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42268U - 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42268U
CN213242268U CN202021961053.7U CN202021961053U CN213242268U CN 213242268 U CN213242268 U CN 213242268U CN 202021961053 U CN202021961053 U CN 202021961053U CN 213242268 U CN213242268 U CN 213242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eramic body
ceramic
electrodes
inter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96105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亨
陈伟健
周兰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Fenghua Advanced Tech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Fenghua Advanced Tech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Fenghua Advanced Tech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Fenghua Advanced Tech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96105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42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42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42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包括:陶瓷体、面电极、底电极、内电极和端电极;面电极设置在陶瓷体的上表面,底电极设置在陶瓷体的下表面;内电极设置在陶瓷体的内部并分别与面电极和底电极相互绝缘,且内电极和与面电极在陶瓷体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或与底电极在陶瓷体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端电极部分覆盖在陶瓷体的侧面上,内电极通过端电极与面电极或底电极电连接;如此,较之常规的只有两个电极层的单层贴片电容器,电容量大、尺寸小、机械强度好、组装方式更灵活。

Description

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增加贴片陶瓷电容器的电容量,需要增加电极正对面积或减小陶瓷介质层的厚度。对于单层电容器来说,增加电极正对面积将使得电容器的长宽尺寸增加,不能满足小型化要求;而减小陶瓷介质层的厚度则会使电容器厚度过小,容易断裂。如果采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工艺,可以大幅增加电容量,同时满足小型化要求,但是该工艺的端电极主要形成在陶瓷体的侧面位置,陶瓷体的上下两面至多只在边缘处有很小面积的电极覆盖,故不适合于引线键合的组装方式,应用上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能够解决因增加贴片陶瓷电容器的电容量导致贴片陶瓷电容器长宽尺寸增加,不满足小型化要求或陶瓷介质层的厚度过小,容易断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包括:陶瓷体、面电极、底电极、内电极和端电极。
所述面电极设置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所述底电极设置在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所述内电极设置在所述陶瓷体的内部并分别与所述面电极和所述底电极相互绝缘,且所述内电极与所述面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或与所述底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所述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陶瓷体的侧面,所述内电极通过所述端电极与所述面电极或所述底电极电连接。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电极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主体部设置于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边缘延伸到与所述陶瓷体的相应位置的侧棱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在两个相邻的所述陶瓷体的侧面引出。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电极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设置于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边缘延伸到与所述陶瓷体的相应位置的侧棱上,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在两个相邻的所述陶瓷体的侧面引出;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连接的所述陶瓷体的侧棱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连接的所述陶瓷体的侧棱不同。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两个;所述第一主体部为矩形,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四边分别与所述陶瓷体的四个侧边平行,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两个对角处延伸到与所述陶瓷体的相应位置的两条侧棱上。
所述第二主体部为矩形,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四边分别与所述陶瓷体的四个侧边平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两个对角处延伸到与所述陶瓷体的相应位置的两条侧棱上。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错开。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电极包括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在垂直于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方向上交替层叠且相互绝缘;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面电极在所述陶瓷体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所述第二内电极和所述底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电极的数量为三个或三个以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所述内电极在垂直于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方向上交替层叠且相互绝缘;其中一部分所述内电极和所述面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另外一部分所述内电极和所述底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电极包括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所述第一端电极和所述第二端电极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陶瓷体的四个侧面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上,所述面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端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电连接,以形成第一组电极;所述第二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一端电极所在的所述陶瓷体的侧面上,所述底电极通过所述第二端电极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电连接,以形成第二组电极,所述第二组电极与所述第一组电极极性相反。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电极包括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所述第一端电极和所述第二端电极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陶瓷体的四个侧面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上,所述面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端电极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电连接,以形成第一组电极;所述第二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一端电极所在的所述陶瓷体的侧面上,所述底电极通过所述第二端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电连接,以形成第二组电极,所述第二组电极与所述第一组电极极性相反。
在某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陶瓷体具有对称性的形状。
