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29019U - 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 Google Patents

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29019U
CN213229019U CN202022064171.4U CN202022064171U CN213229019U CN 213229019 U CN213229019 U CN 213229019U CN 202022064171 U CN202022064171 U CN 202022064171U CN 213229019 U CN213229019 U CN 213229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steering mechanism
mounting
sleev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6417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臧传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Aerl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6417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29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29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29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转向机构包括:转轴,转轴用于连接操控杆;安装壳体,转轴转动连接于安装壳体,且转轴能够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安装壳体用于连接于平衡车壳体;弹性件,弹性件套设于转轴,且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于转轴,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于安装壳体;弹性件用于向转轴施加沿相反方向转动的回复力;磁性件,转轴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磁性件嵌设于第一安装槽内;传感组件,传感组件设置于安装壳体,且传感组件用于检测磁性件的磁场强度;传感组件用于连接外部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能够确保操控杆能够及时并准确的回位,降低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电动代步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常用代步交通工具,且电动代步车具有体积小、骑行灵活等特点。例如,现有的操控杆式电动代步车主要通过操控杆的左右摆动来实现代步车的转向,即在代步车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操控杆转动角度的检测装置,检测装置检测到角度变化,并能够将该检测信号发送至代步车的控制系统,从而实现车辆转向控制。
目前技术中,大多采用在与操控杆连接的转轴两侧分别设置转向磁铁,并在转向磁铁之间设置霍尔传感器,以便检测转轴的转动角度。这种方式在实施时,需要分别设置对应的安装结构,以便于转向磁铁能够稳定安装。因此,当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时,反而增加了代步车的制造工序,提高制造成本。而且当安装结构的数量增加,导致代步车自身结构更为复杂,不便于进行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转动结构复杂,导致制造工序繁琐、安装不便,且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一种转向机构,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用于连接操控杆;
安装壳体,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且所述转轴能够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所述安装壳体用于连接于平衡车壳体;
磁性件,所述转轴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磁性件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传感组件,所述传感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且所述传感组件用于检测所述磁性件的磁场强度;所述传感组件用于连接外部控制系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抵压套;
所述抵压套安装于所述安装壳体,且所述抵压套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转轴能够相对所述抵压套绕所述转轴的轴线转动;所述传感组件安装于所述抵压套上与所述磁性件相对的位置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压套背离所述转轴的一侧具有安装平面,所述传感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转轴,且位于所述转轴与所述抵压套之间;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转轴,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抵压套;所述弹性件用于向所述转轴施加沿相反方向转动的回复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轴的外壁设置有凸起环,所述第一安装槽设置于所述凸起环,且所述凸起环远离操控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体还包括上盖和下盖,且二者扣合设置;
