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71207U - 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及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及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71207U
CN213471207U CN202022210348.7U CN202022210348U CN213471207U CN 213471207 U CN213471207 U CN 213471207U CN 202022210348 U CN202022210348 U CN 202022210348U CN 213471207 U CN213471207 U CN 213471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bot
shell
assembly
plate
sub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21034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锐
刘贤林
周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eenl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eenl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eenl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eenl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21034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471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71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71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和机器人。其中,机器人空间架构包括支撑骨架、内舱组件、底盘组件及外壳组件,所述支撑骨架与所述底盘组件连接,所述内舱组件与所述支撑骨架可拆卸连接并围设形成有向外扩容的容置空间,所述外壳隔空地围设于所述内舱组件和所述支撑骨架的外部以形成机器人外壳。机器人包括上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和机器人,能够提高机器人空间架构和机器人的结构稳定性,方便高效高质量地组装、拆卸和更换,且更适用于具有曲面造型的机器人的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及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种类和性能也日益繁多,以满足不同行业的智能化工作需求,降低行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骨架结构,其包括支撑骨架、加强组件以及外壳组件。支撑骨架能够围设用于放置货物的存储空间,且支撑骨架包括第一立板、第二立板、上横板和底板,其中第一立板、第二立板和上横板一体成型;加强组件贴设于支撑骨架外侧,外壳组件扣设于加强组件上。
现有技术提供的机器人骨架,虽然可以为机器人提供稳定的支撑结构,但由于支撑骨架由板状结构组成加工麻烦,且一旦某部分存在损坏或结构失效,则会导致整个支撑骨架需要进行更换,更换成本较高;同时,板状结构的支撑骨架存在加工成本高、加工装配误差大、易变性等问题,且难以适用于具有曲面造型或者其他需要更高的外形造型要求的机器人壳体的设计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以提高机器人空间架构的结构稳定性,方便具有曲面造型的机器人进行高效高质的装配和拆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以提高机器人的结构稳定性,方便机器人的组装和拆卸,提高具有曲面造型的机器人的设计便利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包括支撑骨架、内舱组件、底盘组件及外壳组件,所述支撑骨架与所述底盘组件连接,所述内舱组件与所述支撑骨架可拆卸连接并围设形成有向外扩容的容置空间,所述外壳组件隔空地围设于所述内舱组件和所述支撑骨架的外部以形成机器人外壳。
作为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骨架呈前高后低和/或前宽后窄地设置,所述支撑骨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前框部和后框部,所述前框部设有凸伸部,所述凸伸部的一端与所述前框部连接,所述凸伸部的另一端向所述机器人的外部延伸,以形成扩容的所述容置空间。
作为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框部的宽度大于所述后框部的宽度;所述前框部的顶端高度大于所述后框部的顶端高度。
作为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舱组件包括位于所述支撑骨架两侧的侧面板,所述侧面板连接于所述前框部和所述后框部之间,且所述侧面板的前端面安装于所述前框部的相对内沿,所述侧面板的后端面安装于所述后框部的相对外沿。
作为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舱组件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骨架背面的后面板,所述后面板连接于所述后框部朝向所述前框部的相对内沿,且所述后面板的四周边沿分别凸出所述后框部以供与所述侧面板的后端面抵接。
作为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舱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骨架顶部的顶板,所述顶板的前后两端有高度差地分别与所述前框部及所述后面板可拆卸连接。
作为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舱组件包括安装于两侧的所述侧面板之间的隔板组件,且所述隔板组件后部与所述后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隔板组件的前部包覆所述凸伸部并形成弧形的外扩前沿。
作为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围设于所述机器人外表面的舱门壳体、侧壳体及后壳体,所述舱门壳体安装于所述支撑骨架的前部,所述侧壳体安装于两侧的内舱组件以位于所述支撑骨架的两侧,所述后壳体安装于所述支撑骨架的背部,所述舱门壳体、所述侧壳体和所述后壳体呈流线型曲面结构且可相互无缝装配,所述曲面结构的内表面与对应的各个所述内舱组件之间隔空隔开。
作为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组件还包括卡设于所述舱门壳体、所述侧壳体和所述后壳体上端的头部壳体,所述头部壳体的前部和后部均由下至上倾斜延伸并交汇于所述机器人空间架构的顶部,所述倾斜延伸的方向均为沿所述机器人空间架构的外围向所述机器人空间架构的纵向中心线方向。
