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501931U - 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以及接触网交叉点 - Google Patents

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以及接触网交叉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501931U
CN213501931U CN202020868589.8U CN202020868589U CN213501931U CN 213501931 U CN213501931 U CN 213501931U CN 202020868589 U CN202020868589 U CN 202020868589U CN 213501931 U CN213501931 U CN 2135019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 line
catenary
support beam
inter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685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B·卡萨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rer and Frey AG
Original Assignee
Furrer and Frey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rer and Frey AG filed Critical Furrer and Frey AG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5019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5019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1/00Power supply lines for contact with collector on vehicle
    • B60M1/30Power rails
    • B60M1/32Crossings; P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1/00Power supply lines for contact with collector on vehicle
    • B60M1/12Trolley lin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M1/14Crossing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32)以及接触网交叉点,所述接触线(32)包括第一接触线(19)和通过铁道交叉点(3)上方的中断(33)与第一接触线(19)交叉或合并的第二接触线(19'),该系统包括支撑梁(28);第一承载元件(34),其在第一位置处连接到支撑梁(28),并且被适配成承载第一接触线(19);第二承载元件(35),其在第二位置处连接到支撑梁(28),并且被适配成承载第一接触线(19);以及间隔件(36),且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处连接到支撑梁(28),并且被适配成紧固在第一接触线(19)的走向上看时用于第一接触线(19)的中断的预定义最小长度(37)。

Description

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以及接触网交叉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铁路道岔上方承载第一接触线和第二接触线的系统,以及包括该系统的接触网(catenary)交叉点(junction)。
背景技术
例如在铁道场站(depot)中使用这样的系统,在铁道场站中不同的铁道轨道经常彼此交叉。在常规系统中,第一铁路轨道与第二铁路轨道交叉,被适配成向第一铁路轨道上的列车提供电力的第一接触线与被适配成向第二铁路轨道上的列车提供电力的第二接触线随着两条铁路轨道的延伸(run)彼此靠拢。在铁路轨道的相交点之前不远,两个接触网彼此保持一定距离,并且彼此近似平行地馈送。在相交点之后不远,两个接触网被引导为彼此分开,使得第一接触线为第二铁路轨道上的列车提供电能,并且第二接触线为第一铁路轨道上的列车提供电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改进已知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承载第一接触线和通过铁道交叉点上方的中断与第一接触线交叉或合并的第二接触线的系统,该系统包括:支撑梁;第一承载元件,其在第一位置处与支撑梁连接,并且被适配成承载第一接触线;第二承载元件,其在第二位置处连接到支撑梁,并且被适配成承载第一接触线;以及间隔件,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处连接到支撑梁,并且被适配成紧固(secure)在第一接触线的方向上看时用于第一接触线的中断的预定义最小长度。