本实施例的贴片陶瓷电容器中,通过增设内电极来提高电容量,无需增加长宽尺寸,也无需过度减小陶瓷介质的厚度,结构紧凑,尺寸小,机械强度好。同时面电极和底电极的面积较大,便于组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贴片陶瓷电容器的立体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贴片陶瓷电容器的面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贴片陶瓷电容器的第一内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贴片陶瓷电容器的第二内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某一实施例提供的贴片陶瓷电容器的底电极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文中所使用的步骤编号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不对作为对步骤执行先后顺序的限定。
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100,包括:陶瓷体10、面电极20、底电极30、内电极和端电极。
陶瓷体10为长方体。在其他实施例中,陶瓷体10还可以为其他对称多边体,如六边体,在此不做限定。面电极20设置在所述陶瓷体10的上表面,底电极30设置在所述陶瓷体10的下表面。所述内电极设置在陶瓷体10的内部并分别与面电极20和底电极30相互绝缘,所述内电极与面电极20在所述陶瓷体10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或与底电极30在所述陶瓷体10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端电极部分覆盖在陶瓷体10的侧面上,所述内电极通过所述端电极与面电极20或底电极30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陶瓷体10采用的是一种能够提高电容器功率耗散性能的绝缘材料,面电极20、所述内电极与底电极30之间通过陶瓷体10形成间隔,从而相互绝缘。面电极20和底电极30形状大小完全相同,请参阅图2和图5,二者设置方向不同,以使得在陶瓷体1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所述内电极与面电极20在陶瓷体10的上表面投影部分重合,所述内电极与底电极30在陶瓷体10的下表面投影部分重合。面电极20、底电极30和所述内电极通过端电极进行电连接,从而形成极性相反的两组电极,两组电极可产生电容量,并且电容量并联相加。
如此,提高了贴片陶瓷电容器100的总电容量,且随着内电极数量的一定增加,较之常规的只有两个电极层的单层贴片电容器,可以生产的最大电容量大幅提高,电容量范围也大幅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陶瓷体10侧面的端电极可以直接与外部线路连接,从而使贴片陶瓷电容器100适合于例如回流焊接等贴装方式。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面电极20包括第一主体部22和第一连接部24。第一主体部22设置于陶瓷体10的上表面,第一连接部24从第一主体部22的边缘延伸到与陶瓷体10的相应位置的侧棱上,第一连接部24分别在两个相邻的陶瓷体10的侧面引出。
在本实施例中,面电极20由第一主体部22和两个第一连接部24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4可以为一个,在此不做限定。第一主体部22优选为矩形,且四边分别与所述陶瓷体10的四个侧边平行,如此,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实现贴片陶瓷电容器100的小尺寸和高电容量。面电极20通过两个第一连接部24与所述端电极以及所述内电极进行电连接,优选的两个第一连接部24为对称图形,便于电极之间的电连接,以保证电路正常。
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底电极30包括第二主体部32和第二连接部34。第二主体部32设置于陶瓷体10的下表面,第二连接部34从第二主体部32的边缘延伸到与陶瓷体10的相应位置的侧棱上,第二连接部34分别在两个相邻的陶瓷体10的侧面引出。
在本实施例中,底电极30由第二主体部32和两个第二连接部34组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4可以为一个,在此不做限定。第二主体部32优选为矩形,且四边分别与所述陶瓷体10的四个侧边平行,如此,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实现贴片陶瓷电容器100的小尺寸和高电容量。底电极30通过两个第二连接部34与所述端电极以及所述内电极进行电连接,优选的两个第二连接部34为对称图形,便于电极之间的电连接,以保证电路正常。
请参阅图2和图5,第一连接部24与第二连接部34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24部分别从第一主体部22的两个对角处延伸到与陶瓷体10的相应位置的两条侧棱上。两个第二连接部34分别从所述第二主体部32的两个对角处延伸到与陶瓷体10的相应位置的两条侧棱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34所连接的陶瓷体10的两条侧棱与第一连接部24所连接的陶瓷体10的两条侧棱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部32和第一主体部22在陶瓷体10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第二连接部34和第一连接部24在陶瓷体10的上表面的正投影没有重叠。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电极包括第一内电极42和第二内电极44,第一内电极42和第二内电极44在垂直于陶瓷体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方向上交替层叠且相互绝缘。第一内电极42和面电极20在陶瓷体10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第二内电极44和底电极30在陶瓷体10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内电极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内电极42和第二内电极44。
请结合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电极42、第二内电极44、面电极20和底电极30的形状大小相同。第一内电极42和面电极20在陶瓷体10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且通过第一端电极50形成电连接。
请结合图4,第二内电极44和底电极30在陶瓷体10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且通过第二端电极60形成电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电极42和底电极30在陶瓷体10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第二内电极44和面电极20在陶瓷体10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在此不做限定。如此,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实现贴片陶瓷电容器的高电容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电极的数量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电极数量为三个或三个以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所述内电极在垂直于陶瓷体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方向上交替层叠且相互绝缘。其中一部分所述内电极和面电极20在陶瓷体10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另外一部分所述内电极和底电极30在陶瓷体10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如此,随着所述内电极数量的增加,所述端电极分别将多个内电极电连接,电容量并联相加,提高了贴片陶瓷电容器100的总电容量,使得产生的最大电容量大幅提高,电容量范围也大幅增加。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电极包括第一端电极50和第二端电极60,第一端电极50和第二端电极60相互绝缘。第一端电极50部分覆盖在陶瓷体10的四个所述侧面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上,面电极20通过第一端电极50与第一内电极42电连接,以形成第一组电极。第二端电极60部分覆盖在第一端电极50所在陶瓷体10的侧面上,底电极30通过第二端电极60与第二内电极44电连接,以形成第二组电极,所述第二组电极与所述第一组电极极性相反。
可以理解为,第一端电极50部分覆盖在陶瓷体10的四个侧面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上,第一内电极42与面电极20的投影重合。第二端电极60部分覆盖在第一端电极50所在的陶瓷体10的所述侧面上,底电极30和第二内电极44投影相重合。面电极20通过第一端电极50与第一内电极42电连接,以形成第一组电极,底电极30通过第二端电极60与第二内电极44电连接,以形成第二组电极。所述第二组电极与所述第一组电极极性相反,从而第一内电极42与第二内电极44之间、面电极20与第二内电极44之间以及底电极30与第一内电极42之间可产生电容量,并且电容量并联相加。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面电极20通过第一端电极50与第二内电极44电连接,以形成第一组电极,底电极30通过第二端电极60与第一内电极42电连接,以形成第二组电极,所述第二组电极与所述第一组电极极性相反。从而第一内电极42与第二内电极44之间、面电极20与第一内电极42之间以及底电极30与第二内电极44之间可产生电容量,并且电容量并联相加,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端电极之间相互绝缘。通过将所述内电极层分别电连接于面电极20或底电极30形成两组电极,并且两组电极极性相反,从而形成正常连通的贴片陶瓷电容器100,通过所述端电极将所述内电极并联相加,提高了贴片陶瓷电容器100的总电容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贴片陶瓷电容器100通过增设内电极来提高电容量,无需增加长宽尺寸,也无需过度减小陶瓷介质的厚度,结构紧凑,尺寸小,机械强度好。而且,面电极和底电极的面积较大,便于组装。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陶瓷体、面电极、底电极、内电极和端电极;
