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620085U - 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 - Google Patents
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620085U CN213620085U CN202021675703.1U CN202021675703U CN213620085U CN 213620085 U CN213620085 U CN 213620085U CN 202021675703 U CN202021675703 U CN 202021675703U CN 213620085 U CN213620085 U CN 2136200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scooter
- handle
- state
- lock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包括车身、座椅以及把手,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之间具有两种插接姿态,分别对应座椅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两者中,其中一者提供结合孔,另一者的至少局部插入该结合孔内;在座椅前侧设有第一插接位,在座椅后侧设有第二插接位,第一状态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位,且所述推杆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位,第二状态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位。本实用新型儿童滑板车的座椅与车身插接配合,在两个使用状态下可以分别插接把手和推杆,充分利用既有结构丰富产品功能,相比现有技术结构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
背景技术
通常儿童滑板车一般包括扶手和踏板,踏板底部设置有车轮组件,其中前轮组和踏板之间设置有重力转向机构。为了满足较低年龄段儿童的需要,有些滑板车还带有座椅,并且座椅具有两种状态,包括水平布置正常的使用状态和竖直布置闲置的状态,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要。
通常需要使用座椅的儿童年龄较小,还无法很好地操控滑板车,为了保证安全性以及提供助力,有些滑板车还在后部设置了推杆。例如公开号为 CN209719788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滑板车,包括滑板车主体,滑板车主体上设置有把手杆,把手杆上固定有定位套,定位套上设置有转动座,座椅本体铰接在转动座上,转动座和座椅本体之间设置有转动限位装置,当转动限位装置生效时,座椅本体可以保持折叠/打开状态;座椅本体2的后端还可拆卸设置有推杆11。该文献公开的滑板车为插接推杆,需要单独设置插接孔,另外座位部分在竖直状态完全闲置,存在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该儿童滑板车在不同使用状态下,座椅的同一插接位可以分别用于安装把手和推杆。
一种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包括车身、座椅以及把手,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之间具有两种插接姿态,分别对应座椅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两者中,其中一者提供结合孔,另一者的至少局部插入该结合孔内;在座椅前侧设有第一插接位,在座椅后侧设有第二插接位,第一状态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位,且所述推杆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位,第二状态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位。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座椅包括承载部以及与所述承载部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车身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插接位处于所述承载部与所述连接部两者之间的衔接部位,所述第二插接位处于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座椅包括支撑杆以及面板,所述支撑杆具有折弯部位;
所述折弯部位的一侧作为所述连接部且与所述车身插接配合;
所述折弯部位的另一侧与所述面板的底面连接且该侧与所述面板作为所述承载部;
所述面板底面为开放结构或扣合有底壳。
可选的,所述第一插接位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面板、底壳或支撑杆三者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第一状态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互插接;
所述第二插接位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与面板、底壳或支撑杆三者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第二状态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相互插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延伸至座椅的后侧,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杆位于座椅后侧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具有第一安装区与第二安装区,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为开设于所述支撑杆的安装孔或为所述支撑杆自身的结构间隙;
