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70588U - 移动式装卸设备 - Google Patents

移动式装卸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70588U
CN213770588U CN202022806741.2U CN202022806741U CN213770588U CN 213770588 U CN213770588 U CN 213770588U CN 202022806741 U CN202022806741 U CN 202022806741U CN 213770588 U CN213770588 U CN 213770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liding
transportation frame
transportation
unpow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0674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建国
李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IMC DELI LOGISTICS SYSTEM (SUZHO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imc Deli Logistics System Suzhou Co ltd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Shenzhen CIMC Tianda Airport Support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imc Deli Logistics System Suzhou Co ltd,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Ltd, Shenzhen CIMC Tianda Airport Support Ltd filed Critical Cimc Deli Logistics System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80674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70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70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705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装卸设备,包括:安装架;第一运输架,设于安装架上,其一端与安装架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一滑轨,设于第一运输架的两侧的下方,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滑动组件,设于第一滑轨中,沿第一滑轨可滑动;无动力运输架,设于第一运输架的下方及第一滑轨之间,无动力运输架的一端与滑动组件连接,随滑动组件相对于第一运输架可移动;转向轨道,设于第一运输架的第二端的端部,在滑动组件滑动至第一滑轨的第二端后,沿着转向轨道转向滑动;限位件,设于第一运输架上,且位于转向轨道的下方,在滑动组件滑离转向轨道后,滑动组件限位于限位件中。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装卸设备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且操作灵活。

Description

移动式装卸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式装卸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物流装卸车领域中,对于货物的装车或卸车,主要采用升降爬坡机或者伸缩皮带机这两种装卸车设备来实现。在没有月台的情况下,由于(待)装载货物的车厢与地面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因此一般利用升降爬坡机来实现快递的装车或者卸车操作,然而升降爬坡机不具备车内运输的结构,因此不能伸入车厢内解决车内长距离搬运问题。在有月台的情况下,由于车厢与地面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一般通过伸缩皮带机来实现快递的装车或者卸车操作,虽然伸缩皮带机可伸入车厢内以解决车内长距离搬运的问题,然而由于伸缩皮带机采用长悬臂的结构,对自身结构强度以及对场地的要求非常高,且成本较高、无法灵活移动。另外,升降爬坡机与伸缩皮带机两者应用场景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而现有的移动式拓展延伸装卸车设备,其无动力延伸装置采用滑槽式滑动设计,存在易咬死,拉动不顺畅的问题,而且缺少安全装置,存在脱落的风险。对于运输的货物尺寸也受无动力延伸装置限制,存在间距不可调的问题。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以及操作灵活方便的移动式装卸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式装卸设备,包括:安装架、第一运输架、第一滑轨、滑动组件、无动力运输架、转向轨道和限位件。