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84543U - 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84543U
CN213384543U CN202021515200.8U CN202021515200U CN213384543U CN 213384543 U CN213384543 U CN 213384543U CN 202021515200 U CN202021515200 U CN 202021515200U CN 213384543 U CN213384543 U CN 213384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shell
vehicle
subassembly
shell subassembly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1520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南刚
张乐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Yamasaki Motorcy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Yamasaki Motorcy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Yamasaki Motorcy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Yamasaki Motorcy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1520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845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84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845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该车辆外壳结构包括,下车身外壳组件,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为金属件,与所述车辆底盘固定连接,且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位于所述车辆底盘周围;上车身外壳组件,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为塑料件,位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上方,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固定连接,且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内部具有驾驶区域,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和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驾驶区域的出入口。本实用新型专利通过上车身外壳组件与下车身外壳组件的位置结构以及材质质量,实现了三轮车不易侧翻,安全性能高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有机动三轮车,包括燃油动力或电动三轮车、特别是残疾人机动(电动)轮椅车,都属于经济型代步工具。它们的车身覆盖件一般为低端的冲压拉伸加工的车身钢板或ABS塑料和玻璃钢等非金属材料,钢板件达不到高度线条化造型设计要求,而ABS塑料和玻璃钢等非金属材料的冲击破损率又比较高。并且由于三轮车本身结构特点,在行驶过程中,并不稳定,存在侧翻等风险。
因此,能否设计一种车辆外壳,实现该车辆不易侧翻,安全性能高,是本专利想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实现了三轮车不易侧翻,安全性能高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包括,下车身外壳组件,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为金属件,可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上车身外壳组件,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为塑料件,位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上方,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固定连接,且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内部具有驾驶区域,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和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至少一侧设置有所述驾驶区域的出入口。
本实用新型方案通过分别在车辆下车身外壳组件与上车身外壳组件采用有不同质量的零件,位于车辆底盘周围的车辆下车身外壳组件采用金属件,位于车辆下车身外壳组件上方的车辆上车身外壳组件采用塑料件,使整体车辆外壳结构的重心降低,增加车辆的稳定性,进而达到车辆不易侧翻,安全性能高的技术效果。此外,下车身外壳组件采用金属件提高了车辆周围的防撞性能,车辆上车身外壳组件采用塑料件增加了车辆的外观性,而金属件与塑料件配合使用则减小了整体车辆的质量。
