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425256U - 电连接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425256U
CN213425256U CN202022816169.8U CN202022816169U CN213425256U CN 213425256 U CN213425256 U CN 213425256U CN 202022816169 U CN202022816169 U CN 202022816169U CN 213425256 U CN213425256 U CN 213425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s
ang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grees
connec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8161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文利
游正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425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425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7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pin shaped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创作为一种电连接端子,包含一料带与多个端子。这些端子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点,这些端子之间具有间隙。其中,这些端子是以斜向一角度的方式进行排列,角度的范围是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其中,当这些端子与料带位在同一或接近平面,其为第一阶段。

Description

电连接端子
【技术领域】
本创作是关于一种连接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节省材料与提供高度平整度等优势的电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传统上连接器,例如WTB或ISO的连接器,其可以参照图1,是说明传统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连接器具有胶芯2、开孔4、壳体6、固定件8与端子14。在端子14的一端以SMT脚形成在电路板端(图未示),在此,端子14采用二次折弯的方式以形成如图1的端子形状;然而,由于端子14为导电金属材料,其本身的特性具有弹性,导致于在弯折的过程中,SMT脚的平整度非常不容易控制,端子14容易造成因为例如空焊等问题而导致于导电性不佳或无法导电的问题。
再者,前述二次弯折的方式可能导致平整度不佳之外,尚还存有材料浪费的缺点,其可以参考图2a与图2b,是为传统端子30进行弯折之后与之前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a中,是传统端子经过二次弯折之后的形状,其端子30包含接触端34与弯折端36,在形成图2a的端子30形状之前,端子30是经由例如端子裁切定长、端子打薄、裁切料带32、与胶芯2组装和二次的90度弯折,方才能形成如图1的端子14。从图2a与图2b中,可以明显理解到,为了形成端子30,需要从较长的立体板材(图未示)切割出可供多次弯折且具有料带32的端子30,其才能形成未弯折的料带32、接触端34与弯折端36。因此,图2a与图2b需要体积较大的立体板材来切割出端子30。
又,为了解决SMT平整度的不良的作法,参考图3,是说明传统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图3中,是直接在立体板材直接裁切出具有料带42与端子44的端子组40,其采用的制程为以下料的方式形成前述端子组40,由于本方法的端子44不须经过折弯而能够直接形成SMT脚,使得产能能够有效的提升,但是这样子的方法仍然存在缺失,由于制程中为了同时形成多的端子,其间隙D必须拉大,才能够区别各个端子44,进而造成过多的材料的浪费。
有鉴于此,本创作提出一种电连接端子,其用以解决传统端子所造成的缺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创作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端子,能够在制作的过程中达到省料的效果。
本创作的第二目的是根据前述的电连接端子,将端子以特定方式,例如以一角度斜向排列,以达到有效的缩减端子间的间隙而能够省料的效果。
本创作的第三目的是根据前述的电连接端子,在后期无需弯折加工的情况下,直接的将端子脱离料带,以形成独立的端子,并且能够单独的被插置在胶芯的开孔。
本创作的第四目的是根据前述的电连接端子,在后期无需弯折加工的情况下,通过料带的转动而直接可以应用在胶芯而形成连接器,使得其可达到高度的平整度。
本创作的第五目的是根据前述的电连接端子,可以在不影响平整度的情况之下,通过料带的转动而能够一次组装多个端子,进而达到产能的提升。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电连接端子,包含一料带与多个端子。这些端子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点,这些端子之间具有间隙。其中,这些端子是以斜向一角度的方式进行排列。角度的范围是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其中,当这些端子与料带位在同一或接近平面,其为第一阶段。
为达到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电连接端子应用在具一胶芯、多个开孔、一壳体与一固定件的组件。电连接端子包含多个端子。这些端子分别插入这些开孔,每一端子具有多个弯折点,多个端子之间具有间隙。其中,这些端子在第一阶段以斜向一角度的方式进行排列并且连接料带。角度的范围是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并且在这些端子脱离料带之后,形成独立的端子。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创作提供电连接端子,相较于需要弯折的端子制程方式,更能节省材料的使用与达成高度的平整度;以及,相较于不需要弯折的端子制程方式,本创作更能够在相同的板材体积之下,形成更多的端子数量,以有效的提高产能。
本创作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将通过以下的实施例及附呈图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传统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与图2b是说明传统端子在弯折之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说明传统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创作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的俯视图。
