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20551U - 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 - Google Patents
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920551U CN213920551U CN202022067537.3U CN202022067537U CN213920551U CN 213920551 U CN213920551 U CN 213920551U CN 202022067537 U CN202022067537 U CN 202022067537U CN 213920551 U CN213920551 U CN 2139205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ng shaft
- shaft
- rotating
- accommodating cavity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转动结构包括:转轴,转轴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操控杆;轴壳,转轴转动连接与轴壳内,且轴壳远离操控杆的一端设置有传感组件,传感组件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磁性件,磁性件安装于转轴的第二端;传感组件与磁性件相对设置,且传感组件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磁性件的磁场内。代步车包括上述的转动结构,还包括壳体和操控杆;转动结构安装于壳体,且转动结构的一端与操控杆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能够有效缩减磁性件的数量,进而缩减用于安装磁性件的安装结构,以对转动结构的结构自身做出结构简化,从而简化代步车的安装结构和制造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电动代步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常用代步交通工具,且电动代步车具有体积小、骑行灵活等特点。例如,现有的操控杆式电动代步车主要通过操控杆的左右摆动来实现代步车的转向,即在代步车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操控杆转动角度的检测装置,检测装置检测到角度变化,并能够将该检测信号发送至代步车的控制系统,从而实现车辆转向控制。
目前技术中,大多采用在与操控杆连接的转轴两侧分别设置转向磁铁,并在转向磁铁之间设置霍尔传感器,以便检测转轴的转动角度。这种方式在实施时,需要分别设置对应的安装结构,以便于转向磁铁能够稳定安装。因此,当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时,反而增加了代步车的制造工序,提高制造成本。而且当安装结构的数量增加,导致代步车自身结构更为复杂,不便于进行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转动结构复杂,导致制造工序繁琐、安装不便,且制造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转动结构。
一种转动结构,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操控杆;
轴壳,所述轴壳用于安装于代步车壳体,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轴壳;
磁性件,所述转轴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磁性件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磁性件与所述转轴同步转动;
传感组件,所述转轴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容纳腔,所述传感组件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传感组件安装于所述轴壳,且所述传感组件与所述磁性件电磁连接;所述传感组件用于连接控制系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件采用弧形磁铁,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形状与所述磁性件的形状相适应;
所述第一容纳腔绕所述转轴的轴线呈弧形延伸,所述第二容纳腔沿所述转轴的轴向凹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结构还包括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轴壳内,所述转轴压设于所述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向所述转轴施加回复初始状态的回复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轴朝向所述弹性件的一侧设置有压接面;
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片,所述弹片的长度沿所述转轴的径向延伸;所述转轴通过所述压接面压设于所述弹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还包括耐磨垫;
所述转轴上位于所述压接面处设置有安装槽,所述耐磨垫固设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耐磨垫压紧于所述转轴与所述弹片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壳包括上盖和下盖,且二者扣合设置,所述下盖用于安装于代步车的壳体;
