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39118U - 锁持组件及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锁持组件及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39118U
CN213139118U CN202120352005.6U CN202120352005U CN213139118U CN 213139118 U CN213139118 U CN 213139118U CN 202120352005 U CN202120352005 U CN 202120352005U CN 213139118 U CN213139118 U CN 2131391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piece
locking member
wall
ho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520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锭锋
王柯
吴旭民
陈舒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520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391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391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391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锁持组件及飞行器,涉及锁持技术领域。该锁持组件包括第一锁持件、第二锁持件、扳扣件以及卡合件,第一锁持件的第一端与第二锁持件的第三端转动配合,扳扣件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端,并且,该扳扣件可解脱地锁止于第二锁持件,这样,可以将第一锁持件和第二锁持件锁止,待锁持物可以放置在第一锁持件和第二锁持件之间,通过该扳扣件将其进行锁持。由于该卡合件的抵接部可以在扳扣件锁止于第二锁持件的过程中被致动,从而抵压第二锁持件上的止抵壁,并在扳扣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拉紧第二端以及第四端。这样,可以将待锁持物牢牢地锁持于第一锁持件和第二锁持件之间。

Description

锁持组件及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持组件及飞行器。
背景技术
采用多旋翼形式的飞行器,飞行器的机臂尺寸相对较长,占用空间大。相关技术中,有的飞行器的机臂相对于机身不能折叠,有的飞行器的机臂可以实现折叠。
但是,现有技术中,能够折叠的机臂在展开位置时结构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持组件,其能够在机臂处于展开位置时,将机臂牢牢锁死在机身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其能够实现在机臂处于展开位置时,通过锁持组件将机臂牢牢锁死在机身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锁持组件,其包括:
第一锁持件,所述第一锁持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第二锁持件,所述第二锁持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锁持件设置有止抵壁;
扳扣件,所述扳扣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所述扳扣件可解脱地锁止于所述第二锁持件;以及
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扳扣件,所述卡合件设置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用于在所述扳扣件锁止于所述第二锁持件的过程中被所述扳扣件致动,从而抵压所述止抵壁,并在所述扳扣件的共同作用下拉紧所述第二端以及所述第四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锁持件与所述第二锁持件之间在所述锁持组件处于锁止状态下形成锁持腔,所述止抵壁在远离所述锁持腔的方向上翘起以形成一侧开口的槽,所述抵接部用于在所述扳扣件锁止于所述第二锁持件的过程中,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槽,且用于在所述扳扣件与所述第二锁持件保持锁止状态的情况下,被所述止抵壁限位,以使所述卡合件形成自锁。
可选地,所述卡合件包括枢接杆以及抵接杆,所述枢接杆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扳扣件,所述抵接杆的一端形成抵接部,所述抵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枢接杆螺纹配合,以使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枢接杆的间距可调,从而可调节所述卡合件自锁变解锁的力。
可选地,所述第二锁持件还设置有配合壁,所述配合壁用于在所述扳扣件锁止于所述第二锁持件的过程中,引导所述抵接部朝靠近所述止抵壁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配合壁与所述止抵壁连接,所述配合壁还用于在所述扳扣件与所述第二锁持件保持锁止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卡合件的部分外壁止位,以辅助所述卡合件自锁。
可选地,所述锁持组件还包括锁扣件,所述锁扣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转动部、锁止部以及解锁部;
所述第二锁持件还设置有锁止槽;
所述转动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扳扣件;
所述锁止部用于卡持于所述锁止槽中,以使所述扳扣件与所述第二锁持件保持锁止状态;
所述解锁部用于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锁止部脱离所述锁止槽。
可选地,所述锁持组件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同时与所述锁扣件和所述扳扣件连接,所述复位件用于在所述锁止部卡持于所述锁止槽中的情况下,阻碍所述锁止部脱离所述锁止槽。
可选地,所述扳扣件设置有第一支耳以及第二支耳,所述第一支耳和所述第二支耳用于在所述扳扣件与所述第二锁持件保持锁止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锁持件限位于所述第一支耳和所述第二支耳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锁持件设置有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其包括机身、机臂以及上述的锁持组件;
