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711258U - 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711258U CN213711258U CN202022496848.1U CN202022496848U CN213711258U CN 213711258 U CN213711258 U CN 213711258U CN 202022496848 U CN202022496848 U CN 202022496848U CN 213711258 U CN213711258 U CN 2137112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ly connected
- inboard
- electric arc
- model
- 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tu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弧増材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底端固定连接的行走轮和芯轴,所述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和壳体,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有滚珠,所述滚珠的顶端滑动连接有限位座,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油泵、第一电机、限位板和油腔等构件,可以实现对芯轴的支撑和固定,并在第一电机的作用下,芯轴可以进行转动,以配合芯轴的加工和检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油泵工作后将液压油室内侧的液压油通过单向阀打入油腔的内侧,油腔内的体积膨胀,会迫使活塞杆向限位座的内侧运动,活塞杆会带动限位板将芯轴的外侧夹住,从而完成对芯轴的支撑和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弧増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泵喷推进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推进器形式,与采用大侧斜螺旋桨推进的潜艇相比,可以大幅度降低潜艇推进器的辐射噪声,提高潜艇的低噪声航速,其中,芯轴是泵喷推进器的必要组成构件,但是其型面与结构复杂、材料硬度高、加工难度大,若采用传统制造方法,机械加工去除量达70%以上,能源与原材料消耗极高,制作周期长,增材制造热源类型,可分为激光,电子束,等离子弧和自由弧等,电弧自由增量成形与大功率激光和电子束自由增量成形技术相比,弧柱直径大,成型效率高,冶金过程充分,易得到致密组织,设备运行和维护成本低。
在增材制造中,需要使芯轴进行转动来配合焊接,还需要对成型后的芯轴进行检测,用以判断热成型之后的芯轴内部是否含有气泡、裂纹等,检测属于电弧增材复合一体化制造的必要组成部分,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成型后的芯轴进行检测的装置,在芯轴的检测中,因为芯轴的重量较大,还需要对芯轴进行支撑,并且芯轴需要通过转动来配合检测的持续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底端固定连接的行走轮和芯轴,所述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和壳体,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有滚珠,所述滚珠的顶端滑动连接有限位座,所述限位座的内侧开设有液压油室和油腔,所述液压油室的左端连通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油腔的底端相连通,所述限位座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油泵,所述油泵的输入端设置在液压油室的内侧,所述油泵的输出端连通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的顶端与油腔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电磁阀和单向阀均设置在限位座的内侧,所述油腔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另一段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左端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减速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末端与减速机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减速机的输出端与限位座的底端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液压油室的左端连通有加油管,所述加油管的顶端设置在限位座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活塞杆的数量为4个,所述活塞杆均匀的设置在限位座的内侧,所述限位板滑动设置在限位座的顶端内侧,所述限位板的一端与芯轴的外侧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端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的顶端与壳体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所述螺杆的外侧螺旋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的外侧与壳体的内侧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升降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外侧与壳体的顶端内侧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射线检测仪。