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36209U - 一种轮椅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36209U
CN216136209U CN202120609085.9U CN202120609085U CN216136209U CN 216136209 U CN216136209 U CN 216136209U CN 202120609085 U CN202120609085 U CN 202120609085U CN 216136209 U CN216136209 U CN 2161362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haft
armrest
front leg
bu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0908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凯
戴志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co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co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co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co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0908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362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362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362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代步工具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轮椅。轮椅包括座椅支架和设置于所述座椅支架两侧的两个前腿支架,所述座椅支架通过座椅转轴结构与所述前腿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座椅转轴结构包括:座椅连接轴,其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腿支架连接;座椅轴套,其包括扣合连接的两个半轴套,两个所述半轴套扣合后形成有供所述座椅连接轴穿过的轴穿孔,其中一个所述半轴套用于与所述座椅支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轮椅,能够提高轮椅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轮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轮椅。
背景技术
轮椅不仅是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康复工具,有助于轮椅使用者借助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
轮椅一般包括轮椅架、车轮、刹车装置、坐垫和靠垫等部分组成,其中轮椅架一般包括座椅支架、靠背支架、前腿支架、后轮支架、扶手支架等部分组成,车轮中的前轮设置在前腿支架上,车轮中的后轮设置在后轮支架上,刹车装置设置在车轮上,坐垫和背靠分别设置在座椅支架和靠背支架上。普通轮椅采用人为推动的方式使轮椅运行;手摇轮椅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手摇装置,控制轮椅的运行;电动轮椅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助力系统,能够使轮椅使用者更为方便地对轮椅的运行进行操作和控制,减轻使用者的体力消耗。
由于轮椅的体积和重量较大,为方便轮椅的使用,现有的电动轮椅大多为可折叠结构,且可采用整车折叠的形式,以减小轮椅非使用时的体积。且现有的折叠式轮椅,座椅支架通过转轴结构与前腿支架连接,以实现座椅支架的折叠。但现有的转轴结构,通常存在结构强度低,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影响座椅支架及轮椅的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椅,以提高轮椅的使用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支架和设置于所述座椅支架两侧的两个前腿支架,所述座椅支架通过座椅转轴结构与所述前腿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座椅转轴结构包括:
座椅连接轴,其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腿支架连接;
座椅轴套,其包括扣合连接的两个半轴套,两个所述半轴套扣合后形成有供所述座椅连接轴穿过的轴穿孔,其中一个所述半轴套用于与所述座椅支架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半轴套包括圆弧形的轴套部,所述轴套部的两侧边向外延伸有连接板部,两个所述半轴套的所述连接板部相对设置且可拆卸连接,两个所述轴套部合围形成所述轴穿孔。
可选地,其中一个所述半轴套的所述轴套部沿所述座椅轴套的周向外凸于所述连接板部并形成定位凸起,另一个所述半轴套的所述连接板部沿所述座椅轴套的周向外凸于所述轴套部并形成有位于所述连接板部内侧的定位缺口,所述定位凸起插入所述定位缺口并与所述定位缺口的侧壁贴合。
可选地,所述座椅轴套与所述座椅连接轴之间还套设有座椅衬套,所述座椅衬套与所述座椅轴套和所述座椅连接轴中的一个相对固定,所述座椅衬套与所述座椅轴套和所述座椅连接轴中的另一个转动连接,所述座椅衬套由耐磨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座椅衬套相对所述座椅轴套固定并与所述座椅连接轴转动连接,所述座椅衬套包括扣合连接的两个半衬套,两个所述半衬套与两个所述半轴套对应设置。
可选地,每个所述半衬套均包括圆弧形的衬套部,所述衬套部的两侧边向外延伸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远离另一所述半衬套的一面与对应侧的所述轴套部的侧面抵接,所述凸缘部的另一相对面与另一所述半衬套的所述凸缘部抵接,两个所述半衬套的所述凸缘部夹设于两个所述轴套部之间。
可选地,每个所述衬套部的端面均沿径向向外延伸有挡缘部,所述挡缘部与所述轴套部的端面抵接。
可选地,所述衬套部的内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凹槽。
可选地,所述座椅轴套沿所述座椅连接轴的轴向间隔设置有两个。
可选地,所述座椅连接轴的外表面凸设有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沿所述座椅连接轴的轴向间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凸部均位于两个所述座椅轴套的内侧或均位于两个所述座椅轴套的外侧,所述限位凸部与对应侧的所述座椅轴套的端面抵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转轴结构,通过设置夹抱式的座椅轴套,且使一个半轴套相对座椅支架固定,两个座椅半轴套可拆卸连接,可以采用座椅连接轴两端连接前腿支架的方式实现座椅支架与前腿支架的连接,从而提高座椅连接轴的长度,提高座椅转轴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轮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转轴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腿支架总成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腿支架(去掉遮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腿主壳与脚踏上壳的拼接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轮连接架与前腿支架及前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轮连接架在一个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轮连接架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腿支架总成在扶手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去掉壳组件);