其中,所述机臂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机身,以使所述机臂可相对于所述机身折叠或展开;所述第一锁持件与所述机身固定,所述扳扣件用于在所述机臂相对于所述机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锁持件锁止,以将所述机臂固定于所述第一锁持件和所述第二锁持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机身包括枢接部和与所述枢接部连接的配合部;
所述机臂包括机臂杆和连接于所述机臂杆一端的枢接件,所述枢接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枢接部,以使所述机臂可相对于所述机身折叠或展开;
所述第一锁持件与所述配合部固定,所述扳扣件用于在所述机臂相对于所述机身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锁持件锁止,以将所述枢接件和所述配合部固定于所述第一锁持件和所述第二锁持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锁持组件及飞行器的有益效果包括,例如:
该锁持组件包括第一锁持件、第二锁持件、扳扣件以及卡合件,第一锁持件的第一端与第二锁持件的第三端转动配合,扳扣件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锁持件的第二端,并且,该扳扣件可解脱地锁止于第二锁持件,这样,可以将第一锁持件和第二锁持件锁止,待锁持物可以放置在第一锁持件和第二锁持件之间,通过该扳扣件将其进行锁持。由于该卡合件可转动地连接于在扳扣件上,并且,该卡合件的抵接部可以在扳扣件锁止于第二锁持件的过程中被致动,从而抵压第二锁持件上的止抵壁,并在扳扣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拉紧第一锁持件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锁持件的第四端。这样,可以将待锁持物牢牢地锁持于第一锁持件和第二锁持件之间。
当待锁持物为飞行器的机臂,且飞行器在机臂相对于机身展开时,通过操作扳扣件,带动卡合件将第一锁持件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锁持件的第四端拉紧,从而可以将该机臂牢牢地固定在飞行器的机身上。因此,通过这样的锁持组件,能够使可折叠的机臂在展开时固定更加牢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锁持件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锁持件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锁持件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锁持件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扣件、卡合件以及锁扣件装配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扣件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扳扣件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处于第三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处于第四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机臂相对于机身处于展开状态;
图15为图14中K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机臂相对于机身处于折叠状态;
图17为图16中M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连接梁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连接梁的平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机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的枢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飞行器;10-机身;110-连接梁;111-枢接部;1111-枢接腔;112-配合部;1121-配合腔;1122-端壁;1123-内弧壁;1124-第一配合槽;1125-安装柱;1126-安装通孔;113-连接部;1131-连通腔;120-安装框;1201-第一安装腔;1202-第二安装腔;130-隔离板;140-卡扣件;20-机臂;210-机臂杆;220-枢接件;221-套接部;2211-第二配合槽;2212-套设孔;2213-第一外壁;2214-第二外壁;2215-第三外壁;2216-第四外壁;222-枢接凸部;30-锁持组件;301-锁持腔;310-第一锁持件;311-第一端;3111-第一枢接块;312-第二端;3121-第二枢接块;313-安装孔;320-第二锁持件;321-第三端;3211-第三枢接块;322-第四端;323-止抵壁;324-配合壁;325-锁止槽;330-扳扣件;331-第四枢接块;332-第五枢接块;333-第六枢接块;334-第一支耳;335-第二支耳;340-卡合件;341-枢接杆;342-抵接杆;343-抵接部;350-锁扣件;351-转动部;352-锁止部;353-解锁部;360-复位件;40-起落架;50-动力组件;60-储液容器;70-电池;80-电控模块;90-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采用多旋翼形式的飞行器,飞行器的机臂尺寸相对较长,占用空间大。相关技术中,有的飞行器的机臂相对于机身不能折叠,有的飞行器的机臂可以实现折叠。但是,现有技术中,能够折叠的机臂在展开位置时结构不稳定。
请参考图1-图1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锁持组件30,可以有效改善上述提到的技术问题。该锁持组件30能够在机臂处于展开位置时,将机臂牢牢锁死在机身上。
结合图1和图2,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30,图3-图9示出了该锁持组件30的具体零部件,图10-图13示出了该锁持组件30从解锁状态到锁止状态的变化图。具体地,以下将对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30进行详细介绍。