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油泵、第一电机、限位板和油腔等构件,可以实现对芯轴的支撑和固定,并在第一电机的作用下,芯轴可以进行转动,以配合芯轴的加工和检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油泵工作后将液压油室内侧的液压油通过单向阀打入油腔的内侧,油腔内的体积膨胀,会迫使活塞杆向限位座的内侧运动,活塞杆会带动限位板将芯轴的外侧夹住,从而完成对芯轴的支撑和固定,第一电机转动,限位座会转动并带动芯轴进行转动,芯轴的转动可以起到便于加工和射线检测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第二电机、螺杆、升降杆、电动伸缩杆和射线检测仪等构件,可以实现对芯轴的探伤检测,且这种检测方法简单快捷,便于操作,具有很好的实用性,第二电机会带动螺杆转动,螺杆转动会带动升降板进行上或下的运动,升降板会通过升降杆和电动伸缩杆带动射线检测仪进行上下的运动,设置的电动伸缩杆可以通过伸缩来带动射线检测仪进行左右的运动,射线检测仪会对芯轴进行连续的射线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位座的俯视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移动轮、3-支撑板、4-液压油室、5-第一电机、6-减速机、7-加油管、8-油腔、9-活塞杆、10-限位座、11-限位板、12-芯轴、13-射线检测仪、14-电动伸缩杆、15-升降杆、16-螺杆、17-控制器、18-升降板、19-壳体、20-第二电机、21-滚珠、22-电磁阀、23-单向阀、24-油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底端固定连接的行走轮2和芯轴12,底板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和壳体19,支撑板3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有滚珠21,设置的滚珠21可以起到减小限位座10转动阻力的作用,滚珠21的顶端滑动连接有限位座10,限位座10的内侧开设有液压油室4和油腔8,液压油室4的左端连通有电磁阀22,电磁阀22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油腔8的底端相连通,限位座10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油泵24,油泵24的输入端设置在液压油室4的内侧,油泵24的输出端连通有单向阀23,单向阀23的顶端与油腔8的底端相连通,电磁阀22和单向阀23均设置在限位座10的内侧,油腔8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活塞杆9,活塞杆9的另一段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1,使用时,首先需要对芯轴12进行固定和限位,将需要进行加工的芯轴12放置到限位座10的内侧,控制器17控制油泵24工作,油泵24工作后将液压油室4内侧的液压油通过单向阀23打入油腔8的内侧,油腔8内的体积膨胀,会迫使活塞杆9向限位座10的内侧运动,活塞杆9会带动限位板11将芯轴12的外侧夹住,从而完成对芯轴12的支撑和固定,其中,当电磁阀22打开后,液压油可以回流进液压油室4的内侧,实现对限位板11的复位。
支撑板3的左端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5,支撑板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减速机6,第一电机5的主轴末端与减速机6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减速机6的输出端与限位座10的底端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通过控制器17控制第一电机5转动,第一电机5会通过减速机6减速后带动限位座10进行转动,限位座10转动会带动芯轴12进行转动,芯轴12的转动可以起到便于加工和射线检测的作用,液压油室4的左端连通有加油管7,加油管7的顶端设置在限位座10的外侧,活塞杆9的数量为4个,活塞杆9均匀的设置在限位座10的内侧,限位板11滑动设置在限位座10的顶端内侧,限位板11的一端与芯轴12的外侧相贴合,壳体19的底端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20,第二电机20的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螺杆16,螺杆16的顶端与壳体19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螺杆16的外侧螺旋连接有升降板18,升降板18的外侧与壳体19的内侧滑动连接,升降板1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升降杆15,升降杆15的外侧与壳体19的顶端内侧滑动连接,升降杆1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14,电动伸缩杆1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射线检测仪13,壳体19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17,通过控制器17控制第二电机20转动,第二电机20会带动螺杆16转动,螺杆16转动会带动升降板18进行上或下的运动,升降板18会通过升降杆15和电动伸缩杆14带动射线检测仪13进行上下的运动,升降杆15同时起到对升降板18进行限位的作用,同时的,设置的电动伸缩杆14可以通过伸缩来带动射线检测仪13进行左右的运动,射线检测仪13会对芯轴进行连续的射线检测,从而起到便于检测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工作流程: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控制器17进行控制,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外接电源进行供电,使用时,首先需要对芯轴12进行固定和限位,将需要进行加工的芯轴12放置到限位座10的内侧,控制器17控制油泵24工作,油泵24工作后将液压油室4内侧的液压油通过单向阀23打入油腔8的内侧,油腔8内的体积膨胀,会迫使活塞杆9向限位座10的内侧运动,活塞杆9会带动限位板11将芯轴12的外侧夹住,从而完成对芯轴12的支撑和固定,其中,当电磁阀22打开后,液压油可以回流进液压油室4的内侧,实现对限位板11的复位,在芯轴12被支撑和固定后,通过控制器17控制第一电机5转动,第一电机5会通过减速机6减速后带动限位座10进行转动,限位座10转动会带动芯轴12进行转动,芯轴12的转动可以起到便于加工和射线检测的作用,设置的滚珠21可以起到减小限位座10转动阻力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当需要对芯轴12进行射线检测的时候,通过控制器17控制第二电机20转动,第二电机20会带动螺杆16转动,螺杆16转动会带动升降板18进行上或下的运动,升降板18会通过升降杆15和电动伸缩杆14带动射线检测仪13进行上下的运动,升降杆15同时起到对升降板18进行限位的作用,同时的,设置的电动伸缩杆14可以通过伸缩来带动射线检测仪13进行左右的运动,射线检测仪13会对芯轴进行连续的射线检测,从而起到便于检测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底端固定连接的行走轮(2)和芯轴(12),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和壳体(19),所述支撑板(3)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有滚珠(21),所述滚珠(21)