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下盖,所述转轴压设于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下盖的一侧;或,所述弹性件安装于所述上盖,所述弹性件压设于所述转轴背离所述下盖的一侧;
所述下盖和所述上盖均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盖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转轴的一侧;所述限位件用于对所述弹性件的形变程度进行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感组件包括固定板和传感器;
所述固定板固设于所述上盖和/或所述下盖,所述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且所述传感器的检测头能够伸入至所述第二容纳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结构还包括相对且间隔布置的两个轴套;
两个所述轴套分别套设于所述转轴沿所述转轴轴向的两端,每个所述轴套均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轴壳压紧于两个所述轴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套与所述转轴之间填充有润滑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代步车,能够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一种代步车,包括上述的转动结构,还包括壳体和操控杆;
所述转动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且所述转动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操控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转动结构,包括转轴、轴壳、磁性件和传感组件。其中,转轴转动连接于轴壳内,且转轴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操控杆,以便于通过操控杆带动转轴转动。转轴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磁性件嵌设于第一容纳腔内,以便磁性件随转轴同步转动。传感组件安装于轴壳上,且在转轴的第二端还设置有第二容纳腔,传感组件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至第二容纳腔内,以检测磁性件的磁场强度。在实际使用时,当转轴在操控杆的作用下绕转轴的轴线方向转动,位于转轴上的磁性件能够随转轴同步转动。此时,安装于轴壳上的传感组件检测到磁性件的磁场强度会随之变化,传感组件能够将该检测信号传递至控制系统,由代步车的控制系统分析处理,以实现代步车的转向操作。
也就是说,在该转动结构中,以传感组件与磁性件的相对设置获取磁性件的初始磁场强度。当转轴逆时针转动,或者转轴顺时针转动时,磁性件随之同步转动,即磁性件能够相对传感组件发生角度变化,进而导致传感组件检测到磁性件的磁场强度发生变化,从而获知转轴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缩减磁性件的数量,进而缩减用于安装磁性件的安装结构,以对转动结构的结构自身做出结构简化,从而简化代步车的安装结构和制造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的一种代步车,包括上述的转动结构,还包括壳体和操控杆,转动结构安装于壳体,且转动结构的一端与操控杆连接,能够产生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连接于操控杆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中转轴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中转轴与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中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代步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代步车的局部爆炸图。
图标:10-转轴;11-第一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13-压接面;20-轴壳;21-上盖;22-下盖;30-磁性件;40-传感组件;41-固定板;42-传感器;50-弹性件;51-弹片;52-耐磨垫;53-销柱;60-轴套;100-转动结构;101-第一轴段;102-第二轴段;103-第三轴段;110-操控杆;120-壳体;121-下壳体;130-车轮;131-安装槽;132-销孔;140-踏板;211-第一轴腔;212-第一轴套腔;221-第三容纳腔;222-限位柱;223-第二轴套腔;1211-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连接于操控杆的局部示意图;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的爆炸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中转轴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包括转轴10、轴壳20、磁性件30和传感组件40。其中,转轴10安装在轴壳20内,且转轴10与轴壳20转动连接。转轴10的第一端能够从轴壳20内伸出,以便于与操控杆110的底部连接。转轴1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磁性件30嵌设于第一容纳腔11内,且磁性件30能够随转轴10同步绕转轴10的轴线转动。传感组件40安装于轴壳20上朝向磁性件30的一侧,且转轴1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容纳腔12,传感组件40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第二容纳腔12内,传感组件40用于检测磁性件30的磁场强度。
