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90825U - 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390825U CN213390825U CN202021754841.9U CN202021754841U CN213390825U CN 213390825 U CN213390825 U CN 213390825U CN 202021754841 U CN202021754841 U CN 202021754841U CN 213390825 U CN213390825 U CN 2133908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limiting support
- wallboard
- leaf wallboard
- wall limi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178 precast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10000000614 Rib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94 Reinforcing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642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205 Muscle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33 buria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7 prefa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0 reinforced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8 roug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包括内页墙板、外页墙板及螺杆,其中内页墙板和外页墙板平行设置,内页墙板上嵌设有多个内墙限位支座;外页墙板上嵌设有与内墙限位支座一一对应的多个外墙限位支座;每组相对应的内墙限位支座和外墙限位支座分别通过一螺杆连接,螺杆的两端通过螺母锁紧;内页墙板和外页墙板之间形成空腔。本实用新型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的施工设备投资少,见效快;可轻松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改造;两侧墙板平行生产,工艺简单,工效大幅度提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需求量逐年提升。我国装配式建筑中,剪力墙结构占比最大,技术最复杂。我国现有规范中,剪力墙分为两种:实心剪力墙及双面叠合剪力墙。实心剪力墙由于上下墙体受力钢筋不能联通,只能以套筒灌浆方式解决,实际操作时难度大、质量差、价格高。
双面叠合剪力墙,由内外两页墙板及空腔组成,在工厂预制成型,运抵施工现场空腔内配置连接钢筋并浇筑混凝土,使得墙体结构上下、左右充分连接,形成建筑的竖向受力体系。同实心剪力墙相比,空心墙具有制作方便、连接可靠、抗震性能优异、易于安装等优点。
双面叠合剪力墙按功能分为内墙及保温一体化外墙。内墙只起到受力及隔断作用,而一体化外墙不但起到受力作用,还要兼有保温及外观装饰功能。
由于预留空腔内混凝土是现场浇筑,产品出厂前,空腔内壁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粗糙面处理,俗称“拉毛”,即:空腔内壁充分拉毛,预制的内、外页墙才能与现浇混凝土融为一体。
现有的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形式及生产工艺:
利用桁架筋翻转插入式:
制作单层钢筋网片,钢筋网铺设于墙板模具内,再敷设桁架筋。浇筑混凝土,养护成型后,形成带桁架筋的单片墙板。将桁架筋墙板利用翻转设备进行翻转,使得桁架筋所在墙板面朝下,对准底层墙板。此时底层墙板刚刚浇筑完毕混凝土,在混凝土硬化前上层墙板的桁架筋插入底层墙板混凝土中。(插入深度一般20mm左右,因为国内规范要求单片墙板的厚度只有50mm-60mm),两层墙板再一起养护成型,最终成为空心墙体。
利用桁架筋翻转插入式存在以下缺陷:
设备复杂,投资巨大;程序复查,必须先后成型,生产效率低下;二次共同养护,浪费能耗;
翻转插入时,上层板极易凹陷,使得空心墙尺寸不准;且插入时如遇石子,容易造成两墙板开裂;空腔内壁至少一侧不能“拉毛”。脱模、起吊困难,如设置起吊点,也只能是插入方式,制作难度大,受力不稳。由于两片墙体只靠桁架筋插入混凝土固定,锚固力很低,运输、吊装过程极易破坏,且无法修复;空腔浇筑混凝土时,极易涨模;内腔至少有一面是不能做粗糙面的,因为两片墙板合拢后混凝土还需要振捣密实,此时已经无法制作粗糙面,空腔后浇混凝土容易产生分层,这是国家规范严格禁止的;另外,增加桁架筋,成本严重提升,且不能生产带保温层的空心墙。
利用焊接钢筋网片翻转插入式:
制作双层钢筋网片,即先把两片墙体的受力钢筋网连接在一起,形成两层钢筋骨架,钢筋网铺设于墙板模具内。浇筑混凝土,养护成型后,形成带外露钢筋网片的单片墙板,即:另外一片墙板的受力钢筋网于本片墙板形成了一体。将墙板利用翻转设备进行翻转,使得外露钢筋网所在墙板面朝下,对准底层墙板。此时底层墙板刚刚浇筑完毕混凝土,在混凝土硬化前上层墙板的钢筋网整体插入底层墙板混凝土中。两层墙板再一起养护成型,最终成为空心墙体。
