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98329U - 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98329U
CN213598329U CN202022326191.4U CN202022326191U CN213598329U CN 213598329 U CN213598329 U CN 213598329U CN 202022326191 U CN202022326191 U CN 202022326191U CN 213598329 U CN213598329 U CN 213598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buckle
groove
disposed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2619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勇波
赖培泉
陈能添
杨杰
何伟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2619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598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98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98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包括:卡扣本体,所述卡扣本体形成有装配槽,且所述卡扣本体设有位于所述装配槽的至少一个槽端处的定位配合部,所述定位配合部用于与第一装配体上预设的定位基准部配合;及卡持机构,所述卡持机构设置于所述卡扣本体上,所述卡持机构用于与所述第一装配体上预设的装配位准确对位并卡扣固定。定位配合部能够与第一装配体上预设的定位基准部相配合,从而对卡扣本体与第一装配体的相互滑移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本方案能够消除组装时的对位偏差,保证卡扣与第一装配体有效卡扣连接,防止第一装配体出现松脱掉落,且能够避免卡持机构受到过度挤压而发生损坏,保证卡扣安全和可靠使用。

Description

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零部件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在例如汽车、智能显示设备、机器人等领域中,会经常碰到卡扣连接结构,所谓卡扣连接结构,是指借助卡扣部件将一个零件与另一个零件形成嵌入连接或者整体闭合连接的装配工艺方式,组装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好,并且拆装便捷。
现有的卡扣装配工艺中,使用较多的是先将卡扣放入其中一个零部件的槽孔中,然后将另一个零部件再插入卡扣内,利用卡扣上的齿爪类结构抓住后一个零部件而实现两个零部件的可靠固定。然而这种连接工艺会存在如下缺陷:当后一零部件的装配位数量较多,在插入卡扣时,很难保证装配位与齿爪类结构可靠对准而产生错位,容易造成后一零部件装不牢固,使用过程中发生松脱掉落的问题,并且一旦齿爪类结构无法与装配位配合,也容易受到过度挤压而出现损坏,导致卡扣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容易产生对位偏差,影响装配可靠性,导致卡扣挤压损坏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卡扣,所述卡扣包括:
卡扣本体,所述卡扣本体形成有装配槽,且所述卡扣本体设有位于所述装配槽的至少一个槽端处的定位配合部,所述定位配合部用于与第一装配体上预设的定位基准部配合;及
卡持机构,所述卡持机构设置于所述卡扣本体上,所述卡持机构用于与所述第一装配体上预设的装配位准确对位并卡扣固定。
上述方案的卡扣主要应用于相互独立的两个零部件组装连接的场合中,具体而言,实际安装时,首先将卡扣与第一装配体组装为一体,之后再将卡扣与第一装配体一同作为整体装入第二装配体中,实现借助卡扣将第一装配体与第二装配体可靠组装固定的效果。具体地,卡扣与第一装配体组装时,是将卡扣本体与第一装配体相互按压,第一装配体便可插入装配槽内,由于在卡扣本体上设计有定位配合部,定位配合部能够与第一装配体上预设的定位基准部相配合,从而对卡扣本体与第一装配体的相互滑移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在这种导向和定位作用下,可保证卡扣本体上的卡持机构与第一装配体上的装配位快速、准确对位,直至两者相互卡扣固定,最终实现第一零部件与卡扣的快速有效连接。相较于传统的卡扣组装方式而言,本方案能够消除组装时的对位偏差,保证卡扣与第一装配体有效卡扣连接,防止第一装配体出现松脱掉落,且能够避免卡持机构受到过度挤压而发生损坏,保证卡扣安全和可靠使用。