在对本实施例进行介绍之前,先对本实施例将会出现的部分术语进行说明,例如,枢接、转动连接等词,一般理解,枢接为转动连接的一种,即,两个部件通过枢接轴实现转动连接(铰接),广义理解地,转动连接即两个部件通过非固定式的连接实现两个部件可相对旋转。本实施例中,零部件之间多采用枢接的方式连接,但是不排除采用其它连接方式实现连接,例如,球铰、关节连接等。
请参考图1和图2,该锁持组件30包括第一锁持件310、第二锁持件320、扳扣件330、卡合件340(图7示出)、锁扣件350以及复位件360。
结合图3和图4,具体地,第一锁持件3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可选地,第一端311上凸设有第一枢接块3111,第二端312上凸设有第二枢接块3121。第一锁持件310设置有安装孔313,通过安装孔313可以将第一锁持件310安装至其它物体上,一般需要与螺钉或螺栓等配合使用。
结合图5和图6,第二锁持件3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321和第四端322,第三端32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端311。可选地,第三端321凸设有第三枢接块3211,第三枢接块3211和第一枢接块3111枢接,例如,通过枢接轴(图未标)实现枢接,进而实现第一端311和第三端321的可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二锁持件320设置有止抵壁323。可选地,第二锁持件320还设置有配合壁324。可选地,第二锁持件320还设置有锁止槽325。
结合图7-图9,扳扣件33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端312,扳扣件330可解脱地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这样,第一锁持件310与第二锁持件320之间在锁持组件30处于锁止状态下形成锁持腔301。可选地,扳扣件330依次设置有第四枢接块331、第五枢接块332以及第六枢接块333,第四枢接块331与第二枢接块3121枢接,例如,通过枢接轴(图未标)实现枢接,进而实现扳扣件330和第二端312的可转动连接。可以理解地,扳扣件330可以直接可拆卸地固定至第二锁持件320上实现可解脱地锁止,也可以通过其它零部件实现可解脱地锁止。在扳扣件330与第二锁持件320锁止后,锁持腔301呈现为周向封闭的腔室,这样可以对待锁持物进行有效的锁持。可选地,扳扣件330还设置有第一支耳334以及第二支耳335,第一支耳334和第二支耳335用于在扳扣件330与第二锁持件320保持锁止状态的情况下,将第二锁持件320限位于第一支耳334和第二支耳335之间。这样,可避免在锁止状态下,第二锁持件320晃动。
结合图7-图9,卡合件340可转动地连接于扳扣件330,卡合件340设置有抵接部343,抵接部343用于在扳扣件330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的过程中被扳扣件330致动,从而抵压止抵壁323,并在扳扣件330的共同作用下拉紧第二端312以及第四端322。可选地,卡合件340包括枢接杆341以及抵接杆342,枢接杆341可转动地连接于扳扣件330,抵接杆342的一端形成抵接部343,抵接杆342的另一端与枢接杆341螺纹配合,以使抵接部343与枢接杆341的间距可调,从而可调节卡合件340自锁变解锁的力。具体地,枢接杆34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五枢接块332。可选地,抵接杆34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枢接杆341设置有内螺纹,两者螺纹配合,从而可以调节抵接部343与枢接杆341的间距。
结合图7-图9,锁扣件350包括相互连接的转动部351、锁止部352以及解锁部353。转动部351可转动地连接于扳扣件330。锁止部352用于卡持于锁止槽325中,以使扳扣件330与第二锁持件320保持锁止状态。解锁部353用于在外力作用下带动锁止部352脱离锁止槽325。可选地,转动部351可转动地连接于第六枢接块333。
结合图7-图9,复位件360同时与锁扣件350和扳扣件330连接,复位件360用于在锁止部352卡持于锁止槽325中的情况下,阻碍锁止部352脱离锁止槽325。该复位件360可选地为扭簧,其套装在锁扣件350的转动部351上。
结合上述可知,该锁持组件30包括第一锁持件310、第二锁持件320、扳扣件330、卡合件340、锁扣件350以及复位件360,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一端311与第二锁持件320的第三端321转动配合,扳扣件33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并且,该扳扣件330可解脱地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这样,可以将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锁止,待锁持物可以放置在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形成的锁持腔301中,通过该扳扣件330将其进行锁持。由于该卡合件340可转动地连接于在扳扣件330上,并且,该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可以在扳扣件330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的过程中被致动,从而抵压第二锁持件320上的止抵壁323,并在扳扣件330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拉紧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以及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这样,可以将待锁持物牢牢地锁持于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同时,锁扣件350可转动地连接于扳扣件330,在扳扣件330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的情况下,通过锁扣件350和锁止槽325的配合,可以避免因意外导致扳扣件330与第二锁持件320脱离。同时,复位件360的存在,其可以避免因意外导致锁扣件350脱离锁止槽325。
结合图10-图13,图10→图11→图12→图13的顺序为锁持组件30从解锁状态到锁止状态依次变化的示意图。
图10中:扳扣件330远离第二锁持件320,卡合件340和锁扣件350均未与第二锁持件320配合,此时,该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形成的锁持腔301存在开口,即,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和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是间隔的。
图11中:扳扣件330靠近第二锁持件320,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接触到第二锁持件320的配合壁324,此时,锁扣件350未与第二锁持件320配合。