利用焊接钢筋网片翻转插入式存在以下缺陷:
钢筋网制作工艺复杂,设备投资大(两片墙的钢筋网预先焊接在一起);也是先后成型,二次养护,浪费能源;成型精度难以保证,整片钢筋网插入,砂石阻挡很难达到预定埋深;合拢时,上层板凹陷严重;内腔不能形成粗糙面,即:不能拉毛;两片墙板,至少有一片墙板侧面不能出筋,因为插入的那片钢筋网只能比混凝土范围小,即网片不能超出模具范围。这样在应用中,侧面墙板连接效果大打折扣,即损失了受力截面,必然是建筑成本上升。另外,不能生产带保温层的空心墙体。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该结构具有制作方便、连接可靠、抗震性能优异、易于安装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包括内页墙板、外页墙板及螺杆,其中内页墙板和外页墙板平行设置,所述内页墙板上嵌设有多个内墙限位支座;所述外页墙板上嵌设有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一一对应的多个外墙限位支座;每组相对应的所述内墙限位支座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分别通过一螺杆连接,所述螺杆的两端通过螺母锁紧;所述内页墙板和所述外页墙板之间形成空腔。
所述内墙限位支座嵌设于所述内页墙板内的部分及所述外墙限位支座嵌设于所述外页墙板内的部分均为锥台形结构。
所述内墙限位支座外露于所述内页墙板的部分及所述外墙限位支座外露于所述外页墙板的部分均为圆柱体,所述内墙限位支座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的圆柱体相互抵靠。
所述内墙限位支座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结构相同,并且等高。
所述内墙限位支座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均为圆柱体结构。
所述内墙限位支座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的高度相等,并且大于所述内页墙板和所述外页墙板的厚度。
所述外页墙板的内侧设有保温隔热层,所述保温隔热层上设有与外墙限位支座一一对应的多个保温层限位支座,所述保温层限位支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抵接;所述螺杆依次穿过所述内墙限位支座、保温层限位支座及外墙限位支座。
所述内墙限位支座的高度大于所述内页墙板的厚度,所述外墙限位支座的高度与所述外页墙板的厚度相同;所述保温层限位支座的高度与所述保温隔热层的厚度相同。
所述保温层限位支座的导热系数与所述保温隔热层的导热系数接近。
所述内页墙板和所述外页墙板采用预制混凝土制成;所述内墙限位支座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采用混凝土、金属、塑料或陶瓷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的施工设备投资少,见效快;可轻松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改造;两侧墙板平行生产,工艺简单,工效大幅度提升;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二次养护问题,降低了能耗;减少了不必要空腔内配筋,降低产品造价;解决了内腔粗糙面问题,与空腔现浇混凝土更好,消除了墙体受力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解决了墙板侧面出筋问题,使整体受力更加充分,降低了工程造价;解决了空心墙体整体精度问题,使建筑物整体更能满足美观要求;空心墙浇筑前不易出现开裂、涨模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页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为内页墙板,2为外页墙板,3为内墙限位支座,4为外墙限位支座,5为螺杆,6为螺母,7为空腔,8为保温隔热层,9为保温层限位支座,h1为内页墙板厚度,h2为外页墙板厚度,h3为空腔厚度,h4为保温隔热层厚度,H为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包括内页墙板1、外页墙板2及螺杆5,其中内页墙板1和外页墙板2平行设置,内页墙板1上嵌设有多个内墙限位支座3;外页墙板2上嵌设有与内墙限位支座3一一对应的多个外墙限位支座4;每组相对应的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分别通过一螺杆5连接,内页墙板1和外页墙板2之间形成空腔7,螺杆5的两端通过螺母6锁紧,从而形成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内墙限位支座3嵌设于内页墙板1内的部分及外墙限位支座4嵌设于外页墙板2内的部分均为锥台形结构,该锥台结构保证了限位支座与墙板之间的牢靠连接。内墙限位支座3外露于内页墙板1的部分及外墙限位支座4外露于外页墙板2的部分均为圆柱体,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的圆柱体相互抵靠。
