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84557U - 轮距调整机构 - Google Patents

轮距调整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84557U
CN213384557U CN202021456943.2U CN202021456943U CN213384557U CN 213384557 U CN213384557 U CN 213384557U CN 202021456943 U CN202021456943 U CN 202021456943U CN 213384557 U CN213384557 U CN 2133845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rear wheel
wheel
adjusting mechanism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5694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45694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845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845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845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轮距调整机构属于轮距调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距调整机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距调整机构。本实用新型包括前轮连接体和后轮连接体,其特征在于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可拆装连接,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的连接位置可前后调整改变前后轮的轮距。

Description

轮距调整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轮距调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距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由人力脚踏驱动的的陆地交通工具。现有自行车的前后轮距不能调整,使用起来还不够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轮距调整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前轮连接体和后轮连接体,其特征在于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可拆装连接,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的连接位置可前后调整改变前后轮的轮距。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前轮连接体包括横架,横架前端为前轮,横架后部为与后轮连接体的连接位置;后轮连接体包括前端连接体,前端连接体通过紧固件与横架后部相连,后轮连接体后端为后轮。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前端连接体后端轴接后轮连接件前端,后轮连接件与车座支撑架之间设置有弹性减震部件,后轮连接件后端为后轮。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座支撑架下端与前端连接体相连。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减震部件采用弹簧片。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前端连接体为倒U形体,横架后部的外轮廓宽度与倒U形体两侧内壁间距相对应,倒U形体下端两侧壁对应设置有横向螺栓孔,横向螺栓孔与倒U形体上端内壁的间距大于横架的高度。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轮连接件采用夹板结构,两侧夹板前端对应设置有第一轴孔,所述倒U形体后端设置有第二轴孔,两侧夹板前端内壁间距与倒U形体后端外壁间距对应,连接轴穿过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连接轴两端露出第一轴孔并具有外螺纹,外螺纹上旋有螺母。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U形体内壁之间的连接轴中部直径大于第二轴孔径,连接轴中部外侧过渡部分的直径与第二轴孔径相对应,该过渡部分的长度与第二轴孔的长度相对应,过渡部分外侧的连接轴直径与第一轴孔径相对应。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夹板结构的前部夹板间距小于后部夹板间距,前部夹板与后部夹板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由前内向后外倾斜的斜板,弹性减震部件与后轮连接件的连接位置在前部夹板的后端。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弹性减震部件两端设置有上下连接套,前部夹板后端相应于下连接套设置有下连接孔,下螺栓穿过下连接孔、下连接套旋有下螺母;
车座支撑架上设置有连接支耳,连接支耳上相应于上连接套设置有上连接孔,上螺栓穿过上连接孔、上连接套旋有上螺母。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后部夹板后端设置有连接槽,后轮轴两侧置于连接槽内,后轮轴两端旋有紧固螺母。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轮轴两侧均设置有后轮。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座支撑架上端的车座包括车座底板和靠背,车座底板后端与靠背下端通过紧固件相连;车座底板与靠背可相对转动,紧固件进行定位连接。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座底板后端两侧具有向后方凸出的后连接板,靠背下端具有向下方凸出的下连接板,后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上对应设置有连接孔,螺栓穿过连接孔旋有螺母。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横架的截面为竖向长方形环状。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后轮为两个设置在后轮连接体后端两侧。
其次,本实用新型所述横架前部向上翘起并与前竖架相连,前竖架下端为前轮,前竖架上端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连接转向把手。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述前竖架上端中部具有向上凸起的上连接块,转向把手竖杆下端具有向下凸起的下连接块,上连接块与下连接块上对应设置有连接孔,上连接块与下连接块的接触面对应设置有围绕连接孔周向布置的限位槽和限位齿;螺栓穿过连接孔旋有螺母。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可拆装连接,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的连接位置可前后调整改变前后轮的轮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后轮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后轮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后轮结构前后轮距及靠背角度调节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后轮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后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中,1为后轮、2为弹簧片、3为靠背、4为车座底板、5为把手、6为限位齿、7为上连接块、8为前竖架、9为前轮、10为横架、11为连接轴、12为夹板结构、13为连接槽、14为U形体、15为后轮轴、16为过渡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前轮连接体和后轮连接体,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可拆装连接,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的连接位置可前后调整改变前后轮的轮距。
所述前轮连接体包括横架,横架前端为前轮,横架后部为与后轮连接体的连接位置;后轮连接体包括前端连接体,前端连接体通过紧固件与横架后部相连,后轮连接体后端为后轮。
所述前端连接体后端轴接后轮连接件前端,后轮连接件与车座支撑架之间设置有弹性减震部件,后轮连接件后端为后轮。
所述车座支撑架下端与前端连接体相连。当前端连接体位置变换时,车座位置跟随变换,便于保证人在车体上的重心合适,适合不同高矮的人使用,适合前驱的车。
