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62564U - 一种燃气灶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气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62564U
CN213362564U CN202020102545.4U CN202020102545U CN213362564U CN 213362564 U CN213362564 U CN 213362564U CN 202020102545 U CN202020102545 U CN 202020102545U CN 213362564 U CN213362564 U CN 213362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as
panel
blocking
heat condu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025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丹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Luo Dan United Electrical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Luo Dan United Electrical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Luo Dan United Electrical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Luo Dan United Electrical Applianc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025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62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62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62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包括:导热面板、燃烧器、隔热导流装置和阻挡分流组件,导热面板设置在燃烧器的上方,隔热导流装置设置在燃烧器外围且正对导热面板,使燃烧器燃烧产生的热烟气由导热面板和隔热导流装置内壁的底部之间形成的间距向外围扩散,阻挡分流组件用于对扩散到阻挡分流组件处的热烟气进行阻挡和分流。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锅具放置在架高的锅具架上不稳定的缺陷,更为整洁、平整的表面,更容易清洁,燃烧更为稳定,尤其是在小火、微火时燃烧更为稳定,便于用户通过管道连接排烟口将热烟气引出,避免污染室内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显著提升导热面板上方的红外热能辐射效应,进而显著提升了封闭型燃气灶具的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燃气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使用外形美观、方便、安全、易清洁的电磁炉和电陶炉的人群越来越多。但受国内电能的不足和电力输配线路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居民输配线路入户功率的影响。电炉的功率往往不能做的太大,一般单个炉头的最大功率只设计为2.5千瓦以内,在这样的功率范围内,烹饪中餐菜肴就显得力不从心,烹饪的菜肴口感也欠佳,因此电磁炉和电陶炉在烹饪中餐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所以在燃气炉方面,国家规定标准单个炉头的功率为≥3.5千瓦以上,一级能效热效率规定为63%以上,要满足中餐烹饪条件,必须要大火力、大功率才能满足其中餐的烹饪加热要求,电炉因受功率的限制始终无法替代燃气炉。
但目前燃气炉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热效率不高、燃烧过程中所述产生的废气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全部排放在室内,小火、微火的抗风性能比较弱,现有的燃气炉锅支架放锅也不是很稳定,同时现有燃气炉不方便清洁,尤其是锅支架和盛液盘清洁起来更为困难。此外,现有燃气炉上的锅支架占用了燃气炉的整个平面面积,对平面空间是一个极大的浪费,尤其是现代城市呈现出大城市小空间的居住环境,对室内每平方米的空间利用显得非常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用新型人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以解决前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地,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燃气灶具,包括:导热面板、燃烧器、隔热导流装置和阻挡分流组件,所述导热面板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上方,所述隔热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所述导热面板设置在所述隔热导流装置的顶部,使所述燃烧器燃烧产生的热烟气由所述导热面板和所述隔热导流装置内壁的底部之间形成的间距向外围扩散;
所述阻挡分流组件设置在所述间距内,用于对扩散到所述阻挡分流组件处的热烟气进行阻挡和分流;在位于所述阻挡分流组件外围的区域,所述隔热导流装置开设有排烟口;所述阻挡分流组件与所述隔热导流装置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排烟通道,用于将被所述阻挡分流组件阻挡和分流后的热烟气引导到所述排烟口;
还包括基壳组件,用于安装所述导热面板、所述燃烧器、所述隔热导流装置;
