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8285U - 蓄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8285U
CN213278285U CN202021379542.1U CN202021379542U CN213278285U CN 213278285 U CN213278285 U CN 213278285U CN 202021379542 U CN202021379542 U CN 202021379542U CN 213278285 U CN213278285 U CN 2132782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pressing
cells
single body
portions
wal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7954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馆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82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82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蓄电池组,可以将收纳在蓄电池盒内的单体层叠体,相对于蓄电池盒,直接且简单地固定于两个方向上。一种蓄电池组,具备:单体层叠体,其由多个单体层叠而构成;蓄电池盒,其在与单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多个单体层叠体并列配置且收纳;及,压紧构件,其将单体朝蓄电池盒压紧;并且,蓄电池盒具有底壁部、侧壁部、及位于并列配置的单体层叠体之间并从底壁部竖立设置的中间壁部;压紧构件,是多个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多个侧部弹性压紧部沿着单体的层叠方向配置而构成,并被固定于中间壁部,其中,所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将单体的上表面朝底壁部压紧,所述侧部弹性压紧部将单体的侧面朝向侧壁部压紧。

Description

蓄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组。
背景技术
用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等的蓄电池,是使用多个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池单体(在本说明书中简称为“单体”)来构成。通常,多个单体在其厚度方向上层叠而形成单体层叠体。利用被配置在两个侧表面上的紧固条,单体层叠体在单体的层叠方向上被压缩,被束缚成一体,并且被模块化(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等)。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6369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对蓄电池的高输出化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增加单体数量。但是,当利用紧固条将由多个单体层叠而成的单体层叠体束缚成一体时,一次可以束缚的单体数量有限,单体搭载密度小。因此,在蓄电池中,单体搭载数量的增加成为问题。
关于单体搭载数量的增加,正在研究将由多个单体层叠而成的单体层叠体直接收纳在有底的蓄电池盒内来构成蓄电池组。使用蓄电池盒来构成蓄电池组,由此,与利用紧固条将单体层叠体模块化的情况相比,能够搭载更多的单体,可以提高单体搭载密度。
但是,在将单体层叠体直接收纳于有底的蓄电池盒时,为了稳定蓄电池盒内的单体的行为,需要将单体层叠体固定于至少两个方向,也就是单体的端子-端子方向(端子面朝上时的单体的宽度方向)、及单体的端子-底面方向(端子面朝上时的单体的高度方向)。因此,要求将蓄电池盒内的单体层叠体,相对于蓄电池盒,直接且简单地固定于两个方向上。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组,收纳在蓄电池盒内的单体层叠体,可以相对于蓄电池盒,直接且简单地被固定于两个方向上。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本实用新型的蓄电池组(例如,后述的蓄电池组1)具备:单体层叠体(例如,后述的单体层叠体2),其由多个单体(例如,后述的单体20)层叠而构成;蓄电池盒(例如,后述的蓄电池盒3),其在与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例如,后述的X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后述的Y方向)上,将多个前述单体层叠体并列配置且收纳;及,压紧构件(例如,后述的压紧构件4,4A,4B),其将前述单体层叠体朝前述蓄电池盒压紧;并且,前述蓄电池盒具有底壁部(例如,后述的底壁部31)、侧壁部(例如,后述的侧壁部32,33)、及位于并列配置的前述单体层叠体之间并从前述底壁部竖立设置的中间壁部(例如,后述的中间壁部34);前述压紧构件,是多个上部弹性压紧部(例如,后述的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多个侧部弹性压紧部(例如,后述的侧部弹性压紧部43)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配置而构成,并被固定于前述中间壁部,其中,所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将前述单体的上表面(例如,后述的上表面20a)朝向前述底壁部压紧,所述侧部弹性压紧部将前述单体的侧面(例如,后述的侧面20d)朝向前述侧壁部压紧。
根据上述(1),利用被固定于蓄电池盒的中间壁部上的压紧构件,由于单体层叠体朝向蓄电池盒的底壁部及侧壁部的两个方向被直接压紧,因此,可以将单体层叠体相对于蓄电池盒,直接且简单地固定于两个方向上。由于无需将蓄电池盒内的单体层叠体模块化,因此,在压紧单体层叠体时,施加在各个上部弹性压紧部及侧部弹性压紧部上的负荷也降低,同时可以简化蓄电池组的构造。