的顶端滑动连接有限位座(10),所述限位座(10)的内侧开设有液压油室(4)和油腔(8),所述液压油室(4)的左端连通有电磁阀(22),所述电磁阀(22)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油腔(8)的底端相连通,所述限位座(10)的内侧固定连接有油泵(24),所述油泵(24)的输入端设置在液压油室(4)的内侧,所述油泵(24)的输出端连通有单向阀(23),所述单向阀(23)的顶端与油腔(8)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电磁阀(22)和单向阀(23)均设置在限位座(10)的内侧,所述油腔(8)的内侧滑动连接有活塞杆(9),所述活塞杆(9)的另一段固定连接有限位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3)的左端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5),所述支撑板(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减速机(6),所述第一电机(5)的主轴末端与减速机(6)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减速机(6)的输出端与限位座(10)的底端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室(4)的左端连通有加油管(7),所述加油管(7)的顶端设置在限位座(10)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9)的数量为4个,所述活塞杆(9)均匀的设置在限位座(10)的内侧,所述限位板(11)滑动设置在限位座(10)的顶端内侧,所述限位板(11)的一端与芯轴(12)的外侧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9)的底端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20),所述第二电机(20)的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螺杆(16),所述螺杆(16)的顶端与壳体(19)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所述螺杆(16)的外侧螺旋连接有升降板(18),所述升降板(18)的外侧与壳体(19)的内侧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1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升降杆(15),所述升降杆(15)的外侧与壳体(19)的顶端内侧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1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14),所述电动伸缩杆(1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射线检测仪(1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9)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1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96848.1U CN213711258U (zh) | 2020-11-02 | 2020-11-02 | 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496848.1U CN213711258U (zh) | 2020-11-02 | 2020-11-02 | 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711258U true CN213711258U (zh) | 2021-07-16 |
Family
ID=76802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496848.1U Active CN213711258U (zh) | 2020-11-02 | 2020-11-02 | 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711258U (zh) |
-
2020
- 2020-11-02 CN CN202022496848.1U patent/CN21371125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962460A (zh) | 一种化工管道防腐用打磨除锈装置 | |
TW200644388A (en) | Electric actuator | |
CN210413586U (zh) | 一种气缸支架钣金件夹持加工装置 | |
CN114425723B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驱动电机输出轴的加工设备及工艺 | |
CN212824600U (zh) | 一种金属管外表面除锈用工艺装备 | |
CN213711258U (zh) | 一种推进器模型的电弧増减材复合一体化制造装置 | |
CN212020271U (zh) | 一种适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金属壳体的自动打磨设备 | |
CN207223760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减速器齿轮喷丸处理装置 | |
CN105834921B (zh) | 一种推摆式直驱超高压流体动力系统 | |
CN209207151U (zh) | 一种合金加工用的打磨设备 | |
CN204533003U (zh) | 一种差动平衡式电动气体增压器 | |
CN115431143B (zh) | 金属材料抗疲劳抛光装置 | |
CN214024935U (zh) | 一种轴承加工打磨装置 | |
CN115434976A (zh) | 一种可调行程液压缸 | |
CN214168059U (zh) | 一种用于多用炉渗碳淬火的密封装置 | |
CN112536108B (zh) | 一种全方位振动超声高效球磨机 | |
CN218534146U (zh) | 一种管体的表面处理装置 | |
CN206788443U (zh) | 一种应用联轴器的镜头装置 | |
CN212654981U (zh) | 一种基于电磁技术的分布式制动装置 | |
CN111906643A (zh) | 一种汽车轴承加工用打磨装置 | |
CN216462476U (zh) | 一种带有固定结构的镭雕机的安全夹具 | |
CN215547666U (zh) | 一种管道除锈装置 | |
CN214081690U (zh) | 一种水管切割机 | |
CN207656523U (zh) | 一种钢管内壁抛丸清理机 | |
CN219509932U (zh) | 一种高压伺服螺杆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