优选地,所述隔热导流装置包括底壁和环形侧壁,所述底壁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外围且正对所述导热面板,所述环形侧壁的顶部对接所述导热面板,所述环形侧壁的底部连接所述底壁,所述底壁和/或所述环形侧壁开设有所述排烟口,所述阻挡分流组件与所述环形侧壁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所述排烟通道;进一步优选,所述底壁和所述环形侧壁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新鲜空气交换装置,所述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安装在所述基壳组件上;所述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包括风机、排风管道、补氧管道和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排烟口,另一端连通所述排风管道,所述补氧管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基壳组件的外部、出风口连通所述基壳组件的内部,且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补氧管道和所述排风管道之间,用于在启动所述风机时一方面使基壳组件的内部产生压差,使新鲜空气经所述补氧管道为所述燃烧器补充燃烧氧份,另一方面在所述排烟口处形成负压将燃烧产生的热烟气依次经所述排烟管道将热烟气送至排风管道排出。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新鲜空气交换装置,所述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安装在所述基壳组件上;所述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包括风机、排风管道、补氧管道、排烟管道和蓄热腔体,所述蓄热腔体的顶部也包括导热面板以输出所述蓄热腔体内的热能,所述补氧管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基壳组件的外部、出风口连通所述基壳组件的内部,所述蓄热腔体的进气口由管道或腔道连通所述排烟口;
所述蓄热腔体的出气口由所述排烟管道连通所述风机,用于在启动所述风机时一方面使所述基壳组件的内部产生压差,使新鲜空气经所述补氧管道为所述燃烧器补充燃烧氧气,另一方面在所述排烟口处形成负压将燃烧产生的热烟气依次经所述排烟管道、蓄热腔体后将热烟气送至排风管道排出;
优选地,所述补氧管道具有支管连通所述蓄热腔体,使燃烧产生的热烟气进到蓄热腔体与从补氧管道进入蓄热腔体的新鲜空气进行混合降温,再经排风管道排出;
优选地,所述蓄热腔体内也设置有阻挡分流组件,所述蓄热腔体为一个或多个;
优选地,所述风机采用进风和排风各自独立鼓风和吸排风的方式进行空气对流循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分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和所述排烟口之间的一道阻挡分流环,或者包括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和所述排烟口之间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多道阻挡分流环。其中,所述阻挡分流环呈完整的环形或具有敞开的缺口的不完整环形。
所述阻挡分流环围绕所述燃烧器设置,所述阻挡分流环上具有多个气体分流引导通道,使热烟气被所述阻挡分流环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分流后进入所述排烟通道。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分流环包括翅片形阻挡分流环,所述翅片形阻挡分流环包括多个翅片,各所述翅片沿环形方向分布,各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分别形成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使热烟气碰撞翅片时,被所述翅片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分流后进入所述排烟通道;
优选地,所述翅片包括导热翅片。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翅片形阻挡分流环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连接各所述翅片的连接部;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环形连接部,各所述翅片分别连接所述环形连接部。其中,所述环形连接部呈完整的环形或具有敞开的缺口的不完整环形。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导热连接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分流环包括带状阻挡分流环,所述带状阻挡分流环的带体上开设有多个过气通孔,使热烟气碰撞所述带状阻挡分流环的带体时,被所述带状阻挡分流环的带体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所述过气通孔分流后进入所述排烟通道。其中,所述带状阻挡分流环呈完整的环形或具有敞开的缺口的不完整环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分流环包括带状阻挡分流环,所述带状阻挡分流环包括环形波纹带,所述环形波纹带的波纹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使热烟气碰撞所述环形波纹带的带体时,被所述环形波纹带的带体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分流后进入所述排烟通道。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阻挡分流环配置为具有导热特性,优选地,所述阻挡分流环的顶部对接所述导热面板。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底壁设置有用于将所述阻挡分流环的顶部与所述导热面板压紧的弹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底壁的底部和所述基壳组件之间设置有弹簧,用于将所述侧壁的顶部与所述导热面板压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燃烧器、所述风机的启闭和/或运行参数,优选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用户指令获取单元,优选为按键式、旋钮式、触控式、语音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主控单元,用于接收解析用户指令,并发出对应的执行指令给所述燃烧器、所述风机;
