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14866U - 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14866U
CN213314866U CN202021351143.4U CN202021351143U CN213314866U CN 213314866 U CN213314866 U CN 213314866U CN 202021351143 U CN202021351143 U CN 202021351143U CN 213314866 U CN213314866 U CN 2133148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body
inner box
shell
fusion device
sit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511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振宇
陈一帆
陈相雷
杨涛
曾吉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eLi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eLi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eLi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eLio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5114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148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14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148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ffle Furnaces And Rotary Kil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上箱体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内箱体,所述内箱体与壳体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内设置有加热件,所述保温材料用于内箱体与进气管保温,所述加热件用于加热内箱体及进气管提供的气体;本实用新型所述保温装置与加热件的设置使内箱体内的烧结温度分布均匀,从而保证物料的烧结质量;通过对进气管进行加热,使由进气管进入的气体可以均匀转动筒体旋转时产生的热量,使内箱体内温度分布均匀;而后通过出气管的配合,能够将原位烧结时产生的废气排出。

Description

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烧结融合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包覆材料的制备需要将纳米级物料包覆在微米级物料表面,包覆的方法包括将纳米级物料与微米级物料融合后,再进行烧结处理,从而得到具有包覆结构的新材料,所述纳米级物料包括但不限于耐酸耐碱纳米陶瓷,所述微米级物料包括电池材料和/或沥青等。
例如,CN 108768246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1)将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同锂源充分混合;(2)将充分混合的物料预烧结;(3)将预烧结后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进行打散处理;(4)将打散处理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进行二次烧结;(5)将二次烧结的物料粉碎后同包覆剂固相融合,然后将融合的物料进行包覆烧结;(6)将包覆烧结完成的物料经过打散,筛分,批混,除磁得到成品。
对融合机的结构进行改进有利于材料的融合,CN 207138124U公开了一种快速融合的原料融合机,包括原料融合机本体,所述原料融合机本体包括工作底座,工作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动力箱,动力箱的内部开设有电机室,电机室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工作电机,工作电机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输出转轴,输出转轴的另一端贯穿动力箱并延伸至动力箱的正面。所述原料融合机通过对原料存储桶进行固定,通过原料存储桶来存放相应需要融合原料,通过输出转轴带动融合控制面板进行转动,使得融合控制面板上的原料存储桶进行旋转,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离心力,使得原料存储桶内部的原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融合,达到了快速融合的优点,但融合之后再进行烧结,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CN 209680077U公开了一种高效融合机,包括内箱体和外箱体,内箱体和外箱体之间开设有冷却水腔,内箱体和外箱体的顶部之间贯穿有进料管,内箱体的左右两侧均通过固定块与外箱体内壁固定连接,进料管的两侧均贯穿内箱体和外箱体且固定连接有主液压杆,内箱体和外箱体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基座。该高效融合剂通过调节内旋转腔体与压头的距离将物料进行充分的挤压融合,使得物料颗粒表面达到熔融全包裹的状态,但仍然无法实现融合过程中的原位烧结。
对此,提供一种具有原位烧结功能的融合装置,能够提高材料的生产效率,并减少融合与烧结之间流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能够对所需融合物料进行原位烧结,且能够在烧结温度下稳定运行。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箱体和下箱体。
所述上箱体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内箱体,内箱体中设置有转动筒体;进料管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顶部,用于物料从壳体顶部进入内箱体中的转动筒体;进气管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顶部,用于为内箱体提供气体;出料管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底部,用于内箱体内的物料出料;出气管贯穿内箱体与壳体的侧壁。
所述内箱体与壳体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内设置有加热件,所述保温材料用于内箱体与进气管保温,所述加热件用于加热内箱体及进气管提供的气体。
