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21366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721366U
CN213721366U CN202022606614.8U CN202022606614U CN213721366U CN 213721366 U CN213721366 U CN 213721366U CN 202022606614 U CN202022606614 U CN 202022606614U CN 213721366 U CN213721366 U CN 213721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temperature
bracket
cooking container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0661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怀旭
程志喜
张帆
杨云
吕伟刚
梅若愚
薛钊强
刘云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0661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721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721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721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烹饪主体,烹饪主体包括烹饪容器和用于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盖体组件,盖体组件设于烹饪主体;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与烹饪容器的壁接触以检测烹饪容器的温度;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温度检测装置通讯以根据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获得烹饪腔内的气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在烹饪器具内设置温度检测装置,不仅可以检测到烹饪容器在烹饪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同时提高温度检测装置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保证盖体组件无电源,实现可拆卸清洁。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种烹饪器具,通常在锅盖组件上设置NTC温度检测装置,用以直接感应锅内的气体温度,但如果锅内的水未沸腾,则温度检测装置所测的气体温度就不能当做烹饪依据,而且锅盖组件一般带有电源,无法单独拆下来进行清洗,造成清洗困难。
再有另一种烹饪器具的内锅底部设置有压力开关,利用压力开关感应内锅的下移位置来对压力进行检测和控制,但是压力开关的变形量会逐步衰减,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对烹饪全过程进行感应控制,同时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烹饪主体,所述烹饪主体包括烹饪容器和用于对所述烹饪容器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于所述烹饪主体,所述盖体组件与所述烹饪容器之间限定出烹饪腔;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烹饪容器的壁接触以检测所述烹饪容器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讯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获得所述烹饪腔内的气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在烹饪器具内设置温度检测装置,不仅可以检测到烹饪容器在烹饪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同时提高温度检测装置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保证盖体组件无电源,实现可拆卸清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于所述烹饪容器的下方,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烹饪容器的底壁外表面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本体,所述检测本体与所述烹饪容器的壁接触;隔热部,所述隔热部沿所述检测本体的周向延伸且将所述检测本体与所述加热装置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本体的朝向所述烹饪容器的一端伸出所述隔热部外,所述检测本体的伸出所述隔热部外的长度为1mm-5mm。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检测本体设于所述支架,所述检测本体通过所述支架设于所述烹饪主体;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支架配合以常推动所述检测本体止抵所述烹饪容器的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隔热部。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支架与所述检测本体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形成所述隔热部。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烹饪主体还包括:外锅,所述烹饪容器设于所述外锅内,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外锅与所述烹饪容器之间,所述弹性件配合在所述支架与所述外锅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外锅的底壁,所述支架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弹性件配合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锅的底壁具有通孔,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座,所述第一支架座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外侧;第一支架盖,所述第一支架盖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内侧,所述第一支架盖与所述第一支架座中的至少一个穿过所述通孔且与另一个配合,以将所述检测本体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盖和所述第一支架座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所述隔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盖环绕所述检测本体,所述第一支架盖为耐高温材料件以形成所述隔热部。