优选地,还包括显示单元,用于显示用户指令和/或所述燃烧器、所述风机的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物联网模块,用于与所述主控单元和/或燃气灶具以外的家居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优选地,还包括人脸识别系统和/或指纹识别系统,用于验证用户身份是否合格,若合格则用户能够操作所述燃气灶具;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互联移屏和分屏显示系统。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导热面板上是否有锅具和/或所述导热面板上的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并反馈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系统;
还包括电动阀,电动阀用于根据所述控制系统发送的指令打开或关闭所述燃烧器的燃气进气管;
优选地,所述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导热面板的温度,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导热面板的温度识别所述导热面板上是否有锅具和/或所述导热面板上的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电子点火系统和熄火保护系统。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底壁和/或所述环形侧壁由隔热保温材料制成;
或者,所述底壁和/或所述环形侧壁分别具有一层以上真空层;
或者,所述底壁包括隔热保温材料和真空层的混合结构;
或者,所述环形侧壁包括隔热保温材料和真空层的混合结构;
或者,所述底壁具有一层以上金属层、真空层、保温材料层中至少两种制成的混合层;
或者,所述环形侧壁具有一层以上金属层、真空层、保温材料层中至少两种制成的混合层。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侧壁为一层或多层设立在底壁上,阻止热烟气向外泄漏;
和/或,所述底壁为一层或多层设立在燃烧器的周围,防止间距内的热能向外扩散。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基壳组件上设置有用于进入新鲜空气的进气孔,所述基壳组件或导热面板上设有排烟通道,所述排烟通道与所述排烟口连通将燃烧废气排出;
优选地,还包括蓄热腔体,所述蓄热腔体的顶部也包括导热面板以输出所述蓄热腔体内的热能,所述蓄热腔体的进气口由管道或腔道连通所述排烟口,所述蓄热腔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排烟通道;进一步优选,所述蓄热腔体内也设置有阻挡分流组件。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导热面板为定向导热面板,配置为沿从内至外的方向向所述导热面板上的锅具定向输送热能;
优选地,所述导热面板包括定向导热微晶板;
优选地,所述导热面板包括具有定向导热功能材料制成的导热面板;
优选地,所述导热面板包括多层相互叠合的定向导热微晶板;
优选地,所述导热面板包括一层以上的定向导热微晶板和金属板材相互叠合形成的导热面板。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燃气灶具,包括:导热面板、燃烧器、底壁、环形侧壁和阻挡分流组件,导热面板设置在燃烧器的上方,底壁设置在燃烧器外围且正对导热面板,使燃烧器燃烧产生的热烟气由导热面板和底壁之间形成的间距向外围扩散,环形侧壁的顶部对接导热面板,环形侧壁的底部连接底壁。基于该设计,燃气灶具的燃烧区域位于导热面板下方,锅具直接放置在导热面板上,燃烧器燃烧产生的红外热能经导热面板将热能传递给锅具实现其加热。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取消现有暴露在灶具上表面的锅支架,使得灶具上表面变得整洁、方便清洁、小火和微火抗风性能更强。另一方面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锅具能够平整的放置在导热面板上,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锅具放置在架高的锅架上不稳定的缺陷,杜绝不安全的事故发生。由于无需锅支架,不再占用面板表面的空间,当用户不使用燃烧器加热烹饪菜肴时,面板表面空间能够供用户进行其它用途,例如放置厨房设备或者在面板区域处理食材等。而且,灶具上表面更为整洁、表面平整,使得整台灶具和面板更容易清洁。
同时,燃烧器、底壁、环形侧壁,由于燃烧器位于导热面板下方,与现有技术中的露天开放式燃烧相比,燃烧区域不受空气中的风力等影响,燃烧更为稳定,尤其是在小火、微火时燃烧更为稳定和更加安全。
而且,现有技术中燃气灶具燃烧产生的废气只能直接排放在厨房内,一部分废气经油烟机随油烟一起被抽走,但仍有大量废气直接扩散到厨房中,废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会损害人体的健康。本实用新型中燃烧所产生的废气通过排烟口连通排烟管道将废气排出,也可以直接排放在厨房内,也能通过管道全部收集后排放到厨房外部,当将废气排出室外时,可以避免污染室内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而且本实用新型中,阻挡分流组件设置在间距内,用于对扩散到阻挡分流组件处的热烟气进行阻挡和分流,在位于阻挡分流组件外围的区域,底壁和/或环形侧壁开设有排烟口;阻挡分流组件与环形侧壁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排烟通道,用于将被阻挡分流组件阻挡和分流后的热烟气引导到排烟口。基于该设计,燃烧器燃烧产生的高温热烟气在从燃烧器的燃烧面流向排烟口的过程中,阻挡分流组件对热烟气产生阻流和分流作用,使得热烟气流向排烟口的过程被迟滞并形成湍流效应,使得热烟气更持久的接触导热面板和/或阻挡分流组件以充分释放传递热能,以及形成湍流效应的热烟气和辐射的红外线在间距内反复折射进而从导热面板定向向外辐射传递热能,进而显著提升导热面板上方的红外热能辐射效应,显著提升了全封闭燃气灶具的热效率。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中燃气灶具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燃气灶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燃气灶具的爆炸图;
图4是实施例1一种实施方式下燃气灶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1中一种实施方式下燃气灶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1中一种实施方式下燃气灶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1中燃气灶具的空气循环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中翅片形阻挡分流环的俯视视角的立体视图;