其中,该转动结构安装于代步车的壳体上。也就是说,轴壳20固定在代步车的壳体上,转轴10能够相对轴壳20绕自身的轴线转动。传感组件40固设在轴壳20远离操控杆110的一侧,因此传感组件40是静止的。磁性件30安装于转轴10远离操控杆110的一端,且磁性件30随转轴10同步转动,实现磁性件30相对传感组件40的角度改变。
在实际使用时,操控杆110位于代步车的中心位置,与操控杆110连接的转轴10也位于代步车的中心位置,且转轴10沿代步车的宽度方向延伸,两个踏板以转轴10的轴线镜像设置。以操控杆110相对代步车壳体的投影位于代步车的中轴线为转轴10的初始状态,则此时传感组件40和磁性件30均位于二者作用的初始状态,传感组件40能够检测磁性件30的初始磁场强度。当代步车需要进行转向时,操作者能够控制操控杆110向需要转向的一侧偏移。此时,操控杆110的偏移能够带动转轴10同向转动,即,操控杆110以转轴10的轴线带动转轴10摆动。转轴10带动位于转轴10第二端的磁性件30同步转动,使得磁性件30相对传感组件40发生偏离,进而导致传感组件40检测到的磁场强度也发生变化。而后,传感组件40能够将该检测信号传递至代步车的控制系统,经过代步车的控制系统分析处理后,由控制系统向控制轮体的传动系统发出操作信号,进而实现代步车的转向操作。
也就是说,在该转动结构中,以传感组件40与磁性件30的相对设置的方式,以获取转轴10在转动之前传感组件40检测到磁性件30的初始磁场。当转轴10随操控杆110出现逆时针转动或顺时针转动时,磁性件30随之同步转动,使得磁性件30相对传感组件40的角度发生变化,导致传感组件40检测到磁性件30的磁场强度随之发生变化,从而获知转轴10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角度,实现代步车的转向操作。当采用这种设置方式时,能够有效缩减磁性件30的数量,进而缩减用于安装磁性件30的安装结构,以对转动结构的结构自身做出结构简化,便于转动结构的制造和安装。同时,通过在轴壳20上安装传感组件40,也就无需在代步车上单独设置用于安装传感组件40,甚至磁性件30的安装结构,进而简化代步车的安装构造。如此,该转动结构不仅安装方便,而且简化制造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其中,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均设置在转轴10的第二端,且第一容纳腔11的深度和第二容纳腔12的深度沿转轴10的轴线朝向转轴10的第一端延伸。磁性件30嵌设于第一容纳腔11内,以便于磁性件30能够随转轴10同步转动。传感组件40至少部分伸入第二容纳腔12内,且传感组件40并不随转轴10同步转动。第二容纳腔12的设置为传感组件40的检测提供唯一确定的检测位置,进而提高传感组件40的检测精度。
请继续结合图1、图2和图3,在实际使用时,传感组件40包括固定板41和传感器42;固定板41固设于轴壳20,传感器42安装于所述固定板41,且传感器42的检测头能够伸入至所述第二容纳腔12内。
具体的,固定板41用于安装传感器42,固定板41固定在轴壳20远离操控杆110的一侧。固定板41的设置使得传感器42能够相对轴壳20稳定安装,以确保传感器42具有稳定的检测环境,进而提高检测精度。传感器42固设于固定板41背离轴壳20的一侧面,且传感器42的检测头穿过固定板41能够伸入至转轴10上的第二容纳腔12内,以便于对磁性件30的磁场强度进行检测。在实际使用时,若磁性件30随转轴10转动时,磁性件30相对传感器42的位置出现偏移,此时传感器42检测到的磁性件30的磁场强度随之变化。
其中,传感器42能够采用霍尔传感器42,磁性件30即为磁铁。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性件30采用弧形磁铁,第一容纳腔11的形状与磁性件30的形状相适应。第一容纳腔11绕转轴10的轴线呈弧形延伸,第二容纳腔12沿转轴10的轴向凹陷,且第一容纳腔11的回转中心线和第二容纳腔12的回转中心线重合。
具体的,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均设置在转轴10的第二端,且第一容纳腔11的深度和第二容纳腔12的深度沿转轴10的轴线朝向转轴10的第一端延伸。磁性件30嵌设于第一容纳腔11内,以便于磁性件30能够随转轴10同步转动。传感组件40至少部分伸入第二容纳腔12内,且传感组件40并不随转轴10同步转动。第二容纳腔12的设置为传感组件40的检测提供唯一确定的检测位置,进而提高传感组件40的检测精度。
其中,第二容纳腔12呈圆柱孔结构,且第二容纳腔12的轴线与转轴10的轴线重合。第一容纳腔11呈扇环状结构,且第二容纳腔12的弧形延伸长度绕第一容纳腔11的轴线延伸。第一容纳腔11的轴线即为第一容纳腔11的回转中心线,第二容纳腔12的轴线即为第二容纳腔12的回转中心线。也就是说,形成第一容纳腔11的扇环状的圆心与第二容纳腔12的圆心相同,即: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同轴设置,且均与转轴10的轴线重合。此时,磁性件30采用弧形磁铁,嵌入第一容纳腔11内。这样的设置,能够确保在转轴10初始位置时,传感器52的检测头位于磁性件30的弧形中心,以提高检测精度。