(2)在(1)所述的蓄电池组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与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也可以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交替连续地配置。
根据上述(2),能够将上部弹性压紧部和侧部弹性压紧部,利用具有弹性的一块板材来形成,可以实现压紧构件的构造的简化及轻量化。
(3)在(2)所述的蓄电池组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中的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的宽度,也可以是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的前述单体的厚度以上。
根据上述(3),由于可以降低上部弹性压紧部及侧部弹性压紧部对单体的上表面及侧面施加的表面压力,因此,可以降低对单体表面施加的负荷。此时,利用压紧构件,可能会发生单体仅朝底壁部和侧壁部中的任一方向压紧的情况,但利用构成单体层叠体的单体彼此的摩擦,单体的位移得到抑制。
(4)在(3)所述的蓄电池组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中的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的宽度,也可以是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的前述单体的厚度的2倍以下。
根据上述(4),利用压紧构件,即便发生单体仅朝底壁部和侧壁部中的任一方向压紧的情况,由于在单体的层叠方向的至少一侧上,配置有压紧在底壁部和侧壁部中的任一其他方向的单体,因此,可以维持利用这些单体彼此的摩擦来抑制单体位移的效果。
(5)在(1)~(4)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具有:上升部(例如,后述的上升部42a),其从前述中间壁部相对于前述单体的上表面朝上方上升;下降部(例如,后述的下降部42b),其从前述上升部的前端朝前述单体的上表面下降;及,上表面抵接部(例如,后述的上表面抵接部42c),其被配置于前述下降部的前端,并抵接前述单体的上表面;并且,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具有侧面抵接部(例如,后述的侧面抵接部43a),所述侧面抵接部从前述中间壁部一边朝前述单体的侧面伸出一边向下,并抵接前述单体的侧面,前述上表面抵接部及前述侧面抵接部也可以分别朝向前述单体弯曲形成为凸状。
根据上述(5),可以从单体的上方及侧方,由上部弹性压紧部及侧部弹性压紧部有效地施加压紧力。此外,上表面抵接部及侧面抵接部朝向单体弯曲形成为凸状,由此,也可以抑制单体表面的损伤。
(6)在(1)~(5)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中,也可以是,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是金属制,在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与前述单体之间有绝缘构件(例如,后述的绝缘构件21)。
根据上述(6),可以避免金属制的上部弹性压紧部及侧部弹性压紧部与单体直接接触,并实现两者间的绝缘,同时利用绝缘构件保护单体表面免受上部弹性压紧部及侧部弹性压紧部的影响。
(7)在(1)~(6)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中,前述压紧构件也可以利用固定构件(例如,后述的固定螺钉40)被固定于前述中间壁部的上端面(例如,后述的上端面34a)。
根据上述(7),由于压紧构件是相对于中间壁部向下固定,因此,对于单体的上表面,可以由上部弹性压紧部有效地施加向下的压紧力,可以将单体朝底壁部更切实地压紧并固定。
(8)在(1)~(7)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中,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也可以夹持前述中间壁部。
根据上述(8),由于侧部弹性压紧部的端部由中间壁部支撑,因此,可以对单体层叠体施加更强的压紧力,可以朝向侧壁部更有效地压紧并固定单体层叠体。此外,侧部弹性压紧部夹持中间壁部,由此,也可以将压紧构件相对于中间壁部加以固定。
(9)在(1)~(8)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也可以从前述中间壁部朝向前述中间壁部的两侧成对配置。
根据上述(9),压紧构件可以利用成对的上部弹性压紧部及侧部弹性压紧部,相对于并列配置在中间壁部的两侧的单体,施加稳定的压紧力。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蓄电池组,收纳在蓄电池盒内的单体层叠体相对于蓄电池盒,直接且简单地被固定于两个方向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蓄电池组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蓄电池组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平面图。
图3沿着图2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4是将单体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将压紧构件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将压紧构件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侧面图。
图7是将压紧构件放大示出的正面图。
图8是将压紧构件压紧单体层叠体的情况放大示出的剖面图。
