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821892U - 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821892U
CN213821892U CN202021057304.9U CN202021057304U CN213821892U CN 213821892 U CN213821892 U CN 213821892U CN 202021057304 U CN202021057304 U CN 202021057304U CN 213821892 U CN213821892 U CN 2138218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e defect
defect repair
pore
characteristic
branch fro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573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鑫
王金武
李涛
李帅
李文韬
杨涵
戴尅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105730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8218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8218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8218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包括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内设有分支前孔道、若干第一孔道和若干穿通孔道,所述分支前孔道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所述若干第一孔道设于所述分支前孔道的四周且在平行于所述分支前孔道的中心轴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所述穿通孔道在与所述分支前孔道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本实用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支架仿生性能强,成血管效果佳。

Description

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
背景技术
骨缺损是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其常见原因有创伤、感染、骨肿瘤、骨坏死等。目前临床上治疗开放性骨折、骨肿瘤等造成的大段骨缺损主要以填充修复为主。骨缺损发生率高、修复困难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尤其是大块长骨骨缺更为棘手。目前常用的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生物支架移植,因来源受限、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生物活性差等问题,仍不足以解决骨缺损修复的问题。3D 生物打印技术可根据骨缺损的形态学特定,定制个性化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并具有负载活细胞、生物活性因子等优势。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骨缺损修复支架的仿生性能较差,成血管作用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仿生性能强,成血管效果佳。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包括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内设有分支前孔道、若干第一孔道和若干穿通孔道,所述分支前孔道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所述若干第一孔道设于所述分支前孔道的四周且在平行于所述分支前孔道的中心轴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所述穿通孔道在与所述分支前孔道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本实用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支架仿生性能强,成血管效果佳。
2)使用高分子材料打印,可提供力学支撑。
3)使用混有细胞和/或细胞因子的水凝胶材料打印,整体支架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
4)骨缺损修复支架孔隙率高,有助于骨缺损修复支架内细胞物质代谢。
5)骨缺损修复支架中分支前孔道的直径大于等于第一孔道的直径,第一孔道的直径大于等于穿通孔道和横向连接孔道的直径,具有生理上血管分级的特点,有助于骨缺损修复支架内细胞物质代谢。
6)骨缺损修复支架可根据骨缺损部位特点定制,个性化匹配。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支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
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
11 分支前孔道
12 第一孔道
13 穿通孔道
14 横向连接孔道
15 第一支架层
151 第一支架单元
16 第二支架层
161 第二支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7。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如图1所示,包括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内设有分支前孔道11、若干第一孔道12和若干穿通孔道13,所述分支前孔道11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所述若干第一孔道12设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四周且在平行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所述穿通孔道13在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一孔道12以环形阵列方式设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四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穿通孔道13与所述分支前孔道11和所述第一孔道12相通。
所述分支前孔道11内部具有血管功能,可为骨质内的细胞提供养分,带走代谢废物。
所述第一孔道12内部具有血管功能,提供营养,带走代谢废物。
所述穿通孔道13在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且与所述分支前孔道11和所述第一孔道12相通,为连接所述分支前孔道11和所述第一孔道12的重要结构,具有血管功能,提供营养,带走代谢废物。
该骨缺损修复支架具有分支前孔道11、第一孔道12和穿通孔道13,仿生性能强,具有更佳的成血管效果,进而为骨缺损修复支架内负载的成骨相关细胞提供养分,带走废物,促进成骨发生。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的形状为圆柱体、立方体或与缺损骨组织的形状一致。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当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的形状具有中心轴时,所述分支前孔道11设于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的中心轴上且在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的中心轴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平行于骨的长轴方向。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分支前孔道11与所述第一孔道12的直径差为 0mm~1.5mm;所述第一孔道12与所述穿通孔道13的直径差为0mm~1.4mm。更优选地,所述分支前孔道11与所述第一孔道12的直径差大于0mm;所述第一孔道12与所述穿通孔道13的直径差大于0mm。所述该骨缺损修复支架具有不同直径的各级管道即分支前孔道11、第一孔道12和穿通孔道13,模拟生理结构,更加符合生理特点,成血管效果更佳。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直径为1mm~2m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道12的直径为0.5mm~1.5m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穿通孔道13的直径为0.1mm~1.0mm。