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至少2个固定件,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顶部;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中的至少1个用于固定刮刀,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中的至少1个用于固定压头。
所述下箱体内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带动转动筒体在内箱体内转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件的数量为至少2个,例如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6个、7个或8个,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数值范围内其它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优选地,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使刮刀与压头沿转动筒体的周向均匀布置。所述固定件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刮刀,使刮刀的刃部方向与转动筒体的旋转方向反向相切,以刮落转动筒体内壁上的物料;所述固定件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压头,使压头的外涂面与转动筒体的内壁对应,压头挤压分布于转动筒体内壁的物料,使得物料颗粒表面达到熔融全包裹的状态。
所述调节螺栓能够调整刮刀与转动筒体内壁的距离以及压头与转动筒体内壁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为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设置能够方便的调节压头以及刮刀的高度,从而使压头与刮刀在合适的位置对内箱体内的物料进行处理。
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气管周围设置有保温装置,保温装置内设置有加热件,能够保证气体在通过进气管时被加热;优选地,所述内箱体的进气管出口处设置有气体分布器,以使气体均匀进入内箱体,防止内箱体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而且由进气管进入的气体可以均匀转动筒体旋转时产生的热量,使内箱体内温度分布均匀。所述出气管的设置能够将原位烧结时产生的废气排出。
优选地,所述保温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石棉、铝箔隔热膜、发泡板或气凝胶毡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所述玻璃纤维、石棉、铝箔隔热膜、发泡板与气凝胶毡为本领域常规的玻璃纤维、石棉、铝箔隔热膜、发泡板与气凝胶毡,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原位烧结融合装置的大小对上述保温材料的规格进行合理地选择。
优选地,所述加热件为加热棒;所述加热件均匀设置于内箱体与进气管四周。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加热棒均匀设置于内箱体的四周以及进气管的四周,从而使内箱体内的烧结温度均匀,进而保证了原位烧结所得产品的质量。
优选地,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空腔。
本实用新型通过空腔的设置减少了保温材料的用料,降低了保温成本;而且空腔的设置能够提高保温效果,进而降低维持烧结温度所需能耗。
优选地,所述转动筒体内设置有分料锥形块;所述分料锥形块的中心轴线与转轴的中心轴线重合。
优选地,所述转动筒体的外侧壁设置有至少1个导流板,例如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或6个,但不限于所列举的数值,数值范围内其它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转动筒体内烧结完成的物料溢出至转动筒体与内箱体之间的夹层,本实用新型所述导流板的设置,能够使导流板随着转动筒体转动,从而使导流板能够带动进入所述夹层的物料由出料管排出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优选地,所述下箱体内设置有用于转轴降温的降温夹套。
优选地,所述降温夹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水冷腔与风冷腔。
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冷腔与风冷腔的设置对转轴的轴承进行冷却,以防止转轴的温度过高。
优选地,所述水冷腔内设置有冷却盘管,气体经冷却盘管冷却后流入风冷腔,而后由冷却盘管流出。
本实用新型使气体经设置于水冷腔的冷却盘管进入风冷腔,使降温后的气体冷却转轴,以防止转轴的温度过高;使升温后的气体通过设置于水冷腔的冷却盘管排出,防止升温后的气体排出伤人。
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冷腔以及风冷腔的进口与出口均为本领域的常规设置,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对进口与出口的位置做具体的限定。
优选地,所述刮刀与压头间隔布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4个固定件,所述4个固定件中的2个固定件固定刮刀,剩余2个固定件固定压头,压头与刮刀间隔布置,所述4个固定件使压头与刮刀沿转头筒体的周向均匀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所述保温装置与加热件的设置使内箱体内的烧结温度分布均匀,从而保证物料的烧结质量;
(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进气管进行加热,使由进气管进入的气体可以均匀转动筒体旋转时产生的热量,使内箱体内温度分布均匀;而后通过出气管的配合,能够将原位烧结时产生的废气排出;
(3)本实用新型通过空腔的设置减少了保温材料的用料,降低了保温成本;而且空腔的设置能够提高保温效果,进而降低维持烧结温度所需能耗;
(4)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冷腔与风冷腔的设置对转轴的轴承进行冷却,以防止转轴的温度过高;通过冷却盘管的设置使升温后的气体通过设置于水冷腔的冷却盘管排出,防止升温后的气体排出伤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中刮刀与压头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料管;2,固定件;3,进气管;4,上箱体;5,空腔;6,保温材料;7,加热件;8,出气管;9,转动筒体;10,刮刀;11,导流板;12,分料锥形块;13,出料管;14,转轴;15,风冷腔;16,冷却盘管;17,下箱体;18,水冷腔;19,内箱体;20,压头。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箱体4和下箱体17。
所述上箱体4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内箱体19,内箱体19中设置有转动筒体9;进料管1贯穿壳体与内箱体19的顶部,用于物料从壳体顶部进入内箱体19中的转动筒体9;进气管3贯穿壳体与内箱体19的顶部,用于为内箱体19提供气体;出料管13贯穿壳体与内箱体19的底部,用于内箱体19内的物料出料;出气管8贯穿内箱体19与壳体的侧壁;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空腔5。