图13是图12中L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腿支架总成在一侧扶手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去掉壳组件);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腿骨架与扶手骨架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图16中N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6中O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外壳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支架的端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腿支架总成在一侧扶手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支架内部走线结构在扶手支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支架内部走线结构在扶手支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
10、前腿支架总成;20、座椅支架;30、前轮;301、前轮本体;302、前轮安装轴;303、前轮支架;304、前轮轴承;
1、扶手支架;11、扶手骨架;111、扶手主架;112、锁片;1121、锁槽;1122、导向面;1123、扩口槽;1124、弧形限位孔;1125、把手部;1126、钩槽部;113、锁片转轴;114、锁片复位件;115、第一限位轴;116、第二限位轴;1161、轴本体;1162、止挡部;1163、限位环槽;117、限位板;1171、卡口;118、扶手弹簧;119、外壳固定板;12、扶手外壳;121、外主面壳;122、下折边;123、插接部;1231、插接柱部;1232、筋板部;124、限位凸起;1241、圆弧部;1242、凸环部;1243、限位卡槽;125、侧折边;126、限位凸筋;127、定位凸台;128、卡扣;129、插槽;13、扶手内壳;131、内主面壳;132、定位板部;133、卡接板部;1331、卡接口;134、延伸板部;135、凸柱;1351、定位槽;14、操作手柄;
2、前腿支架;21、前腿骨架;211、固定架;212、锁轴;213、限位片;2131、止挡口;2132、壳固定部;22、前腿主壳;221、过渡部;222、第一翻折边;223、限位板部;224、定位凸柱;225、第一连接柱;226、第二连接柱;227、第三连接柱;228、进线口;229、定位凸筋;23、前腿辅壳;231、安装板部;24、遮挡板;25、避让口;
3、扶手转轴结构;31、扶手转动轴;311、限位挡环;32、前腿轴套;33、扶手轴套;331、轴承槽;34、扶手轴承;35、锁紧螺钉;36、锁紧垫片;
4、座椅转轴结构;41、座椅连接轴;42、座椅轴套;421、半轴套;4211、轴套部;4211a、定位凸起;4111b、定位缺口;4212、连接板部;43、座椅衬套;431、半衬套;4311、衬套部;4312、凸缘部;4313、挡缘部;4314、凹槽;44、限位凸部;
5、前轮连接架;51、骨架固定部;511、抵接板部;512、转接块部;513、插接槽;52、套筒部;521、轴承安装槽;53、壳连接部;531、连接通孔;54、挂接部;541、挂接孔; 542、限位斜面;
6、脚踏架;61、脚踏骨架;62、脚踏外壳;621、第二翻折边;63、脚踏安装板;
7、加强件;9、连接导线;91、第一固定段;92、第二固定段;93、活动段;94、第一导线固定位;95、第二导线固定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轮椅,其具有折叠和展开两种状态,当轮椅处于展开状态时,轮椅使用者可以将轮椅作为代步工具或康复辅助工具进行正常使用;当轮椅处于折叠状态时,方便轮椅使用者或其他辅助人员对轮椅进行搬运和收纳,节省轮椅的占地空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轮椅主要包括轮椅支架、前轮30、后轮、驱动组件和控制组件。其中,轮椅支架包括座椅支架20、靠背支架、后轮支架及集成设置的前腿支架总成10,前腿支架总成10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前腿总架,座椅支架20的前端通过座椅转轴结构4转动连接于两个前腿总架之间,前腿总架的上端连接扶手,前腿总架的下端与前轮30连接,两个前腿总架的下端之间连接有脚踏架6,脚踏架6用于安装脚踏。靠背支架的下端与座椅支架20的后部转动连接;后轮支架的上端与座椅支架20的后部转动连接,后轮支架的下端连接有后轮。
如图2-4所示,座椅转轴结构4包括水平设置的座椅连接轴41,座椅连接轴4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腿总架连接。座椅转轴结构4还包括连接于座椅支架20下侧的座椅轴套42,座椅轴套42包括扣合连接的两个半轴套421,两个半轴套421扣合后形成有供座椅连接轴41穿过的轴穿孔,其中一个半轴套421与座椅支架20固定连接。
该种座椅转轴结构4的设置,由于座椅连接轴41采用长轴结构,且两端分别与两个前腿总架连接,能够提高座椅转轴结构4的结构强度,且能保证座椅支架20的安装可靠性,提高轮椅的使用寿命和承载能力,能够避免采用分段式的两个短的座椅转轴结构4连接座椅支架20导致的两个座椅转轴结构4的高度一致性难以保证的问题。同时,采用两个半轴套421套装座椅连接轴41,能够降低加工制造成本,提高座椅支架20的安装便利性。
优选地,座椅连接轴41为空心圆管结构,加工成本低,且能够在减轻重量的同时保证强度。在他实施例中,座椅连接轴41也可以为实心管状结构。
优选地两个半轴套421上下扣合设置,提高半轴套421与座椅支架20的连接便利性。半轴套421优选与座椅支架20焊接连接,以提高连接强度,保证结构可靠性。两个半轴套421采用螺纹连接件连接,以在保证连接稳定性的同时,提高拆装便利性。
为方便两个半轴套421的连接,每个半轴套421均包括呈半圆弧形的轴套部4211,每个轴套部4211的两侧边均向外延伸有连接板部4212,两个半轴套421的连接板部4212相对贴合设置且可拆卸连接,两个轴套部4211合围形成轴穿孔。与座椅支架20连接的半轴套421 的连接板部4212上开设有螺纹孔,另一个半轴套421上的连接板部4212上开设有通孔,两个半轴套421通过穿设于通孔和螺纹孔中的螺纹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其中一半轴套421的连接板部4212沿对应轴套部4211的周向外凸于轴套部4211,轴套部4211与对应侧的连接板部4212之间形成有定位缺口4111b;另一半轴套421的轴套部4211沿轴套部4211的周向外凸于对应的连接板部4212,轴套部4211外凸于连接板部4212 的部分形成定位凸起4211a,定位凸起4211a插入定位缺口4111b中并与定位缺口4111b的侧壁贴合,能够实现两个半轴套421的扣合连接定位。