进一步地,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结构相同,并且等高。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厚度为H,内页墙板厚度为h1,外页墙板厚度为h2,空腔厚度为h3,其中,h1=h2,H=h1+h2+h3。
本实施例中,内页墙板1和外页墙板2采用预制混凝土制成;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采用由混凝土、金属、塑料、陶瓷等硬质材料制成,圆柱形或方形,中间设置通孔,是螺杆的安装工位;限位支座与墙板浇筑在一起,永久镶嵌于墙板内。此限位支座为预制标准件,其强度不得小于墙板混凝土强度,其高度即为双面叠合剪力墙设计总厚度的一半。
钢筋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体的结构形式:对拉成型;片墙平行生产,垂直组对。螺杆5由高强度材料,如金属、塑料等制成,具有相应的抗拉及抗剪切强度。其作用是临时固定两片墙板,形成空心墙体,空心墙施工完毕(即空腔填满混凝土并达到设计强度要求),限位螺杆组拆除再重复利用。螺杆组同时兼做空心墙体吊点。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处在于,在外页墙板2的内侧设有保温隔热层8,保温隔热层8上设有与外墙限位支座4一一对应的多个保温层限位支座9,保温层限位支座9的两端分别与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抵接;螺杆5依次穿过内墙限位支座3、保温层限位支座9及外墙限位支座4,两端通过螺母6锁紧。
本实施例中,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不等高,内墙限位支座3的高度大于内页墙板厚度h1,从而使内页墙板1和外页墙板2之间形成空腔7,空腔厚度为h3;外墙限位支座4的高度与外页墙板厚度h2相同;保温层限位支座9的高度与保温隔热层8的厚度相同,保温隔热层8的厚度为h4,并且保温层限位支座9的导热系数与保温隔热层8的导热系数接近。
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的总厚度为:H=h1+h2+h3+h4。
实施例三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包括内页墙板1、外页墙板2及螺杆5,其中内页墙板1和外页墙板2平行设置,内页墙板1上嵌设有多个内墙限位支座3;外页墙板2上嵌设有与内墙限位支座3一一对应的多个外墙限位支座4;每组相对应的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分别通过一螺杆5连接,内页墙板1和外页墙板2之间形成空腔7,螺杆5的两端通过螺母6锁紧,从而形成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均为圆柱体结构,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的高度相等,并且大于内页墙板1和外页墙板2的厚度。
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厚度为H,内页墙板厚度为h1,外页墙板厚度为h2,空腔厚度为h3,其中,h1=h2,H=h1+h2+h3。
本实施例中,内页墙板1和外页墙板2采用预制混凝土制成;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采用混凝土、金属、塑料、陶瓷等硬质材料制成。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外页墙板2的内侧设有保温隔热层8,保温隔热层8上设有与外墙限位支座4一一对应的多个保温层限位支座9,保温层限位支座9的两端分别与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抵接;螺杆5依次穿过内墙限位支座3、保温层限位支座9及外墙限位支座4,两端通过螺母6锁紧。
本实施例中,内墙限位支座3和外墙限位支座4不等高,内墙限位支座3的高度大于内页墙板厚度h1,外墙限位支座4的高度与外页墙板厚度h2相同;保温层限位支座9的高度与保温隔热层8的厚度相同,保温隔热层厚度为h4;并且保温层限位支座9的导热系数与保温隔热层8的导热系数接近,又要有高强度,否则会形成冷桥。
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的总厚度为:H=h1+h2+h3+h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的施工工艺流程:
墙板制备:
根据设计图纸,在普通模台上支墙板侧模,圈定好墙板的外形尺寸,即:混凝土浇筑范围。侧模一般为钢模,以磁力固定在模台表面。根据墙板大小,预先设计好墙板限位支座点位,点位一般要对称布置,方便组对安装。点位间距根据力学计算决定,主要考虑限位螺杆的剪切力即抗拉力。也可形成标准化布点,如纵横间距均为固定数值,方便标准化生产。
安装墙板限位支座:限位支座以磁力盒固定在模台表面,或以螺钉方式固定。
敷设钢筋网片:根据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如果设计墙板侧面出筋,即钢筋伸出侧模,则只需要侧模开孔即可。
敷设预埋件:包括脱模水平起吊埋件,线盒、线管埋件,开洞等。预埋件一般绑扎在钢筋网片上或固定在模台表面,严防混凝土浇筑振捣时移位。
混凝土浇筑:常规做法,浇筑时一般需要振捣,以保证混凝土密实。浇筑厚度按设计要求进行,操作的控制点为侧模及厚度控制环,尤其在厚度控制环周边,要抹平刮净,保证精度。