图9是实施例1中翅片形阻挡分流环的仰视视角的立体视图;
图10是实施例2中燃气灶具的空气循环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2中燃气灶具的爆炸图;
图12是实施例3中燃气灶具的空气循环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4中带状阻挡分流环的立体视图;
图14是实施例5中带状阻挡分流环的立体视图;
图15是实施例6中燃气灶具的局部爆炸图;
图16是实施例7中燃气灶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17是实施例7中燃气灶具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基壳组件;2-导热面板;3-高温区;4-排风管道;5、23-补氧管道;6-翅片形阻挡分流环;7-防护圈;8-环形侧壁;9-底壁;10-保护壳;11、21-排烟管道;12-燃烧器; 13-传感器;14-燃气控制调节阀;15-控制系统;16-电子点火系统;17-弹簧;18-电动阀; 19-排烟口;20-风机;22-排烟通道;24、25-蓄热腔体;26-阻挡分流板;27-蓄热区;28、 29、30-带状阻挡分流环;291-波纹;292-间隙;31-过气通孔;32-进气孔;61-翅片;62- 气体分流引导通道;63-连接部;64、65-安装孔;33-排烟通道;66-新鲜空气交换装置; 801、902-金属层;802、903-隔热材料;803、901-真空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更全面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实用新型理解为涵盖落入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包括:导热面板2、燃烧器12、底壁9、环形侧壁8和阻挡分流组件。导热面板2设置在燃烧器12的上方,底壁9设置在燃烧器12外围且正对导热面板2,使燃烧器12燃烧产生的热烟气由导热面板2和底壁9之间形成的间距向外围扩散,环形侧壁8的顶部对接导热面板2,环形侧壁8的底部连接底壁9。优选地,还包括基壳组件1,导热面板2、燃烧器12、底壁9、环形侧壁 8和阻挡分流组件安装在基壳组件1上。
其中,燃烧器12引入燃气并与空气进行混合后燃烧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进行释放。作为一种优选的燃烧器12,其至少包括燃气进气管、空气进气管、混合腔室和燃烧面层,进一步优选,燃烧面层具有金属\或陶瓷多孔载体,燃气和空气在混合腔室内进行混合后,在金属\或陶瓷多孔载体表面燃烧并主要以红外辐射的方式释放热能。
其中,导热面板2用于传递燃烧器12燃烧释放的红外热能。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热面板2为定向导热面板2,使红外线沿从间距内穿透导热面板2向外辐射的方向导热并辐射,但并不沿导热面板2自身的延伸方向传导。因此,当燃气灶具在使用时,导热面板2位于燃烧器12上方的区域为高温区4,其它区域的温度并不显著升高。与现有技术中金属面板下方燃烧器12燃烧时整个面板被加热相比,本实施例具有显著的进步,热量被集中在燃烧区上方,热效率更高,且防止面板其它区域产生不必要的升温,可防止烫伤用户以及使得面板其它区域可作为其它用途使用。优选地,导热面板2 包括定向导热微晶面板。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基壳组件1顶部为上壳体或顶部面板,上壳体或顶部面板上具有开口用于嵌入导热面板2。上壳体或顶部面板具有非导热特性,或者上壳体或顶部面板虽然具有导热特性、但上壳体或顶部面板与导热面板2之间通过非导热材料隔开。
本实施例中,阻挡分流组件设置在间距内,用于对扩散到阻挡分流组件处的热烟气进行阻挡和分流。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位于阻挡分流组件外围的区域,底壁9或环形侧壁8开设有排烟口19。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位于阻挡分流组件外围的区域,底壁9和环形侧壁8分别开设有排烟口19。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位于阻挡分流组件外围的区域,底壁9和环形侧壁8之间的连接部63位开设有排烟口19,排烟口19一部分位于底壁9,另一部分位于环形侧壁8。
本实施例中,阻挡分流组件与环形侧壁8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排烟通道22,即阻挡分流组件与环形侧壁8内表面之间具有空间,该空间形成排烟通道22,用于将被阻挡分流组件阻挡和分流后的热烟气引导到排烟口19。
基于该设计,燃气灶具的燃烧区域位于导热面板2下方,锅具直接放置在导热面板2上,燃烧器12燃烧产生的红外热能经导热面板2将热能传递给锅具实现其加热。与现有技术相比,可取消现有暴露在灶具上表面的锅支架,使得灶具上表面变得整洁、方便清洁、小火和微火抗风性能更强。另一方面在烹饪菜肴的过程中锅具能够平整的放置在导热面板2上,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锅具放置在架高的锅架上不稳定的缺陷。由于无需锅支架,不再占用面板表面的空间,当用户不使用燃烧器12加热烹饪菜肴时,面板表面空间能够供用户进行其它用途,例如放置厨房设备或者在面板区域处理食材等。而且,灶具上表面更为整洁、表面平整,使得整台灶具和面板更容易清洁。
同时,燃烧器12、底壁9、环形侧壁8,由于燃烧器12位于导热面板2下方,与现有技术中的露天开放式燃烧相比,燃烧区域不受空气中的风力等影响,燃烧更为稳定,尤其是在小火、微火时燃烧更为稳定。
而且,现有技术中燃气灶具燃烧产生的废气只能直接排放在厨房内,一部分废气经油烟机随油烟一起被抽走,但仍有大量废气直接扩散到厨房中,废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会损害人体的健康。本实施例中燃烧所产生的废气通过排烟口19 连负压通排烟管道排出,既可以直接排放在厨房内,也能通过管道全部收集后排放到厨房外部,当将废气排出室外时,可以避免污染室内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