一种机器人,包括如上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通过设置支撑骨架、内舱组件及外壳组件,通过使内舱组件合围形成容置空间,使支撑骨架可以由杆状结构构成,能够使支撑骨架和内舱组件为机器人空间架构提供稳定支撑的同时,减少支撑骨架对内部空间的占用,减小支撑骨架的变形,提高支撑骨架与内舱组件和外壳组件的装配精度;且由于容置空间向外扩容设置,能够在提高整个机器人空间架构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提高容置空间的容积;再者,向外扩容的容置空间的设置和外壳组件隔空围设在内舱组件和支撑骨架外侧的设置,能够减少外壳组件与内舱组件及支撑骨架之间的干涉,为外壳组件的装配提供足够的空间,提高外壳组件与内舱组件和/或支撑骨架的装配精度,更加适用于具有曲面造型的外壳组件与支撑骨架和内舱组件的连接;内舱组件与支撑骨架分离,能方便内舱组件和支撑骨架的加工、组装和更换,降低机器人空间架构的设计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器人,能够在提高机器人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有利于机器人的加工、组装、拆卸和更换,提高装配精度,且更有利于具有曲面造型的机器人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组件与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骨架与内舱组件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骨架与隔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骨架与内舱组件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面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面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板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面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面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的横剖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上壳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上壳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面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部壳体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部壳体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取去顶面板34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
1、支撑骨架;11、前框部;111、前竖杆部;112、前上横杆部;113、前下横杆部、114、前中横杆部;12、后框部;121、后竖杆部;122、后下横杆部;123、后上横杆部;13、加强纵杆;14、凸伸部;141、下凸伸部;142、上凸伸部;15、底架部;151、前支撑柱;152、后支撑柱;
2、内舱组件;21、侧面板;211、主侧板部;212、限位条;2121、第二侧限位槽;213、第一连接柱;2131、第一沉头孔;214、第二连接柱;2141、第二沉头孔;215、缺口;216、限位筋;2161、第一侧限位槽;217、加强块;218、连接块;2181、连接槽;22、顶板;221、主平板部;222、延伸板部;2221、立板部;2222、横板部;2223、台阶面;223、支撑筋;224、第三连接柱;2241、第三沉头孔;225、第二插接凸起;226、折边部;227、翻边部;23、后面板;231、主后板部;232、后竖加强筋;233、后横加强筋;234、后限位槽;235、安装槽;236、第四连接柱;237、第五连接柱;238、第一螺丝柱;239、插孔;2310、支撑条;24、隔板组件;241、上隔板组件;2411、第一上隔板;24111、上挡缘;24112、止挡凸部;2412、第二上隔板;2413、第一插接凸起;2414、第一定位槽;242、下隔板组件;2421、第一下隔板;2422、第二下隔板;2422、第一插接凸起;2423、第二定位槽;243、上纵隔板;244、下纵隔板;
3、外壳组件;31、舱门壳体;311、上舱门;312、下舱门;313、内舱门;314、外舱门;32、侧壳体;321、侧上外壳;3211、凹陷部;3212、卡口;3213、插接口;3214、连接凸台;32141、第五沉头孔;3215、凹槽部;322、侧下外壳;3221、第二螺丝柱;33、后壳体;331、后上壳体;332、后下壳体;3321、第六连接柱;33211、第六沉头孔;34、头部壳体;341、颈部壳体;3411、后颈部;3412、侧颈部;3413、插接块;3414、容纳槽;3415、穿孔;3416、连接凸台;34161、卡槽;3417、裙边部;342、顶饰条;3421、U型槽;3422、延伸臂部;3423、第一卡钩部;343、顶面板;3431、顶安装板部;3432、定侧板部;3433、卡凸;3434、第二卡钩部;344、连接封条;3441、避让口;3442、前封板;3443、上封板;3444、下封板;3445、侧封板;35、底盘壳体;351、转接板;352、底盘前板;353、防撞挡圈;3531、防撞前板;3532、防撞后板;3533、防撞侧板;
4、底盘组件;41、底板;42、驱动轮;
5、转接件;6、铰接件;7、灯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其包括机器人空间架构及设置在所述机器人空间架构中的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其中,机器人空间架构构成机器人的整体支撑和外形结构,检测系统用于对机器人的运行环境或机器人的自身运行状态进行检测,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检测系统的结构结构或外部指令的接收控制机器人的运行。且本实施例主要对机器人空间架构的结构进行详述,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设置可以参考现有机器人上的设置,此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各类场景中,本实用新型不对机器人具备的功能及应用的具体场景进行限制。
具体地,机器人空间架构包括底盘组件4、支撑骨架1、外壳组件3及内舱组件2。支撑骨架1连接于底盘组件4上,以为机器人空间架构提供整体支撑;内舱组件2嵌设在支撑骨架1上并与支撑骨架1可拆卸连接,围设形成有向外扩容的容置空间,容置舱具有前侧开口;所述外壳组件3隔空地围设于所述内舱组件2和所述支撑骨架1的外部以形成机器人外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通过设置支撑骨架1、内舱组件2及外壳组件3,通过使内舱组件2合围形成容置空间,使支撑骨架1可以由杆状结构构成,能够使支撑骨架1和内舱组件2为机器人空间架构提供稳定支撑的同时,减少支撑骨架1对内部空间的占用,减小支撑骨架1的变形,提高支撑骨架1与内舱组件2和外壳组件3的装配精度;且由于容置空间向外扩容设置,能够在提高整个机器人空间架构的结构紧凑性的同时,提高容置空间的容积;再者,向外扩容的容置空间的设置和外壳组件3隔空围设在内舱组件2和支撑骨架1外侧的设置,能够减少外壳组件3与内舱组件2及支撑骨架1之间的干涉,为外壳组件3的装配提供足够的空间,提高外壳组件3与内舱组件2和/或支撑骨架1的装配精度,更加适用于具有曲面造型的外壳组件与支撑骨架和内舱组件的连接;内舱组件2与支撑骨架1分离,能方便内舱组件2和支撑骨架1的加工、组装和更换,降低机器人空间架构的设计成本。
