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92162U - 散热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892162U CN213892162U CN202022841340.0U CN202022841340U CN213892162U CN 213892162 U CN213892162 U CN 213892162U CN 202022841340 U CN202022841340 U CN 202022841340U CN 213892162 U CN213892162 U CN 2138921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cooler
- radiator
- lower side
- heat sink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及车辆,涉及车辆部件领域,包括:散热器和中冷器,散热装置还包括:支承组件,设置于中冷器,散热器的至少部分被支承组件所支承。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装置,在保持散热器和中冷器原有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优化掉了现有技术中用于装配散热器和中冷器的左右侧板结构,大大降低了整个装配体的重量,使得散热装置更为轻量化和紧凑化,能够满足整车轻量化要求,同时支承组件从散热器的下部对散热器进行支承,有效提高了散热装置的结构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和中冷器装配于一体,但针对当前整车的需求,例如电动或者混动车辆,尤其需要较低的车辆重量,当前的散热器和中冷器的装配体已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在进行装配体轻量化和紧凑化的改进时,当前的装配体的稳定性又难以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满足当前整车轻量化的需求的同时提供高稳定性,本申请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述的散热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散热器和中冷器,
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支承组件,设置于所述中冷器,所述支承组件从所述散热器的下部支承所述散热器的至少部分。
优选地,所述支承组件设置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所述支承组件包括:
连接部,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连接;
支承部,所述散热器的至少部分被所述支承部所支承;
中介部,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承部之间延伸,所述连接部、所述支承部均与所述中介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承部支承于所述散热器的下水室,所述支承组件还包括:
第一柔性构件,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面对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的侧部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之间;
第二柔性构件,设置于所述中介部的面对所述散热器的下侧部的侧部与所述散热器的下侧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柔性构件和所述第二柔性构件均形成为柔性垫片。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形成为一体;或者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形成为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所述支承部和所述中介部分别形成为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
所述第三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形成有预定夹角,所述预定夹角小于90度。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所述支承部和所述中介部三者形成为Z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支承部与所述散热器的下侧部形成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凸出构件,设置于所述中冷器,所述凸出构件与所述散热器的吊装构件形成可拆卸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散热装置,在保持散热器和中冷器原有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优化掉了现有技术中用于装配散热器和中冷器的左右侧板结构,大大降低了整个装配体的重量,使得散热装置更为轻量化和紧凑化,能够满足整车轻量化要求,同时支承组件从散热器的下部对散热器进行支承,有效提高了散热装置的结构的稳定性。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散热装置的轴测图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散热器;2-中冷器;3-支承组件;31-连接部;32-支承部;33-中介部;4-第一柔性构件;5-凸出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申请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中冷器和支承组件,以下将具体描述这些部件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
在实施例中,散热器1和中冷器2如图1中所示的相对位置进行装配,这安装位置也是现有技术中散热器1和中冷器2的安装位置。具体而言,以图1中示出的轴测图的方位为例,散热器1和中冷器2的靠右的侧部可以被定义为前侧部,与之相对的侧部则可以被定义为后侧部。因此,中冷器2的前侧部可以与散热器1的后侧部彼此面对来形成装配。正如前述所提及的,在本实施例中,散热装置中的散热器1和中冷器2的相对位置并未相对于现有技术改变,这种设置的目的将在随后的描述中进行具体说明。