所述第一固定件间接或直接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区,所述第二固定件间接或直接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区。
可选的,所述折弯部位的夹角为120度~145度。
可选的,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之间在两种插接方式转换时,所述座椅转动 180度;
所述结合孔为一个或多个,且整体上为180度旋转对称,所述座椅转动180 度时绕所述结合孔的对称中心。
可选的,所述车身包括踏板,安装于踏板前侧的前轮组、以及安装于踏板后侧的后轮组,所述前轮组与所述踏板之间设置有重力转向机构。
可选的,所述滑板车还包括第一锁紧单元、第二锁紧单元以及第三锁紧单元;
第一状态下所述把手通过所述第一锁紧单元锁紧于所述第一插接位;
第二状态下所述把手通过所述第二锁紧单元锁紧于所述第二插接位,所述推杆通过第一锁紧单元锁紧于第一插接位;
所述座椅通过所述第三锁紧单元锁紧于所述车身;
各锁紧单元采用如下配置方式的至少一种:
被锁紧的两者中,其中一者带有活动销,另一者带有与所述活动销配合的销孔;
被锁紧的两者中,其中一者带有螺栓,另一者带有与所述螺栓配合的螺孔。
本实用新型儿童滑板车的座椅与车身插接配合,在两个使用状态下可以分别插接把手和推杆,充分利用既有结构丰富产品功能,相比现有技术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座椅处于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所示滑板车推杆拆卸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座椅处于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a中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a中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把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把手活动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a中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b中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座椅省略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座椅的剖面结构及局部放大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座椅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第一状态下把手锁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第一状态下推杆锁紧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滑板车;
10、车身;11、结合孔;12、踏板;13、前轮组;14、后轮组;15、重力转向机构;
20、把手;21、握持部;22、把手连杆;
30、座椅;31、第一插接位;311、第一固定件;32、第二插接位;321、第二固定件;33、承载部;34、连接部;35、支撑杆;351、折弯部位;352、第一安装区;353、第二安装区;36、面板;37、底壳;38、端盖;
40、锁紧单元;41、活动销;411、堵头;412、避让孔;413、销孔;414、凸起;415、缺口;416、通孔;
50、解锁按钮;
60、推杆;61、扶持部;62、推杆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a至图13所示,一种具有推杆60的儿童滑板车100,包括车身10、座椅30以及把手20,座椅30与车身10之间具有两种插接姿态,分别对应座椅 30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座椅30前侧设有第一插接位31,在座椅30后侧设有第二插接位32。座椅30通过第一种插接姿态插接在车身10上,即座椅30处于的第一状态时,座椅30基本处于水平位置,可以供人员坐在该座椅30上,此时把手20连接于第一插接位31,推杆60连接于第二插接位32,站于后方的操作者通过推杆60可以推动滑板车100前行。
座椅30从车身10拔出后,然后通过第二种插接姿态插接在车身10上时,此时座椅3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第二状态下的座椅30基本处于竖直,此时推杆60和把手20分别从第二插接位32和第一插接位31中拔出,再在第二插接位32上插接把手20,此时座椅30可以提高把手20的高度,以便于站立在车身10上的人员抓持把手20。
座椅30包括为了使人员舒适乘坐而成形的座椅面。座椅面仅在第一状态中具有这个技术功能;在第二状态中,座椅30面不具有该技术功能。
其中,座椅30与车身10两者中,其中一者提供结合孔11,另一者的至少局部插入该结合孔11内。
座椅30也可以利用过渡件与车身10连接,此时过渡件视为座椅30或车身 10的一部分。
以下实施例均以结合孔11开设在车身10进行阐述,结合孔11开设在座椅 30上同理。
在另一实施例中,座椅30与车身10之间在两种插接姿态之间转换时,座椅30转动180度;结合孔11为一个或多个,且整体上为180度旋转对称,座椅30转动180度时绕结合孔11的对称中心。
如图2及图3所示,车身10包括踏板12,安装于踏板12前侧的前轮组13、以及安装于踏板12后侧的后轮组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轮组13中的前轮数量为两个,后轮组14中后轮的数量为一个。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前轮的数量与后轮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在此不再进行阐述。