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架座和所述第一支架盖中的一个上。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所述支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其中,所述支架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适于止抵所述加热装置以将所述支架限制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第二支架座;第二支架盖,所述第二支架盖与所述第二支架座相连,
其中,所述检测本体的朝向所述烹饪容器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支架盖,所述第二支架盖与所述检测本体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形成所述隔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的中部具有适于所述检测本体的检测探头穿出的开口,所述第二限位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架座或所述第二支架盖上以适于止抵所述开口的边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4所示的烹饪器具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烹饪器具100,
烹饪主体10,烹饪容器101,加热装置102,开口1021,外锅103,通孔1031,
盖体组件20,
温度检测装置30,检测本体301,支架302,第一支架座3021,第一支架盖3022,第一限位部3023,第二支架座3024,第二支架盖3025,第二限位部3026,密封件3027,弹性件3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包括:烹饪主体10、盖体组件20、温度检测装置30和控制装置。
烹饪主体10包括烹饪容器101和加热装置102,烹饪容器101用于放置待处理食材,加热装置102用于对烹饪容器101进行加热301。盖体组件20可以设置于烹饪主体10,例如,盖体组件20可分离地设于烹饪主体10,或者,盖体组件20可枢转地设于烹饪主体10上,当盖体组件20设置于烹饪主体10上方时,盖体组件20与烹饪容器101之间限定出烹饪腔。
温度检测装置30与烹饪容器101的壁接触,用以检测烹饪容器的温度。控制装置与温度检测装置30通讯,用以根据温度检测装置30的检测结果获得烹饪腔内的气压。
当烹饪器具100开始工作时,加热装置102加热烹饪容器101,烹饪容器101的温度升高,温度检测装置30可以检测到烹饪容器101的外壁面的温度变化,将检测结果传讯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析温度检测结果获得烹饪腔内的气压值。例如,控制装置可以根据温度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温度值和气压值的等比转换原理,将温度检测装置30检测到温度值转换为气压值,对烹饪腔内压力的控制,不仅实现烹饪要求,而且实现盖体组件20不带电和装配简单、寿命长等优点。
具体地,在烹饪过程中,随着烹饪容器101的温度升高,烹饪容器101内的蒸汽增多,烹饪腔内的气压也会不断增大。使用温度检测装置30感应烹饪容器101的温度,通过分析烹饪容器101内的温度的变化情况,可以得知烹饪容器101内的压力变化,再通过控制装置控制加热装置102可以采用不同的功率对烹饪容器101进行加热。
由此,采用检测烹饪容器101的温度并由此得知烹饪容器101内压力的变化情况,无需设置相关技术中的压力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压力所对应的温度变化相对较小,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准确、灵敏,所需要的温度检测装置30的灵敏度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通过将温度检测装置30与烹饪容器101的壁接触,不仅可以检测到烹饪容器101在烹饪全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根据检测到的温度获得烹饪腔内的气压,而且可以保证盖体组件20无电源,装配简单,实现可拆卸清洁。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温度检测装置30设于烹饪容器101的下方,温度检测装置30与烹饪容器101的底壁外表面接触。
也就是说,烹饪器具100在烹饪过程中,温度检测装置30可以全程检测烹饪容器101的外底壁的温度变化,从而根据检测到的温度值获得烹饪腔内的压力变化,实现压力控制,并且实现盖体组件20不带电的效果,便于清洗盖体组件20,使温度检测装置30的装配过程更加地简便。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温度检测装置30包括:检测本体301和隔热部,检测本体301与烹饪容器101的壁接触,隔热部沿检测本体301的周向延伸,隔热部将检测本体301与加热装置102隔开。
由此,通过在检测本体301的周向上设置隔热部,隔热部包裹住检测本体301的四周,使检测本体301与加热装置102隔开,避免检测本体301与加热装置102直接接触,减少加热装置102在工作时对于检测本体301温度检测的影响,仅通过检测本体301的一端与烹饪容器101的壁接触,检测烹饪容器101温度变化。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本体301的朝向烹饪容器101的一端伸出隔热部外,检测本体301的伸出隔热部外的长度为1mm-5mm。
例如,检测本体301伸出隔热部外的长度可以为1mm、2mm、3mm、4mm和5mm。将检测本体301朝向烹饪容器101的一端伸出隔热部,仅使检测本体301的一端与烹饪容器101的壁接触,可以避免检测本体301在温度检测过程受到环境热量的影响,设置检测本体301的伸出隔热部的长度为1mm-5mm,可以保证检测本体301与烹饪容器101接触良好,更加准确地测量烹饪容器101的温度。
值得注意的是,检测本体301伸出隔热部的长度不宜过长,以免受到环境热量的影响。检测本体301伸出长度也不宜过短,避免与烹饪容器101接触不良,无法准确测量温度。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温度检测装置30包括支架302和弹性件303,检测本体301设于支架302,检测本体301通过支架302设于烹饪主体10,弹性件303与支架302配合以常推动检测本体301止抵烹饪容器101的壁。