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均压装于所述抵压套的外侧,且所述下盖用于安装于平衡车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朝向所述抵压套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槽,所述传感组件的至少部分能够容纳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压套沿自身径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压紧条;
所述上盖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压紧条的第一压槽,和/或,所述下盖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压紧条的第二压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体还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
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沿所述转轴的轴向相对且间隔布置于所述转轴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均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件采用弧形磁铁,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形状与所述磁性件的形状相适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组件包括固定盖和传感芯片;
所述固定盖固设于所述安装壳体或所述抵压套,所述传感芯片安装于所述固定盖;所述传感芯片设置有引脚,所述引脚能够从所述安装壳体内伸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壳体设置有伸出孔,所述伸出孔能够连通所述安装壳体的腔体与平衡车壳体的腔体,所述引脚的一端能够从所述伸出孔伸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
所述限位组件连接于所述转轴和所述安装壳体,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对所述转轴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柱和限位槽;
所述安装壳体和所述转轴中的一者设置有所述限位槽,另一者连接有所述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一端能够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并在所述限位槽内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平衡车,能够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衡车包括上述的转向机构,还包括壳体和操控杆;
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且二者扣合设置;所述转向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转向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操控杆连接,所述操控杆能够与所述转向机构中的转轴同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向机构,包括转轴、安装壳体、磁性件以及传感组件。转轴转动连接于安装壳体,磁性件嵌设于转轴的侧壁上,且磁性件随转轴同步转动。传感组件安装于安装壳体,转轴转动时,传感组件静止。传感组件用于检测磁性件的磁场变化,并能够将检测信号传递至外部控制系统,以便外部控制系统进行转向控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固定件等结构安装磁性件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机构直接在转轴的侧壁上嵌设磁性件,以缩减了用于安装磁性件的安装结构。同时,传感组件设置于安装壳体上,减少了用于安装传感组件的安装结构。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对转动结构进行结构简化,安装更为方便、简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平衡车,包括还包括壳体和操控杆;转向机构安装于壳体内,且转向机构的一端与操控杆连接,操控杆能够与转向机构中的转轴同步转动,进而实现平衡车的转向操作,能够达到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中转轴的第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中转轴的第二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中下盖与限位柱配合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中下盖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标:10-转轴;11-第一安装槽;12