为方便和后续描述,以图3所示方向为例建立坐标系,其中X方向沿机器人的左右方向延伸,Y方向沿机器人的前后方向延伸,Z方向沿机器人的高度方向延伸,X、Y和Z满足右手坐标法则。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盘组件与支撑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底盘组件4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41和设置在底板41上的驱动轮机构,驱动轮机构包括一对驱动轮和用于驱动驱动轮42转动的驱动单元。驱动轮42机构的设置可参考现有机器人的底盘的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骨架1呈前高后低和/或前宽后窄地设置。具体地,支撑骨架1包括底架部15、前框部11和后框部12,前框部11和后框部12沿Y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且前框部11和后框部12的底部均与底架部15的上端连接,底架部15的下端与底板41连接。采用框架式结构的支撑骨架1,能够在保证支撑骨架1对机器人空间架构的整体支撑强度的同时,提高机器人内部空间利用率。
具体地,底架部15包括两组支撑柱,支撑柱竖直设置且与底板41垂直连接。其中一组支撑柱与前框部11在Y方向的坐标相同,另一组支撑柱与后框部12在Y方向的坐标相同,且每组支撑柱至少包括沿X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支撑柱。优选地,每一组支撑柱的上端高度相同,以提高对对应前框部11或后框部12的支撑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每组支撑柱包括两个沿X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柱,减轻机器人空间架构的整体重量,降低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每组支撑柱中的支撑柱个数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置。为方便后续描述,将与前框部11连接的支撑柱称为前支撑柱151,将与后框部12连接的支撑柱称为后支撑柱152。
为方便支撑柱与底板41的连接和定位,底板41的上表面对应各支撑柱的位置开设有定位槽,支撑柱能够插入定位槽中。底板41和支撑柱通过穿设于底板41和支撑柱下端面的紧固螺钉连接。
前框部11和后框部12均呈矩形框结构,前框部11包括沿X方向水平设置的前上横杆部112和前下横杆部113以及沿Z方向竖直设置的两个前竖杆部111,前上横杆部112连接于两个前竖杆部111的上端,前下横杆部113连接于两个前竖杆部111的下端,前下横杆部113与前支撑杆151的上端连接。且为提高前框部11的结构强度,前框部11还包括连接于两个前竖杆部111中部且沿X方向设置的前中横杆部114。
后框部12包括沿X方向水平设置的后上横杆部123和后下横杆部122以及沿Z方向竖直设置的两个后竖杆部121,后上横杆部123、后下横杆部122及两个后竖杆部121合围形成矩形框,后下横杆部122与后支撑柱152的上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机器人形成前部上扬式的头部结构,前上横杆部112在Z方向上高于后上横杆部123。且由于前框部11对应机器人的舱门设置,为了扩大舱室容积以及增大舱门尺寸,以方便物品在容置舱中的取放,前框部11沿X方向的宽度大于后框部12沿X方向的宽度,以增大机器人的前部宽度,且方便曲面造型的外壳组件3在支撑骨架1上的安装。
进一步地,为提高支撑骨架1的结构稳定性,支撑骨架1还包括连接于前框部11和后框部12之间的加强纵杆13。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纵杆13设置有四个,其中两个加强纵杆13的两端分别与后竖杆部121和前下横杆部113连接,另两个加强纵杆13的两端分别与后竖杆部121和前中横杆部114连接。且优选地,加强纵杆13均沿Y方向设置,以方便内舱组件2与支撑骨架1的连接。
加强纵杆13的设置,一方面提高支撑骨架1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内舱组件2中隔板组件24在支撑骨架1上的设置,方便将容置空间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容置舱。加强纵杆13的个数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结构强度需求和容置舱的个数需求进行自行设置。
为扩宽容置舱的容积,前下横杆部113和前中横杆部114均沿X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凸伸部14,凸伸部14的一端与对应的前下横杆部113或前中横杆部114连接,凸伸部14的另一端沿远离后框部12的方向延伸。凸伸部14的设置,能够增加设置在前下横杆部113和前中横杆部114上的隔板组件的允许面积,从而增加对应容置舱的体积,即凸伸部14的设置,有利于形成扩容的容置空间。
为方便后续描述,将与前下横杆部113相连的凸伸部14称为下凸伸部141,将与前中横杆部114连接的凸伸部14称为上凸伸部142。在本实施例中,下凸伸部141和上凸伸部142的长度相同,以方便舱门的设置和机器人外形结构的美观性。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骨架1中的各杆状结构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方便支撑骨架1的加工。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骨架1采用铝合金型材制成,铝合金型材具有质轻、强度高的特点,能够大大地减小安装空间及机器人空间架构的整体重量,且增加机器人空间架构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更为优选,支撑骨架1中的所有杆状结构均采用同一型号的欧标铝合金型材,占用空间小,增加机器人内部空间利用率,解决了使用钣金件等支撑结构产生的成本高、精度低、需要较大安装空间、加工装配误差大、易变形等问题;且铝型材自带的凹槽便于支撑骨架1之间的组装以及与外部结构的连接,提高连接便利性,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的优点;且由于欧标铝合金型材为标准件,易于加工,且加工成本相对较低。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骨架与内舱组件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内舱组件2包括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骨架1左右两侧且沿Y方向设置的两个侧面板21、连接于所述支撑骨架1后侧且沿X方向设置的后面板23、位于两个所述侧面板21之间的隔板组件24以及连接于支撑骨架1顶部的顶板22。侧面板21、后面板23、顶板22及隔板组件24合围形成有容置空间。
隔板组件24将容置空间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容置舱。在本实施例中,隔板组件24包括沿Z方向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上隔板组件241和下隔板组件242,上隔板组件241和下隔板组件242均沿水平方向布置,且上隔板组件241和下隔板组件242将容置空间分割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为进一步地,为增加容置舱的个数,内舱组件2还包括沿YZ平面设置的纵隔板,纵隔板位于两个侧面板21之间,以将上部空间和/或下部空间分别分割成左右布置的两个容置舱。