将检测本体301与支架302装配为一起,再将支架302与检测本体301设置于烹饪主体10上,可以固定检测本体301在烹饪主体10上的位置,防止在移动烹饪器具100时,使检测本体301的位置发生移动,影响温度检测的准确性,同时设置相应的弹性件303,通过弹性件303与支架302配合,弹性件303用以推动检测本体301,使检测本体301的一端止抵与烹饪容器101的壁,保证温度检测顺利进行。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30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隔热部。例如,可以将支架302的一部分采用隔热材料制备,也可以将支架302的整体采用隔热材料制备。
由此,通过将支架30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隔热部,利用支架302就可以隔绝环境热量对于检测本体301温度检测的影响,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同时可以减少支架302在高温环境中的损耗,延长支架302的使用寿命。
如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支架302与检测本体301之间设有密封件3027,密封件3027形成隔热部。通过在支架与检测本体301之间设置密封件3027,利用密封件3027隔绝加热装置102对于检测本体301在检测温度时的影响,同时减少支架302与检测本体301之间的热量交换。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烹饪主体10还包括外锅103,烹饪容器101设于外锅103内,加热装置102位于外锅103与烹饪容器101之间,弹性件303配合在支架302与外锅103之间。
其中,加热装置102设置于外锅103与烹饪容器101之间,加热装置102与烹饪容器101接触,用以加热烹饪容器101。弹性件303配合在支架302与外锅103之间,从而可以推动支架302向远离外锅13的方向移动,保证支架302上的检测本体301的一端止抵于烹饪容器101的外壁上,保证温度检测顺利进行。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302可活动地安装在外锅103的底壁,支架302具有第一限位部3023,弹性件303配合在第一限位部3023与外锅103的底壁之间。
在安装的过程中,如果支架302位置发生偏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支架302的位置,使支架302上的检测本体301的一端能够与烹饪容器101的底壁接触,保证温度检测顺利进行。同时当检测本体301发生损坏时,便于支架302的安装与拆卸。通过在支架上设置第一限位部3023,并且使第一限位部3023的尺寸大于弹性件303的尺寸,避免弹性件303尺寸过大,与支架302脱离配合,导致无法对检测本体301起到定位和推动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锅103的底壁具有通孔1031,支架302包括第一支架座3021和第一支架盖3022,第一支架座3021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外锅103的底壁外侧,第一支架盖3022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外锅103的底壁内侧,第一支架盖3022与第一支架座3021中的至少一个穿过通孔1031且与另一个配合,从而支架302安装在外锅103的底壁,进而将检测本体301安装在外锅103的底壁。其中,第一支架盖3022和第一支架座3021中的至少一个形成隔热部。
具体地,第一支架盖3022与第一支架座3021可以上下扣合固定,使装配过程更加地简便。当然也可以在第一支架盖3022与第一支架座3021分别设置安装孔,使两者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连接地更加牢固。
第一支架盖3022与第一支架座3021组装在一起,支架302可以通过外锅103底壁的通孔1031,并且可以沿通孔1031的中心线移动,由于弹性件303设置在支架302与外锅103之间,从而可以保证支架302在外力的作用下移动,并在外力撤去之后,在弹性件303的作用下复位。在此过程中,检测本体301随着支架302移动,保证检测本体301的一端可以与烹饪容器101的底壁接触。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盖3022环绕检测本体301,第一支架盖3022为耐高温材料件以形成隔热部。第一支架盖3022包裹住检测本体301四周,使检测本体301的一端露出,仅通过检测本体301的一端与烹饪容器101的壁接触,用以检测温度变化,可以避免加热装置102对于检测本体301的温度测量产生影响,保证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限位部3023形成在第一支架座3021和第一支架盖3022中的一个上。具体地,第一限位部3023可以形成在第一支架座3021上,也可以形成在第一支架盖3022上,但是需要保证第一限位部3023的尺寸大于弹性件303的尺寸,防止弹性件303与第一限位部3023脱离配合。通过设置第一限位部3023,可以对弹性件303进行限位,保证温度检测装置30检测温度的准确性。
如图4-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示例中,支架302可活动地设于外锅103的底壁与加热装置102之间,其中,支架302具有第二限位部3026,第二限位部3026适于止抵加热装置102,从而将支架302限制在外锅103的底壁与加热装置102之间,保证支架302上的检测本体301的一端可以止抵于烹饪容器101,避免支架在烹饪容器101移动过程中,使检测本体301的位置发生移动,影响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如图4-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302包括第二支架座3024和第二支架盖3025,第二支架盖3025与第二支架座3024相连。其中,检测本体301的朝向烹饪容器101的一端伸出第二支架盖3025,第二支架盖3025与检测本体301之间设有密封件3027,密封件3027形成隔热部。
由此,通过将第二支架盖3025与第二支架座3024相连,并将检测本体301设置在支架302上,可以通过支架302固定检测本体301的位置,同时检测本体301朝向烹饪容器101的一端伸出第二支架盖3025,止抵于烹饪容器101的底壁,用以检测烹饪容器101的温度变化。通过在第二支架盖3025与检测本体301之间设置密封件3027,可以避免加热装置102传导至第二支架盖3025的热量影响检测本体301,即避免检测本体301在检测烹饪容器101底壁温度时,受到加热装置102的影响,导致温度检测产生误差。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02的中部具有适于检测本体301的检测探头穿出的开口1021,第二限位部3026形成在第二支架座3024或第二支架盖3025上,并且第二限位部3026适于止抵开口1021的边沿。通过在第二支架座3024或第二支架盖3025上设置第二限位部3026,使第二限位部3026的尺寸大于加热装置102中部的开口1021尺寸,从而对第二支架盖3025进行限位,在保证检测本体301的检测探头穿过开口1021的同时,避免整个支架302穿过加热装置102,无法固定支架302的位置。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6所示,烹饪容器101包括:烹饪主体10、盖体组件20、温度检测装置30和控制装置。
