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78038U - 气阀及运载容器 - Google Patents

气阀及运载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78038U
CN213278038U CN202022359814.8U CN202022359814U CN213278038U CN 213278038 U CN213278038 U CN 213278038U CN 202022359814 U CN202022359814 U CN 202022359814U CN 213278038 U CN213278038 U CN 2132780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gas
channel
valve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5981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家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ng King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ng Ki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g King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ng Ki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5981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780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780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7803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阀及运载容器,气阀适用于设置在运载容器的壁体上。气阀包含外壳单元及逆止单元。外壳单元包括壳件及弹性固定圈。壳件具有管状主体、环凸部及凸抵缘。管状主体界定气体通道。环凸部环绕管状主体外周面且其一侧形成固定槽的一侧边。凸抵缘环绕管状主体外周面并较环凸部往外扩张。弹性固定圈被容置于固定槽内分别与环凸部与壁体形成气密,且其外周缘凸出于环凸部外周缘而与凸抵缘共同夹置壁体。逆止单元设于气体通道中,并具有阀体。阀体能在阻断气体通道的封闭位置及开启气体通道的开放位置间移动。气阀便于组装且不易渗漏。

Description

气阀及运载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阀,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半导体基板的运载容器的气阀。
背景技术
一般用于半导体制程的基板需要被保持在高洁净度的环境中,所以用以运送或储存基板的运载容器,除了要能保持基板在搬运时不易破裂之外,也需要避免基板受污染。
而在现今的半导体产业中,为了保持如晶圆等基板的洁净,避免其因为吸附到环境中的微粒、水气或是其他杂质气体而被污染,因此常会在运载容器设有进气阀及排气阀以将洁净干燥空气(Clean Dry Air,CDA)或干燥氮气等经过洁净、干燥及/或纯化处理的气体填充进这些运载容器,并将原本容器内未经洁净、干燥处理的空气排出。
一般进气阀及排气阀安装于运载容器的盒体或门的一壁体上的穿孔处,以将穿孔封闭并限制气体只能单向通过。现有的气阀有多种不同的结构设计,但在将这些不同结构设计的气阀安装到运载容器上时,经常还是采用如以螺牙搭配螺孔的螺旋锁入,或是通过气阀外表面与穿孔的内表面间的摩擦力迫紧等常用的结构及方式固定。然而这些旧有的结构与固定方式,有时不仅需要花费较多的组装时间,甚至还有可能造成组装不良而使得气阀与壁体间密合不确实,进而导致内部洁净气体外泄、环境中的未经洁净及干燥处理的气体渗入运载容器内部污染其中所承装的基板的问题。因此,如何使气阀结构较为简单且容易安装于运载容器的壁体,且又不致于产生组装不良而导致的气体泄漏,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且容易安装的气阀。
本实用新型的气阀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是适用于设置在运载容器的壁体的穿孔处,所述气阀包含外壳单元及逆止单元。所述外壳单元包括壳件及弹性固定圈。所述壳件具有管状主体、环凸部及凸抵缘。所述管状主体环绕中心轴线形成且具有位于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并界定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气体通道。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运载容器内部的方向,所述第二端面则朝向所述运载容器外部的方向。所述环凸部环绕所述管状主体外周面且所述环凸部的一侧邻近于所述第一端面,另一侧则形成固定槽的一侧边。所述凸抵缘位于所述固定槽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轴心环绕所述管状主体外周面并较所述环凸部往外扩张。所述弹性固定圈被容置于所述固定槽内并被所述环凸部及所述壁体共同夹持而分别与所述环凸部与所述壁体形成气密,且所述弹性固定圈在受到夹持时其外周缘凸出于所述环凸部外周缘而与所述凸抵缘共同夹置所述壁体。所述逆止单元设于所述气体通道中,并具有阀体,所述阀体能在阻断所述气体通道的封闭位置及开启所述气体通道的开放位置间移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固定槽的另一侧边由环绕设置于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周面的定位凸环或多个定位凸块形成。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定位凸环或所述定位凸块外缘与所述中心轴线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环凸部的外径之半。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壳件还具有覆盖于所述第一端面以遮蔽所述气体通道的盖体,且所述盖体具有多个气孔以供气体流通。所述管状主体邻近所述第一端面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凸块,所述盖体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凸块。