所述内箱体19与壳体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6,保温材料6内设置有加热件7,所述保温材料6用于内箱体19与进气管3保温,所述加热件7用于加热内箱体19及进气管3提供的气体;所述加热件7为加热棒;所述加热件7均匀设置于内箱体19与进气管3四周。
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至少2个固定件2,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2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顶部;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2中的至少1个用于固定刮刀10,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2中的至少1个用于固定压头20;所述刮刀10与压头20间隔布置,其分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所述下箱体17内设置有转轴14,所述转轴14带动转动筒体9在内箱体19内转动。所述转动筒体9内设置有分料锥形块12;所述分料锥形块12的中心轴线与转轴14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转动筒体9的外侧壁设置有至少1个导流板11。
所述下箱体17内设置有用于转轴14降温的降温夹套,所述降温夹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风冷腔15与水冷腔18。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箱体4和下箱体17。
所述上箱体4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内箱体19,内箱体19中设置有转动筒体9;所述转动筒体9内还设置有分料锥形块12;所述分料锥形块12的中心轴线与转轴14的中心轴线重合;进料管1贯穿壳体与内箱体19的顶部,用于物料从壳体顶部进入内箱体19中的转动筒体9;进气管3贯穿壳体与内箱体19的顶部,用于为内箱体19提供气体;出料管13贯穿壳体与内箱体19的底部,用于内箱体19内的物料出料;出气管8贯穿内箱体19与壳体的侧壁。
所述内箱体19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玻璃纤维保温材料6,保温材料6内设置有加热棒,所述玻璃纤维保温材料6用于内箱体19与进气管3保温,所述加热棒均匀设置于内箱体19与进气管3四周,用于加热内箱体19及进气管3提供的气体。
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4个液压杆固定件2,所述4个液压杆固定件2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顶部;所述4个固定件2中的2个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刮刀10,剩余2个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压头20,刮刀10与压头20间隔布置;所述调节螺栓能够调整刮刀10与转动筒体9内壁的距离以及压头20与转动筒体9内壁的距离。
所述下箱体17内设置有转轴14,所述转轴14带动转动筒体9在内箱体19内转动;下箱体17内设置有用于转轴14降温的降温夹套,所述降温夹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风冷腔15与水冷腔18;所述水冷腔18内设置有冷却盘管16,气体经冷却盘管16冷却后流入风冷腔15,而后由冷却盘管16流出风冷腔15。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进行烧结时,物料由进料管1进入内箱体19内的转动筒体9;转动筒体9带动物料转动,物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移动至转动筒体9的内壁。刮刀10刮落转动筒体9内壁上的物料,压头20挤压分布于转动筒体9内壁的物料,使得物料颗粒表面达到熔融全包裹的状态。加热棒用于提供原位烧结所需热量,物料原位烧结完成后,溢出至转动筒体9与内箱体19之间的空隙,并由出料管13排出。带动转动筒体9转动的转轴14通过降温夹套降温,以使转轴14的轴承能够长时间转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箱体4和下箱体17。
所述上箱体4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内箱体19,内箱体19中设置有转动筒体9;所述转动筒体9内还设置有分料锥形块12;所述分料锥形块12的中心轴线与转轴14的中心轴线重合;进料管1贯穿壳体与内箱体19的顶部,用于物料从壳体顶部进入内箱体19中的转动筒体9;进气管3贯穿壳体与内箱体19的顶部,用于为内箱体19提供气体;所述内箱体19的进气管3出口处设置有气体分布器;出料管13贯穿壳体与内箱体19的底部,用于内箱体19内的物料出料;出气管8贯穿内箱体19与壳体的侧壁。
所述内箱体19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石棉保温材料6,保温材料6内设置有加热棒,所述石棉保温材料6用于内箱体19与进气管3保温,所述加热棒均匀设置于内箱体19与进气管3四周,用于加热内箱体19及进气管3提供的气体。
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8个液压杆固定件2,所述8个液压杆固定件2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顶部;所述8个固定件2中的4个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刮刀10,剩余4个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压头20,刮刀10与压头20间隔布置;所述调节螺栓能够调整刮刀10与转动筒体9内壁的距离以及压头20与转动筒体9内壁的距离。
所述下箱体17内设置有转轴14,所述转轴14带动转动筒体9在内箱体19内转动;下箱体17内设置有用于转轴14降温的降温夹套,所述降温夹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风冷腔15与水冷腔18;所述水冷腔18内设置有冷却盘管16,气体经冷却盘管16冷却后流入风冷腔15,而后由冷却盘管16流出风冷腔15。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进行烧结时,物料由进料管1进入内箱体19内的转动筒体9;转动筒体9带动物料转动,物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移动至转动筒体9的内壁。刮刀10刮落转动筒体9内壁上的物料,压头20挤压分布于转动筒体9内壁的物料,使得物料颗粒表面达到熔融全包裹的状态。加热棒用于提供原位烧结所需热量,物料原位烧结完成后,溢出至转动筒体9与内箱体19之间的空隙,并由出料管13排出。带动转动筒体9转动的转轴14通过降温夹套降温,以使转轴14的轴承能够长时间转动。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气体分布器,使气体均匀进入内箱体19,防止内箱体19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的壳体顶部设置有空腔5。