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本体包括衔接体,及间隔相对设置于所述衔接体的同一侧面上的两个卡板,两个所述卡板之间限定出所述装配槽;所述卡板上开设有第一容置通孔,所述卡持机构包括第一弹性卡体,所述第一弹性卡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通孔的孔壁上并能够进入或退出所述装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卡体包括第一固定体和钩体,所述第一固定体的一端靠近所述装配槽的槽口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置通孔的孔壁上,所述第一固定体的另一端延伸向所述装配槽的槽底与所述钩体连接,所述钩体朝向所述装配槽内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体设有第一卡持部,第一卡持部背向所述装配槽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机构还包括限位扣板,所述限位扣板设置于所述卡板远离所述衔接体的端部,且所述限位扣板朝背离所述装配槽的方向向外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机构还包括棘爪,所述棘爪设置于所述限位扣板上并朝向所述装配槽内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卡体,所述卡板还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通孔一侧的第二容置通孔,所述第二弹性卡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通孔的孔壁上并能够进入或退出所述装配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卡体包括第二固定体、连接体和导入体,所述第二固定体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通孔的孔壁上并靠近所述装配槽的槽底布置,且所述第二固定体朝背离所述装配槽的方向向所述卡扣的外部倾斜设置,所述连接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体的另一端,且所述连接体朝向所述装配槽内倾斜设置,所述导入体连接于所述连接体的另一端,且所述导入体朝背离所述装配槽的方向向所述卡扣的外部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体背离所述装配槽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固定体与所述连接体的衔接处设有背离所述装配槽的第三卡持部,所述连接体背离所述装配槽的侧面上设有第四卡持部,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导入体的衔接处设有朝向所述装配槽的第五卡持部。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卡扣连接结构,其包括:
第一装配体;
第二装配体;以及
如上所述的卡扣,所述第一装配体与所述第二装配体通过与所述卡扣连接而组装固定。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卡扣连接结构的装配结构图;
图2为图1的爆炸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装配体与卡扣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装配体与卡扣一起同第二装配体组装的第一状态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装配体与卡扣一起同第二装配体组装的第二状态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装配体与卡扣一起同第二装配体组装的第三状态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装配体与卡扣一起同第二装配体组装的第四状态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装配体与卡扣一起同第二装配体组装的第五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卡扣;10、卡扣本体;11、装配槽;12、定位配合部;13、衔接体;14、卡板;141、第一容置通孔;142、第二容置通孔;20、卡持机构;21、第一弹性卡体;211、第一固定体;212、钩体;213、第一卡持部;22、限位扣板;23、棘爪;24、第二弹性卡体;241、第二固定体;242、连接体;243、导入体;244、第二卡持部;245、第三卡持部;246、第四卡持部;247、第五卡持部;200、第一装配体;210、定位基准部;300、第二装配体;310、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扣连接结构的装配图和爆炸图,其中,卡扣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装配体200、第二装配体300以及卡扣100,所述第一装配体200与所述第二装配体300通过与所述卡扣100连接而组装固定。
容易理解的,第一装配体200和第二装配体300指代市面上可见的各种类型零部件产品,且两个零部件产品需要组装配套使用。例如第一装配体200可以是电器开关座,相应地第二装配体300为与电器开关座配套使用的电器盖板,电器盖板可通过卡扣100卡嵌固定在电器开关座上。又或者,第一装配体200可以是灯座,相应地第二装配体300为与灯座配套使用的灯罩,灯罩可通过卡扣100卡接固定在灯座上等。
本实施例中,卡扣100为一体式结构,可减少零部件数量,提高安装操作有效性与便捷性。具体地,卡扣100为金属钣金通过折弯、切割等机加工方式形成的“几”字型金属弹片结构,强度高,弹性能力好,连接能力强,可重复性使用。
当然了,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卡扣100也可以采用塑料等其它材料制成为其它结构形状,也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进行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一种卡扣100,所述卡扣100包括:卡扣本体10及卡持机构20。所述卡扣本体10形成有装配槽11,装配槽11用于与第一装配体200组装时容置第一装配体200。之后再整体插装到第二装配体300的装配位中,也即三者组装连接为一体后,卡扣100是处于第一装配体200与第二装配体300之间的。
