进入叶轮13与泵壳11之间,叶轮13在转动时,液体经过液体通道134进入主体131与主轴12之间的径向间隔,在离心力作用下,流入外环室111内。
叶轮13的主体131与泵壳11的内壁之间具有径向的间隙,叶轮 13在转动时,该间隙内是与叶轮13同步高速转动的液体,如果叶轮 13发生振动或者偏心现象,则叶轮13与泵壳11间的间隙距离就会发生变化,而泵壳11又是固定的,叶轮13在高速转动时难以发生振动或偏心的变化,起到定心的作用。
势能接收装置布置在泵壳11内,势能接收装置包括外环室111和接收轮15,外环室111与容液腔连通,外环室111布置在泵壳11上并与主轴12同轴布置,叶轮13转动时带动液体高速转动,高压的液体经过通道进入外环室111内。
接收轮15布置在外环室111内布置,接收轮15通过轴承转动装配在外环室111内,接收轮15与主轴12同轴布置。接收轮15为环形结构,接收轮15的内壁面与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接收轮15的外周面与增速齿轮组14之间通过齿轮啮合传动连接。接收轮15在转动时,可通过齿轮带动增速齿轮组14转动。
接收轮15的侧面上布置有多个接收叶片151,接收叶片151沿接收轮15的周向间隔均布有多个,接收叶片151的形状呈鱼鳞状,相邻两个接收叶片151之间具有间隔以供液体流通,该间隔为抛物线形。接收叶片151之间的液体流道的截面积总和要大于容液腔出口处的截面,容液腔的出口为环形状,中间没有障碍物。叶轮13转动时带动液体高速转动并进入外环室111,液体从相邻两个接收叶片151之间的间隔流动,液体在与接收叶片151接触时被接收叶片151改变流动方向,同时液体向接收叶片151施加作用力驱动接收叶片151绕主轴12转动,接收叶片151带动接收轮15转动,进而带动增速齿轮组14转动。
泵壳11内布置有增速齿轮组14,增速齿轮组14与换向阀3分别布置在主轴12的两侧。增速齿轮组14包括七组顺次啮合的齿轮组,有6组分别配有一合大齿轮、一个小齿轮和轴心,从离心泵1开始,用大齿轮啮合下一组齿轮的小齿轮,大齿轮与小齿轮的比率约为2比1。增速齿轮组14的输入齿轮与接收轮15啮合连接,接收叶片151在液体的压力作用下带动接收轮15转动,接收轮15带动增速齿轮组14转动。增速齿轮组14的输出齿轮与主轴12之间通过单向齿轮16啮合传动连接,单向齿轮16布置在主轴12的远离叶轮13的一端,单向齿轮16固定装配在主轴12上,单向齿轮16上安装有单向轴承,与单向轴承外圈止转连接,单向齿轮是以单向轴承来实现单向止转的。
离心泵1在刚刚启动时,液体的速度较小,主轴12的转速大于增速齿轮组14的输出齿轮的速度,此时单向齿轮16做空转;在液体的速度提高后,液体通过接收轮15驱动增速齿轮组14转动,增速齿轮组14的输出齿轮的速度大于主轴12的速度,单向齿轮16正向转动,此时增速齿轮组14的输出齿轮通过单向齿轮16带动主轴12转动,以增加主轴12的转速,从而进一步提高液体的流速,进而提高液体的压力能和势能;液体持续的通过接收轮15、增速齿轮组14带动主轴12 高速转动,再由叶轮13提高液体的速度,提高了离心泵的输出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益。
泵壳11上开设有出液口112和回液口113,出液口112与外环室 111连通,液体在叶轮13的作用下进入外环室15后,经过出液口112、换向阀3流入液压室21内。回液口113开设在容液腔的腔壁上,容液腔具有沿离心泵1至活塞缸2方向直径逐渐缩小的内腔壁,具体地,内腔壁的截面为喇叭形结构,内腔壁的缩口端与回液口113连通。回液口113用于供液压室21内的液体回流至容液腔,喇叭形的内腔壁可以对液体进行缓冲,使液体的流动均匀,还可以防止容液腔的高速转动的液体回流至回液口113,造成能量损耗并将压力传给回流口而无法实现压力能的输出。
活塞缸2包括液压室21、气压室22和液压活塞23,液压室21和气压室22相邻布置,液压活塞23布置在液压室21与气压室22之间,液压活塞23的一端位于液压室21内、另一端位于气压室22内,液压室21与离心泵1的容液腔连通,液体由容液腔进入液压室21驱动液压活塞23往复移动,液压活塞23位于气压室22内的一端压缩由气压管路4的气体进口41进入的气体,气体被压缩后经过气体出口42排出。
液压室21内开设有第一流道211和第二流道212,第一流道211 布置在液压活塞23靠近离心泵的一侧、第二流道212布置在液压活塞 23靠近气压室22的一侧,即第一流道211与第二流道212内的液体在流出后对液压活塞23的压力方向相反,以驱动液压活塞23往复移动。
换向阀3布置在离心泵1与活塞缸2之间,泵壳11上的出液口112、回液口113通过换向阀3与液压室21内的第一流道211、第二流道212 连通。换向阀3包括阀芯31和液体方向控制开关,换向阀3为四通换向阀,阀芯31轴向活动装配在泵壳11内,阀芯31用于切换出液口112、回液口113、第一流道211、第二流道212之间的液体流道,以改变液压活塞23的移动方向。