所提供的系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即,开头提到的系统需要相对较大量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承载接触网开关。原因在于,在驾驶方向上看,在进入铁路道岔之前,接触网被形成有凸面,其稳定地改变该接触网的方向,这进而对轨道引导产生负面影响。为了确保轨道引导,需要前面提到的较大量的支撑结构。
为了减少前述支撑结构的量,提出了利用所提供的系统来交叉或合并接触网,并稳定地引导在第一铁路轨道上方的第一接触线和在第二铁路轨道上方的第二接触线。
这是通过支撑梁实现的,该支撑梁基本上在两个不同的点处承载第一接触线。间隔件保证在第一接触线的方向看时第一接触线的中断的最小长度,以使得即使是在热扰动(thermal agitation)的情况下,也不会将机械应力引入第二接触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接触网交叉点体现为十字形,并且减少了接触网的凸面对轨道引导的上述负面影响,这进而减少了对较大量的支撑结构的需要。
在所提供的系统的一个实施例中,间隔件是可旋转地安装到支撑梁的元件。通过这种方式,当将系统安装在铁路轨道上时,可以轻松地调节两个接触网的交叉或合并角度。
在所提供的系统的另外的实施例中,间隔件包括:有槽贯穿(intersect)的盘,该槽被适配成容纳第二接触线。该盘填充了由于第一接触线的中断而生成的空间,并且因此减小了用于从第一接触线获取电能的受电弓的不均匀性。
在所提供的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承载元件和第二承载元件被适配成通过与第一接触线的走向(course direction)垂直的形状配合(form fit)来承载第一接触线。通过这种方式,第一和第二承载元件在第一接触线上的位置可以通过使第一接触线上的元件沿着走向和逆着该走向移动来容易地进行调节。
在所提供的系统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承载元件和第二承载元件各自包括:紧固部分,其被适配成将第一接触线压在形状配合上,以紧固第一承载元件和第二承载元件,以防止其相对于第一接触线的无意移动。
在所提供的系统的又另一个实施例中,经由距离调节部分在支撑梁处分别承载第一承载元件和第二承载元件,该距离调节部分用于调节垂直于第一接触线的走向的、在支撑梁与第一接触线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节第一接触线相对于第二接触线的高度,以防止当通过具有所提供的系统的接触网道岔时受电弓的不均匀性。
在又另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系统包括:夹紧盖,其在与第一接触线相对的一侧处、以一定间隙附接到支撑梁,以连接承载第一接触线的接触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接触网交叉点具有第一接触线和在铁道交叉点上方与第一接触线交叉或合并的第二接触线,该接触网交叉点包括:所提供的系统之一;第一接触网,其承载第一接触线,并且包括附接到支撑梁的第一端的第一接触网部分以及附接到支撑梁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第二接触网部分;以及第二接触网,其承载第二接触线,并且包括中空部(hollow),支撑梁被引导以通过该中空部。
在所提供的接触网交叉点的实施例中,该中空部是与第二接触线相对并且由壁限制的长槽。
在所提供的接触网交叉点的另外的实施例中,间隔件位于第二接触网的凹槽中。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特性、特征和优点以及实现它们的方式和方法将基于实施例的以下描述而变得更全面,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解释实施例。附图示出了:
图1是关于铁道场站的示意图,该铁道场站具有在菱形交叉的形式的铁道交叉点上方的常规接触网交叉点,
图2是关于图1的铁道场站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关于根据本发明的接触网交叉点的第一透视图,其中有第一接触线和第二接触线,该第二接触线在图1中的铁道交叉点上方与该第一接触线交叉。
图4是关于图2的接触网交叉点的第二透视图,
图5是关于用于通过图2的接触网交叉点处的中断来承载第一接触线和与第一接触线交叉的第二接触线的系统的第一透视图,以及
图6是关于图4的系统的第二透视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技术元件将被提供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仅被描述一次。这些图仅是示意性的,并且特别地并没有公开任何实际的几何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其示出了关于铁道场站1的示意图,该铁道场站1具有在菱形交叉点3的形式的铁道交叉点上方的常规接触网交叉点2。向图像平面中看去,图1还图示了两个铁路道岔4,作为菱形交叉点3后面的另一类型的铁道交叉点。
铁道交叉点3、4在沿图1中的驾驶方向6延伸的两个铁道轨道5和5'之间转移未示出的列车,并且在横向方向7上看时彼此并排地定位。在两个铁道轨道5、5'上,通过相应的接触网8、8'为列车提供电能,这些接触网在高度方向9上看时被布置在接触网8、8'上方。
为了转移列车,铁道交叉点3、4由两条交叉转移铁道轨道10,10'组成。常规接触网交叉点2由两个接触网11,11'组成,它们均从电接触网8,8'之一开始,并且相对于彼此成拱形以在菱形交叉点上为电力列车提供电能。在天花板13处经由支撑结构12承载所有接触网8、8'、11、11'。为了降低图1的复杂性,并没有为所有支撑结构13提供自己的附图标记。