-凸起环;13-第二安装槽;14-限位孔;15-紧固孔;20-安装壳体;21-抵压套;22-上盖;23-下盖;24-第一套筒;25-第二套筒;30-弹性件;40-磁性件;50-传感组件;51-固定盖;61-限位柱;62-限位槽;100-转向机构;120-壳体;121-下壳体;130-操控杆;140-踏板;150-车轮;211-安装平面;212-压紧条;221-第一压槽;222-伸出孔;223-第三安装槽;231-第二压槽;521-引脚;1211-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局部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的局部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中转轴的第一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中转轴的第二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主要应用至平衡车上,与平衡车的操控杆连接,进而实现平衡车的转向操作。该转向机构包括转轴10、安装壳体20、磁性件40和传感组件50。其中,安装壳体20用于安装在平衡车的壳体上,转轴10转动连接于安装壳体20,且转轴10伸出安装壳体20的一端连接于操控杆。转轴10能够相对安装壳体20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在转轴10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1,以便于磁性件40嵌设于第一安装槽11内,随转轴10同步转动。传感组件50设置于安装壳体20,且传感组件50用于检测磁性件40的磁场强度。
在实际使用时,该转向机构还包括弹性件30,弹性件30套设于转轴10,弹性件30的一端连接于转轴10,弹性件30的另一端连接于安装壳体20。弹性件30用于向转轴10施加沿相反方向转动的回复力。
在实际使用时,传感组件50还连接有平衡车的控制系统,以便于传感组件50向控制系统传输信号。具体的,操控杆位于平衡车的中心位置,与操控杆连接的转轴10也位于平衡车的中心位置,且转轴10沿平衡车的宽度方向延伸,两个踏板以转轴10的轴线镜像设置。此时,第一安装槽11设置为转轴10上竖直向上的侧壁上,传感组件50的安装位置与第一安装槽11的设置位置相对应。而且,传感组件50与磁性件40均位于二者作用的初始状态,传感组件50能够检测磁性件40的初始磁场强度。
当需要进行平衡车的转向操作时,操作者能够控制操控杆向需要转向的一侧偏移。此时,操控杆的偏移能够带动转轴10同向转动,即,操控杆以转轴10的轴线带动转轴10摆动。转轴10带动第一安装槽11内的磁性件40同步转动。但是传感组件50是安装于安装壳体20上,进而使得磁性件40相对传感组件50发生偏离,进而导致传感组件50检测到的磁性件40的磁场强度也发生变化。传感组件50能够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至平衡车的控制系统,经过平衡车的控制系统分析处理后,由控制系统向控制车轮的传动系统发出操作信号,以便进行平衡车的转向操作。同时,在转轴10转动的过程中,转轴10的转动向弹性件30施加挤压力,促使弹性件30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性势能。当使用者完成转向操作后,使用者需要控制操控杆向相反的方向摆动,操控杆能够带动转轴10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此时,套设于转轴10上的弹性件30失去上述的挤压力,弹性件30产生的弹性势能得以释放,并转化为驱动转轴10向相反方向转动的动力势能,进而促使转轴10带动操控杆能够及时回位,减小转向时的离心力。与此同时,传感组件50能够检测到磁性件40的磁场强度变化,并向平衡车的控制系统传递信号,以便于控制系统操控车轮回位。
也就是说,该转向机构通过弹性件30相对转轴10的套设,确保转轴10无论逆时针转动还是顺时针转动,转轴10与安装壳体20之间的受力平衡,即产生的弹性形变和弹性势能相同,以使得分别作用于转轴10的回复力相同,从而确保操控杆能够及时并准确的回位,进而降低安全隐患。同时,正是因为弹性件30套设于转轴10,故而弹性件30的安装无需占用较大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另外,在该转向机构中,以传感组件50与磁性件40的相对设置的方式,以获取转轴10在转动之前传感组件50检测到磁性件40的初始磁场。当转轴10随操控杆出现逆时针转动或顺时针转动时,磁性件40随之同步转动,使得磁性件40相对传感组件50的角度发生变化,导致传感组件50检测到磁性件40的磁场强度随之发生变化,从而获知转轴10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实现平衡车的转向操作。当采用这种设置方式时,能够有效缩减磁性件40的数量,进而缩减用于安装磁性件40的安装结构,以对转向机构的结构自身做出结构简化,便于转向机构的制造和安装。同时,传感组件50设置于安装壳体20上,也就无需在平衡车上单独设置用于安装传感组件50,甚至磁性件40的安装结构,进而简化平衡车的安装构造。
其中,弹性件30采用扭簧。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向机构包括抵压套21;抵压套21安装于安装壳体20,且套设于转轴10的外侧,弹性件30位于抵压套21与转轴10之间。弹性件30的第二端连接于抵压套21;抵压套21背离转轴10的一侧具有安装平面211,传感组件50固设于安装平面211。安装平面211位于与磁性件40相对的位置处,以便于将传感组件50安装于抵压套21上与磁性件40相对的位置处。
