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79306U - 充电插头 - Google Patents

充电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79306U
CN213879306U CN202022164692.7U CN202022164692U CN213879306U CN 213879306 U CN213879306 U CN 213879306U CN 202022164692 U CN202022164692 U CN 202022164692U CN 213879306 U CN213879306 U CN 213879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charging plug
transformer
inductor
electric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646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爱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Baolaip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Baolaip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Baolaip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Baolaipo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6469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79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79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79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包括基板、第一电容、第一变压器以及X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第一变压器以及X电容均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的一侧,所述X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相对所述第一电容的相对侧;所述充电插头进一步包括谐振电感以及第二变压器,所述谐振电感以及所述第二变压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相对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相对侧。本实用新型可使所述第一电容以及所述X电容的散热更加顺利,避免产生热量的堆积,进而避免所述第一电容以及所述X电容因发热过度而影响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的问题。从而保证所述充电插头的使用寿命、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充电插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电子产品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插头。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运用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时常给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故充电设备的稳定以及使用寿命等,是衡量一个充电设备的品质的重要参考项。
现有的充电设备,在充电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充电设备发热严重的问题,发热会导致充电设备带来安全隐患以及降低其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充电插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充电插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包括基板、第一电容、第一变压器以及X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第一变压器以及X电容均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的一侧,所述X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相对所述第一电容的相对侧;所述充电插头进一步包括谐振电感以及第二变压器,所述谐振电感以及所述第二变压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相对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相对侧。
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进一步包括保险,所述保险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的一侧且与所述X电容同一侧。
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包括谐振电容,所述谐振电容一面靠近所述第二变压器,且所述谐振电容靠近所述第二变压器一面的相邻面靠近所述谐振电感,所述谐振电容距离所述第一电容的距离大于所述谐振电感距离所述第一电容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二变压器相对所述谐振电容的相对侧。
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包括第三电容以及多个隔板,所述第三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二变压器相对所述谐振电容的相对侧,且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通过所述隔板分隔。
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包括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三电容相对所述第二变压器的相对侧,且通过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电容分隔。
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包括进一步包括电感,所述电感与所述第四电容设置在同一侧,所述电感远离所述第二电容且所述电感通过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分隔。
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包括差模电感,所述差模电感通过所述隔板与所述电感分隔,所述差模电感设置在所述X电容相对所述保险的相对侧。
优选地,所述充电插头包括共模电感,所述共模电感设置在所述差模电感远离所述电感的一侧,且所述共模电感设置在所述X电容远离所述保险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插头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插头,将所述第一电容以及所述X电容分隔开,可使所述第一电容以及所述X电容的散热更加顺利,避免产生热量的堆积,进而避免所述第一电容以及所述X电容因发热过度而影响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的问题。从而保证所述充电插头的使用寿命、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
2、所述谐振电感以及所述第二变压器靠近所述第一电容的一面互相平齐,一方面可使各个元器件整齐有序的排布,另一方面可使所述充电插头的体积减小,空间利用最大化。