众所周知,铁道交叉点3、4在两条铁道轨道之间转移列车。因此,应省略对其的进一步解释。
然而,在常规的接触网交叉点2处,拱形部对铁道轨道上的接触网的轨道引导具有负面影响。为了确保接触网在常规的接触网交叉点2中的轨道引导,在驾驶方向6上看时,必须将支撑结构13的距离挑选为靠近彼此,这进而增加了所需支撑结构13的量。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提出了替换的接触网交叉点。在进一步详细描述该替换的接触网交叉点之前,应参照图2并基于接触网11进一步详细描述接触网8、8'、11、11'的轮廓14。
在轮廓14中看,接触网11被形成为与轮廓轴线15轴向对称。其中,轮廓轴线15平行于轨道10的高度方向9延伸。在高度方向9上看,在接触网11的上侧处有一个横臂16,两个张紧臂17从该横臂16逆着高度方向9并在横向7上延伸。在每个张紧臂17的与横臂16 相对的一端处,附接有夹持臂18,在夹持臂18之间可以承载接触线19,其由张紧臂17 夹紧。
图2中示出的接触网11通常由多个接触网部分组成,这些接触网部分在图1的轮廓14中可见,它们经由连接拼接板(connection splice plate)20相对于彼此精确地定位并对于彼此固定。经由连接拼接板20与接触网部分之间的形状配合来限定确切的位置,该形状配合在图2中被体现为舌/槽连接21。为了将单个接触网部分彼此固定,可以将螺钉22拧入连接拼接板20中。
为了便于接触线19插入夹持臂18之间,导沟23在横向方向7上或逆着横向方向7、在夹持臂18与张紧臂17之间的连接处延伸,未示出的穿线小车(threading trolly)可以在该导沟上移动。由于接触线19在夹持臂18之间的插入对于理解本实施例不是必要的,因此省略对其的进一步解释。
现在应基于图3和图4进一步详细地描述上述提出的确保了以较少量的支撑结构13进行轨道引导的接触网交叉点,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关于所提出的接触网交叉点24的第一和第二透视图,该接触网交叉点可以布置在图1的菱形交叉点3上方。
所提出的接触网交叉点24由第一接触网11和在所提出的接触网交叉点24处与第一接触网11交叉的第二接触网11'组成。两个接触网11、11'具有相同的轮廓,该轮廓基本上与图2中的接触网11的轮廓14相同。图3和图4中的接触网11、11'的轮廓与图2所示的接触网11的轮廓14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每个张紧臂17上的两个另外附加的舌片。即,在图3 和图4中,拼接板20是由在每个张紧臂17处的四个舌/槽连接21形状配合的,而不是由在图2中的每个张紧臂17处的两个舌/槽连接21形状配合的。由于在常规的接触网交叉点2的情况下该技术细节对所提出的接触网交叉点24的工作原理上的差异没有任何技术影响,因此省略对其的进一步解释。
在图3和图4中,通孔25是可见的,用于引导图2所示的螺钉22。
图3和图4中的第一接触网承载第一接触线19,而第二接触网11'承载第二接触线19'。两根接触线19、19'在所提出的接触网交叉点处交叉,这是与常规的接触网交叉点2的基本区别。换句话说,第一接触线19总是为第一铁道轨道10上运行的列车提供动力,而第二接触线19'总是为第二铁道轨道10'上运行的列车提供动力。在该交叉中,第一接触网11被接触网中断26所中断,其中,第二接触网11'被引导通过该接触网中断26。第二接触网11'包括在图2和图3中被体现为长孔27的中空部。
穿过长孔27,馈送了支撑梁28,其桥接第一接触网11的两个部分。支撑梁28通过固定螺钉29固定到第一接触网11的两个部分的横臂16,该固定螺钉29基本上可以直接拧入第一接触网11的横臂16。在所提出的接触网交叉点24中,在第一接触网11的横臂16上逆着高度方向9设置夹紧盖30,其中,在拧入支撑梁28之前,穿过夹紧盖30和横臂16馈送固定螺钉29。这在夹紧盖30与支撑梁28之间形成了槽31。
当以前面提到的方式穿过长孔27馈送支撑梁28,并且夹紧盖30被放置在支撑梁28上时,第二接触网11'的横臂16的限制长孔27的部分被放置在槽31中。通过这种方式,两个接触网11、11'相对于彼此的相对高度位置被固定。
支撑梁28是系统32的一部分,该系统在所提出的接触网交叉点24中承载第一接触线19 和第二接触线19'。将基于图5和图6来进一步详细解释该系统32。
类似于第一接触网11中的接触网中断26,第一接触线19也被线中断33所中断。穿过该线中断19来馈送第二接触网19'。
支撑梁28包括用以承载第一接触线19'的两个承载元件。在第一接触线19的方向上看,第一承载元件34被放置在线中断33之前,而第二承载元件35被放置在线中断33之后。支撑梁28进一步承载了位于线中断33中的间隔件36,并且使线中断33保持最小长度 37。这保证了第一接触线19将不会机械地接触第二接触线19'和引入机械应力,典型的是由于热扰动所致的机械应力。
第一承载元件34和第二承载元件35以相同的方式构成,但是关于线中断33相对于彼此镜面反转地布置。每个承载元件34包括抓握部分38,其像夹持臂18一样抓握相应的接触线19。与夹持臂18形成对照,抓握部分38不夹紧第一接触线19,而是仅在其上滑动并且因此可以在线方向上任意移动。即,抓握部分38和第一接触线19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形状配合,而夹持臂18通过力配合连接到相应的接触线19、19'。
每个抓握部分38由两个承载螺钉39承载在支撑梁处,该抓握部分使得能够精确地平行于第一接触线19来承载抓握部分。为了利用螺丝刀使承载螺钉39转动通过夹紧盖30,该夹紧盖30包括相应的螺丝刀通孔40。
为了紧固抓握元件38在第一接触线19的方向上看去时的位置,可以在每个抓握元件38 处提供紧固螺丝41。紧固螺丝41相对于第一接触线19按下其相应的抓握元件38,并且因此产生力配合。