其中,第一运输架设于所述安装架上,所述第一运输架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架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一滑轨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两侧的下方,所述第一滑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自由端连接;滑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滑轨中,沿所述第一滑轨可滑动;无动力运输架,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下方,且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两侧的所述第一滑轨之间,所述无动力运输架的一端与所述滑动组件连接,使所述无动力运输架随所述滑动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运输架可移动;转向轨道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自由端的端部,在所述滑动组件滑动至所述第一滑轨的第二端后,沿着所述转向轨道转向滑动;限位件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上,且位于所述转向轨道的下方,在所述滑动组件滑离所述转向轨道后,所述滑动组件限位于所述限位件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两个滑动轮,对称地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两侧的所述第一滑轨中,并在所述第一滑轨中可滑动;两个滚轴,其中,每个所述滚轴穿设于每个所述滑动轮与所述无动力运输架的侧壁的端部,使所述滑动轮带动所述无动力运输架相对于所述第一运输架可移动,每个所述滚轴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凸出于所述滑动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滑动组件还包括:固定件,设于所述无动力运输架的侧壁的远离所述滑动轮的一侧,所述滚轴的与所述凸出部相对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固定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转向轨道包括:竖直部,沿竖直方向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自由端,且至少部分所述竖直部靠近所述第一滑轨的所述第二端,供所述滚轴的凸出部自所述第一滑轨滑出后,在所述竖直部上滑动;圆弧过渡部,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上,与所述竖直部连接,并且向靠近所述第一滑轨的第一端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圆弧过渡部的下方,所述限位件设有开口朝上的限位槽,在所述滑动轮离开所述圆弧过渡部后,所述滚轴的凸出部限位于所述限位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滑轨的轨道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滑动轮的厚度以及所述凸出部的长度之和,所述转向轨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滚轴的所述凸出部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滑轨的轨道宽度等于所述转向轨道的轨道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限位件的在所述滚轴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凸出部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移动式装卸设备还包括同步升降机构,包括:两个支撑油缸,对称地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两侧,每个所述支撑油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运输架的底部连接;同步液压分流器,与所述两个支撑油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两个支撑油缸的活塞杆伸出相同的长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同步升降机构还包括:液压锁,与所述同步液压分流器电连接,用于锁定所述同步液压分流器,以使所述支撑油缸的活塞杆伸出的长度锁定。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装卸设备,由于无动力运输架能沿着第一滑轨滑动,能够进行抽拉,因此,当需要伸入车厢内进行装车或卸车时,可以将无动力运输架抽出,并伸入车厢内即可,操作简便灵活。另外,由于在第一滑轨的第二端和第一运输架的自由端设有转向轨道,当滑动组件自第一滑轨的第一端滑动至第二端时,继续沿着转向轨道进行转向滑动,使滑动组件由沿着第一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转换为沿着转向轨道的延伸方向滑动,使得当无动力运输架被抽拉至极限位置时,滑动组件能够限位于限位件中,同时由于滑动组件与无动力运输架连接,避免将无动力运输架拉出第一运输架,当不需要使用无动力运输架时,将其收缩至第一运输架底部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装卸设备能够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并且占用空间小,操作简便,有效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移动式装卸设备的无动力运输架抽出时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移动式装卸设备的无动力运输架抽出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移动式装卸设备的无动力运输架抽出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移动式装卸设备的无动力运输架未抽出时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移动式装卸设备的无动力运输架未抽出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7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滑动组件沿转向轨道滑动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转向轨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同步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同步液压分流器和液压锁的电路原理图;