图12中:扳扣件330进一步靠近第二锁持件320,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接触到第二锁持件320的止抵壁323,此时,锁扣件350未与第二锁持件320配合。但,此时,该锁持腔301被封闭。
图13中:扳扣件330完全贴靠在第二锁持件320上,第二锁持件320的部分外壁容置于扳扣件330的第一支耳334和第二支耳335之间,从而被第一支耳334和第二支耳335限位,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抵紧止抵壁323,并且,卡合件340的部分外壁贴靠在配合壁324上。
上述中,在图11到图12的过程中,即,扳扣件330逐渐靠近第二锁持件320,并即将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的过程中,卡合件340在扳扣件330的致动作用下,往后回退,并抵着止抵壁323向后移动,实现拉紧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以及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一般地,位于锁持腔301内的待锁持物的尺寸会比封闭的锁持腔301的尺寸稍微大点,这样,通过上述的拉紧作用,可以将该锁持物进行锁死。
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锁持件310与第二锁持件320之间在锁持组件30处于锁止状态下形成锁持腔301,止抵壁323在远离锁持腔301的方向上翘起以形成一侧开口的槽,抵接部343用于在扳扣件330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的过程中,通过开口进入槽,且用于在扳扣件330与第二锁持件320保持锁止状态的情况下,被止抵壁323限位,以使卡合件340形成自锁。
换句话说,在图12到图13的过程中,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和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已经实现了接触,两者一般是刚性接触,变形很小,因此,抵接部343由于被止抵壁323止位,不能再继续回退,卡合件340逐渐形成自锁。上述中,由于该止抵壁323呈向上、向外翘起状态,可以理解地,在图11到图12的过程中,扳扣件330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转动扳扣件330,在图12到图13的过程中,扳扣件330不需要太大的力变可以实现转动,然而,在图13到图12,直至实现图11的过程中,扳动扳扣件330在图12中需要较大的力(实现卡合件340自锁变解锁的力)才能转动扳扣件330。因此,即使在图13中,锁扣件350不与锁止槽325配合,施加较小的力依然不能将扳扣件330扳动,即,该扳扣件330形成了自锁。当然了,锁扣件350和锁止槽325配合时,可以避免因意外导致解锁。结合上述,由于抵接杆342与枢接杆341螺纹配合,即,抵接杆34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枢接杆341设置有内螺纹,两者螺纹配合,可以调节抵接部343与枢接杆341的间距。这样,可以使得卡合件340自锁变解锁的力可调节。
结合上述,可以理解地,配合壁324用于在扳扣件330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的过程中,引导抵接部343朝靠近止抵壁323的方向移动。即,在图11到图12的过程中,抵接部343始终与配合壁324接触,直至该抵接部343抵接至止抵壁323上。
可选地,配合壁324与止抵壁323连接,配合壁324还用于在扳扣件330与第二锁持件320保持锁止状态的情况下,对卡合件340的部分外壁止位,以辅助卡合件340自锁。可以理解地,在图13中,止抵壁323对卡合件340施加向左、向下的力,当配合壁324与卡合件340抵接时,配合壁324可对卡合件340施加向左、向上的力,这样,扳扣件330不容易解锁,可以辅助该卡合件340自锁。当然了,在图13中,该配合壁324也可以与卡合件340接触但不施加力,或不接触,但是,在解锁过程中,即,图13到图12到图11的过程中,卡合件340的至少部分外壁会抵压该配合壁324,因此,该配合壁324依然可以实现辅助该卡合件340自锁。
需要说明的是,图13→图12→图11→图10的顺序为锁持组件30从锁止状态到解锁状态依次变化的示意图。
结合上述,为了降低成本的同时,延长锁持组件30的使用寿命,一般地,第二锁持件320的大部分结构的材质是塑料,这样,整体质量较轻,同时,配合壁324、止抵壁323、抵接部343等的材质为金属,这样多次配合后,磨损较小,可以反复使用,提高使用寿命。
同时,考虑到一般的待锁持物为圆杆或圆管等部件,因此,将第一锁持件310的内壁和第二锁持件320的内壁均设置为弧面,两者可以构成同一个圆周面。结合图1-图6,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均大致呈C型结构,且内壁均为刚性结构,在锁持组件30处于锁止状态下,两者之间限定出锁持腔301(大致呈圆形),用于锁持待锁持物。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一个是C型结构,另一个是I型结构,两者之间也可以限定出锁持腔301(大致呈半圆形)。
同理,也可以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均为I型结构,两者的外侧结构是刚性结构,内侧结构是弹性结构,在没有待锁持物的情况下,锁持组件30处于锁止状态下时,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不存在锁持腔301,呈夹紧状态。在锁持组件30处于解锁状态,并安放好待锁持物后,改变锁持组件30的状态,使其变为锁止状态时,依然能够牢牢地将待锁持物锁持在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由于存在弹性,待锁持物被锁持牢靠,并且强行拔出待锁持物后,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恢复夹紧状态。
结合图10-图13,以下将具体介绍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30由解锁状态切换至锁止状态的过程:
图10为解锁状态。扳动扳扣件330,使得扳扣件330逐渐靠近第二锁持件320。此时,卡合件340和锁扣件350均未与第二锁持件320配合,该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形成的锁持腔301存在开口,即,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和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是间隔的。