此外,所述卡扣本体10设有位于所述装配槽11的至少一个槽端处的定位配合部12,所述定位配合部12用于与第一装配体200上预设的定位基准部210配合;所述卡持机构20设置于所述卡扣本体10上,所述卡持机构20用于与所述第一装配体200上预设的装配位准确对位并卡扣100固定。
上述方案的卡扣100主要应用于相互独立的两个零部件组装连接的场合中,具体而言,实际安装时,首先将卡扣100与第一装配体200组装为一体,之后再将卡扣100与第一装配体200一同作为整体装入第二装配体300中,实现借助卡扣100将第一装配体200与第二装配体300可靠组装固定的效果。具体地,卡扣100与第一装配体200组装时,是将卡扣本体10与第一装配体200相互按压,第一装配体200便可插入装配槽11内,由于在卡扣本体10上设计有定位配合部12,定位配合部12能够与第一装配体200上预设的定位基准部210相配合,从而对卡扣本体10与第一装配体200的相互滑移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在这种导向定位作用下,可保证卡扣本体10上的卡持机构20能够与第一装配体200上的装配位快速、准确对位,直至两者相互卡扣100固定,最终实现第一零部件与卡扣100的快速有效连接。相较于传统的卡扣100组装方式而言,本方案能够消除组装时的对位偏差,保证卡扣100与第一装配体200有效卡扣100连接,防止第一装配体200出现松脱掉落,且能够避免卡持机构20受到过度挤压而发生损坏,保证卡扣100安全和可靠使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装配体200形成为T型板体,其竖直板件的前后两个侧面靠近边缘处分别凸设有挡条,挡条与侧面之间形成的台阶结构形成为定位基准部210。相应地,卡扣本体10位于装配槽11的两个槽端部均设有定位配合部12,可以理解的,定位配合部12即是卡扣本体10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由于卡扣本体10的长度小于两个挡条之间的距离,使得卡扣本体10与第一装配体200相互插合时,卡扣本体10的端面与挡条抵接并相互滑动而可起到导向与定位效果,保证卡扣本体10不与第一装配体200发生错位偏移,并保证卡持机构20与竖直板件的前后两个侧面上预设的装配位对位准确并有效卡接。
具体地,装配位设置为竖直板件的前后两个侧面上的凹型的倒台结构,并且为了保证与卡持机构20卡接可靠,每个侧面上同时设置有两个倒台结构。此外,侧面上还凹设有避空凹位。
请继续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第二装配体300形成为矩形块体。具体块体上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通槽310,通槽310内设计有挡块,用于与卡扣100配合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扣本体10包括衔接体13,及间隔相对设置于所述衔接体13的同一侧面上的两个卡板14,两个所述卡板14之间限定出所述装配槽11。两个卡板14通过衔接体13连接固定,结构简单,且形成装配槽11的方式简单。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装配槽11为两端贯穿的通槽结构,此时两个卡板14相互不受制约并具备一定的形变能力,更易于实现与第一装配体200和第二装配体300卡扣组装。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6,所述卡板14上开设有第一容置通孔141,所述卡持机构20包括第一弹性卡体21,所述第一弹性卡体21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通孔141的孔壁上并能够进入或退出所述装配槽11。随着第一装配体200与卡扣本体10的相互插合,第一弹性卡体21能够与第一装配体200侧面上的倒台结构相互卡合,从而实现卡扣本体10与第一装配体200相互组装固定。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6,具体而言,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卡体21包括第一固定体211和钩体212,所述第一固定体211的一端靠近所述装配槽11的槽口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置通孔141的孔壁上,所述第一固定体211的另一端延伸向所述装配槽11的槽底与所述钩体212连接,所述钩体212朝向所述装配槽11内延伸。钩体212通过第一固定体211能够可靠连接于卡扣本体10上,且在插合移动过程中,钩体212受到侧面的抵接会驱使第一固定体211一起向外摆动,直到钩体212卡入倒台结构中。之后在失去侧面抵挡的情况下,第一固定体211借助自身弹力恢复形变,从而保证钩体212与倒台结构有效卡合固定。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6,进一步地,所述卡持机构20还包括限位扣板22,所述限位扣板22设置于所述卡板14远离所述衔接体13的端部,且所述限位扣板22朝背离所述装配槽11的方向向外延伸。当第一装配体200和卡扣100一同插入到第二装配体300的通槽310内一定深度后,限位扣板22能够与挡块的表面扣接而实现定位固定,保证卡扣100与第二装配体300组装到位。