图4b是说明图4a的电连接端子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说明图4a的端子脱离料带的示意图。
图6a是本创作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的俯视图。
图6b是说明图6a的电连接端子的侧面示意图。
图7是说明图6a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是说明图6a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说明图8的端子应用连接器组件的结合示意图。
图10是本创作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 胶芯
4 开孔
6 壳体
8 固定件
10、10’ 电连接端子
14、30、44 端子
12、32、42 料带
122 操作部
124 连接部
1242 第一端
1244 第二端
126 作用件
1422 第一弯折点
1424 第二弯折点
34 接触端
36 弯折端
40 端子组
θ1 第一角度
θ2 第二角度
D、d 间隙
SP 半封闭空间
S81-S83 方法步骤
S91-S92 方法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创作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创作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在本创作中,是使用「一」或「一个」来描述本文所述的单元、元件和组件。此举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对本创作的范畴提供一般性的意义。因此,除非很明显的另指他意,否则此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至少一个,且单数也同时包括多个。
在本创作中,用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他任何类似用语意欲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括物。举例而言,含有多个要件的一组件、结构、制品或装置不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该组件、结构、制品或装置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除此之外,除非有相反的明确说明,用语「或」是指涵括性的「或」,而不是指排他性的「或」。
请参考图4a与4b,是本创作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4a是本创作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的俯视图和图4b是说明图4a的电连接端子的侧面示意图。
在图4a中,电连接端子10包含一料带12与多个端子14。
每一端子14分别具有第一弯折点1422与第二弯折点1424。第一弯折点1422与第二弯折点1424使得这些端子14的形状呈现Z字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折点的数量为大于2个时,将使得每一端子14的形状为锯齿形。又,第一弯折点1422与第二弯折点1424可分别夹设一角度,该角度的范围介于45度至90度之间或介于90度至135度之间。这些端子14之间具有间隙d。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端子14是以斜向一角度的方式进行排列,例如角度的范围是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在此是以45度角为例说明,亦即这些端子14是以斜向45度的方式进行排列,且这些端子14之间具有一间隙d,其明显小于前述图3所示的间隙D。在此,间隙d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使得这些端子14为平行排列。在另一实施例中,这些端子14也可为非平行排列。
一并参照图4b,是显示这些端子14与料带12位在同一或接近平面,在此定义为第一阶段。在本实施例中,是将这些端子14与料带12设置位在同一(或接近)平面2的结构,定义为第一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前述或是后续提到的阶段,仅只是为了区别在不同阶段过程中,这些端子14与料带12的结构关系,其不应做为解释本创作范围的限制条件。在其他的实施例,料带12与这些端子14可以是接近同一平面,也就是料带12与这些端子14之间可以存在些微的角度差,其角度差可以在正负15度以内,该角度差仍属于本创作所称料带12这些端子14接近同一平面的创作范畴。
参照图5,是说明图4a的端子脱离料带的示意图。在图5中,在第一阶段之后,可以通过分离料带12与每一端子14,使得料带12不连接每一端子14,在此,是以料带12与全部端子14分离为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依照其需求,自料带12上单独取下一个或多个端子14。经分离之后的每一端子14可以独立的被插置在如同图1中的胶芯2的开孔4,或是这些端子14通过同步挟夹持的方式,以数个端子14同时的插置在开孔4。
因此,独立的端子14被插置在胶芯2的开孔4之后,虽未能见到料带12,但是由于端子14采用本方法的制程方法,所以可以在省料且能够有高度平坦度的优势之下,形成质量良好的端子14。
请参考图6a与6b,是本创作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6a是本创作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的俯视图和图6b是说明图6a的电连接端子的侧面示意图。
在图6a中,电连接端子10’也包含料带12与多个端子14。
在此,料带12与多个端子14也是位在同一平面,即是料带12与多个端子14是平行于图面。一并参考图6b,从电连接端子10’的侧视图中可以理解到料带12与多个端子14处在同一平面。
回到图6a,料带12进一步区分为多个操作部122与多个连接部124。每一操作部122连接每一连接部124的第一端1242,且每一连接部124的第二端1244形成一半封闭空间SP。在此,半封闭空间SP是以钟状为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形成为例如矩形、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或其他任意形状的半封闭空间SP。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半封闭空间SP为例说明,实际上半封闭空间SP也由全封闭空间所取代,也就是在连接部124形成类似破孔的封闭空间,全封闭空间也可以达成如同半封闭空间SP的功效。
这些端子14分别连接至连接部124的第二端1244。这些端子14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点,在此是以两个弯折点为例说明,其分别为第一弯折点1422与第二弯折点1424。第一弯折点1422与第二弯折点1424使得这些端子14的形状呈现Z字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折点的数量为大于2个时,将使得每一端子14的形状为锯齿形。又,第一弯折点1422与第二弯折点1424可分别夹设一角度,该角度的范围介于45度至90度之间或介于90度至135度之间。在此,这些端子14同样的以斜向45度的方式为例进行排列。这些端子14之间具有间隙d,其明显小于前述图3所示的间隙D。在此,间隙d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使得这些端子14为平行排列。在另一实施例中,这些端子14可非为平行排列。