烹饪主体10包括烹饪容器101以及用于对烹饪容器101加热的加热装置102。盖体组件20设置于烹饪主体10上方,盖体组件20与烹饪容器101之间限定出烹饪腔,用以放置待处理食材。温度检测装置30设置于加热盘与外锅103之间,与烹饪容器101的底壁接触以检测烹饪腔内的食材温度。
在烹饪过程中,加热装置102加热烹饪容器101,烹饪容器101的温度升高,温度检测装置30检测到烹饪容器101的温度变化,发送信号到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析温度检测装置30的温度检测结果,以此获得烹饪腔内的气压。
其中,温度检测装置30包括:检测本体301、隔热部、弹性件303和支架302。检测本体301的朝向烹饪容器101的一端伸出隔热部外,检测本体301的伸出隔热部外的长度为1mm-5mm。支架302设置有支架盖和支架座,检测本体301设置在支架302上,弹性件303与所述支架302配合以常推动检测本体301止抵烹饪容器101的壁,保证检测本体301可以检测到烹饪容器101上的温度变化。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烹饪容器、盖体组件以及加热装置,盖体组件适于与烹饪容器之间限定出烹饪腔,加热装置用于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烹饪器具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烹饪容器的温度,烹饪器具根据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获得烹饪腔内的气压。
如图7所示,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控制加热装置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
S2:控制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烹饪容器的温度,获取烹饪容器的温度上升速度;
S3:将温度上升速度与预设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
由于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测量烹饪容器的温度,即温度检测装置可以直接测得烹饪容器的与其接触的壁的温度,而烹饪容器的壁的温度与烹饪腔内的实际温度并不相同,此外,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受到加热装置的加热时长的影响,因此温度检测装置在检测烹饪容器的壁的温度时,需要先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并在加热装置的热量散掉之后进行测温,使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烹饪容器的壁的温度与烹饪腔内的温度接近或对应,从而准确地检测到烹饪腔内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在烹饪容器的底部,从而实现底部加热,由于温度检测装置靠近加热装置设置,因此温度检测装置可以直接检测到烹饪容器的底部温度,当然,加热装置也可以设置在烹饪容器的侧部,从而实现侧部加热,温度检测装置可以直接检测到烹饪容器的侧部温度。
由此,通过将获取的烹饪容器的温度上升速度与预设值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出烹饪容器内的水量为第一等级水量还是第二等级水量,从而获知加热装置对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进而根据具体情况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尽可能地减小加热装置对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的影响,即减小加热装置对获得的烹饪腔内气压情况的影响,防止直接加热气压过高的情况。
如图7-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获取烹饪容器的温度上升速度,包括:
S21:控制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烹饪容器的温度为第一温度,并开始计时;
S22:在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烹饪容器的温度达到第二温度时,结束计时;
S23:计算烹饪容器在计时时间段内的温度上升速度。
具体地,在一些示例中,加热装置对烹饪容器加热一段时间之后,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烹饪容器的温度为第一温度T1,并开始计时,避免环境温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随着加热装置对烹饪容器继续加热,烹饪容器的温度继续升高,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烹饪容器的温度升至第二温度T2时,结束计时,记录计时时间为t,从而计算烹饪容器在这段计时时间内的温度上升速度N,即温度上升速度等于(T2-T1)/t。
在另一些示例中,启动烹饪器具之后,首先控制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烹饪容器的温度,记录此时烹饪容器的温度为第一温度T1,并开始控制加热装置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以及开始计时,然后在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烹饪容器的温度达到第二温度T2时,结束计时,记录计时时间为t,从而计算烹饪容器在这段计时时间内的温度上升速度N,即温度上升速度等于(T2-T1)/t。
如图7和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根据比较结果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包括:
确定温度上升速度大于预设值,控制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直至烹饪容器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