间隔件36被体现为圆形盘42,其被盘槽43划分成两个盘部分42。盘42由未引用的盘螺钉固定到脚44,其被承载在杆45的一端处。杆45的另一端由杆螺钉46紧固到支撑梁。为了使得盘42能够以不同的转动角度安装到支脚44,支脚44可以包括在围绕对杆45的连接点的不同角度位置上的多个螺孔47,盘螺钉可以拧入螺孔中。这些螺孔47应当优选地对于彼此具有相等的角距离。在图5中,为了简洁起见,仅为螺孔47中的一个提供了附图标记。
为了确保间隔件36不会生成无意的不均匀性,它可能被分配在凹槽48中,该凹槽48形成到第二接触网中并在图3中示出。

Claims (10)

1.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32),所述接触线包括第一接触线(19)和通过铁道交叉点(3)上方的中断(33)与所述第一接触线(19)交叉或合并的第二接触线(19'),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梁(28),
-第一承载元件(34),其在第一位置处连接到所述支撑梁(28),并且被适配成承载所述第一接触线(19),
-第二承载元件(35),其在第二位置处连接到所述支撑梁(28),并且被适配成承载所述第一接触线(19),以及
-间隔件(36),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处连接到所述支撑梁(28),并且被适配成紧固在所述第一接触线(19)的走向上看时用于所述第一接触线(19)的中断的预定义最小长度(3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32),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36)可旋转地(47)安装到所述支撑梁(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32),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36)包括:有槽(43)贯穿的盘(42),所述槽(43)被适配成容纳所述第二接触线(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3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元件(34)和所述第二承载元件(35)被适配成通过与所述第一接触线(19)的走向垂直的形状配合来承载所述第一接触线(1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3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元件(34)和所述第二承载元件(35)各自包括紧固部分(41),其被适配成将所述第一接触线(19)压在所述形状配合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32),其特征在于,经由距离调节部分(39)在所述支撑梁(28)处分别承载所述第一承载元件(34)和所述第二承载元件(35),所述距离调节部分(39)用于调节垂直于所述第一接触线(19)的走向的、在所述支撑梁(28)与所述第一接触线(19)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32),其特征在于,包括夹紧盖(30),其在与所述第一接触线(19)相对的一侧处、以一定间隙(31)附接到所述支撑梁(28),以连接承载所述第一接触线(19)的接触网(11)。
8.接触网交叉点(24),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网交叉点(24)具有第一接触线(19)和在铁道交叉点(3)上方与所述第一接触线(19)交叉或合并的第二接触线(19'),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系统(32),
-第一接触网,其承载所述第一接触线(19),并且包括附接到所述支撑梁(28)的第一端的第一接触网部分和附接到所述支撑梁(28)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的第二接触网部分,以及
-第二接触网(11'),其承载所述第二接触线(19'),并且包括中空部(27),引导所述支撑梁(28)通过所述中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网交叉点(24),其中,所述中空部(27)是与所述第二接触线(19')相对并且由壁(16)限制的长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网交叉点(24),其中,所述间隔件(36)位于所述第二接触网(11')的凹槽(48)中。
CN202020868589.8U 2019-07-18 2020-05-22 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以及接触网交叉点 Active CN21350193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9186961.9 2019-07-18
EP19186961.9A EP3766730B1 (en) 2019-07-18 2019-07-18 System for carrying contact wir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501931U true CN213501931U (zh) 2021-06-22

Family

