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61985U - 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 Google Patents

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61985U
CN213861985U CN202023146719.6U CN202023146719U CN213861985U CN 213861985 U CN213861985 U CN 213861985U CN 202023146719 U CN202023146719 U CN 202023146719U CN 213861985 U CN213861985 U CN 213861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age
baffle
self
shaft sleeve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4671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光文
荆曰春
李德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Ronghao Special Purpose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Ronghao Special Purpose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Ronghao Special Purpose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Ronghao Special Purpose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14671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619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61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619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ing Or Unloading Of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包括底盘车架和自卸车厢,自卸车厢包括车厢底架,车厢底架上固定安装有车厢底板,车厢底板的四角以及两侧边缘分别固定安装有挡板柱,相邻两挡板柱之间设置有车厢挡板,车厢挡板的顶端通过上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挡板柱的顶端,车厢挡板的底端通过下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底盘车架的顶端;底盘车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向外延伸的固定支架,两固定支架与车厢底架的底端之间分别设置有车厢翻转装置,车厢翻转装置上设置有翻转自锁装置,底盘车架与车厢底架之间还设置有驱动自卸车厢绕着车厢翻转装置向侧部卸车的自卸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卸车效率高、使用安全、稳定性好的特点。

Description

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汽车业也出现了高速发展,汽车运输业呈现了一片繁忙的景象,于是自卸车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车体越来越大,拉载的货物越来越重,而对车体在运行中的经济性、安全可靠性、坚固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卸车在用来运输煤炭、沙土、石子时,由于其卸车的机械化程度高,可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
现有的自卸车通常包括车头、车斗、车斗下方的车底盘和固定于车底盘上的主车架,通过固定于主车架或底盘上的升举液压缸将车斗顶起,使车斗形成一个前高后低或左一侧高、右一侧低的倾斜状态,从而使货物靠其自身重力沿车斗倾斜底面滑动,从卸料门泻出。这种后翻自卸车,在进行卸货期间,由于车斗高度抬高很多,重心偏移,由此造成车体偏载严重,产生安全隐患;而如果车斗底板的被顶升倾角较小,则部分货物会留在车斗内,需要采用人工卸下,降低了自卸车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车厢双侧卸车、安全性能好、卸车效率高的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包括底盘车架和自卸车厢,所述自卸车厢包括车厢底架,所述车厢底架上固定安装有车厢底板,所述车厢底板的四角以及两侧边缘分别固定安装有挡板柱,相邻两所述挡板柱之间设置有车厢挡板,所述车厢挡板的顶端通过上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所述挡板柱的顶端,所述车厢挡板的底端通过下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所述底盘车架的顶端;
所述底盘车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向外延伸的固定支架,两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车厢底架的底端之间分别设置有车厢翻转装置,所述车厢翻转装置上设置有翻转自锁装置,所述底盘车架与所述车厢底架之间还设置有驱动所述自卸车厢绕着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向侧部卸车的自卸驱动装置,所述自卸驱动装置设置在两所述车厢翻转装置的对称线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底盘车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底盘纵梁,两所述底盘纵梁之间连接有多根底盘横梁;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安装在所述底盘纵梁的外