图9是示出使上部弹性压紧部及侧部弹性压紧部的宽度为单体的厚度的大致2倍时的蓄电池组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压紧构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正面图。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压紧构件压紧单体层叠体的情况放大示出的剖面图。
图12是将压紧构件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
1:蓄电池组
2:单体层叠体
3:蓄电池盒
4,4A,4B:压紧构件
4a:固定螺钉
5:构成部件
20:单体
20a:(单体的)上表面
20d:(单体的)侧面
21:绝缘构件
31:底壁部
32、33:侧壁部
34:中间壁部
34a:(中间壁部的)上端面
42:上部弹性压紧部
42a:上升部
42b:下降部
42c:上表面抵接部
43:侧部弹性压紧部
43a:侧面抵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式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蓄电池组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将图1所示的蓄电池组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平面图。图3沿着图2中的A-A线的剖面图。图4是将单体层叠体的一部分分解示出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蓄电池组1具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4个)单体层叠体2;蓄电池盒3,其收纳多个单体层叠体2;及,压紧构件4,其压紧单体层叠体2。蓄电池组1,在蓄电池盒3内收纳单体层叠体2和压紧构件4后,在蓄电池盒3的上表面设置有盖(未图示)并被覆盖。
另外,在图中所示的方向中,X方向表示蓄电池组1及单体层叠体2的长度方向。此X方向是构成单体层叠体2的单体20的层叠方向,也是单体20的厚度方向。Y方向表示蓄电池组1的宽度方向。此Y方向也是单体20及单体层叠体2的宽度方向(端子-端子间方向)。Z方向表示蓄电池组1的高度方向。此Z方向也是单体20及单体层叠体2的高度方向(端子-底面方向)。
单体层叠体2是将多个单体20沿着X方向层叠而构成。各单体20的上表面20a朝上方(Z方向)并对齐。单体20是由在上表面20a具有正负一对电极端子20b,20b的六面体所构成的矩形单体,通常是将电极材料收纳在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单体罐内而构成。如图4所示,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单体20,20之间分别配置有绝缘构件21,所述绝缘构件21用于使单体20,20间绝缘。
绝缘构件21具有:主体部21a,其被夹持于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单体20,20之间;底面部21b,其沿着单体20的底面20c配置;侧面部21c,其沿着与单体20的宽度方向相对向的两个侧面20d,20e之中的一个侧面20d配置;及,上表面部21d,21e,其从主体部21a分别延伸到单体20的上表面20a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这些主体部21a、底面部21b、侧面部21c、及上表面部21d,21e,由例如聚乙烯(polyth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一体成形。
单体20收纳在绝缘构件21的底面部21b、侧面部21c及上表面部21d,21e的内侧。正负一对电极端子20b,20b被配置于一对上表面部21d,21e之间。单体层叠体2是在以将主体部21a夹在相邻的单体20,20之间的方式来配置绝缘构件21的状态下,将多个单体20沿X方向层叠而构成。在层叠方向上相邻的单体20,20的电极端子20b,20b彼此利用汇流条23电性连接。本实施方式的单体层叠体2,可以利用汇流条23将相邻的单体20,20串联,也可以并联。
绝缘构件21,不具有与单体20的两个侧面20d,20e之中的另一侧面20e对应的侧面部,几乎整面开放其侧面20e。如图4所示,在开放的各单体20的侧面20e上,分别贴附有传热片22。
蓄电池盒3是在X方向上较长且在俯视呈矩形的有底状容器,由铝或铝合金形成为上方开放的所谓浴缸型。具体来说,蓄电池盒3具有:矩形的底壁部31;两个长侧壁部32,32,其分别配置在沿着X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底壁部31的长边侧缘;及,两个短侧壁部33,33,其分别配置在沿着Y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底壁部31的短边侧缘。由这些底壁部31、侧壁部32,33,构成有底的蓄电池盒3的外壁。
如图3所示,侧壁部32及33的高度高于构成单体层叠体2的单体20的高度。具体来说,侧壁部32及33的高度,高于由各单体20的上表面20a突出的电极端子20b及汇流条23的高度位置。侧壁部32及33之中,在长边侧的两个侧壁部32,32上分别设置有温控介质流路32a,32a,所述温控介质流路32a,32a横跨其长度方向延伸。在温控介质流路32a,32a中,能够分别流通冷却用或加温用的液体、气体等温控介质。温控介质流路32a从侧壁部32的外表面凹设,并从外侧被流路盖32B覆盖而形成。温控介质流路32a,32a分别连接于外部的温控介质供应装置(未图示)。
在蓄电池盒3内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侧壁部32平行地延伸的两个中间壁部34,34从底壁部31竖立设置。中间壁部34的长度(X方向的长度)短于侧壁部32的长度的1/2,并且,略短于非压缩状态的一个单体层叠体2的长度(X方向的长度)。此外,中间壁部34的高度低于侧壁部32及33的高度,并且,略低于构成单体层叠体2的单体20的高度。两个中间壁部34,34沿着X方向排列成一列,并在蓄电池盒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留出规定空间来隔离。在蓄电池盒3内的中央部的中间壁部34,34被中断的部位,收纳有控制回路和各种接口等构成部件5。