拉毛形成粗糙面:混凝土凝固前进行拉毛,一般根据混凝土预先配比及经验进行。拉毛过早,混凝土会回复原状,起不到效果。拉毛过迟,混凝土已凝固,进行不了。拉毛深度及面积根据设计规定进行。
墙板养护: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为提高效率,一般采取蒸汽养护。
拆除侧模:到达规定养护时间即可拆除墙板侧模,此时墙板的钢筋网、混凝土、预埋件、厚度控制墩都已形成一体,形成单片墙板成品。
起吊备用:
由于双面叠合剪力墙一般均为两片墙板对称布置,因此,同型号墙板批量生产即可。
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组对成型:
夹具平台:该平台简单设计为四周夹紧墙板,可垂直竖起,竖起后可平移。
组对前墙板检查:主要检查限位支座上是否有混凝土残渣,残渣要清理干净,否则影响双面叠合剪力墙体精度。
对称竖起:将需要组对的两片墙板分别平放于夹具平台之上,粗糙面朝上,对称竖起。
穿限位螺杆:在一片墙板内分别穿好限位螺杆,即:将限位螺杆穿于两个限位支座的中孔。
夹具平台平移组对:此时两对称的限位支座顶紧,形成空心墙内腔,腔体厚度按设计要求分毫不差。
安装螺母:形成限位螺杆组,将两片墙板牢牢锁紧,同时保证设计精度,形成双面叠合剪力墙体,在需要的位置安装吊环。
吊装、储存、运输:
双面叠合剪力墙成品一般需要竖起储存、运输,不但节省空间,而且倒运操作方便。
吊装:吊点位设置在螺杆两端,其抗剪强度(即直径大小)是经过计算设计的。实际操作时,可以用吊钩直接连接螺杆两端,也可以用扁担形式深入空腔内起吊。
现场施工安装:
双面叠合剪力墙体就位,按设计要求绑钢筋,支现浇构件侧模,并做好与空心墙板的封堵,以防漏浆;
其它现浇构件(柱或边缘墙体)与双面叠合剪力墙体之空腔一并浇筑混凝土,并振捣;
养护成型:按规范执行。
脱侧模,此时空心墙内现浇混凝土已于两层墙板融为一体,并与周边构件形成了建筑的竖向受力结构体系。
限位螺杆组拆除:限位螺杆组可以拆除,重复利用。洞口封堵:传统做法,按设计要求以专用浆料封堵。
带保温层双面叠合剪力墙体(空心三明治墙体)结构及施工工艺:
结构形式:
预制内页墙板;
预制外页墙板,主要作用是保护保温隔热层,同时保证建筑外观效果。其不得与内页墙板紧密相连,形成组合结构,否则会由于变形不同步而开裂。(国家相关规范有明确规定)为防止脱落,国家规范已明确规定:外页墙板与内页墙板用特殊的连接材料(如FRP,不锈钢别针等,既要有强度,又不能形成冷桥)。保温隔热层,根据不同地区进行热工设计,厚度不同。
空腔,预制时预留的空腔,但其腔内设计配筋已布置完毕。施工现场就位后,空腔内浇筑混凝土。
现浇施工工艺:
支侧模、放钢筋、按镶嵌支座、各种预埋件、浇筑混凝土、养护成型等程序于空心墙操作一样。
不同的是混凝土墙板内需要安放保温层连接件,该连接件一般是不锈钢或FRP增强塑料件,以防产生冷桥。施工完毕,限位螺杆组必须拆除,否则内、外页混凝土墙形成组合结构,易变形、开裂。
螺丝孔封堵:特别注意的是,螺杆孔封堵时,中间的保温层处一定要用发泡胶等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否则会形成冷桥,对房屋保温隔热不利。
其余做法、工序同内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置简单、方便灵活的钢筋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体生产方式,既可生产内墙,又可以生产一体化保温外墙,同时对国内现有的存量生产设施也能轻松改进,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扩展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页墙板(1)、外页墙板(2)及螺杆(5),其中内页墙板(1)和外页墙板(2)平行设置,所述内页墙板(1)上嵌设有多个内墙限位支座(3);所述外页墙板(2)上嵌设有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一一对应的多个外墙限位支座(4);每组相对应的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分别通过一螺杆(5)连接,所述螺杆(5)的两端通过螺母(6)锁紧;所述内页墙板(1)和所述外页墙板(2)之间形成空腔(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嵌设于所述内页墙板(1)内的部分及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嵌设于所述外页墙板(2)内的部分均为锥台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外露于所述内页墙板(1)的部分及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外露于所述外页墙板(2)的部分均为圆柱体,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的圆柱体相互抵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结构相同,并且等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均为圆柱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的高度相等,并且大于所述内页墙板(1)和所述外页墙板(2)