具体的,当抵压套21套设在弹性件30的外侧时,也就是相当于抵压套21套设在转轴10的外侧,且弹性件30位于转轴10的外壁与抵压套21的内壁之间。此时,弹性件30的第一端连接于转轴10,弹性件30的第二端连接于抵压套21。当弹性件30在转轴10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时,抵压套21的设置能够对弹性件30朝向远离转轴10的轴线方向的形变进行限位,确保弹性件30不会朝向远离轴线方向膨胀。同时,正是因为抵压套21的限位作用,确保弹性件30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仍然具有充足的弹性形变力,提高转轴10的平稳性和准确性,从而降低因转轴10和操控杆不能及时回弹而导致平衡车失控的风险。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其中,在抵压套21上与转轴10上第一安装槽11相对应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平面211,以便于将传感组件50安装于该安装平面211。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传感组件50包括固定盖51和传感芯片,固定盖51固设于安装壳体20,传感芯片安装于固定盖51;传感芯片设置有引脚521,引脚521能够从安装壳体20内伸出。具体的,固定盖51压紧于安装平面211,并通过螺钉相对抵压套21固定。固定盖51具有腔体,传感芯片安装于固定盖51的腔体内,且传感芯片连接有引脚521,引脚521从固定盖51的腔体内伸出,并穿过安装壳体20伸出至平衡车的壳体内,以便于平衡车的控制系统电连接,进而实现数据的传输。当转轴10转动时,安装于转轴10的磁性件40随转轴10同步转动。而安装于抵压套21的传感组件50是静止的,进而使得磁性件40与传感组件50之间产生角度偏移,传感组件50检测到磁性件40的磁场强度也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可以是将传感组件50直接固设于抵压套21,即传感组件50中的固定盖51压紧于上述的安装平面211,并通过螺钉与抵压套21固定。或者,也可以是将传感组件50固设于安装壳体10,即传感组件50中的固定盖51压紧于抵压套21上的安装平面211,并通过螺钉与安装壳体10固定。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其只要能够实现传感组件50的可靠安装即可。
其中,安装平面211的中垂线与第一安装槽11的中垂线重合。安装平面211呈正方形设置,中垂线为垂直于安装平面211且经过安装平面211的中心的一条线。第一安装槽11的中垂线为垂直于第一安装槽11的槽底且经过第一安装槽11的中心的一条线。这样的设置,提高传感组件50检测磁性件40的检测精度。当然,也可以是安装平面211的中垂线与第一安装槽11的中垂线之间具有夹角,例如,当磁性件40采用U形磁铁,相对安装平面211的中垂线具有偏移,其只要能够实现对磁性件40的磁场强度检测即可。
其中,传感组件50采用霍尔传感器,磁性件40采用磁铁,以便于与霍尔传感器电磁作用。
其中,弹性件30和抵压套21可以采用塑料材质,转轴10采用铝材质,均不会对磁性件40的磁场造成影响。
请继续参阅图3-图5,在本实施例中,此时,磁性件40采用弧形磁铁,且磁性件40的圆心与转轴10的圆心重合,使得磁性件40沿弧形延伸的两端分别具有磁性件40中心轴线的距离和角度相同。磁性件40的中心轴线沿竖直方向,并穿过转轴10的轴线,进而确保当转轴10分别沿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相同角度时,传感组件50检测到磁性件40的磁场强度相同,提高该平衡车转向时的平稳性。第一安装槽11绕转轴10的轴线呈弧形延伸,并与磁性件40的形状相适应,以便于磁性件40嵌设于第一安装槽11内。
需要补充的是,不仅限于上述一种设置方式,也可以是磁性件40呈U形设置,磁性件40的两端能够嵌设于第一安装槽11内,磁性件40的中部凸出于转轴10,此时,磁性件40的圆心并不位于转轴10的轴线上。
请继续参阅图3-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10的外壁设置有凸起环12,第一安装槽11设置于凸起环12,且凸起环12远离操控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3,弹性件30的第一端插设于第二安装槽13内。具体的,凸起环12能够环绕转轴10的周向设置,且凸起环12的设置为弹性件30相对转轴10的轴向进行限位。在凸起环12背离操控杆的一端面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3,弹性件30的第一端能够插入至第二安装槽13内。同时,在抵压套21上远离凸起环12的一端设置有卡接槽,卡接槽设置于抵压套21的内壁,且沿抵压套21的径向凹陷。弹性件30的第二端能够嵌设于卡接槽内,卡接槽对弹性件30的第二端进行沿弹性件30径向的限位以及沿弹性件30周向的限位。通过上述的方式,不仅实现弹性件30相对转轴10和抵压套21的安装,而且实现抵压套21对弹性件30的限位。
参阅图6和图7,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中下盖与限位柱配合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构中下盖的示意图。请结合图1、图2、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壳体20还包括上盖22和下盖23;上盖22和下盖23扣合设置,且上盖22和下盖23均压装于抵压套21的外侧;传感组件50的一端能够从上盖22伸出,下盖23用于安装于平衡车壳体。
具体的,上盖22设置有第一容纳腔,下盖23设置有第二容纳腔,当上盖22和下盖23扣合时,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连通形成该安装壳体20的容纳腔体,以便于安装转轴10以及抵压套21等。上盖22和下盖23均呈半弧形设置,以便于上盖22和下盖23均能够压装于抵压套21的外侧。同时,上盖22的边缘设置有第一边沿,下盖23的边缘设置有第二边沿,当上盖22和下盖23分别相对抵压套21扣设时,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压紧,并通过螺栓紧固。其中,下盖23固设在平衡车的壳体上,以确保该转向机构具有可靠的安装平稳性。传感组件50中的引脚521能够从上盖22伸出至平衡车的壳体内。