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7所示,还包括新鲜空气交换装置,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安装在基壳组件1上。其中,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包括风机20、排风管道4、补氧管道5和排烟管道11、21,排烟管道11、21的一端连通排烟口19,另一端连通排风管道 4,补氧管道5的进风口连通基壳组件1的外部、出风口连通基壳组件1的内部,且设置在新鲜空气交换装置与在补氧管道5和排风管道4(补氧管道5和排风管道4优选集成在一起形成空气进排连接件)之间,用于在启动风机20时一方面使基壳组件1的内部产生压差,使新鲜空气经补氧管道5为燃烧器12补充燃烧氧份,另一方面在排烟口 19处形成负压将燃烧产生的热烟气依次经排烟管道11、21将热烟气送至排风管道4排出。优选地,风机20可采用进风和排风各自独立送风的方式进行空气对流循环。
本实施例中由于还具有前述新鲜空气交换装置,能够促进燃烧器12的气流循环,使得燃烧器12在燃烧过程中能够及时补充足够的养分、以及排出废气,进而使得燃烧器12能够更充分的燃烧,提高了燃烧的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阻挡分流组件包括设置在燃烧器12和排烟口19之间的一道阻挡分流环。
其中,阻挡分流环呈完整的环形或具有敞开的缺口的不完整环形,阻挡分流环围绕燃烧器12设置,阻挡分流环上具有多个气体分流引导通道,使热烟气被阻挡分流环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气体分流引导通道分流后进入排烟通道。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具体的阻挡分流环,阻挡分流环包括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包括多个翅片61。其中,各翅片61沿环形方向分布,各翅片61 之间的间隙分别形成气体分流引导通道62,使热烟气碰撞翅片时,被翅片61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气体分流引导通道62分流后进入排烟通道22。
优选地,翅片61的表面具有凸起、凹槽。
优选地,翅片61呈具有多段弯折结构。
本实施例中,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连接各翅片61的连接部63。优选地,连接部63包括环形连接部63,环形连接部63呈完整的环形或具有敞开的缺口的不完整环形,各翅片61分别连接环形连接部63。即对于环形连接部63,多个翅片61在环形连接部63上沿环形间隔设置,最终形成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
本实施例中,阻挡分流环配置为具有导热特性,优选地,翅片61包括导热翅片。优选地,连接部63包括导热连接部63。在翅片61、连接部63为导热材料,例如金属结构时,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吸收热烟气中的热量升温形成热能辐射体,以辐射红外热能,提升导热面板2上方的红外热能辐射强度。
优选地,阻挡分流环的顶部对接导热面板2。由于阻挡分流环与导热面板2接触,阻挡分流环与导热面板2之间发生直接热传导,提升了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阻挡分流组件设置在间距内,用于对扩散到阻挡分流组件处的热烟气进行阻挡和分流,在位于阻挡分流组件外围的区域,底壁9和/或环形侧壁8开设有排烟口19;阻挡分流组件与环形侧壁8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排烟通道,用于将被阻挡分流组件阻挡和分流后的热烟气引导到排烟口19。基于该设计,燃烧器12燃烧产生的高温热烟气在从燃烧器12的燃烧面流向排烟口19的过程中,阻挡分流组件对热烟气产生阻流和分流作用,使得热烟气流向排烟口19的过程被迟滞并形成湍流效应,使得热烟气更持久的接触导热面板2和/或阻挡分流组件以充分释放传递热能,以及形成湍流效应的热烟气和辐射的红外线在间距内反复折射进而从导热面板2定向向外辐射和传递热能,进而显著提升导热面板2上方的红外热能辐射效应,显著提升了燃气灶具的热效率。
优选地,底壁9设置有用于将阻挡分流环的顶部与导热面板2压紧的弹簧17。由此,使得阻挡分流环的顶部与导热面板2紧密接触,不但能够适应装配误差,而且热传导效率更高。优选地,如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其具有弹簧安装孔64。
优选地,底壁9的底部和基壳组件1之间设置有弹簧17,用于将侧壁的顶部与导热面板2压紧。不但能够适应装配误差,而且能够阻止热烟气从侧壁的顶部与导热面板 2之间的接触面溢出。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系统15,用于控制燃烧器12、风机20的启闭和/或运行参数,优选地,控制系统15包括:
用户指令获取单元,优选为按键式、旋钮式、触控式、语音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主控单元,用于接收解析用户指令,并发出对应的执行指令给燃烧器12、风机20;
优选地,还包括显示单元,用于显示用户指令和/或燃烧器12、风机20的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物联网模块,用于与所述主控单元和/或燃气灶具以外的家居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优选地,还包括人脸识别系统和/或指纹识别系统,用于验证用户身份是否合格,若合格则用户能够操作燃气灶具。由于可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和/或指纹识别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能够防止儿童等误操作燃气灶具,提升了燃气灶具的安全性。
进一步优选地,还包括互联移屏和分屏显示系统。
优选地,还包括传感器13,用于检测导热面板2上是否有锅具和/或导热面板2上的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并反馈检测信号给控制系统15。优选地,如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其具有传感器安装孔65。
优选地,还包括电动阀18,电动阀18用于根据控制系统15发送的指令打开或关闭燃烧器12的燃气进气管。
优选地,传感器13包括温度传感器13,用于检测导热面板2的温度,控制系统 15根据导热面板2的温度识别导热面板2上是否有锅具和/或导热面板2上的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
优选地,还包括电子点火系统16、燃气控制调节阀14和熄火保护系统。
本实施例中,底壁9、环形侧壁8中的至少一个具有隔热保温功能,如图4-图6所示,以下为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种,底壁9和/或环形侧壁8由隔热保温材料制成。