一并参考图7,是说明图6a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在图7中,是显示4个料带12与端子14,为便于说明,是取其中一个料带12与端子14进行说明,其余料带12与端子14的说明同前述的说明,在此不赘述。
连接部124包含作用件126(其属于第二端1244)以连接端子14。当作用件126受外力(图未示)作用时,一并参考右下方放大的图式,在此是以Z轴朝向X轴施加外力为例说明,其使得作用件126产生弯折,让端子14与料带12脱离同一平面,在此,前述平面指的是X-Y平面。在此,作用件126被弯折第一角度θ1,使得端子14与料带12在轴平面(Z-X平面)夹设第一角度θ1,其定义为第二阶段。前述第一角度θ1的范围可介于45度至135度之间,在此,是以90度为例说明。
一并参考图8,是说明图6a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在图8中,前述图7的每一连接部124进一步受另一外力进行扭转,一并参考右下方放大的图式,在此是以Y轴朝向Z轴施加外力为例说明,其使得连接部124相对于作用件126产生弯折。在此,连接部124被弯折第二角度θ2,使得连接部124与作用件126在另一轴平面(Z-Y平面)夹设第二角度θ2,其定义为第三阶段。前述第二角度θ2的范围可介于45度至135度之间,在此,是以45度为例说明。
一并参考图9,是说明图8的端子应用连接器组件的结合示意图。在图9中,电连接端子10应用在具有胶芯2、多个开孔4、壳体6与固定件8的组件。前述组件是提供组装成连接器所需要的元件。
电连接端子10包含多个端子14。这些端子14分别插入这些开孔4。这些端子14分别具有第一弯折点1422与第二弯折点1424,如前图6a所示。这些端子14之间具有间隙d。其中,这些端子14在第一阶段(同前所述的第一阶段)连接料带12,且料带12具有图6a所述的多个操作部122与多个连接部124。每一操作部122连接每一连接部124的第一端1242,且每一连接部124的第二端1244形成一半封闭空间SP,并且在一第二阶段(同前所述的第二阶段)将每一连接部124弯折一第一角度θ1,使得这些端子14与料带12在另一轴平面夹设一第一角度θ1,以及在第三阶段将每一连接部124进一步弯折一第二角度θ2,使得这些端子14与料带12在另一轴平面夹设第二角度θ2。最终,将料带12自这些端子14脱离,使得形成仅具有胶芯2、多个开孔4、壳体6、固定件8与这些端子14的连接器。
一并参考图10,是本创作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端子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图10中,电连接端子制作方法包含步骤S81,是提供一基材(或称板材)。
接着步骤S82,执行第一阶段的制程,基材在同一或接近平面形成料带与多个端子,每一端子具有多个弯折点,其中这些端子以斜向一角度的方式进行排列,该角度的范围是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
接着步骤S83,分离这些端子与料带。
在步骤S81至S83中,可以形成独立的端子,以一个或是多个的方式插置胶芯的开孔。
在另外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82之后,执行接着步骤S91与S92。其中,在执行步骤91之前的步骤82的料带还提供具有多个操作部与多个连接部,每一操作部连接每一连接部的一端,且每一连接部的另一端形成具有作用件的半封闭空间或全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与全封闭空间的说明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此不赘述。
在步骤S91中,执行第二阶段的制程,以第一角度弯折作用件,使得这些端子与料带在一轴平面夹设第一角度。
在步骤S91中,执行一第三阶段的制程,以一第二角度弯折作用件,使得多个端子与料带在另一轴平面夹设第二角度。
最终,回到步骤S83,是将多个端子插置在开孔,并且通过分离这些端子与料带,以组装成具有胶芯、开孔、壳体、固定件与端子的连接器。
虽然本创作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创作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创作权利要求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方法及数量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创作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3)

1.一种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端子包含:
料带;以及
多个端子,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点,所述多个端子之间具有间隙,其中所述多个端子是以斜向一角度的方式进行排列,所述角度的范围是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
其中,当所述多个端子与所述料带位在同一或接近平面,其为第一阶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端子脱离所述料带以形成独立的所述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料带还包含多个操作部与多个连接部,每一所述操作部连接每一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和每一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形成半封闭空间与全封闭空间之其中一者,且每一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第二端连接每一所述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连接部还包含作用件连接所述多个端子,以供受外力而产生弯折,使得所述多个端子与所述料带脱离同一所述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作用件弯折第一角度,使得所述多个端子与所述料带在一轴平面夹设所述第一角度,其为第二阶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连接部弯折第二角度,使得每一所述连接部与每一所述作用件在另一轴平面夹设所述第二角度,其为第三阶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角度与所述第二角度的角度范围分别为介于45度至90度之间或介于90度至135度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弯折点夹设一角度,所述角度的范围介于45度至90度之间或介于90度至135度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弯折点的数量为2个,使得每一所述端子的形状为Z字形,或所述多个弯折点的数量为不少于2个,使得每一所述端子的形状为锯齿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间隙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使得所述多个端子为平行排列。