在蓄电池盒3内,收纳有4个单体层叠体2。具体来说,两个单体层叠体2,2以其间夹持一块中间壁部34的方式,在与单体20的层叠方向交叉的Y方向上并列配置且收纳。同样,进一步有两个单体层叠体2,2以夹持另一个中间壁部34的方式被收纳。各单体层叠体2载置于底壁部31上,且将上表面20a朝上方,并且,将贴附有传热片22的侧面20e朝向侧壁部32。
在蓄电池盒3内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侧,配置有4块端板35。蓄电池盒3内的4个单体层叠体2,在此端板35与侧壁部33之间,以在单体20的层叠方向上分别被压缩的状态被收纳。在蓄电池盒3内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侧的各中间壁部34的端部及各侧壁部32的内表面,分别设有卡合台阶部36。端板35配置为分别卡合于卡合台阶部36,并抵抗被压缩的单体层叠体2的反作用力(膨胀力)。
压紧构件4将已收纳在蓄电池盒3内的多个单体层叠体2向两个方向压紧,相对于蓄电池盒3在两个方向上固定。两个方向是指单体层叠体2和单体20的宽度方向、以及单体层叠体2和单体20的高度方向。更具体来说,两个方向是单体层叠体2和单体20从中间壁部34朝向侧壁部32的方向、以及单体层叠体2及单体20朝底壁部31的方向。如图2所示,压紧构件4具有与中间壁部34的长度相同程度的长度,固定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压紧构件4相对于夹持着中间壁部34且被并列配置的两个单体层叠体2,2,各设置有一个。
关于此压紧构件4,进一步参照图式详细说明。
图5是将压紧构件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6是将压紧构件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侧面图。图7是将压紧构件放大示出的正面图。图8是将压紧构件压紧单体层叠体的情况放大示出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压紧构件4具有:一块中央板部41,其由一块长金属板切出;多个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多个侧部弹性压紧部43。多个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多个侧部弹性压紧部43,沿着单体20的层叠方向配置。具体来说,如图2、图5及图6所示,上部弹性压紧部42与侧部弹性压紧部43,沿着单体20的层叠方向交替连续地配置。
中央板部41,具有与在端板35与侧壁部33之间被压缩的状态下的单体层叠体2的长度相同程度的长度,并形成为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相同形状的细长矩形。中央板部41添设在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成为将压紧构件4固定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时的固定部位。压紧构件4利用多个固定螺钉40而被固定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所述固定螺钉40贯穿已设置于中央板部41上的多个螺孔44。
上部弹性压紧部42设置为分别从中央板部41朝两侧(沿着Y方向的两方向)伸出成矩形。朝两侧伸出的一对上部弹性压紧部42,42,被配置在中央板部41的长度方向(沿着X方向的方向)的相同位置。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部弹性压紧部42的宽度(沿着X方向的宽度)W21,与单体20的厚度W11(参照图4)相同或较之略小。
上部弹性压紧部42,是将从中央板部41伸出为矩形的金属板朝上下方向弯折而形成。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上部弹性压紧部42,从与中央板部41连结的基端朝上方弯折成略大的圆弧状,并在突出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朝下方弯折成小圆弧,进一步其前端侧再次朝上方弯折成小圆弧状。由此,在上部弹性压紧部42上,从基端侧依次连续地一体形成上升部42a、下降部42b、及上表面抵接部42c。
如图8所示,在压紧构件4利用固定螺钉40固定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的状态下,上部弹性压紧部42的上升部42a,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相对于单体20的上表面20a朝上方上升。下降部42b从上升部42a的前端朝单体20的上表面20a下降。上表面抵接部42c配置于下降部42b的前端。上表面抵接部42c成为抵接单体20的上表面20a的部位。上表面抵接部42c的前端,相对于单体20的上表面20a朝上方上升。由此,上表面抵接部42c具有朝单体20的上表面20a弯曲成凸状的圆弧形状。
如图7所示,在静置状态的压紧构件4中,从中央板部41朝两侧伸出的一对上部弹性压紧部42,42的伸出宽度W23(上部弹性压紧部42,42的前端间的距离),大于夹持着中间壁部34且被并列配置的两个单体层叠体2,2间的最大间隔W12(参照图8)。此最大间隔W12是分别将两个单体层叠体2,2最大程度地压向侧壁部32,32时的间隔。此外,上部弹性压紧部42的上表面抵接部42c的下端面与中央板部41之间的高度方向的距离H20,小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与绝缘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d之间的高度方向的距离H10(参照图8)。