请继续参阅图3,图5和图6,进一步地,所述卡持机构20还包括棘爪23,所述棘爪23设置于所述限位扣板22上并朝向所述装配槽11内延伸。具体而言,棘爪23设置为四个,其中两个棘爪23分别安装在其中一块侧板顶端的限位扣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余下两个棘爪23分别安装在另一块侧板顶端的限位扣板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当第一装配体200与卡扣本体10插合过程中,棘爪23抵接第一装配体200的侧面而提供摩擦阻力,使卡扣本体10能够与第一装配体200连接更加紧固。
特别地,第一装配体200的前后两个侧面设置为斜面,也即其竖直板件与水平板件的夹角大于90°。在此基础上,随着第一装配体200在装配槽11内的插入深度增加,夹爪能够与侧面卡持的越来越紧,可进一步提升第一装配体200与卡扣本体10的连接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3至图6,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卡持机构20还包括第二弹性卡体24,所述卡板14还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通孔141一侧的第二容置通孔142,所述第二弹性卡体24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通孔142的孔壁上并能够进入或退出所述装配槽11。第一装配体200与卡扣100作为整体插入第二装配体300的通槽310内时,第二弹性卡体24借助自身形变能够与通槽310的槽壁卡持固定,从而保证三者组装牢固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卡体24包括第二固定体241、连接体242和导入体243,所述第二固定体241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通孔142的孔壁上并靠近所述装配槽11的槽底布置,且所述第二固定体241朝背离所述装配槽11的方向向所述卡扣100的外部倾斜设置,所述连接体24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体241的另一端,且所述连接体242朝向所述装配槽11内倾斜设置,所述导入体243连接于所述连接体242的另一端,且所述导入体243朝背离所述装配槽11的方向向所述卡扣100的外部倾斜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3,图5和图6,也即本申请中,第一弹性卡体21整体上形成为“J”型结构,第二弹性卡体24整体上形成为“S”型结构。第一弹性卡体21和第二弹性卡体24在该结构设计下可分别对第一装配体200和第二装配体300形成弹性卡持作用,确保卡扣100、第一装配体200和第二装配体300三者组装连接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体211设有第一卡持部213,第一卡持部213背向所述装配槽11设置。所述第二固定体241背离所述装配槽11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卡持部244,所述第二固定体241与所述连接体242的衔接处设有背离所述装配槽11的第三卡持部245,所述连接体242背离所述装配槽11的侧面上设有第四卡持部246,所述连接体242与所述导入体243的衔接处设有朝向所述装配槽11的第五卡持部247。
下面配合若干幅装配演示图,来详细阐述卡扣本体10、第一装配体200与第二装配体300的组装原理和过程。其中,为便于描述技术方案,定义卡扣本体10内部与第一装配体200发生装配的区域为A1、A6、A7;卡扣本体10外部与第二装配体300发生装配的区域为A2、A3、A4、A5。具体地,A1对应于上述的钩体212;A2对应于上述的第二卡持部244;A3对应上述的第三卡持部245;A4对应于上述的第四卡持部246;A5对应于上述的第一卡持部213;A6对应于上述的第五卡持部247。
所述第一装配体200与卡扣本体10发生装配的区域为摩擦区域T0、限停区域T1、避空区域T2。其中摩擦区域T0对应于上述的第一装配体200的竖直板件的前后侧面;限停区域T1对应于上述的倒台结构;T2对应于上述的避空凹位。
第一装配体200与第二装配体300发生装配的区域为限停区域T3。
第二装配体300与卡扣本体10发生装配的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可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区域B1、区域B2、区域B3、区域B4;第二装配体300与第一装配体200发生装配的区域为B5。
请继续参阅图7,首先施加推力Fa使卡扣本体10进入第一装配体200中。卡扣本体10行进过程中,棘爪23与第一装配体200的摩擦区域T0相互滑动摩擦。并且由于第一装配体200的摩擦区域T0和区域A3的夹角大于90°,所以当第一装配体200越插入卡扣本体10,需要克服摩擦力的越大。最终第一弹性卡体21的尖端A1到达限停区域T1处,与限停区域T1相接触后停下。由于棘爪23的摩擦力f1作用,此时卡扣本体10不易倒退出第一装配体200,达到预装到第一装配体200与卡扣本体10的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8,进一步施加推力Fb,将预装有卡扣本体10的第一装配体200装配入第二装配体300的通槽310。行进过程中,当卡扣本体10的第二弹性卡体24的区域A2率先接触到第二装配体300的区域B1时,第二弹性卡体24受到来自第二装配体300的作用力F1。
请继续参阅图9,当第一装配体200与卡扣本体10的结合体在Fb的作用下继续深入时,由于第一弹性卡体21弹性形变所需的力F2比第二弹性卡体24弹性形变所需的F1大,所以在推进过程中,卡扣本体10会受到第一弹性卡体21的阻挡,因而不会相对第一装配体200产生移动。而此时第二弹性卡体24上的区域A3与第二装配体300上的区域B2接触,并挤压第二弹性卡体24朝F1方向变形,并且得益于第一装配体200上的避空区域T2,卡扣本体10的区域A3逐渐通过第二装配体300的区域B2,直到完全通过。