所述面电极设置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所述底电极设置在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
所述内电极设置在所述陶瓷体的内部并分别与所述面电极和所述底电极相互绝缘,且所述内电极与所述面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或与所述底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所述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陶瓷体的侧面,所述内电极通过所述端电极与所述面电极或所述底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电极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主体部设置于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一连接部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边缘延伸到与所述陶瓷体的相应位置的侧棱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在两个相邻的所述陶瓷体的侧面引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电极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二主体部设置于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所述第二连接部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边缘延伸到与所述陶瓷体的相应位置的侧棱上,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在两个相邻的所述陶瓷体的侧面引出;
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连接的所述陶瓷体的侧棱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连接的所述陶瓷体的侧棱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两个;
所述第一主体部为矩形,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四边分别与所述陶瓷体的四个侧边平行,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两个对角处延伸到与所述陶瓷体的相应位置的两条侧棱上;
所述第二主体部为矩形,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四边分别与所述陶瓷体的四个侧边平行,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两个对角处延伸到与所述陶瓷体的相应位置的两条侧棱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一主体部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包括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在垂直于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方向上交替层叠且相互绝缘;
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面电极在所述陶瓷体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所述第二内电极和所述底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的数量为三个或三个以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所述内电极在垂直于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方向上交替层叠且相互绝缘;
其中一部分所述内电极和所述面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上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另外一部分所述内电极和所述底电极在所述陶瓷体的下表面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电极包括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所述第一端电极和所述第二端电极相互绝缘;
所述第一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陶瓷体的四个侧面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上,所述面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端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电连接,以形成第一组电极;
所述第二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一端电极所在的所述陶瓷体的侧面上,所述底电极通过所述第二端电极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电连接,以形成第二组电极,所述第二组电极与所述第一组电极极性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电极包括第一端电极和第二端电极,所述第一端电极和所述第二端电极相互绝缘;
所述第一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陶瓷体的四个侧面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上,所述面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端电极与所述第二内电极电连接,以形成第一组电极;
所述第二端电极部分覆盖在所述第一端电极所在的所述陶瓷体的侧面上,所述底电极通过所述第二端电极与所述第一内电极电连接,以形成第二组电极,所述第二组电极与所述第一组电极极性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片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体具有对称性的形状。
CN202021961053.7U 2020-09-09 2020-09-09 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 Active CN213242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61053.7U CN213242268U (zh) 2020-09-09 2020-09-09 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961053.7U CN213242268U (zh) 2020-09-09 2020-09-09 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42268U true CN213242268U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72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961053.7U Active CN213242268U (zh) 2020-09-09 2020-09-09 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42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25999B1 (ko) 회로기판 장치 및 집적회로 장치
TWI398890B (zh) Chip type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US6661640B2 (en) Multilayer ceramic electronic device
US9006585B2 (en) Device for surface mounting and capacitor element
TWI404091B (zh) 積層電容器
JP6107080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KR20120058128A (ko) 적층 세라믹 캐패시터
CN108155008B (zh) 多层陶瓷电子组件及具有多层陶瓷电子组件的电路板
WO2014019383A1 (zh) 滤波器
CN108364785B (zh) 层叠电容器及电子部件装置
JP6390342B2 (ja) 電子部品
US20120050939A1 (en) Multi-layered ceramic capacitor
KR20200016586A (ko) 적층형 전자 부품
JP5319559B2 (ja)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CN101510463B (zh) 叠层电容器
JP2012212943A (ja) チップ部品構造体
JP2012212944A (ja) チップ部品構造体
JP2011108785A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CN213242268U (zh) 一种贴片陶瓷电容器
CN114005677A (zh)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KR100835051B1 (ko) 저esl 적층형 커패시터와 배선기판
JP2008135425A (ja) チップ形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008135424A (ja) チップ形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JP2697001B2 (ja) チップ型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CN216353800U (zh)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