且所述第二凸块的位置、形状与所述第一凸块互补以共同构成所述环凸部、所述固定槽及所述定位凸环。当所述盖体覆盖于所述第一端面上且所述弹性固定圈容置于所述固定槽中时,所述盖体通过各所述第二凸块上共同构成所述定位凸环的部分被所述弹性固定圈所止挡而与所述管状主体相对固定。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盖体之间夹设有过滤片。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环绕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周面邻近于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形成有环凹槽,所述外壳单元还包括弹性接合件,所述弹性接合件具有套设固定于所述环凹槽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往离开所述第二端面方向往外逐渐扩大延伸的裙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壳件还具有环绕所述中心轴线而凸出于所述管状主体内周面的环挡部,且所述环挡部将所述气体通道分隔为第一通道部及第二通道部,所述第一通道部相邻所述第一端面且所述第二通道部相邻所述第二端面。所述阀体具有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轴部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轴部两端的阻气部及可供气体通过的靠抵部。所述逆止单元还具有设于所述阻气部的弹性密封件及抵于所述环挡部与所述靠抵部之间的弹性件,所述阻气部及所述弹性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中的一者,所述靠抵部及所述弹性件则位于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中的另一者,且所述弹性件持续朝向所述封闭位置的方向顶推所述阀体的所述靠抵部,使得所述阀体在所述封闭位置时,所述弹性密封件抵于所述环挡部并与所述阻气部共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不连通。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阻气部具有供所述弹性密封件组合固定的组合部,且所述阻气部的外缘与所述环挡部的内缘相配合。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组合部为围绕形成于所述阻气部周缘的颈缩段,所述弹性密封件为套设固定于所述颈缩段的O型环。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轴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环挡部的内径,所述阀体在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弹性密封件离开所述环挡部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经由所述轴部与所述环挡部间的空隙以及所述靠抵部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述气阀的运载容器。
本实用新型的运载容器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包含盒体以及封盖。所述盒体界定容置空间及进出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并具有多个围绕于所述容置空间及所述开口周围的周壁。所述封盖可拆地盖合于所述盒体以封闭所述开口,且所述封盖具有内壁。其中,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至少一个气阀。各所述气阀对应设置于一个所述第一穿孔处,且每一个所述气阀包含外壳单元及逆止单元。所述外壳单元包括壳件及弹性固定圈。所述壳件具有管状主体、环凸部及凸抵缘。所述管状主体环绕中心轴线形成且具有位于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并界定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气体通道。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方向,所述第二端面则朝向所述运载容器外部的方向。所述环凸部环绕所述管状主体外周面且所述环凸部的一侧邻近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环凸部的另一侧则形成固定槽的一侧边。所述凸抵缘位于所述固定槽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轴心环绕所述管状主体外周面且较所述环凸部往外扩张。所述弹性固定圈被容置于所述固定槽内并被所述环凸部及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共同夹持而分别与所述环凸部以及与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形成气密,且所述弹性固定圈在受到夹持时其外周缘凸出于所述环凸部外周缘而与所述凸抵缘共同夹置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所述逆止单元设于所述气体通道中,并具有阀体,所述阀体能在阻断所述气体通道的封闭位置及开启所述气体通道的开放位置间移动。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盒体具有四个所述周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周壁,所述盒体还具有相对于设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的所述周壁设置的座体,且所述座体设有数量与位置皆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穿孔。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封盖还具有位于所述内壁外侧并与所述内壁相对的外壁,且所述外壁设有数量与位置皆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穿孔。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固定槽的另一侧边由环绕设置于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周面的定位凸环或多个定位凸块形成。