确定温度上升速度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值,根据温度上升速度计算烹饪容器被加热至设定温度所需要的加热时间,控制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直至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的时间达到加热时间。
也就是说,当获取的温度上升速度大于预设值,可知烹饪容器内的水量为第一等级水量,因此加热装置若要将烹饪容器内的水加热至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长,加热装置对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加热装置在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烹饪容器实际的温度上升速度比在步骤S2中计算出的温度上升速度大得多,因而若采用加热时间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会导致加热装置需要反复多次加热才能达到工作压力。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直接以设定温度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可以缩短加热装置的加热时间,减小加热装置对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的影响。
当获取的温度上升速度小于预设值,可知烹饪容器内的水量为第二等级水量,因此加热装置若要将烹饪容器内的水加热至设定温度所需要的时间短,加热装置对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影响较小,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以计算得出的加热时间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烹饪腔内压力的控制,避免直接加热气压过高的情况。其中,第一等级水量多于第二等级水量。
如图7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直至烹饪容器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之后,还包括:控制加热装置间歇性地加热,以使烹饪容器的温度不高于设定温度。
具体地,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烹饪容器的部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则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烹饪容器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则控制加热装置继续加热,从而使烹饪容器的温度保持在不高于设定温度的水平,实现压力控制。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加热装置间歇性地加热,包括:控制加热装置间歇性地加热,直至烹饪容器的温度第n次达到设定温度。
举例而言,控制加热装置继续加热,使烹饪容器的温度从上述第二温度T2上升至设定温度,然后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烹饪容器的温度降低且低于设定温度,则控制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直至烹饪容器的温度再次达到设定温度,如此往复,当烹饪容器的温度第n次(例如第3次)达到设定温度,则显示烹饪器具进行工作状态,即此时烹饪腔内的气压达到工作压力(例如40Kpa),并开始烹饪倒计时,当倒计时完成后,烹饪阶段完成。
如图7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直至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的时间达到加热时间之后,还包括:
确定烹饪容器的当前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根据温度上升速度重新计算烹饪容器被加热至设定温度所需要的加热时间,控制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直至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的时间达到重新计算后的加热时间;
确定烹饪容器的当前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
具体地,加热装置将烹饪容器的温度从第二温度T2加热至加热时长达到第一次计算的加热时间之后,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烹饪容器的当前温度小于设定温度,则根据温度上升速度重新计算加热装置将烹饪容器的温度从当前温度加热至设定温度所要的时间,再控制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直至加热装置继续加热的时间达到重新计算后的加热时间。当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烹饪容器的当前温度不再上升,且大于设定温度,显示烹饪器具进行工作状态,即此时烹饪腔内的气压达到工作压力(例如40Kpa),并开始烹饪倒计时,当倒计时完成后,烹饪阶段完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定温度为75℃-85℃。例如,设定温度可以为75℃、78℃、80℃、82℃或者85℃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主体,所述烹饪主体包括烹饪容器和用于对所述烹饪容器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
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设于所述烹饪主体,所述盖体组件与所述烹饪容器之间限定出烹饪腔;
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烹饪容器的壁接触以检测所述烹饪容器的温度;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讯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获得所述烹饪腔内的气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设于所述烹饪容器的下方,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烹饪容器的底壁外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本体,所述检测本体与所述烹饪容器的壁接触;