图1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推手在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推手在收拢状态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架;11、支撑脚轮;2、第一运输架;21、第一主动滚筒;22、第一从动滚筒;23、第一输送带;24、推手;25、第一过渡滚筒;201、第一部分;202、第二部分;3、第一滑轨;31、第一端;32、第二端;4、滑动组件;41、滑动轮;42、滚轴;421、凸出部;43、固定件;5、无动力运输架;51、把手;52、前支腿;53、轴;54、滚轮;6、转向轨道;61、竖直部;62、圆弧过渡部;7、限位件;71、限位槽;8、同步升降机构;81、支撑油缸;82、液压分流器;83、液压锁;84、电机;9、第二运输架;91、第二主动滚筒;92、第二从动滚筒;93、第二输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的是,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之上”、“之间”、“之内”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用语“一”、“该”和“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
如图1至10所示,其中图1至图6为移动式装卸设备在不同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滑动组件4沿着转向轨道6滑动的示意图;图8为移动式装卸设备的局部示意图,示出了转向轨道的立体结构,图9为同步升降机构8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同步液压分流器82和液压锁83的电路原理图,图11和图12分别为推手24在打开状态和收拢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装卸设备,包括:安装架1、第一运输架2、第一滑轨3、滑动组件4、无动力运输架5和转向轨道6。其中,第一运输架2设于安装架1上,第一运输架2的一端与安装架1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一滑轨3设于第一运输架2的两侧的下方,第一滑轨3具有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第一端31与第一运输架2的一端连接,第二端32与第一运输架2的自由端连接。滑动组件4设于第一滑轨3中,沿第一滑轨3可滑动。无动力运输架5设于第一运输架2的下方,且设于第一运输架2两侧的第一滑轨3之间,无动力运输架5的一端与滑动组件4连接,使无动力运输架5随滑动组件4相对于第一运输架2可移动。转向轨道6设于第一运输架2的自由端的端部,在滑动组件4滑动至第一滑轨3的第二端32后,沿着转向轨道6转向滑动。限位件7设于第一运输架2上,在滑动组件4滑离转向轨道6后,滑动组件4限位于限位件7中。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装卸设备,由于无动力运输架5能沿着第一滑轨3滑动,能够进行抽拉,因此,当需要伸入车厢内进行装车或卸车时,可以将无动力运输架5抽出,并伸入车厢内即可,操作简便灵活。另外,由于在第一滑轨3的第二端32和第一运输架2的自由端设有转向轨道6,当滑动组件4自第一滑轨3的第一端31滑动至第二端32时,继续沿着转向轨道6进行转向滑动,使滑动组件4由沿着第一滑轨3的延伸方向滑动转换为沿着转向轨道6的延伸方向滑动,使得当无动力运输架5被抽拉至极限位置时,滑动组件4能够限位于限位件7中,同时由于滑动组件4与无动力运输架5连接,避免将无动力运输架5拉出第一运输架2,当不需要使用无动力运输架5时,将其收缩至第一运输架2底部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移动式装卸设备能够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并且占用空间小,操作简便,有效降低了成本。
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移动式装卸设备一般应用于地面,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竖直方向”是指垂直于地面的方向。表示相对位置关系的“上”和“下”是指在竖直方向上不同部件的位置关系,例如,无动力运输架5设于第一运输架2的下方,即一个部件相对于另一个部件更靠近地面,则该部件位于另一个部件的下方,反之亦然。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装卸设备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移动式装卸设备包括安装架1,用于支撑各个运输架以对货物运输。安装架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脚轮11,以便于整个移动式装卸设备的移动。