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各所述气阀的所述定位凸环或所述定位凸块外缘与所述中心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穿孔的内径之半,并大于等于所述环凸部的外径之半。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壳件还具有覆盖于所述第一端面以遮蔽所述气体通道的盖体,且所述盖体具有多个气孔以供气体流通。所述管状主体邻近所述第一端面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凸块,所述盖体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凸块,且所述第二凸块的位置、形状与所述第一凸块互补以共同构成所述环凸部、所述固定槽及所述定位凸环。当所述盖体覆盖于所述第一端面上且所述弹性固定圈容置于所述固定槽中时,所述盖体通过各所述第二凸块上共同构成所述定位凸环的部分被所述弹性固定圈所止挡而与所述管状主体组合固定。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盖体之间夹设有过滤片。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环绕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周面邻近于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形成有环凹槽。所述外壳单元还包括弹性接合件。所述弹性接合件具有套设固定于所述环凹槽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往离开所述第二端面方向往外逐渐扩大延伸的裙部,且所述裙部的外周缘相邻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穿孔内缘。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壳件还具有环绕所述中心轴线而凸出于所述管状主体内周面的环挡部,且所述环挡部将所述气体通道分隔为第一通道部及第二通道部,所述第一通道部相邻所述第一端面且所述第二通道部相邻所述第二端面,所述阀体具有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轴部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轴部两端的阻气部及可供气体通过的靠抵部,所述逆止单元还具有设于所述阻气部的弹性密封件及抵于所述环挡部与所述靠抵部之间的弹性件,所述阻气部及所述弹性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中的一者,所述靠抵部及所述弹性件则位于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中的另一者,且所述弹性件持续朝向所述封闭位置的方向顶推所述阀体的靠抵部,使得所述阀体在所述封闭位置时,所述弹性密封件抵于所述环挡部并与所述阻气部共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不连通。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阻气部具有供所述弹性密封件组合固定的组合部,且所述阻气部的外缘与所述环挡部的内缘相配合。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组合部为围绕形成于所述阻气部周缘的颈缩段,所述弹性密封件为套设固定于所述颈缩段的O型环。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轴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环挡部的内径,所述阀体在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弹性密封件离开所述环挡部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经由所述轴部与所述环挡部间的空隙以及所述靠抵部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功效:通过所述弹性固定圈套设于所述壳件的固定槽并与所述凸抵缘相配合夹置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而能使所述气阀的组装及拆卸工序较为简单、快速。而且所述壳件的结构较为简单,容易制造及组装,也能节省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运载容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所述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进气用气阀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说明所述进气用气阀安装于底壁的不完整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4中V-V直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进气用气阀的阀体位于封闭位置;
图6是类似图5的视图,说明所述进气用气阀的阀体位于开放位置;
图7是所述实施例的排气用气阀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说明所述排气用气阀安装于底壁的不完整的俯视图;
图9是沿图8中IX-IX直线所取的剖视图,说明所述排气用气阀的阀体位于封闭位置;
图10是类似图9的视图,说明所述排气用气阀的阀体位于开放位置;及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运载容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运载容器100的一实施例,包含一盒体1以及一封盖2。
所述盒体1界定一容置空间11及一进出所述容置空间11的开口12,并具有围绕于所述容置空间11及所述开口12周围的四个周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盒体1的开口12位于前侧,围绕于所述开口12周围的四个周壁则包括有底壁13、与所述底壁13相对的一顶壁14及连接于所述底壁13与所述顶壁14两侧的两个侧壁15。所述盒体1还具有一与所述开口12相对的后壁16。底壁13的底侧还连接有一座体3。
