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43177U - 汽车ve泵用ecu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ve泵用ecu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43177U
CN213343177U CN202022616710.0U CN202022616710U CN213343177U CN 213343177 U CN213343177 U CN 213343177U CN 202022616710 U CN202022616710 U CN 202022616710U CN 213343177 U CN213343177 U CN 213343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allation
fixedly connected
pump
ecu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1671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季歆格
蔡叶忠
袁永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Keming New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Keming New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Keming New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Keming New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1671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43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43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43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汽车VE泵用ECU装置,包括安装体和上盖体,所述安装体的上、下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耳,所述安装体的上、下侧面且位于第一安装耳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耳,所述安装体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左减震座,所述安装体的前侧面且位于左减震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右减震座,所述左减震座、右减震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端。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了散热风扇、第一散热孔组、第二散热孔组、散热筋、左减震座、右减震座、第一限制块、第二限制块、第一安装耳、第二安装耳、第一安装块、第二安装块,达到了散热效果良好、减震效果较好、使用方便的目的。

Description

汽车VE泵用ECU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汽车VE泵用ECU装置。
背景技术
ECU是电子控制单元,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作为汽车“大脑”的车用电子控制单元的功能不断深化,ECU采集汽车上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旋转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位置传感器、氧气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爆震传感器等,收集数据后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的结果转变为控制信号,控制被控对象的工作,对汽车的正常安全运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现代设施越来越智能,ECU进行处理的数据会越来越多,现有的技术中,大部分ECU不具有散热功能,仅靠外界环境进行散热,散热的效果较差,而且ECU安装的位置大部分是和发动机在同一空间,环境中的温度一般比较高,并且运行中会出现振动,可能会损坏内部零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汽车VE泵用ECU装置,包括安装体和上盖体,所述安装体的上、下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耳,所述安装体的上、下侧面且位于第一安装耳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耳,所述安装体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左减震座,所述安装体的前侧面且位于左减震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右减震座,所述左减震座、右减震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端,所述电路板的右侧面且位于第一连接端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连接端;
所述安装体的后侧面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块,所述散热风扇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块,所述上盖体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制块,所述上盖体的前侧面且位于第一限制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限制块,所述上盖体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筋,所述安装体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一散热孔组、第二散热孔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安装耳、第二安装耳的数量均有两个,且形状大小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左减震座、右减震座的数量均有两个,且上表面均设置有三角形槽,所述电路板的四个拐角位于三角形槽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位于两个第一安装耳之间,所述安装体与上盖体相互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安装体的后侧壁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散热风扇位于矩形凹槽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安装块、第二安装块的数量均有两个,且形状大小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限制块、第二限制块的数量均有两个,且上表面设置有三棱柱,所述第一限制块、第二限制块与左减震座、右减震座相互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散热孔组位于第一散热孔组的下方,所述散热筋的数量有八个,且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汽车VE泵用ECU装置设置了散热风扇、第一散热孔组、第二散热孔组、散热筋,通过散热风扇将电路板的热量带走,散热筋提高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散热效率,保证了散热效果良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汽车VE泵用ECU装置设置了左减震座、右减震座、第一限制块、第二限制块,将电路板的位置限制住,既提供了散热的空间,又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防止电路板因为振动损坏。
3、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汽车VE泵用ECU装置设置了第一安装耳、第二安装耳、第一安装块、第二安装块,方便拆卸和固定,维护保养起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的安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的上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的组装后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的减震座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的限制块的立体图;
图例说明:
1、第一安装耳;2、安装体;3、电路板;4、第二安装耳;5、左减震座;6、右减震座;7、第一连接端;8、第二连接端;9、第一安装块;10、散热风扇;11、第二安装块;12、散热筋;13、第一限制块;14、上盖体;15、第二限制块;16、第一散热孔组;17、第二散热孔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汽车VE泵用ECU装置,包括安装体2和上盖体14,安装体2的上、下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耳1,安装体2的上、下侧面且位于第一安装耳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耳4,安装体2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左减震座5,安装体2的前侧面且位于左减震座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右减震座6,左减震座5、右减震座6的上表面设置有电路板3,电路板3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端7,电路板3的右侧面且位于第一连接端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连接端8;
安装体2的后侧面设置有散热风扇10,散热风扇10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块9,散热风扇10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块11,通过第一安装块9、第二安装块11将散热风扇10与安装体2连接起来,上盖体14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制块13,上盖体14的前侧面且位于第一限制块1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限制块15,上盖体14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筋12,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安装体2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一散热孔组16、第二散热孔组17,用来释放热空气。
第一安装耳1、第二安装耳4的数量均有两个,且形状大小相同,左减震座5、右减震座6的数量均有两个,且上表面均设置有三角形槽,电路板3的四个拐角位于三角形槽内,第一连接端7、第二连接端8位于两个第一安装耳1之间,安装体2与上盖体14相互配合,安装体2的后侧壁设置有矩形凹槽,散热风扇10位于矩形凹槽内,散热风扇10不占用空间,结构更加紧凑,第一安装块9、第二安装块11的数量均有两个,且形状大小相同,第一限制块13、第二限制块15的数量均有两个,且上表面设置有三棱柱,第一限制块13、第二限制块15与左减震座5、右减震座6相互配合,第二散热孔组17位于第一散热孔组16的下方,散热筋12的数量有八个,且均匀分布。
工作原理:散热风扇10将电路板3的热量带走,散热筋12提高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加散热效率,保证了散热效果良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左减震座5、右减震座6、第一限制块13、第二限制块15,将电路板3的位置限制住,既提供了散热的空间,又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防止电路板3因为振动损坏,第一安装耳1、第二安装耳4、第一安装块9、第二安装块11,方便拆卸和固定,维护保养起来更加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汽车VE泵用ECU装置,包括安装体(2)和上盖体(14),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体(2)的上、下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耳(1),所述安装体(2)的上、下侧面且位于第一安装耳(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耳(4),所述安装体(2)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左减震座(5),所述安装体(2)的前侧面且位于左减震座(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右减震座(6),所述左减震座(5)、右减震座(6)的上表面设置有电路板(3),所述电路板(3)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端(7),所述电路板(3)的右侧面且位于第一连接端(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连接端(8);
所述安装体(2)的后侧面设置有散热风扇(10),所述散热风扇(10)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块(9),所述散热风扇(10)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块(11),所述上盖体(14)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制块(13),所述上盖体(14)的前侧面且位于第一限制块(1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限制块(15),所述上盖体(14)的后侧面固定连接有散热筋(12),所述安装体(2)的左侧面设置有第一散热孔组(16)、第二散热孔组(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耳(1)、第二安装耳(4)的数量均有两个,且形状大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减震座(5)、右减震座(6)的数量均有两个,且上表面均设置有三角形槽,所述电路板(3)的四个拐角位于三角形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7)、第二连接端(8)位于两个第一安装耳(1)之间,所述安装体(2)与上盖体(14)相互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体(2)的后侧壁设置有矩形凹槽,所述散热风扇(10)位于矩形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块(9)、第二安装块(11)的数量均有两个,且形状大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块(13)、第二限制块(15)的数量均有两个,且上表面设置有三棱柱,所述第一限制块(13)、第二限制块(15)与左减震座(5)、右减震座(6)相互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VE泵用ECU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孔组(17)位于第一散热孔组(16)的下方,所述散热筋(12)的数量有八个,且均匀分布。
CN202022616710.0U 2020-11-13 2020-11-13 汽车ve泵用ecu装置 Active CN213343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16710.0U CN213343177U (zh) 2020-11-13 2020-11-13 汽车ve泵用ecu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16710.0U CN213343177U (zh) 2020-11-13 2020-11-13 汽车ve泵用ecu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43177U true CN213343177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77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16710.0U Active CN213343177U (zh) 2020-11-13 2020-11-13 汽车ve泵用ecu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431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04754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箱
CN208722096U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的减震降噪装置
CN213343177U (zh) 汽车ve泵用ecu装置
CN214098337U (zh) 一种防尘机箱
CN211930500U (zh) 一种防尘型三电平双向直流交换器
CN211264221U (zh) 一种散热型服务器机箱
CN209855897U (zh) 发动机电子主水泵搭载系统
CN210739257U (zh) 一种储能设备用具有减震功能的安装装置
CN214564595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安装结构
CN211376773U (zh) 一种车辆动力装置支撑散热装置
CN211810266U (zh) 一种系留式无人机用电源模块结构
CN210429910U (zh) 电池箱结构
CN210741549U (zh) 一种散热机构及传感器传输装置
CN214120346U (zh) 一种中央空调能效监测系统
CN211604928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电容器机箱外壳
CN215474338U (zh) 一种用于汽车空调的扁铁外壳
CN214429875U (zh) 一种无纸化会议主机
CN217506465U (zh) 一种计算机控制装置
CN212332561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保护外壳
CN216930572U (zh) 一种外壳及车载主机
CN217825830U (zh) 高效散热的车载智能座舱主机盒
CN216846598U (zh) 一种汽车驾驶安全预警用灵敏度高的多功能智能终端系统
CN215621274U (zh) 一种带有保护结构的汽车冷却器
CN218125176U (zh) 一种具有抗震和散热效果的pcba板
CN218413276U (zh) 一种高散热的伺服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