第二种,底壁9和/或环形侧壁8分别具有一层以上真空层的混合结构。
第三种,底壁9包括隔热保温材料和真空层的混合结构。
第四种,环形侧壁8包括隔热保温材料和真空层的混合结构。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底壁9具有一层以上金属层902、真空层901、保温材料层903中至少两种制成的混合层。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环形侧壁8具有一层以上金属层801、真空层803、保温材料层802中至少两种制成的混合层。
优选地,底壁9和环形侧壁8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环形侧壁8为一层或多层设立在底壁9上,阻止热烟气向外泄漏。
本实施例中,底壁9为一层或多层设立在燃烧器12的周围,防止间距内的热能向外扩散。优选地,底壁9的中心设置有用于安装燃烧器12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孔壁设置有防护圈7。
优选地,具有包覆底壁9和环形侧壁8的保护壳10。
优选地,导热面板2为定向导热面板,配置为沿从内至外的方向向导热面板2上的锅具定向输送热能,沿导热面板2自身延展方向为热阻隔。其中,对于定向导热面板,第一种优选实施例是,导热面板2包括定向导热微晶板。第二种优选实施例是,导热面板2包括具有定向导热功能材料制成的导热面板;第三种优选实施例是,导热面板2包括多层相互叠合的定向导热微晶板。第四种优选实施例是,导热面板2包括一层以上的定向导热微晶板和金属板材相互叠合形成的导热面板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如图10、图11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包括风机20、排风管道4、补氧管道5、排烟管道11、21和蓄热腔体24、25,补氧管道5的进风口连通基壳组件1的外部、出风口连通基壳组件1 的内部,蓄热腔体24、25的进气口由管道或腔道连通排烟口19。即本实施例中增加了蓄热腔体24、25。其中,蓄热腔体24、25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蓄热腔体24、25的出气口由排烟管道11、21连通风机20,用于在启动风机20时一方面使基壳组件1的内部产生压差,使新鲜空气经补氧管道5为燃烧器12补充燃烧氧气,另一方面在排烟口19处形成负压将燃烧产生的热烟气依次经排烟管道、蓄热腔体24、25后将热烟气送至排风管道4排出。
基于该设计,蓄热腔体24、25内积蓄热烟气的热量,蓄热腔体24、25的顶部面板被积蓄的热量加热,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可在蓄热腔体24、25的顶部面板区域形成蓄热区27对菜肴进行预热,或者在蓄热腔体24、25的顶部面板区域对已经完成烹饪的菜肴进行保温。与现有技术相比,丰富了燃气灶具的功能,丰富了用户体验,且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优选地,蓄热腔体24、25内设置有阻挡分流组件,例如具有多个通孔的阻挡分流板26,用于对热烟气进行阻挡分流。
本实施例的其它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补氧管道5具有支管连通所述蓄热腔体24、25,使燃烧产生的热烟气进到蓄热腔体24、25与从补氧管道5进入蓄热腔体24、25的新鲜空气进行混合降温,再经排风管道4排出。
本实施例的其它特征与实施例2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如图13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阻挡分流环包括带状阻挡分流环30,带状阻挡分流环30呈完整的环形或具有敞开的缺口的不完整环形,且带状阻挡分流环30的带体上开设有多个过气通孔31,使热烟气碰撞带状阻挡分流环的带体时,被带状阻挡分流环的带体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过气通孔31分流后进入排烟通道经排烟口将热烟气送至排烟管道。
本实施例的其它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如图14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阻挡分流环包括带状阻挡分流环29,带状阻挡分流环29包括环形波纹291带,环形波纹291带的波纹291之间的间隙292形成气体分流引导通道,使热烟气碰撞环形波纹291带的带体时,被环形波纹291带的带体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气体分流引导通道分流后进入排烟通道22。
本实施例的其它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如图15所示,与实施例1-5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阻挡分流组件包括设置在燃烧器12和排烟口19之间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多道阻挡分流环。
对于类型相同的多道阻挡分流环:可以是多个实施例1中描述的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以燃烧器12为中心,多个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从内圈至外圈间隔设置;可以是多个实施例4中描述的带状阻挡分流环,以燃烧器12为中心,多个带状阻挡分流环从内圈至外圈间隔设置;可以是多个实施例5中描述的环形波纹291带,以燃烧器12为中心,多个环形波纹291带从内圈至外圈间隔设置。
对于类型不同的多道阻挡分流环:可以是实施例1、实施例4、实施例中5中至少两个实施例描述的多道阻挡分流环结构,具有多种组合结构,优选从内圈至外圈间隔设置。示例性地,实施例1中翅片形阻挡分流环6与实施例4中带状阻挡分流环组合,其中一个设置在内圈,另一个设置在外圈。对于其他组合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再一一列举。
本实施例的其它特征与实施例1-5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如图16、图17所示,与实施例1-6相比,本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不具有新鲜空气交换装置,而是采用基壳组件1表面开设有多个进气孔32形成用于进入新鲜空气。基壳组件1或导热面板上设有排烟通道33,排烟通道 33与排烟口19连通将燃烧废气排出。优选地,排烟通道33位于导热面板2上.