此外,在所述侧壁15设有多个支撑肋17,在邻近所述后壁16处设有多个与位于所述侧壁15的支撑肋17左右相对齐的支撑悬臂18,以由在高度位置相对应的两个支撑肋17及支撑悬臂18共同支撑一基板(未图示)。
所述封盖2可拆地盖合于所述盒体1以封闭所述开口12。当所述封盖2与所述盒体1组装固定时,能使所述容置空间11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封盖2具有一内壁2a及一位于所述内壁2a外侧并与所述内壁2a相对的外壁2b。
另外,所述封盖2的内壁2a与外壁2b之间设有两组闩锁机构21,且所述封盖2的外壁2b上具有两个分别对应所述闩锁机构21的锁孔22。所述盒体1的底壁13和顶壁14设有两组上下对应的卡槽19,每组卡槽19供一组闩锁机构21上下卡置。
当使用者或自动化装卸设备开启或封闭运载容器100时,可利用钥匙(未图示)伸入各锁孔22内控制对应的闩锁机构21卡入或退出卡槽19,以使所述封盖2能与所述盒体1盖合固定或是使所述封盖2与所述盒体1分离。
在位于盒体1底部的周壁(即底壁13)上设有四个第一穿孔131。每一个第一穿孔131处设置有一个气阀4。在本实施例中,靠近后壁16处的两个气阀4为进气用气阀4A,靠近开口12处的两个气阀4则为排气用气阀4B。
所述座体3与所述盒体1的底壁13连接。所述座体3可以提供一稳固的基础以使运载容器100具有足够的整体结构强度,而不致在搬运的过程中发生变形。另一方面,座体3也可依照使用上的需要而设置或形成有各种与机台或自动化设备配合的连接界面或/及感应手段。
座体3具有四个第二穿孔31。所述第二穿孔31的位置分别与所述第一穿孔131相对应,以使各对应的气阀4的外侧端外露,让充气设备(图未示)可由外部与这些气阀4连接,以将CDA或氮气充入容置空间11中,并将原本在容置空间11中的气体排出。
参阅图3至图6,首先以进气用气阀4A为例来说明气阀4的结构、动作机制与组装固定方法。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进气用气阀4A包含一外壳单元5及一逆止单元6。
所述外壳单元5包括一壳件51及一弹性固定圈52。所述壳件51具有一管状主体511、一环凸部512及一凸抵缘513。所述管状主体511环绕一中心轴线C形成,且具有位于沿所述中心轴线C的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的一第一端面511a及一第二端面511b,并界定一沿所述中心轴线C延伸的气体通道511c。第一端面511a朝向容置空间11的方向,第二端面511b则朝向运载容器100外部的方向。
所述环凸部512以所述中心轴线C为轴心环绕所述管状主体511外周面,且环凸部512的一侧邻近于所述第一端面511a,另一侧则形成一固定槽512a的一侧边。
所述凸抵缘513位于固定槽512a及第二端面511b之间并以所述中心轴线C为轴心环绕所述管状主体511外周面,且较所述环凸部512往外扩张。
所述弹性固定圈52被容置于所述固定槽512a内,并被所述环凸部512及底壁13共同夹持而分别与所述环凸部512以及与所述底壁13形成气密。且所述弹性固定圈52在受到夹持时,其外周缘凸出于所述环凸部512外周缘而与所述凸抵缘513共同夹置运载容器100的所述底壁13的壁体以使所述气阀4固定于所述底壁13。
逆止单元6设于气体通道511c中,并具有一阀体61。阀体61能在一阻断气体通道511c的封闭位置及一开启气体通道511c的开放位置间移动。
由于图3至图6所例示者为一进气用气阀4A。因此,如图5所示,阀体61是向着第二端面511b的一侧移动而到达封闭位置。当阀体61到达封闭位置时便可阻断气体通道511c,使得气体无法经由气体通道511c流通。
而如图6所示,当阀体61向着第一端面511a的方向移动至开放位置的过程中,气体通道511c因此开启而不再被阻断。位于外部的充气装置(图未示)便可透过所述进气用气阀4A向容置空间11内进行充气。
当要将各所述气阀4组装于所述底壁13时,只要将所述环凸部512自所述座体3的外侧依序穿过第二穿孔31及第一穿孔131伸入所述容置空间11(见图2),并使所述凸抵缘513抵靠于所述底壁13的底侧,再将所述弹性固定圈52从容置空间11中套置于所述固定槽512a内,即可通过所述弹性固定圈52与所述凸抵缘513的共同夹置所述底壁13而将所述气阀4固定于所述底壁13。
反之,当要拆卸所述气阀4时,则只要先将所述弹性固定圈52从气阀4上移离,即可将所述壳件51反向移出,而将所述气阀4除了所述弹性固定圈52之外的部分自所述底壁13向外拆离。
借此,能使组装或拆卸所述气阀4的工序简单、快速。而且,所述弹性固定圈52除了可用来将气阀4固定在底壁13的壁体上之外,还能提供所述气阀4与所述底壁13之间的气密性,以避免所述容置空间11内的气体自所述气阀4与所述底壁13之间的间隙泄漏,或是外界未经干燥及洁净处理的环境气体渗入所述容置空间11。
另外,环凸部512的外径必须要小于等于第一穿孔131的内径才能在安装时穿过第一穿孔131。但是当壳件51到达装设位置后,环凸部512邻近第一穿孔131的一侧又是直径较环凸部512外径更小的固定槽512a,因此若不在此处设置定位结构或元件,气阀4就可能会在第一穿孔131内发生偏移。
若是气阀的位置有所偏移,不仅会造成自动化充气设备无法对正气体通道511c并正确进行充气,还可能造成弹性固定圈52因偏移而无法与第一穿孔131周缘的底壁13密接以形成气密,使得容置空间11内、外的气体从此处渗漏,造成容置空间11内的环境及承载物品被污染。
因此,为了让气阀4的外壳单元5能被正确且稳固地设置在第一穿孔131中,固定槽512a的另一侧边由环绕设置于管状主体511的外周面的一定位凸环512d形成。
一般而言,定位凸环512d的外缘与所述中心轴线C的距离,即所述定位凸环512d的外径之半,需小于等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穿孔131的内径之半(即所述第一穿孔131的半径)。而为了有最好的定位效果,定位凸环512d的外径之半最好是能与第一穿孔131的内径之半相等,以使定位凸环512d的外缘能紧密地抵接于第一穿孔131的内侧壁面,好让气阀4无法产生任何偏移。
除了以本实施例中所示的定位凸环512d外,固定槽512a的另一侧边也可以是由多个定位凸块(图未示)形成。类似地,通过将这些定位凸块呈一环状排列,并将这些定位凸块的外缘抵接于第一穿孔131的内缘,也同样可以达到固定气阀4、使其不致在第一穿孔131内发生任何偏移的效果。
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件51还具有一覆盖于所述第一端面511a以遮蔽所述气体通道511c的盖体514,且所述盖体514具有多个气孔514a以供气体流通。
所述管状主体511邻近所述第一端面511a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凸块512b,所述盖体514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凸块512c,且所述第二凸块512c的位置和形状都与所述第一凸块512b互补,以共同构成所述环凸部512、所述固定槽512a及所述定位凸环512d。