阀芯31为四通的阀芯,阀芯31与离心泵1的主轴12平行布置。在阀芯31轴向移动至靠近液压室21的一侧时,出液口112通过阀芯 31与第一流道211连通、回液口113与第二流道212连通,此时液压活塞23做压缩运动,阀芯31在其移动行程中处于压缩位,液压活塞 23压缩气压室22内的气体;在阀芯31轴向移动至靠近离心泵1的一侧时,出液口112通过阀芯31与第二流道212连通、回液口113与第一流道211连通,此时液压活塞23做回收运动,阀芯31在其移动行程中处于回收位,气压室22内的压力减小,外界气体经过气体进口41 进入气压室22内,等待被液压活塞23压缩。
阀芯31的轴向两端分别布置有与出液口112、回液口113连通的动力流道,定义阀芯31的靠近离心泵1一侧的动力流道为第一动力流道311、靠近活塞缸2一侧的动力流道为第二动力流道312,液体方向控制开关用于控制出液口112、回液口113与阀芯31的轴向两端的第一动力流道311、第二动力流道312之间的连通路径以驱动阀芯31移动。
液体方向控制开关包括阀杆32、阀头33、第一挡止件34和第二挡止件35,阀杆32、阀头33、第一挡止件34和第二挡止件35为一体成型结构。阀杆32与阀芯31平行布置,阀头33布置在阀杆32的靠近离心泵的一端,第一挡止件34、第二挡止件35布置在阀杆32的远离阀头33的一端,第一挡止件34位于液压活塞23靠近离心泵的一侧、第二挡止件35位于液压活塞23靠近气压室22的一侧,即第一挡止件 34、第二挡止件35位于液压室21内的液压活塞23的轴向两侧,以使液压活塞23通过第一挡止件34、第二挡止件35带动阀杆32往复移动。
第一挡止件34与第二挡止件35均为垂直布置在阀杆32上的挡臂,挡臂为L形结构,挡臂的一边与阀杆32垂直、另一边与阀杆32平行,挡臂的平行于阀杆32的一边延伸至液压室21内,第一挡止件34、第二挡止件35的平行于阀杆32的一边相对布置。液压活塞23在液压室 21内往复移动时分别与第一挡止件34、第二挡止件35轴向挡止,并通过第一挡止件34、第二挡止件35带动阀杆32往复移动,以使液体驱动阀芯31轴向往复移动。
阀杆32为中空结构,阀杆32内开设有轴向贯穿的中轴孔321,阀杆32上开设有径向延伸并与中轴孔321连通的连通孔322,连通孔322 布置在阀头33的靠近液压室21的一端,即连通孔322布置在阀杆32 的轴向中部位置。中轴孔321、连通孔322使的阀头33的轴向两端与阀杆32远离阀头33的一端之间的液体压力相等,液体可在连通孔322、中轴孔321内循环流动,既可以减小阀头33、阀杆32移动的摩擦阻力,还以避免液体无法压缩产生阻力,保证液活塞可通道第一挡止件34、第二挡止件35带动阀杆32、阀头33轴向移动。
阀头33上开设有换向流道331,换向流道331连通阀芯31的轴向一端的第一动力流道311,阀头33的另一接口接入第二动力流道312,阀头33在阀杆32的作用下轴向往复移动时改变第一动力流道311、第二动力流道312与出液口112、回液口113之间的连通关系,以使液体驱动阀芯31轴向往复移动。
出液口112与第二流道212连通;回液口113与第一流道211连通时,液压活塞23向移动至靠近离心泵的一侧移动,液压活塞23撞击第一挡止件34,第一挡止件34带动阀杆32、阀头33向离心泵的一侧移动,此时液压活塞23处于第一极限位。液压活塞23位于第一极限位时,出液口112与阀芯31靠近离心泵一端的第一动力流道311连通、回液口113与阀芯31靠近液压室21一端的第二动力流道312连通,此时液体由出液口112流出后推动阀芯31向靠近液压室21的一侧移动,到尽头时,出液口112与第一通道211连通;回液口113与第二流道212连通,推动液压活塞23向气压室22方向运动(见图1)。
液压活塞23移动至靠近气压室22的一侧时,液压活塞23撞击第二挡止件35,第二挡止件35带动阀杆32、阀头33向气压室22的一侧移动,到达尽头时,此时液压活塞23处于第二极限位。液压活塞23 位于第二极限位时,出液口112与阀芯31靠近压力室一端的第二动力流道312连通、回液口113与阀芯31靠近离心泵一端的第一动力流道 311连通,此时液体由出液口112流出后推动阀芯31向靠近离心泵的一侧移动,出液口112经阀芯31与第二流道212流通、回液口113经阀芯31与第一流道211流通,阀芯31处于回收位。推动液压活塞23 向离心泵方向移动(见图2)。完成一个工作循环,下一个工作循环见图1,如此循环工作下去。
液压活塞23在往复移动时第一挡止件34和第二挡止件35驱动阀杆32、阀头33往复移动,阀头33往复移动时改变出液口112、回液口113与阀芯31两端的第一动力流道311、第二动力流道312之间的连通关系,使阀芯31轴向往复移动;阀芯31轴向往复移动时改变出液口112、回液口113、第一流道211、第二流道212之间的液体流道的连通关系,再驱动液压活塞23往复移动,完成工作循环,压缩气压室22内的气体,实现压缩气体的目的。
现有技术的压缩机用电机直接驱动活塞运动,将转动能转化为往复运动,能量损耗较大,且需减速装置,功率大的压缩机需要多个压缩室才能实现,造成体积大,成本高,能量损耗大
该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则由势能接收装置将势能接收转化成转动能,输出接入离心泵的主轴,重新利用能量,因为液压马达只能利用压力能,液体的运动势能是无法利用的,因为液体的势能在未到达液压马达时就已损耗尽,势能的重新利用,为下一次做功增加了动能,使离心泵产生更大的运动势能,势能再次被接收轮所接收,转化成转动能输出至离心泵的主轴,与电动机的转动能相结合,产生更大的运动势能与压力能,这样无限的增大下去,直至因高速运转的损耗过高而止,所以运动势能与压力能的同时利用,要远比单用某一种能量更为节能,而现有技术中通常只用其中的一种能量,大大的浪费了能源。