在实际使用时,上盖22设置有伸出孔222,伸出孔222能够连通安装壳体20的腔体与平衡车壳体的腔体;传感组件50的一端通过伸出孔222伸出。也就是说,伸出孔222的设置,以便于安装于安装壳体20内的传感组件50的引脚521能够从安装壳体20的容纳腔体内伸出至平衡车的壳体内。伸出孔222设置于上盖22,且伸出孔222沿转轴10的轴向延伸。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7,进一步的,上盖22朝向抵压套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槽223,第三安装槽223与伸出孔222连通;传感组件50的至少部分能够容纳于第三安装槽223内。
具体的,在上盖22的内壁上设置有沿远离转轴10轴线方向凹陷的第三安装槽223,且第三安装槽223的长度沿转轴10的轴向延伸。第三安装槽223的形状与传感组件50的形状相适应,且第三安装槽223与上盖22上的伸出孔222连通。当上盖22扣设在抵压套21时,传感组件50的上部分能够容纳在第三安装槽223内,且引脚521能够沿第三安装槽223从伸出孔222伸出。第三安装槽223设置确保上盖22相对下盖23安装时不会直接压紧在传感组件50上,进而提高对传感组件50的防护性。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抵压套21沿自身径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压紧条212;上盖22设置有用于压紧压紧条212的第一压槽221,下盖23设置有用于压紧压紧条212的第二压槽231。
具体的,压紧条212的设置确保抵压套21与安装壳体20之间具有沿抵压套21径向压紧的压紧面,提高安装壳体20与抵压套2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进而确保抵压套21不会相对安装壳体20在弹性件30的作用下转动。压紧条212的长度沿抵压套21的轴线方向延伸,压紧条212的宽度沿远离抵压套21的轴线方向延伸。同时,在上盖22上沿安装壳体20的径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压槽221,在下盖23上沿安装壳体20的径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压槽231。当上盖22相对下盖23互相扣合时,同一侧的第一压槽221和第二压槽231也相互扣合,且第一压槽221的槽壁和第二压槽231的槽壁均能够同时压紧在同侧的压紧条212上。
需要补充的时,不仅限于上述一种设置方式,也可以是仅上盖22设置有第一压槽221,或者仅下盖23设置有第二压槽231。其只要能够确保抵压套21和安装壳体20可靠连接,使得抵压套21不会随弹性件30施加的作用力相对安装壳体20发生转动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2-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壳体20还包括第一套筒24和第二套筒25;第一套筒24和第二套筒25沿转轴10的轴向相对且间隔布置于转轴10的两端,且第一套筒24和第二套筒25均与转轴10转动连接。
也就是说,转轴10设置为阶梯轴,包括第一轴段、第二轴段和第三轴段。其中,第一轴段用于弹性件30套设,在第一轴段沿转轴10轴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轴段,第三轴段设置于其中一个朝向操控杆的第二轴段的延伸末端,第三轴段用于连接操控杆。如果以第三轴段为起始点,则转轴10上的轴段依次为第三轴段、一个第二轴段、第一轴段以及另一个第二轴段。其中,凸起环12设置于第一轴段朝向第三轴段的延伸末端。第一套筒24和第二套筒25分别套设于两个第二轴段上,且在第一套筒24和第二套筒25分别与转轴10之间设置有润滑剂,以降低第一套筒24和第二套筒25分别于转轴10连接处的摩擦,提高转轴10转动的灵活性。
其中,第三轴段设置有两个平面状的压紧面,且两个压紧面相对且间隔布置于第三轴段径向的两侧。压紧面的设置提高转轴10相较操控杆的连接可靠性。第三轴段远离第二轴段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紧固孔15,以便于通过螺钉与操控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请继续参阅1-图6,在可选的实施例中,转向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限位组件连接于转轴10和安装壳体20,限位组件用于对转轴10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也就是说,通过限位组件的设置确保转轴10能够在一定安全范围内转动,使得操控杆不至摆动过大的角度,进而提高该转向机构的使用安全性。同时,限位组件的设置,确保传感组件50能够位于磁性件40的安全磁场范围内,以便更精确的实现转向操作。
请继续参阅1-图6,在实际使用时,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柱61和限位槽62;安装壳体20设置有限位槽62,转轴10连接有限位柱61;限位柱61的一端能够伸入限位槽62内,并在限位槽62内移动。
具体的,转轴10上设置有限位孔14,限位柱61的一端能够伸入限位孔14内,且限位柱61从限位孔14伸向上盖22的一端能够通过上盖22压紧。限位柱61的另一端从限位孔14伸出,沿朝向下盖23的方向延伸至限位槽62内。限位槽62设置于下盖23上,且限位槽62沿远离安装壳体20轴线的一侧凹陷。限位槽62设置为长条槽,且限位槽62的长度沿转轴10的径向延伸。当转轴10在操控杆的作用下转动时,限位柱61随转轴10同步转动,但是限位柱61的底端伸入至限位槽62内,进而使得限位柱61的底端仅能够在限位槽62内移动,实现对转轴10转动的限位。
需要补充的是,也可以是在转轴10上设置有限位槽62,限位柱61的底端固设于下盖23,限位柱61的顶端伸入限位槽62内。当转轴10转动时,限位槽62随转轴10同步转动,限位柱61处于静止状态,当限位柱61的侧壁与限位槽62的侧壁抵接时,进而实现对转轴10的转动限位,确保转轴10能够在安全范围内转动。