进一步地,该车辆外壳结构还包括棚架,所述棚架与所述出入口形状相匹配,所述棚架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车辆底盘安装位,且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和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棚架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了棚架及其结构,通过利用棚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再将下车身外壳组件和上车身外壳组件依次固定在棚架上,使整体结构稳定牢靠,增加车辆外壳结构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包括顶棚和后围板,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包括前围板和后轮后桥组合外罩,所述前围板可焊接或安装在所述车辆底盘前端,所述后轮后桥组合外罩可焊接或安装在所述车辆底盘后端;所述棚架依次与所述前围板、顶棚、后围板以及后轮后桥组合外罩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了上车身外壳组件和下车身外壳组件的具体构成,通过使用多个结构件固定连接形成车辆外壳结构,一方面,技术要求降低,不再使用传统的一体焊接制造,而根据不同材质、不同零件分开开模制造;另一方面,增加零件数量和类型,可合理分配生产资源,降低整体装置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采用工程胶和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公开了上车身外壳组件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通过工程胶和螺栓连接,既保证了部件之间的连接牢固,也达到了减震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为ABS塑料件或玻璃钢件,所述棚架为铝合金异型材棚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公开了上车身外壳组件和棚架的具体类型。通过使用ABS塑料件或玻璃钢件作为上车身外壳组件,一方面,提高了车辆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ABS塑料件或玻璃钢件相对于金属件具有更轻的质量与更好的成型性,可以降低车辆外壳结构的重心,增加车辆的稳定性,也保证了车俩外观造型的完美。
进一步地,所述顶棚包括前窗部和天窗部,所述前窗部与所述天窗部呈一定夹角,所述前窗部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天窗部与所述后围板固定连接,所述后围板与所述后轮后桥组合外罩固定连接,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低于所述第一连接面。
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公开了顶棚的具体结构以及上车身外壳组件与下车身外壳组件的连接面与车辆底盘的位置关系,一方面,通过顶棚的具体结构,实现了在该车辆外壳结构上安装前车窗与天窗的效果;另一方面,第二连接面低于车辆底盘的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使下车身外壳组件的重心位于车辆底盘高度范围内,使车辆外壳结构的重心处于较低的高度,增加车辆的稳定性。
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装设有上述任一所述车辆外壳结构,所述驾驶区域内设置有座椅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座椅下方,与所述三轮车车轮传动连接,且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位于所述座椅上方。
一种轮椅车,其特征在于,装设有上述任一所述车辆外壳结构,所述驾驶区域内设置有座椅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座椅下方,与所述轮椅车车轮传动连接,且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位于所述座椅上方,所述座椅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出入口。
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公开了一种三轮车和轮椅车,通过装设上述车辆外壳结构,并且通过该三轮车或轮椅车内的具体结构,实现了该三轮车或轮椅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安全性,此外也通过各个部件之间配合关系,增加了该三轮车或轮椅车的牢靠性、增加了该三轮车或轮椅车的使用寿命,减小整体三轮车或轮椅车的重量。此外,通过塑料件与金属件的组合结构,减少了车辆外壳结构使用金属件的数量,一方面,从源头减少了金属粉尘的产生,避免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对玻璃钢的使用,避免玻璃钢覆盖件不可回收,减少了报废车辆回收造成环保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1、通过分别在车辆下车身外壳组件与上车身外壳组件采用有不同质量的零件,位于车辆底盘周围的车辆下车身外壳组件采用金属件,位于车辆下车身外壳组件上方的车辆上车身外壳组件采用塑料件,使整体车辆外壳结构的重心降低,增加车辆的稳定性,进而达到车辆不易侧翻,安全性能高的技术效果;
2、通过下车身外壳组件采用金属件以提高了车辆周围的防撞性能,车辆上车身外壳组件采用塑料件以增加了车辆的外观性,而金属件与塑料件配合使用则减小了整体车辆的质量;
3、上车身外壳组件与下车身外壳组件连接采用工程胶和螺栓连接,既保证了部件之间的连接牢固也达到了减震的效果;
4、通过利用棚架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再将下车身外壳组件和上车身外壳组件依次固定在棚架上,使整体结构稳定牢靠,增加车辆外壳结构的安全性;
5、通过下车身外壳组件与上车身外壳组件的连接面低于车辆底盘的最高点所在水平面,使下车身外壳组件的重心位于车辆底盘高度范围内,使车辆外壳结构的重心处于较低的高度,增加车辆的稳定性;