因此,如图8所示,一旦压紧构件4固定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由于W12<W23,因此,上部弹性压紧部42的上表面抵接部42c从中央板部41朝两侧延伸,并被配置于单体20的上表面20a,具体来说,被配置于绝缘构件21的中间壁部34侧的上表面部21d上。此外,由于H10>H20,因此,压紧构件4的上部弹性压紧部42朝上方挠曲并弹性抵接绝缘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d。结果是,上部弹性压紧部42,如图8中的白色箭头所示,隔着上表面部21d,对单体层叠体2(单体20)有效地施加朝向蓄电池盒3的底壁部31的下方向的压紧力。由此,单体层叠体2(单体20)被压紧到蓄电池盒3的底壁部31并紧密贴合,并被固定于下方向。
此时,由于上部弹性压紧部42的上表面抵接部42c朝向单体20弯曲形成为凸状,因此,单体表面的损伤也得到抑制。此外,由于在金属制的上部弹性压紧部42与单体20之间有绝缘构件21(上表面部21d),因此,可以避免金属制的上部弹性压紧部42与单体20直接接触,并实现两者间的绝缘,同时利用绝缘构件21,更保护单体表面免受上部弹性压紧部42的影响。
侧部弹性压紧部43被设置为,邻接于一对上部弹性压紧部42,42,从中央板部41朝两侧(沿着Y方向的两方向)分别伸出为矩形。朝两侧伸出的一对侧部弹性压紧部43,43被配置于中央板部41的长度方向(沿着X方向的方向)的相同位置。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宽度(沿着X方向的宽度)W22,与上部弹性压紧部42的宽度W21相同。因此,宽度W22与单体20的厚度W11(参照图4)相同或较之略小。
侧部弹性压紧部43是将从中央板部41伸出为矩形的金属板向下方向弯折而形成。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侧部弹性压紧部43,从与中央板部41连结的基端朝下方弯折成略大的圆弧。一对侧部弹性压紧部43,43的端部彼此相对向地朝向略内侧。由此,如图8所示,在压紧构件4利用固定螺钉40固定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的状态下,侧部弹性压紧部43,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一边朝单体20的中间壁部34侧的侧面20d伸出一边向下,成为侧面抵接部43a,所述侧面抵接部43a抵接于单体20的侧面20d,具体来说,抵接于绝缘构件21的侧面部21c。侧面抵接部43a具有朝单体20的侧面20d弯曲成凸状的圆弧形状。
如图7所示,从压紧构件4的中央板部41朝两侧伸出的一对侧部弹性压紧部43,43的伸出宽度W24(侧面抵接部43a,43a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上部弹性压紧部42,42的伸出宽度W23,但大于两个单体层叠体2,2间的最大间隔W12(参照图8)。此外,一对侧部弹性压紧部43,43的前端间宽度W25,略小于两个单体层叠体2,2间的最大间隔W12(参照图8)。因此,一对侧部弹性压紧部43,43,由于压紧构件4固定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因此,从中间壁部34的上方朝上端面34a安装时,由于W12>W25,因此,能够顺滑地插入被并列配置的单体层叠体2,2之间。
此外,如图8所示,一旦压紧构件4被固定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侧面抵接部43a,由于W12<W24,因此,相对于单体20的侧面20d,具体来说,相对于绝缘构件21的侧面部21c,朝向内侧挠曲并弹性抵接。结果是,如图8中的黑色箭头所示,侧部弹性压紧部43可以隔着侧面部21c,对单体层叠体2(单体20)有效地施加朝向蓄电池盒3的侧壁部32的横向的压紧力。由此,单体层叠体2(单体20)被压紧在侧壁部32的内表面并经由传热片22密接,而被固定于横向。各单体20经由传热片22,与温控介质流路32a内的温控介质进行热交换。
此时,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侧面抵接部43a,由于朝向单体20弯曲形成为凸状,因此,单体表面的损伤也得到抑制。此外,由于在金属制的侧部弹性压紧部43与单体20之间有绝缘构件21(侧面部21c),因此,可以避免金属制的侧部弹性压紧部43与单体20直接接触,并实现两者间的绝缘,同时利用绝缘构件21,更保护单体表面免受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影响。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组1,只是将压紧构件4固定于中间壁部34,就可以将两个方向的压紧力,在单体层叠体2整个全长上发挥作用,所述两个压紧力是由上部弹性压紧部42朝底壁部31施加的向下的压紧力、及由侧部弹性压紧部43朝侧壁部32施加的横向的压紧力。因此,可以将并列配置的两个单体层叠体2,2,相对于蓄电池盒3,直接且简单地固定于两个方向上。无需预先利用紧固条等对蓄电池盒3内的单体层叠体2进行模块化,因此,当压紧单体层叠体2时分别施加到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上的负荷也降低,同时也可以简化蓄电池组1的构造。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压紧构件4,由于将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从中间壁部34,朝向中间壁部34的两侧成对配置,并利用被配置于中央的中央板部41而被固定于中间壁部34上,因此,利用其成对的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可以对并列配置在中间壁部34的两侧的单体层叠体2,2(单体20,20)施加稳定的压紧力。
如图2、图5及图6所示,由于上部弹性压紧部42与侧部弹性压紧部43沿着单体20的层叠方向交替连续地配置,因此,由具有弹性的一块金属板材进行切割,可以容易地形成中央板部41、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因此,可以实现压紧构件4的构造的简化及轻量化。