进一步,座椅轴套42内穿设有座椅衬套43,座椅衬套43与座椅轴套42和座椅连接轴 41中的一个相对固定,座椅衬套43与座椅轴套42和座椅连接轴41中的另一个转动连接,座椅衬套43由耐磨材料制成。通过设置座椅衬套43,能够提高座椅转轴结构4的耐磨性能,从而提高使用寿命。优选地,座椅衬套43可采用耐磨且具有自润滑性的塑胶材质,以提高承力能力和耐磨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座椅衬套43与座椅轴套42过盈配合,座椅连接轴41穿设于座椅衬套 43内且与座椅衬套43间隙配合。为方便安装,座椅衬套43包括两个扣合连接的半衬套431,每个半衬套431均能套入一半轴套421的内侧。
为提高每个半衬套431与对应半轴套421的安装定位,每个半衬套431均包括弧形的衬套部4311,每个衬套部4311的两侧边均沿向外凸设有凸缘部4312,凸缘部4312的一侧面与对应的轴套部4211的侧面抵接,凸缘部4312的另一相对侧与另一半衬套431的凸缘部4312 抵接。凸缘部4312的设置,在能够实现半衬套431与半轴套421的定位的同时,防止座椅衬套43相对座椅轴套42转动。当座椅转轴结构4安装到位时,两个半衬套431的凸缘部4312 夹设在两个半轴套421的轴套部4211之间。
为避免座椅衬套43相对座椅轴套42产生轴向窜动,每个衬套部4311的两端均沿径向外凸有挡缘部4313,挡缘部4313的外径大于衬套部4311的外径,且挡缘部4313位于座椅轴套42的外部并与座椅轴套42的对应端面抵接,即座椅轴套42夹设于两个挡缘部4313之间。
优选地,每个衬套部4311的内侧均沿其周向开设有凹槽4314,凹槽4314沿衬套部4311 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4314的设置,能够减小衬套部4311与座椅连接轴41的接触面积,减小座椅支架20绕座椅连接轴41转动时的摩擦阻力,降低噪音,提高折叠与展开顺畅性。
在本实施例中,座椅支架20的下侧面设置有两个座椅轴套42,以方便将两个座椅衬套 43连接于座椅支架20的骨架上,提高连接便利性,保证结构强度,且能减小单个座椅衬套 43和单个座椅轴套42的长度。为防止座椅支架20沿座椅连接轴41的轴向窜动,座椅连接轴41的外表面凸设有限位凸部44,限位凸部44沿座椅连接轴41的轴向间隔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凸部44均位于两个座椅轴套42之间,且每个座椅衬套43朝向另一座椅衬套43的端面与限位凸部44抵接进行轴向限位。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限位凸部44也可以均位于两个座椅轴套42的外侧,且每个座椅衬套43远离另一座椅衬套43的端面与限位凸部44抵接以进行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部44为一体成型于座椅连接轴41上的限位环,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凸部44也可以与座椅连接轴41可拆卸连接或焊接连接,或者限位凸部44也可以为块状或者弧状结构,本实用新型对限位凸部44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
为方面座椅轴套42与座椅支架20的连接,座椅支架20的底部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弧形安装槽,弧形安装槽的直径与轴套部4211的外径相等,对应半轴套421的轴套部4211装入弧形安装槽中并与弧形安装槽的槽底焊接,半轴套421的连接板部4212的上端面与座椅支架20的下表面贴合并焊接。
如图1和5所示,每个前腿总架均包括转动连接的前腿支架2和扶手支架1,扶手支架 1位于前腿支架2的外侧且下端与前腿支架2的下端转动连接,前腿支架2的上端连接有上述的座椅连接轴41,扶手支架1的上端高于前腿支架2的上端,且扶手支架1的上端连接扶手。
前腿支架2包括前腿骨架21和覆设于前腿骨架21内侧的前腿内壳,前腿内壳与前腿骨架21通过从前腿骨架21外侧锁附的螺纹件连接,从而避免螺纹件外露于前腿内壳,提高前腿总架和轮椅的外形美观性。
前腿骨架21包括固定架211,固定架211为前腿骨架21的主要支撑结构。固定架211呈竖直设置的扁方管结构,扁方管结构的较大侧面与座椅连接轴41垂直连接,该种固定架211的结构设置,在提高结构强度的同时,能够减轻固定架211的整体重量,同时方便固定架211与座椅连接轴41及扶手支架1的连接。优选地,扁方管结构上端贯通开设有轴插孔,座椅连接轴41的两端过盈插入轴插孔中。在其他实施例中,座椅连接轴41也可以与固定架 211焊接连接。
如图7所示,前腿内壳包括拼接设置的前腿主壳22和前腿辅壳23,前腿主壳22形成前腿支架2的主要外观面,前腿主壳22对应座椅连接轴21的位置开设有缺口,前腿辅壳23设置于缺口中并与前腿主壳22合围形成供座椅连接轴21穿过的避让口25。该种设置,能够在保证前腿支架总成10的外形完整性和美观性的基础上,提高前腿支架2与座椅连接轴41的安装便利性。
在本实施例中,前腿主壳22与前腿骨架21螺纹连接,前腿辅壳23与前腿主壳22螺纹连接。具体地,前腿主壳22的内侧面凸设有第一连接柱225,第一连接柱225开设有第一螺纹孔,前腿骨架2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前腿主壳22与前腿骨架21通过穿设于第一螺纹孔和第一通孔中的第一螺纹连接件连接。由此,可以避免第一螺纹连接件外露于前腿主壳22 的外观面,提高外形美观性。
前腿主壳2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固定架211的宽度,以使前腿主壳22在宽度方向上能够包裹前腿骨架2的所有结构。为提高前腿主壳22的连接便利性和可靠性,固定架211 的外侧连接有限位片213,限位片213沿轮椅前后方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壳固定部2132,两个壳固定部2132分别外凸于固定架211沿前后方向的相对两侧,两个壳固定部2132上均开设有上述的第一螺纹孔,由此可以增加两个第一螺纹孔之间的间距,分散前腿主壳22的连接点的位置以提高前腿主壳22的连接可靠性,且能够降低对固定架211的加工和组装难度,同时,可以通过控制限位片213上的第一螺纹孔的位置,控制与前腿主壳22的连接位置。
前腿主壳22的内侧面凸设有第二连接柱226,第二连接柱226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前腿辅壳23的内侧设置有安装板部231,安装板部231与第二连接柱226一一对应设置,且安装板部231延伸至第二连接柱226远离前腿辅壳23外观面的一侧,安装板部23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安装板部231与第二连接柱226通过穿设于第二连接柱226与安装板部231上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为增强前腿主壳22的整体结构强度,减小前腿主壳22的变形,前腿主壳22 的内表面凸设有若个加强筋。在本实施例中,若干加强筋呈纵横交错分布,且优选地,每个第一连接柱225上的四周均连接有加强筋,以保证第一连接柱225的结构强度。
如图1、图3及图7可知,脚踏架6包括脚踏骨架61和覆设于脚踏骨架61上方的脚踏外壳62。脚踏骨架61呈开口朝向座椅连接轴41的扩口U字形结构,脚踏骨架6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架213的下端连接。该种脚踏架6的结构设置,能够减小固定架211的长度的同时,降低脚踏连接位置,方便脚踏的设置。优选地,脚踏架6由杆状结构一体弯折成型,加工方便。为方便脚踏的连接,脚踏架6还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脚踏安装板63,脚踏安装板63沿脚踏骨架6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安装于脚踏骨架61的下侧,脚踏安装于两个脚踏安装板63之间。
如图7和8所示,脚踏外壳62呈两端粗中间细的结构,以在减小脚踏外壳62中间部分的宽度的同时,保证脚踏外壳62两端与前腿主壳22的对接可靠性和美观性。进一步地,为方便脚踏外壳62与前腿主壳22的对接,前腿主壳22的下端朝向脚踏外壳62的方向翻折形成有过渡部221,过渡部221与前腿主壳22的主体部分采用圆弧过渡连接,过渡部221的末端向下翻折形成有第一翻折边222。脚踏外壳62朝向过渡部221的末端向下翻折形成有第二翻折边621,第一翻折边222与第二翻折边621平行且正对设置,以减小脚踏外壳62与前腿主壳22的对接缝隙,提高对接可靠性和美观性。