6、通过在三轮车或轮椅车上装设上述车辆外壳结构,并且通过该三轮车或轮椅车内的具体结构,实现了该三轮车或轮椅车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安全性,此外也通过各个部件之间配合关系,增加了该三轮车或轮椅车的牢靠性、增加了该三轮车或轮椅车的使用寿命,减小整体三轮车或轮椅车的重量。此外,通过塑料件与金属件的组合结构,减少了车辆外壳结构使用金属件的数量,一方面,从源头减少了金属粉尘的产生,避免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对玻璃钢的使用,避免玻璃钢覆盖件不可回收,减少了报废车辆回收造成环保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中后轮后桥组合外罩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实施例中棚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实施例中后围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上车身外壳组件,11.顶棚,12.后围板,20.下车身外壳组件,21.前围板,22.后轮后桥组合外罩,30.棚架,40.座椅,50.车轮,60.车辆底盘,70.驱动装置,80.驾驶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为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可固定在车辆底盘60上,需要说明的是车辆既包括机动三轮车、电动三轮车也包括全封闭、半封闭机动轮椅车。该车辆外壳结构主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分别为上车身外壳组件10和下车身外壳组件20。
具体地,下车身外壳组件20为金属件,与车辆底盘60固定连接,且下车身外壳组件20位于车辆底盘60周围;上车身外壳组件10为塑料件,位于下车身外壳组件20上方,与下车身外壳组件20固定连接,且上车身外壳组件10与下车身外壳组件20内部具有驾驶区域80,下车身外壳组件20和上车身外壳组件10两侧均设置有驾驶区域80的出入口,即车门。上车身外壳组件10与下车身外壳组件20采用工程胶和螺栓连接。上车身外壳组件10为ABS塑料件或者玻璃钢件。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3所示,该车辆外壳结构还包括棚架30,棚架30与驾驶区域80出入口形状相匹配,棚架30两端分别与车辆底盘60固定连接,且下车身外壳组件20和上车身外壳组件10分别固定在棚架30上,棚架30为铝合金异型材架。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为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上车身外壳组件10和下车身外壳组件20。
进一步优选地,上车身外壳组件10包括顶棚11和后围板12,如图2和图4所示,下车身外壳组件20包括前围板21和后轮后桥组合外罩22,前围板21固定在车辆底盘60前端,后轮后桥组合外罩22固定在车辆底盘60后端;棚架30依次与前围板21、顶棚11、后围板12以及后轮后桥组合外罩22固定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前围板21和顶棚11、顶棚11和后围板12、后围板12和后轮后桥组合外罩22均通过工程胶和螺栓连接,且前围板21、顶棚11、后围板12以及后轮后桥组合外罩22依次固定在棚架30上。棚架30两端与车辆底盘60固定连接。
具体地,顶棚11包括前窗部和天窗部,前窗部与天窗部呈一定夹角,所述前窗部与前围板21固定连接,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天窗部与后围板12固定连接,后围板12与后轮后桥组合外罩22固定连接,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与所述第二连接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所述水平面不高于车辆底盘60。使下车身外壳组件20的重心位于车辆底盘60高度范围内,使车辆外壳结构的重心处于较低的高度,增加车辆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为一种三轮车,装设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外壳结构,驾驶区域80内设置有座椅40和驱动装置70,驱动装置70位于座椅40下方,与三轮车车轮50传动连接,且上车身外壳组件10位于座椅40上方。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一种装设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辆外壳结构的轮椅车,该轮椅车包括电动轮椅车以及机动轮椅车。其驾驶区域80内设置有座椅40和驱动装置70,驱动装置70位于座椅40下方,与轮椅车车轮50传动连接,且上车身外壳组件10位于座椅40上方,座椅40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出入口。
在实际应用中,在全封闭、半封闭机动轮椅车、电动轮椅车、三轮车后座椅40下半和前挡玻璃以下部分,采用薄钢板制造,座椅40以上部分及顶棚11采用非金属材料制造,这样车身底盘重,上面轻。既解决了车辆容易侧翻问题,也解决了非金属材料外覆盖件尽管轻但容易冲击碰裂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玻璃钢使用量,从而减少了用玻璃钢制造的环保问题。根据车辆的不同部位,采用薄钢板和非金属不同材料制造。
此外,车辆外壳结构的不同高度采用分别制造,不使用一体焊接制造,而是采用不同的材料分别开模分部件制造。车身下半部分开模用薄钢板制造,上部分开模用非金属材料制造,棚架30用铝合金异型材制造。
综上所述,本轮椅车和具有整体铁板覆盖件的车辆相比,改进了车辆整体重量重,容易侧翻的安全问题和整体车辆易锈的视角环境问题。本轮椅车和全部使用玻璃钢覆盖件的车辆相比改进了车辆整体重量重,减少了制造过程粉尘的污染,减少了报废车辆回收造成环保问题。本轮椅车和全部使用塑料覆盖件的车辆相比,尽管全部使用塑料覆盖件的车辆重量较轻,但由于上下车壳同时减轻,加之棚架可能是钢管结构,于是也存在上重下轻有侧翻的危险;此外由于塑料易碰碎,破裂后的维修成本较大。而本轮椅车由于下车身外壳组件20采用了金属材料不易碰碎,并且减少了维修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车身外壳组件,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为金属件,可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