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车厢底架包括多根厢架纵梁,所述厢架纵梁之间连接有多根厢架横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支架外端的翻转耳座,所述翻转耳座内固定安装有翻转轴,所述厢架横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翻转耳座配合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翻转轴配合的转轴槽孔,所述翻转轴插入至所述转轴槽孔内且配合支撑在所述转轴槽孔的顶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翻转自锁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自锁圆孔和自锁半孔,所述自锁圆孔与自锁半孔位于所述翻转轴的两侧,所述自锁圆孔内插入有自锁转轴,所述自锁转轴的内端设置有对应插入至所述自锁半孔内将所述翻转轴锁紧在所述转轴槽孔内的半球形锁块,所述自锁转轴的外端连接有转轴扳手。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卸驱动装置包括多节伸缩液压油缸,所述多节伸缩液压油缸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座连接至所述车厢底架、所述底盘车架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铰接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挡板柱顶端的挡柱轴套,所述车厢挡板的顶端端部设置有两与所述挡柱轴套对应的挡板内轴套和挡板外轴套,所述挡板外轴套位于所述挡板内轴套外且与所述挡柱轴套接触;所述挡板内轴套与挡板外轴套内套装有可沿水平滑动与转动的上铰接轴,所述上铰接轴的外端伸出所述挡板外轴套外可延伸至所述挡柱轴套内,所述上铰接轴上固定有在所述挡板内轴套与挡板外轴套之间的垂直挡杆,所述垂直挡杆与所述挡板内轴套之间安装有套装在所述上铰接轴外用于驱动所述垂直挡杆与所述挡板外轴套接触的锁紧弹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铰接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车厢挡板底端外侧的挡板下轴套,所述车厢底架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与所述挡板下轴套对应的车厢轴套,所述挡板下轴套与所述车厢轴套之间套装有可拆卸的下铰接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支架的左右两侧以及下部与所述底盘车架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柱。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包括底盘车架和自卸车厢,所述自卸车厢包括车厢底架,所述车厢底架上固定安装有车厢底板,所述车厢底板的四角以及两侧边缘分别固定安装有挡板柱,相邻两所述挡板柱之间设置有车厢挡板,所述车厢挡板的顶端通过上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所述挡板柱的顶端,所述车厢挡板的底端通过下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所述底盘车架的顶端;
所述底盘车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向外延伸的固定支架,两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车厢底架的底端之间分别设置有车厢翻转装置,所述车厢翻转装置上设置有翻转自锁装置,所述底盘车架与所述车厢底架之间还设置有驱动所述自卸车厢绕着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向侧部卸车的自卸驱动装置,所述自卸驱动装置设置在两所述车厢翻转装置的对称线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所述车厢挡板的顶端通过所述上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所述挡板柱的顶端,因此所述车厢挡板的底部可以打开;由于所述车厢挡板的底端通过下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底盘车架的顶端,因此所述车厢挡板的顶部可以打开,在卸车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卸货物不同,调整所述车厢挡板,使得所述车厢挡板向下开或向上开;同时由于所述底盘车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可以使得所述自卸车厢朝两侧翻转;卸车前,将左侧的所述翻转自锁装置打开,使得左侧的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分离,此时左侧的底盘车架与自卸车厢之间无连接关系,卸车时,所述自卸驱动装置开始动作,使得所述自卸车厢绕着右侧的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向上翻转,实现右倾卸;而当卸车前将右侧的所述翻转自锁装置打开,使得右侧的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分离,此时右侧的底盘车架与自卸车厢之间无连接关系,卸车时,所述自卸驱动装置开始动作,使得所述自卸车厢绕着左侧的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向上翻转,实现左倾卸;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自卸车厢具有四种卸车方式:右倾卸挡板下开、右倾卸挡板上开、左倾卸挡板下开、左倾斜挡板上开,由于具有多种不同卸车方式,因此可以适用于不同场地、不同环境,满足不同货物的卸车需求,自卸车的使用范围较宽,具有较广的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卸车效率高、使用安全、稳定性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底盘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4拆分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自卸车厢底部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右侧倾卸车状态下车厢挡板下部打开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左侧倾卸车状态下车厢挡板上部打开的示意图;