组装时,先将盖体514覆盖于管状主体511的第一端面511a上,然后将所述弹性固定圈52组装容置于所述固定槽512a中。如此就可通过各所述第二凸块512c上共同构成所述定位凸环512d的部分被所述弹性固定圈52所止挡而使所述盖体514与所述管状主体511组合固定。
借此,使所述盖体514容易被拆装。此外,由于所述第二凸块512c位置和形状都与所述第一凸块512b互补,因此可使所述盖体514与所述管状主体511容易对位相组合。
在一较佳的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端面511a与所述盖体514之间还可夹设有一过滤片64。如此一来,即使通入的气体中仍具有少量的微粒,还是能通过所述过滤片64将其滤除。故能更进一步降低微粒污染的风险。
而过滤片64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欲进行更换时,作业人员只要先拆下所述弹性固定圈52,即可将所述盖体514与所述管状主体511分离,然后就可很容易地更换过滤片64。更换完毕后再依相反的程序动作即可将所述盖体514与所述管状主体511组合固定。更换工序简单、快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环绕所述管状主体511的外周面邻近于所述第二端面511b的一端还形成有一环凹槽511d。所述外壳单元5还包括一弹性接合件53。所述弹性接合件53具有一套设固定于所述环凹槽511d的固定部531及一自所述固定部531往离开所述第二端面511b方向往外逐渐扩大延伸的裙部532,且所述裙部532的外周缘相邻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穿孔31内缘。
所述弹性接合件53的裙部532用以与前述充气设备(未图示)接合,并通过弹性接合件53的弹性以确保气阀4与前述充气设备相接处在充气的过程中能维持气密,而不会有气体由该处渗漏、甚至导致外界环境中的微粒因此而随之混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件51还具有一环绕所述中心轴线C而凸出于所述管状主体511内周面的环挡部515,且所述环挡部515将所述气体通道511c分隔为一第一通道部5111及一第二通道部5112。而且所述第一通道部5111相邻所述第一端面511a且所述第二通道部5112相邻所述第二端面511b。
本实施例中的阀体61则具有一沿所述中心轴线C延伸的轴部611,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轴部611两端的一阻气部612和一可供气体通过的靠抵部613。所述轴部611的外径小于所述环挡部515的内径。所述阻气部612及所述靠抵部613概呈圆盘状,但是所述靠抵部613设有多个缺槽613a以供气体通过。
另外,逆止单元6还具有一设于所述阻气部612的弹性密封件62及一抵于所述环挡部515与所述靠抵部613之间的弹性件63。且弹性件63持续朝向封闭位置的方向顶推阀体61的靠抵部613,使得阀体61在封闭位置时,弹性密封件62抵于环挡部515并与阻气部612共同使第一通道部5111与第二通道部5112不连通。
基本上,阻气部612及弹性密封件62位于第一通道部5111与第二通道部5112中的一者,靠抵部613与弹性件63则分别位于第一通道部5111与第二通道部5112的另一者,且弹性件63持续朝向封闭位置的方向顶推靠抵部613,使得阀体61在未受到外力将其朝向开放位置顶推时,处于封闭位置而使第一通道部5111与第二通道部5112不连通。
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本实施例中的气阀4可通过将阻气部612和弹性密封件62以及靠抵部613和弹性件63设置位置的不同,而设定开启的方向以供充气或排气之用。由于图3至图6中所示的是一进气用气阀4A,因此阻气部612及弹性密封件62位于第一通道部5111,靠抵部613与弹性件63则是位于第二通道部5112。
至于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弹性件63具体为一压缩弹簧,用以持续朝向封闭位置的方向顶推靠抵部613,使得阀体61在未受到外力将其朝向开放位置顶推时,处于封闭位置而使第一通道部5111与第二通道部5112不连通。
所述阻气部612具有一供所述弹性密封件62组合固定的组合部612a,且所述阻气部612的外缘与所述环挡部515的内缘相配合以在阀体61位于封闭位置时能相互密合而达到最佳的气密效果。而在本实施例中,组合部612a为一供弹性密封件62套设的颈缩段,所述弹性密封件62则为套设固定于所述颈缩段的一个O型环。
当所述阀体61在所述封闭位置时,弹性件63持续朝向封闭位置的方向顶推靠抵部613,也就是说向着第二端面511b的方向顶推,连带使得套设在阻气部612外围的颈缩段(即组合部612a)内的所述弹性密封件62周缘紧密抵接于所述环挡部515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5111与所述第二通道部5112不连通,借此阻断所述气体通道511c。
而当要进行充气时,首先将前述充气设备(未图示)与进气用气阀4A的裙部532紧密相接,或是将前述充气设备的气嘴(未图示)由外部伸入第二通道部5112这一侧的气体通道511c内。
然后,依照结构设计及/或与前述充气设备连接方式的不同,进气用气阀4A可通过从前述气嘴通入气体通道511c内的气体的顶推,或者是通过前述气嘴本身的顶推,使得所述阀体61朝所述盖体514移动至所述开放位置,而使套设在所述阻气部612上的所述弹性密封件62离开所述环挡部515。
如此一来,所述第一通道部5111与所述第二通道部5112便可经由靠抵部613上的所述缺槽613a以及轴部611和阻气部612与管状主体511内周面间的空隙相连通,于是气体即可通过所述气体通道511c及所述盖体514的气孔514a而被充入所述容置空间11(见图2)中。
当前述充气设备停止对靠气体顶推而开启的进气用气阀4A通气,或是前述气嘴被从第二通道部5112这一侧的气体通道511c中抽出时,施加于所述阀体61的推力被移除,所述阀体61即通过所述弹性件63的回复力回复至所述封闭位置。
反之,若气体自所述容置空间11进入靠近第一端面511a一侧的所述气体通道511c,也就是第一通道部5111内。则即使所述阀体61原本并非位于所述封闭位置,但这时阀体61会同时受到由容置空间11流出的气体与弹性件63两者同时顶推而回到所述封闭位置,使得该外流的气体被阻挡,不会从所述气体通道511c中向外流出。
换言之,当所述阀体61未受外力将其向着开放位置顶推的状态下,气体无法进出所述气体通道511c。故所述进气用气阀4A为一仅能容许气体往进入所述容置空间11方向单向流通的单向阀。
参阅图7至图10,说明排气用气阀4B。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排气用气阀4B的结构与前述进气用气阀4A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排气用气阀4B的阻气部612及弹性密封件62是位于第二通道部5112,靠抵部613与弹性件63则是位于第一通道部5111。