请继续参阅图10,卡扣本体10的限位扣板22抵达第二装配体300的区域B4并相互卡扣固定,卡扣本体10到达最终的装配位置。通过第二装配体300后的第二弹性卡体24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自然回弹到原来的状态。回弹后,第二弹性卡体24的区域A4正好与第二装配体300的区域B3相互抵触,第二装配体300持续受第二弹性卡体24的弹力F1′作用,阻止卡扣100脱离第二装配体300,起到固定的作用。
请参阅图11,继续施加推进力Fc给第一装配体200,由于卡扣本体10的限位扣板22与第二装配体300的区域B4相互抵触,卡扣本体10与第二装配体300无法相互运动,所以导致第一装配体200会继续深入卡扣本体10。在此深入移动过程中,主要发生以下运动:继续施加的力Fc会使第一弹性卡体21开始形变,第一装配体200相对卡扣本体10继续深入前进。第一弹性卡体21开始变形后,区域A1与第二装配体300的摩擦区域T0发生摩擦,第一弹性卡体21的区域A5与第二装配体300的区域B3相互抵触,第二装配体300持续受第一弹性卡体21的弹力F3′约束,并且由于第一装配体200的区域T0和区域T3夹角大于90°的缘故,第一装配体200越往下,弹力F3′的反作用力就越大,第一装配体200就越难退出卡扣本体10。
此外,当深入过程持续到第一装配体200的区域T0与第二弹性卡体24的区域A6相接触,第一装配体200越深入,第二弹性卡体24的区域A6就越被挤压得越贴近第二装配体300,且第一装配体200越深入,挤压区域A6的力就越大,第二装配体300受到第二弹性卡体24的弹力F1′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卡扣本体10就越难退出第二装配体300。
请参阅图12,当第一装配体200的区域T3接触到第二装配体300的区域B5,装配完成。在最终装配状态下,第一装配体200受区域A1的摩擦力f1+卡扣100区域A6的摩擦力f2+尖端A1的弹力F2′,限制自身脱出卡扣100;卡扣本体10受到来自第二装配体300的作用力F1+作用力F3,卡扣100被限制难以脱出第二装配体300,并且由于卡扣100区域A6完全通过了第一装配体200的避空区域T2后,第二弹性卡体24缺少避空位而无法产生形变,所以除非第一装配体200脱出卡扣本体10,不然卡扣100永远无法脱离第二装配体300。
因此,卡扣100自身形成有效的自锁关系,第一装配体200和第二装配体300间接通过所述卡扣100稳定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装入时分别逐一施加Fa、Fb、Fc的力,而要脱离时,却要同时克服f1+f2+F2′的合力才能脱出,达到了较小力装入,较大力才可能脱出的目的,使本方案的卡扣兼顾了安装便捷与连接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包括:
卡扣本体,所述卡扣本体形成有装配槽,且所述卡扣本体设有位于所述装配槽的至少一个槽端处的定位配合部,所述定位配合部用于与第一装配体上预设的定位基准部配合;及
卡持机构,所述卡持机构设置于所述卡扣本体上,所述卡持机构用于与所述第一装配体上预设的装配位准确对位并卡扣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本体包括衔接体,及间隔相对设置于所述衔接体的同一侧面上的两个卡板,两个所述卡板之间限定出所述装配槽;所述卡板上开设有第一容置通孔,所述卡持机构包括第一弹性卡体,所述第一弹性卡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通孔的孔壁上并能够进入或退出所述装配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卡体包括第一固定体和钩体,所述第一固定体的一端靠近所述装配槽的槽口设置并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置通孔的孔壁上,所述第一固定体的另一端延伸向所述装配槽的槽底与所述钩体连接,所述钩体朝向所述装配槽内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体设有第一卡持部,第一卡持部背向所述装配槽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机构还包括限位扣板,所述限位扣板设置于所述卡板远离所述衔接体的端部,且所述限位扣板朝背离所述装配槽的方向向外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机构还包括棘爪,所述棘爪设置于所述限位扣板上并朝向所述装配槽内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卡体,所述卡板还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容置通孔一侧的第二容置通孔,所述第二弹性卡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通孔的孔壁上并能够进入或退出所述装配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卡体包括第二固定体、连接体和导入体,所述第二固定体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通孔的孔壁上并靠近所述装配槽的槽底布置,且所述第二固定体朝背离所述装配槽的方向向所述卡扣的外部倾斜设置,所述连接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体的另一端,且所述连接体朝向所述装配槽内倾斜设置,所述导入体连接于所述连接体的另一端,且所述导入体朝背离所述装配槽的方向向所述卡扣的外部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体背离所述装配槽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二固定体与所述连接体的衔接处设有背离所述装配槽的第三卡持部,所述连接体背离所述装配槽的侧面上设有第四卡持部,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导入体的衔接处设有朝向所述装配槽的第五卡持部。