图中:
1-底盘车架;11-固定支架;12-底盘纵梁;13-底盘横梁;14-加强柱;
2-自卸车厢;21-挡板柱;22-车厢挡板;23-厢架纵梁;24-厢架横梁;
3-上铰接装置;31-挡柱轴套;32-挡板内轴套;33-挡板外轴套;34-上铰接轴;35-垂直挡杆;36-锁紧弹簧;
4-下铰接装置;41-挡板下轴套;42-车厢轴套;
5-车厢翻转装置;51-翻转耳座;52-翻转轴;53-连接座;54-转轴槽孔;
6-翻转自锁装置;61-自锁圆孔;62-自锁半孔;63-自锁转轴;64-半球形锁块;65-转轴扳手;66-固定轴座;
7-自卸驱动装置;71-多节伸缩液压油缸;72-铰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9所示,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包括底盘车架1和自卸车厢2,所述自卸车厢2包括车厢底架,所述车厢底架上固定安装有车厢底板,所述车厢底板的四角以及两侧边缘分别固定安装有挡板柱21,相邻两所述挡板柱21之间设置有车厢挡板22,所述车厢挡板22的顶端通过上铰接装置3转动连接在所述挡板柱21的顶端,所述车厢挡板22的底端通过下铰接装置4转动连接在所述底盘车架1的顶端;所述底盘车架1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向外延伸的固定支架11,两所述固定支架11与所述车厢底架的底端之间分别设置有车厢翻转装置5,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上设置有翻转自锁装置6,所述底盘车架1与所述车厢底架之间还设置有驱动所述自卸车厢2绕着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向侧部卸车的自卸驱动装置7,所述自卸驱动装置7设置在两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的对称线上。由于所述车厢挡板22的顶端通过所述上铰接装置3转动连接在所述挡板柱21的顶端,因此所述车厢挡板22的底部可以打开,参见图7;由于所述车厢挡板22的底端通过下铰接装置4转动连接在底盘车架1的顶端,因此所述车厢挡板22的顶部可以打开,参见图8,在卸车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卸货物不同,调整所述车厢挡板22,使得所述车厢挡板22向下开或向上开;同时由于所述底盘车架1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可以使得所述自卸车厢2朝两侧翻转;卸车前,将左侧的所述翻转自锁装置6打开,使得左侧的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分离,此时左侧的底盘车架1与自卸车厢2之间无连接关系,卸车时,所述自卸驱动装置7开始动作,使得所述自卸车厢2绕着右侧的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向上翻转,实现右倾卸;而当卸车前将右侧的所述翻转自锁装置6打开,使得右侧的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分离,此时右侧的底盘车架1与自卸车厢2之间无连接关系,卸车时,所述自卸驱动装置7开始动作,使得所述自卸车厢绕着左侧的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向上翻转,实现左倾卸;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自卸车厢2具有四种卸车方式:右倾卸挡板下开(参见图7)、右倾卸挡板上开、左倾卸挡板下开、左倾斜挡板上开(参见图8),由于具有多种不同卸车方式,因此可以适用于不同场地、不同环境,满足不同货物的卸车需求,自卸车的使用范围较宽,具有较广的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卸车效率高、使用安全、稳定性好的特点。
参见图2,所述底盘车架1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底盘纵梁12,两所述底盘纵梁12之间连接有多根底盘横梁13;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安装在所述底盘纵梁12的外侧,此种结构的底盘车架1强度较高。
参见图7,所述车厢底架包括多根厢架纵梁23,所述厢架纵梁23之间连接有多根厢架横梁24。所述车厢底架采用厢架纵梁23与厢架横梁24的连接结构,可以提高所述车架底板的结构强度,并且方便车厢翻转装置5、自卸驱动装置7与自卸车厢2的连接,如果直接连接在车厢底板上,一方面会使得车厢底板容易损坏,另一方面其他结构安装不方便;因此自卸车厢2具有结构简单、利于安装、连接稳定的特点。
参见图4和图5,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支架11外端的翻转耳座51,所述翻转耳座51内固定安装有翻转轴52,所述厢架横梁24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翻转耳座51配合的连接座53,所述连接座53为底部开口的矩形座,顶端固定在所述厢架横梁24上,底端与所述翻转耳座51配合,所述连接座53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翻转轴52配合的转轴槽孔54,所述翻转轴52插入至所述转轴槽孔54内且配合支撑在所述转轴槽孔54的顶端,所述转轴槽孔54为竖直向下的槽孔,从上向下套装在所述转轴槽孔54外。当所述翻转自锁装置6始终处于自锁状态时,所述翻转自锁装置6将所述翻转轴52限制在所述转轴槽孔54内,使得所述连接座53以及转轴槽孔54可以绕着所述翻转轴52向一侧翻转。