上车身外壳组件,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为塑料件,位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上方,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固定连接,且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内部具有驾驶区域,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和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至少一侧设置有出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棚架,所述棚架与所述出入口形状相匹配,所述棚架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车辆底盘安装位,且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和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分别固定在所述棚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包括顶棚和后围板,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包括前围板和后轮后桥组合外罩,所述前围板可焊接或安装在所述车辆底盘前端,所述后轮后桥组合外罩可焊接或安装在所述车辆底盘后端;
所述棚架依次与所述前围板、顶棚、后围板以及后轮后桥组合外罩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与所述下车身外壳组件采用工程胶和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为ABS塑料件或者玻璃钢件,所述棚架为铝合金异型材棚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棚包括前窗部和天窗部,所述前窗部与所述天窗部呈一定夹角,所述前窗部与所述前围板固定连接,具有第一连接面;所述天窗部与所述后围板固定连接,所述后围板与所述后轮后桥组合外罩固定连接,具有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低于所述第一连接面。
7.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装设有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车辆外壳结构,所述驾驶区域内设置有座椅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座椅下方,与所述三轮车车轮传动连接,且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位于所述座椅上方。
8.一种轮椅车,其特征在于,装设有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车辆外壳结构,所述驾驶区域内设置有座椅和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座椅下方,与所述轮椅车车轮传动连接,且所述上车身外壳组件位于所述座椅上方,所述座椅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出入口。
CN202021515200.8U 2020-07-28 2020-07-28 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 Active CN2133845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5200.8U CN213384543U (zh) 2020-07-28 2020-07-28 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15200.8U CN213384543U (zh) 2020-07-28 2020-07-28 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84543U true CN213384543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202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15200.8U Active CN213384543U (zh) 2020-07-28 2020-07-28 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845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298912A1 (en) Vehicle System
CN201670271U (zh) 一种承载式超微型低速纯电动汽车车身
US6015022A (en) Ultra-light road vehicle
US20120104793A1 (en) Automotive vehicle composite body structure
CN202753732U (zh) 车门以及装设有该车门的汽车
CN202703779U (zh) 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
DE102005052307A1 (de) Fahrzeug mit einem elektrischen Antriebssystem und einem Brennstoffzellensystem
CN103359174A (zh) 一种铝合金全承载式车身
CN105691462A (zh) 一种承载式电动车及其装配方法
CN114261268A (zh) 一种新能源车车身与电池包集成结构
CN216101740U (zh) 宽体自卸车
WO2013102429A1 (zh) 嵌入式串列双座全封闭摩托车车体结构
CN213384543U (zh) 一种车辆外壳结构及三轮车、轮椅车
CN102619448B (zh) 一种优化偏置碰效果的车门加强结构
CN112896323B (zh) 车身笼形骨架结构
CN213534875U (zh) 一种重型特种车用四开门驾驶室
CN111806571A (zh) 电动车的前舱横梁结构
CN214776189U (zh) 一种多元材料新能源客车
CN210592144U (zh) 承载式车体结构及巡逻车
CN202863563U (zh) 一种b柱加强板装置及汽车
CN213799900U (zh) 一种侧围总成及车辆
CN111994174B (zh) 分段式后地板总成及汽车
CN113184061A (zh) 一种多元材料新能源客车
CN204488950U (zh) 一种全塑车身电动汽车
CN202413951U (zh) 一种车身门槛内部加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