图10→图11。继续扳动扳扣件330,使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接触到第二锁持件320的配合壁324。此时,锁扣件350未与第二锁持件320配合。
图11→图12。继续扳动扳扣件330,卡合件340在扳扣件330的致动下,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顺着第二锁持件320的配合壁324朝靠近止抵壁323的方向运动,并最终接触到止抵壁323。此时,锁扣件350未与第二锁持件320配合。但,此时,该锁持腔301被封闭。在图11即将到达图12的过程中,需要施加较大的力,在施加较大的力的过程中,实现拉紧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以及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
图12→图13。继续扳动扳扣件330,此时需要较小的力便可以实现将扳扣件330贴靠在第二锁持件320上。在图12后,卡合件340在止抵壁323的作用下逐渐形成自锁。
图13为锁止状态。在扳扣件330贴靠在第二锁持件320上后,第二锁持件320的部分外壁容置于扳扣件330的第一支耳334和第二支耳335之间,从而被第一支耳334和第二支耳335限位。同时,可以操作锁扣件350的解锁部353,使得锁扣件350的锁止部352卡持于第二锁持件320的锁止槽325中。此时,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抵紧止抵壁323,并且,卡合件340的部分外壁贴靠在配合壁324上。
结合图10-图13,以下将具体介绍本实施例提供的锁持组件30由锁止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的过程:
图13为锁止状态。扳扣件330贴靠在第二锁持件320上,第二锁持件320的部分外壁容置于扳扣件330的第一支耳334和第二支耳335之间,从而被第一支耳334和第二支耳335限位。此时,锁扣件350的锁止部352卡持于第二锁持件320的锁止槽325中。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抵紧止抵壁323,并且,卡合件340的部分外壁贴靠在配合壁324上。
图13→图12。操作锁扣件350的解锁部353,使得锁扣件350的锁止部352脱离锁止槽325后,扳动扳扣件330,逐渐增加扳动的力,才能将扳扣件330扳动至如图12所示的那样。该过程便是卡合件340从自锁转变为解锁的过程。
图12→图11。继续扳动扳扣件330,当用较大的力使卡合件340解锁后,只需较小的力便可以继续扳动扳扣件330,卡合件340在扳扣件330的致动下,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从第二锁持件320的止抵壁323运动至配合壁324。此时,锁扣件350未与第二锁持件320配合。
图11→图10。继续扳动扳扣件330,使得卡合件340和锁扣件350完全脱离第二锁持件320。
图10为解锁状态。转动第二锁持件320,使得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与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的间距增大,该锁持腔301完全打开。
请参阅图14,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飞行器100。该飞行器100可以用于农耕产业中对农作物进行农药喷洒或者水分喷灌等作业活动。当然了,该飞行器100也可以用于森林火灾中灭火液的喷洒、航拍摄影、电力巡检、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和灾情巡查等其它领域。
请参阅图14-图18,该飞行器100包括机身10、机臂20、锁持组件30、起落架40、动力组件50、储液容器60、电池70以及电控模块80。其中,机臂20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布于机身10的两侧,每个机臂20均与机身10枢接,以实现机臂20相对机身10折叠或展开。起落架40固定于机身10下方,以保证飞行器100起飞和着陆的稳定性。动力组件50固定于机臂20远离机身10的端部,动力组件50为飞行器100飞行提供升力。储液容器60搭载于机身10上用于盛装待喷洒或者待运输的物品,电池70固定于机身10上,以为动力组件50提供动力。电控模块80固定于机身10上,用于控制飞行器100的飞行姿势。
其中,机臂20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机身10,以使机臂20可相对于机身10折叠或展开。第一锁持件310与机身10固定,扳扣件330用于在机臂20相对于机身10展开的状态下与第二锁持件320锁止,以将机臂20固定于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具体地,结合图17,该第一锁持件310通过紧固件90与机身10固定。
机臂20在相对于机身10展开的状态下可通过锁持组件30与机身10锁持,锁持组件30处于解锁状态时,机臂20可相对于机身10转动,以相对于机身10转动至折叠状态。通过锁持组件30对机臂20在展开状态下进行锁止,能够使可折叠的机臂20在展开时固定更加牢靠。
结合图19-图22,机身10包括枢接部111和与枢接部111连接的配合部112。机臂20包括机臂杆210和连接于机臂杆210一端的枢接件220,枢接件220可转动地连接于枢接部111,以使机臂20可相对于机身10折叠或展开。第一锁持件310与配合部112固定,扳扣件330用于在机臂20相对于机身10展开的状态下与第二锁持件320锁止,以将枢接件220和配合部112固定于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
为了对本实施例中提及的机身10进行详细说明,请结合参考图14、图16以及图18-图20,本实施例中,机身10包括连接梁110、与连接梁110连接的安装框120、与安装框120连接的隔离板130以及与安装框120连接的卡扣件140。
连接梁110包括上述提及的枢接部111和与枢接部111连接的配合部112。其中,枢接部111与机臂20转动连接,以使机臂20可相对机身10折叠或展开。配合部112用于在机臂20相对于机身10展开的状态下与机臂20配合,此时可通过锁持组件30将机臂20和配合部112锁持。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机臂20也可以转动设置于机身10的其它结构上。
隔离板130设置于安装框120内,隔离板130的两端均与安装框120连接,隔离板130将安装框120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安装腔1201和第二安装腔1202。电池70适于安装在第一安装腔1201中,储液容器60适于安装在第二安装腔1202中。
卡扣件140用于在机臂20相对机身10折叠时,对机臂20进行卡持固定。