在本实施例中,纵隔板包括位于上隔板组件242上方的上纵隔板243及位于下隔板组件242和上隔板组件241之间的下纵隔板244。即,在本实施例中,容置舱的个数为四个。在其他实施例中,纵隔板也可以仅分割上部空间或下部空间,此时容置舱的个数为三个。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纵隔板的个数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容置舱的需求个数进行自行设置。
为方便内舱组件2的加工和组装,优选地,侧面板21为与YZ平面平行的板状结构,后面板23为与XZ平面平行设置的板状结构,以简化内舱组件2的整体结构,方便内舱组件2中各个部件的加工,且能够在增强机器人空间架构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小与外壳组件3之间的结构干涉。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骨架与隔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结构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6和7所示,上隔板组件241包括上下扣合连接的第一上隔板2411和第一下隔板2421,上凸伸部142、对应的加强纵杆13均夹设于第一上隔板2411和第二上隔板2412之间。下隔板组件242包括上下扣合连接的第一下隔板2421和第二下隔板2422,下凸伸部141、前下横杆部113以及对应的加强纵杆13均夹设于第一下隔板2421和第二下隔板2422之间。该种设置,能够在保证上隔板组件241的设置稳定性的同时,避免采用螺钉连接上隔板组件241和支撑骨架1,降低成本,节省物料,方便组装,且能够方便上隔板组件241与支撑骨架1的拆卸。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隔板2411位于第二上隔板2412的上方,第二上隔板2412对应上凸伸部142和前中横杆部114的位置开设有隔板限位槽,上凸伸部142和前中横杆部114均位于对应的隔板限位槽中。隔板限位槽的设置,能够实现上隔板组件241与支撑骨架1之间的安装定位,且减小上隔板组件241与支撑骨架1之间的晃动。第一上隔板2411和第二上隔板2412对应加强纵杆13的位置形成有侧向开口的避让槽,加强纵杆13位于相应的避让槽中。
为避免上隔板组件241相对支撑骨架1的晃动,上隔板组件241朝向后面板23的一端凸设有第一插接凸起2413,后面板23上对应第一插接凸起2413的位置开设有插接孔,第一插接凸起2413插设在插接孔中。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上隔板组件241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第一插接凸起2413,对应地,在侧面板21设置插接孔,同样能够实现对上隔板组件241的限位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隔板2411和第二上隔板2412通过螺钉连接,以提高第一上隔板2411和第二上隔板2412的连接稳定性。螺钉的数量和连接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下隔板组件242的设置可以参考上隔板组件241的设置,本实施例不再赘述。且在本实施例中,与上隔板组件241不同的是,下隔板组件242的第二下隔板2422覆盖下凸伸部141所在的部分区域,第一下隔板2421部为板状结构,第一下隔板2421对应下凸伸部141的位置开设有用于下凸伸部141的隔板限位槽。
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机器人的美观性,上隔板组件241和下隔板组件242均整体呈U型结构以供在原先平行的容置空间基础上形成弧形的外扩前沿/空间,且上隔板组件241和下隔板组件242的前端构成U型结构的待弧形倒角的横边。且进一步地,由于上隔板组件241的前端外露于外壳组件3的外部,为保证美观性,第一上隔板2411的前端边缘向下延伸有上挡缘24111,上挡缘24111位于第二上隔板2412的外侧,以遮挡第二上隔板2412的前端。
纵隔板组件包括上下分布的上纵隔板243和下纵隔板244,上纵隔板243和下纵隔板244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为实现上纵隔板243和下纵隔板244相对上隔板组件241和下隔板组件242的连接和定位,第一上隔板2411的下表面和/或第二下隔板2422的上表面沿Y方向开设有第一定位槽2414,下纵隔板244的对应端插入在对应的第一定位槽2414中;第二上隔板2412的上表面和/或顶板22的下表面沿Y方向开设有第二定位槽2423,上纵隔板243的对应端插入第二定位槽2423中。
更为优选地,第一定位槽2414和/或第二定位槽2423贯通对应上隔板或下隔板的前端,且第一定位槽2414和第二定位槽2423在对应隔板的后端封闭,在方便纵隔板的抽拉的同时,定位槽的封闭端可以对对应纵隔板在容置空间中的推入深度进行限制。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纵隔板的四角均设置有弧形倒角,以减小纵隔板与对应上隔板或下隔板之间的磨损。且纵隔板的前侧边均由上至下沿远离后面板23的方向延伸,以适应机器人上端窄、下端宽的整体外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上隔板2412和第二下隔板2422的上表面均环绕其周缘凸设有U型的止挡凸部24112,止挡凸部24112的U型开口朝向机器人的前侧,且止挡凸部24112与对应隔板的上表面光滑过渡连接。止挡凸部24112的设置,能够减小设置在容置腔中的物品与对应的侧板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货品的碰撞。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骨架与内舱组件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面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面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如图8-10所示,侧面板21包括主侧板部211,主侧板部211的内侧对应加强纵杆13位置分别凸设有限位条212,限位条212沿Y方向延伸且开设有开口朝向支撑骨架1的第二侧限位槽2121,两个加强纵杆13至少部分位于第二侧限位槽2121中。主侧板部211的外侧面沿Z方向设置有两个限位筋216,两个限位筋216沿Y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且两个限位筋216之间形成有第一侧限位槽2161,对应的前竖杆部111至少部分容纳于第一侧限位槽2161中。第一侧限位槽2121和第二侧限位槽2161的设置,能够为侧面板21与支撑骨架1的连接提供定位和限位。
进一步地,限位条212至少部分由主侧板部211由外向内挤压形成,主侧板部211的外侧对应限位条212的位置形成有凹槽。为实现侧面板21和支撑骨架1的稳定连接,凹槽的槽底及第一限位槽2161的槽底均向外垂直凸设有第一连接柱213,第一连接柱213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对应的凹槽或第一侧限位槽2161的槽深,第一连接柱213处开设有贯通侧面板21的第一沉头孔2131。加强纵杆13和前纵杆部111上均开设有第一螺纹孔,侧面板21和支撑骨架1通过穿设于第一沉头孔2131和第一螺纹孔中的第一螺纹件连接。该种设置,能够保证第一螺纹件不会凸出侧面板21的外侧面高度,有利于减小内舱组件2与外壳组件3之间的干涉,为外壳组件3提供安装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凹槽中均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柱213,以提高连接稳定性,第一侧限位槽2121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柱213。进一步地,第一螺纹件采用机牙螺丝。