更进一步地,第一翻折边222和第二翻折边621中的一个设置有定位凸柱224,另一个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凸柱224能够插入定位孔中,实现前腿主壳22与脚踏外壳62的拼接定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翻折边222上设置有定位凸柱224,第二翻折边621上设置有定位孔。优选地,定位凸柱224沿第一翻折边22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
进一步地,第一翻折边222的下侧边缘沿朝向脚踏外壳62的方向弯折形成有限位板部 223,限位板部223水平设置,且与第二翻折边621的下端面抵接以限制脚踏外壳62与前腿主壳22的上下相对位置,进一步地提高前腿主壳22与脚踏外壳62的对接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脚踏外壳62与脚踏骨架61采用螺纹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具体地,脚踏外壳62贯通开设有沉头槽,沉头槽的槽底开设有第三通孔,脚踏架骨架61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脚踏外壳62与脚踏骨架61通过穿设于第三通孔和第三螺纹孔中的第三螺纹连接件连接,且第三螺纹连接件的头部位于沉头槽中。
如图9-11,为方便前腿总架与前轮30的连接,固定架211的下端连接有前轮连接架5。前轮连接架5位于前腿主壳21背离另一前腿支架2的一侧,前轮连接架5包括一体成型的套筒部52、骨架固定部51及壳连接部53,套筒部52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安装槽521,骨架固定部51与固定架211连接,壳连接部53与前腿主壳22连接。通过设置一体成型的前轮连接架5连接前腿主壳22、固定架211及前轮30,能够提高前腿支架总成10的组装便利性,且可以提高前轮连接架5的加工便利性,实现模块化设计和加工。优选地,前轮连接架5由铝型材加工成型,以减轻前轮连接架5的整体重量。
骨架固定部51优选与固定架211焊接连接,以提高前轮连接架5的设置稳定性。为方便连接,骨架固定部51包括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抵接板部511,两个所述抵接板部511之间形成供所述固定架211插入的插接槽513,插接槽513的槽口背离套筒部52,且两个抵接板部511的内侧面能够分别与固定架211的左右两侧面抵接。抵接板部511的设置,可以提高前轮连接架5与固定架211的连接可靠性和安装位置准确性,且方便焊接。
为提高骨架固定部51的结构强度,骨架固定部51还包括转接块部512,转接块部512 连接于套筒部52和抵接板部511之间。转接块部包括呈V字形相连设置的套筒连接部和板连接部,套筒连接部沿套筒部521的径向方向延伸,板连接部沿与抵接板部511平行的方向延伸,板连接部与套筒连接部圆弧过渡连接,且夹角大于90°。该种转接块部512的结构设置,能够提高前轮连接架5的加工成型便利性。优选地,套筒连接部为实心结构,板连接部为竖向贯通的空心结构,以在保证转接块部512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减轻前轮连接架5的重量。
壳连接部53与骨架固定部51分别位于套筒部52的相对两侧,以增强前轮连接架5的受力平衡性。优选地,壳连接部53呈板状结构,且壳连接部53与套筒部52的外侧壁连接并沿套筒部52的径向向后延伸至前腿主壳22的后侧边缘附近。壳连接部53优选与抵接板部511平行。
壳连接部53与前腿主壳22螺纹连接,具体地,壳连接部53上开设有连接通孔531,前腿主壳22对应连接通孔531的位置凸设有第一连接柱225,第一连接柱225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壳连接部53与前腿主壳22通过穿设于第一螺纹孔和连接通孔531上的螺纹件连接。通过在前轮连接架5上设置壳连接部53,能够提供前腿主壳22底部的连接点,且增加该连接点与限位片213上的连接点之间的间距,提高前腿主壳22的连接稳定性。
前轮30包括前轮本体301、前轮支架303及竖直设置的前轮安装轴302,前轮支架303 的上端与前轮安装轴302的下端连接,前轮本体301夹设于前轮支架303中并与前轮支架303 转动连接。前轮安装轴302穿设于套筒部52的中心通孔中,且前轮安装轴302上沿轴向间隔套设有两个前轮轴承304,两个前轮轴承304分别安装于套筒部52的两个轴承安装槽521 中,前轮轴承304的外圈与轴承安装槽521的内侧壁过盈配合,前轮轴承304的内圈与前轮安装轴302过盈配合。该种设置,可以使前轮30绕竖直轴线转动,提高轮椅的转向便利性。
为提高前轮连接架5的设置稳定性,前轮连接架5与脚踏架骨架61之间还连接有加强件7。优选地,加强件7为杆状结构,且加强件7的一端与前轮连接架5焊接,加强件7的另一端与脚踏骨架61焊接。加强件7与前轮连接架5的连接点位于套筒部52与抵接板部511 之间,以提高前轮连接架5的受力平衡性。
如图5及图12-15所示,扶手支架1包括扶手骨架11、覆设于扶手骨架11外侧的扶手外壳12及覆设于扶手骨架11内侧上部的扶手内壳13。扶手骨架11包括扶手主架111,扶手主架111位于前腿骨架21的外侧,且扶手主架111的下端与固定架211的下端通过扶手转轴结构3转动连接,扶手主架111的上端与扶手连接。扶手骨架11的上部包覆于扶手外壳12 和扶手内壳13之间,扶手骨架11的下部位于扶手外壳12和前腿内壳之间。
扶手转轴结构3包括扶手转动轴31,扶手转动轴31水平设置且与座椅连接轴41平行。固定架211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扶手主架111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扶手转动轴31的第一端穿设于第一轴孔中,第二端穿设于第二轴孔中,且扶手转动轴31与扶手主架111和固定架211 中的一个转动连接,与另一个相对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扶手转动轴31的第一端固定穿设于第一轴孔中,第二端转动穿设于第二轴孔中。为提高扶手转动轴31与固定架211的固定连接便利性,第一轴孔内过盈插设有前腿轴套32,扶手转动轴31的第一端开设有螺纹连接孔,扶手转动轴31的第一端穿设于前腿轴套32中,且扶手转动轴31与前腿轴套32通过锁紧垫片36和锁紧螺钉35锁紧,锁紧垫片36的外径大于前腿轴套32的中心通孔的直径。
第二轴孔内过盈插设有扶手轴套33,扶手转动轴31的第二端套设有扶手轴承34,扶手轴承34的内圈与扶手转动轴31过盈配合,扶手转动轴31的外圈与扶手轴套33过盈配合,由此提高扶手骨架11相对固定架211的转动顺畅性。为方便扶手轴承34的安装,扶手轴套 33的两端均设置有轴承槽331,扶手转动轴31上套设有两个扶手轴承34,两个扶手轴承34 的外圈分别与对应的轴承槽331的槽壁过盈配合。
优选地,扶手轴套33的两端分别外露于扶手主架111的相对两侧,以方便扶手轴承34 的安装。为避免扶手轴承34发生轴向窜动,扶手转动轴31上设置有限位挡环311,限位挡环311位于扶手主架111和固定架211之间,且限位挡环311的两端端面分别与前腿轴套32的端面及位于内侧的扶手轴承34的端面抵接。
进一步地,扶手转动轴31的第二端端面上开设有螺纹孔,扶手转动轴31与外侧的扶手轴承34的内圈通过锁紧垫片36及穿设于螺纹孔中的锁紧螺钉35锁紧。即,位于内侧的扶手轴承34限位于限位挡环311及轴承槽331的槽底之间,位于外侧的扶手轴承34限位于轴承槽331的槽底与对应侧的锁紧垫片36之间。