本实施例通过空腔5的设置减少了保温材料6的用料,降低了保温成本;而且空腔5的设置能够提高保温效果,进而降低维持烧结温度所需能耗。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在转动筒体9的外侧壁设置有1个导流板11。
本实施例通过导流板11的设置,能够使导流板11随着转动筒体9转动,从而使导流板11能够带动进入所述夹层的物料由出料管13排出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保温装置与加热件的设置使内箱体内的烧结温度分布均匀,从而保证物料的烧结质量;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进气管进行加热,使由进气管进入的气体可以均匀转动筒体旋转时产生的热量,使内箱体内温度分布均匀;而后通过出气管的配合,能够将原位烧结时产生的废气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空腔的设置减少了保温材料的用料,降低了保温成本;而且空腔的设置能够提高保温效果,进而降低维持烧结温度所需能耗;本实用新型通过水冷腔与风冷腔的设置对转轴的轴承进行冷却,以防止转轴的温度过高;通过冷却盘管的设置使升温后的气体通过设置于水冷腔的冷却盘管排出,防止升温后的气体排出伤人。
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箱体和下箱体;
所述上箱体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内箱体,内箱体中设置有转动筒体;进料管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顶部,用于物料从壳体顶部进入内箱体中的转动筒体;进气管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顶部,用于为内箱体提供气体;出料管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底部,用于内箱体内的物料出料;出气管贯穿内箱体与壳体的侧壁;
所述内箱体与壳体之间设置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内设置有加热件,所述保温材料用于内箱体与进气管保温,所述加热件用于加热内箱体及进气管提供的气体;
所述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包括至少2个固定件,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贯穿壳体与内箱体的顶部;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中的至少1个用于固定刮刀,所述至少2个固定件中的至少1个用于固定压头;
所述下箱体内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带动转动筒体在内箱体内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材料包括玻璃纤维、石棉、铝箔隔热膜、发泡板或气凝胶毡中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为加热棒;所述加热件均匀设置于内箱体与进气管四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筒体内设置有分料锥形块;所述分料锥形块的中心轴线与转轴的中心轴线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筒体的外侧壁设置有至少1个导流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箱体内设置有用于转轴降温的降温夹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夹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布置的风冷腔与水冷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腔内设置有冷却盘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烧结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刀与压头间隔布置。
CN202021351143.4U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Active CN213314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1143.4U CN213314866U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1143.4U CN213314866U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14866U true CN213314866U (zh) 2021-06-01

Family

ID=76083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51143.4U Active CN213314866U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148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63057U (zh) 一种用于碳酸钙生产的造粒机
CN102228981B (zh) 铅酸蓄电池板栅连铸机模具
CN107324637A (zh) 回收废旧玻璃再利用的生产玻璃的化工设备
CN212266329U (zh) 一种全自动再生塑料制备用造粒机
CN213314866U (zh) 一种原位烧结融合装置
CN202656344U (zh) 废塑料处理利用系统
CN210098555U (zh) 一种铜杆挤出设备
CN115475568A (zh) 一种耐高温陶瓷纤维材料的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212822491U (zh) 一种用于覆膜砂再生的冷却装置
KR20130067085A (ko) 폐합성수지 가열 장치
CN213032704U (zh) 一种肥料生产用的具有送料机构的原料熔融设备
CN220959504U (zh) 一种立式石墨炉
CN209491934U (zh) 保温材料生产设备
CN211837486U (zh) 一种建筑用涂料混合装置
CN211035250U (zh) 一种气封与水冷段一体式的连续式石墨化炉
CN220878756U (zh) 石墨负极材料连续式造粒生产设备
CN110712310A (zh) 一种色母粒着色剂生产设备
CN219264915U (zh) 一种连续式碳化炉装置
CN202239580U (zh) 铅酸蓄电池板栅连铸机模具
CN208450519U (zh) 一种消失模颗粒熟化装置
CN220390249U (zh) 一种管道生产用挤出机构
CN211938969U (zh) 半固态镁合金注射预热装置
CN220321998U (zh) 银冶炼用熔炼炉
CN220149666U (zh) 一种激光熔覆粉末干燥及混合装置
CN219534141U (zh)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用导电浆料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