ID=674380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68589.8U Active CN213501931U (zh) 2019-07-18 2020-05-22 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以及接触网交叉点
CN202080039562.0A Pending CN113939427A (zh) 2019-07-18 2020-07-01 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39562.0A Pending CN113939427A (zh) 2019-07-18 2020-07-01 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766730B1 (zh)
KR (1) KR20220042373A (zh)
CN (2) CN213501931U (zh)
TW (1) TW202122284A (zh)
WO (1) WO202100960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25766A (en) * 1938-12-24 1940-12-24 British Insulated Cables Ltd Switch frog for the overhead conductors of electric traction systems
CH261532A (fr) * 1946-05-02 1949-05-15 Trindel Dispositif de croisement de lignes d'alimentation de trolleybus et de tramways.
DE1062730B (de) * 1955-11-26 1959-08-06 Siemens Ag Kreuzungsstelle fuer Fahrleitungen verschiedener Systeme, die von elektrischen Fahrzeugen mit mindestens zwei Stromabnehmern je Fahrdraht befahren werden
ZA201600737B (en) * 2015-06-12 2017-02-22 Joy Mm Delaware Inc Overhead power grid for mobile mining machin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66730C0 (en) 2023-10-11
TW202122284A (zh) 2021-06-16
WO2021009604A1 (en) 2021-01-21
KR20220042373A (ko) 2022-04-05
EP3766730A1 (en) 2021-01-20
EP3766730B1 (en) 2023-10-11
CN113939427A (zh)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39328B1 (ko) 강체전차선 브래킷
JP4744605B2 (ja) 剛体電車線用セクションインシュレータ
CN102481861B (zh) 用于支撑铁路线、电车线和地铁线的带电电缆的悬臂
KR200497341Y1 (ko) 강체전차선용 지지클램프
KR100956009B1 (ko) 자기부상철도용 궤도의 용이한 시공을 위한 레일 임시 고정 장치
CN213501931U (zh) 用于承载接触线的系统以及接触网交叉点
CN1016718B (zh) 轨道引导的钢轨车辆和磁力车辆共用的双转辙系统
US5291834A (en) Rail for magnetic levitation vehicle
KR101902361B1 (ko) 강체 전차 선로용 절연구분장치
US10202050B2 (en) Power rail-support unit and guide-track transportation system
KR20200106886A (ko) 경사지게 설치되는 장간애자
KR20170035193A (ko) 강체전차선 연결구조
KR101810796B1 (ko) 고속용 강체전차선 이행장치
DK2613962T3 (en) Stretch separation device for a busbar conduit system
KR101900512B1 (ko) 강체전차선 지지시스템
EA032532B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икрепления путевых модулей к рельсам
CN100333949C (zh) 电气化铁道刚性接触网的悬挂装置及方法
KR100934367B1 (ko) 모노레일용 절연장치
AU2018360262A1 (en) Electrical isolations in overhead conductor rails
CA2042406A1 (en) Rail for a magnetic levitation vehicle
KR20180075189A (ko) 고속용 강체전차선 이행장치
US2239582A (en) Overhead line construction for trolley bus systems
KR102602939B1 (ko) 강체전차선 및 강체전차선 평행개소
KR102579550B1 (ko) 전차 선로용 급전선 지지앵글 클램프
CN201712490U (zh) 隧道分张力补偿接触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