请参阅图19和图20,连接梁110还可以包括连接部113。并且,该连接梁110大致为对称结构,即,连接梁110包括连接部113、连接在连接部113两端的枢接部111,连接在两个枢接部111外端的两个配合部112,这样两个枢接部111可与两个机臂20的端部枢接,而两个配合部112可对两个机臂20进行配合。连接部113上设置有开口朝后的连通腔1131,使得连接部113形成为截面大致呈“U”形的结构。安装框120的部分伸入连通腔1131并与连接部113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枢接部111也形成为截面大致呈“U”形的结构,每个枢接部111沿连接部113端面向外且向上延伸,使得枢接部111的轴线与连接部113的轴线之间呈锐角a设置(结合图20),可选地,锐角a为10°-35°,例如,a为10°、20°、30°、35°等。枢接部111内形成有开口朝后的枢接腔1111,枢接腔1111与连通腔1131相连通。
配合部112由枢接部111远离连接部113的端部向外延伸形成。配合部112内形成有一侧开口的配合腔1121,该配合腔1121与枢接腔1111连通,该配合腔1121用于在机臂20展开时至少部分容置机臂20。配合腔1121的内壁包括两个端壁1122和连接于两个端壁1122之间的内弧壁1123,两个端壁1122和内弧壁1123均用于在机臂20相对机身10展开时与机臂20抵持。另外,配合部112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一配合槽1124,第一配合槽1124用于与机臂20的周壁匹配。第一配合槽1124的周壁上设置有安装柱1125,安装柱1125上设置有贯穿至配合部112的内侧面的安装通孔1126,结合图17,通过紧固件90穿过该安装通孔1126,可与第一锁持件310的安装孔313螺纹配合,实现锁持组件30安装至配合部112(机身10)上。换句话说,该第一锁持件310的内壁贴靠在第一配合槽1124中。
该紧固件90可选螺钉,并且,该安装通孔1126可以为光滑孔,也可以为螺纹孔。本实施例中,安装孔313为螺纹盲孔,避免紧固件90外漏,当然了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为螺纹通孔。
请参阅图21,机臂20包括机臂杆210和连接于机臂杆210一端的枢接件220。其中,枢接件220至少部分容置于枢接腔1111内,并与枢接部111转动连接,以使机臂20可相对机身10折叠或展开。
请参阅图22,枢接件220包括套接部221和设置于套接部221的枢接凸部222。枢接凸部222容置于枢接腔1111内,并与枢接部111枢接。套接部221套设于机臂杆210的一端,套接部221的外壁开设有第二配合槽2211。在机臂20相对机身10展开的状态下,套接部221至少部分容置于配合腔1121内,且第一配合槽1124的周壁与第二配合槽2211的周壁共同形成圆周面。本实施例中,套接部221内限定出套设孔2212,套设孔2212用于与机臂杆210的一端配合。
套接部221包括第一外壁2213、第二外壁2214以及连接在第一外壁2213和第二外壁2214的第三外壁2215和第四外壁2216,第二配合槽2211开设于第一外壁2213上。在机臂20相对机身10展开的状态下,第三外壁2215和第四外壁2216分别对应与两个端壁1122抵持,第二外壁2214与内弧壁1123抵持。
本实施例中,枢接凸部222的数量包括两个,两个枢接凸部222由套接部221的一端向两侧垂直延伸形成,这样,两个枢接凸部222与套接部221共同形成“T”形结构。
机臂杆210的一端配合固定在套设孔2212上,机臂杆210的另一端用于固定动力组件50。本实施例中,机臂杆210采用碳纤维材料包裹的铝合金管。当然,机臂杆210还可以是采用塑胶制成的塑胶管或者碳纤维材料制成的碳管。
以下将具体介绍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100的机臂20由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
旋转机臂20,使得机臂20脱离卡扣件140,将机臂20的枢接件220的套接部221转至配合部112的配合腔1121内,使得枢接件220的第三外壁2215和第四外壁2216分别对应与两个端壁1122抵持,以及第二外壁2214与内弧壁1123抵持。
转动第二锁持件320,使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朝靠近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的方向运动,这样,可以使第二锁持件320的内壁贴靠在枢接件220的第二配合槽2211内。
然后,转动扳扣件330使得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配合在配合壁324上,继续转动扳扣件330使得抵接部343与止抵壁323配合。继续转动扳扣件330,使得扳扣件330贴靠在第二锁持件320上,使得该卡合件340自锁。
最后,操作锁扣件350,使得锁扣件350的锁止部352与锁止槽325配合。
至此,机臂20展开并固定完成。
以下将具体介绍本实施例提供的飞行器100的机臂2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的过程:
操作锁扣件350的解锁部353,克服复位件360的弹性力,使锁扣件350的锁止部352脱离锁止槽325。
扳动扳扣件330,使其远离第二锁持件320,在扳动的过程中,刚开始所需的力较大,而后很轻松的就完全脱离第二锁持件320,在此过程中,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从止抵壁323、配合壁324脱离后,直接随扳扣件330脱离第二锁持件320。
转动第二锁持件320,使得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与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远离。
转动机臂20,使机臂20的套接部221脱离配合腔1121,直至与安装框120上的卡扣件140卡持,从而实现机臂20折叠并固定。
因此,该飞行器100能够在机臂20相对机身10展开时,通过锁持组件30将枢接件220和配合部112固定于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这样能够使可折叠的机臂20在展开时固定更加牢靠。并且,机臂20的折叠易于操作,结构简单,固定牢靠。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锁持组件30及飞行器100,该锁持组件30包括第一锁持件310、第二锁持件320、扳扣件330以及卡合件340,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一端311与第二锁持件320的第三端321转动配合,扳扣件330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并且,该扳扣件330可解脱地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这样,可以将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锁止,待锁持物可以放置在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形成的锁持腔301中,通过该扳扣件330将其进行锁持。由于该卡合件340可转动地连接于在扳扣件330上,并且,该卡合件340的抵接部343可以在扳扣件330锁止于第二锁持件320的过程中被致动,从而抵压第二锁持件320上的止抵壁323,并在扳扣件330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拉紧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以及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这样,可以将待锁持物牢牢地锁持于第一锁持件310和第二锁持件320之间。