当然,当限位槽62设置于下盖23时,限位槽62能够沿下盖23的厚度方向贯穿,使得限位柱61的底端抵接于平衡车壳体。
参阅图8-图10,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示意图;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局部示意图;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的局部爆炸示意图。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平衡车,包括上述的转向机构100,还包括壳体120和操控杆130;转向机构100安装于壳体120内,且转向机构100的一端与操控杆130连接,操控杆130能够与转向机构100中的转轴10同步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20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121,且二者扣合设置;下壳体121朝向上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座1211,转向机构100中的安装壳体20固设于安装座1211。
具体的,平衡车还具有车轮150、壳体120和踏板140。其中,壳体120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121,下壳体121设置有安装座1211,安装座1211设置有与下盖23相适应的安装腔体,以便于转向机构100中的下盖23固设于安装座1211。操控杆130设置有轴孔,转向机构100中的转轴10的一端从安装壳体12020伸出,插入至轴孔内,并与轴孔的孔壁压紧配合。本实施例提供的平衡车,采用操控杆130带动转向机构100中的转轴10转动,以使得套设于转轴10的弹性件30发生弹性形变,同时传感组件50能够检测随转轴10同步转动的磁性件40的磁场强度,进而实现平衡车的转向操作。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包括:
转轴(10),所述转轴(10)用于连接操控杆(130);
安装壳体(20),所述转轴(10)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壳体(20),且所述转轴(10)能够绕自身的轴线转动;所述安装壳体(20)用于连接于平衡车壳体(120);
磁性件(40),所述转轴(10)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1),所述磁性件(40)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内;
传感组件(50),所述传感组件(50)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20),且所述传感组件(50)用于检测所述磁性件(40)的磁场强度;所述传感组件(50)用于连接外部控制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抵压套(21);
所述抵压套(21)安装于所述安装壳体(20),且所述抵压套(21)套设于所述转轴(10),所述转轴(10)能够相对所述抵压套(21)绕所述转轴(10)的轴线转动;所述传感组件(50)安装于所述抵压套(21)上与所述磁性件(40)相对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套(21)背离所述转轴(10)的一侧具有安装平面(211),所述传感组件(50)安装于所述安装平面(2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弹性件(30);
所述弹性件(30)套设于所述转轴(10),且位于所述转轴(10)与所述抵压套(21)之间;所述弹性件(30)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转轴(10),所述弹性件(30)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抵压套;所述弹性件(30)用于向所述转轴(10)施加沿相反方向转动的回复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0)的外壁设置有凸起环(12),所述第一安装槽(11)设置于所述凸起环(12),且所述凸起环(12)远离操控杆(13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3),所述弹性件(30)的第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安装槽(13)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20)还包括上盖(22)和下盖(23),且二者扣合设置;
所述上盖(22)和所述下盖(23)均压装于所述抵压套(21)的外侧,且所述下盖(23)用于安装于平衡车壳体(1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2)朝向所述抵压套(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槽(223),所述传感组件(50)的至少部分能够容纳于所述第三安装槽(223)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套(21)沿自身径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压紧条(212);
所述上盖(22)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压紧条(212)的第一压槽(221),和/或,所述下盖(23)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压紧条(212)的第二压槽(23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20)还包括第一套筒(24)和第二套筒(25);