本实施例的其它特征与实施例1-6相同,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实用新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38)

1.一种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热面板、燃烧器、隔热导流装置和阻挡分流组件,所述导热面板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上方,所述隔热导流装置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外围,所述导热面板设置在所述隔热导流装置的顶部,使所述燃烧器燃烧产生的热烟气由所述导热面板和所述隔热导流装置内壁的底部之间形成的间距向外围扩散;
所述阻挡分流组件设置在所述间距内,用于对扩散到所述阻挡分流组件处的热烟气进行阻挡和分流;在位于所述阻挡分流组件外围的区域,所述隔热导流装置开设有排烟口;所述阻挡分流组件与所述隔热导流装置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排烟通道,用于将被所述阻挡分流组件阻挡和分流后的热烟气引导到所述排烟口;
还包括基壳组件,用于安装所述导热面板、所述燃烧器、所述隔热导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导流装置包括底壁和环形侧壁,所述底壁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外围且正对所述导热面板,所述环形侧壁的顶部对接所述导热面板,所述环形侧壁的底部连接所述底壁,所述底壁和/或所述环形侧壁开设有所述排烟口,所述阻挡分流组件与所述环形侧壁内表面之间形成有所述排烟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和所述环形侧壁为一体成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鲜空气交换装置,所述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安装在所述基壳组件上;所述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包括风机、排风管道、补氧管道和排烟管道,所述排烟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排烟口,另一端连通所述排风管道,所述补氧管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基壳组件的外部、出风口连通所述基壳组件的内部,且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补氧管道和所述排风管道之间,用于在启动所述风机时一方面使基壳组件的内部产生压差,使新鲜空气经所述补氧管道为所述燃烧器补充燃烧氧份,另一方面在所述排烟口处形成负压将燃烧产生的热烟气依次经所述排烟管道将热烟气送至排风管道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鲜空气交换装置,所述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安装在所述基壳组件上;所述新鲜空气交换装置包括风机、排风管道、补氧管道、排烟管道和蓄热腔体,所述蓄热腔体的顶部也包括导热面板以输出所述蓄热腔体内的热能,所述补氧管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基壳组件的外部、出风口连通所述基壳组件的内部,所述蓄热腔体的进气口由管道或腔道连通所述排烟口;
所述蓄热腔体的出气口由所述排烟管道连通所述风机,用于在启动所述风机时一方面使所述基壳组件的内部产生压差,使新鲜空气经所述补氧管道为所述燃烧器补充燃烧氧气,另一方面在所述排烟口处形成负压将燃烧产生的热烟气依次经所述排烟管道、蓄热腔体后将热烟气送至排风管道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氧管道具有支管连通所述蓄热腔体,使燃烧产生的热烟气进到蓄热腔体与从补氧管道进入蓄热腔体的新鲜空气进行混合降温,再经排风管道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腔体内也设置有阻挡分流组件,所述蓄热腔体为一个或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采用进风和排风各自独立鼓风和吸排风的方式进行空气对流循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分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和所述排烟口之间的一道阻挡分流环,或者包括设置在所述燃烧器和所述排烟口之间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多道阻挡分流环;
所述阻挡分流环围绕所述燃烧器设置,所述阻挡分流环上具有多个气体分流引导通道,使热烟气被所述阻挡分流环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分流后进入所述排烟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分流环包括翅片形阻挡分流环,所述翅片形阻挡分流环包括多个翅片,各所述翅片沿环形方向分布,各所述翅片之间的间隙分别形成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使热烟气碰撞翅片时,被所述翅片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分流后进入所述排烟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包括导热翅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形阻挡分流环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连接各所述翅片的连接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环形连接部,各所述翅片分别连接所述环形连接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导热连接部。
15.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分流环包括带状阻挡分流环,所述带状阻挡分流环的带体上开设有多个过气通孔,使热烟气碰撞所述带状阻挡分流环的带体时,被所述带状阻挡分流环的带体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所述过气通孔分流后进入所述排烟通道。
16.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分流环包括带状阻挡分流环,所述带状阻挡分流环包括环形波纹带,所述环形波纹带的波纹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使热烟气碰撞所述环形波纹带的带体时,被所述环形波纹带的带体阻挡产生湍流、且经多个所述气体分流引导通道分流后进入所述排烟通道。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分流环配置为具有导热特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分流环的顶部对接所述导热面板。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的底部和所述基壳组件之间设置有弹簧,用于将所述侧壁的顶部与所述导热面板压紧。