也就是说,所述排气用气阀4B中的阀体61的安装方向与所述进气用气阀4A中的阀体61为上下颠倒设置,使得所述弹性密封件62与所述弹性件63在所述环挡部515两侧的位置互换--所述弹性密封件62位于所述环挡部515下方,所述弹性件63抵靠于所述环挡部515上侧。
如图9所示,所述排气用气阀4B的阀体61在封闭位置时,所述靠抵部613靠近所述盖体514。同样地,所述弹性密封件62抵于所述环挡部515并与所述阻气部612共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5111与所述第二通道部5112不连通,借此阻断所述气体通道511c。
请参见图10,当所述排气用气阀4B与一排气设备(未图示)连接时--通常是和前述充气设备(未图示)与进气用气阀4A连接的同时。容置空间11(见图2)内的气体压力因为充入的气体而升高,使得容置空间11内部相对于外界形成正压差。
当所述排气用气阀4B内外的压差达到足以克服弹性件63对所述阀体61施加的顶推力时,阀体61被容置空间11内部的气体推动而往所述第二端面511b的方向移动至开放位置,同时带动所述阻气部612及所述弹性密封件62离开所述环挡部515。
这时,所述第一通道部5111与所述第二通道部5112同样可经由靠抵部613上的所述缺槽613a以及轴部611和阻气部612与管状主体511内周面间的空隙相连通,气体就可自所述容置空间11经由所述盖体514的气孔514a进入所述气体通道511c,再通过所述气体通道511c而被排出。
同样地,当所述阀体61往靠近所述第二端面511b方向移动至开放位置时,所述弹性件63被压缩并蓄积回复力。而当阀体61两端的压差不再足以克服弹性件63对阀体61施加的顶推力时,阀体61即通过弹性件63的回复力回复至封闭位置,使第一通道部5111与第二通道部5112不再连通而阻断气体通道511c。
换言之,当所述阀体61在未受到足够的外力将其往开放位置顶推的状态下,气体无法进出所述气体通道511c。因此所述排气用气阀4B为一仅能容许气体往排出所述容置空间11方向单向流通的单向阀。
另外需说明的是--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所示范的进气用气阀4A与排气用气阀4B的差异仅在于两者中的逆止单元6设置在气体通道511c中的方向不同。因此,为了避免组装时发生混淆,所述排气用气阀4B的壳件51的外径小于所述进气用气阀4A的壳件51的外径,以使两者可由外观大小不同来区别。
请参阅图11,图11所示者为本实用新型运载容器100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运载容器100同样包含一盒体1以及一封盖2,而其与前述图1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主要不同之处仅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的开口12是位于盒体1底侧,封盖2则是由运载容器100底侧向上与盒体1结合。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穿孔(图未示)是设于封盖2的内壁(图未示)上,第二穿孔31则对应设于封盖2的外壁2b上,因此各气阀4,不论是进气或排气用,也都是对应设在封盖2上分别与各第二穿孔31对应的各第一穿孔(图未示)处。至于各气阀4的结构、动作机制乃至于组合固定方式,皆与前一实施例中所述者相同。故此处就不再重复赘述。
综上所述,通过所述弹性固定圈52套设于所述壳件51的固定槽512a并与所述凸抵缘513相配合夹置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2a的壁体,而能使所述气阀4的组装及拆卸工序较为简单、快速。而且所述壳件51的结构较为简单,容易制造及组装,也能节省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22)

1.一种气阀,适用于设置在运载容器的壁体的穿孔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包含:
外壳单元,包括
壳件,具有管状主体、环凸部及凸抵缘,所述管状主体环绕中心轴线形成且具有位于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并界定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气体通道,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运载容器内部的方向,所述第二端面则朝向所述运载容器外部的方向,所述环凸部环绕所述管状主体外周面且所述环凸部的一侧邻近于所述第一端面,另一侧则形成固定槽的一侧边,所述凸抵缘位于所述固定槽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轴心环绕所述管状主体外周面且较所述环凸部往外扩张,及弹性固定圈,其被容置于所述固定槽内并被所述环凸部及所述壁体共同夹持而分别与所述环凸部与所述壁体形成气密,且所述弹性固定圈在受到夹持时其外周缘凸出于所述环凸部外周缘而与所述凸抵缘共同夹置所述壁体;及逆止单元,设于所述气体通道中,并具有阀体,所述阀体能在阻断所述气体通道的封闭位置及开启所述气体通道的开放位置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另一侧边由环绕设置于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周面的定位凸环或多个定位凸块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环或所述定位凸块外缘与所述中心轴线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环凸部的外径之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件还具有覆盖于所述第一端面以遮蔽所述气体通道的盖体,且所述盖体具有多个气孔以供气体流通,所述管状主体邻近所述第一端面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凸块,所述盖体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凸块,且所述第二凸块的位置、形状与所述第一凸块互补以共同构成所述环凸部、所述固定槽及所述定位凸环,当所述盖体覆盖于所述第一端面上且所述弹性固定圈容置于所述固定槽中时,所述盖体通过各所述第二凸块上共同构成所述定位凸环的部分被所述弹性固定圈所止挡而与所述管状主体相对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盖体之间夹设有过滤