当然,不仅限于上述一种设置方式,例如当磁性件30呈U形磁铁时,磁性件30的两端嵌设于第一容纳腔11内,磁性件30的中部凸出于转轴。此时磁性件30的圆心不一定位于转轴10的轴线上。无论采用哪一种设置方式,其只要能够实现磁性件30相对转轴10的安装,以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结构还包括弹性件50;弹性件50安装于轴壳20内,转轴10压设于弹性件50;弹性件50用于向转轴10施加回复初始状态的回复力。
具体的,弹性件50安装于轴壳20内,并位于转轴10的底部,与转轴10伸入轴壳20内的部分连接。转轴10转动时能够向弹性件50施加挤压力,挤压力促使弹性件50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性势能。当转轴10在操控杆的作用下转向初始状态时,通过转轴10施加至弹性件50的挤压力消失,弹性件50的弹性势能得以释放,并转化为驱动转轴10沿相反方向转动的动力。也就是说,弹性件50设置能够确保转轴10始终具有回复初始状态的运动趋势,以使得转轴10能够更好的回位。同时,正是因为弹性件50的设置促使转轴10始终具有回复初始状态的运动趋势,进而确保转轴10不会随意转动而超过安全的转动范围,进而提高代步车的使用安全性。
需要补充的是,弹性件50也可以采用弹簧。此时弹簧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弹簧分别设置于转轴10的径向两侧。其只要能够确保转轴10在转动过程中始终具有回复初始状态的运动趋势即可。
参阅图4,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中转轴与上盖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10朝向弹性件50的一侧设置有压接面13;弹性件50包括弹片51,弹片51的长度沿转轴10的径向延伸;转轴10通过压接面13压设于弹片51。
具体的,转轴10朝向地面的一侧设置有缺口,该缺口使得转轴10的该侧具有平面,也就形成上述的压接面13。弹片51设置在转轴10的下方,转轴10通过压接面13压紧于弹片51背离地面的一侧面。同时,压接面13沿转轴10轴向的尺寸与弹片51的宽度近似相同。弹片51的长度沿代步车长度方向延伸,且弹片51的长度两端分别与转轴10的轴线间距相同,以确保转轴10与弹片51之间受力均匀。转轴10上压接面13的设置,增大转轴10与弹片51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转轴10的转动稳定性。
其中,压接面13通过车加工或者铣加工而成。或者,当转轴10采用塑料材质制成时,压接面13可以直接注塑成型。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50还包括耐磨垫52;转轴10上位于压接面13处设置有安装槽131,耐磨垫52固设于安装槽131内,且耐磨垫52压紧于转轴10与弹片51之间。也就是说,安装槽131能够沿转轴10的径向凹陷,以便于容纳耐磨垫52。耐磨垫5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耐磨垫52厚度的一部分嵌入安装槽131内,厚度的另一部分从安装槽131内伸出。当转轴10相对弹片51压紧时,耐磨垫52能够压紧于转轴10的压接面13和弹片51的上表面之间。此时,耐磨垫52的设置能够降低转轴10与弹片51之间的磨损,进而延长转轴10的使用寿命。
其中,耐磨垫52通过销柱53可拆卸连接于转轴10上。转轴10的压紧面处设置有销孔132,销柱53的一端能够穿过耐磨垫52伸入至销孔132内,销柱53的另一端能够抵接于耐磨垫52背离转轴10的一侧面。正是因为耐磨垫52相对转轴10可拆卸连接,故而当耐磨垫52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磨损时,能够方便更换新的耐磨垫52,提高该转动结构的使用灵活性。
参阅图5,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结构中下盖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2、图4和图5,在可选的方案中,轴壳20包括上盖21和下盖22,且二者扣合设置;下盖22用于安装于代步车的壳体,弹性件50安装于下盖22,转轴10压设于弹性件50背离下盖22的一侧;下盖22和上盖21均与转轴10转动连接。
具体的,下盖22固设在壳体的底部,下盖22背离地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容纳腔221,弹片51安装于第三容纳腔221内。而后将装有耐磨垫52的转轴10压设于弹片51上,再将上盖21扣设在转轴10背离弹片51的一侧。上盖21设置有半弧形的第一轴腔211,以便于容纳转轴10。而后通过螺钉将上盖21相对下盖22紧固,进而实现该转动结构的安装。其中,传感组件40的固定板41固设于上盖21。
需要补充的是,也可以是,在上盖21设置第四容纳腔,弹片51安装在第四容纳腔内,转轴10安装于下盖22中,弹片51压设于转轴10背离下盖22的一侧。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其只要能够实现转轴10的转动以及弹片51对转轴10施加作用力即可。
其中,转轴10设置为阶梯轴。转轴10包括用于压设于弹片51的第一轴段101、用于转动连接轴壳20的第二轴段102以及用于连接操控杆的第三轴段103。第二轴段10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轴段102分别设置于第一轴段101的轴向两端,第三轴段103设置于其中一个朝向操控杆的一第二轴段102的延伸末端。其中,第一轴段101呈半圆柱;两个第二轴段102呈圆柱状结构;第三轴段103呈圆柱状结构,且设置有两个平面状的压紧面,且两个压紧面相对且间隔布置于第三轴段103径向的两侧。压紧面的设置提高转轴10相较操控杆的连接可靠性。其中,第一轴段101的直径大于第二轴段102的直径,进而使得第一轴段101的两个端部与第二轴段102之间形成阶梯面。