隔热部,所述隔热部沿所述检测本体的周向延伸且将所述检测本体与所述加热装置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本体的朝向所述烹饪容器的一端伸出所述隔热部外,所述检测本体的伸出所述隔热部外的长度为1mm-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包括:
支架,所述检测本体设于所述支架,所述检测本体通过所述支架设于所述烹饪主体;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支架配合以常推动所述检测本体止抵所述烹饪容器的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隔热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检测本体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形成所述隔热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主体还包括:
外锅,所述烹饪容器设于所述外锅内,所述加热装置位于所述外锅与所述烹饪容器之间,所述弹性件配合在所述支架与所述外锅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可活动地安装在所述外锅的底壁,所述支架具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弹性件配合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外锅的底壁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具有通孔,所述支架包括:
第一支架座,所述第一支架座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外侧;
第一支架盖,所述第一支架盖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内侧,所述第一支架盖与所述第一支架座中的至少一个穿过所述通孔且与另一个配合,以将所述检测本体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盖和所述第一支架座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所述隔热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盖环绕所述检测本体,所述第一支架盖为耐高温材料件以形成所述隔热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架座和所述第一支架盖中的一个上。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
其中,所述支架具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适于止抵所述加热装置以将所述支架限制在所述外锅的底壁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第二支架座;
第二支架盖,所述第二支架盖与所述第二支架座相连,
其中,所述检测本体的朝向所述烹饪容器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支架盖,所述第二支架盖与所述检测本体之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形成所述隔热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的中部具有适于所述检测本体的检测探头穿出的开口,所述第二限位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架座或所述第二支架盖上以适于止抵所述开口的边沿。
CN202022606614.8U 2020-11-11 2020-11-11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3721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06614.8U CN213721366U (zh) 2020-11-11 2020-11-11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06614.8U CN213721366U (zh) 2020-11-11 2020-11-11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721366U true CN213721366U (zh) 2021-07-20

Family

ID=76823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06614.8U Active CN213721366U (zh) 2020-11-11 2020-11-11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7213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24188B (zh) 具有校准功能的烹饪装置
CN201079286Y (zh) 防溢出牛奶、豆浆加热器
CN2904903Y (zh) 电热锅的温度传感装置
CA2723090C (en) Accurat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in household kettles
CN213721366U (zh) 烹饪器具
CN201019567Y (zh) 电热水壶的温度探测机构
CN114468734A (zh) 烹饪器具以及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CN110074651B (zh) 一种真空烹饪器具及确定其内食材量的方法
CN202891651U (zh) 一种测温准确的面包机
CN107168410B (zh) 烹调器温控方法和烹调器
CN202060563U (zh) 一种电饭煲的测温结构
CN211748944U (zh) 防溢防干烧锅盖和防干烧锅具系统
CN201392254Y (zh) 声波防溢出测温装置
CN220403763U (zh) 一种电压力锅
CN108309037A (zh) 电烹饪器及其防溢出检测系统和失效提示方法
CN113598616A (zh) 一种烹饪设备测温控制方法及烹饪设备
CN219846076U (zh) 一种陶瓷锅
CN100595488C (zh) 精确测温的电加热灶具及电加热灶具精确测温的方法
CN217744124U (zh) 一种食品料理机
CN221126444U (zh) 一种电热水壶侧方出水电连接器
CN215259963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9331415U (zh) 一种具有新型温度检测器的烤箱
CN219756453U (zh) 测温组件和烹饪设备
CN117330202B (zh) 一种电锅温度监测用温度传感器及其温度监测控制方法
CN211976946U (zh) 电加热器的感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