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阀,其特征在于:环绕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周面邻近于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形成有环凹槽,所述外壳单元还包括弹性接合件,所述弹性接合件具有套设固定于所述环凹槽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往离开所述第二端面方向往外逐渐扩大延伸的裙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件还具有环绕所述中心轴线而凸出于所述管状主体内周面的环挡部,且所述环挡部将所述气体通道分隔为第一通道部及第二通道部,所述第一通道部相邻所述第一端面且所述第二通道部相邻所述第二端面,所述阀体具有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轴部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轴部两端的阻气部及可供气体通过的靠抵部,所述逆止单元还具有设于所述阻气部的弹性密封件及抵于所述环挡部与所述靠抵部之间的弹性件,所述阻气部及所述弹性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中的一者,所述靠抵部及所述弹性件则位于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中的另一者,且所述弹性件持续朝向所述封闭位置的方向顶推所述阀体的靠抵部,使得所述阀体在所述封闭位置时,所述弹性密封件抵于所述环挡部并与所述阻气部共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不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气部具有供所述弹性密封件组合固定的组合部,且所述阻气部的外缘与所述环挡部的内缘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部为围绕形成于所述阻气部周缘的颈缩段,所述弹性密封件为套设固定于所述颈缩段的O型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环挡部的内径,所述阀体在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弹性密封件离开所述环挡部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经由所述轴部与所述环挡部间的空隙以及所述靠抵部相连通。
11.一种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盒体,界定容置空间及进出所述容置空间的开口,并具有多个围绕于所述容置空间及所述开口周围的周壁;以及
封盖,可拆地盖合于所述盒体以封闭所述开口,且所述封盖具有内壁;
其中,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设有至少一个第一穿孔,及
至少一个气阀,各所述气阀对应设置于一个所述第一穿孔处,且每一个所述气阀包含
外壳单元,包括
壳件,具有管状主体、环凸部及凸抵缘,所述管状主体环绕中心轴线形成且具有位于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相反两侧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并界定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气体通道,所述第一端面朝向所述容置空间的方向,所述第二端面则朝向所述运载容器外部的方向,所述环凸部环绕所述管状主体外周面且所述环凸部的一侧邻近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环凸部的另一侧则形成固定槽的一侧边,所述凸抵缘位于所述固定槽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并以所述中心轴线为轴心环绕所述管状主体外周面且较所述环凸部往外扩张,及
弹性固定圈,其被容置于所述固定槽内并被所述环凸部及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共同夹持而分别与所述环凸部以及与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形成气密,且所述弹性固定圈在受到夹持时其外周缘凸出于所述环凸部外周缘而与所述凸抵缘共同夹置所述周壁或所述内壁;及逆止单元,设于所述气体通道中,并具有阀体,所述阀体能在阻断所述气体通道的封闭位置及开启所述气体通道的开放位置间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具有四个所述周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周壁,所述盒体还具有相对于设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的所述周壁设置的座体,且所述座体设有数量与位置皆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穿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还具有位于所述内壁外侧并与所述内壁相对的外壁,且所述外壁设有数量与位置皆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孔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穿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另一侧边由环绕设置于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周面的定位凸环或多个定位凸块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气阀的所述定位凸环或所述定位凸块外缘与所述中心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穿孔的内径之半,并大于等于所述环凸部的外径之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件还具有覆盖于所述第一端面以遮蔽所述气体通道的盖体,且所述盖体具有多个气孔以供气体流通,所述管状主体邻近所述第一端面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一凸块,所述盖体的周缘连接有多个彼此相间隔的第二凸块,且所述第二凸块的位置、形状与所述第一凸块互补以共同构成所述环凸部、所述固定槽及所述定位凸环,当所述盖体覆盖于所述第一端面上且所述弹性固定圈容置于所述固定槽中时,所述盖体通过各所述第二凸块上共同构成所述定位凸环的部分被所述弹性固定圈所止挡而与所述管状主体组合固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盖体之间夹设有过滤片。