为保证轮椅在展开状态时,扶手支架1的结构稳定性,扶手骨架11和前腿骨架21之间还设置有锁定扶手骨架11与前腿骨架21相对位置的锁结构。具体地,锁结构包括锁片112和锁轴212,锁片112上开设有锁槽1121,固定架211和扶手主架111中的一个与锁片112 转动连接,固定架211及扶手主架111中的另一个与锁轴212固定连接,锁片112上设置有导向面1122。锁结构被配置为:当扶手主架111由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锁轴212能沿导向面1122自动滑入至锁槽1121中以锁合固定架211和扶手主架111,且当扶手主架111 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能通过转动锁片112使锁轴212脱离锁槽1121以解锁固定架211及扶手主架111。
上述锁结构的设置,在扶手支架1由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锁轴212能够顺着锁片112的导向面1122自动滑入至锁槽1121中,实现扶手支架1和固定架211的自动锁合,不需要对锁片112进行转动操作,提高扶手支架1展开操作的便利性,从而提高轮椅折叠操作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例中,锁片112通过锁片转轴113与扶手主架111转动连接,锁片转轴113的轴线与扶手转动轴31的轴线平行,锁轴212设置于固定架211上。锁片112具有伸出扶手骨架11后侧的把手部1125,把手部1125外露于扶手外壳12的外部,操作人员通过把手部 1125转动锁片112,实现锁片112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的切换。同时,将把手部1125 设置在扶手骨架11的后侧,更加符合操作习惯,且能够避免把手部1125向前外凸对使用者或者外界物体产生碰撞或刮碰,避免误操作。优选地,为提高操作舒适性,把手部1125上包覆有操作手柄14,操作手柄14采用橡胶或者硅胶等材质制成。
锁片112具有锁舌部,锁舌部上开设有上述的锁槽1121,锁舌部和把手部1125分别位于锁片转轴113的相对两侧,且锁槽1121开口朝上设置。即,当锁片112处于锁定位置时,向上抬动把手部1125,使锁槽1121相对锁轴212向下运动,从而使锁轴212从锁槽1121的槽口脱离,即锁轴212与锁片112解锁,此时,扶手骨架11可以相对前腿支架2转动折叠。
锁轴212包括能够进入锁槽1121中的锁定部,锁定部呈圆柱状结构,锁槽1121呈开口向上的U型槽,且U型槽底部圆弧对应的直径等于锁定部的直径。将锁槽1121设置成U型槽的结构形式,能够保证锁轴212进入锁槽1121轴后,锁片112不会相对锁轴212产生前后晃动,提高锁定可靠性,从而使轮椅在展开状态时,扶手骨架11不会产生前后晃动,从而提高在轮椅展开状态时扶手骨架11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锁定部与锁槽1121配合形成限制扶手主架111在锁定状态时相对固定架 211沿第二方向运动的第二限位结构,其中,第二方向与锁片转轴113的转动轴线垂直且水平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现有其他结构作为第二限位结构。
为保证锁片112与锁轴212解锁的过程中,锁轴212顺利脱出锁槽1121,锁槽1121的槽口处连通有扩口槽1123,扩口槽1123的槽宽从锁槽1121的槽口向外逐渐增大,且扩口槽1123的槽口沿背离座椅支架20的方向倾斜向上。即当向上扳动把手部1125时,扩口槽1123随锁舌部向下转动,能够使扩口槽1123的槽口超前设置,此时,向后拉动扶手骨架11,即可使锁片112相对锁轴212向后运动,即锁轴212从锁槽1121和扩口槽1123中脱离。
更为优选地,锁槽1121靠近座椅的一侧槽壁向上倾斜延伸有第一限位面,锁槽1121远离座椅支架20的一侧槽壁连接有第二限位面,当锁片112处于锁定位置时,第一限位面由下至上倾斜向前延伸,第二限位面大致呈水平设置,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之间形成上述的扩口槽1123。
导向面1122的一端与第二限位面远离锁槽1121槽壁的一端连接,在锁定状态时,导向面1122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一限位面的方向向前向下倾斜延伸。
为保证锁片112在锁定位置时的稳定性及使锁片112由解锁位置回复至锁定位置,扶手骨架11上还设置有锁片复位件114,锁片复位件114用于向锁片112提供回复或维持至锁定位置的弹性力。在本实施例中,锁片复位件114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扶手主架111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锁片112连接,且当锁片112处于锁定位置时,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当锁片 112处于非锁定位置时,弹簧处于伸出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锁片复位件114可以在锁片 112处于非锁定位置时处于压缩状态,或锁片复位件114也可以采用扭簧。
为实现锁片复位件114的连接,扶手主架111的内侧面设置有弹簧挂轴,锁片112上设置有弧形的钩槽部1126,锁片复位件114的两端具有挂钩,其一端的挂钩挂接于弹簧挂轴上,另一端的挂钩挂接于钩槽部1126上。
优选地,锁轴212与锁片112均由金属材质制成,且锁结构被配置为:当锁轴212与导向面1122接触时,锁轴212抵压锁片112以使锁片112相对锁定位置转动,以使当锁轴212从导向面1122滑入锁槽1121的瞬间,锁片112在锁片复位件114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瞬间复位并与锁轴212碰撞产生金属撞击声。锁片112与锁轴212撞击产生的金属撞击声可以作为锁片112与锁轴212锁定的提示音,方便操作人员对锁定状态进行更好地判断。
为避免锁片112转动角度过大对其他结构造成干涉,扶手主架111上还设置有锁片转动限位结构,锁片转动限位结构用于限定锁片112的转动角度范围。在本实施例中,锁片转动限位结构包括开设在锁片112上的弧形限位孔1124以及滑动设置于弧形限位孔1124中的第一限位轴115,第一限位轴115凸设于扶手主架111的内侧,弧形限位孔1124对应的圆心位于锁片转轴113的轴线上,通过设置弧形限位孔1124对应的圆心角的大小,即可限定锁片112转动的角度范围。在锁片112上设置弧形限位孔1124能够方便加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扶手主架111上设置弧形限位孔,在锁片112上凸设第一限位轴,或锁片转动限位结构还可以采用现有其他能够实现转动限位的结构。
进一步地,为避免扶手骨架11在处于展开状态时产生左右晃动,扶手骨架11还包括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扶手主架111处于锁定状态时相对固定架211沿第一方向运动,第一方向与扶手主架111的转动轴线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扶手主架111内侧的第二限位轴116和固定在固定架211上的限位片213,第二限位轴116上设置有环形的限位环槽1163,限位片213与扶手转动轴31垂直。在扶手骨架11处于展开状态时,限位片213能够部分卡入限位环槽1163 中,且限位片213的相对两面分别与限位环槽1163的相对两侧槽壁抵接,由此可以防止第二限位轴116相对限位片213沿垂直于限位片213的方向晃动,即防止扶手骨架11左右晃动。且通过将限位结构设置于限位片213上,能够提高结构的紧凑性。
第二限位轴116包括轴本体1161和沿轴本体1161轴向间隔凸设的两个止挡部1162,两个止挡部1162之间形成上述的限位环槽1163。该种第二限位轴116的设置,能够在减小轴本体1161的外径的同时,增加限位片213插入限位槽的深度,提高限位可靠性。优选地,止挡部1162呈与轴本体1161同轴设置的圆锥台结构,圆锥台结构的小端靠近另一止挡部 1162设置,且小端外径大于轴本体1161的外径。该种设置,可以使两个圆锥台结构的小端端面之间形成上述的限位环槽1163大端与小端之间的圆锥面形成能够实现限位片213卡入限位环槽1163导向的导向斜面。