如图1所示,移动式装卸设备还包括第一运输架2和第二运输架9,设于安装架1上,并沿着货物运输的方向排列。其中,第二运输架9位于第一运输架2的上游,第二运输架9平行于地面,且第二运输架9固定连接于安装架1上,作为待运输货物的始发处。第二运输架9的两端设有第二主动滚筒91和第二从动滚筒92,两个滚筒套设有第二输送带93。在第二运输架9的远离第一运输架2的一端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第二传动链条与第二主动滚筒91连接,通过驱动电机的运转,驱动第二主动滚筒91运转,进而驱动第二输送带93移动,以实现对货物的传送。另外,第二运输架9还设有第二涨紧滚筒,以对第二输送带93起到支撑以及涨紧的作用,保证第二输送带93始终处于涨紧状态运行。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11至12所示,移动式装卸设备还包括两个推手24,两个推手24对称地设于第二运输架9。具体地,推手24大致呈Z字形,其一端铰接于第二运输架9的底端,使推手24相对于第二运输架9可转动。当使用移动式装卸设备时,可以将推手24旋转,使推手24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运输架9的上方,并固定住该推手24,通过推动推手24的该端,实现对移动式装卸设备的推动,当不需要推动时,将推手24旋转,使推手24置于第二运输架9的底部,从而节省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运输架2设于安装架1上,且其一端铰接于该安装架1的远离第二运输架9的端部,使第一运输架2相对于该安装架1能够转动,进而能够实现第一运输架2的另一端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可变化,以适应不同车厢的高度。该第一运输架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在其延伸方向上,该自由端伸出该安装架1,使货物沿着该自由端运输至车厢或者运输至被抽拉出的无动力运输架5上。
进一步地,如图1至6所示,第一运输架2的两端设有第一主动滚筒21和第一从动滚筒22,两个滚筒套设有第一输送带23。设于第二运输架9的驱动电机通过第一传动链条与第一主动滚筒21连接,通过驱动电机的运转,驱动第一主动滚筒21运转,进而驱动第一输送带23移动,以实现对货物的传送,同时实现第一输送带23和第二输送带93同步运动,保证输送过程的稳定性。另外,第一运输架2还设有第一涨紧滚筒,以对第一输送带23起到支撑以及涨紧的作用,保证第一输送带23始终处于涨紧状态运行。
如图1至5所示,第一运输架2可以包括: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在第一运输架2处于未升起的状态时(如图6所示),第一部分201的第一输送带23与第二运输架9的第二输送带93处于同一平面。第二部分202相较于第一部分201则倾斜向下延伸,即第二部分202和第一部分201之间具有一夹角α,如图5所示,该夹角α大于90°。具体地,该夹角α可以是120°、135°或160°,如此设置,请参考图1,当第一运输架2被升起时,其一端绕安装架1的一端旋转,另一端的自由端升起,在第二运输架9被升起后,第二部分202的倾斜度相较于第一部分201更加平缓,起到缓冲的作用,便于将货物输送至无动力运输架5或车厢内部。由此,在第二部分202的始端,即与第一从动滚筒22相对的一端,还设有第一过渡滚筒25,以实现第一输送带23的过渡。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在第一运输架2的两侧还对称地设有第一滑轨3,并且,该第一滑轨3设于第一运输架2的下方。如图3所示,第一滑轨3的第一端31通过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第一运输架2的靠近第二运输架9的一端,第一滑轨3的第二端32通过另一连接件固定连接于第一运输架2的自由端。由于第一运输架2包括上述第一部分201和第二部分202,因此,第一滑轨3相对于第一部分201是倾斜向下延伸的,便于滑动组件4的滑动。
进一步地,如图1至6所示,无动力运输架5设于第一运输架2的下方。具体地,无动力运输架5的两侧壁可支撑于第一滑轨3上,使得无动力运输架5能够沿着第一滑轨滑动,以在运输方向上通过抽拉延伸出第二运输架9。
请参考图2,无动力运输架5上设有多根轴53,该多根轴53互相平行,且多根轴5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无动力运输架5的延伸方向,多根轴53自无动力运输架5的一端布置到另一端,以充分利用无动力运输架5的长度对货物输送。在每根轴53上,套设有多个滚轮54,滚轮54可以相对于轴53转动,以实现对货物的无动力输送。关于滚轮54和轴53的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滑动组件4包括:两个滑动轮41与两个滚轴42。滑动轮41相对于滚轴42可转动。两个滑动轮41对称地设于第一运输架2两侧的第一滑轨3中,并在第一滑轨3中可滑动。为了便于描述,仅对一侧的滑动组件4进行详细的描述,另一侧的滑动组件4的结构以及与连接关系完全相同。
滚轴42穿设于滑动轮41与无动力运输架5的端部,该端部为当无动力运输架5未抽出时,靠近第一滑轨3的第一端31的端部。当滑动轮41滚动时,通过滚轴42带动无动力运输架5沿第一滑轨3滑动。每个滚轴42具有凸出部421,该凸出部421凸出于滑动轮41,即该凸出部421为滚轴42穿过滑动轮41向外凸出的部分。因此,第一滑轨3的轨道宽度应该大于或等于滑动轮41的厚度以及该凸出部421的长度,即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该凸出部421以及该滑动轮41,保证滑动轮41在第一滑轨3中的顺利滚动。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该滑动组件4还可以包括固定件43,固定件43设于无动力运输架5的侧壁的远离滑动轮41的一侧,即滑动轮41与固定件43位于无动力运输架5的侧壁的两侧,滚轴42的与凸出部421相对的一端穿设于固定件43。具体地,固定件43中部开设有一安装孔,滚轴42的与凸出部421相对的一端穿设于该安装孔中,并且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滚轴42固定设于该固定件43上。另外,固定件43可以通过螺栓设于该无动力运输架5的侧壁上。因此,滚轴42同时穿过滑动轮41、无动力运输架5的侧壁以及固定件43,使得滑动轮41相对于无动力运输架5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进而使无动力运输架5随滑动轮41一起运动。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转向轨道6设于第一运输架2的自由端的端部,该转向轨道6包括:竖直部61与圆弧过渡部62。该竖直部61沿着竖直方向设于第一运输架2的自由端,且至少部分竖直部61靠近第一滑轨3的第二端32,并且与该第二端32具有一间隙,当滑动轮41滑动至第一滑轨3的第二端32时,利用其惯性或者人为的抽拉作用力,使其沿着该竖直部61运动,即从沿着第一滑轨3的延伸方向的运动转为沿竖直方向的运动,实现滑动轮41的转向。为了使滑动轮41能够顺利地从第一滑轨3滑向竖直部61,还可以在竖直部61的底端设置一圆弧部(图中未示出),该圆弧部一端接触第一滑轨3,另一端连接该竖直部61,避免了滑动轮41对竖直部61的撞击,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了滑动轮41和凸出部421的损坏,并减少噪音。