在此基础上,散热装置还包括支承组件3,仍然参见图1,支承组件3设置于中冷器2并用于支承散热器1的至少部分,例如优选的,散热器1可以完全由支承组件3进行支承。支承组件3可以进一步包括连接部31、支承部32和中介部33,其中,连接部31可以用于与中冷器2连接,支承部32可以用于支承散热器1,中介部33可以在连接部31和支承部32之间延伸。
在实施例中,有利的是,连接部31可以设置于中冷器2的下侧部,支承部32可以设置于散热器1的下侧部例如支承部32支承于散热器1的下水室。一方面,在散热装置以图示的方式安装在车辆上时,支承部32位于散热器1的下侧部,能够有效利用由散热器1的重力而产生的、使得散热器1向下运动的运动趋势,确保散热器1特别能够获得可靠和有效的支承,此外,这种设置方式还具有其余优势,这将在随后的描述中进行说明。另一方面,连接部31设置于中冷器2的下侧部来配合支承部32的设置位置,使得连接部31和支承部32之间距离更小,而二者之间的中介部33的长度得以降低,因此特别有利于减少中介部33的材料消耗量,使得支承组件3更为轻量化和紧凑化。
在实施例中,连接部31可以形成为板状结构,例如可以定义为第一板部,第一板部的长度可以大致等于中冷器2前侧部的宽度,其板面可以面对中冷器2下侧部,并可以进一步经由紧固件例如螺钉进行安装。具体而言,中冷器2的下侧部可以形成有多个内螺纹孔部,第一板部可以形成有分别与多个内螺纹孔部的孔部,由此再经由多个螺钉进行安装,即对于一个螺钉而言,可以贯穿第一板部上的孔部,并旋拧于内螺纹孔部内。因此,对于板状结构的连接部31而言,由于其面对中冷器2的下侧部,在承受由中介部33施加的力时,能够以较高的刚度抵抗形变,从而避免了以前述可拆卸连接方式设置于中冷器2的下侧部的第一板部与中冷器2之间的连接在车辆颠簸过程中松动甚至脱开。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1可以与中冷器2的下侧部形成为一体,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更有利于提高连接部31的可靠性,并且相对而言,更适于批量生产。此外,以上两种连接部31的设置方式是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较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事实上,连接部31的设置方式并不限于此,而为了便于本实施例的描述,以下将仍以以上连接部31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即可拆卸连接的实施方式为例,继续本实施例的以下的描述。
在实施例中,连接部31与中冷器2的下侧部之间可以设置有第一柔性构件4,具体而言第一柔性构件4可以形成为垫片,例如本领域内常用的胶垫。胶垫可以设置在每一螺钉处,例如胶垫可以形成为环形,螺钉在连接中冷器2的下侧部和连接部31时,也贯穿该胶垫上的孔部,这也是图1中的实施例中所示出的设置方式,这种在连接处独立存在的胶垫,特别有利于缓解连接处的硬性连接。在另一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胶垫可以形成为与连接部31形状大致相同的条形垫体,并仍设置有与多个螺钉分别对应的孔部,相对于独立的胶垫,条形垫体的优势在于能够几乎完全防止中冷器2的下侧部被划伤。不论采用哪一实施方式,第一柔性构件4的存在都非常有利于在车辆处于动态例如行驶时,对连接部31施加给中冷器2的冲击予以缓冲,进而提高整个散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仍然参见图1,支承部32也可以形成为板状结构,例如可以被定义为第二板部,此外,中介部33同样可以形成为板状结构,例如可以被定义为第三板部。仍然参见图1,图1中示出的正是这种情况,中介部33的第一侧边部可以与上述连接部31的靠近散热器1一侧的边部连接,中介部33的第二侧边部可以与第一侧边部相对,并与支承部32连接。在实施例中,中介部33和支承部32可以形成有预定夹角,并且该夹角可以小于90度,由于这种夹角的设置,当沿着散热装置的侧部观察时,可以观察到,支承部32整体相对于水平面向上翘起,这相当于,给予支承部32可向下运动的余量,这直接使得,即便支承部32在例如车辆行驶颠簸的情况下向下形变,其仍然能够满足支承散热器1的需求,即不会或者基本不会给予散热器1沿着支承部32的上表面向前滑脱的趋势,在提供有效的支承的情况下,还提供了良好的缓冲效果。在此基础上,连接部31、中介部33和支承部32可以共同形成为Z形结构以进一步增加支承组件3的稳定性。
在以上所描述的特征的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的提供可靠的支承,以应对恶劣的行驶环境(因为恶劣的行驶环境通常将导致车辆产生大幅度的颠簸或者导致频率非常高的颠簸),支承部32与散热器1也可以形成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式的,即例如螺钉连接,并且支承部32和散热器1的下侧部之间可以进一步设置有第二柔性构件(图中未示出),有关第二柔性构件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第一柔性构件4的设置方式,其作用也与第一柔性构件4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中冷器2还可以设置有凸出构件5,其数量可以为两个,并可以朝向散热器1方向凸出于中冷器2,以分别与散热器1的吊装构件例如外部吊耳形成可拆卸连接。在实施例中,由于支承组件3设置于散热器1和中冷器2的下侧部,使得散热器1在被支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散热器1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凸出构件5则有利的协助支承组件3限制了散热器1的其他自由度,这促使散热器1装配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在实施例中,经由以上所描述的特征,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在原有散热器1和中冷器2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散热器1和中冷器2之间装配关系的可靠性,使之适用性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在保持原有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优化掉了现有技术中用于装配散热器1和中冷器2的左右侧板结构,大大降低了整个装配体的重量,使得散热装置更为轻量化和紧凑化,能够满足整车轻量化要求,同时支承组件3从散热器1的下部对散热器1进行支承,有效提高了散热装置的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散热装置,也包括以上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创新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散热器和中冷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支承组件,设置于所述中冷器,所述支承组件从所述散热器的下部支承所述散热器的至少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组件设置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所述支承组件包括:
连接部,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连接;
支承部,所述散热器的至少部分被所述支承部所支承;
中介部,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承部之间延伸,所述连接部、所述支承部均与所述中介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支承于所述散热器的下水室,所述支承组件还包括:
第一柔性构件,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面对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的侧部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之间;
第二柔性构件,设置于所述中介部的面对所述散热器的下侧部的侧部与所述散热器的下侧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构件和所述第二柔性构件均形成为柔性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形成为一体;或者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中冷器的下侧部形成为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所述支承部和所述中介部分别形成为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
所述第三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形成有预定夹角,所述预定夹角小于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所述支承部和所述中介部三者形成为Z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散热器的下侧部形成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
凸出构件,设置于所述中冷器,所述凸出构件与所述散热器的吊装构件形成可拆卸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41340.0U CN213892162U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散热装置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41340.0U CN213892162U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散热装置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892162U true CN213892162U (zh) | 2021-08-06 |
Family
ID=77124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841340.0U Active CN213892162U (zh) | 2020-11-30 | 2020-11-30 | 散热装置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892162U (zh) |
-
2020
- 2020-11-30 CN CN202022841340.0U patent/CN2138921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11742B2 (en) | Heat dissipating fixture for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module | |
CN110112334B (zh) | 电池组件的车辆搭载构造 | |
KR20220101692A (ko) |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자동차 | |
KR20160071466A (ko) | 전력 저장 유닛 및 상기 전력 저장 유닛의 조립 방법 | |
US11362393B2 (en) | Battery pack | |
US11276898B2 (en) | Battery module frame configuration | |
JP2010086887A (ja) |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 |
CN213892162U (zh) | 散热装置及车辆 | |
JP2008308130A (ja) | 熱伝達部材及び電源装置 | |
CN111873785A (zh) | 一种冷却模块及包括其的汽车 | |
CN215769409U (zh) | 机箱及用于机车网络的输入输出信号装置 | |
CN215073582U (zh) | 一种基于半导体的电动汽车语音控制装置 | |
CN210325904U (zh) | 一种用于行车记录仪的防尘电池 | |
CN218385414U (zh) | 一种液冷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
CN113119706A (zh) | 快换支架及包含其的电动汽车 | |
CN105216600B (zh) | 用于车辆的悬置组件及具有该悬置组件的车辆 | |
CN217788501U (zh) | 一种bms、bms组件及电池 | |
CN219068779U (zh) | 一种具有散热能力的防水盒 | |
CN211663192U (zh) | 一种高压盒主板固定结构 | |
CN216819562U (zh) | 一种连接稳定的紧固型机壳 | |
US20230020679A1 (en) | Power storage device | |
CN213960559U (zh) | 充电器电路板结构 | |
CN214355829U (zh) | 一种车载手机散热型电子设备支架 | |
CN211208524U (zh) | 电动车电池组减震散热装置 | |
CN211663065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辅助电机控制器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