11.一种电连接端子,应用在具有胶芯、多个开孔、壳体与固定件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端子包含:
多个端子,分别插入所述多个开孔,每一所述端子具有多个弯折点,所述多个端子之间具有间隙,其中所述多个端子是在第一阶段以斜向一角度的方式进行排列并且连接料带,所述角度的范围是介于30度至55度之间,并且在所述多个端子脱离所述料带之后,形成独立的所述端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料带还具有多个操作部与多个连接部,每一所述操作部连接每一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且每一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形成半封闭空间,并且在所述第一阶段之后,在第二阶段将每一所述连接部弯折第一角度,使得所述多个端子与所述料带在另一轴平面夹设所述第一角度,以及在第三阶段将每一所述连接部进一步弯折第二角度,使得所述多个端子与所述料带在另一轴平面夹设所述第二角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料带还具有多个操作部与多个连接部,每一所述操作部连接每一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且每一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形成全封闭空间,并且在所述第一阶段之后,在第二阶段将每一所述连接部弯折第一角度,使得所述多个端子与所述料带在另一轴平面夹设所述第一角度,以及在第三阶段将每一所述连接部进一步弯折第二角度,使得所述多个端子与所述料带在另一轴平面夹设所述第二角度。
CN202022816169.8U 2020-09-09 2020-11-30 电连接端子 Active CN21342525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11925 2020-09-09
TW109211925U TWM608373U (zh) 2020-09-09 2020-09-09 電連接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425256U true CN213425256U (zh) 2021-06-11

Family

ID=74875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816169.8U Active CN213425256U (zh) 2020-09-09 2020-11-30 电连接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3231291U (zh)
KR (1) KR200497068Y1 (zh)
CN (1) CN213425256U (zh)
TW (1) TWM60837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8413B (zh) * 2020-09-09 2022-09-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端子及其製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16073B1 (en) * 2002-10-02 2004-04-06 Super Link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erminal structure
JP6666170B2 (ja) * 2016-03-04 2020-03-13 三晶エムイーシー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群、接続端子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08373U (zh) 2021-03-01
KR20220000628U (ko) 2022-03-16
KR200497068Y1 (ko) 2023-07-14
JP3231291U (ja) 2021-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425256U (zh) 电连接端子
WO1996002913A1 (en) Long arm compression connector with bump header
CN114243336A (zh) 电连接端子及其制作方法
US20200366010A1 (en) Connecting method, connecting structure, contact and connector
JP2001102712A (ja) コネクタ付きの配線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156760U (ja) ユニバーサル・シリアル・バスコネクタ
JPH02265183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640327B2 (ja) コンタクトの形成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て形成される等長ライトアングルコネクタ
US11777240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directly connected to a flat cable
US6241564B1 (en) Carrier plate for forming a plug contact
CN202633671U (zh) 柔性线缆组件
CN215771782U (zh) 高频接地端子结构及卡缘连接器
JPS61177704A (ja) チツプ型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CN210039828U (zh) 电子设备及其磁性组件
CN213959179U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连接器端子组件及连接器
JP2984226B2 (ja) コイル部品
CN203573829U (zh) 一种适合自动化生产的绕线骨架
US2023009724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S5832795B2 (ja) マトリツクス配線用連続基板
JP3688177B2 (ja) 補強板貼付スリットフラット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335378A (zh) 電連接器結構、其製造方法及電連接器總成
JP2002175853A (ja) 等長ライトアングル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419969A (ja) 可撓型電気接続体
JP2008235390A (ja) Smd型コイル及びsmd型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15241687A (zh) 柔性电路板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