限位片213上设置有止挡口2131,止挡口2131的周缘能够卡入限位环槽1163中,且止挡口2131与第二限位轴116的配合能限制第二限位轴116继续相对限位片213移动。进一步地,为防止限位片213和第二限位轴116的设置干扰扶手骨架11的展开和折叠操作,限位片213的后侧设置有上述的止挡口2131,且止挡口2131的开口朝口设置。
进一步地,止挡口2131为开口朝后的圆弧结构,圆弧结构对应的直径与限位环槽1163 槽底直径相同。为提高限位片213卡入限位环槽1163的顺畅性,止挡口2131的后侧连通有导向口,导向口呈由止挡口2131向后扩口的扩口状结构,以为第二限位轴116进入止挡口 2131进行导向。
为减缓扶手支架1折叠时的冲击,扶手骨架11还包括折叠缓冲件,折叠缓冲件用于向扶手主架111施加阻碍扶手骨架11向后翻转的力。在本实施例中,折叠缓冲件为扶手弹簧118,扶手弹簧118的一端与扶手主架111连接,扶手弹簧118的另一端相对前腿骨架21固定。当扶手骨架11处于折叠过程中或折叠状态时,扶手弹簧118处于拉长状态,且扶手弹簧118具有相对座椅支架20水平向前的弹性恢复力。扶手弹簧118的设置,一方面能够缓冲扶手骨架11折叠时的冲击,另一方面能够在扶手骨架11展开复位时,克服部分扶手骨架 11的重力。
在本实施例中,扶手弹簧118的一端挂接在前轮连接架5上。为方便扶手弹簧118的安装,前轮连接架5的转接块部512沿远离另一前轮连接架5的方向向外凸设有挂接部54,挂接部54上开设有挂接孔541。扶手弹簧118的端部设置有挂钩,挂钩挂接于挂接孔541中。
挂接部54优选与抵接板部511垂直,挂接孔541的中心线与抵接板部511平行,以更好地控制扶手弹簧118弹性恢复力的方向。挂接部54呈开口朝向转接块部512的U型结构,且构成U型结构的两侧边分别与转接块部512连接,挂接孔541贯通U型结构的一侧边。该种挂接部54的结构,可以在增强挂接部54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减轻挂接部54 的好整体重量,即减轻前轮连接架5的整体重量。
为提高结构紧凑性,所述前轮连接架5上设置有折叠限位结构,所述折叠限位结构用于限制扶手支架1相对前腿骨架21折叠时的最大翻转角度。优选地,挂接部54的下端设置有倾斜限位面542,倾斜限位面542沿远离座椅支架20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当扶手骨架11处于展开状态时,挂接部54位于扶手主架111的前侧,当扶手主架111向后翻转折叠时,扶手主架111的前侧面能够转动至与倾斜限位面542贴合,以限制扶手主架111继续向下翻转,即限定扶手骨架11折叠时的角度,避免扶手骨架11折叠时对其他结构造成干涉。该种折叠限位结构的设置,能够简化前轮连接架5的结构,提高前轮连接架5的加工便利性。
如图5和6所示,为提高扶手支架1和前腿支架总成10的外形美观性,扶手外壳12的下端与扶手骨架11插接,扶手外壳12的上部与扶手骨架11通过由扶手骨架11内侧锁附的螺纹件连接,扶手内壳13与扶手外壳12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避免在前腿主壳22的外观面上锁附螺丝连接扶手外壳12,能够在保证扶手外壳22与扶手内壳13的设置稳定性的同时,避免螺纹件外露于扶手外壳21的外观面,提高扶手支架1的外形美观性。
具体地,如图6及图16-图23所示,扶手外壳12包括外主面壳121,外主面壳121呈曲面造型,外主面壳121的下侧向内弯折形成有下折边122,下折边122的上表面凸设有插接部123。插接部123能够从固定架211的下端插入固定架211的中空腔内并与中空腔的左右两侧壁抵接实现左右限位。
优选地,插接部123包括竖直设置的插接柱部1231和凸设在插接柱部1231外周壁上的筋板部1232,筋板部1232至少于插接柱部123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且左右两侧的筋板部1232分别与中空腔的左右侧壁抵接。在本实施例中,筋板部1232沿插接柱部123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四个,即另两个筋板部1232位于插接柱部1231的前后两侧。
优选地,为保证插接部123顺畅插入中空腔中,筋板部1232的上端设置有导向斜面,为插接部123进入中空腔进行导向。更为优选地,插接部123沿轮椅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以提高定位可靠性。
进一步地,外主面壳121的内侧面凸设有限位凸起124,扶手骨架11包括限位板117,限位板117与扶手转动轴31垂直,限位板117上设置有开口朝下的卡口1171,限位凸起124 能够卡入卡口1171中,实现扶手骨架11与扶手外壳12安装的前后限位和定位。且优选地,为了保证限位凸起124能够顺畅地进入卡口1171中,卡口1171呈由上至下宽度逐渐增大的扩口状结构,以为限位凸起124进入卡口1171中进行导向,且卡口1171的上侧边缘形状与限位凸起124上表面的形状相适配,以防止限位凸起124卡入到位后产生晃动。
优选地,限位凸起124包括开口朝下的圆弧部1241,卡口1171的上侧边缘呈圆弧状结构并与圆弧部1241的弧度适配,以使圆弧部1241弧形外表面能够与卡口1171上侧边缘贴合。
为进一步地提高限位板117与限位凸起124的配合限位效果,圆弧部1241的上表面凸设有凸环部1242,凸环部1242沿圆弧部1241的轴向间隔设置有两个,两个凸环部1242之间形成有限位卡槽1243,卡口1171的上侧边缘能够卡入限位卡槽1143中,且两个凸环部1242的内侧面分别与限位片213的相对两面抵接,从而避免扶手外壳12相对前腿支架2产生左右晃动。
优选地,限位板117连接于固定架211的外侧,且限位板117的后端与固定架211可拆卸连接,限位板117的前端相对固定架211向前延伸,卡口1171开设于限位板117的前端。该种设置,能够增大限位凸起124与插接部123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限位稳定性。优选地,限位板117上开设有减重孔,以减轻限位板117的重量。
为方便扶手外壳22与扶手骨架21的连接,外主面壳121的内侧面凸设有安装柱,安装柱上开设有螺纹孔,扶手骨架11上设置通孔,扶手外壳12与扶手骨架11通过穿设于螺纹孔和通孔中的螺纹件连接。该种设置,可以从扶手外壳12的内侧锁附螺纹连接件,避免螺纹件外露于扶手外壳12的外观面。
优选地,扶手骨架11包括外壳固定板119,外壳固定板119与扶手主架111可拆卸连接,且外壳固定板119与扶手转动轴31的轴向垂直。且优选地,外壳固定板119的前端凸出扶手主架111的前侧。外壳固定板119的前端沿高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两个通孔,扶手主架111上开设有一通孔,该种设置,能够增大三个螺纹孔之间的间距,且能够使三个通孔呈三角分布,分散扶手骨架11与扶手外壳12三个连接点的位置,提高扶手外壳12与扶手骨架11的连接稳定性和可靠性。
对扶手外壳12进行安装时,将扶手外壳12由下至上进行插入式安装,先将插接部123 插入中空腔中进行安装左右限位,再通过向上插入过程中限位凸起124与限位板117的配合实现上下安装定位和前后安装限位,最后通过螺纹件锁附扶手外壳12和扶手主架111实现扶手外壳12的安装固定。
扶手内壳13的前后两侧分别与扶手外壳12的前后两侧扣合,以提高外形美观性。具体地,扶手内壳13包括内主面壳131,内主面壳131的左右两侧边缘沿朝向外主面壳121的方向凸设有定位板部132,外主面壳121的左右两侧向内弯折形成有侧折边125,定位板部132 插入侧折边125的内侧并与侧折边125的内侧面贴合,以实现扶手外壳12与扶手内壳13安装的前后限位,侧折边125的末端与内主面壳131的内表面贴合,以实现扶手外壳12与扶手内壳13安装的左右限位。
进一步地,侧折边125的端面沿朝向扶手内壳13的方向凸设有定位凸台127,内主面壳 131的下端面与定位凸台127的上端面抵接,以实现扶手外壳12与扶手内壳13安装的上下定位。更为优选地,内主面壳131下端两侧均向下延伸有延伸板部134,延伸板部134伸入定位凸台127与外主面壳121之间,且延伸板部134与定位凸台127朝向外主面壳121的一侧面抵接,以限制扶手内壳13沿远离扶手外壳12的方向向内运动。