参见图5,所述翻转自锁装置6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座53上自锁圆孔61和自锁半孔62,所述自锁圆孔61与自锁半孔62位于所述翻转轴52的两侧,即所述自锁圆孔61与自锁半孔62位于所述连接座53的左右两侧,所述转轴槽孔54位于所述连接座53的前后两侧,所述自锁圆孔61内插入有自锁转轴63,所述自锁转轴63的内端设置有对应插入至所述自锁半孔62内将所述翻转轴52锁紧在所述转轴槽孔54内的半球形锁块64,所述半球形锁块64通过一个连接柱固定在所述自锁转轴63上,所述自锁转轴63的外端连接有转轴扳手65。当所述翻转自锁装置6处于自锁状态时,此时所述自锁转轴63插入至所述自锁圆孔61内,且所述半球形锁块64插入至所述自锁半孔62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锁半孔62为竖直设置的半圆孔,工作时,操作人员手持所述转轴扳手65,使得所述转轴扳手65水平,半球形锁块64竖直依次通过所述自锁圆孔61、自锁半孔62后,然后向下转动所述转轴扳手65,使得所述半球形锁块64与自锁半孔62之间保持90度,连接柱支撑在所述自锁半孔62内,而所述半球形锁块64被卡在所述自锁半孔62外,无法由所述自锁半孔62内挣脱,此时,半球形锁块64依靠所述转轴扳手65的重力作用,始终保持在此自锁状态,此时翻转耳座51与连接座53之间无法分离,可以实现自卸车厢2的侧翻;而当所述半球形锁块64转动90度由所述自锁半孔62内出来后,此时翻转耳座51可以与连接座53分离。
所述转轴扳手65的底端还固定连接有连接链,连接链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11上,所述固定支架11的外端侧部还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翻转轴52的固定轴座66。
所述自卸驱动装置7包括多节伸缩液压油缸71,所述多节伸缩液压油缸71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座72连接至所述车厢底架、所述底盘车架1上,铰接座72通过梁架固定在车厢底架与底盘车架1上,所述多节伸缩液压油缸71的两端分别铰接在铰接座72上。由于所述自卸驱动装置7设置在所述自卸车厢的底端,其空间有限,所以选用多节伸缩液压油缸71,当其收缩后长度较短,可以放置到空间有限的位置;当其伸长后长度较长,可以用于满足车厢侧翻的需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卸驱动装置7安装在左右两所述车厢翻转装置5的中部,可以实现双侧倾卸。
所述车厢挡板22卸车时的开启状态分为两种:所述上铰接装置3未打开,下铰接装置4打开,参见图7;所述上铰接装置3打开,下铰接装置4未打开,参见图8。
所述上铰接装置3包括固定在所述挡板柱21顶端的挡柱轴套31,所述车厢挡板22的顶端端部设置有两与所述挡柱轴套31对应的挡板内轴套32和挡板外轴套33,所述挡板外轴套33位于所述挡板内轴套32外且与所述挡柱轴套31接触;所述挡板内轴套32与挡板外轴套33内套装有可沿水平滑动与转动的上铰接轴34,所述上铰接轴34的外端伸出所述挡板外轴套33外可延伸至所述挡柱轴套31内,所述上铰接轴34上固定有在所述挡板内轴套32与挡板外轴套33之间的垂直挡杆35,所述垂直挡杆35与所述挡板内轴套32之间安装有套装在所述上铰接轴34外用于驱动所述垂直挡杆35与所述挡板外轴套33接触的锁紧弹簧36。当需要将所述上铰接装置3打开时,朝向所述挡板内轴套32一侧水平滑动所述垂直挡杆35,克服所述锁紧弹簧36的弹力,此时所述上铰接轴34的外端从所述挡柱轴套31内出来,所述车厢挡板22与所述挡板柱21之间不连接,此时车厢挡板22可以外翻;当需要将所述上铰接装置3连接时,松开所述垂直挡杆35,在所述锁紧弹簧36作用下,使得所述垂直挡杆35接触到所述挡板外轴套33,所述上铰接轴34的外端伸入至所述挡柱轴套31内,此时所述车厢挡板22与所述挡板柱21之间通过所述上铰接轴34连接,使得所述车厢挡板22保持竖直状态,不可外翻。
所述下铰接装置4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车厢挡板22底端外侧的挡板下轴套41,所述车厢底架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与所述挡板下轴套41对应的车厢轴套42,所述挡板下轴套41与所述车厢轴套42之间套装有可拆卸的下铰接轴(未在图中示出)。将所述下铰接轴取下后,所述车厢挡板22与底盘车架1之间不连接,此时所述车厢挡板22可以外翻,将所述下铰接轴插入至对应的所述挡板下轴套41、车厢轴套42内时,所述车厢挡板22与所述底盘车架1固定。
所述固定支架11的左右两侧以及下部与所述底盘车架1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柱14,用于增加固定支架11的强度,提高安全性与稳定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包括底盘车架和自卸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卸车厢包括车厢底架,所述车厢底架上固定安装有车厢底板,所述车厢底板的四角以及两侧边缘分别固定安装有挡板柱,相邻两所述挡板柱之间设置有车厢挡板,所述车厢挡板的顶端通过上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所述挡板柱的顶端,所述车厢挡板的底端通过下铰接装置转动连接在所述底盘车架的顶端;
所述底盘车架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向外延伸的固定支架,两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车厢底架的底端之间分别设置有车厢翻转装置,所述车厢翻转装置上设置有翻转自锁装置,所述底盘车架与所述车厢底架之间还设置有驱动所述自卸车厢绕着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向侧部卸车的自卸驱动装置,所述自卸驱动装置设置在两所述车厢翻转装置的对称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车架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底盘纵梁,两所述底盘纵梁之间连接有多根底盘横梁;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安装在所述底盘纵梁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底架包括多根厢架纵梁,所述厢架纵梁之间连接有多根厢架横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翻转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支架外端的翻转耳座,所述翻转耳座内固定安装有翻转轴,所述厢架横梁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翻转耳座配合