10.一种卡扣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装配体;
第二装配体;以及
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卡扣,所述第一装配体与所述第二装配体通过与所述卡扣连接而组装固定。
CN202022326191.4U 2020-10-19 2020-10-19 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Active CN213598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26191.4U CN213598329U (zh) 2020-10-19 2020-10-19 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26191.4U CN213598329U (zh) 2020-10-19 2020-10-19 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98329U true CN213598329U (zh) 2021-07-02

Family

ID=76591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26191.4U Active CN213598329U (zh) 2020-10-19 2020-10-19 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598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70543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203364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slide clip attachment
KR970000456Y1 (ko) 은폐형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자동 잠금 슬라이더
US8342460B2 (en) Device for fastening a connector piece to a carrier piece and fastening arrangement having such a device
US20130189861A1 (en) Elastic Clamp, Contact Rail Assembly, and PV Assembly Junction Box Having The Assembly
US2012005271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923847B2 (en) Male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TPA) device for a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reof
US8894450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terminal retainer with pressing means
JPH0845596A (ja) コネクタ
CN213598329U (zh) 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JP3303782B2 (ja) 嵌合検知コネクタ
US7223135B2 (en)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JP2007012352A (ja) コネクタ
CN112128184A (zh) 卡扣及卡扣连接结构
JP4475184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KR20180063598A (ko) 커넥터 어셈블리
JPS626407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3598940B2 (ja)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検知構造
CN216145850U (zh) 夹线连接器
CN114341509B (zh) 固定件
CN210806192U (zh) 一种定位装置及连接器
US11217926B2 (en) Contact element having a contact body and a spring element arranged thereon
JP2002198116A (ja)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KR200428003Y1 (ko) 커넥터어셈블리
JP2008169945A (ja) クリ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