2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燃烧器、所述风机的启闭和/或运行参数。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用户指令获取单元,为按键式、旋钮式、触控式、语音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主控单元,用于接收解析用户指令,并发出对应的执行指令给所述燃烧器、所述风机。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单元,用于显示用户指令和/或所述燃烧器、所述风机的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物联网模块,用于与所述主控单元和/或燃气灶具以外的家居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人脸识别系统和/或指纹识别系统,用于验证用户身份是否合格,若合格则用户能够操作所述燃气灶具。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互联移屏和分屏显示系统。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导热面板上是否有锅具和/或所述导热面板上的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并反馈检测信号给所述控制系统;
还包括电动阀,电动阀用于根据所述控制系统发送的指令打开或关闭所述燃烧器的燃气进气管。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导热面板的温度,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导热面板的温度识别所述导热面板上是否有锅具和/或所述导热面板上的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子点火系统和熄火保护系统。
2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和/或所述环形侧壁由隔热保温材料制成;
或者,所述底壁和/或所述环形侧壁分别具有一层以上真空层;
或者,所述底壁包括隔热保温材料和真空层的混合结构;
或者,所述环形侧壁包括隔热保温材料和真空层的混合结构;
或者,所述底壁具有一层以上金属层、真空层、保温材料层中至少两种制成的混合层;
或者,所述环形侧壁具有一层以上金属层、真空层、保温材料层中至少两种制成的混合层。
3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侧壁为一层或多层设立在底壁上,阻止热烟气向外泄漏;
和/或,所述底壁为一层或多层设立在燃烧器的周围,防止间距内的热能向外扩散。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壳组件上设置有用于进入新鲜空气的进气孔,所述基壳组件或导热面板上设有排烟通道,所述排烟通道与所述排烟口连通将燃烧废气排出。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热腔体,所述蓄热腔体的顶部也包括导热面板以输出所述蓄热腔体内的热能,所述蓄热腔体的进气口由管道或腔道连通所述排烟口,所述蓄热腔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排烟通道。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腔体内也设置有阻挡分流组件。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面板为定向导热面板,配置为沿从内至外的方向向所述导热面板上的锅具定向输送热能。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面板包括定向导热微晶板。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面板包括具有定向导热功能材料制成的导热面板。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面板包括多层相互叠合的定向导热微晶板。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燃气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面板包括一层以上的定向导热微晶板和金属板材相互叠合形成的导热面板。
CN202020102545.4U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燃气灶具 Active CN213362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2545.4U CN213362564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燃气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2545.4U CN213362564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燃气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62564U true CN213362564U (zh) 2021-06-04

Family

ID=76125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02545.4U Active CN213362564U (zh) 2020-01-16 2020-01-16 一种燃气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625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3665A (zh) * 2021-07-20 2021-08-27 深圳市发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友好型的料理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3665A (zh) * 2021-07-20 2021-08-27 深圳市发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友好型的料理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3303665B (zh) * 2021-07-20 2022-08-12 深圳市发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友好型的料理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237654U (zh) 一种带有排油烟功能的灶具
CA1045927A (en)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heat energy from a fireplace to a fluid heating system
CN213362564U (zh) 一种燃气灶具
CN105091040A (zh) 封闭式燃气灶
CN113137643A (zh) 一种燃气灶具
CN213362585U (zh) 一种带有排油烟功能的灶具
CN205079270U (zh) 封闭式燃气灶
CN216716310U (zh) 一种燃气灶具
CN113124435A (zh) 一种带有排油烟功能的灶具
JP2002267163A (ja) コンロ
WO2021143788A1 (zh) 一种带有排油烟功能的灶具
JP6302562B2 (ja) ガスコンロのエコノマイザ
CN113124436A (zh) 一种带有排油烟功能的灶具
CN205156078U (zh) 燃气灶聚热器
CN204757020U (zh) 一种嵌入式燃气灶
CN218269180U (zh) 集成灶
CN204901892U (zh) 用于商用灶具的热交换装置及商用灶具
CN217161830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7178622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KR102502330B1 (ko) 화목난로
CN109654544A (zh) 一种气、电两用多功能炉具及使用方法
CN219955655U (zh) 一种电气一体热风炉
JP2003269725A (ja) コンロ
CN217684991U (zh) 一种三元流空气循环结构炉盆
CN216744461U (zh) 燃气灶具用锅支架及燃气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