在实际使用时,转动结构还包括相对且间隔布置的两个轴套60;两个轴套60分别套设于转轴10沿转轴10轴向的两端,两个轴套60均与转轴10转动连接,且轴壳20压紧于两个轴套60。也就是说,两个轴套60分别对应套设于一个第二轴段102,转轴10相对轴套60转动连接,轴壳20的上盖21和下盖22均压紧于两个轴套60,进而实现转轴10相对轴壳20的转动连接。其中,在上盖上21位于第一轴腔2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轴套腔212,在下盖22上位于第三容纳腔2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二轴套腔223,且每个第二轴套腔223对应一个第一轴套腔212,并对应一个轴套60。
其中,轴套60与转轴10之间填充有润滑剂,进而降低转轴10与轴套60之间的磨损,延长转轴10的使用寿命。
请结合图2、图4和图5,在实际使用时,下盖22设置有限位件,限位件设置于弹性件50背离转轴10的一侧;限位件用于对弹性件50的形变程度进行限位。
具体的,限位件包括多个限位柱222,多个限位柱222能够呈矩形阵列设置,或者多个限位柱222呈环形阵列设置。弹片51在转轴10的转动过程中受到挤压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当弹片51形变到一定程度时,弹片51背离转轴10的一侧面能够与下盖22上的限位柱222抵接,进而通过限位柱222对弹片51进行支撑,从而有效降低因弹片51形变过大而造成的驾驶风险。
或者,限位件包括限位块,通过固设于下盖22的限位块对弹片51的形变进行支撑。其中,限位块的数量为一个,一个限位块位于下盖22的中部。或者,限位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块间隔布置。例如,限位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块沿弹片5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每个限位块的长度沿弹片51的宽度方向延伸。其只要能够实现对弹片51的支撑即可。
参阅图6和图7,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代步车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代步车的局部爆炸图。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代步车,包括上述的转动结构100,还包括壳体120和操控杆110,转动结构100安装于壳体120,且转动结构100的一端与操控杆110连接。
具体的,代步车还具有车轮130、壳体120和踏板140。其中,壳体120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121,下壳体121设置有安装座1211,安装座1211设置有与下盖22相适应的安装腔体,以便于转动结构100中的下盖22固设于安装座1211。操控杆110设置有轴孔,转动结构100中的转轴10的第一端从轴壳20伸出,插入至轴孔内,并与轴孔的孔壁压紧配合。本实施例提供的代步车,采用上述的操控杆110带动转动结构100中的转轴10转动,以通过传感器42对磁性件30的磁场强度的检测,进而实现代步车的转向操作。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包括:
转轴(10),所述转轴(10)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操控杆(110);
轴壳(20),所述轴壳(20)用于安装于代步车壳体(120),所述转轴(10)转动连接于所述轴壳(20);
磁性件(30),所述转轴(1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容纳腔(11),所述磁性件(30)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1)内;所述磁性件(30)与所述转轴(10)同步转动;
传感组件(40),所述转轴(10)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容纳腔(12),所述传感组件(40)的至少部分能够伸入所述第二容纳腔(12)内;所述传感组件(40)安装于所述轴壳(20),且所述传感组件(40)与所述磁性件(30)电磁连接;所述传感组件(40)用于连接控制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30)采用弧形磁铁,所述第一容纳腔(11)的形状与所述磁性件(30)的形状相适应;
所述第一容纳腔(11)绕所述转轴(10)的轴线呈弧形延伸,所述第二容纳腔(12)沿所述转轴(10)的轴向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还包括弹性件(50);
所述弹性件(50)安装于所述轴壳(20)内,所述弹性件(50)用于向所述转轴(10)施加回复初始状态的回复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0)朝向所述弹性件(50)的一侧设置有压接面(13);
所述弹性件(50)包括弹片(51),所述弹片(51)的长度沿所述转轴(10)的径向延伸;所述转轴(10)通过所述压接面(13)压设于所述弹片(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50)还包括耐磨垫(52);
所述转轴(10)上位于所述压接面(13)处设置有安装槽(131),所述耐磨垫(52)固设于所述安装槽(131)内,且所述耐磨垫(52)压紧于所述转轴(10)与所述弹片(5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壳(20)包括上盖(21)和下盖(22),且二者扣合设置,所述下盖(22)用于安装于代步车的壳体(120);