承上,圆弧过渡部62设于第一运输架2上,与竖直部61连接,并且向靠近第一滑轨3的第一端31的方向延伸。即圆弧过渡部62自竖直部61的上端继续延伸,滑动轮41的凸出部421进而沿着圆弧过渡部62运动,其运动方向从竖直方向转变为沿着圆弧过渡部62的内圆弧面的延伸方向,实现了滑动轮41的第二次转向。
继续参考图7,其示出了凸出部421沿着转向轨道6滑动过程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凸出部421的滑动方向,虚线表示滑动轨迹。限位件7位于圆弧过渡部62的下方,限位件7设有开口朝上的限位槽71,当滑动轮41的速度减小后,由于重力作用会向下降落,在滑动轮41离开圆弧过渡部62后,滚轴42的凸出部421落入限位槽71中,通过该限位槽71对该滚轴42限位,进而实现对无动力运输架5的限位,避免将无动力运输架5抽出移动式装卸设备而掉落,同时,该操作非常简便灵敏,节省了时间与成本,延长了移动式装卸设备的寿命。
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运输架2的对应竖直部61的位置开设有让位开口,该让位开口与部分竖直部61重合,将竖直部61分为两部分,且该让位开口的位置对应于当滑动轮41滑动至第一滑轨3的第二端32并与竖直部分61接触时的滚轴42所在的位置,当滑动轮41沿着竖直部61转向时,避免滑动轮41以及滚轴42发生横向位移而撞击第一运输架2的侧壁,进而产生损坏及噪音。
为了实现滑动轮41精确地转向,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滑轨3的轨道宽度可以等于转向轨道6的轨道宽度,二者的轨道宽度也可以均等于或略大于滑动轮41的厚度及凸出部421的长度之和,优选地,如图8所示,转向轨道6的轨道宽度等于滚轴42的凸出部421的长度。
由于最终凸出部421被限位于限位件7的限位槽71中,因此,应该避免滑动轮41碰触该限位件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限位件7在滚轴42的延伸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凸出部421的长度,以使凸出部421能够顺利地限位于该限位槽71中。
另外,为了保证凸出部421能够顺利落入该限位槽71中,将限位件7设于圆弧过渡部62的下方,并且,限位槽71的开口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与圆弧过渡部62在竖直方向上投影有部分重叠,此时,开口可以设计的足够宽,保证滚轴42的凸出部421能够落入限位槽71中。例如,该限位槽71的开口部分可以两侧延伸,即开口的尺寸逐渐增大,便于凸出部421落入。或者,该开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正投影与圆弧过渡部62在竖直方向上的正投影也可以不重合,此时可以根据实际操作时凸出部421的落入范围设计限位槽71的位置。不管哪种实施方式,只要能保证滚轴42的凸出部421限位于限位槽71中即可,关于开口的尺寸、形状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有限次试验来确定,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进一步地,在第二运输架9的侧壁上对应限位槽71的位置,还可以开设有一贯通的开口(图中未示出),该开口的尺寸可以大于滚轴42的直径。由于滚轴42经过圆弧过渡部62后,会滑落至该限位槽71中,在落入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错位,如横向位移,进而撞击到该第一运输架2的侧壁,而设置该开口,可以避免该撞击,进一步地避免滚轴42以及侧壁受损以及产生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该限位件7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U形,且其开口向外扩增。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装卸设备的同步升降机构8可以包括:两个支撑油缸81、同步液压分流器82和电机84。两个支撑油缸81对称地设于第一运输架2的两侧,且两个支撑油缸81的活塞杆与第一运输架2的底端连接。具体地,活塞杆的顶端与第一运输架2的底端铰接。支撑油缸81主要用于将第一运输架2顶起,由于第一运输架2的一端可以相对于安装架1转动,为了实现更灵活的上升操作,可以将活塞杆的顶端连接于第一运输架2的第一部分201的尾部,即靠近第二部分202的端部。两个支撑油缸81可以通过固定座铰接于安装架1的底部。
请参考图9和图10,其分别示出了同步升降机构8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原理示意图,该原理图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主要用于说明同步升降机构8的各个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其中,同步液压分流器82与两个支撑油缸81连接,同步液压分流器82用于控制两个支撑油缸81的活塞杆伸出相同的长度,进而保证第一运输架2的两侧同步升降。该同步液压分流器82主要是通过控制支撑油缸81的进油量,例如控制其节流阀的开启或关闭等,进而实现对活塞杆的伸缩长度的控制。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9和图10,同步升降机构8还包括液压锁83,其与同步液压分流器82电连接,用于锁定同步液压分流器82,以使支撑油缸81的活塞杆伸出的长度锁定,进而将第一运输架2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另外,该液压锁83还可以控制节流阀的开启的程度,以控制支撑油缸81的进油速率,进而控制支撑油缸81的活塞杆的伸缩速度。
上述关于同步升降机构8中液压锁83以及同步液压分流器82的控制,可以通过设置控制器全自动实现,或者人为操作也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现有技术能够获取的,例如参考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系统,此处不再详述。