3、所述充电插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电感分隔开,以保证各个元器件不互相影响,同时分隔开后各个使得元器件的排布简单明了,易于安装以及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插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插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插头内部结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插头内部结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插头之连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插头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充电插头之插脚以及外壳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充电插头;1、内核;2、麦拉片;3、散热片;10、基板;11、第一电容;12、第一变压器;13、X电容;14、保险;15、谐振电感; 16、第二变压器;17、谐振电容;18、第二电容;19、第三电容;20、隔板;21、第四电容;22、电感;23、差模电感;24、共模电感;25、外壳;26、连接头; 27、插脚;261、连接部;262、连接插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插头100,所述充电插头100一端与数据线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电源,所述充电插头100包括内核1,所述内核1包括基板10、第一电容11、第一变压器12、以及X电容13,所述基板10用于承载电器元件,所述第一电容11、第一变压器12以及X电容13均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所述第一电容11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12的一侧,所述X电容13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12相对所述第一电容11的相对侧。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变压器12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11与所述X电容13之间,利用所述第一变压器12,将所述第一电容11与所述X电容13分隔,进而避免所述第一电容11与所述X电容13发热导致相互影响。进一步地,将所述第一电容11以及所述X电容13分隔开,可使所述第一电容11以及所述X电容13的散热更加顺利,避免产生热量的堆积,进而避免所述第一电容11以及所述X电容13因发热过度而影响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的问题。从而保证所述充电插头100 的使用寿命、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所述内核1进一步包括保险14,所述保险14用于保护产品,在所述充电插头100发生进水等意外情况,导致电路短路时,所述保险14可及时断开电路,避免短路引起所述充电插头 100起火等意外情况发生。所述保险14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12的一侧且与所述X电容13同一侧。
所述内核1进一步包括谐振电感15以及第二变压器16,所述谐振电感15以及所述第二变压器16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11相对所述第一变压器12的相对侧。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谐振电感15以及所述第二变压器16靠近所述第一电容11的一面互相平齐,一方面可使各个元器件整齐有序的排布,另一方面可使所述充电插头的体积减小,空间利用最大化。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谐振电感 15以及所述第二变压器16可根据产品的需求,在位置的排布上可适当的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内核1包括谐振电容17,所述谐振电容17一面靠近所述第二变压器16,且所述谐振电容17靠近所述第二变压器16一面的相邻面靠近所述谐振电感15,所述谐振电容17距离所述第一电容 11的距离大于所述谐振电感15距离所述第一电容11 的距离。
可以理解,所述谐振电容17相邻的两面分别靠近所述第二变压器16以及所述谐振电感15。
作为一种变形实例,所述谐振电感15的位置可与所述谐振电容17的位置互换。
请参阅图1及图3,所述内核1包括第二电容18,所述第二电容18设置在所述第二变压器16相对所述谐振电容17的相对侧。即所述第二变压器16远离所述谐振电容17的一面靠近所述第二电容18。所述充电内核1包括第三电容19以及多个隔板20,所述第三电容19设置在所述第二变压器16相对所述谐振电容17的相对侧,且所述第三电容19与所述第二电容18设置在同一直线上,使所述第三电容19与所述第二电容18在排不上更有序美观,所述第三电容19与所述第二电容18通过所述隔板20分隔。
所述内核1包括第四电容21,所述第四电容21 设置在所述第三电容19相对所述第二变压器16的相对侧,且通过所述隔板20与所述第二电容18分隔。所述第二电容18通过所述隔板20与所述第三电容19 以及第四电容21分隔。可以理解,所述第二电容18 单独位于一功能区内,所述第三电容19以及第四电容 21位于一功能区内。
所述充电插头包括进一步包括电感22,所述电感 22与所述第四电容21设置在同一侧,所述电感22远离所述第二电容18且所述电感22通过所述隔板20与所述第三电容19以及第四电容21分隔。可以理解,通过所述隔板20的分隔,使得所述第二电容18单独位于一功能区内,所述第三电容19以及第四电容21 位于一功能区内,所述电感22位于一功能区内。
请结合图1-图3所述内核1包括差模电感23,所述差模电感23通过所述隔板20与所述电感22分隔,所述差模电感23设置在所述X电容13相对所述保险 14的相对侧。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差模电感23在所述谐振电容17的对角位置,所述差模电感23与所述电感22平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差模电感 23的位置可根据产品所要实现的功能,可适当的调整位置上的排布。
所述内核1包括共模电感24,所述共模电感24 设置在所述差模电感23远离所述电感22的一侧,且所述共模电感24设置在所述X电容13远离所述保险 14的一侧。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容11、第一变压器12、X电容13、保险14、谐振电感15、第二变压器16、谐振电容17、第二电容 18、第三电容19、隔板20、第四电容21、电感22、差模电感23、共模电感24均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所述第二电容18、第三电容19、隔板20、第四电容 21、电感22、差模电感23、共模电感24均设置在所述基板10的一侧,所述第一电容11、第一变压器12、 X电容13、保险14、谐振电感15、第二变压器16、谐振电容17均设置在所述基板10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所述充电插头100进一步包括麦拉片2以及散热片3,所述麦拉片2包裹于所述内核1的外表面上,以起到减震以及保护所述内核1的作用。所述散热片3贴附于所述麦拉片2外表面上,所述散热片3可保证所述充电插头100的热量充分散去。
可以理解,所述散热片3的材料可以为石墨烯,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3的数量为两片,分别贴附于所述麦拉片2对应所述内核1相对两侧的外表面上。两片所述散热片3通过卡扣的方式进行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3 的数量可以为1片、3片、4片等,当所述散热片3的数量为多片时,多片所述散热片3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粘贴连接、磁吸连接、螺纹连接等。