以上各孔道直径的设计模拟生理结构,更加符合生理特点,成血管效果更佳。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第一孔道12呈一级或多级同心圆分布,同心圆的圆心在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上。如图2所示为若干第一孔道呈两级同心圆分布,穿通孔道13与分支前孔道11和一级和/或两级的第一孔道12 相通。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级同心圆分布的第一孔道12的个数为2~20个。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离所述分支前孔道11最近的第一孔道12和所述分支前孔道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1~2m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级第一孔道1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1~2m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穿通孔道13在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方向的不同高度上呈一级或多级分布,如图3所示为两级分布,其中,每级分布的穿通孔道的中心轴在同一平面上,各级穿通孔道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平行;如图4所示为三级分布,其中,每级分布的穿通孔道的中心轴在同一平面上,各级穿通孔道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平行。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级分布的穿通孔道13的间距为0.2mm~3mm。相邻级分布的穿通孔道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平行,间距为平行平面的垂直距离。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穿通孔道13与垂直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方向的夹角为-45°~+45°。
上述若干穿通孔道13多级分布使骨缺损修复支架内部交通更加充分。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还包括若干横向连接孔道14,所述横向连接孔道14连接相邻的第一孔道12。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若干横向连接孔道14在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方向的不同高度上呈一级或多级分布,在同一级上设有一个或两个以上横向连接孔道14,如图5和图6所示为两级分布,其中,每级分布的横向连接孔道的中心轴在同一平面上,各级横向连接孔道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平行。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级分布的横向连接孔道14的间距为0.2mm ~3mm。相邻级分布的横向连接孔道的中心轴所在的平面平行时,间距为平行平面的垂直距离。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每级第一孔道12设有至少一个横向连接孔道14 连接相邻的第一孔道12。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连接孔道14与垂直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 的中心轴方向的夹角为-45°~+45°。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道12与所述横向连接孔道14的直径差为0mm~1.4m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连接孔道14的直径为0.1mm~1.0mm。
上述若干横向连接孔道14多级分布使骨缺损修复支架内部交通更加充分。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包括若干交替设置的第一支架层15和第二支架层16,所述第一支架层15包括若干平行的第一支架单元151,所述第二支架层16包括若干平行的第二支架单元161,所述第一支架单元151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161交叉形成微孔。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不同层的第一支架单元151平行排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不同层的第二支架单元161平行排布。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同一层中相邻第一支架单元的间距为0.1mm ~0.5mm;同一层中相邻第二支架单元的间距为0.1mm~0.5mm。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单元为圆柱形,直径为0.1mm~0.4mm;第二支架单元为圆柱形,直径为0.1mm~0.4mm。
上述平行关系为打印设置的关系。第一支架单元的直径和第二支架单元的直径为打印设置的直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层中第一支架单元151与第二支架单元161 交叉的角度α为60°~120°。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单元151和所述第二支架单元161 的材料选自如下之任一:
I:所述第一支架单元151和所述第二支架单元161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
II:所述第一支架单元151和所述第二支架单元161的材料为混有细胞和/ 或细胞因子的水凝胶;
III:所述第一支架单元151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所述第二支架单元161 的材料为混有细胞和/或细胞因子的水凝胶;
IV:在所述第一支架层15内,第一支架单元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和混有细胞和/或细胞因子的水凝胶;在所述第二支架层16内,第二支架单元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和混有细胞和/或细胞因子的水凝胶。即在所述第一支架层15内,部分第一支架单元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部分第一支架单元的材料为混有细胞和/或细胞因子的水凝胶;在所述第二支架层16内,部分第二支架单元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部分第二支架单元的材料为混有细胞和/或细胞因子的水凝胶。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聚己内酯、聚乙交酯、聚丙交酯、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左旋聚乳酸、外消旋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和聚乳酸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高分子材料为支撑材料,为骨缺损修复支架提供必要的力学支撑。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混有细胞和/或细胞因子的水凝胶中水凝胶选自海藻酸盐、明胶、基质胶、胶原、壳聚糖、纤维蛋白、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化水凝胶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细胞选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和成骨祖细胞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细胞因子选自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形态发生蛋白-4、骨形态发生蛋白-7、血清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RUNX2和骨钙素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内设有分支前孔道(11)、若干第一孔道(12)和若干穿通孔道(13),所述分支前孔道(11)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所述若干第一孔道(12)设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四周且在平行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所述穿通孔道(13)在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孔道(12)以环形阵列方式设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四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穿通孔道(13)与所述分支前孔道(11)和所述第一孔道(12)相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的形状为圆柱体、立方体或与缺损骨组织的形状一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的形状具有中心轴时,所述分支前孔道(11)设于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的中心轴上且在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的中心轴方向上贯通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平行于骨的长轴方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与所述第一孔道(12)的直径差为0mm~1.5mm;所述第一孔道(12)与所述穿通孔道(13)的直径差为0mm~1.4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直径为1mm~2mm;