本实施方式的压紧构件4中的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由于具有与单体20的厚度W11相同或较之略小的宽度W21,W22,因此,即便各单体20的高度尺寸或宽度尺寸具有偏差,仍然可以吸收其尺寸偏差,并将单体层叠体2稳定地向两个方向压紧并固定。此外,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由于在压紧构件4的长度方向上交互配置,因此,当观察一个单体层叠体2内的各单体20时,其仅与上部弹性压紧部42和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任一个抵接,并仅被压紧向下和横向的任一方向,但是,邻接的单体20始终朝另一方向被压紧,因此,利用在层叠方向在上相邻的单体20,20彼此的摩擦,具体来说,利用单体20与绝缘构件21之间的摩擦,单体20的位移受到限制,单体层叠体2内的单体20的行为不会变得不稳定。
压紧构件4的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宽度W21,W22,并不限于与单体的厚度W11相同或较之略小,也可以是单体的厚度W11以上。由于可以降低由上部弹性压紧部42的上表面抵接部42c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侧面抵接部43a对单体20的上表面20a(绝缘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d)或单体20的侧面20d(绝缘构件21的侧面部21c)施加的表面压力,因此,可以降低对单体20的表面施加的负荷。此时,利用压紧构件4,可能会发生单体20仅朝蓄电池盒3的底壁部31和侧壁部3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压紧的情况,但如上所述,利用构成单体层叠体2的单体20,20彼此的摩擦,单体20的位移受到限制。
当压紧构件4的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宽度W21,W22是单体的厚度W11以上时,其宽度W21,W22也可以为单体20的厚度W11的2倍以下。图9是示出使上部弹性压紧部及侧部弹性压紧部的宽度为单体的厚度的大致2倍时的蓄电池组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如上所述,当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宽度W21,W22是单体的厚度W11以上时,利用压紧构件4,可能会发生单体20仅朝蓄电池盒3的底壁部31和侧壁部3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被压紧的情况。但是,如果使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宽度W21,W22为单体20的厚度W11的2倍以下,在单体20的层叠方向的至少一侧,必须配置利用上部弹性压紧部42或侧部弹性压紧部43朝底壁部31和侧壁部32的任一另一方向被压紧的单体20。因此,可以维持利用这些单体20,20彼此的摩擦来限制单体20位移的效果,可以实现单体层叠体2内的单体20的行为的稳定化。
图10是示出压紧构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正面图。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压紧构件压紧单体层叠体的情况放大示出的剖面图。图10及图11所示的压紧构件4A中,由于和图7及图8所示的压紧构件4符号相同的部位是相同构造的部位,因此,它们的说明引用上述说明,以下省略。
图10及图11所示的压紧构件4A中,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构成和压紧构件4不同。
也就是说,压紧构件4A的侧部弹性压紧部43,其端部相对于压紧构件4的情况被进一步延长,以彼此接近的方式延伸到内侧后,再分别朝向外侧弯折成略小圆弧状。由此,如图11所示,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端部上,形成有抵接中间壁部34的侧面34b的中间壁部抵接部43b。中间壁部抵接部43b具有朝向中间壁部34的侧面34b分别弯曲成凸状的圆弧形状。
如图10所示,在静置状态的压紧构件4A中,一对侧部弹性压紧部43,43的中间壁部抵接部43b,43b间的相隔距离W26比蓄电池盒3的中间壁部34的厚度W13(参照图11)更小。因此,一旦此压紧构件4A安装到中间壁部34后,从中央板部41朝两侧伸出的侧部弹性压紧部43,43,利用中间壁部抵接部43b,43b夹持中间壁部34。结果是,由于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端部利用中间壁部34的侧面34b而被支撑,因此,可以对单体层叠体2发挥更强的压紧力,可以将单体层叠体2朝向侧壁部32更切实地压紧并固定。
此外,利用适当设定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弹性力,从中央板部41朝两侧伸出的侧部弹性压紧部43,43夹持中间壁部34,由此,能够将压紧构件4A相对于中间壁部34加以固定。由此,也可以不需要固定螺钉40。此时,中间壁部34的侧面34b,34b上,也可以形成实现卡合中间壁部抵接部43b,43b而防止滑脱所需的凸部或槽部(均未图示)。
图12是将压紧构件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在图12所示的压紧构件4B中,和图5所示的压紧构件4符号相同的部位,是相同构造的部位,因此,它们的说明引用上述说明,以下省略。
图12所示的压紧构件4B由两个零件构成。也就是说,压紧构件4B分别具有与压紧构件4的中央板部41相同构造的两个中央板部41a,41b。在其中的上侧的中央板部41a上仅形成有多个上部弹性压紧部42,在下侧的中央板部41b上仅形成有多个侧部弹性压紧部43。
在中央板部41a,41b上,在长度方向的同一位置处分别形成有螺孔44a,44b。压紧构件4B,其中央板部41a,41b彼此上下重叠而一体化,使固定螺钉40(图12中未图示)穿透螺孔44a,44b,由此,被固定于中间壁部34的上端面34a。中央板部41a,41b也可以彼此利用焊接、粘合、敛缝等而预先一体化。