需要注意的是,液压室所消耗的压力能量与外面电动机为离心泵提供的转动能影响不大,原因是液压室消耗的流量、压力越大,对离心泵转速要求就越高,消耗的总功率就越大,离心泵消耗的总功率越大,所产生的液体的运动势能就越大,经过接收轮将运动势能回收后传给离心泵的转动能也越大,所以液压室所消耗的功率与势能接收装置成近似正比关系,由此可知,液压室所消耗的压力能量与外面电动机为离心泵提的转动能影响不大。具体一点,压缩室消耗的能量大,不会使输入的电动机有大的耗能影响,相反,压缩室消耗的能量小,也不会使输入的电动机有小的耗能影响,当流量接近于0时,离心泵的叶轮接近空转,所以对能量的需求也接近于0,但势能接收装置也无势能可接收,离心泵所消耗的是叶轮高速转动时所产生的能量损耗,但可以维持较高的输出压力,这是与现有技术的区别。
本设备所产生的离心力与转速有很大的关系。由离心力计算器计算在不同速度所产生的离心力大小可知,在材料能承受的范围内,转速越高,所产生的离心力越大,并成递增式增长,也就越节能,提高转速是既能达至节能效果,也能达到减少材料用量的目的,因为转速越高,所输出的功率也越大,设备的体积就可以做得小一些,从而实现节省材料,少消耗资源的目的。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活塞缸具有液压室和气压室,离心泵的出液口、回液口通过换向阀与液压室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连通,通过换向阀改变液体的流动方向,压缩机启动时,主轴带动叶轮转动,容液腔内的液体在叶轮的作用下高速转动具有动能和势能,液体经过出液口由换向阀并进入液压室驱动液压活塞移动,液压活塞挤压另一侧的液体经过回液口回流至容液腔形成液体循环,同时液体方向控制开关控制换向阀的阀芯在压缩位与回收位之间往复移动,从而驱动液压活塞往复移动并压缩气压室内的气体;液压活塞的动作由液体驱动,利用主轴与叶轮驱动液体高速流动,将高速流动的液体的势能回收利用,达到节能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比如将离心泵改为常规的离心泵、或将增速齿轮组改为发电机,将接收的动能转化成电能,再通过电动机驱动离心泵转动等,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心泵、势能接收装置和与所述离心泵连通的活塞缸,所述离心泵包括泵壳、转动装配在所述泵壳内的主轴和止转装配在所述主轴上的叶轮,所述泵壳内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容液腔;
所述势能接收装置包括与所述容液腔连通的外环室,所述外环室内转动装配有接收轮,所述接收轮上布置有接收叶片,所述泵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外环室连通的出液口和与所述容液腔连通的回液口;
所述活塞缸包括液压室、气压室和液压活塞,所述液压活塞的一端位于所述液压室内、另一端位于所述气压室内;
所述液压室内开设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布置在液压活塞靠近所述离心泵的一侧、所述第二流道布置在液压活塞靠近所述气压室的一侧;
所述液压离心力压缩机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包括活动布置在所述泵壳内的阀芯和液体方向控制开关,所述阀芯在其行程中具有出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回液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的压缩位,以及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回液口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回收位,所述液体方向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换向阀的移动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方向控制开关包括与所述阀芯平行布置的阀杆,所述阀杆的一端布置有阀头,所述阀芯的轴向两端分别布置有动力流道,所述阀头上设有连通所述动力流道与所述出液口、回液口以供液体驱动阀芯轴向移动的换向流道,所述阀杆上远离所述阀头的一端还布置有延伸至所述液压室内的第一挡止件和第二挡止件,所述第一挡止件位于所述液压活塞靠近所述离心泵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止件位于所述液压活塞靠近所述气压室的一侧,所述液压活塞在其活动行程中具有撞击第一挡止件以推动阀杆轴向移动的第一极限位和撞击第二挡止件以推动阀杆轴向移动的第二极限位,液压活塞位于第一极限位时所述出液口与所述阀芯靠近所述离心泵一端的第一动力流道连通、所述回液口与所述阀芯靠近所述液压室一端的第二动力流道连通以使所述阀芯