其中,前轮组13与踏板12之间设置有重力转向机构15,重力转向机构15 以便于滑板车100在运行的过程实现转弯的功能。
如图4所示,把手20包括握持部21以及与握持部21连接的把手连杆22,把手连杆22的一端与握持部21的中部位置连接,另一端能够分别与第一插接位31或第二插接位32连接。
如图7所示,推杆60包括扶持部61以及与扶持部61连接的推杆连杆62,推杆连杆62的一端与扶持部61的中部位置连接,另一端能够与第二插接位32 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推杆连杆62可以采用伸缩杆形式,方便使用者调节高度,增加操作手感,提高舒适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11所示,座椅30包括承载部33以及与承载部33 相连接的连接部34,连接部34与车身10插接配合,第一插接位31处于承载部 33与连接部34两者之间的衔接部位,第二插接位32处于承载部33远离连接部 34的一侧。
在另一实施例中,座椅30包括支撑杆35以及面板36,支撑杆35具有折弯部位351,结合孔11的数量与分布,与支撑杆35端部的形状相应,例如结合孔 11为一个,相应的则支撑杆35为单杆结构,若支撑杆35为并排的双杆结构,则结合孔11为两个。
折弯部位351的一侧作为连接部34且与车身10插接配合;折弯部位351 的另一侧与面板36的底面连接且该侧与面板36作为承载部33。
其中,把手连杆22以及支撑杆35均采用杆件制成,杆件为了降低重量以选用管件,但是不论是管件还是实心杆件,都是为了传递力矩,支撑车架,因此本文中的杆件并不严格限制空心或实心结构,根据其空间走向可以是直杆或局部弯曲,同理截面形状也并不严格限制。
进一步地,为了使支撑杆35与结合孔11的配合更加稳定,避免支撑杆35 在结合孔11内发生自转,支撑杆35的截面形状呈椭圆形。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支撑杆35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多边形等非圆形状。
支撑杆35的数量为一根,且支撑杆35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时,支撑杆35设置有沿结合孔11的中线延伸的限位槽,结合孔11的内壁凸设有与限位槽相配合的限位部。
其中,为了降低支撑杆35的加工难度,支撑杆35通过局部内陷构成限位槽。
进一步地,面板36底面为开放结构。当然,为了使座椅30更加美观,面板36底面扣合有底壳37,支撑杆35与座椅30的一端置于底壳37与面板36之间。底壳37至少遮蔽面板36底面的部分区域,或完全遮蔽,底壳37材质不限,可以作为单独部件或由面板36的至少一侧延伸形成。
另一实施例中,折弯部位351的夹角为120度~145度。折弯部位351的夹角过大时,座椅30在第一状态大致呈水平,会使座椅30在第二状态下与竖直轴线之间的夹角过大,从而影响人员操作把手20;
折弯部位351的夹角过小时,需要增加连接部34的长度,才能达到座椅30 的使用高度的要求。
同时,连接部34与车身10之间的夹角为35度~60度。
优选地,连接部34与车身10之间的夹角为45度。
另一实施例中,为了使滑板车100的结构更加合理,座椅30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位置大致处与把手20处于第一状态的位置,第一状态下把手20与面板36 之间呈夹角设置,该夹角的角平分线与结合孔11的中线指向相近。
具体地,该角平分线与结合孔11的中线之间夹角为0度~30度。
优选地,该角平分线与结合孔11的中线之间夹角为0度~15度。
最优选,该角平分线与结合孔11的中线之间夹角为0度。
考量上述各实施例的夹角时,可将夹角两侧的部件简化为直线,即该部件大致的长度方向,由于部件自身的结构可能会有多种变化,因此也可以简化为几何中心线、两端部连线等方式。
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状态下把手20与面板36之间的夹角为70度~120度。例如第一状态下把手20与面板36之间的夹角为90度。
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插接位31设置有第一固定件311,第一固定件311与面板36、底壳37或支撑杆35三者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第一状态下把手20与第一固定件311相互插接。
第一固定件311为管状结构,把手20上的把手连杆22能够插接在第一固定件311上。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311也可以为杆状结构,把手20上的把手连杆22套结在第一固定件311上。
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插接位32设置有第二固定件321,第二固定件321与面板36、底壳37或支撑杆35三者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第一状态下推杆60与第二固定件321相互插接,第二状态下把手20与第二固定件321相互插接。
第二固定件321为管状结构,推杆60的推杆连杆62或把手20上的把手连杆22能够插接在第二固定件321上。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件321 也可以为杆状结构,推杆60的推杆连杆62或把手20上的把手连杆22套结在第二固定件321上。
另一实施例中,为了加强座椅30的支撑强度,支撑杆35延伸至座椅30的后侧,第二固定件321固定安装在支撑杆35位于座椅30后侧的一端。
另一实施例中,支撑杆35具有第一安装区352与第二安装区353,第一固定件311间接或直接安装于第一安装区352,第二固定件321间接或直接安装于第二安装区353。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第一固定件311与第二固定件321安装于支撑杆35,第一安装区352和第二安装区353为开设于支撑杆35的安装孔;