当待锁持物为飞行器100的机臂20,且飞行器100在机臂20相对于机身10展开时,通过操作扳扣件330,带动卡合件340将第一锁持件310的第二端312以及第二锁持件320的第四端322拉紧,从而可以将该机臂20牢牢地固定在飞行器100的机身10上。因此,通过这样的锁持组件30,能够使可折叠的机臂20在展开时固定更加牢靠。
需要留意的是,上述中,均以待锁持物为飞行器100的机臂20为例进行说明,其它实施例中,针对飞行器100的起落架40快拆结构也可以选用该锁持组件30。同理,适用范围也不局限于飞行器100,例如,针对无人车的底盘的快拆结构,针对无人车搭载的作业机构等,均可以适用该锁持组件30。例如,针对管道与管道的对接,也可以采用该锁持组件30,该锁持组件30可广义地理解为抱箍或管箍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锁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锁持件(310),所述第一锁持件(3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311)和第二端(312);
第二锁持件(320),所述第二锁持件(3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321)和第四端(322),所述第三端(32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端(311);所述第二锁持件(320)设置有止抵壁(323);
扳扣件(330),所述扳扣件(330)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端(312),所述扳扣件(330)可解脱地锁止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以及
卡合件(340),所述卡合件(340)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扳扣件(330),所述卡合件(340)设置有抵接部(343),所述抵接部(343)用于在所述扳扣件(330)锁止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的过程中被所述扳扣件(330)致动,从而抵压所述止抵壁(323),并在所述扳扣件(330)的共同作用下拉紧所述第二端(312)以及所述第四端(3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持件(310)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之间在所述锁持组件(30)处于锁止状态下形成锁持腔(301),所述止抵壁(323)在远离所述锁持腔(301)的方向上翘起以形成一侧开口的槽,所述抵接部(343)用于在所述扳扣件(330)锁止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的过程中,通过所述开口进入所述槽,且用于在所述扳扣件(330)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保持锁止状态的情况下,被所述止抵壁(323)限位,以使所述卡合件(340)形成自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340)包括枢接杆(341)以及抵接杆(342),所述枢接杆(34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扳扣件(330),所述抵接杆(342)的一端形成抵接部(343),所述抵接杆(342)的另一端与所述枢接杆(341)螺纹配合,以使所述抵接部(343)与所述枢接杆(341)的间距可调,从而可调节所述卡合件(340)自锁变解锁的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还设置有配合壁(324),所述配合壁(324)用于在所述扳扣件(330)锁止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的过程中,引导所述抵接部(343)朝靠近所述止抵壁(323)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壁(324)与所述止抵壁(323)连接,所述配合壁(324)还用于在所述扳扣件(330)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保持锁止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卡合件(340)的部分外壁止位,以辅助所述卡合件(340)自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持组件(30)还包括锁扣件(350),所述锁扣件(350)包括相互连接的转动部(351)、锁止部(352)以及解锁部(353);
所述第二锁持件(320)还设置有锁止槽(325);
所述转动部(351)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扳扣件(330);
所述锁止部(352)用于卡持于所述锁止槽(325)中,以使所述扳扣件(330)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保持锁止状态;
所述解锁部(353)用于在外力作用下带动所述锁止部(352)脱离所述锁止槽(3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持组件(30)还包括复位件(360),所述复位件(360)同时与所述锁扣件(350)和所述扳扣件(330)连接,所述复位件(360)用于在所述锁止部(352)卡持于所述锁止槽(325)中的情况下,阻碍所述锁止部(352)脱离所述锁止槽(325)。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锁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扣件(330)设置有第一支耳(334)以及第二支耳(335),所述第一支耳(334)和所述第二支耳(335)用于在所述扳扣件(330)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保持锁止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锁持件(320)限位于所述第一支耳(334)和所述第二支耳(335)之间。