移动至压缩位,所述液压活塞位于第一极限位时所述出液口与所述阀芯靠近所述液压室一端的第二动力流道连通、所述回液口与所述阀芯靠近所述离心泵一端的第一动力流道连通以使所述阀芯移动至回收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内开设有贯穿的中轴孔,所述阀杆上开设有径向延伸并与所述中轴孔连通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布置在所述阀头的靠近所述液压室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止件与所述第二挡止件均为垂直布置在所述阀杆上的挡臂,挡臂为L形结构,第一挡止件与第二挡止件的挡臂相对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内还布置有与所述接收轮啮合连接的增速齿轮组,所述增速齿轮组与所述主轴之间通过单向齿轮啮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液腔具有沿离心泵至液压室方向直径逐渐缩小的内腔壁,内腔壁的缩口端与所述回液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为中空结构,所述叶轮具有与所述容液腔分隔的空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包括主体和布置在主体的轴向一端的叶片,所述叶片沿主体的周向间隔均布有多个,所述空腔布置在所述主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的内壁上开设有沿叶轮的轴向延伸的液体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压离心力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与所述泵壳的内壁之间具有径向的间隙。
CN202022838091.XU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Active CN2138992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8091.XU CN213899202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38091.XU CN213899202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99202U true CN213899202U (zh) 2021-08-06

Family

ID=77124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38091.XU Active CN213899202U (zh) 2020-12-01 2020-12-01 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992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68303U (zh) 对称平衡式同步旋转压缩机械
CN112431736A (zh) 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CN213899202U (zh) 一种液压离心力压缩机
CN201103528Y (zh) 双液压缸驱动容积式往复压缩机
CN202187916U (zh) 转叶摆动式流体压缩机
CN201162741Y (zh) 一种双级气缸
CN110307133B (zh) 一种多作用内曲线径向活塞式流体泵
CN200952458Y (zh) 一种气液复合泵
CN116538058A (zh) 一种四相隔膜泵
CN203463254U (zh) 一种液压气体真空泵
CN216111147U (zh) 一种具有往复动力的柱塞泵
CN213511177U (zh) 一种变容积泵体、泵和马达
CN108506184B (zh) 一种无脉动大行程柱塞泵
CN203627121U (zh) 一种柱塞配流双作用直线电机驱动往复柱塞泵
CN203099277U (zh) 可变排量机油泵
WO2011015122A1 (zh) 机械运动与流体运动的互转换装置
CN214742015U (zh) 一种主动配流往复柱塞泵的液压阀结构
CN110671311A (zh) 双向双通道液压直驱往复式抽油泵
CN215057989U (zh) 一种八缸真空泵
CN219570315U (zh) 一种用于加湿器的柱塞泵的降温结构
CN205025701U (zh) 一种旋转曲面变量四柱塞高压无油水泵
CN117090763A (zh) 旋转柱塞压缩机构及其液压泵、空压机
CN203742929U (zh) 一种旋转气缸空气压缩机
CN110836119A (zh) 一种流体驱动掘进装置
CN113915104B (zh) 一种活塞式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