其中,第一安装区352为沿支撑杆35径向开设的安装孔,第二安装区353 为沿支撑杆35轴向开设的安装孔。
第一固定件311与第二固定件321分别对应的插接在相应的安装孔内,并通过焊接或螺栓进行固定。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区352和第二安装区353为支撑杆35 自身的结构间隙。支撑杆35可以通过自身分叉形成该结构间隙;或者支撑杆35 的数量为多根时,各支撑杆35之间的间隙为该结构间隙。
第一固定件311与第二固定件321的外壁可分别具有与结构间隙两侧部件相配合的凸起或槽,进一步保证相对位置的稳定和连接强度。
另一实施例中,座椅30还包括端盖38,端盖38能够与第一插接位31或第二插接位32扣合。在第二状态下时,把手连杆22插接在第二插接位32,端盖 38能够扣合在第一插接位31,整体更加美观。
另一实施例中,滑板车100还包括多个锁紧单元40,相互插接的两部件之间通过相应的锁紧单元40保持相对位置,需要改变插接姿态时,相应解锁。
多个锁紧单元40例如包括第一锁紧单元、第二锁紧单元以及第三锁紧单元;
第一状态下把手20通过第一锁紧单元锁紧于第一插接位31;
第二状态下把手20通过第二锁紧单元锁紧于第二插接位32;
座椅30通过第三锁紧单元锁紧于车身10;
各锁紧单元40可独立配置,或共用某些结构,例如被锁紧的两者中,其中一者带有活动销41,另一者带有与活动销41配合的销孔413;或被锁紧的两者中,其中一者带有螺栓,另一者带有与螺栓配合的螺孔。
例如在车身10上,结合孔11的孔壁设有螺纹孔并穿设有螺栓,该螺栓与座椅30中的支撑杆35外壁相抵,以锁紧座椅3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锁紧单元的把手连杆22采用空心管,管壁开设避让孔 412,空心管内设有活动销41以及驱动活动销41伸出避让孔412的弹簧,如图 5和6所示,为便于安装,把手连杆22或推杆连杆62的端部设置有堵头411,堵头411内部具有沿径向布置的通孔416,两活动销41安装于通孔416内,两者之间设置有弹簧,抵接两活动销41局部凸出于把手连杆22或推杆连杆62。
堵头411的底部设置有凸块,相应的把手连杆22的底部设置有与凸块配合的卡口,凸块和卡口配合实现堵头411和把手连杆22之间的定位,保证通孔416 对准两个避让孔412。
如图11和12所示,第一固定件311开设有与活动销41配合的销孔413,当把手连杆22插入结合孔11内时,活动销41边缘接触第一固定件311时,弧形边缘开始受到挤压,活动销41慢慢往管内收缩,把手连杆22进一步插入第一固定件311直至活动销41对准销孔413,在弹簧作用下,活动销41伸出避让孔412直至完全插入销孔413内,实现锁定。
为了便于更好的锁定,堵头411的底部凸块的位置有缺口415,第一固定件 311设置有与缺口415相配合的凸起414,活动销41插入销孔413内锁定时,缺口415与凸起414配合,起到定位的作用。另外把手连杆22为非圆管,避免因把手20偏转导致无法插入到位。
本实施例中,第三锁紧单元采用与第一锁紧单元相同的结构。如图13所示,座椅30内部开设有与推杆连杆62的活动销41配合的销孔413,第二固定件321 底端设置有与堵头411底部配合的凸起414。当推杆连杆62插入第二固定件321 时,活动销41边缘接触座椅30时,弧形边缘开始受到挤压,活动销41慢慢往管内收缩,推杆连杆62进一步插入第二固定件321直至活动销41对准销孔413,在弹簧作用下,活动销41伸出避让孔412直至完全插入销孔413内,同时堵头 411的缺口415与凸起414紧配合,实现锁定。
第二状态下,把手连杆22插入第二固定件321时,活动销41边缘接触座椅30时,弧形边缘开始受到挤压,活动销41慢慢往管内收缩,把手连杆22进一步插入第二固定件321直至活动销41对准销孔413,在弹簧作用下,活动销 41伸出避让孔412直至完全插入销孔413内,同时堵头411的缺口415与凸起 414紧配合,实现锁定。
为了便于解锁,在第一固定件311与座椅30上还滑动安装有解锁按钮50,解锁按钮50设置于活动销41的径向外侧,按压时,挤压活动销41往管内收缩,实现解锁。
为了更好地实现解锁,提升操作手感,按钮内侧设置有一弹簧,弹簧抵靠解锁按钮50。解锁时,同时按压把手连杆22或推杆连杆62侧的两解锁按钮50,此时活动销41在解锁按钮50的挤压下,往管内收缩,再向外稍用力拉拔,堵头411的缺口415脱离凸起414,松手后解锁按钮50复位。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包括车身、座椅以及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之间具有两种插接姿态,分别对应座椅的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两者中,其中一者提供结合孔,另一者的至少局部插入该结合孔内;在座椅前侧设有第一插接位,在座椅后侧设有第二插接位,第一状态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位,且所述推杆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位,第二状态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第二插接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包括承载部以及与所述承载部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车身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插接位处于所述承载部与所述连接部两者之间的衔接部位,所述第二插接位处于所述承载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包括支撑杆以及面板,所述支撑杆具有折弯部位;
所述折弯部位的一侧作为所述连接部且与所述车身插接配合;
所述折弯部位的另一侧与所述面板的底面连接且该侧与所述面板作为所述承载部;
所述面板底面为开放结构或扣合有底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位设置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面板、底壳或支撑杆三者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第一状态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互插接;