所述弹性减震部件采用弹簧片。
所述后轮为两个设置在后轮连接体后端两侧。
所述前端连接体为倒U形体,横架后部的外轮廓宽度与倒U形体两侧内壁间距相对应,倒U形体下端两侧壁对应设置有横向螺栓孔,横向螺栓孔与倒U形体上端内壁的间距大于横架的高度。
所述后轮连接件采用夹板结构,两侧夹板前端对应设置有第一轴孔,所述倒U形体后端设置有第二轴孔,两侧夹板前端内壁间距与倒U形体后端外壁间距对应,连接轴穿过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所述连接轴两端露出第一轴孔并具有外螺纹,外螺纹上旋有螺母(可采用开槽螺母,连接轴端部可设置插销孔,开槽螺母拧紧到连接轴端部后,将开口销穿过开槽螺母的开槽和插销孔后将开口销劈开,防止螺母松动)。
所述U形体内壁之间的连接轴中部直径大于第二轴孔径,连接轴中部外侧过渡部分的直径与第二轴孔径相对应,该过渡部分的长度与第二轴孔的长度相对应,过渡部分外侧的连接轴直径与第一轴孔径相对应。该连接结构,结构稳定,使用效果好。
所述夹板结构的前部夹板间距小于后部夹板间距,前部夹板与后部夹板之间的过渡部分为由前内向后外倾斜的斜板,弹性减震部件与后轮连接件的连接位置在前部夹板的后端。
所述弹性减震部件两端设置有上下连接套,前部夹板后端相应于下连接套设置有下连接孔,下螺栓穿过下连接孔、下连接套旋有下螺母;
车座支撑架上设置有连接支耳,连接支耳上相应于上连接套设置有上连接孔,上螺栓穿过上连接孔、上连接套旋有上螺母。
所述后部夹板后端设置有连接槽,后轮轴两侧置于连接槽内,后轮轴两端旋有紧固螺母。
所述后轮轴两侧均设置有后轮。通过更换不同夹板结构(斜板角度大或小的夹板结构)的后轮连接件,可对单后轮和双后轮进行更换。
后轮轴可与后部夹板后端焊接。
所述车座支撑架上端的车座包括车座底板和靠背,车座底板后端与靠背下端通过紧固件相连;车座底板与靠背可相对转动,紧固件进行定位连接。通过紧固件,可根据需要拆装靠背或调整靠背角度。
所述座底板后端两侧具有向后方凸出的后连接板,靠背下端具有向下方凸出的下连接板,后连接板和下连接板上对应设置有连接孔,螺栓穿过连接孔旋有螺母。
所述横架的截面为竖向长方形环状。
所述横架前部向上翘起并与前竖架相连,前竖架下端为前轮,前竖架上端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连接转向把手。前竖架部分可采用专利号为2013200936915,名称为“脚踏前驱前转向自行车”的结构。
所述前竖架上端中部具有向上凸起的上连接块,转向把手竖杆下端具有向下凸起的下连接块,上连接块与下连接块上对应设置有连接孔,上连接块7与下连接块的接触面对应设置有围绕连接孔周向布置的限位槽和限位齿6;螺栓穿过连接孔旋有螺母。设置限位槽、限位齿和螺栓,便于转向把手与前竖架相对角度调节后的相对位置的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轮距调整机构,包括前轮连接体和后轮连接体,其特征在于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可拆装连接,前轮连接体与后轮连接体的连接位置可前后调整改变前后轮的轮距;所述前轮连接体包括横架,横架前端为前轮,横架后部为与后轮连接体的连接位置;后轮连接体包括前端连接体,前端连接体通过紧固件与横架后部相连,后轮连接体后端为后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轮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连接体后端轴接后轮连接件前端,后轮连接件与车座支撑架之间设置有弹性减震部件,后轮连接件后端为后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轮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支撑架下端与前端连接体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轮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连接体为倒U形体,横架后部的外轮廓宽度与倒U形体两侧内壁间距相对应,倒U形体下端两侧壁对应设置有横向螺栓孔,横向螺栓孔与倒U形体上端内壁的间距大于横架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轮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连接件采用夹板结构,两侧夹板前端对应设置有第一轴孔,所述倒U形体后端设置有第二轴孔,两侧夹板前端内壁间距与倒U形体后端外壁间距对应,连接轴穿过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轮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两端露出第一轴孔并具有外螺纹,外螺纹上旋有螺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轮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为两个设置在后轮连接体后端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轮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支撑架上端的车座包括车座底板和靠背,车座底板后端与靠背下端通过紧固件相连;车座底板与靠背可相对转动,紧固件进行定位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轮距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架前部向上翘起并与前竖架相连,前竖架下端为前轮,前竖架上端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连接转向把手。
CN202021456943.2U 2020-07-22 2020-07-22 轮距调整机构 Active CN2133845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6943.2U CN213384557U (zh) 2020-07-22 2020-07-22 轮距调整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56943.2U CN213384557U (zh) 2020-07-22 2020-07-22 轮距调整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84557U true CN213384557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200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56943.2U Active CN213384557U (zh) 2020-07-22 2020-07-22 轮距调整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845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97530B2 (en) Traction assembly for a vehicle
US5950751A (en) Electrically-powered vehicle with swivel seat
US20060055143A1 (en) Rear wheel mount and optional suspension for wheelchair
US20030193164A1 (en) Multi-linking,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s
CN213384557U (zh) 轮距调整机构
US5062652A (en) Sulky
US4592441A (en) Three-wheeled motor vehicle with pivotable frame
US5297846A (en) Pivoting bicycle seat assembly
US4176851A (en) Child's bumper bike
US20020130486A1 (en) Multi-linking, rockered rear suspension system for two-wheeled vehicles
CN208715350U (zh) 摩托车分座座垫及摩托车
US4111446A (en) Tricycle for children
CN216783717U (zh) 可以灵活调节的儿童自行车
CN219878483U (zh) 一种脚轮减震装置
CN206938972U (zh) 一种装配式自行车车架
CN210138254U (zh) 轮椅前叉减振机构
CN220701277U (zh) 具有四连杆避震机构的车架
CN215689219U (zh) 轮椅用防倾轮结构
CN214367235U (zh) 一种车用特种导向机构
CN219257599U (zh) 可伸缩自行车车架
CN220809688U (zh) 一种悬臂前叉减震机构及滑板车
CN217918267U (zh) 一种a字形电动自行车后叉支架
JPH0751989Y2 (ja) 一輪車の補助輪取付具
CN215944798U (zh) 一种电动三轮车减震组件及电动三轮车
CN217125011U (zh) 一种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制备的平衡车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