所述第一套筒(24)和所述第二套筒(25)沿所述转轴(10)的轴向相对且间隔布置于所述转轴(10)的两端,且所述第一套筒(24)和所述第二套筒(25)均与所述转轴(10)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40)采用弧形磁铁,所述第一安装槽(11)的形状与所述磁性件(40)的形状相适应。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组件(50)包括固定盖(51)和传感芯片;
所述固定盖(51)固设于所述安装壳体(20)或所述抵压套(21),所述传感芯片安装于所述固定盖(51);所述传感芯片设置有引脚(521),所述引脚(521)能够从所述安装壳体(20)内伸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体(20)设置有伸出孔(222),所述伸出孔(222)能够连通所述安装壳体(20)的腔体与平衡车壳体(120)的腔体,所述引脚(521)的一端能够从所述伸出孔(222)伸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
所述限位组件连接于所述转轴(10)和所述安装壳体(20),所述限位组件用于对所述转轴(10)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柱(61)和限位槽(62);
所述安装壳体(20)和所述转轴(10)中的一者设置有所述限位槽(62),另一者连接有所述限位柱(61);所述限位柱(61)的一端能够伸入所述限位槽(62)内,并在所述限位槽(62)内移动。
15.一种平衡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机构,还包括壳体(120)和操控杆(130);
所述壳体(120)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121),且二者扣合设置;所述转向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120)内,且所述转向机构(100)的一端与所述操控杆(130)连接,所述操控杆(130)能够与所述转向机构(100)中的转轴(10)同步转动。
CN202022064171.4U 2020-09-18 2020-09-18 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Active CN213229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64171.4U CN213229019U (zh) 2020-09-18 2020-09-18 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64171.4U CN213229019U (zh) 2020-09-18 2020-09-18 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29019U true CN213229019U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76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64171.4U Active CN213229019U (zh) 2020-09-18 2020-09-18 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290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14373B1 (ko) 브레이크 페달 스트로크 센서
US20100126299A1 (en) Handle control provided with an angular position sensor
US9126618B2 (en)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JP2008309585A (ja) 荷重センサ付き操作装置
JP6616010B2 (ja) 電動平衡型スイングカー
KR20140076371A (ko) 브레이크 페달 장치용 스트로크 센서유닛
US9287750B2 (en) Motor
KR20140094735A (ko) 전기자전거용 허브 모터 구조체
CN213229019U (zh) 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TW202104006A (zh) 輪轂、具有該輪轂之輔助驅動車輛及夾配置
CN213083408U (zh) 转向结构及代步车
KR0154271B1 (ko) 차량의 거동 감지장치
CN209972712U (zh) 一种自行车驱动检测装置
JP2013224064A (ja) アース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7210837A1 (zh) 一种电动平衡车
JPH09164925A (ja) 車両ブレーキペダルの変位検出装置
CN109866865B (zh) 非机动车脚踏及具有其的非机动车
KR101168855B1 (ko) 파워어시스트시스템용 토크센서
CN213689670U (zh) 转向检测装置和平衡车
JP7399278B2 (ja) クラッチ機構、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自動車
CN213920551U (zh) 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
CN210364206U (zh) 一种平衡车用双轴转向杆结构
KR20190047197A (ko) 개선된 토크 센서 장착 구조를 가지는 조향 장치
KR20170059229A (ko) 액티브 롤 스테빌라이저
CN212738412U (zh) 一种转向复位机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