由于前纵杆部111上需要设置用于铰接舱门的铰接件6,主侧板部211靠近有纵杆部的一侧对应铰接件6的开设有缺口215。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容置舱设置有四个,舱门对应设置有四个,即每个前纵杆部111均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铰接件6,两个铰接件6分别与上下分布的两个舱门连接,缺口215设置有两个,限位筋216和第一侧限位槽2121被缺口215分割为三段。
为提高侧面板21部和支撑骨架1的连接强度,主侧板部211于缺口215的竖直边缘处向外凸设有加强块217,位于缺口215处的前纵杆部111夹设于加强块217和铰接件6之间。更进一步地,加强块217沿竖直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位于缺口215的上下边缘对齐,且加强块217与位于朝向后框部12的限位筋216连接。
进一步地,每一段限位筋远离后框部12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块218,连接块218一方面可以对侧面板21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行加强,另一方面能够方便侧面板21与外壳组件3的连接。进一步地,连接块218上开设有连接槽2181,连接槽2181的开口朝向支撑骨架1的外侧,且连接槽2181的槽底垂直凸设有第二连接柱214,第二连接柱214上开设有用于与外壳组件3连接的第二沉头孔2141。
进一步地,为提高侧面板21与外壳组件3的连接稳定性,主侧板部211靠近后面板23的一侧外表面同样设置有第二连接柱214,且位于同一侧的多个第二沉头孔2141的中心位于一竖直平面上,提高与外壳组件3的连接可靠性和受力稳定性。
为提高侧面板21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主侧板部211的外侧垂直凸设有多个侧加强筋板。在本实施例中,侧加强筋板沿竖向和横向设置有多个,呈纵横分布的形式。但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加强筋板的个数和位置并不做限制。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板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11及12所示,顶板22连接于支撑骨架1的顶端,且顶板22的前后两端有高度差地分别与前框部11及后面板23可拆卸连接。具体地,顶板22包括与XY平面平行的主平板部221及连接于主平板部221前端的延伸板部222,延伸板部222的前端高度大于延伸板部222的后端高度,以形成前端高、后端低的机器人头部形状。主平板部221与前框部11可拆卸连接,主平板部221的后端与后面板23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延伸板部222呈台阶状,其在顶板22的内侧面形成多个台阶面2223,且各台阶面2223沿远离后面板23的方向逐渐升高。以增大位于上层的容置舱的前端高度,提高容置舱的容积。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板部222包括两个在高度方向上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横板部2222以及两个竖直设置的立板部2221,两个横板部2222在Y方向上错位设置,且其中一个立板部2221连接于两个横板部2222之间,另一个立板部2221连接于位于下方的横板部2222及主平板部221之间。对应的,顶板22的内表面形成有两个台阶面2223。
主平板部221位于前上横杆部112的下方并与前上横杆部112采用机牙螺丝等结构可拆卸连接。为实现主平板部221与前上横杆部112的连接,主平板部221的上表面垂直凸设有支撑筋223,支撑筋223沿X方向间隔设置多个,以在提高顶板22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对前上横杆部112提供支撑和定位。主平板221上表面还垂直凸设有第三连接柱223,第三连接柱223上开设有第三沉头孔2241,前上横杆部112对应处开设有第三螺纹孔,前上横杆部112与第三连接柱223通过穿设第三沉头孔2241和第三螺纹孔的机牙螺丝连接。
进一步地,由于顶板22部不与后框部12连接,为避免顶板22后端缺少支撑而下坠,顶板22后端与后面板23垂直抵接,且顶板22后端面向外凸设有第二插接凸起225,后面板23对应第二插接凸起225的位置开设有插孔239,第二插接凸起插设在插孔239中。
进一步地,为适应机器人头部外形,主平板部221沿X方向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弧形的折边部226,折边部226沿远离主平板部221的方向向下弯折延伸,折边部226的具体形状根据所需形成的机器人头部的外形进行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进一步地,主平板部221远离连延伸板部222的一侧及折边部226的外侧均向上翻折有翻边部227,提高与侧面板21和后面板23的对接可靠性,减小顶板22与侧面板21或后面板23对接产生的间隙。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面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面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8、13及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后面板23位于后框部12朝向前框部11的一侧并与后框部23可拆卸连接,后面板23位于两个侧面板21之间并与两个侧面板21的内表面垂直抵接。该种设置,能够更好地适用于前框部11宽度大于后框部12宽度的支撑骨架1的设置,且能为外壳组件3的安装提供更多的安装空间。
具体地,后面板23的外侧面对应后框部12的各个杆的位置均形成有后限位槽234,后框部12的各个杆部均至少部分卡设于后限位槽234中,以实现后框部12与后面板23的连接限位。
进一步地,为实现后框部12与后面板23之间的连接,每个后限位槽234的槽底均垂直凸设有第四连接柱236,后面板23对应第四连接柱236贯通开设有第四沉头孔,后框部12对应第四连接柱236的位置开设有第四螺纹孔,后面板23与后框部12通过穿设于第四沉头孔和第四螺纹孔中的第四螺纹件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第四螺纹件为机牙螺丝。
由于后面板23位于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板21之间,且加强纵杆13位于对应的侧面板21的内侧,因此,后面板23对应两个侧面板21的相对两侧板分别开设有避让纵支撑杆的避让槽。进一步地,为提高整个机器人空间架构的设置稳定性,后面板23对应第一插接凸起和第二插接凸起的位置分别开设有插孔239,避免上隔板组件241和下隔板组件242出现晃动。
为提高后面板23的整体结构强度,后面板23的外侧面垂直凸设有多个后加强筋,多个后加强筋优选沿横纵交错方式排布,本实施例对后加强筋的个数和排布形式不做具体限制。为方便后限位槽234的设置,对应后竖杆部121的后限位槽234由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后竖加强筋232形成,对应后上横杆部123的后限位槽234由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后横加强筋233形成。
更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上隔板组件241、下隔板组件242和顶板22的设置稳定性,后面板23的内侧面对应上隔板组件241、下隔板组件242和顶板22的位置均凸设有支撑条2310,支撑条2310沿X方向延伸,上隔板组件241、下隔板组件242和顶板22的下表面分别支承于对应的支撑条2310上。