通过设置上述同步升降机构8,能够实现第一运输架2的稳定上升,并且可以随时停留在任一高度,操作简便,运行稳定。
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装卸设备还包括一把手51,其穿设于无动力运输架5的伸出端,与轴53平行。把手51位于无动力运输架5的两侧。操作时,略微抬起把手51,使滑动轮41沿着第一滑轨3滚动,进而实现无动力运输架5的伸缩运动。
请继续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式装卸设备还包括前支腿52,设于无动力运输架5的伸出端的底部,并且与无动力运输架5铰接,通过分度销实现90°转动,在输送货物时,该前支腿52支撑于无动力运输架5的伸出端,保证货物的顺利运行。可以理解的是,该前支腿52的长度可以调节,进而可实现对无动力运输架5的倾斜角度的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无动力运输架5的宽度可以调节,因此,多根轴53的长度可以随之进行伸缩调节,如此,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货物运输,使其应用更加灵活广泛。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Claims (10)

1.一种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架(1);
第一运输架(2),设于所述安装架(1)上,所述第一运输架(2)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架(1)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第一滑轨(3),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的两侧的下方,所述第一滑轨(3)具有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所述第一端(31)与所述第一运输架(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端(32)与所述第一运输架(2)的自由端连接;
滑动组件(4),设于所述第一滑轨(3)中,沿所述第一滑轨(3)可滑动;
无动力运输架(5),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的下方,且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两侧的所述第一滑轨(3)之间,所述无动力运输架(5)的一端与所述滑动组件(4)连接,使所述无动力运输架(5)随所述滑动组件(4)相对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可移动;
转向轨道(6),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的自由端的端部,在所述滑动组件(4)滑动至所述第一滑轨(3)的第二端(32)后,沿着所述转向轨道(6)转向滑动;
限位件(7),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上,且位于所述转向轨道(6)的下方,在所述滑动组件(4)滑离所述转向轨道(6)后,所述滑动组件(4)限位于所述限位件(7)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4)包括:
两个滑动轮(41),对称地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两侧的所述第一滑轨(3)中,并在所述第一滑轨(3)中可滑动;
两个滚轴(42),其中,每个所述滚轴(42)穿设于每个所述滑动轮(41)与所述无动力运输架(5)的侧壁的端部,使所述滑动轮(41)带动所述无动力运输架(5)相对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可移动,每个所述滚轴(42)具有凸出部(421),所述凸出部(421)凸出于所述滑动轮(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4)还包括:
固定件(43),设于所述无动力运输架(5)的侧壁的远离所述滑动轮(41)的一侧,所述滚轴(42)的与所述凸出部(421)相对的一端穿设于所述固定件(43)。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轨道(6)包括:
竖直部(61),沿竖直方向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的自由端,且至少部分所述竖直部(61)靠近所述第一滑轨(3)的所述第二端(32),供所述滚轴(42)的凸出部(421)自所述第一滑轨(3)滑出后,在所述竖直部(61)上滑动;
圆弧过渡部(62),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上,与所述竖直部(61)连接,并且向靠近所述第一滑轨(3)的第一端(31)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7)位于所述圆弧过渡部(62)的下方,所述限位件(7)设有开口朝上的限位槽(71),在所述滚轴(42)离开所述圆弧过渡部(62)后,所述滚轴(42)的凸出部(421)限位于所述限位槽(71)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3)的轨道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滑动轮(41)的厚度以及所述凸出部(421)的长度之和,所述转向轨道(6)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滚轴(42)的所述凸出部(421)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轨(3)的轨道宽度等于所述转向轨道(6)的轨道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7)的在所述滚轴(42)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或等于所述凸出部(421)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同步升降机构(8),包括:
两个支撑油缸(81),对称地设于所述第一运输架(2)的两侧,每个所述支撑油缸(81)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运输架(2)的底部连接;
同步液压分流器(82),与所述两个支撑油缸(81)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两个支撑油缸(81)的活塞杆伸出相同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式装卸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升降机构(8)还包括:
液压锁(83),与所述同步液压分流器(82)电连接,用于锁定所述同步液压分流器(82),以使所述支撑油缸(81)的活塞杆伸出的长度锁定。
CN202022806741.2U 2020-11-27 2020-11-27 移动式装卸设备 Active CN213770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6741.2U CN213770588U (zh) 2020-11-27 2020-11-27 移动式装卸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806741.2U CN213770588U (zh) 2020-11-27 2020-11-27 移动式装卸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70588U true CN213770588U (zh) 2021-07-23

Family

ID=76892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06741.2U Active CN213770588U (zh) 2020-11-27 2020-11-27 移动式装卸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7058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9865A (zh) * 2021-10-29 2022-01-04 山东里能鲁西矿业有限公司 矿用液压支架装车系统
CN114920035A (zh) * 2022-06-21 2022-08-19 浙江百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装货的月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9865A (zh) * 2021-10-29 2022-01-04 山东里能鲁西矿业有限公司 矿用液压支架装车系统
CN114920035A (zh) * 2022-06-21 2022-08-19 浙江百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装货的月台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770588U (zh) 移动式装卸设备
EP1785224B1 (en) Work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method
NL1032232C2 (nl) Artikeltransportinrichting.
US20070140817A1 (en) Computer-controlled transport device
KR20100126495A (ko) 컨베이어 상으로의 차량 이재 장치
KR101000243B1 (ko) 도크 레벨러
CN209536507U (zh) 装卸设备
CN210935971U (zh) 分拣小车、小车翻板打开机构及分拣系统
CN112224924B (zh) 物流安全卸货设备
JP2007302242A (ja) 台車式搬送装置
JP5900843B2 (ja) 車載式昇降装置
CN217349274U (zh) 提升机及仓储系统
JP5424034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CN213059283U (zh) 倒笼设备
CN113291689A (zh) 提升机及仓储系统
CN109455462B (zh) 伸缩输送机
CN219525587U (zh) 一种移动车与上下料台面的对接装置
JP3902893B2 (ja) 車両方向転換装置及び機械式駐車装置
CN218465015U (zh) 一种厢内输送装置
CN109534026B (zh) 一种移动装卸机
CN214355702U (zh) 一种传送装置及车辆
CN219057704U (zh) 一种新型双向翻板式快递物流分拣设备
CN220949644U (zh) 一种仓库用装卸货平台
CN218318989U (zh) 一种防护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CN220282905U (zh) 一种箱式物料自动装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01

Address after: 658 Jiande Road, Zhangpu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IMC DELI LOGISTICS SYSTEM (SU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658 Jiande Road, Zhangpu Town, Kunshan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IMC DELI LOGISTICS SYSTEM (SUZHOU) Co.,Ltd.

Patentee befor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Lt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IMC-TIANDA AIRPORT SUPPOR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