2)所述第一孔道(12)的直径为0.5mm~1.5mm;
3)所述穿通孔道(13)的直径为0.1mm~1.0mm;
4)所述若干第一孔道(12)呈一级或多级同心圆分布,同心圆的圆心在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上;
5)所述若干穿通孔道(13)在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方向的不同高度上呈一级或多级分布;
6)所述穿通孔道(13)与垂直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方向的夹角为-45°~+45°;
7)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还包括若干横向连接孔道(14),所述横向连接孔道(14)连接相邻的第一孔道(12);
8)所述骨缺损修复支架本体(1)包括若干交替设置的第一支架层(15)和第二支架层(16),所述第一支架层(15)包括若干平行的第一支架单元(151),所述第二支架层(16)包括若干平行的第二支架单元(161),所述第一支架单元(151)与所述第二支架单元(161)交叉形成微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41)特征4)中,每级同心圆分布的第一孔道(12)的个数为2~20个;
42)特征4)中,离所述分支前孔道(11)最近的第一孔道(12)和所述分支前孔道(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1~2mm;
43)特征4)中,相邻级第一孔道(12)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1~2mm;
51)特征5)中,相邻级分布的穿通孔道(13)的间距为0.2mm~3mm;
71)特征7)中,所述若干横向连接孔道(14)在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方向的不同高度上呈一级或多级分布,在同一级上设有一个或两个以上横向连接孔道(14);
72)特征7)中,所述横向连接孔道(14)与垂直于所述分支前孔道(11)的中心轴方向的夹角为-45°~+45°;
73)特征7)中,所述第一孔道(12)与所述横向连接孔道(14)的直径差为0mm~1.4mm;
74)特征7)中,所述横向连接孔道(14)的直径为0.1mm~1.0mm;
81)特征8)中,不同层的第一支架单元(151)平行排布;
82)特征8)中,不同层的第二支架单元(161)平行排布;
83)特征8)中,同一层中相邻第一支架单元的间距为0.1mm~0.5mm;同一层中相邻第二支架单元的间距为0.1mm~0.5mm;
84)特征8)中,第一支架单元为圆柱形,直径为0.1mm~0.4mm;第二支架单元为圆柱形,直径为0.1mm~0.4mm;
85)特征8)中,相邻层中第一支架单元(151)与第二支架单元(161)交叉的角度α为60°~120°;
86)特征8)中,所述第一支架单元(151)和所述第二支架单元(161)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骨缺损修复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711)特征71)中,相邻级分布的横向连接孔道(14)的间距为0.2mm~3mm;
712)特征71)中,每级第一孔道(12)设有至少一个横向连接孔道(14)连接相邻的第一孔道(12)。
CN202021057304.9U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 Active CN2138218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57304.9U CN213821892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57304.9U CN213821892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821892U true CN213821892U (zh) 2021-07-30

Family

ID=76986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57304.9U Active CN213821892U (zh) 2020-06-10 2020-06-10 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8218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8665A (zh) * 2020-06-10 2021-12-1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骨缺损修复支架及构建、制备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8665A (zh) * 2020-06-10 2021-12-1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骨缺损修复支架及构建、制备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20837A1 (en) Multilayered Vascular Tubes
US10507096B2 (en) Artificial blood vess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Zhang et al. 3D bioprinting of urethra with PCL/PLCL blend and dual autologous cells in fibrin hydrogel: An in vitro evaluation of biomimetic mechanical property and cell growth environment
Vyas et al. Engineering the vasculature with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N109385393B (zh) 一种3d打印皮肤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CN106730026B (zh) 一种组织工程软骨复合支架及制备方法
US9427496B2 (en) Method for creating an internal transport system within tissue scaffolds using computer-aided tissue engineering
CN110302428B (zh) 基于活细胞3d打印的软骨-骨-骨髓复合组织结构及方法
Yu et al. Channeled β‐TCP scaffolds promoted vascularization and bone augmentation in mandible of beagle dogs
CN213821892U (zh) 一种骨缺损修复支架
Grenier et al. Polyurethane biomaterials for fabricating 3D porous scaffolds and supporting vascular cells
CN107412851B (zh) 一种复合细胞的预血管化大块生物骨支架构建方法
CN110403731B (zh) 基于活细胞3d打印的组织工程仿生肝叶结构及制备方法
CN110408539B (zh) 大体积组织工程组织器官内部仿生血管网的构筑方法
KR102083788B1 (ko) 인공 혈관 제조용 3d 프린팅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공 혈관의 제조 방법
CN111921016B (zh) 一种人工器官制造模具及人工器官制造方法
CN114129775B (zh) 一种仿生含细胞大块骨软骨生物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CN1537020A (zh) 组织再生用的基底材料、移植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590203B (zh) 一种负载药物、活性因子、细胞的可控梯度支架及其3d打印方法和专用多喷头3d打印机
CN103143062A (zh) 活性骨软骨一体化梯度支架三维可控的增量成形方法与成形系统
Kim et al. Cell spheroids containing bioactive molecule-immobilized porous particles with a leaf-stacked structure
CN114145886A (zh) 高度血管化的多相复合骨单元支架的3d生物打印方法
CN108158697A (zh) 骨缺损填充支架结构
CN211243906U (zh) 一种可拆卸式专用模具
CN113768665A (zh) 骨缺损修复支架及构建、制备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