由于后面板23位于后框部12的内侧,后面板23与位于外部的外壳组件3之间的间隙较大,为方便后面板23与外壳组件3连接,后面板23的外侧面可拆卸连接有转接件5,转接件5分别与后面板23及外壳组件3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转接件5沿X方向延伸,且转接件5沿Z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有两个。
进一步地,为实现转接件5在后面板23上的安装定位,后面板23对应转接件5的位置开设有安装槽235,转接件5朝向后面板23的一端插设在安装槽235中。优选地,安装槽235由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后竖加强筋232及两个相对且间隔设置的后横加强筋233合围形成,在提高后面板23结构强度的同时,简化后面板23的结构。
为实现转接件5与后面板23的连接,安装槽235的槽底垂直凸设有第一螺丝柱237,第一螺丝柱237开设有螺纹孔,转接件5对应开设有连接通孔,后面板23与转接件5通过穿设于连接通孔和螺纹孔中的螺丝连接。为方便转接件5与壳体组件3的连接,安装槽235的槽底还垂直凸设有第五连接柱237,第五连接柱237贯通开设有第五沉头孔,壳体组件3与转接件5通过由后面板23内侧穿入第五沉头孔中的机牙螺丝连接。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的横剖视图,如图1-3及15所示,外壳组件3包括相互拼接并围设形成机器人完整外壳形状的舱门壳体31、两个侧壳体32、后壳体33、头部壳体34和底盘壳体35,舱门壳体31与支撑骨架1枢接,以使舱门壳体31可适配于隔板组件24其弧形的外扩前沿并相对支撑骨架1无缝旋转开合,侧壳体32拼装于舱门壳体31和后壳体33之间,拟人化的头部壳体34扣设于舱门壳体31、侧壳体32和后壳体33的上端。底盘壳体35围设于底盘组件4的外侧。各外壳均为流线型曲面结构且可相互无缝装配,以使整个机器人外形美观。
具体地,舱门壳体31包括四个舱门,每个舱门均通过铰接件6与对应的前竖杆部111铰接连接,以实现舱门的转动开合。位于上侧的两个上舱门311和位于下侧的两个下舱门312分别位于上隔板组件241的上下两侧,且上隔板组件241的上挡缘24111位于上下舱门之间外表面的曲率与舱门外表面的曲率相适配,上挡缘24111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壳体32和右侧壳体32对接。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舱门均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内舱门313和外舱门314,内舱门313位于外舱门314的内侧,内舱门313与外舱门314的形状基本一致,该种结构设置,有利于提高舱门的结构强度。
后壳体33为外凸的曲面结构,其与后面板23之间存在间隙。具体地,后壳体33包括上下拼接设置的后上壳体331和后下壳体332,后上壳体331上、下、左和右四侧分别与头部壳体34、后下壳体332、两个侧壳体32。后上壳体331与设置在后面板23上的两个转接件5通过由机牙螺丝连接,且连接方向为从容置舱内部旋拧机牙螺丝,以减小后壳体33表面的孔结构,同时,提高转接件5与后面板23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为方便对机器人内部进行修改,后下壳体332设置成可以从外侧拆卸的维修盖。具体地,后下壳体332的内侧面设置有多个第六连接柱3321,多个第六连接柱3321的位置与后支撑柱152或后竖杆部121的位置对应,后下壳体332对应第六连接柱3321开设有贯通设置的第六沉头孔33211,后支撑柱152对应连接通孔设置有第六螺纹孔,后下壳体332与后支撑柱152或后竖杆部121通过穿设于第六沉头孔33211和第六螺纹孔的螺纹连接件连接。为提高连接稳定性,后下壳体33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两排第六连接柱332,每排第六连接柱3321均包括至少两个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六连接柱3321。通过将第六连接柱3321与后支撑柱152连接,能够缩短第六连接柱3321所需长度,方便连接,提高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侧壳体32包括上下拼接设置的侧上壳体321和侧下壳体322,且两个侧壳体32基本相对机器人空间架构的中纵平面对称设置。侧下壳体322的上、下、前及后侧分别与侧上壳体321、底盘壳体35、舱门壳体31及后壳体33拼接。为提高侧下壳体322的设置稳定性,侧下壳体322与侧面板2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侧下壳体322和侧上壳体321的内侧面对应第二连接柱214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螺丝柱3221(见图3),第二螺丝柱3221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侧壳体32与侧面板21通过由支撑骨架1内侧穿设于第二连接柱214的第二沉头孔与第二螺丝柱3221上的第二螺纹连接件连接,以避免在在侧壳体32外表面开孔,提高外形美观性。进一步地,第二螺纹连接件为机牙螺丝。
为实现侧壳体32与侧面板21的连接定位,第二连接柱214朝向侧下壳体322的一端开设有与沉头孔连通的定位槽,定位槽的直径等于第二螺丝柱3221的直径,第二螺丝柱3221的末端插入定位槽中,实现安装定位,保证连接可靠性。
为减小侧下壳体322与前面板之间拼装间隙,侧下壳体322对应舱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弯折边,第一弯折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段、第二弯折段和第三弯折段,第一弯折段的一端与侧下壳体322的曲面侧板部光滑过渡连接,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沿朝向机器人中心及舱门壳体31的方向倾斜延伸并与第二弯折段的一端连接,第二弯折段的另一端沿朝向机器人中心的方向延伸并与第三弯折段的一端垂直连接,第三弯折段的另一端沿朝向舱门壳体31的方向延伸。舱门对应左侧壳体32的一侧设置有沿朝向第一弯折段倾斜延伸的第二弯折边,第二弯折边的末端位于第二弯折段和第三弯折段形成的槽内。第一弯折边和第二弯折边的设置,能够在减小侧下壳体322与前面板之间的拼接缝隙的同时,为舱门的转动提供避让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侧下壳体322为沿远离对应侧面板21外凸的曲面结构,因此,侧下壳体322的至少中部区域与侧面板21之间具有间隙。该种设置,能够为侧下壳体322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减少侧下壳体322与支撑骨架1或内舱组件2之间的干涉。
进一步地,为保证外壳组件3的拼装美观性,侧壳体32与后壳体33的对接处的曲率相同,右侧壳体32与后壳体33的对接处的曲率相同,且各壳体的曲率光顺变化。
侧上壳体321的前后两侧分别后壳体33和舱门壳体31拼接,且拼接方式可参考侧下壳体322与后壳体33和舱门壳体31的拼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上壳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上壳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6和17所示,侧上壳体321的上侧后方向内凹陷形成有凹陷部3211,凹陷部3211的侧壁为开口朝向后面板33的U型结构,且侧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多个插接口3213。插接口3213的数量可以但不限定于四个,且其中两个插接口3213位于朝向舱门壳体31的一侧侧壁,另两个插接口3213位于顶部的一侧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侧上壳体321的上端从前端向后端的方向逐渐抬高,以适用机器人后端高、前端低的机器人头部形状。