图12所示的压紧构件4B,在两个零件一体化时,上部弹性压紧部42与侧部弹性压紧部43,与图5所示的压紧构件4同样地,构成为沿着长度方向交替连续地配置,但是,上部弹性压紧部42与侧部弹性压紧部43也可以配置为在长度方向的相同位置上重叠。此时,将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的宽度形成为与单体20的厚度相同或较之略小,将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根据单体层叠体2的单体20的层叠方向的间距来配置,由此,可以将上部弹性压紧部42及侧部弹性压紧部43与单体层叠体2的各单体20一一对应,能够将单体层叠体2的各单体20朝两个方向压紧并固定。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利用金属板形成压紧构件4,4A,4B,但构成压紧构件的材质并不限定于金属板。压紧构件也可以是具备弹性的树脂制或橡胶制,此外,还可以由金属与树脂或橡胶的复合材料构成。此时,压紧构件的上部弹性压紧部及侧部弹性压紧部,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可以是能够将单体层叠体2或单体20朝蓄电池盒3的底壁部31及侧壁部32的两个方向压紧的各种形状。

Claims (9)

1.一种蓄电池组,具备:
单体层叠体,其由多个单体层叠而构成;
蓄电池盒,其在与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将多个前述单体层叠体并列配置且收纳;及,
压紧构件,其将前述单体朝前述蓄电池盒压紧;
并且,前述蓄电池盒具有底壁部、侧壁部、及位于并列配置的前述单体层叠体之间并从前述底壁部竖立设置的中间壁部;
前述压紧构件,是多个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多个侧部弹性压紧部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配置而构成,并被固定于前述中间壁部,其中,所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将前述单体的上表面朝向前述底壁部压紧,所述侧部弹性压紧部将前述单体的侧面朝向前述侧壁部压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与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交替连续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中的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的宽度,是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的前述单体的厚度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中的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的宽度,是沿着前述单体的层叠方向的前述单体的厚度的2倍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具有:上升部,其从前述中间壁部相对于前述单体的上表面朝上方上升;下降部,其从前述上升部的前端朝前述单体的上表面下降;及,上表面抵接部,其被配置于前述下降部的前端,并抵接前述单体的上表面;
并且,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具有侧面抵接部,所述侧面抵接部从前述中间壁部一边朝前述单体的侧面伸出一边向下,并抵接前述单体的侧面,
前述上表面抵接部及前述侧面抵接部分别朝向前述单体弯曲形成为凸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是金属制,
在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与前述单体之间有绝缘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前述压紧构件利用固定构件被固定于前述中间壁部的上端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夹持前述中间壁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前述上部弹性压紧部及前述侧部弹性压紧部,从前述中间壁部朝向前述中间壁部的两侧成对配置。
CN202021379542.1U 2019-07-18 2020-07-14 蓄电池组 Active CN21327828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2718A JP7149232B2 (ja) 2019-07-18 2019-07-18 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19-132718 2019-07-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8285U true CN213278285U (zh) 2021-05-25

Family

ID=74563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79542.1U Active CN213278285U (zh) 2019-07-18 2020-07-14 蓄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49232B2 (zh)
CN (1) CN2132782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8360A1 (zh) * 2021-11-08 2023-05-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车辆和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33320B2 (ja) * 1994-01-14 2001-11-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ボックスのバッテリー固定装置