所述第二插接位设置有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与面板、底壳或支撑杆三者中的至少一者连接,第二状态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相互插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延伸至座椅的后侧,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杆位于座椅后侧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具有第一安装区与第二安装区,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为开设于所述支撑杆的安装孔或为所述支撑杆自身的结构间隙;
所述第一固定件间接或直接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区,所述第二固定件间接或直接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位的夹角为120度~145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之间在两种插接方式转换时,所述座椅转动180度;
所述结合孔为一个或多个,且整体上为180度旋转对称,所述座椅转动180度时绕所述结合孔的对称中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包括踏板,安装于踏板前侧的前轮组、以及安装于踏板后侧的后轮组,所述前轮组与所述踏板之间设置有重力转向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还包括第一锁紧单元、第二锁紧单元以及第三锁紧单元;
第一状态下所述把手通过所述第一锁紧单元锁紧于所述第一插接位;
第二状态下所述把手通过所述第二锁紧单元锁紧于所述第二插接位,所述推杆通过第一锁紧单元锁紧于第一插接位;
所述座椅通过所述第三锁紧单元锁紧于所述车身;
各锁紧单元采用如下配置方式的至少一种:
被锁紧的两者中,其中一者带有活动销,另一者带有与所述活动销配合的销孔;
被锁紧的两者中,其中一者带有螺栓,另一者带有与所述螺栓配合的螺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75703.1U CN213620085U (zh) | 2020-08-12 | 2020-08-12 | 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 |
PCT/CN2020/110911 WO2021217971A1 (zh) | 2020-04-29 | 2020-08-24 | 儿童滑板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75703.1U CN213620085U (zh) | 2020-08-12 | 2020-08-12 | 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620085U true CN213620085U (zh) | 2021-07-06 |
Family
ID=76644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675703.1U Active CN213620085U (zh) | 2020-04-29 | 2020-08-12 | 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620085U (zh) |
-
2020
- 2020-08-12 CN CN202021675703.1U patent/CN21362008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722682A (en) | Foldable two-seater stroller | |
US20210403117A1 (en) | Foldable personal vehicle | |
US9033410B2 (en) | Folding chair | |
JPH11291917A (ja) | ベビ―カ―、その車台及び座席 | |
CN216940700U (zh) | 机器人 | |
CN213620085U (zh) | 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 | |
CN211196486U (zh) | 一种滑板车折叠结构及滑板车 | |
CN212332825U (zh) | 滑板车 | |
US7568720B2 (en) | Wheeled vehicle | |
CN113562101B (zh) | 滑板车 | |
CN112224314A (zh) | 二合一儿童滑板车 | |
CN205041082U (zh) | 可收折式学步车 | |
WO2021217971A1 (zh) | 儿童滑板车 | |
CN214689969U (zh) | 车头及电动代步车 | |
CN213892763U (zh) | 一种多功能滑板车 | |
CN214689970U (zh) | 锁定组件、可折叠装置及电动代步车 | |
CN211092856U (zh) | 座椅搁脚结构及座椅 | |
CN210852763U (zh) | 可折叠式自行车 | |
CN112572667A (zh) | 一种多功能滑板车 | |
CN212709792U (zh) |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 |
CN215739992U (zh) | 一种前轮连接架及轮椅 | |
CN215689216U (zh) | 一种前腿总架及轮椅 | |
CN216136212U (zh) | 一种前腿支架总成及轮椅 | |
CN215689215U (zh) | 一种前腿支架总成及轮椅 | |
CN216136209U (zh) | 一种轮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