如图1和2所示,头部壳体34的前部和后部均由下至上倾斜延伸并交汇于机器人空间架构的顶部,倾斜延伸的方向均为沿机器人空间架构的外围向机器人空间架构的纵向中心线方向。具体地,头部壳体34包括位于前部的顶面板34和位于后部的颈部壳体341,顶面板34位于机器人的顶部前侧,且顶面板34由后端至前端向下倾斜设置,以方便人查看设置在顶面板34上的触控显示屏。颈部壳体341位于机器人的后侧,形成拟人形态的机器人的颈部结构。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面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顶面板34包括顶安装板部3431和倾斜向下围设在顶安装板部3431周缘处的顶侧板部3432。顶安装板部3431位于舱门壳体31、侧壳体32及颈部壳体341的上端边缘合围形成的空间中,且顶侧板部3432分别与左侧壳体32和右侧壳体32的上端卡接。该种设置方式,方便顶面板34的安装、拆卸和维修,且减少螺纹件的数量。
为提高顶面板34的拆装便利性,侧上壳体321的上端开设有卡口3212,顶面板34与侧上壳体321对接的侧边出向内凸设有卡凸3433,卡凸3433与卡口3212卡接。每个侧上壳体321上的卡口3212的个数可以但不限定为两个。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部壳体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部壳体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饰条的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取去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22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9-23所示,颈部壳体341整体呈开口朝向机器人前端的U型结构,其包括形成U型结构横边的后颈部3411和形成U型结构两个竖边的侧颈部3412,侧颈部3412分别插入侧上壳体321和侧上壳体321的凹陷部3211中。该种设置方式,能够方便颈部壳体341的设置与安装,且有利于机器人头部的防水结构的设置。进一步地,颈部壳体341的侧部和下方周缘连接有向后外倾斜翻转的裙边部3417,以提高与后壳体33及侧壳体32的连接美观性。
为提高颈部壳体341的设置稳定性,颈部壳体341与侧上壳体321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具体地,凹陷部3211的内侧面凸设有连接凸台3214,连接凸台3214开设有沉头孔,颈部壳体341的内侧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连接件从机器人内部旋拧连接,以避免在颈部壳体341处开设孔结构。
为方便颈部壳体341的连接定位,侧颈部3412的自由端及后颈部3411的上端均向前延伸有插接块3413,插接块3413插入对应插接口3213中。为提高定位可靠性,每个侧颈部3412的自由端均间隔设置有两个插接块3413,且后颈部3411的上侧沿宽度间隔设置有两个插接块3413。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接块3413的个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定。
颈部壳体341的上端外表面开设有U型的容纳槽3414,头部壳体34还包括设置在容纳槽3414内的顶饰条342。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饰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顶饰条342的截面呈U型结构,其包括形成U型结构的横边的装饰板部和形成U型结构两竖边的两个安装板部。装饰板部外露于机器人外表面,两个安装板部分别与容纳槽3414的下槽壁及凹陷部3211的顶壁抵接,使顶饰条342能够嵌设在容纳槽3414中。
进一步地,容纳槽3414为由外向内挤压颈部壳体341形成,颈部壳体341的内侧对应容纳槽3414的外侧形成有凸台,侧上壳体321对应凸台的位置设置有凹槽部3215,凸台位于凹槽部3215中,且位于凹陷部3211顶壁上的插接口3213开设有凹槽部3215的槽底。
进一步地,每个安装板部对应顶部插接孔3213的位置向远离装饰板部的方向延伸有延伸臂部3422,延伸臂部3422的末端设置有第一卡钩部3423,且插接于同一插接孔3213的两个延伸臂部3422中,位于上侧延伸臂部3422的第一卡钩部3423与对应的侧上壳体321卡接,位于下侧延伸臂部3422的第一卡钩部3423向下延伸设置,且与插接块3413卡接。该种设置,能够方便顶饰条342的安装和拆卸,提高顶饰条342的设置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顶饰条342由透明材质制成,其U型槽3421中安装有灯条7,灯条7的两端穿出容纳槽3414的两侧槽壁并伸入颈部壳体341的内侧。对应的,容纳槽3414的两个末端槽壁设置有供灯条7穿出的穿孔3415,以方便灯条7与设置在机器人内部的电路板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顶面板34的设置稳定性,顶面板34朝向颈部壳体341的一侧设置有向下延伸有第二卡钩部3434,第二卡钩部3434颈部壳体341的顶端卡槽卡接。具体地,颈部壳体341于顶部中间位置向外凸设有连接凸台3416,连接凸台3416的上端面开设有贯通其后端面的第一卡槽34161。头部壳体34还包括连接于连接凸台3416外侧的连接封条344。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封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4所示,连接封条344包括外露于机器人的前封板3442、分别连接于前封板3441的上下连接且向机器人内部延伸的上封板3443和下封板3442以及连接于前封板3442左右两端且上下侧分别与上封板3443和下封板3442连接的侧封板3445,连接凸台3416位于上封板3443、下封板3444、前封板3442及侧封板3445形成的空间中。前封板3442的两端分别与侧上壳体321对接,下封板3444与顶饰条342的上端面抵接,上封板3443的上表面与顶面板341的后侧下表面抵接。上封板3443的下表面与连接凸台的上端面抵接。且上封板3443对应第一卡槽34161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口3441,上封板3443与第一卡槽34161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卡接第二卡钩部3434的卡槽,且第二卡钩部3434通过避让口3441卡入卡槽中。