EP1852924B1 (en) 2005-02-18 2014-06-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pack
JP5443039B2 (ja) 2009-04-07 2014-03-19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スタックの固定構造
JP5745938B2 (ja) 2011-05-30 2015-07-08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装置
JP5985255B2 (ja) 2012-05-25 2016-09-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DE102013225628A1 (de) * 2012-12-14 2014-06-18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 Vorrichtung zum Kontaktieren von Wärmeübertragerelementen mit Batteriemodulen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2015082391A (ja) 2013-10-22 2015-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6231918B2 (ja) 2014-03-25 2017-11-1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6646427B2 (ja) 2015-12-15 2020-02-14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電池ケース
US11462790B2 (en) 2016-03-23 2022-10-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JP7065445B2 (ja) 2017-08-10 2022-05-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033796B (zh) 2017-09-07 2022-11-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WO2019065197A1 (ja) 2017-09-26 2019-04-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拘束部材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9065152A1 (ja) 2017-09-26 2019-04-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拘束部材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8360A1 (zh) * 2021-11-08 2023-05-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车辆和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18879A (ja) 2021-02-15
JP7149232B2 (ja)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33797B (zh) 蓄电装置
JP7045564B2 (ja) セル組立体に対する初期加圧力強化構造を有する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852789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battery cell holder
EP2672284B1 (en) Voltage sensing assembly and battery module having same
US11652233B2 (en) Battery pack
KR101326182B1 (ko) 외장부재와 카트리지를 포함하는 단위모듈에 기반한 전지모듈
CN107482143B (zh) 电池组
CN213278252U (zh) 单体固定机构及蓄电池组
CN213278285U (zh) 蓄电池组
CN111712940B (zh) 电池模块
JP6832382B2 (ja) 蓄電素子モジュール、蓄電素子ユニット、建物および収容体
JP4593031B2 (ja) 角形密閉式電池
JP7307069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固定構造
JP7107912B2 (ja) セパレータ及び固体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82882B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7118907B2 (ja)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絶縁カバー
WO2020110447A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2810420U (zh) 单体固定零件及蓄电池组
JP2020170618A (ja) 蓄電素子モジュール、蓄電素子モジュール組合体、蓄電素子ユニット、建物および収容体
JP2014022238A (ja) 電池パック
CN113036284B (zh) 蓄电装置
EP4358268A1 (en) Battery module
EP4358266A1 (en) Battery module
JP2014022237A (ja) 電池パック
US20230009260A1 (en) Power storage module and power storage p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