18.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环绕所述管状主体的外周面邻近于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形成有环凹槽,所述外壳单元还包括弹性接合件,所述弹性接合件具有套设固定于所述环凹槽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往离开所述第二端面方向往外逐渐扩大延伸的裙部,且所述裙部的外周缘相邻于对应的所述第二穿孔内缘。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件还具有环绕所述中心轴线而凸出于所述管状主体内周面的环挡部,且所述环挡部将所述气体通道分隔为第一通道部及第二通道部,所述第一通道部相邻所述第一端面且所述第二通道部相邻所述第二端面,所述阀体具有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轴部及分别连接于所述轴部两端的阻气部及可供气体通过的靠抵部,所述逆止单元还具有设于所述阻气部的弹性密封件及抵于所述环挡部与所述靠抵部之间的弹性件,所述阻气部及所述弹性密封件位于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中的一者,所述靠抵部及所述弹性件则位于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中的另一者,且所述弹性件持续朝向所述封闭位置的方向顶推所述阀体的靠抵部,使得所述阀体在所述封闭位置时,所述弹性密封件抵于所述环挡部并与所述阻气部共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不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气部具有供所述弹性密封件组合固定的组合部,且所述阻气部的外缘与所述环挡部的内缘相配合。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部为围绕形成于所述阻气部周缘的颈缩段,所述弹性密封件为套设固定于所述颈缩段的O型环。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运载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环挡部的内径,所述阀体在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弹性密封件离开所述环挡部而使所述第一通道部与所述第二通道部经由所述轴部与所述环挡部间的空隙以及所述靠抵部相连通。
CN202022359814.8U 2020-10-21 2020-10-21 气阀及运载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2780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59814.8U CN213278038U (zh) 2020-10-21 2020-10-21 气阀及运载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59814.8U CN213278038U (zh) 2020-10-21 2020-10-21 气阀及运载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78038U true CN213278038U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50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59814.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3278038U (zh) 2020-10-21 2020-10-21 气阀及运载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780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65435A1 (en) Substrate container valve assemblies
TWI289534B (en) Substrate storage container
JP5213440B2 (ja) 基板容器及び基板容器用の作動サブアッセンブリ
KR102385686B1 (ko) 퀵-릴리즈 밸브 모듈, 상기 퀵-릴리즈 밸브 모듈이 제공된 레티클 포드, 및 상기 레티클 포드에 퀵-릴리즈 밸브 모듈을 신속하게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US7326342B2 (en) Fuel filter cartridge and keyed end cap
JP4204302B2 (ja) 収納容器
US6732877B2 (en) Air vent plug arrangement having a mounting ring, a plug body, and a plug cap for securing the plug body to the mounting ring
JP4201583B2 (ja) 基板収納容器
JP2006026633A (ja) フィルタ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フィルタカートリッジを交換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4895222B2 (ja) 基板収納容器
JP3960787B2 (ja) 精密基板収納容器
TW201909318A (zh) 基板收納容器
CN213278038U (zh) 气阀及运载容器
TWM607955U (zh) 氣閥及運載容器
TWM532450U (zh) 晶圓運送裝置
JP3874230B2 (ja) ウェーハケース
KR20200127031A (ko) 기판 수납 용기
US20230274960A1 (en) Substrate Storage Contai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525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