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页墙板(2)的内侧设有保温隔热层(8),所述保温隔热层(8)上设有与外墙限位支座(4)一一对应的多个保温层限位支座(9),所述保温层限位支座(9)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抵接;所述螺杆(5)依次穿过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保温层限位支座(9)及外墙限位支座(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的高度大于所述内页墙板(1)的厚度,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的高度与所述外页墙板(2)的厚度相同;所述保温层限位支座(9)的高度与所述保温隔热层(8)的厚度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限位支座(9)的导热系数与所述保温隔热层(8)的导热系数接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页墙板(1)和所述外页墙板(2)采用预制混凝土制成;所述内墙限位支座(3)和所述外墙限位支座(4)采用混凝土、金属、塑料或陶瓷材料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54841.9U CN213390825U (zh) | 2020-08-20 | 2020-08-20 | 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54841.9U CN213390825U (zh) | 2020-08-20 | 2020-08-20 | 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390825U true CN213390825U (zh) | 2021-06-08 |
Family
ID=76207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754841.9U Active CN213390825U (zh) | 2020-08-20 | 2020-08-20 | 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390825U (zh) |
-
2020
- 2020-08-20 CN CN202021754841.9U patent/CN2133908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211876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防水空心墙体结构 | |
CN113152742A (zh) | 一种半预制免拆模防水叠合剪力墙体结构 | |
CN111691582A (zh) | 一种叠合剪力墙密拼竖向接缝构造及施工方法 | |
CN116145856A (zh) | 一种装配式压型钢板组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3390825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双面叠合剪力墙墙体结构 | |
CN211873406U (zh) | 预制混凝土空心墙体结构 | |
CN207959614U (zh) | 一种保温装饰一体化内嵌式墙板结构 | |
CN112324009A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空心保温墙体结构及施工工艺 | |
CN211007146U (zh) | 预制外墙板及连接节点 | |
CN210369292U (zh) | 装配式建筑现浇叠合模壳一体化结构 | |
CN208105502U (zh) | 装配式内置保温层混凝土复合墙-轻钢框架连接节点 | |
CN219508887U (zh) | 一种内置对拉螺栓组预制混凝土空心墙 | |
CN112627569A (zh) | 灯芯绒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 |
CN214144234U (zh) | 预制混凝土空心保温墙体结构 | |
CN216340279U (zh) | 一种预制免拆模混凝土空心墙体结构 | |
CN111335505A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空心墙体结构及施工工艺 | |
CN217949408U (zh) | 集成超厚保温层的叠合墙板 | |
CN210827552U (zh) | 一种装配式双皮墙结构及体系 | |
CN214329427U (zh) | 一种装配式自保温再生混凝土砌块墙体 | |
CN211666013U (zh) | 一种后穿边缘构件竖向钢筋的预制空心叠合剪力墙 | |
CN217734560U (zh) | 一种槽形结构保温一体墙板 | |
CN203684655U (zh) | 伸缩缝处剪力墙定型模板 | |
CN211421539U (zh) | 一种建筑用水平向叠合板 | |
CN216516343U (zh) | 一种结构一体化免拆模预制空心墙体 | |
CN216948932U (zh) | 内置背楞预制混凝土免拆模空心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