进一步地,扶手内壳13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对应侧的侧折边125卡接,以提高扶手内壳 13与扶手外壳12的安装可靠性,且减少锁附螺钉的个数。具体地,内主面壳131内表面的左右两侧沿朝向外主面壳121的方向延伸有卡接板部133,卡接板部133上沿前后方向贯通开设有卡接口1331。侧折边125上凸设有卡扣128,卡扣128能够卡入卡接口1331中,实现扶手内壳13与扶手外壳12的卡接,且当卡扣128卡入卡接口1331中时,卡接板部133 与侧折边125的内表面贴合。
为保证卡接板部133顺畅地插入侧折边125的内侧,卡接板部133的自由端开设有倾斜的倒角,以为卡接板部133插入侧折边125的内侧提供导向。为保证卡扣128顺畅地卡入卡接口1331中,卡扣128远离外主面壳121的一侧形成有相对侧折边125内表面倾斜的导向斜面,导向斜面沿远离侧折边125的方向向靠近外主面壳121的方向倾斜,卡扣128朝向外主面壳121的一侧面形成限位面,限位面与卡接口1331远离主内壳体的一侧侧壁抵接。卡扣128及卡接口1331的设置可以参考现有卡扣结构的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为提高卡接稳定性,优选地,扶手内壳13左右两侧均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接板部133。在本实施例中,扶手内壳13左右两侧均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三个卡接板部 133。
进一步地,内主面壳131的内表面凸设有若干个凸柱135,内主面壳131的外表面对应凸柱135开设有延伸至凸柱135的沉头槽,沉头槽的槽底开设有通孔。外主面壳121的内表面凸设有安装柱,安装柱上开设有螺纹孔,外主面壳121和内主面壳131通过穿设于螺纹孔和通孔中的螺纹件连接,且螺纹件的头部位于沉头槽中。优选地,凸柱135的端面上开设有定位槽1351,定位槽1351的内径等于安装柱的外径,安装柱能够插入定位槽1351中,实现连接定位。
在本实施例中,凸柱135设置有两个,两个凸柱135分别分别内主面壳131的两个对角处,以在提高连接可靠性的同时,减少凸柱135的个数,即减少能够外露于扶手内壳13的沉头槽的个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腿主壳22的顶端轮廓呈上凸的曲线轮廓,扶手内壳13的下端轮廓与前腿主壳22的顶端轮廓适配,以使前腿支架总成10组装完毕后的外形更加美观。更加优选地,当扶手支架1处于折叠状态时,扶手内壳13的下端轮廓内藏于前腿主壳22的内侧,减小组装后的间隙,即扶手内壳13的底端周缘位于扶手外壳12与前腿主壳22之间。
如图22所示,当扶手支架1折叠时,由于扶手内壳13相对前腿主壳22翻转,为避免折叠时前腿主壳22外侧的前腿骨架21外露于前腿支架2,前腿骨架21的外侧还连接有遮挡板24,且遮挡板24被配置为:当扶手骨架11处于展开状态时,遮挡板24内藏于前腿内壳和扶手外壳12之间,当扶手骨架11处于折叠状态时,遮挡板24遮挡前腿内壳内部因前腿骨架21折叠而外露的部分结构。
由于前腿支架2折叠时向后翻转,优选地,遮挡板24连接于前腿支架2的前侧上部,遮挡板24的前侧向下延伸至前腿内壳的高度中心附近。优选地,,遮挡板24具有能够外露于扶手外壳12的外露边缘段,外露边缘段位于前腿内壳的内侧,且外露边缘段的轮廓与前腿内壳的轮廓适配,以提高前腿主壳22与遮挡板24组装后的外形美观性。更为优选地,遮挡板24的前侧和上侧边缘位于前腿主壳22的边缘的内侧,由此可以在外观上,使遮挡板24 的边缘被前腿主壳22包覆,进一步提高外形美观性。
结合图7和图9所示,遮挡板24与前腿内壳螺纹连接。具体地,前腿主壳22和前腿辅壳23的内表面凸设有第三连接柱227,第三连接柱227上开设有螺纹孔,遮挡板24上开设有通孔,前腿内壳与遮挡板24通过穿设于螺纹孔和通孔中的连接件连接。优选地,通孔为沉头孔。更为优选地,遮挡板24上连接有三个螺纹件,三个螺纹件分别位于遮挡板24的前侧下部、前侧上部及后侧上部,以在提高遮挡板24的连接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所需螺纹件的个数。
为提高遮挡板24的安装可靠性,前腿内壳的内表面凸设有定位凸筋229,遮挡板24朝向前腿内壳的一面与定位凸筋229抵接。
可以理解的是,遮挡板24的具体形状、大小及覆盖范围因根据前腿支架2折叠后外露于前腿支架2前侧上方的区域进行具体设置。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扶手内部设置有电气件,电器件与位于座椅支架 20后侧的控制装置通过连接导线9电性连接,为了提高扶手的走线美观性,前腿内壳上设置有进线口228,扶手支架1的上端设置有出线口,连接控制装置的连接导线9从进线口228 穿入前腿总架内部并从出线口穿出至扶手内部,以隐藏至少部分连接导线9,提高外形美观性。
具体地,扶手支架1沿其延伸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导线固定位94,连接导线9被配置为从进线口228穿入前腿总架内部,并由下至上依次经过若个第一导线固定位94后从出线口穿出前腿总架,连接导线9在第一导线固定位94处相对扶手支架1固定,且位于进线口 228和最下侧的第一导线固定位94之间的部分连接导线9弯折设置。
该种连接导线9的走线方式的设置,可以使位于最下侧的第一导线固定位94与出线口之间的部分连接导线9相对扶手支架1固定,从而避免连接导线9在扶手支架1折叠或展开时发生缠绕,提高连接导线9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前腿支架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导线固定位95,连接导线9在第二导线固定位95处相对前腿支架2固定,连接于第二导线固定位95和最下侧的第一导线固定位94之间的连接导线 9部分弯曲设置。
第二导线固定位95和第一导线固定位94的设置,使位于前腿总架内部的连接导线9被分为位于进线口228和第二导线固定位95之间的第二固定段92、位于第二导线固定位95与最下侧的第一导线固定位94之间的活动段93及位于最下侧的第二导线固定位94与出线口之间的第一固定段91,第一固定段91相对扶手支架1固定,第二固定段92相对前腿支架2固定,活动段93能够在扶手支架1折叠或展开过程中活动。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走线规范性,避免发生连接导线缠绕。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段91贴设于扶手主架111的前侧面,即第一固定段91沿着扶手主架111的前侧面延伸,有利于避免第一固定段91在扶手支架1折叠或展开时产生晃动,避免连接导线9产生弯折和缠绕。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板117位于外壳固定板119的下方,限位板117上设置于扶手主架111的前侧设置有一第一导线固定位94,外壳固定板119上于扶手主架11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导线固定位94,三个第一导线固定位94优选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种设置,能够利用扶手支架1上原有结构设置第一导线固定位94,能够简化扶手支架1内部结构的设置。
第二固定段92位于前腿内壳和遮挡板24之间,以减少连接导线9缠绕的概率。由于遮挡板24位于扶手内壳13与前腿内壳之间,能够防止连接导线9产生缠绕,提高走线规整性。更为优选地,进线口228设置于前腿辅壳23上。
优选地,且当扶手支架1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二导线固定位95位于扶手主架111的前侧,且第二导线固定位95距离扶手主架111的距离大于第一导线固定位94距离扶手主架111 的距离,且连接于第二导线固定位95和位于最下侧的第一导线固定位94之间的活动段93 呈U型结构。该种设置,当前腿支架2折叠时,位于第二导线固定位95和最下侧的第一导线固定位94之间的活动段93可以展开,以避免连接导线9产生拉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固定位95设置于限位片213上,限位片213上的减重孔处形成上述的第二导线固定位,通过穿设扎线带的方式固定连接导线9。优选地,前腿内壳的内侧在第二导线固定位处凸设有安装柱,安装柱上安装有线夹,通过线夹固定连接导线9。