所述弹性件(50)安装于所述下盖(22),所述转轴(10)压设于所述弹性件(50)背离所述下盖(22)的一侧;或,所述弹性件(50)安装于所述上盖(21),所述弹性件(50)压设于所述转轴(10)背离所述下盖(22)的一侧;
所述下盖(22)和所述上盖(21)均与所述转轴(10)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22)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弹性件(50)背离所述转轴(10)的一侧;所述限位件用于对所述弹性件(50)的形变程度进行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组件(40)包括固定板(41)和传感器(42);
所述固定板(41)固设于所述轴壳(20),所述传感器(42)安装于所述固定板(41),且所述传感器(42)的检测头能够伸入至所述第二容纳腔(12)内。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还包括相对且间隔布置的两个轴套(60);
两个所述轴套(60)分别套设于所述转轴(10)沿所述转轴(10)轴向的两端,每个所述轴套(60)均与所述转轴(10)转动连接,所述轴壳(20)压紧于两个所述轴套(6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套(60)与所述转轴(10)之间填充有润滑剂。
11.一种代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转动结构,还包括壳体(120)和操控杆(110);
所述转动结构(100)安装于所述壳体(120),且所述转动结构(100)的一端与所述操控杆(110)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67537.3U CN213920551U (zh) | 2020-09-18 | 2020-09-18 | 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067537.3U CN213920551U (zh) | 2020-09-18 | 2020-09-18 | 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920551U true CN213920551U (zh) | 2021-08-10 |
Family
ID=77217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067537.3U Active CN213920551U (zh) | 2020-09-18 | 2020-09-18 | 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920551U (zh) |
-
2020
- 2020-09-18 CN CN202022067537.3U patent/CN2139205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35042B (zh) | 车辆用制动系统以及摩擦部件磨损检测方法 | |
JP4436453B2 (ja) | 荷重センサ付き操作装置 | |
EP0913319A3 (en) | Steering angle sensor unit | |
JP6618263B2 (ja) | 自転車用のセンサアセンブリ、ドライブユニットおよび自転車 | |
CN105691504A (zh) | 电动平衡车及其转向控制方法 | |
TWI849120B (zh) | 輪轂、具有該輪轂之輔助驅動車輛及夾配置 | |
US20190100275A1 (en) | Smart crank control for e-bike | |
CN213920551U (zh) | 转动结构以及代步车 | |
WO2013041900A1 (en) | Cranks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and bicycle equipped with such a crankset assembly | |
JPS6357371A (ja) | 倍力式ステアリング機構 | |
EP0859224A2 (en) | Torque sensor and number of revolutions sensor | |
US20200406757A1 (en) | Knob device for vehicle | |
JPH11227666A (ja) | 自転車用補助動力装置 | |
CN213229019U (zh) | 转向机构以及平衡车 | |
WO2017210837A1 (zh)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
JPH09164925A (ja) | 車両ブレーキペダルの変位検出装置 | |
CN114144351B (zh) | 操纵手柄车辆用操作量检测装置 | |
WO2017210835A1 (zh)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
CN213083408U (zh) | 转向结构及代步车 | |
CN212313287U (zh) | 车辆用踏板装置 | |
JPH11264710A (ja) | 回動角検出装置 | |
CN106740099B (zh) | 电子油门踏板装置 | |
CN211145123U (zh) | 一种第四代轮毂轴承单元 | |
US5018597A (en) | Free wheel hub control system | |
CN212738412U (zh) | 一种转向复位机构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