9.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0)、机臂(20)以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锁持组件(30);
其中,所述机臂(20)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机身(10),以使所述机臂(20)可相对于所述机身(10)折叠或展开;所述第一锁持件(310)与所述机身(10)固定,所述扳扣件(330)用于在所述机臂(20)相对于所述机身(10)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锁止,以将所述机臂(20)固定于所述第一锁持件(310)和所述第二锁持件(320)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0)包括枢接部(111)和与所述枢接部(111)连接的配合部(112);
所述机臂(20)包括机臂杆(210)和连接于所述机臂杆(210)一端的枢接件(220),所述枢接件(220)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枢接部(111),以使所述机臂(20)可相对于所述机身(10)折叠或展开;
所述第一锁持件(310)与所述配合部(112)固定,所述扳扣件(330)用于在所述机臂(20)相对于所述机身(10)展开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锁持件(320)锁止,以将所述枢接件(220)和所述配合部(112)固定于所述第一锁持件(310)和所述第二锁持件(320)之间。
CN202120352005.6U 2021-02-07 2021-02-07 锁持组件及飞行器 Active CN2131391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2005.6U CN213139118U (zh) 2021-02-07 2021-02-07 锁持组件及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52005.6U CN213139118U (zh) 2021-02-07 2021-02-07 锁持组件及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39118U true CN213139118U (zh) 2021-05-07

Family

ID=75723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52005.6U Active CN213139118U (zh) 2021-02-07 2021-02-07 锁持组件及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3911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8428A (zh) * 2021-09-06 2022-01-11 深圳核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心室连接组件及心室辅助系统
WO2024041210A1 (zh) * 2022-08-23 2024-02-29 浙江曜铭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支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8428A (zh) * 2021-09-06 2022-01-11 深圳核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心室连接组件及心室辅助系统
CN113908428B (zh) * 2021-09-06 2022-07-15 深圳核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心室连接组件及心室辅助系统
WO2023029818A1 (zh) * 2021-09-06 2023-03-09 深圳核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心室连接组件及心室辅助系统
WO2024041210A1 (zh) * 2022-08-23 2024-02-29 浙江曜铭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139118U (zh) 锁持组件及飞行器
US4538843A (en) Preloaded latch
CN108521776B (zh) 保护罩及无人机
US8113551B2 (en) Radome latch and keeper
EP3253939B1 (en) Handle mechanisms
FR2749232A1 (fr) Dispositif pour la fixation pivotante d'ossatures de dossiers de sieges dans un vehicule
US5326049A (en) Device including a body having folded appendage to be deployed upon acceleration
EP2149477B1 (en) Mounting system for mount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on a vehicle
US6139076A (en) Unlock mechanism for foldable rear seat back
CN109070993B (zh) 无人机的机架组件及无人机
WO2021243502A1 (zh) 机臂组件和无人飞行器
US5335881A (en) Attachment device
US20110247183A1 (en) Plunger pin shackle locking apparatus
US6186442B1 (en) Wing deployer and locker
CN213200078U (zh) 用于无人机机臂的连接组件和无人机
CN212195859U (zh) 机臂组件和多旋翼植保无人飞行器
WO2021179257A1 (zh) 机架和无人机
CN212890893U (zh) 飞行器的机身组件及飞行器
CN213974459U (zh) 无人机
CN110325783B (zh) 锁定机构、云台及云台轴臂的锁定方法
KR100692237B1 (ko) 폴딩식 테일붐대
CN117751076A (zh) 无人飞行器及机臂组件
CN212556754U (zh) 飞行器的机身组件和具有其的飞行器
US5769349A (en)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retracting a connection member with a releasable or separable element
CN210000559U (zh) 连接组件及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