优选地,第一导线固定位94和/或第二导线固定位95为固线孔,固线孔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固定孔中穿设扎线带的方式固定连接导线9,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固线孔处安装线夹的方式固定连接导线9,即连接导线9能够通过穿设于固线孔的扎线带或安装于固线孔的线夹与对应的前腿支架2或扶手支架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轮椅的扶手、后轮、靠背支架及控制装置等结构均可参考现有技术进行设置,此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轮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支架(20)和设置于所述座椅支架(20)两侧的两个前腿支架(2),所述座椅支架(20)通过座椅转轴结构(4)与所述前腿支架(2)转动连接,所述座椅转轴结构(4)包括:
座椅连接轴(41),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前腿支架(2)连接;
座椅轴套(42),其包括扣合连接的两个半轴套(421),两个所述半轴套(421)扣合后形成有供所述座椅连接轴(41)穿过的轴穿孔,其中一个所述半轴套(421)用于与所述座椅支架(20)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轴套(421)包括圆弧形的轴套部(4211),所述轴套部(4211)的两侧边向外延伸有连接板部(4212),两个所述半轴套(421)的所述连接板部(4212)相对设置且可拆卸连接,两个所述轴套部(4211)合围形成所述轴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半轴套(421)的所述轴套部(4211)沿所述座椅轴套(42)的周向外凸于所述连接板部(4212)并形成定位凸起(4211a),另一个所述半轴套(421)的所述连接板部(4212)沿所述座椅轴套(42)的周向外凸于所述轴套部(4211)并形成有位于所述连接板部(4212)内侧的定位缺口(4111b),所述定位凸起(4211a)插入所述定位缺口(4111b)并与所述定位缺口(4111b)的侧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轴套(42)与所述座椅连接轴(41)之间还套设有座椅衬套(43),所述座椅衬套(43)与所述座椅轴套(42)和所述座椅连接轴(41)中的一个相对固定,所述座椅衬套(43)与所述座椅轴套(42)和所述座椅连接轴(41)中的另一个转动连接,所述座椅衬套(43)由耐磨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衬套(43)相对所述座椅轴套(42)固定并与所述座椅连接轴(41)转动连接,所述座椅衬套(43)包括扣合连接的两个半衬套(431),两个所述半衬套(431)与两个所述半轴套(421)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半衬套(431)均包括圆弧形的衬套部(4311),所述衬套部(4311)的两侧边向外延伸有凸缘部(4312),所述凸缘部(4312)远离另一所述半衬套(431)的一面与对应侧的所述轴套部(4211)的侧面抵接,所述凸缘部(4312)的另一相对面与另一所述半衬套(431)的所述凸缘部(4312)抵接,两个所述半衬套(431)的所述凸缘部(4312)夹设于两个所述轴套部(421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衬套部(4311)的端面均沿径向向外延伸有挡缘部(4313),所述挡缘部(4313)与所述轴套部(4211)的端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部(4311)的内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凹槽(4314)。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轴套(42)沿所述座椅连接轴(41)的轴向间隔设置有两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连接轴(41)的外表面凸设有限位凸部(44),所述限位凸部(44)沿所述座椅连接轴(41)的轴向间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凸部(44)均位于两个所述座椅轴套(42)的内侧或均位于两个所述座椅轴套(42)的外侧,所述限位凸部(44)与对应侧的所述座椅轴套(42)的端面抵接。
CN202120609085.9U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轮椅 Active CN2161362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9085.9U CN216136209U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轮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09085.9U CN216136209U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轮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36209U true CN216136209U (zh) 2022-03-29

Family

ID=80800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09085.9U Active CN216136209U (zh) 2021-03-25 2021-03-25 一种轮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362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51564B2 (en) Chair with foldable desk
KR910007955B1 (ko) 휠체어(wheelchair)
CN114348158B (zh) 一种代步车
US20150250666A1 (en) Power driven vehicle having a take-apart frame
CN109982609B (zh) 椅子
CN112109835A (zh) 滑板车
CN216136209U (zh) 一种轮椅
CN215689216U (zh) 一种前腿总架及轮椅
CN216136213U (zh) 轮椅的前腿总架及轮椅
CN216136212U (zh) 一种前腿支架总成及轮椅
CN215739992U (zh) 一种前轮连接架及轮椅
CN215689215U (zh) 一种前腿支架总成及轮椅
CN213384578U (zh) 折叠式的滑板车
CN210131014U (zh) 一种轮椅
WO2020015272A1 (zh) 轮椅
CN213620085U (zh) 具有推杆的儿童滑板车
CN214028997U (zh) 一体式的滑板车
CN214776348U (zh) 挂钩和可折叠骑行车
CN212709792U (zh)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KR20200093934A (ko) 전동 휠체어
CN213035947U (zh) 一种折叠座椅及电动车
CN215875272U (zh) 拼装式座椅结构以及轮椅
CN212688646U (zh) 一种具有可上翻式踏板的护栏及铣刨机
CN217074655U (zh) 一种儿童平衡车
CN217198469U (zh) 一种多功能滑板车用鞍座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