请参阅图1、图4、图5及图6,所述充电插头100 包括外壳25、连接头26以及插脚27,所述外壳25用于收纳所述内核1、麦拉片2、散热片3,并起保护作用,所述插脚27与所述外壳25转动连接,所述插脚 27用于与电源连接。所述连接头26包括连接部261 以及连接插脚262,所述连接部261用于与所述插脚 27连接,所述连接插脚262用于与电源连接,所述连接头26的连接插脚262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应改变其形状与规格,所述连接头26可使所述充电插头 100适用于各种规格的插座上。所述连接头26与所述插脚27连接后,所述连接头26部分收纳于所述外壳 25内。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插脚27与所述连接头26插接连接,所述连接插脚262的形状为圆形、所述连接插脚262的数量为2个。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插脚27与所述连接头26可以为磁吸连接、卡接连接。请参阅图 7,所述连接插脚262还可以为英规三角扁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插头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插头,将所述第一电容以及所述X电容分隔开,可使所述第一电容以及所述X电容的散热更加顺利,避免产生热量的堆积,进而避免所述第一电容以及所述X电容因发热过度而影响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的问题。从而保证所述充电插头的使用寿命、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
2、所述谐振电感以及所述第二变压器靠近所述第一电容的一面互相平齐,一方面可使各个元器件整齐有序的排布,另一方面可使所述充电插头的体积减小,空间利用最大化。
3、所述充电插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二电容、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电感分隔开,以保证各个元器件不互相影响,同时分隔开后各个使得元器件的排布简单明了,易于安装以及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基板、第一电容、第一变压器以及X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第一变压器以及X电容均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的一侧,所述X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相对所述第一电容的相对侧;所述充电插头进一步包括谐振电感以及第二变压器,所述谐振电感以及所述第二变压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相对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相对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进一步包括保险,所述保险设置在所述第一变压器的一侧且与所述X电容同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谐振电容,所述谐振电容一面靠近所述第二变压器,且所述谐振电容靠近所述第二变压器一面的相邻面靠近所述谐振电感,所述谐振电容距离所述第一电容的距离大于所述谐振电感距离所述第一电容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二变压器相对所述谐振电容的相对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第三电容以及多个隔板,所述第三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二变压器相对所述谐振电容的相对侧,且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通过所述隔板分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设置在所述第三电容相对所述第二变压器的相对侧,且通过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电容分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进一步包括电感,所述电感与所述第四电容设置在同一侧,所述电感远离所述第二电容且所述电感通过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分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差模电感,所述差模电感通过所述隔板与所述电感分隔,所述差模电感设置在所述X电容相对所述保险的相对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共模电感,所述共模电感设置在所述差模电感远离所述电感的一侧,且所述共模电感设置在所述X电容远离所述保险的一侧。
CN202022164692.7U 2020-09-27 2020-09-27 充电插头 Active CN213879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4692.7U CN213879306U (zh) 2020-09-27 2020-09-27 充电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4692.7U CN213879306U (zh) 2020-09-27 2020-09-27 充电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79306U true CN213879306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69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64692.7U Active CN213879306U (zh) 2020-09-27 2020-09-27 充电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793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14510B1 (en) Low-profile planar transformer
CN213879306U (zh) 充电插头
WO2020220980A1 (zh) 一种终端
TWM605636U (zh) 一種垂直90度插接的電源連接器
CN209169222U (zh) 电池组件、电池模组以及无人机
CN207743030U (zh) 电源变压器
CN204760680U (zh) 一种不分正反的usb插头结构
CN210039930U (zh) 一种易散热的电容器
CN203503447U (zh) 平面变压器
CN207753075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箱
CN204287548U (zh) 一种具有散热及显示设备状态的收发器模块
CN207690872U (zh) 增容支架结构及电池箱
CN209516070U (zh) 一种服务器及其耐大电流供电端子结构
TW201804280A (zh) 電源轉換器
CN103839667B (zh) 一种平面高压变压器
CN206975959U (zh) 一种高密度小间距led显示屏模组
CN202231611U (zh) 组合式电源滤波器
JP3206122U (ja) サーバー電源変圧器構造
CN109935986A (zh) 一种服务器及其耐大电流供电端子结构
CN206098865U (zh) 一种集成电路连接器底座
CN213070871U (zh) 一种变压器骨架
CN202857146U (zh) 高集成度插接式组合电路板
CN214757203U (zh) 一种电子器件及其与pcb板组合结构、绝缘外壳
CN214380131U (zh) 充电装置
CN201170986Y (zh) 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