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翻转轴配合的转轴槽孔,所述翻转轴插入至所述转轴槽孔内且配合支撑在所述转轴槽孔的顶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自锁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座上自锁圆孔和自锁半孔,所述自锁圆孔与自锁半孔位于所述翻转轴的两侧,所述自锁圆孔内插入有自锁转轴,所述自锁转轴的内端设置有对应插入至所述自锁半孔内将所述翻转轴锁紧在所述转轴槽孔内的半球形锁块,所述自锁转轴的外端连接有转轴扳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卸驱动装置包括多节伸缩液压油缸,所述多节伸缩液压油缸的两端分别通过铰接座连接至所述车厢底架、所述底盘车架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铰接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挡板柱顶端的挡柱轴套,所述车厢挡板的顶端端部设置有两与所述挡柱轴套对应的挡板内轴套和挡板外轴套,所述挡板外轴套位于所述挡板内轴套外且与所述挡柱轴套接触;所述挡板内轴套与挡板外轴套内套装有可沿水平滑动与转动的上铰接轴,所述上铰接轴的外端伸出所述挡板外轴套外可延伸至所述挡柱轴套内,所述上铰接轴上固定有在所述挡板内轴套与挡板外轴套之间的垂直挡杆,所述垂直挡杆与所述挡板内轴套之间安装有套装在所述上铰接轴外用于驱动所述垂直挡杆与所述挡板外轴套接触的锁紧弹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铰接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车厢挡板底端外侧的挡板下轴套,所述车厢底架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与所述挡板下轴套对应的车厢轴套,所述挡板下轴套与所述车厢轴套之间套装有可拆卸的下铰接轴。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的左右两侧以及下部与所述底盘车架之间分别设置有加强柱。
CN202023146719.6U 2020-12-23 2020-12-23 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Active CN2138619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46719.6U CN213861985U (zh) 2020-12-23 2020-12-23 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146719.6U CN213861985U (zh) 2020-12-23 2020-12-23 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61985U true CN213861985U (zh) 2021-08-03

Family

ID=77043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46719.6U Active CN213861985U (zh) 2020-12-23 2020-12-23 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619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68592A (zh) * 2023-10-12 2023-11-17 长治市潞安合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运煤集装箱底部自缷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68592A (zh) * 2023-10-12 2023-11-17 长治市潞安合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运煤集装箱底部自缷结构
CN117068592B (zh) * 2023-10-12 2023-12-22 长治市潞安合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运煤集装箱底部自缷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7504511A (ja) 多用途自動車用の積載領域拡張部を備えたテールゲートおよび自動車
JP2000500096A (ja) 可動性の補助床を付与する道路車両用の構造装置
CN112918360A (zh) 一种新型翼开启自卸半挂车及其自卸方法
CN213861985U (zh) 底板双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CN213920798U (zh) 底板单侧翻转锁紧自卸车
CN109849759B (zh) 一种自卸式半挂车
CN103010067A (zh) 自卸车车厢后门开闭装置
CN100462254C (zh) 可行走的侧翻自卸车
CN214929237U (zh) 一种新型翼开启自卸半挂车
CN201099199Y (zh) 顶升底板式自卸车
CN210680506U (zh) 底板双侧翻举升卸料自卸车
CN217672325U (zh) 一种井下矿用自卸车及其双向翻倾卸料装置
KR20190095663A (ko) 일반트럭 탑재용 덤프 적재함 모듈
CN213534523U (zh) 一种自翻车的承载结构及自翻车
KR102195801B1 (ko) 탑재형 농산물 덤프 운반대
CN213565570U (zh) 一种后翻自卸车隐藏式液压升降系统
CN213502276U (zh) 可双侧打开的侧翻车厢
CN203032496U (zh) 自卸车车厢后门开闭装置
CN113246830A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翻斗机
CN101612909B (zh) 自卸车厢
CN112937613B (zh) 一种倾翻机构、车箱及铁路自翻车
CN219806743U (zh) 一种后翻式自卸货运箱
CN217048415U (zh) 自卸车
CN217835457U (zh) 骨架运输半挂车货箱自卸式顶起结构
CN221023420U (zh) 一种集装箱运输车后门安全装置及集装箱运输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