如图1、2和22所示,底盘壳体35围设于底盘组件4的外部,其包括转接板351、底盘前板352及位于底部的防撞挡圈353。转接板351呈开口朝向机器人前方的U型结构,其构成U型结构一横边的部分水平设置且与下凸伸部141连接,其构成U型结构竖边的部分竖直设置且与与前支撑柱151可拆卸连接,其构成U型结构另一横边的部分水平设置且位于下隔板组件242的下方。底盘前板呈开口朝内的U型结构,其上端与转接板351卡接连接,其左右两侧分别与侧下壳体322卡接连接。机器人其余壳体组件3在地面的投影位于防撞挡圈353在地面上的投影的外侧边缘内,以为机器人提供防撞保护。且为方便加工和组装,防撞挡圈353包括位于围设拼接的防撞前板3531、防撞后板3532及防撞侧板3533,其中防撞侧板3533位于侧下壳体322的外侧并与侧下壳体322连接,防撞前板3531位于底盘前板353的下方并与底板41可拆卸连接,防撞后板3532位于后壳体331的下方并与底板41可拆卸连接。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骨架(1)、内舱组件(2)、底盘组件(4)及外壳组件(3),所述支撑骨架(1)与所述底盘组件(4)连接,所述内舱组件(2)与所述支撑骨架(1)可拆卸连接并围设形成有向外扩容的容置空间,所述外壳组件(3)隔空地围设于所述内舱组件(2)和所述支撑骨架(1)的外部以形成机器人外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1)呈前高后低和/或前宽后窄地设置,所述支撑骨架(1)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前框部(11)和后框部(12),所述前框部(11)设有凸伸部(14),所述凸伸部(14)的一端与所述前框部(11)连接,所述凸伸部(14)的另一端向所述机器人的外部延伸,以形成扩容的所述容置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部(11)的宽度大于所述后框部(12)的宽度;所述前框部(11)的顶端高度大于所述后框部(12)的顶端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舱组件(2)包括位于所述支撑骨架(1)两侧的侧面板(21),所述侧面板(21)连接于所述前框部(11)和所述后框部(12)之间,且所述侧面板(21)的前端面安装于所述前框部(11)的相对内沿,所述侧面板(21)的后端面安装于所述后框部(12)的相对外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舱组件(2)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撑骨架(1)背面的后面板(23),所述后面板(23)连接于所述后框部(12)朝向所述前框部(11)的相对内沿,且所述后面板(23)的四周边沿分别凸出所述后框部(12)以供与所述侧面板(21)的后端面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舱组件(2)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骨架(1)顶部的顶板(22),所述顶板(22)的前后两端有高度差地分别与所述前框部(11)及所述后面板(23)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舱组件(2)包括安装于两侧的所述侧面板(21)之间的隔板组件(24),且所述隔板组件(24)后部与所述后面板(23)可拆卸连接,所述隔板组件(24)的前部包覆所述凸伸部(14)并形成弧形的外扩前沿。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3)包括围设于所述机器人外表面的舱门壳体(31)、侧壳体(32)及后壳体(33),所述舱门壳体(31)安装于所述支撑骨架(1)的前部,所述侧壳体(32)安装于两侧的内舱组件(2)以位于所述支撑骨架(1)的两侧,所述后壳体(33)安装于所述支撑骨架(1)的背部,所述舱门壳体(31)、所述侧壳体(32)和所述后壳体(33)呈流线型曲面结构且可相互无缝装配,所述曲面结构的内表面与对应的各个所述内舱组件(2)之间隔空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3)还包括卡设于所述舱门壳体(31)、所述侧壳体(32)和所述后壳体(33)上端的头部壳体(34),所述头部壳体(34)的前部和后部均由下至上倾斜延伸并交汇于所述机器人空间架构的顶部,所述倾斜延伸的方向均为沿所述机器人空间架构的外围向所述机器人空间架构的纵向中心线方向。
10.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空间架构。
CN202022210348.7U 2020-09-30 2020-09-30 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及机器人 Active CN213471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10348.7U CN213471207U (zh) 2020-09-30 2020-09-30 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及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210348.7U CN213471207U (zh) 2020-09-30 2020-09-30 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及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71207U true CN213471207U (zh) 2021-06-18

Family

ID=76365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210348.7U Active CN213471207U (zh) 2020-09-30 2020-09-30 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及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4712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3549A (zh) * 2021-11-23 2022-02-25 广东优碧胜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3549A (zh) * 2021-11-23 2022-02-25 广东优碧胜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471207U (zh) 一种机器人空间架构及机器人
CN203882561U (zh) 一种显示单元箱体及led显示屏
CN1234920A (zh) 框架角接件
CN103167764A (zh) 一种带有封闭百叶状的显示屏单元箱体
CN203038598U (zh) 一种led网格屏的单元屏
CN203055361U (zh) 一种单元屏的上下连接结构
CN202142244U (zh) 一种显示屏安装框架
CN202143315U (zh) 一种机柜
CN112096224B (zh) 淋浴门及其门框组件
CN210944434U (zh) 一种模块化铝合金轿厢
CN100456912C (zh) 柜子用安装配件
CN202679833U (zh) 显示屏壳体及显示屏箱体
CN205090183U (zh) 一种铝合金型材框体
CN202713860U (zh) 一种led显示屏框架和led显示装置
CN206846433U (zh) 背板组件、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9343688U (zh) 一种多角度调节铝码连接件
CN218826046U (zh) 一种led拼接屏
CN210124728U (zh) 一种整体装配的洗碗机
CN216212063U (zh) Led显示装置的箱体及led显示装置
CN216546476U (zh) 电动车中置箱安装连接板
CN216849194U (zh) Led显示装置
CN208737142U (zh) 直下式液晶模组设备
CN211654179U (zh) 灯板组件及具有其的显示屏
CN220874885U (zh) Led显示装置的箱体组件及led显示装置
CN220529926U (zh) 一种壳体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